第四章 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 格式:ppt
- 大小:230.50 KB
- 文档页数:35
一、劳动时间的概念1、基本概念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在劳动时间外,劳动者恢复和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时间的分类我们前面在讲个人劳动供给的选择时,讲到劳动时间是由劳动的供给者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的,而企业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劳动力需求的决策。
对于企业而言,通常你雇用若干个劳动力带来的收益应该是“人员*单位时间产出”,所以按道理来讲,企业只需要关心“人员*单位时间产出”,而无需考虑雇佣的人数和劳动时间。
而对于劳动力供给一方来说,同样,其可获得的总收益应该是“时间*单位收益”,也就是说劳动者也只需要关注自己劳动的总投入量,而无需关注劳动时间的分布。
但实际情况呢,对于企业而言,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进行分工协作、集体作业,如果让劳动者自由选择劳动时间就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甚至是工作无法完成;而对于劳动者而言,如果受雇于某个企业,他们就必须支付和劳动时间长度无关的准固定成本。
例如,需要花费上下班时间、支付上下班费用,因此,不工作一定量时间,就很不划算。
所以说,不管是对于企业来讲,还是对于劳动者来讲,通常都需要有一个劳动时间的下限。
而关于劳动时间的上限,这不仅由劳动时间的延长所带来的疲劳程度增加导致劳动者对休息的需求上升决定,同时,如果劳动者疲劳度增加,工作效率会下降,企业利润必然减少。
因此,不管是从劳动者的角度看,还是从企业的角度看,合理、固定的劳动时间都是必要的。
1、制度劳动时间:企业制度规定的符合法律要求的劳动时间。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国务院规定,40小时每周从97年5月1日开始)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正文: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是评价一个个体或组织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利
用时间的重要指标。
在现代社会,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如
何合理利用劳动时间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评
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产出的产品或服务数量来衡量。
高生产
效率通常意味着劳动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工作效率较高。
2. 工作质量,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也可以通过工作质量来评价。
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质量较高,说明劳动时间得到了有效
利用。
相反,如果工作质量较低,可能是劳动时间利用不当所致。
3. 工作满意度,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还可以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
度来评价。
如果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满意并且对工作时间的安排感到
合理,那么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可能较好。
相反,如果员工对工作时
间感到不满意,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
4. 工作生活平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也可以通过工作生活平衡来评价。
如果员工能够在合理的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那么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可能较好。
相反,如果员工长时间工作,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包括生产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生活平衡等方面。
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帮助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员工的健康和幸福感。
(⼆)企业服务质量统计 1、安全指标 反映安全特性的主要指标有:事故件(次)数、死亡⼈数、货损率(见P163的解释)等。
2、准确性指标 准确特性包括时间、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准确两个⽅⾯,可以采⽤准确率指标来反映。
不同企业对准确特性要求不同,运输企业⽤正点率、邮电企业⽤差错率反应准确特性。
3、速度指标 速度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通常可以⽤及时率指标来反映。
及时率指标是通过服务中实际消耗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是否及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及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为不及时。
常⽤的指标有;电报(函件)全程及时率、电报发报(投递)及时率、长途电话及时率等。
4、便利和满意指标(P164) 便利是指⽤户享受服务的⽅便程度,满意是指⽤户对提供服务的感受程度。
衡量便利与满意可以采⽤每⼀服务⼈员平均服务的⼈⼝数、顾客满意率和问卷调查平均分等指标。
第四节产品质量控制(P164-173)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质量控制中的数据 数据是反映事物性质的⼀种量度。
在质量管理中,根据产品本⾝的特性不同⼀般可分为计量值数据和基数值数据量⼤类。
搜集数据⼀般采⽤抽样检查的⽅法。
(⼆)产品质量波动 产品加⼯即使在相同的⼯艺技术条件下,所⽣产出来的产品,也不会绝对相同,其产品质量总是在⼀定范围内波动。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尽管是复杂多样的,但⼤体可分为两⼤类: 1.偶然性因素(正常原因) 2.系统性因素(异常原因) (三)⼯序能⼒指数 1.⼯序能⼒ ⼯序能⼒是指⼯序⼯序能⼒在⼀定的⽣产技术条件下所具有的加⼯精度,即⼯序处于正常和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产合格品的能⼒。
从⼀定意义上来说,⼯序能⼒也可以理解为⼯序质量。
从定量⾓度看,⼯序加⼯产品的质量特性数据的波动幅度(分散程度)可⽤6σ来表⽰,即表⽰⼯序能⼒⼤⼩的B为6倍标准差σ。
2.⼯序能⼒指数 ⼯序能⼒指数是指技术要求或产品公差范围(T)与⼯序能⼒(B)的⽐值,⼀般⽤Cp表⽰。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劳动时间的合理利用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方面:1. 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估一个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达到工作目标。
这可以通过检查工作报告、项目进度和成果来评估。
2. 工作质量:判断一个人的劳动时间是否充分利用,可以观察他们的工作质量。
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保持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可以参考工作报告、同事的评价或客户的反馈来评估工作质量。
3. 工作流程的改进:评估一个人是否能够主动寻找并改进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时间利用率。
这可以通过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提出优化建议、参与工作流程改进项目或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来评估。
4. 自我管理能力: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时间浪费和拖延症。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时,可以考察一个人是否能够合理分配时间、设定工作优先级并遵守时间计划。
5. 学习和发展: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评价还应考虑一个人是否能够在工作之外继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
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有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6.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评价也需要考虑一个人是否能够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有时间休息、锻炼、与家人朋友相处等,以保持身心健康。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应该包括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工作质量、工作流程的改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和发展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综合评价。
通过优化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