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教师版)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教师版)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教师版)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教师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采用多媒体原始呈现本课课标,并分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

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通过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

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重点难点

处理方法 重点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

结合【互动探究】栏目,运用史料,创设情景,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难点

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

因素和变化特点 结合【名师总结】栏目,首先归纳出清晰的条目,然后结合史实逐条讲解,使学生透彻全面理解,并牢记于心。

●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问题导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

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今天我们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迁”。

●教学流程设计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重点) 2.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和变化特点。(难点)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阅读教材P63【学习思考】: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提示】西式服装穿着适体、潇洒;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活动,旧式服装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成熟的中式服装又尚未出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愈加鲜明。

2.西方饮食

(1)传入:19世纪40年代。

(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③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

阅读教材P65【学习思考】: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点。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西式的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

(1)婚姻

①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新青年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成为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步入社会。

【判断回扣】

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取代了中式服式。(×)

【提示】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的传入,引发了中国的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始终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密切。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3.清朝时期缠足陋俗最盛,这是由于清政府支持导致的。(×)

【提示】清朝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崇尚骑射,反对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4.清末剪辫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

【提示】剪辫易服的倡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此剪辫易服不仅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的革命色彩。

影响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的因素

史料一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理念,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教材

(1)问题: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体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一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以民主平等、分权制衡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史料二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问题:影响史料二中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政治因素,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史料三美国穿牛仔服的人堪称为世界之最,牛仔文化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如今,牛仔布已成长为中国面料家族的主要成员,牛仔服装也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目前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布已达20亿米,占世界的1/4,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服装在25亿件以上。我国已成为国际牛仔布和牛仔服装的生产大国。

——《中国60年的衣食变迁》

(3)问题:导致史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内部因素是什么?

【提示】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经济水平的提高。

影响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五个因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不同时期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经济的发展。

(5)科技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绿军装成为流行服饰(如图)。观察图片,你认为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A.物资供应较为紧张

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

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

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

【解析】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的服饰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故绿军装成为流行服饰。

【答案】 D

【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百度百科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史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问题:史料一中上海人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提示】观念变化:由恐惧到认同。趋势: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2)问题:史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在政治方面有何影响?

【提示】有助于展开反封建斗争,推动民主革命。

史料三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3)问题:史料三中“四合院欧化”有何影响?

【提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的特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增强了平等、女权、文明意识。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4)整体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也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解析】材料中“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说明传统观念的改变。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叙述太绝对。排除A、C、D三项,故答案是B项。

【答案】 B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和特点

1.表现

(1)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由留辫到剪辫易服,服饰样式多样。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所代替。

(3)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2.特点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旧俗的消除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2012·浙江高考)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62年”,“外国杂货”主要是生活用品。社会经济结构体现的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上海新报》是什么国籍的人创办的,所以B项也可排除;材料不涉及衣、住与行,所以排除D项。题干材料集中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项正确。

【答案】 C

【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时期应指() A.清代晚期B.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从材料“窄袖短衣高护领”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选择B 项。

【答案】 B

2.下列现象反映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

A.洋葱进入老百姓的饭桌B.粤菜等四大菜系的形成

C.中国人开始经营西餐馆D.中餐与西餐并行于中国

【解析】四大菜系本是中国传统菜系,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C、D两项只能说明西餐在中国出现并开始流行,也可排除。洋葱是西餐的常用菜,它进入中国老百姓的餐桌,说明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A项。

【答案】 A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新旧掺杂、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呈现出政治化、革命化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向国际潮流化、

多元化方向发展。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采用多媒体原始呈现本课课标,并分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

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通过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

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重点难点

处理方法

重点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变化的

史实

结合【互动探究】栏目,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难点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变化的

特点和影响 结合【名师总结】栏目,首先归纳出清晰的条目,然后结合史实逐条讲解,使学生透彻全面理解,并牢记于心。

●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图片导入

上图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出行工具,以轿子、马车、木船为主。那么,近代以来

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信方式有哪些?这些通信方式是

何时传入中国的呢?今天我们就将了解这些工具的变迁。

●教学流程设计

课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

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变化的史实。(重点) 2.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变化的特点和影响。(难点)

交通工具的更新

1.代步工具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

①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在城市中比较普遍。

③20世纪5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

(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轮船

①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火车(铁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城市交通

①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③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4)民航

①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

3.特点

(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迭的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

②中国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建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1906年创设以来,获得了一些发展。

②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1882 年传入中国。

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交通、通信工具的作用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4)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阅读教材P70【学习思考】: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提示】普通信件、电子邮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

【判断回扣】

1.我国最早修建地铁的城市是上海。(×)

【提示】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已完全淘汰了传统的交通工具。(×)

【提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传统的到现代化的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3.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于台湾。(√)

【提示】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十分重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主张仿效欧美,建立“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的铁路交通网。辛亥革命以后,他更强调“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

——《孙中山思想与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

(1)问题:孙中山大力倡导兴修铁路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交通先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史料二清季道光十五年,英国以轮船查甸号航抵我国,此为轮船出现于我国海面之始。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

——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

(2)问题:史料二表明影响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西方列强将其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变革。

史料三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臵修路倡议。

(3)问题:结合史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阻碍因素

①从经济角度看,近代中国经济条件落后,缺乏发展近代交通事业的雄厚经济基础。

②从基础条件看,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基本上从零开始,必然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③从内部阻力看,大部分地区愚昧迷信思想浓厚、科学技术严重落后,顽固守旧势力

极力反对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④从依靠力量看,近代交通工具主要来自西方国家,既造成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又遭到阻挠中国发展壮大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⑤从社会条件看,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华侵略,致使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缺乏有利的国内外环境。

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违背了传统礼仪,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根据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B项观点正确。A项是题干材料的表象,C、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答案】 B

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

和特点

史料一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洋务运动文献汇编》

问题:史料一表明中国设立近代通信设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

史料二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清咸丰初年开始传入中国,但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长达16千米的电线……

(2)问题:史料二体现了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起步晚,发展缓慢。

史料三截止1937年,“……有线电话,局所机械,均见扩充,长途电话,发达更速,线路较十年前增加十倍以上……国内无线电,则联络东南,通达西北,近尤注意边远,增设电台,其成就亦有可观”。

——俞飞鸿《十年来的中国电信事业》

(3)问题:史料三表明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怎样?原因是什么?

