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uboot编译过程分析

uboot编译过程分析

uboot编译过程分析
uboot编译过程分析

U-Boot编译过程完全分析

本文为网络转载,作者:heaad

2.1U-Boot Makefile分析

2.1.1U-Boot编译命令

对于mini2440开发板,编译U-Boot需要执行如下的命令:

$ make mini2440_config

$ make all

使用上面的命令编译U-Boot,编译生成的所有文件都保存在源代码目录中。为了保持源代码目录的干净,可以使用如下命令将编译生成的文件输出到一个外部目录,而不是在源代码目录中,下面的2种方法都将编译生成的文件输出到 /tmp/build目录:

$ export BUILD_DIR=/tmp/build

$ make mini2440_config

$ make all

$ make O=/tmp/build mini2440_config (注意是字母O,而不是数字0)

$ make all

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方便读者理解,这里主要针对第一种编译方式(目标输出到源代码所在目录)进行分析。

2.1.2U-Boot配置、编译、连接过程

U-Boot开头有一些跟主机软硬件环境相关的代码,在每次执行make命令时这些代码都被执行一次。

1.U-Boot 配置过程

(1)定义主机系统架构

HOSTARCH := $(shell uname -m | \

sed -e s/i.86/i386/ \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

-e s/sa110/arm/ \

-e s/powerpc/ppc/ \

-e s/ppc64/ppc/ \

-e s/macppc/ppc/)

“sed –e”表示后面跟的是一串命令脚本,而表达式“s/abc/def/”表示要从标准输入中,查找到内容为“abc”的,然后替换成“def”。其中“abc”表达式用可以使用“.”作为通配符。

命令“uname –m”将输出主机CPU的体系架构类型。作者的电脑使用Intel Core2系列的CPU,因此“uname –m”输出“i686”。“i686”可以匹配命令“sed -e s/i.86/i386/”中的“i.86”,因此在作者的机器上执行Makefile,HOSTARCH将被设置成“i386” 。

(2)定义主机操作系统类型

HOSTOS := $(shell uname -s | tr '[:upper:]' '[:lower:]' | \

sed -e 's/\(cygwin\).*/cygwin/')

“uname –s”输出主机内核名字,作者使用Linux发行版Ubuntu9.10,因此“uname –s”结果是“Linux”。“tr '[:upper:]' '[:lower:]'”作用是将标准输入中的所有大写字母转换为响应的小写字母。因此执行结果是将HOSTOS 设置为“linux”。

(3)定义执行shell脚本的shell

# Set shell to bash if possible, otherwise fall back to sh

SHELL := $(shell if [ -x "$$BASH" ]; then echo $$BASH; \

else if [ -x /bin/bash ]; then echo /bin/bash; \

else echo sh; fi; fi)

"$$BASH"的作用实质上是生成了字符串“$BASH”(前一个$号的作用是指明第二个$是普通的字符)。若执行当前Makefile的shell中定义了“$BASH”环境变量,且文件“$BASH”是可执行文件,则SHELL的值为“$BASH”。否则,若“/bin/bash”是可执行文件,则SHELL值为

“/bin/bash”。若以上两条都不成立,则将“sh”赋值给SHELL变量。

由于作者的机器安装了bash shell,且shell默认环境变量中定义了“$BASH”,因此SHELL 被设置为$BASH 。

(4)设定编译输出目录

ifdef O

ifeq ("$(origin O)", "command line")

BUILD_DIR := $(O)

endif

endif

函数$( origin, variable) 输出的结果是一个字符串,输出结果由变量variable定义的方式决定,若variable在命令行中定义过,则origin函数返回值为"command line"。假若在命令行中执行了“export BUILD_DIR=/tmp/build”的命令,则“$(origin O)”值为“command line”,而BUILD_DIR被设置为“/tmp/build”。

ifneq ($(BUILD_DIR),)

saved-output := $(BUILD_DIR)

# Attempt to create a output directory.

$(shell [ -d ${BUILD_DIR} ] || mkdir -p ${BUILD_DIR})

若${BUILD_DIR}表示的目录没有定义,则创建该目录。

# Verify if it was successful.

BUILD_DIR := $(shell cd $(BUILD_DIR) && /bin/pwd)

$(if $(BUILD_DIR),,$(error output directory "$(saved-output)" does not exist))

endif # ifneq ($(BUILD_DIR),)

若$(BUILD_DIR)为空,则将其赋值为当前目录路径(源代码目录)。并检查$(BUILD_DIR)目录是否存在。

OBJTREE := $(if $(BUILD_DIR),$(BUILD_DIR),$(CURDIR))

SRCTREE := $(CURDIR)

TOPDIR := $(SRCTREE)

LNDIR := $(OBJTREE)

……

MKCONFIG := $(SRCTREE)/mkconfig

… …

ifneq ($(OBJTREE),$(SRCTREE))

obj := $(OBJTREE)/

src := $(SRCTREE)/

else

obj :=

src :=

endif

CURDIR变量指示Make当前的工作目录,由于当前Make在U-Boot顶层目录执行Makefile,因此CURDIR此时就是U-Boot顶层目录。

执行完上面的代码后, SRCTREE,src变量就是U-Boot代码顶层目录,而OBJTREE,obj变量就是输出目录,若没有定义BUILD_DIR环境变量,则SRCTREE,src变量与OBJTREE,obj变量都是U-Boot源代码目录。而MKCONFIG则表示U-Boot根目录下的mkconfig脚本。

2.make mini2440_config命令执行过程

下面分析命令“make mini2440_config”执行过程,为了简化分析过程这里主要分析将编译目标输出到源代码目录的情况。

mini2440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mini2440 samsung s3c24x0

其中的依赖“unconfig”定义如下:

unconfig:

@rm -f $(obj)include/config.h $(obj)include/config.mk \

$(obj)board/*/config.tmp $(obj)board/*/*/config.tmp \

$(obj)include/autoconf.mk $(obj)include/autoconf.mk.dep

其中“@”的作用是执行该命令时不在shell显示。“obj”变量就是编译输出的目录,因此“unconfig”的作用就是清除上次执行make *_config命令生成的配置文件(如include/config.h,include/config.mk等)。

$(MKCONFIG)在上面指定为“$(SRCTREE)/mkconfig”。$(@:_config=)为将传进来的所有参数中的_config替换为空(其中“@”指规则的目标文件名,在这里就是“mini2440_config ”。$(text:patternA=patternB),这样的语法表示把text变量每一个元素中结尾的patternA的文本替换为patternB,然后输出)。因此$(@:_config=)的作用就是将mini2440_config中的_config 去掉,得到mini2440。

因此“@$(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mini2440 samsung s3c24x0”实际上就是执行了如下命令:

./mkconfig mini2440 arm arm920t mini2440 samsung s3c24x0

即将“mini2440 arm arm920t mini2440 samsung s3c24x0”作为参数传递给当前目录下的mkconfig脚本执行。

在mkconfig脚本中给出了mkconfig的用法:

# Parameters: Target Architecture CPU Board [VENDOR] [SOC]

因此传递给mkconfig的参数的意义分别是:

mini2440:Target(目标板型号)

arm:Architecture (目标板的CPU架构)

arm920t:CPU (具体使用的CPU型号)

mini2440:Board

samsung:VENDOR(生产厂家名)

s3c24x0:SOC

下面再来看看mkconfig脚本到底做了什么。

(1)确定开发板名称BOARD_NAME

在mkconfig脚本中有如下代码:

APPEND=no # no表示创建新的配置文件,yes表示追加到配置文件中

BOARD_NAME="" # Name to print in make output

TARGETS=""

while [ $# -gt 0 ] ; do

case "$1" in

--) shift ; break ;;

-a) shift ; APPEND=yes ;;

-n) shift ; BOARD_NAME="${1%%_config}" ; shift ;;

