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提高判读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实际应用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区分背斜、向斜、断层的方法。

【重难点】

1.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

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

3.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使用说明】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课内探究案。〈注:1.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山地有、、等多种类型。山地的形成主要与营造地表形态两种力量中的

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的;

2.基本形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

,一种是。

〔二〕断块山

1.断层: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使岩体发生,两侧岩体沿

发生明显。

2.形成地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产生的地貌各不同。

垂直位移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或,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或。

〔三〕火山

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如果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如果沿着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如。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一般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对交通线建设的制约性因素较多。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地地区交通运输以为主,其次是。

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为降低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和难度,交通线路往往选择在

的和地带。

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交通线往往迂回曲折,在陡坡上表现为形。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板块构造理论

图1板块构造图

1.在图1中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板块的名称,并用红色笔迹涂出板块的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和;

生长边界,板块,常形成,如

消亡边界,板块,常形成,如

探究二:背斜、向斜、断层的判定

图2地质构造图

1.在图2方框内写出该地的地质构造名称,并在圆圈内写出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质构造

形成地形〔地貌〕实例

实际应用,如挖隧道、打水井、

打油气井、找泉水的选点

一般地

倒置地形及原因// //

背斜

向斜

断层//

探究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那么,

右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

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完成

以下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

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

A、占用土地

B、工程造价

C、民工数量

D、技术水平

〔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 __。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 ______C~D线路。

针对性训练

1.读右图回答,从成因上看,山地甲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山

B.向斜形成的

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

成的火山

2.读右图〝某地质构造和等高线图〞,图中地貌和地质

构造分别是〔〕

A.山谷、背斜

B.山谷、向斜

C.山顶、背斜

D.山顶、向斜

3.以下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

4.喜马拉雅山的成因为〔〕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

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

5.以下地形不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

D.

泰山

6.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

的横向铁路,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

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人工修建大型水库是一种外力作用

B.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变形叫断层

C.油气一般储存在向斜构造盆地中

D.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以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8~9题。

8.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9.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10.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对以下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乙_____,丙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_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运动和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运动。

〔3〕在地形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沉积物是由_________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质作用为:先___,再___,其后___,最后___。〔外力堆积作用/水平挤压运动/垂直运动/外力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内力

〔一〕1.挤压作用波状弯曲 2.褶曲背斜向斜

〔二〕1.破裂断裂面位移 2.谷地低地山岭高地〔三〕1.〔宽广的〕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口火山锥

【二】1.公路铁路 2.地势相对和缓山间盆地河谷3.〝之〞字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

1.见图

2.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背离运动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相对运动褶皱山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等

探究点二:1.

2.略

探究三:〔1〕○2受山地影响,山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着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4〕迂回前进大于

针对性训练:1.C 2.A 3.C 4.A 5.C 6.A 7.D 8.D 9. B

10.〔1〕背斜向斜断层〔2〕水平挤压水平垂直水平

〔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沉积水平挤压运动垂直运动外力侵蚀作用外力堆积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18 山地的形成

学案18 山地的形成 [目标定位]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2.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a .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①____________,叫做褶皱。 b .基本单位——褶曲。 褶曲基 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②________,两翼 ③______ 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张力常 被侵蚀成④______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⑤______,两翼 ⑥______ 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 易侵蚀而形成⑦______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⑧__________,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⑨________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a .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b .垂直方向??? ??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⑩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2)组成:包括?________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______为主,?______为辅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和河 谷地带 ?______前进 原因 修建?______的成本和难度均 低于?______ 地势?__________,施工难度较 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提高判读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实际应用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区分背斜、向斜、断层的方法。 【重难点】 1.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 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 3.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使用说明】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课内探究案。〈注:1.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山地有、、等多种类型。山地的形成主要与营造地表形态两种力量中的 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的; 2.基本形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 ,一种是。 〔二〕断块山 1.断层: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使岩体发生,两侧岩体沿 发生明显。 2.形成地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产生的地貌各不同。

垂直位移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或,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或。 〔三〕火山 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如果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如果沿着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如。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一般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对交通线建设的制约性因素较多。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地地区交通运输以为主,其次是。 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为降低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和难度,交通线路往往选择在 的和地带。 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交通线往往迂回曲折,在陡坡上表现为形。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板块构造理论 图1板块构造图 1.在图1中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板块的名称,并用红色笔迹涂出板块的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和; 生长边界,板块,常形成,如 ; 消亡边界,板块,常形成,如 。 探究二:背斜、向斜、断层的判定 图2地质构造图

42山地的形成教案

4. 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山东省高密市凤城中学高一地理组王汝华 【课标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 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第一部分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模具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山地回忆》

第五单元比较·探究电子教案 《山地回忆》 【教学目标】 1.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3.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4.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把握小说中“妞儿”的形象特点。 2.把握小说作者质朴的语言却饱含深情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2.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3.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山地的形成学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山地的形成学 案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2、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a、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①____________,叫做褶皱。b、基本单位褶曲。褶曲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②________,两翼③______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④______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⑤______,两翼 ⑥______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而形成 ⑦______(2)规模:褶皱山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米。 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⑧__________,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⑨________发生明显的位移。(2)断层的位移类型a、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b、垂直方向

