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 格式:ppt
- 大小:230.50 KB
- 文档页数:35
一、劳动时间的概念1、基本概念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在劳动时间外,劳动者恢复和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时间的分类我们前面在讲个人劳动供给的选择时,讲到劳动时间是由劳动的供给者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的,而企业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劳动力需求的决策。
对于企业而言,通常你雇用若干个劳动力带来的收益应该是“人员*单位时间产出”,所以按道理来讲,企业只需要关心“人员*单位时间产出”,而无需考虑雇佣的人数和劳动时间。
而对于劳动力供给一方来说,同样,其可获得的总收益应该是“时间*单位收益”,也就是说劳动者也只需要关注自己劳动的总投入量,而无需关注劳动时间的分布。
但实际情况呢,对于企业而言,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进行分工协作、集体作业,如果让劳动者自由选择劳动时间就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甚至是工作无法完成;而对于劳动者而言,如果受雇于某个企业,他们就必须支付和劳动时间长度无关的准固定成本。
例如,需要花费上下班时间、支付上下班费用,因此,不工作一定量时间,就很不划算。
所以说,不管是对于企业来讲,还是对于劳动者来讲,通常都需要有一个劳动时间的下限。
而关于劳动时间的上限,这不仅由劳动时间的延长所带来的疲劳程度增加导致劳动者对休息的需求上升决定,同时,如果劳动者疲劳度增加,工作效率会下降,企业利润必然减少。
因此,不管是从劳动者的角度看,还是从企业的角度看,合理、固定的劳动时间都是必要的。
1、制度劳动时间:企业制度规定的符合法律要求的劳动时间。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国务院规定,40小时每周从97年5月1日开始)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正文:
劳动时间利用情况是评价一个个体或组织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利
用时间的重要指标。
在现代社会,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如
何合理利用劳动时间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评
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产出的产品或服务数量来衡量。
高生产
效率通常意味着劳动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工作效率较高。
2. 工作质量,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也可以通过工作质量来评价。
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质量较高,说明劳动时间得到了有效
利用。
相反,如果工作质量较低,可能是劳动时间利用不当所致。
3. 工作满意度,劳动时间利用情况还可以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
度来评价。
如果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满意并且对工作时间的安排感到
合理,那么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可能较好。
相反,如果员工对工作时
间感到不满意,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
4. 工作生活平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也可以通过工作生活平衡来评价。
如果员工能够在合理的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那么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可能较好。
相反,如果员工长时间工作,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包括生产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生活平衡等方面。
通过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帮助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员工的健康和幸福感。
(⼆)企业服务质量统计 1、安全指标 反映安全特性的主要指标有:事故件(次)数、死亡⼈数、货损率(见P163的解释)等。
2、准确性指标 准确特性包括时间、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准确两个⽅⾯,可以采⽤准确率指标来反映。
不同企业对准确特性要求不同,运输企业⽤正点率、邮电企业⽤差错率反应准确特性。
3、速度指标 速度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通常可以⽤及时率指标来反映。
及时率指标是通过服务中实际消耗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是否及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及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为不及时。
常⽤的指标有;电报(函件)全程及时率、电报发报(投递)及时率、长途电话及时率等。
4、便利和满意指标(P164) 便利是指⽤户享受服务的⽅便程度,满意是指⽤户对提供服务的感受程度。
衡量便利与满意可以采⽤每⼀服务⼈员平均服务的⼈⼝数、顾客满意率和问卷调查平均分等指标。
第四节产品质量控制(P164-173)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质量控制中的数据 数据是反映事物性质的⼀种量度。
在质量管理中,根据产品本⾝的特性不同⼀般可分为计量值数据和基数值数据量⼤类。
搜集数据⼀般采⽤抽样检查的⽅法。
(⼆)产品质量波动 产品加⼯即使在相同的⼯艺技术条件下,所⽣产出来的产品,也不会绝对相同,其产品质量总是在⼀定范围内波动。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尽管是复杂多样的,但⼤体可分为两⼤类: 1.偶然性因素(正常原因) 2.系统性因素(异常原因) (三)⼯序能⼒指数 1.⼯序能⼒ ⼯序能⼒是指⼯序⼯序能⼒在⼀定的⽣产技术条件下所具有的加⼯精度,即⼯序处于正常和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产合格品的能⼒。
从⼀定意义上来说,⼯序能⼒也可以理解为⼯序质量。
从定量⾓度看,⼯序加⼯产品的质量特性数据的波动幅度(分散程度)可⽤6σ来表⽰,即表⽰⼯序能⼒⼤⼩的B为6倍标准差σ。
2.⼯序能⼒指数 ⼯序能⼒指数是指技术要求或产品公差范围(T)与⼯序能⼒(B)的⽐值,⼀般⽤Cp表⽰。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劳动时间的合理利用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方面:1. 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估一个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达到工作目标。
这可以通过检查工作报告、项目进度和成果来评估。
2. 工作质量:判断一个人的劳动时间是否充分利用,可以观察他们的工作质量。
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保持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可以参考工作报告、同事的评价或客户的反馈来评估工作质量。
3. 工作流程的改进:评估一个人是否能够主动寻找并改进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时间利用率。
这可以通过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提出优化建议、参与工作流程改进项目或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来评估。
4. 自我管理能力: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时间浪费和拖延症。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时,可以考察一个人是否能够合理分配时间、设定工作优先级并遵守时间计划。
5. 学习和发展: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评价还应考虑一个人是否能够在工作之外继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