-t) shift ; TARGETS="`echo $1 | sed 's:_: :g'` ${TARGETS}" ; shift ;;

*) break ;;

esac

done

[ "${BOARD_NAME}" ] || BOARD_NAME="$1"

环境变量$#表示传递给脚本的参数个数,这里的命令有6个参数,因此$#是6 。shift的作用是使$1=$2,$2=$3,$3=$4….,而原来的$1将丢失。因此while循环的作用是,依次处理传递给mkconfig脚本的选项。由于我们并没有传递给mkconfig任何的选项,因此while循环中的代码不起作用。

最后将BOARD_NAME的值设置为$1的值,在这里就是“mini2440”。

(2)检查参数合法性

[ $# -lt 4 ] && exit 1

[ $# -gt 6 ] && exit 1

if [ "${ARCH}" -a "${ARCH}" != "$2" ]; then

echo "Failed: \$ARCH=${ARCH}, should be '$2' for ${BOARD_NAME}" 1>&2

exit 1

fi

上面代码的作用是检查参数个数和参数是否正确,参数个数少于4个或多于6个都被认为是错误的。

(3)创建到目标板相关的目录的链接

#

# Create link to architecture specific headers

#

if [ "$SRCTREE" != "$OBJTREE" ] ; then #若编译目标输出到外部目录,则下面的代码有效

mkdir -p ${OBJTREE}/include

mkdir -p ${OBJTREE}/include2

cd ${OBJTREE}/include2

rm -f asm

ln -s ${SRCTREE}/include/asm-$2 asm

LNPREFIX="https://www.doczj.com/doc/0a9262403.html,/include2/asm/"

cd ../include

rm -rf asm-$2

rm -f asm

mkdir asm-$2

ln -s asm-$2 asm

else

cd ./include

rm -f asm

ln -s asm-$2 asm

fi

若将目标文件设定为输出到源文件所在目录,则以上代码在include目录下建立了到asm-arm 目录的符号链接asm。其中的ln -s asm-$2 asm即ln -s asm-arm asm 。

rm -f asm-$2/arch

if [ -z "$6" -o "$6" = "NULL" ] ; then

ln -s ${LNPREFIX}arch-$3 asm-$2/arch

else

ln -s ${LNPREFIX}arch-$6 asm-$2/arch

fi

建立符号链接include/asm-arm/arch ,若$6(SOC)为空,则使其链接到

include/asm-arm/arch-arm920t目录,否则就使其链接到include/asm-arm/arch-s3c24x0目录。(事实上include/asm-arm/arch-arm920t并不存在,因此$6是不能为空的,否则会编译失败)

if [ "$2" = "arm" ] ; then

rm -f asm-$2/proc

ln -s ${LNPREFIX}proc-armv asm-$2/proc

fi

若目标板是arm架构,则上面的代码将建立符号连接include/asm-arm/proc,使其链接到目录proc-armv目录。

建立以上的链接的好处:编译U-Boot时直接进入链接文件指向的目录进行编译,而不必根据不同开发板来选择不同目录。

(4)构建include/config.mk文件

#

# Create include file for Make

#

echo "ARCH = $2" > config.mk

echo "CPU = $3" >> config.mk

echo "BOARD = $4" >> config.mk

[ "$5" ] && [ "$5" != "NULL" ] && echo "VENDOR = $5" >> config.mk

[ "$6" ] && [ "$6" != "NULL" ] && echo "SOC = $6" >> config.mk

上面代码将会把如下内容写入文件inlcude/config.mk文件:

ARCH = arm

CPU = arm920t

BOARD = mini2440

VENDOR = samsung

SOC = s3c24x0

(5)指定开发板代码所在目录

# Assign board directory to BOARDIR variable

if [ -z "$5" -o "$5" = "NULL" ] ; then

BOARDDIR=$4

else

BOARDDIR=$5/$4

fi

以上代码指定board目录下的一个目录为当前开发板专有代码的目录。若$5(VENDOR)为空则BOARDDIR设置为$4(BOARD),否则设置为$5/$4(VENDOR/BOARD)。在这里由于$5不为空,因此BOARDDIR被设置为samsung/mini2440 。

(6)构建include/config.h文件

#

# Create board specific header file

#

if [ "$APPEND" = "yes" ] # Append to existing config file

then

echo >> config.h

else

> config.h # Create new config file

fi

echo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 do not edit */" >>config.h

for i in ${TARGETS} ; do

echo "#define CONFIG_MK_${i} 1" >>config.h ;

done

cat << EOF >> config.h

#define CONFIG_BOARDDIR board/$BOARDDIR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EOF

exit 0

这里的“cat << EOF >> config.h”表示将输入的内容追加到config.h中,直到出现“EOF”这样的标识为止。

若APPEND为no,则创建新的include/config.h文件。若APPEND为yes,则将新的配置内容追加到include/config.h文件后面。由于APPEND的值保持“no”,因此config.h被创建了,并添加了如下的内容: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 do not edit */

#define CONFIG_BOARDDIR board/samsung/mini2440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下面总结命令make mini2440_config执行的结果(仅针对编译目标输出到源代码目录的情况):(1)创建到目标板相关的文件的链接

ln -s asm-arm asm

ln -s arch-s3c24x0 asm-arm/arch

ln -s proc-armv asm-arm/proc

(2)创建include/config.mk文件,内容如下所示:

ARCH = arm

CPU = arm920t

BOARD = mini2440

VENDOR = samsung

SOC = s3c24x0

(3)创建与目标板相关的文件include/config.h,如下所示:

/*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 do not edit */

#define CONFIG_BOARDDIR board/samsung/mini2440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3.make all命令执行过程

若没有执行过“make _config”命令就直接执行“make all”命令则会出现如下的才错误信息,然后停止编译:

System not configured - see README

U-Boot是如何知道用户没有执行过“make _config”命令的呢?阅读U-Boot源代码就可以发现了,Makefile中有如下代码:

ifeq ($(obj)include/config.mk,$(wildcard $(obj)include/config.mk)) # config.mk存在all:

sinclude $(obj)include/autoconf.mk.dep

sinclude $(obj)include/autoconf.mk

… …

else # config.mk不存在

… …

@echo "System not configured - see README" >&2

@ exit 1

… …

endif # config.mk

若include/config.mk 文件存在,则$(wildcard $(obj)include/config.mk) 命令执行的结果是“$(obj)include/config.mk”展开的字符串,否则结果为空。由于include/config.mk是

“make _config”命令执行过程生成的,若从没有执行过“make

_config”命令则include/config.mk必然不存在。因此Make就执行else分支的代码,在输出“System not configured - see README”的信息后就返回了。

下面再来分析“make all”命令正常执行的过程,在Makefile中有如下代码:

(1)include/autoconf.mk生成过程

all:

sinclude $(obj)include/autoconf.mk.dep

sinclude $(obj)include/autoconf.mk

include/autoconf.mk文件中是与开发板相关的一些宏定义,在Makefile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某些宏来确定执行哪些操作。下面简要分析include/autoconf.mk生成的过程,

include/autoconf.mk生成的规则如下:

$(obj)include/autoconf.mk: $(obj)include/config.h

@$(XECHO) Generating $@ ; \

set -e ; \

: Extract the config macros ; \

$(CPP) $(CFLAGS) -DDO_DEPS_ONLY -dM include/common.h | \

sed -n -f tools/scripts/define2mk.sed > $@.tmp && \

mv $@.tmp $@

include/autoconf.mk依赖于make _config 命令生成的include/config.h。因此执行make _config命令后再执行make all将更新include/autoconf.mk。