3、火山(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2)组成:包括?________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线路分布延伸方向表现以?______为主,?______为辅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和河谷地带?______前进原因修建?______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 ?______地势?__________,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地势起伏大 【问题思考】 1、是否能根据地貌是山岭或谷地来判断其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 2、议一议:开凿隧道时需要避开向斜部位吗? 3、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而成的? 4、判断:岩层发生断裂是否就一定形成断层。探究点一褶皱山、断层山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哪一处属于背斜?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的现象,试解释其原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什么? (2)③处地形属于什么类型的山地?试列举出我国属于此类型的名山。(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地理教研室刘永梅 【教学背景】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有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欺负状况趋向于平缓。在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其具体的表现仍感陌生,所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作用力,进而知道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套袖教案

《套袖》 【教学目标】 1.学习紧扣"套袖"落笔,由浅入深地揭示套袖的内涵,以平凡材料展示深刻主旨的写法.明确文章立意务求深刻的要求. 2.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质朴,节俭,勤劳的传统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 神. 【教学重点】 以选材立意为中心,抓住深刻立意的逐层展现. 【教学难点】 "布袜子"与"套袖"的联系. 【教学方法】 1. 讲述法.较全面提供学生材料,给学生拓展理解的空间. 2. 提问法.多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文章材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安全教育:六种错误的骑自行车方式 1、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2、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 3、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4、在路口闯信号。 5、骑车双手离把。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6、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环保教育: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件第2页)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套袖吗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一再提及套袖:邻家姑娘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城里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套袖工作;孙犁先生在家总是戴着一副青布套袖.套袖,如今是不常见了,但退回二三十年去,没戴过的人怕是不多.机关的职员,学校的教师,商店的营业员,大凡坐办公室的,站柜台的,都愿意戴上那么一副.至于在家里,做个饭,洗个衣服,拾掇个卫生,更是少不了要戴上.戴它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保护衣袖.上衣的袖口和肘弯处最容易磨损和弄脏,戴副套袖就好多了.二是干活利索.袖口,尤其是稍长稍肥的,很碍事儿.擦个桌子不小心就会把茶杯带翻,上个菜不小心袖口就会沾到汤里去.因此,过去人们都愿意戴副套袖.我至今在家烧饭或收拾卫生仍旧时常戴着它,只是在单位里在公共场所几乎看不见什么人戴了.套袖非常普通,但作者却对它有着深刻的认识. 通过导语点明散文《套袖》的内涵,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基本点. 二,作者简介(课件第3~4页) 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山地的风景图片。 同学们在欣赏这些壮丽的山地景观的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山脉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思考】什么是褶皱山?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形成: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这是从形态上对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③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 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是最可靠的。 【活动环节】(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 这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再来比较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区分背斜和向斜。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图片展示) 【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学案:4.2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 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 (3)地貌 褶皱 类型 岩层变化 最初形成的地 貌 侵蚀后的 地貌背斜一般向上拱起山岭A谷地 向斜一般向下弯曲谷地B山岭 (4)板块构造学说 ①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

②板块运动??? 背离运动:地壳张裂而形成裂谷或发育为 海洋 相对运动: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高大 的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如上图)。 (2)位移 ?????水平方向:错断原有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 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其中相对下降部分形成谷地或低地(图 中乙处),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 升部分成为山岭或高地,又叫断块山(图中甲处), 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3.火山 (1)形成: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火山口: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火山锥: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 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思考』 1.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背斜一般成山,向斜一般成谷。但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常

山地的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学习目标了解山地的成因类型

4.2 山地的形成 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山地的成因类型和褶皱、断层的概念。2.掌握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其实践意义。3.运用知识分析山地的成因,分析山地对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①________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②________。 (2)基本形态 ????? 背斜:岩层一般③ ,地貌一般发育 为④ ,但常被侵蚀成⑤ 向斜:岩层一般⑥ ,地貌一般发育 为⑦ ,但因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 ⑧ (3)板块构造学说 a .⑨________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b.六大板块处于不断⑩ 之中 ????? 背离运动:地壳? 形成? 或发育为? 相对运动:相互? 、褶皱隆起 形成高大的?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和?______,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______,两侧岩体沿?______发生?________,形成断层。 (2)形成地貌 a .水平位移:○ 21______原有地貌,或派生出若干地貌。 b.垂直位移? ???? 岩体相对下降:形成○ 22 或○23 岩体相对上升:发育成为○24 或○25 3.火山 (1)形成:地下深处的○ 26______,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27______________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 28______喷出而成。 (2)火山构造:○ 29________和○30________。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运输方式:优先发展○ 31________。 2.线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 32________和○33________。 3.线路的分布 和延伸方向?? ??? ○34 前进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 ○ 35 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我的疑惑 1. 2. 3.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荔城中学高淼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组。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规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 --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42_山地的形成学案.docx