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有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6.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评价也需要考虑一个人是否能够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一个高效率的员工应该能够有时间休息、锻炼、与家人朋友相处等,以保持身心健康。
评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指标应该包括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工作质量、工作流程的改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和发展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综合评价。
通过优化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 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 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 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 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家庭)在一定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是反映就业和劳动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重要指标。
3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的条件下,根据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市场工资率的变动程度绘制而成的曲线4劳动力供给弹性: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5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与此相关的理论就叫效用理论,主要包括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6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7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8主体均衡: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和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9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10替代效应:因该商品名义价格的变动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1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劳动时间利用统计讲义一、引言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都是宝贵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劳动时间是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关键。
本讲义将通过进行劳动时间利用统计,以便分析和优化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并为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提供参考。
二、统计方法1. 定义劳动时间:将一天分为24小时,其中将睡眠所占时间定义为非劳动时间,其余所有时间均为劳动时间。
2. 统计方式:利用记录表记录每日的劳动时间分配情况,可以使用纸质记录表或者电子记录工具。
三、劳动时间利用率统计劳动时间利用率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重要指标。
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劳动时间利用率:劳动时间利用率=(每日实际工作时间/每日可用劳动时间)×100%四、劳动时间利用率统计表为方便统计和分析各项数据,可以制作劳动时间利用率统计表。
表格包括以下内容:1. 时间段:将一天分为几个时间段,常见的时间段划分为清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2. 每日可用劳动时间:计算一天剩余的劳动时间,除去睡眠时间。
3. 每日实际工作时间:记录每日的实际工作时间,包括上班、工作项目、加班等。
4. 劳动时间利用率:根据计算公式计算每日的劳动时间利用率。
五、劳动时间分配分析1. 分析睡眠时间:身体健康是高效工作的基础,适当的睡眠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统计睡眠时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2. 分析工作时间:根据每日实际工作时间,分析工作效率和工作强度,进而调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3. 分析非工作时间:统计非工作时间的利用情况,了解个人的娱乐、休息和学习时间占比,以及是否存在时间浪费现象。
六、劳动时间利用优化通过劳动时间分析和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合理调整作息时间:确保每天的睡眠时间满足身体需求,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 设置优先级: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将任务划分优先级,并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提高工作的优先级和效率。
劳动时间利用统计讲义一、引言劳动时间是指个体在生产和工作中所用的时间。
高效利用劳动时间是提高生产力和个人工作效率的关键。
对劳动时间的统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劳动力的利用情况,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讲义将介绍劳动时间利用的统计方法和相关指标,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劳动时间利用情况。
二、劳动时间的统计方法1.工作日志法工作日志法是最常用的劳动时间统计方法之一。
通过让个体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所用的时间,可以清晰地了解劳动时间的分配情况和利用效率。
该方法具有便捷、准确的特点,但需要个体的配合和自觉性。
2.时间观察法时间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在特定工作或活动中所用的时间,来统计劳动时间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长时间的工作任务或特定活动的统计,如生产线上的工作时间统计。
通过对多个人和时间段的观察,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劳动时间数据。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向个体发放问卷,让其填写有关劳动时间的问题,来收集劳动时间数据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数据,但需要保证问卷设计合理、问题明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劳动时间的统计指标1.劳动时间总量劳动时间总量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时间总和。
根据个体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制度的不同,劳动时间总量可以按小时、天、周、月等不同时间单位来统计。
2.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劳动时间是指个体平均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年的工作时间总和。
通过计算平均劳动时间,可以了解个体的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判断工作负荷的合理性和合理分配的是否。
3.加班时间加班时间是指个体超过正常工作时间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通过统计加班时间,可以了解个体的工作弹性和工作压力。
过多的加班时间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4.非生产性时间非生产性时间是指个体在工作中非直接生产的时间,如开会、上班途中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等。
通过统计非生产性时间,可以评估管理效率和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