编译选项“-dM”的作用是输出include/common.h中定义的所有宏。根据上面的规则,编译器提取include/common.h中定义的宏,然后输出给tools/scripts/define2mk.sed脚本处理,处理的结果就是include/autoconf.mk文件。其中tools/scripts/define2mk.sed脚本的主要完成了在include/common.h中查找和处理以“CONFIG_”开头的宏定义的功能。

include/common.h文件包含了include/config.h文件,而include/config.h文件又包含了config_defaults.h,configs/mini2440.h,asm/config.h文件。因此include/autoconf.mk实质上就是config_defaults.h,configs/mini2440.h,asm/config.h三个文件中“CONFIG_”开头的有效的宏定义的集合。

下面接着分析Makefile的执行。

# load ARCH, BOARD, and CPU configuration

include $(obj)include/config.mk

export ARCH CPU BOARD VENDOR SOC

将make mini2440_config命令生成的include/config.mk包含进来。

# 若主机架构与开发板结构相同,就使用主机的编译器,而不是交叉编译器

ifeq ($(HOSTARCH),$(ARCH))

CROSS_COMPILE ?=

endif

若主机与目标机器体系架构相同,则使用gcc编译器而不是交叉编译器。

# load other configuration

include $(TOPDIR)/config.mk

最后将U-Boot顶层目录下的config.mk文件包含进来,该文件包含了对编译的一些设置。下面对U-Boot顶层目录下的config.mk文件进行分析:

(2)config.mk文件执行过程

1设置obj与src

在U-Boot顶层目录下的config.mk文件中有如下代码:

ifneq ($(OBJTREE),$(SRCTREE))

ifeq ($(CURDIR),$(SRCTREE))

dir :=

else

dir := $(subst $(SRCTREE)/,,$(CURDIR))

endif

obj := $(if $(dir),$(OBJTREE)/$(dir)/,$(OBJTREE)/)

src := $(if $(dir),$(SRCTREE)/$(dir)/,$(SRCTREE)/)

$(shell mkdir -p $(obj))

else

obj :=

src :=

endif

由于目标输出到源代码目录下,因此执行完上面的代码后,src和obj都是空。

2设置编译选项

PLATFORM_RELFLAGS =

PLATFORM_CPPFLAGS = #编译选项

PLATFORM_LDFLAGS = #连接选项

用这3个变量表示交叉编译器的编译选项,在后面Make会检查交叉编译器支持的编译选项,然后将适当的选项添加到这3个变量中。

#

# Option checker (courtesy linux kernel) to ensure

# only supported compiler options are used

#

cc-option = $(shell if $(CC) $(CFLAGS) $(1) -S -o /dev/null -xc /dev/null \ > /dev/null 2>&1; then echo "$(1)"; else echo "$(2)"; fi ;) 变量CC和CFLAGS在后面的代码定义为延时变量,其中的CC即arm-linux-gcc。函数cc-option 用于检查编译器CC是否支持某选项。将2个选项作为参数传递给cc-option函数,该函数调用CC 编译器检查参数1是否支持,若支持则函数返回参数1,否则返回参数2 (因此CC编译器必须支持参数1或参数2,若两个都不支持则会编译出错)。可以像下面这样调用cc-option函数,并将支持的选项添加到FLAGS中:

FLAGS +=$(call cc-option,option1,option2)

3指定交叉编译工具

#

# Include the make variables (CC, etc...)

#

AS = $(CROSS_COMPILE)as

LD = $(CROSS_COMPILE)ld

CC = $(CROSS_COMPILE)gcc

CPP = $(CC) -E

AR = $(CROSS_COMPILE)ar

NM = $(CROSS_COMPILE)nm

LDR = $(CROSS_COMPILE)ldr

STRIP = $(CROSS_COMPILE)strip

OBJCOPY = $(CROSS_COMPILE)objcopy

OBJDUMP = $(CROSS_COMPILE)objdump

RANLIB = $(CROSS_COMPILE)RANLIB

对于arm开发板,其中的CROSS_COMPILE在lib_arm/config.mk文件中定义: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因此以上代码指定了使用前缀为“arm-linux-”的编译工具,即arm-linux-gcc,

arm-linux-ld等等。

4包含与开发板相关的配置文件

# Load generated board configuration

sinclude $(OBJTREE)/include/autoconf.mk

ifdef ARCH

sinclude $(TOPDIR)/lib_$(ARCH)/config.mk # include architecture dependend rules endif

$(ARCH)的值是“arm”,因此将“lib_arm/config.mk”包含进来。lib_arm/config.mk脚本指定了交叉编译器,添加了一些跟CPU架构相关的编译选项,最后还指定了

cpu/arm920t/u-boot.lds为U-Boot的连接脚本。

ifdef CPU

sinclude $(TOPDIR)/cpu/$(CPU)/config.mk # include CPU specific rules

endif

$(CPU)的值是“arm920t”,因此将“cpu/arm920t/config.mk”包含进来。这个脚本主要设定了跟arm920t处理器相关的编译选项。

ifdef SOC

sinclude $(TOPDIR)/cpu/$(CPU)/$(SOC)/config.mk # include SoC specific rules

endif

$(SOC)的值是s3c24x0,因此Make程序尝试将cpu/arm920t/s3c24x0/config.mk包含进来,而这个文件并不存在,但是由于用的是“sinclude”命令,所以并不会报错。

ifdef VENDOR

BOARDDIR = $(VENDOR)/$(BOARD)

else

BOARDDIR = $(BOARD)

endif

$(BOARD)的值是mini2440,VENDOR的值是samsung,因此BOARDDIR的值是samsung/mini2440。BOARDDIR变量表示开发板特有的代码所在的目录。

ifdef BOARD

sinclude $(TOPDIR)/board/$(BOARDDIR)/config.mk # include board specific rules

endif

Make将“board/samsung/mini2440/config.mk”包含进来。该脚本只有如下的一行代码:TEXT_BASE = 0x33F80000

U-Boot编译时将使用TEXT_BASE作为代码段连接的起始地址。

LDFLAGS += -Bstatic -T $(obj)u-boot.lds $(PLATFORM_LDFLAGS)

ifneq ($(TEXT_BASE),)

LDFLAGS += -Ttext $(TEXT_BASE)

endif

执行完以上代码后,LDFLAGS中包含了“-Bstatic -T u-boot.lds ”和“-Ttext 0x33F80000”的字样。

5指定隐含的编译规则

# Allow boards to use custom optimize flags on a per dir/file basis

BCURDIR := $(notdir $(CURDIR))

$(obj)%.s: %.S

$(CPP) $(AFLAGS) $(AFLAGS_$(@F)) $(AFLAGS_$(BCURDIR)) -o $@ $<

$(obj)%.o: %.S

$(CC) $(AFLAGS) $(AFLAGS_$(@F)) $(AFLAGS_$(BCURDIR)) -o $@ $< -c

$(obj)%.o: %.c

$(CC) $(CFLAGS) $(CFLAGS_$(@F)) $(CFLAGS_$(BCURDIR)) -o $@ $< -c

$(obj)%.i: %.c

$(CPP) $(CFLAGS) $(CFLAGS_$(@F)) $(CFLAGS_$(BCURDIR)) -o $@ $< -c

$(obj)%.s: %.c

$(CC) $(CFLAGS) $(CFLAGS_$(@F)) $(CFLAGS_$(BCURDIR)) -o $@ $< -c -S

例如:根据以上的定义,以“.s”结尾的目标文件将根据第一条规则由同名但后缀为“.S”的源文件来生成,若不存在“.S”结尾的同名文件则根据最后一条规则由同名的“.c”文件生成。

下面回来接着分析Makefile的内容:

# U-Boot objects....order is important (i.e. start must be first)

OBJS = cpu/$(CPU)/start.o

LIBS += cpu/$(CPU)/lib$(CPU).a

ifdef SOC

LIBS += cpu/$(CPU)/$(SOC)/lib$(SOC).a

endif

ifeq ($(CPU),ixp)

