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 (往年 问答题,论述题 )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 (往年 问答题,论述题 )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 (往年 问答题,论述题 )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 (往年 问答题,论述题 )

0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2)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

0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0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发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0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05.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这是因为:第一,实践能够使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只要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的目的,就能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第二,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日益深入地、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06.根据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任何真理的相对性都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颗粒;任何真理的绝对性都是寓于相对性之中并且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不断向绝对性转化。真理是一个不断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无限过程,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演进,人们在某一历史阶段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就会突破原来的范围而向绝对性转化。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真理的绝对性好相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体现在它正确解释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并且为社会实践所反复证明了它的真理性、正确性,因而不能也不会被推翻。其相对性体现在它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还要与时俱进,随着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

②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

因为其有绝对性的一面,我们要坚持;因为其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要发展。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定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07.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生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08.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一切是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这是因为:

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第二,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

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0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全过程,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他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事宜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他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10.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11.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分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了维护和巩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做局部的调整和变革,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服务。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发展和加深,靠私人资本的力量已经根本难以对付,这就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借助政府的各种反危机措施,来对付危机,消除危机到来的影响。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而这势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继而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也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承担的调节利益在分配的活动。

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的合理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第三,初步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这一列根本缺陷。第一,支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规律;第二,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第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情感和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13.货币与资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实践是人类能动性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广度、深度、过程以及结果都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性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现实中的人,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总是要受到每个时代的限制的,从而呈现出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运动过程。

时间由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生产劳动实践

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14.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能够把实践引向失败。

(2)党中央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使我国的发展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历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08--2014)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自学教育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B)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 D.全面性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D) 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B)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 1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与博爱1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C.按同比例变化 D.无直接联系 1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C) A.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B.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20.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D) 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答题与论述题复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 (按章节列出题目,答案自行整理) 一、简答题 0.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0.2.什么是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0.3.简述“四有”的含义。 0.4.简述“四有”的内在联系。 1.1.简述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1.2.简述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1.3.为什么说理想信念既是多样化的,又可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1.4.简述理想信念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1.5.简述与宗教信仰相比,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的显著特点。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和伟大意义。 1.7.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1.9.简述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10.为什么说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1.11.如何走出理想追求中的两个误区? 1.12.简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1.什么是爱国主义? 2.2.简述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2.3.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4.简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2.5.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2.6.为什么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2.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8.为什么说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是统一的? 2.9.为什么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

2.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注意防止出现哪两种错误倾向? 2.11.简述民族精神的含义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 2.12.在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13.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2.14.《反分裂国家法》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具体表述? 2.15.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爱国义务? 3.1.简述人生观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3.2.为什么说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 3.3.当代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3.4.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何现实意义? 3.5.顺境和逆境对人生有何不同的影响? 3.6.怎样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3.7.什么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8.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如何?· 3.9.如何评价人生的社会价值? 3.10.为什么说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统一的? 3.11.简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条件和方法。 3.12.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怎样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13.在生活实践中,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3.14.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15.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怎样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1.道德是如何起源的? 4.2.道德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4.3.什么是道德的本质? 4.4.什么是道德的功能? 4.5.什么是道德的社会作用及其表现? 4.6.简述道德的历史发展过程。 4.7.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简明教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简明教程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西欧产业革命的发展) 2.恩格斯在1876—1878年写的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反杜林论) 3.马克思写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 5.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国际是在(1864年) 6.马克思创造剩余价值理论是从(分析商品入手) 7.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建于(1903) 8.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 9.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会议是(1935年遵义会议) 10.我们党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是在(十五大) 1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3.世界统一于(物质) 14.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6.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商品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17.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18.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 19.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20.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1.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根本目的为了取得(高额垄断利润)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3.帝国主义经济实质是(垄断) 24.列宁作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断的根据是(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25.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各族被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 26.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口号的是(列宁) 27.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扩大为民族殖民地问题,是因为(西方列强把殖民地瓜分完毕) 28.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29.列宁晚年建议扩大中央委员会的人数,从什么中吸收几十名中央委员(普通工农群众) 30.首次将民主集中制载入党章是1906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31.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2015年4月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全国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 ) A. 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B.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C.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 (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物质性 B.世界的统一性 C.世界的可知性 D.世界的多样性 4.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 A. 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 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5.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 社会管理活动 B.科学实验活动 C.社会改革活动 D.物质生产活动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彻底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 A. 前者源于书本,后者源于实践 B.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C.前者反映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 D.前者源于直接经验,后者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 ( ) A. 全面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客观性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 ) A. 地理环境 B.物质生产 C.风俗习惯 D.人伦道德 12.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是( ) A. 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13.阶级斗争归根结底由( ) A. 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B.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C.政治观念的差异引起的 D.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 (往年 问答题,论述题 )

0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2)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 0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0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发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0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P228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谈理解)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联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二、(公)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配)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四、(政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人)以人为本,构建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必然趋势?p205页 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科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根本消除,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解析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1 1.单选题 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 b 实事求是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客观实在性是(B) ? a 自然物质的个性 ? b 一切物质的共性 ?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 d 物质的存在形式 本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即客观实在性,所以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选B选项。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主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研究范畴。对选项C的理解,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的形态,这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故D也排除。 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1.3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 a 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 b 人的依赖性社会 ? c 物的依赖性社会 ? d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 a 生存资料的价值 ? b 生产资料的价值 ? c 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 d 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本题是对劳动力的价值的考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选项不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故选B。 1.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因此正确答案是B。 1.6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 a 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 b 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 c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d 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7 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C ? a 傅立叶 ? b 圣西门 ? c 康德 ? d 欧文 本题是对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考查。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形势与政策问答论述题