【提示】状况:20世纪初期,中国通信业已有长足的发展进步。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稳定,国家重视;工农业生产的需求增长。

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军事、政治的需要;工业革命的影响。

(2)特点:设备和技术大都从外国传入;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发展不平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中“同步”的理解上。相比于B、C、D三项的信息传递速度,显然A项速度更快,更好地体现了“同步”。

【答案】 A

【备选史料】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中国近现代交通与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要点提纲名师讲解

1

促进了经济发展、思想转变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增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

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 造成了环境问题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音等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工具对我国的影响,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提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等信息,说明交通工具近代化冲

击了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对题干材料中相关信息的错误解读,C、

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A

【备选训练】

近代铁路、水运、航运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开阔了人们的视

野④使近代中国迅速走向富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近代交通的发展与进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发展,但并没有使中国迅速走向富强,故排除④。

【答案】 A

一、选择题

1.在我国最早被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A.火车B.轮船

C.电车D.汽车

【解析】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轮船的使用和发展,早于火车、电车和汽车的使用。

【答案】 B

2.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是()

【解析】1906年,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20世纪初,汽车才开始出现在上海;黄包车是在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基础上改进的;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故选D项。

【答案】 D

3.中国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③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B.①③

C.①②D.②③

【解析】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铁路机车,不能体现③。

【答案】 C

4.我国最早的自办电报线架设于()

A.江苏B.上海

C.台湾D.福建

【解析】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答案】 C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程标准

采用多媒体原始呈现本课课标,并分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

●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通过小黑板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

重点难点处理方法

重点报刊、影视、互联网发展的状况

结合【互动探究】栏目,运用史料,创设情景,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

生论从史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难点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影响

结合【名师总结】栏目,首先归纳出清晰的条目,然后结合史实逐条讲

解,使学生透彻全面理解,并牢记于心。

●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从个人的生活琐事至国家大事,再到全球性的事件,微博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网民们表

达意愿、分享心情的重要渠道。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

率为48.7%。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具有怎样的特点?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二——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科学技术给人

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

用,如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

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

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教学流程设计

程 标 准

重 点 难 点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

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状况。(重点) 2.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影响。(难点)

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同上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太平天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 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必修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近代史开端) 1841年三元里抗英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1853年洪秀全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中英、中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878年基本收复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3年中法战争开始 1884年清朝设立新疆行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905年同盟会成立(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清宣统皇帝退位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签订《凡尔赛条约》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共的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昌起义 汉口会议 秋收起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4年万里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 华北事变 一二九爱国运动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要点透析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识记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 3、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形势概况;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法两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英法联军在广州的殖民统治。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长约》的主要内容。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进军路线;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太平军北伐及其意义;太平军西征、东征。 六、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1、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简况。 2、重建领导核心。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大捷;李秀成进攻上海,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安庆失陷和陈玉成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七、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的《康?纪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3、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 B、理解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 C、分析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2、《天朝田亩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其空想性。 3、《资政新篇》评价。 D、综合 1、评价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2、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主要变化。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A、识记 二、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起迄时间;洋务运动前后期的旗号;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地区和早期代表性企业。 2、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时间、地点及无产阶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20140902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试题及答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人民求民主的潮流 17.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④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09·广东单科·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4.(2009·上海单科·28)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1.(2008·广东理基·63)“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该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2.(2008·广东历史·1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4.(2008·广东历史·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5.(2008·海南历史·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6.(2008·全国文综Ⅱ·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2007·广东单科·7)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2.(2007·海南单科·15)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3.(2007·上海历史A组·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4.(2007·上海历史A组12)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5.(2007·四川文综·16)在近代中国,系统的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5.(2008·广东理基,64)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5.(南平模拟)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回顾党的历程,五四运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初中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的第一、标志、最的归纳 1. 1840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中英鸦片战 争 2. 中国近代中开端的依据: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3.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依据:中国人民肩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 革命任务 4.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5.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法国制造“马 神甫”事件 6. 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广州 设立的联军委员会 7.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由盛而衰的标志依次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 8. 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天朝田亩制度》 9. 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0.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11.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12.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3.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 14.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1895年威海战 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5. 无产阶级最早诞生的场所:外商企业 16.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威海战役 17. 《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两个新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18. 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掀起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转化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 动 20.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1.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2. 戊戌变法唯一保留的成果是:京师大学堂 23.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整理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整理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 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 ;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11.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制海权全军覆没。 12.1900-1901八国联军清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使馆界”拆除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上传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本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阶段如何划分?有何基本线索?每条线索下涵盖了教材上哪些具体知识点? 自主学习篇 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 抗日战争时期:1937、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1945、9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 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 【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思考探究】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二、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思考探究】7.根据教材编排,中国现代史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过渡时期:1949、10新中国成立-1956、1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3.21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 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 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第一次国民革命、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7-1937:第二次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1949:第三次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一、外国列强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 (1)原因:a、英国为了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b、清政府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c、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结果: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罪行:a、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占领了北京,并放火烧毁圆明园; b、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3)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重点提示: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

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步。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 旧民主主义 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 革命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4)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三)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2)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