LIBS += cpu/ixp/npe/libnpe.a

endif

LIBS += lib_$(ARCH)/lib$(ARCH).a

LIBS += fs/cramfs/libcramfs.a fs/fat/libfat.a fs/fdos/libfdos.a fs/jffs2/libjffs2.a \ fs/reiserfs/libreiserfs.a fs/ext2/libext2fs.a fs/yaffs2/libyaffs2.a \

fs/ubifs/libubifs.a

… …

LIBS += common/libcommon.a

LIBS += libfdt/libfdt.a

LIBS += api/libapi.a

LIBS += post/libpost.a

LIBS := $(addprefix $(obj),$(LIBS))

LIBS变量指明了U-Boot需要的库文件,包括平台/开发板相关的目录、通用目录下相应的库,都通过相应的子目录编译得到的。

对于mini2440开发板,以上跟平台相关的有以下几个:

cpu/$(CPU)/start.o

board/$(VENDOR)/common/lib$(VENDOR).a

cpu/$(CPU)/lib$(CPU).a

cpu/$(CPU)/$(SOC)/lib$(SOC).a

lib_$(ARCH)/lib$(ARCH).a

其余都是与平台无关的。

ifeq ($(CONFIG_NAND_U_BOOT),y)

NAND_SPL = nand_spl

U_BOOT_NAND = $(obj)u-boot-nand.bin

endif

ifeq ($(CONFIG_ONENAND_U_BOOT),y)

ONENAND_IPL = onenand_ipl

U_BOOT_ONENAND = $(obj)u-boot-onenand.bin

ONENAND_BIN ?= $(obj)onenand_ipl/onenand-ipl-2k.bin

endif

对于有的开发板,U-Boot支持在NAND Flash启动,这些开发板的配置文件定义了

CONFIG_NAND_U_BOOT,CONFIG_ONENAND_U_BOOT。对于s3c2440,U-Boot原始代码并不支持NAND Flash 启动,因此也没有定义这两个宏。

ALL += $(obj)u-boot.srec $(obj)u-boot.bin $(obj)System.map $(U_BOOT_NAND)

$(U_BOOT_ONENAND)

all: $(ALL)

其中U_BOOT_NAND与U_BOOT_ONENAND 为空,而u-boot.srec,u-boot.bin,System.map都依赖与u-boot。因此执行“make all”命令将生成u-boot,u-boot.srec,u-boot.bin,System.map 。其中u-boot是ELF文件,u-boot.srec是Motorola S-Record format文件,System.map 是U-Boot 的符号表,u-boot.bin是最终烧写到开发板的二进制可执行的文件。

下面再来分析u-boot.bin文件生成的过程。ELF格式“u-boot”文件生成规则如下:$(obj)u-boot: depend $(SUBDIRS) $(OBJS) $(LIBBOARD) $(LIBS) $(LDSCRIPT)

$(obj)u-boot.lds

$(GEN_UBOOT)

ifeq ($(CONFIG_KALLSYMS),y)

smap=`$(call SYSTEM_MAP,u-boot) | \

awk '$$2 ~ /[tTwW]/ {printf $$1 $$3 "\\\\000"}'` ; \

$(CC) $(CFLAGS) -DSYSTEM_MAP="\"$${smap}\"" \

-c common/system_map.c -o $(obj)common/system_map.o

$(GEN_UBOOT) $(obj)common/system_map.o

endif

这里生成的$(obj)u-boot目标就是ELF格式的U-Boot文件了。由于CONFIG_KALLSYMS未定义,因此ifeq ($(CONFIG_KALLSYMS),y)与endif间的代码不起作用。

其中depend,$(SUBDIRS),$(OBJS),$(LIBBOARD),$(LIBS),$(LDSCRIPT), $(obj)u-boot.lds 是$(obj)u-boot的依赖,而$(GEN_UBOOT)编译命令。

下面分析$(obj)u-boot的各个依赖:

1依赖目标depend

# Explicitly make _depend in subdirs containing multiple targets to prevent

# parallel sub-makes creating .depend files simultaneously.

depend dep: $(TIMESTAMP_FILE) $(VERSION_FILE) $(obj)include/autoconf.mk

for dir in $(SUBDIRS) cpu/$(CPU) $(dir $(LDSCRIPT)) ; do \

$(MAKE) -C $$dir _depend ; done

对于$(SUBDIRS),cpu/$(CPU),$(dir $(LDSCRIPT))中的每个元素都进入该目录执行“make _depend”,生成各个子目录的.depend文件,.depend列出每个目标文件的依赖文件。

2依赖SUBDIRS

SUBDIRS = tools \

examples/standalone \

examples/api

$(SUBDIRS): depend

$(MAKE) -C $@ all

执行tools ,examples/standalone ,examples/api目录下的Makefile。

3OBJS

OBJS的值是“cpu/arm920t/start.o”。它使用如下代码编译得到:

$(OBJS): depend

$(MAKE) -C cpu/$(CPU) $(if $(REMOTE_BUILD),$@,$(notdir $@))

以上规则表明,对于OBJS包含的每个成员,都进入cpu/$(CPU)目录(即cpu/arm920t)编译它们。

4LIBBOARD

LIBBOARD = board/$(BOARDDIR)/lib$(BOARD).a

LIBBOARD := $(addprefix $(obj),$(LIBBOARD))

… …

$(LIBBOARD): depend $(LIBS)

$(MAKE) -C $(dir $(subst $(obj),,$@))

这里LIBBOARD的值是 $(obj)board/samsung/mini2440/libmini2440.a。make执行

board/samsung/mini2440/目录下的Makefile,生成libmini2440.a 。

5LIBS

LIBS变量中的每个元素使用如下的规则编译得到:

$(LIBS): depend $(SUBDIRS)

$(MAKE) -C $(dir $(subst $(obj),,$@))

上面的规则表明,对于LIBS中的每个成员,都进入相应的子目录执行“make”命令编译它们。例如对于LIBS中的“common/libcommon.a”成员,程序将进入common目录执行Makefile,生成libcommon.a 。

6LDSCRIPT

LDSCRIPT := $(SRCTREE)/cpu/$(CPU)/u-boot.lds

… …

$(LDSCRIPT): depend

$(MAKE) -C $(dir $@) $(notdir $@)

“$(MAKE) -C $(dir $@) $(notdir $@)”命令经过变量替换后就是“make -C cpu/arm920t/ u-boot.lds”。也就是转到cpu/arm920t/目录下,执行“make u-boot.lds”命令。

7$(obj)u-boot.lds

$(obj)u-boot.lds: $(LDSCRIPT)

$(CPP) $(CPPFLAGS) $(LDPPFLAGS) -ansi -D__ASSEMBLY__ -P - <$^ >$@

以上执行结果实质上是将cpu/arm920t/u-boot.lds经编译器简单预处理后输出到U-Boot顶层目录下的u-boot.lds文件。其中的cpu/arm920t/u-boot.lds文件内容如下:

/* 输出为ELF文件,小端方式, */

OUTPUT_FORMAT("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OUTPUT_ARCH(arm)

ENTRY(_start)

SECTIONS

{

. = 0x00000000;

. = ALIGN(4);

.text :

{

/* cpu/arm920t/start.o放在最前面,保证最先执行的是start.o */

cpu/arm920t/start.o (.text)

/*以下2个文件必须放在前4K,因此也放在前面,其中board/samsung/mini2440/lowlevel_init.o 包含内存初始化所需代码,而 board/samsung/mini2440/nand_read.o 包含U-Boot从NAND Flash 搬运自身的代码 */

board/samsung/mini2440/lowlevel_init.o (.text)

board/samsung/mini2440/nand_read.o (.text)

/* 其他文件的代码段 */

*(.text)

}

/* 只读数据段 */

. = ALIGN(4);