第一讲 1、论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的意义。 答:这次国庆首都阅兵,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关键阶段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巨大历史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富国与强军协调发展重大成果的集中展示,是我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崭新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这次阅兵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充分展示,对于进一步坚信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举行过13次阅兵。像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以崭新精神面貌站起来的庄严宣示;国庆35周年阅兵,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政治昭示;国庆50周年阅兵,是在世纪之交我国举行的一次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象征。

这次国庆60周年阅兵,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举行的盛大阅兵,是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重要体现。搞好这次阅兵,对于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第二,这次阅兵是对我军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全面检阅,对于彰显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能力具有重要军事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安全形势新变化和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使我军建设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次阅兵涉及陆、海、空、二炮各军兵种部队,反映这些年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成果;同时,注重选择具有光荣传统和参与完成重大任务的部队,安排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参阅。通过这次阅兵,将集中展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我军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打印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深刻性、包含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而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的认识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生活。(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 (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继承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凡是认为意识能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答: 是美, 而是审美活动, 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2)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 ;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 ;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0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①它是情景交融, 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 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 答: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答: 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 经过调查研究, 了解实情, 把握实情。因此, 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加强调查研究, 把握实际; 提高主体素质;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如何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何所指导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正确关系。研究矛盾问题, 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 不可分割。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1)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实惠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平直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P2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和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P2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及其辩证关系(P30)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五、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0)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P42)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 1、生长停滞:动物因某些原因(如疾病、营养不良等)所引起的生长减慢、零生长及负生长的现象称为; 1、生长补偿消除了影响动物生产停滞的因素之后,动物在短期内的生长速度超过正常值的现象称之。 2、真实消化率公式为: 真实消化率= 3、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合成的,一般情况下不需从饲料中供给的氨基酸称之。 4、酸价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5、白肌病动物缺乏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所引起一种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肌肉仓白,收缩无力等。 1、妊娠合成代谢妊娠母畜的体增重(或对饲料养分的利用率)高于同等日粮水平的空怀母畜的现象称之。 2、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养分减去粪中排出的总养分(未扣除内源性养分)再与食入饲料养分之比(%)。公式为: 表观消化率= 3、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或虽然能合成但合成的速度和数量都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需从饲料中供给的氨基酸。 4、碘价100克的脂肪或脂肪酸吸收碘的克数称之。 5、佝偻病幼年动物因缺钙、磷及维生素D所引起的以骨骼的病变为特征的疾病。 1、不饱和脂肪酸:碳链中含有双键的脂肪酸称之。 2、代谢体重:以千克为单位的自然体重的0.75次方:W0.75(kg)。 3、无氮浸出物:=100-(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粗纤维) 4、短期优饲:母畜在配种前的7~14天增加养分的饲养方法称之。 5、瘤胃氢化作用:不饱和脂肪酸经过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变成饱和脂肪的现象。 1、理想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符合动物需要的蛋白质称之。 2、热增耗也称为体增热,是由于动物采食、消化饲料所增加的产热量。等于动物采食前后产热量之差。 3、营养需要动物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称之。 4、软脂肉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猪肉称之。 5、脂肪的酸败脂肪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氧气、适宜温度、水分、微生物、金属离子等到)发生氧化,生成醛、酮、酸并有异味的现象称之。 七、简答题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为:

宏观经济学问答题与论述题

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2.简述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3.简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4LM 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各区域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 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 7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内容。 8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9货膨胀是如何分类的? 10理通货膨胀有哪些方法? 11析结构性通货膨胀及其原因? 12货膨胀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13通货膨胀的原因? 14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对此应该如何治理? 15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 16乘数--加速模型的基本思路 五、论述题 1.试结合IS-LM模型论述货币政策效果。 2.论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 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NDP=GDP—折旧;而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狭义NI=ND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后的国民收入,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余额,即DPI=PI-个人所得税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国民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 3.名义GDP是指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 是指用从前某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各年的产出总水平,势必包含虚假信息,因为GDP是价值指标,其变动可能只是由于价格变化因素引起的,所以,为了准确地逼近各年的总产出水平,就必须剔除GDP统计中价格因素的影响,即去计算实际GDP。一般我们用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进行换算,GDP折算指数衡量了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4答:(要点)根据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可将LM曲线分成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三个区域。①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上,有一段水平区域,这表示利率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呈现无限大的状况,这一段就是“凯恩斯陷阱”。从“凯恩斯陷阱”中可以推导出水平状的LM曲线,LM 曲线上水平状的区域叫“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斜率为零。②当利率非常高时,货币投机需求则为零,货币需求全部为货币的交易需求,LM曲线就呈现垂直形状。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③LM曲线上的凯恩斯区域与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中间区域的斜率大于零。 5答:(要点)第一,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与投资。第二,消费由消费倾向与收入决定。第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