4. 2 山地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彤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 )概念:岩层因____________ 产生强大的____________ 作用而发生塑形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褶曲的两种形态 2.板块构造学说 (1 )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所分割,形成不连续的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匚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 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2)板块构造与地貌厂张裂处 (生长边界) 板块交界处Y .挤压处 (消亡边界海上——海洋、海岭 陆上——裂谷、断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海上——海沟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丿交界处——海沟

陆上——海岸山脉

3. 断块山 (1)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 _____________ ,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 沿 _________ 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__________ 。 (2) 断层与地貌 水 平 断 层 定义 对地貌的影响 垂 直 断 层 定义 图示 /W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地垒 地華 ?火山 (1 )火山由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部分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 ________________ ,有时会积水 成 __________ ;破坏了的火山口呈 ___________ 状态。火山锥是由 ____________ 和 ______ 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 的 _______ ,上部 __________ ,下部 __________ O (2)火山活动不单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也可能带来丰富的 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等资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 为主, 为辅 主要分布在 和河谷地 帀 刖进 原因 修建 的成本和 难度均低于 这里地势 施工难 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注意提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对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 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 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 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 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 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 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 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 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

青藏地区(导学案)(含答案)

青藏地区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对能源与地质构造的影响。 2.理解高寒气候的形成,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学会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3.理解高原农牧业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4.形成以“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 【学习重点】 1.青藏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2.高寒环境对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能源,资源等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山以西,山以北,山 和阿尔金山、山以南, 2、范围(行政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西部、甘肃部和南部 边缘地区。 二、地形:主要位于我国地势________阶梯,地形以_______为主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的高原,连绵、广布,平均海拔超过 米。有“”之称。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2、大峡谷为世界之最。 3、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三、气候: 1、由于高,形成独特的气候。 2、主要气候特征: ①结合青藏地区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分该地区的气温特点 ②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四、水文特征 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 资源丰富。尤其是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的_________、、都发 源在这里。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湖为我国第一大湖,湖为海拔最 高的湖泊。

五、植被和土壤青藏地区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六、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1、青藏地区气温低,但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地区地热能丰富的原因:,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能电站 3、“聚宝盆”盆地有察尔汗的(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鱼卡的煤、锡铁山的。 【课堂检测】 一、基础自测 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3题。 1. A地形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是() A.山地畜牧业、绿洲农业 B.高寒畜牧业、河谷农业 C.河漫滩畜牧业、灌溉农业 D.农耕区畜牧业、生态农业 2.A地形区丰富的新能源是( ) A.水能、生物能 B.太阳能、地热能 C.石油、天然气 D.核能、生物能 3.A地形区比B、C两地形区人口密度小得多,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发历史较晚 B.自然条件恶劣 C.经济落后 D.交通落后 4.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大约20%,主要原因是() A. 冰雪融水增加 B. 冻土面积扩大 C. 青藏高原抬升 D. 湖面蒸发增加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5.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山地回忆》课后作业

《山地回忆》课后检测 一、填空 1、《山地回忆》作者,当代小说家,本文选自小说集。 2、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对小姑娘的描写属于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四方面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姑娘的。 3、下面是一些写小姑娘“笑”的文字,读一读,说说小姑娘的笑声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⑴把两手插在祖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⑵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特点: 作用: 4、指出下面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A 肖像描写B语言描写C行动描写D心理描写E细节描写 (1)“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2)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到妨碍了人。() (3)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4)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坚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5.体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我在河边上洗了脸,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的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答案: 5.女孩儿雪中送炭式的真诚的关心温暖了“我”,令“我”无法推脱,难以忘却。在这片土地上所遭遇的一切会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 离”。 备用:赏析下列句子 1、“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表现妞儿心直口快、泼辣,甚至带有点野性) 2、“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貌似责问,其实是希望“我”不要客气,这更能反应出密切的军民鱼水情) 3、“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表现了妞儿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也说明了她的勤劳干练)

高中地理《1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细化】 1.了解山岳的三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 2.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 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分别是……(课堂提问,提问过程中引入今天“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展示图片——阿尔卑斯山、泰山、日本富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先来看第一种——褶皱山,【板书】1、褶皱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褶皱”? (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1 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演示实验: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动画演示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山地回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王云平,来自杜堂镇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地回忆》,这是北师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小说主要写了作者通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生活,尤其是对主人公妞儿的集中描写,道出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冀中一带人民的性格美、灵魂美、和人情美。“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我准备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授课。 根据语文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主要任务,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认真阅读作品,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3、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妞儿的性格特点,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是:学习语言特点,学习如何刻画人物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以上是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交流、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评析欣赏法、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法、勾画圈点法等学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 (一)课前延伸: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课内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战争的场面,让学生谈谈这些场面的特点,由战争的残酷,引出孙犁小说描写战争的独特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情境,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激发的关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需本课生字词,以便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