.rodata : { *(SORT_BY_ALIGNMENT(SORT_BY_NAME(.rodata*))) }

/* 代码段 */

. = ALIGN(4);

.data : { *(.data) }

/* u-boot自定义的got段 */

u-boot启动分析

背景: Board →ar7240(ap93) Cpu →mips 1、首先弄清楚什么是u-boot Uboot是德国DENX小组的开发,它用于多种嵌入式CPU的bootloader程序, uboot不仅支持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引导,当前,它还支持其他的很多嵌入式操作系统。 除了PowerPC系列,还支持MIPS,x86,ARM,NIOS,XScale。 2、下载完uboot后解压,在根目录下,有如下重要的信息(目录或者文件): 以下为为每个目录的说明: Board:和一些已有开发板有关的文件。每一个开发板都以一个子目录出现在当前目录中,子目录存放和开发板相关的配置文件。它的每个子文件夹里都有如下文件(以ar7240/ap93为例): Makefile Config.mk Ap93.c 和板子相关的代码 Flash.c Flash操作代码 u-boot.lds 对应的链接文件 common:实现uboot命令行下支持的命令,每一条命令都对应一个文件。例如bootm命令对应就是cmd_bootm.c cpu:与特定CPU架构相关目录,每一款Uboot下支持的CPU在该目录下对应一个子目录,比如有子目录mips等。它的每个子文件夹里都有入下文件: Makefile Config.mk Cpu.c 和处理器相关的代码s Interrupts.c 中断处理代码 Serial.c 串口初始化代码 Start.s 全局开始启动代码 Disk:对磁盘的支持

Doc:文档目录。Uboot有非常完善的文档。 Drivers:Uboot支持的设备驱动程序都放在该目录,比如网卡,支持CFI的Flash,串口和USB等。 Fs:支持的文件系统,Uboot现在支持cramfs、fat、fdos、jffs2和registerfs。 Include:Uboot使用的头文件,还有对各种硬件平台支持的汇编文件,系统的配置文件和对文件系统支持的文件。该目下configs目录有与开发板相关的配置文件,如 ar7240_soc.h。该目录下的asm目录有与CPU体系结构相关的头文件,比如说mips 对应的有asm-mips。 Lib_xxx:与体系结构相关的库文件。如与ARM相关的库放在lib_arm中。 Net:与网络协议栈相关的代码,BOOTP协议、TFTP协议、RARP协议和NFS文件系统的实现。 Tools:生成Uboot的工具,如:mkimage等等。 3、mips架构u-boot启动流程 u-boot的启动过程大致做如下工作: 1、cpu初始化 2、时钟、串口、内存(ddr ram)初始化 3、内存划分、分配栈、数据、配置参数、以及u-boot代码在内存中的位置。 4、对u-boot代码作relocate 5、初始化malloc、flash、pci以及外设(比如,网口) 6、进入命令行或者直接启动Linux kernel 刚一开始由于参考网上代码,我一个劲的对基于smdk2410的板子,arm926ejs的cpu看了N 久,启动过程和这个大致相同。 整个启动中要涉及到四个文件: Start.S →cpu/mips/start.S Cache.S →cpu/mips/cache.S Lowlevel_init.S →board/ar7240/common/lowlevel_init.S Board.c →lib_mips/board.c 整个启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来看: Stage1:系统上电后通过汇编执行代码 Stage2:通过一些列设置搭建了C环境,通过汇编指令跳转到C语言执行. Stage1: 程序从Start.S的_start开始执行.(至于为什么,参考u-boot.lds分析.doc) 先查看start.S文件吧!~ 从_start标记开始会看到一长串莫名奇妙的代码:

UBOOT命令详解

常用U-boot命令详解(z) 2010-09-30 15:05:52| 分类:学习心得体会|字号订阅 U-boot发展到现在,他的命令行模式已经非常接近Linux下的shell了,在我编译的 U-boot-2009.11中的命令行模式模式下支持“Tab”键的命令补全和命令的历史记录功能。而且如果你输入的命令的前几个字符和别的命令不重复,那么你就只需要打这几个字符即可,比如我想看这个U-boot的版本号,命令就是“ version”,但是在所有的命令中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的命令是由“v”开头的,所以只需要输入“v”即可。 [u-boot@MINI2440]# version U-Boot 2009.11 ( 4月04 2010 - 12:09:25) [u-boot@MINI2440]# v U-Boot 2009.11 ( 4月04 2010 - 12:09:25) [u-boot@MINI2440]# base Base Address: 0x00000000 [u-boot@MINI2440]# ba Base Address: 0x00000000 由于U-boot支持的命令实在太多,一个一个细讲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所以下面我挑一些烧写和引导常用命令介绍一下,其他的命令大家就举一反三,或者“help”吧! (1)获取帮助 命令:help 或? 功能:查看当前U-boot版本中支持的所有命令。 [u-boot@MINI2440]#help ?- alias for'help' askenv - get environment variables from stdin base - print or set address offset bdinfo - print Board Info structure bmp - manipulate BMP image data boot - boot default, i.e., run 'bootcmd' bootd - boot default, i.e., run 'bootcmd' bootelf - Boot from an ELF image in memory bootm - boot application image from memory bootp - boot image via network using BOOTP/TFTP protocol

Tiny6410_Uboot移植步骤详解

Uboot_for_Tiny6410_移植步骤详解 一、设计要求 1.目的 1)掌握U-boot剪裁编写 2)掌握交叉编译环境的配置 3)掌握U-boot的移植 2.实现的功能 1)U-boot编译成功 2)移植U-boot,使系统支持从NAND FLASH启动 二、设计方案 1.硬件资源 1)ARM处理器:ARM11芯片(Samsung S3C6410A),基于ARM1176JZF-S核设 计,运行频率533Mhz,最高可达 667Mhz 2)存储器:128M DDR RAM,可升级至 256M;MLC NAND Flash(2GB) 3)其他资源:具有三LCD接口、4线电阻 触摸屏接口、100M标准网络接口、标准DB9 五线串口、Mini USB2.0接口、USB Host 1.1、3.5mm音频输入输出口、标准TV-OUT

接口、SD卡座、红外接收等常用接口;另外 还引出4路TTL串口,另1路TV-OUT、 SDIO2接口(可接SD WiFi)接口等;在板的 还有蜂鸣器、I2C-EEPROM、备份电池、A D 可调电阻、8个中断式按键等。 2.软件资源 1)arm-linux-gcc-4.5.1(交叉编译) 2)u-boot-2010.09.tar.gz arm-linux-gcc-4.5.1-v6-vfp-20101103.t gz 三、移植过程 1.环境搭建 1)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2)去这2个网站随便下载都可以下载得到最 新或者你想要的u-boot。( https://www.doczj.com/doc/0a9262403.html,/batch.viewl ink.php?itemid=1694 ftp://ftp.denx.de/pub/u-boot/ )

AM335x uboot spl分析

AM335x uboot spl分析 芯片到uboot启动流程 ROM → SPL→ uboot.img 简介 在335x 中ROM code是第一级的bootlader。mpu上电后将会自动执行这里的代码,完成部分初始化和引导第二级的bootlader,第二级的bootlader引导第三级bootader,在 ti官方上对于第二级和第三级的bootlader由uboot提供。 SPL To unify all existing implementations for a secondary program loader (SPL) and to allow simply adding of new implementations this generic SPL framework has been created. With this framework almost all source files for a board can be reused. No code duplication or symlinking is necessary anymore. 1> Basic ARM initialization 2> UART console initialization 3> Clocks and DPLL locking (minimal) 4> SDRAM initialization 5> Mux (minimal) 6> BootDevice initialization(based on where we are booting from.MMC1/MMC2/Nand/Onenand) 7> Bootloading real u-boot from the BootDevice and passing control to it. uboot spl源代码分析 一、makefile分析 打开spl文件夹只有一个makefile 可见spl都是复用uboot原先的代码。 主要涉及的代码文件为u-boot-2011.09-psp04.06.00.03/arch/arm/cpu/armv7 u-boot-2011.09-psp04.06.00.03/arch/arm/lib u-boot-2011.09-psp04.06.00.03/drivers LDSCRIPT := $(TOPDIR)/board/$(BOARDDIR)/u-boot-spl.lds 这个为链接脚本 __image_copy_end _end 三、代码解析 __start 为程序开始(arch/arm/cpu/armv7/start.S) .globl _start 这是在定义u-boot的启动定义入口点,汇编程序的缺省入口是 start 标号,用户也可以在连接脚本文件中用ENTRY标志指明其它入口点。

UBoot移植详解

u-boot 移植步骤详解 1 U-Boot简介 U-Boot,全称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GPL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从FADSROM、8xxROM、PPCBOOT逐步发展演化而来。其源码目录、编译形式与Linux内核很相似,事实上,不少U-Boot源码就是相应的Linux内核源程序的简化,尤其是一些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从U-Boot源码的注释中能体现这一点。但是U-Boot不仅仅支持嵌入式Linux 系统的引导,当前,它还支持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嵌入式操作系统。其目前要支持的目标操作系统是OpenBSD, NetBSD, FreeBSD,4.4BSD, Linux, SVR4, Esix, Solaris, Irix, SCO, Dell, NCR, VxWorks, LynxOS, pSOS, QNX, RTEMS, ARTOS。这是U-Boot中Universal的一层含义,另外一层含义则是U-Boot除了支持PowerPC系列的处理器外,还能支持MIPS、x86、ARM、NIOS、XScale等诸多常用系列的处理器。这两个特点正是U-Boot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支持尽可能多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U-Boot对PowerPC系列处理器支持最为丰富,对Linux的支持最完善。其它系列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基本是在2002年11 月PPCBOOT 改名为U-Boot后逐步扩充的。从PPCBOOT向U-Boot的顺利过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U-Boot的维护人德国DENX软件工程中心Wolfgang Denk[以下简称W.D]本人精湛专业水平和持着不懈的努力。当前,U-Boot项目正在他的领军之下,众多有志于开放源码BOOT LOADER移植工作的嵌入式开发人员正如火如荼地将各个不同系列嵌入式处理器的移植工作不断展开和深入,以支持更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装载与引导。 选择U-Boot的理由: ①开放源码; ②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如Linux、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 ③支持多个处理器系列,如PowerPC、ARM、x86、MIPS、XScale; ④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④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⑤高度灵活的功能设置,适合U-Boot调试、操作系统不同引导要求、产品发布等; ⑥丰富的设备驱动源码,如串口、以太网、SDRAM、FLASH、LCD、NVRAM、EEPROM、RTC、键盘等; ⑦较为丰富的开发调试文档与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 2 U-Boot主要目录结构 - board 目标板相关文件,主要包含SDRAM、FLASH驱动; - common 独立于处理器体系结构的通用代码,如内存大小探测与故障检测;

i.MX6UL -- Linux系统移植过程详解(最新的长期支持版本)

i.MX6UL -- Linux系统移植过程详解(最新的长期支持版本) ?开发平台:i.MX 6UL ?最新系统: u-boot2015.04 + Linux4.1.15_1.2.0 ?交叉编译工具:dchip-linaro-toolchain.tar.bz2 源码下载地址: U-Boot: (选择rel_imx_4.1.15_1.2.0_ga.tar.bz2) https://www.doczj.com/doc/0a9262403.html,/git/cgit.cgi/imx/uboot-imx.git/ Kernel: (选择rel_imx_4.1.15_1.2.0_ga.tar.bz2) https://www.doczj.com/doc/0a9262403.html,/git/cgit.cgi/imx/linux-2.6-imx.git/ 源码移植过程: 1、将linux内核及uBoot源码拷贝到Ubuntu12.04系统中的dchip_imx6ul目录下; 2、使用tar命令分别将uboot和kernel解压到dchip_imx6ul目录下; 3、解压后进入uboot目录下,新建文件make_dchip_imx6ul_uboot201504.sh,且文件内容如下: ################################################################### # Build U-Boot.2015.04 For D518--i.MX6UL By FRESXC # ################################################################### #!/bin/bash export ARCH=arm export CROSS_COMPILE=/dchip-linaro-toolchain/bin/arm-none-linux-gnueabi - make mrproper # means CLEAN make mx6ul_14x14_evk_defconfig make2>&1|tee built_dchip_imx6ul_uboot201504.out 4进入kernel目录下,新建文件make_dchip_imx6ul_linux4115120.sh,且文件内容如下: ###################################################################

uboot版本文件结构

uboot版本文件结构的更新改变 分类:ARM2011-09-22 12:57 339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本来是开始分析uboot代码的,但是无论是教材还是网上资料都对于我最新下的uboot原码结构不同,对于还是小白的我不容易找到相应的文件,下面是uboot版本中文件组织结构的改变,,,,, u-boot版本情况 网站:http://ftp.denx.de/pub/u-boot/ 1、版本号变化: 2008年8月及以前 按版本号命名:u-boot-1.3.4.tar.bz2(2008年8月更新) 2008年8月以后均按日期命名。 目前最新版本:u-boot-2011.06.tar.bz2(2011年6月更新) 2、目录结构变化: u-boot目录结构主要经历过2次变化,u-boot版本第一次从u-boot-1.3.2开始发生变化,主要增加了api的内容;变化最大的是第二次,从2010.6版本开始。 u-boot-2010.03及以前版本 ├── api存放uboot提供的接口函数 ├── board根据不同开发板定制的代码,代码也不少 ├── common通用的代码,涵盖各个方面,已命令行处理为主 ├── cpu与体系结构相关的代码,uboot的重头戏 ├── disk磁盘分区相关代码 ├── doc文档,一堆README开头的文件 ├── drivers驱动,很丰富,每种类型的设备驱动占用一个子目录 ├── examples示例程序 ├── fs文件系统,支持嵌入式开发板常见的文件系统 ├── include头文件,已通用的头文件为主 ├── lib_【arch】与体系结构相关的通用库文件 ├── nand_spl NAND存储器相关代码 ├── net网络相关代码,小型的协议栈 ├── onenand_ipl

uboot环境变量总结

Common目录下面与环境变量有关的文件有以下几个:env_common.c,env_dataflash.c,env_eeprom.c,env_flash.c,env_nand.c,env_nowhere.c,env_nvram.c,environment.c。 env_common.c中包含的是default_environment[]的定义; env_dataflash.c,env_eeprom.c,env_flash.c,env_nand.c, env_nvram.c 中包含的是相应存储器与环境变量有关的函数:env_init(void),saveenv(void),env_relocate_spec (void),env_relocate_spec (void),use_default()。至于env_nowhere.c,因为我们没有定义CFG_ENV_IS_NOWHERE,所以这个文件实际上没有用。 environment.c这个文件时是我真正理解环境变量的一个关键。在这个文件里定义了一个完整的环境变量的结构体,即包含了这两个ENV_CRC(用于CRC校验),Flags(标志有没有环境变量的备份,根据CFG_REDUNDAND_ENVIRONMENT这个宏定义判断)。定义这个环境变量结构体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字: __PPCENV__,而__PPCENV__在该.c文件中好像说是gnu c编译器的属性,如下: # define __PPCENV__ __attribute__ ((section(".text"))) 意思是把这个环境变量表作为代码段,所以在编译完UBOOT后,UBOOT的代码段就会有环境变量表。当然,这要在我们定义了ENV_IS_EMBEDDED之后才行,具体而言,环境变量表会在以下几个地方出现(以nand flash为例): 1、UBOOT中的代码段(定义了ENV_IS_EMBEDDED), 2、UBOOT中的默认环 境变量, 3、紧接UBOOT(0x0 ~ 0x1ffff)后面:0x20000 ~ 0x3ffff 之间,包括备份的环境变量,我们读取,保存也是对这个区域(即参数区)进行的。3、SDRAM中的UBOOT中,包括代码段部分和默认部分,4、SDRAM中的melloc分配的内存空间中。 Environment.c代码如下: env_t environment __PPCENV__ = { ENV_CRC, /* CRC Sum */ #ifdef CFG_REDUNDAND_ENVIRONMENT 1, /* Flags: valid */ #endif { #if defined(CONFIG_BOOTARGS) "bootargs=" CONFIG_BOOTARGS "\0" #endif #if defined(CONFIG_BOOTCOMMAND) "bootcmd=" CONFIG_BOOTCOMMAND "\0" #endif #if defined(CONFIG_RAMBOOTCOMMAND) "ramboot=" CONFIG_RAMBOOTCOMMAND "\0"

U_Boot第一启动阶段Uboot启动分析笔记-----Stage1(start.S与lowlevel_init.S详解)

Uboot启动分析笔记-----Stage1(start.S与lowlevel_init.S详解) Uboot启动分析笔记-----Stage1(start.S与lowlevel_init.S详解) 1 u-boot.lds 首先了解uboot的链接脚本board/my2410/u-boot.lds,它定义了目标程序各部分的链接顺序。OUTPUT_FORMAT("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指定输出可执行文件为ELF格式,32为,ARM小端*/ OUTPUT_ARCH(arm) /*指定输出可执行文件为ARM平台*/ ENTRY(_start) /*起始代码段为_start*/ SECTIONS { /* 指定可执行image文件的全局入口点,通常这个地址都放在ROM(flash)0x0位置*、. = 0x00000000;从0x0位置开始 . = ALIGN(4); 4字节对齐 .text : {

cpu/arm920t/start.o (.text) board/my2440/lowlevel_init.o (.text) *(.text) } . = ALIGN(4); .rodata : { *(SORT_BY_ALIGNMENT(SORT_BY_NAME(.rodata*))) } . = ALIGN(4); .data : { *(.data) } /* 只读数据段,所有的只读数据段都放在这个位置*/ . = ALIGN(4); .got : { *(.got) } /*指定got段, got段式是uboot自定义的一个段, 非标准段*/ . = .; __u_boot_cmd_start = .; /*把__u_boot_cmd_start赋值为当前位置, 即起始位置*/ .u_boot_cmd : { *(.u_boot_cmd) } /* u_boot_cmd段,所有的u-boot命令相关的定义都放在这个位置,因为每个命令定义等长,所以只要以__u_boot_cmd_start为起始地址进行查找就可以很快查找到某一个命令的定义,并依据定义的命令指针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处理用户的任务*/ __u_boot_cmd_end = .; /* u_boot_cmd段结束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这段空间的长度并没有严格限制,用户可以添加一些u-boot的命令,最终都会在连接是存放在这个位置。*/

UBoot源码分析1

?UBoot源码解析(一)

主要内容 ?分析UBoot是如何引导Linux内核 ?UBoot源码的一阶段解析

BootLoader概念?Boot Loader 就是在操作系统内核运行之前运行 的一段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 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从而将系 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以便为最 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准备好正确的环境 ?通常,Boot Loader 是严重地依赖于硬件而实现 的,特别是在嵌入式世界。因此,在嵌入式世界 里建立一个通用的Boot Loader 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对Boot Loader 归纳出 一些通用的概念来,以指导用户特定的Boot Loader 设计与实现。

UBoot来源?U-Boot 是 Das U-Boot 的简称,其含义是 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 GPL 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最早德国 DENX 软件工程中心的 Wolfgang Denk 基于 8xxROM 和 FADSROM 的源码创建了 PPCBoot 工程项目,此后不断 添加处理器的支持。而后,Sysgo Gmbh 把 PPCBoot 移 植到 ARM 平台上,创建了 ARMBoot 工程项目。最终, 以 PPCBoot 工程和 ARMBoot 工程为基础,创建了 U- Boot 工程。 ?而今,U-Boot 作为一个主流、通用的 BootLoader,成功地被移植到包括 PowerPC、ARM、X86 、MIPS、NIOS、XScale 等主流体系结构上的百种开发板,成为功能最多、 灵活性最强,并且开发最积极的开源 BootLoader。目前。 U-Boot 仍然由 DENX 的 Wolfgang Denk 维护

嵌入式Linux之我行 史上最牛最详细的uboot移植,不看别后悔

嵌入式Linux之我行——u-boot-2009.08在2440上的移植详解(一) 嵌入式Linux之我行,主要讲述和总结了本人在学习嵌入式linux中的每个步骤。一为总结经验,二希望能给想入门嵌入式Linux 的朋友提供方便。如有错误之处,谢请指正。 ?共享资源,欢迎转载:https://www.doczj.com/doc/0a9262403.html, 一、移植环境 ?主机:VMWare--Fedora 9 ?开发板:Mini2440--64MB Nand,Kernel:2.6.30.4 ?编译器:arm-linux-gcc-4.3.2.tgz ?u-boot:u-boot-2009.08.tar.bz2 二、移植步骤 本次移植的功能特点包括: ?支持Nand Flash读写 ?支持从Nor/Nand Flash启动 ?支持CS8900或者DM9000网卡 ?支持Yaffs文件系统 ?支持USB下载(还未实现) 1.了解u-boot主要的目录结构和启动流程,如下图。

u-boot的stage1代码通常放在cpu/xxxx/start.S文件中,他用汇编语言写成;u-boot的stage2代码通常放在lib_xxxx/board.c文件中,他用C语言写成。各个部分的流程图如下:

2. 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并测试编译。 目前u-boot对很多CPU直接支持,可以查看board目录的一些子目录,如:board/samsung/目录下就是对三星一些ARM 处理器的支持,有smdk2400、smdk2410和smdk6400,但没有2440,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 1)因2440和2410的资源差不多,主频和外设有点差别,所以我们就在board/samsung/下建立自己开发板的项目,取名叫my2440 2)因2440和2410的资源差不多,所以就以2410项目的代码作为模板,以后再修改

关于uboot移植 CAMDIVN与时钟

关于uboot移植 CAMDIVN与时钟 2010-03-09 19:57 在该文件的122行附近有这样一个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 S3C24X0_REG32 LOCKTIME; S3C24X0_REG32 MPLLCON; S3C24X0_REG32 UPLLCON; S3C24X0_REG32 CLKCON; S3C24X0_REG32 CLKSLOW; S3C24X0_REG32 CLKDIVN; } /*__attribute__((__packed__))*/ S3C24X0_CLOCK_POWER; 是用来封装时钟寄存器的,我们要在其中增加一项S3C24X0_REG32 CAMDIVN,为什么加这么一个呢?因为这个寄存器是2410所没有的,而2440在配置时钟的时候又必须用到,看名字我们就知道是用来配置CAMERA时钟的,也就是配置摄像头的时钟的。 貌似和配置uboot启动的时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我们在修改下一个文件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其用途了, 此结构体修改后的结果为 typedef struct { S3C24X0_REG32 LOCKTIME; S3C24X0_REG32 MPLLCON; S3C24X0_REG32 UPLLCON; S3C24X0_REG32 CLKCON; S3C24X0_REG32 CLKSLOW; S3C24X0_REG32 CLKDIVN; S3C24X0_REG32 CAMDIVN; } /*__attribute__((__packed__))*/ S3C24X0_CLOCK_POWER; 第二个文件..\cpu\arm920t\s3c24x0\speed.c 在这个文件中需要修改两个函数 第一个函数在54行附近:static ulong get_PLLCLK(int pllreg) 由于S3C2410和S3C2440的MPLL、UPLL计算公式不一样,所以get_PLLCLK 函数也需要修改:

经典=Uboot-2-命令详解(bootm)

bootm命令中地址参数,内核加载地址以及内核入口地址 分类:u-boot2010-11-04 10:472962人阅读评论(0)收藏举报downloadlinuxbytecmdheaderimage bootm命令只能用来引导经过mkimage构建了镜像头的内核镜像文件以及根文件镜像,对于没有用mkimage对内核进行处理的话,那直接把内核下载到连接脚本中指定的加载地址0x30008000再运行就行,内核会自解压运行(不过内核运行需要一个tag来传递参数,而这个tag是由bootloader提供的,在u-boot下默认是由bootm命令建立的)。 通过mkimage可以给内核镜像或根文件系统镜像加入一个用来记录镜像的各种信息的头。同样通过mkimage也可以将内核镜像进行一次压缩(指定-C none/gzip/bzip2),所以这里也就引申出了两个阶段的解压缩过程:第一个阶段是u-boot里面的解压缩,也就是将由mkimage压缩的镜像解压缩得到原始的没加镜像头的内核镜像。第二个阶段是内核镜像的自解压,u-boot 里面的解压实际上是bootm 实现的,把mkimage -C bzip2或者gzip 生成的uImage进行解压;而kernel的自解压是对zImage进行解压,发生在bootm解压之后。 下面通过cmd_bootm.c文件中对bootm命令进行解析以及执行的过程来分析,这三种不同地址的区别: ulong load_addr = CFG_LOAD_ADDR; /* Default Load Address */ int do_bootm (cmd_tbl_t *cmdtp, int flag, int argc, char *argv[]) { ...... if (argc < 2) { addr = load_addr;//当bootm命令后面不带地址参数时,将默认的加载地址赋值给addr } else { addr = simple_strtoul(argv[1], NULL, 16); //如果bootm命令后面带了加载地址,则将该地址赋值给addr,所以最终有用的地址还是bootm命令后附带的地址 } ...... //

iTop4412的uboot第一阶段

2 uboo t 源码分析 2.5.1.star t.S 2.5.1.star t.S 引入引入 2.5.1.1、u-boot.lds中找到start.S入口 (1)在C语言中整个项目的入口就是 main函数(这是 个.c文件的项目,第一个要分析的文件就是包含了C语言规定的),所以譬如说一 个有 main函数的那个文件。 10000 ( 2 方。ENTRY(_start)因此 _start 符号所在的文件就是整个程序的起始文 件, _sta rt 所在处的 代码就是整个程序的起始代码。 2.5.1.2、SourceInsight中如何找到 文件 (1)当前状况:我们知道在uboot中的1000多个文件中有一个符号 叫 _start,但是我们不知道 这个符号在哪个文件中。这种情况下要查找一个符号在所有项目中文件中的引用,要使用SourceInsight的搜索功能。 (2)start.s 在cpu/arm_cortexa9/start.s (3)然后进入start.S文件中,发现 个uboot的入口代码,就是第57 57行中就 是行。_sta rt 标号的定义处,于是乎我们就找到了整 2.5.1.3、SI中找文件技巧 (1)以上,找到了start.S文件,下面我们就从start.S文件开始分析uboot第一阶段。 (2)在SI中,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要找的文件的名字,但是我们又不知道他在哪个目录下,我 们要怎样找到并打开这个文件?方法是在 SI中先打开右边的工程项目管理栏目,然后点击 最左边那个(这个是以文件为单位来浏览的),然后在上面输入栏中输入要找的文件的名 字。我们在输入的时候,SI在不断帮我们进行匹配,即使你不记得文件的全名只是大概记 得名字,也能帮助你找到你要找的文件。 2.5.2.start.S解析1 2.5.2.1、不简单的头文件包含

uboot调试指南

Uboot调试参考指南 一、调试目的 Uboot的调试旨在通过观察uboot运行时状态来测试硬件问题。 二、调试步骤 1.修改代码 在uboot代码路径下,编辑uboot代码,需要做以下修改; a.修改config.mk文件,添加以下两行内容: AFLAGS += -Wa,-gdwarf2 CFLAGS += -g2 -gdwarf-2 b.修改. /arch/powerpc/lib/board.c文件 debug("Now running in RAM - U-Boot at: %08lx\n", dest_addr); printf("Now running in RAM - U-Boot at: %08lx\n", dest_addr); 将debug改为printf,如上所示。 2.编译uboot 执行make BSC9131RDB_SYSCLK100_NAND,编译uboot 3.将编译好的u-boot-nand.bin(uboot image格式)及u-boot(elf格式文件)文件拷 贝出来 4.烧录uboot 将步骤3中保存的u-boot-nand.bin烧录到目标板中,烧录过程略。 5.建立工程 a.在cw界面,点击file->import, 选择code warrior -> Power architecture ELF executable,如图1所示: 图1 建立elf工程 b.选择步骤3中保存的u-boot(elf格式文件),toolchain选择bareboard application, target OS选择none,工程名字请根据需要设置,比如我的机器上设置为example, 点击next,如图2所示:

uboot_freescale_imx51_start.s_详解

/* * *Purpose: the document is used to learn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imx51 cpu start.S, *referring to some documents on websites. *file address: U-boot-2009.08/Cpu/Arm_cortexa8/start.S * * writer: xfhai 2011.7.22 * *Instruction: *1.@xxxx : indicates annotation *2./***** *** *****/ : stand for code in my files *3.instructions refers to code not included in my file * */ Section 1: uboot overview 大多数bootloader都分为stage1和stage2两部分,u-boot也不例外。依赖于CPU体系结构的代码(如设备初始化代码等)通常都放在stage1且可以用汇编语言来实现,而stage2则通常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可以实现复杂的功能,而且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移植性。 1、Stage1 start.S代码结构 u-boot的stage1代码通常放在start.S文件中,他用汇编语言写成,其主要代码部分如下:==> (1)定义入口。由于一个可执行的Image必须有一个入口点,并且只能有一个全局入口,通常这个入口放在ROM(Flash)的0x0地址,因此,必须通知编译器以使其知道这个入口,该工作可通过修改连接器脚本来完成。 ==>(2)设置异常向量(Exception Vector)。 ==>(3)设置CPU的速度、时钟频率及终端控制寄存器。 ==>(4)初始化内存控制器。 ==>(5)将ROM中的程序复制到RAM中。 ==>(6)初始化堆栈。 ==>(7)转到RAM中执行,该工作可使用指令ldr pc来完成。 2、Stage2 C语言代码部分 lib_arm/board.c中的start arm boot是C语言开始的函数也是整个启动代码中C语言的主函数,同时还是整个u-boot(armboot)的主函数,该函数只要完成如下操作: ==>(1)调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 ==>(2)初始化Flash设备。 ==>(3)初始化系统内存分配函数。 ==>(4)如果目标系统拥有NAND设备,则初始化NAND设备。 ==>(5)如果目标系统有显示设备,则初始化该类设备。 ==>(6)初始化相关网络设备,填写IP、MAC地址等。 ==>(7)进去命令循环(即整个boot的工作循环),接受用户从串口输入的命令,然后进行相应的工作。

UBOOT详细解读

大多数bootloader都分为stage1和stage2两部分,u-boot也不例外。依赖于CPU体系结构的代码(如设备初始化代码等)通常都放在stage1且可以用汇编语言来实现,而stage2则通常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可以实现复杂的功能,而且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移植性。 1、Stage1 start.S代码结构 u-boot的stage1代码通常放在start.S文件中,他用汇编语言写成,其主要代码部分如下:(1)定义入口。由于一个可执行的Image必须有一个入口点,并且只能有一个全局入口,通常这个入口放在ROM(Flash)的0x0地址,因此,必须通知编译器以使其知道这个入口,该工作可通过修改连接器脚本来完成。 (2)设置异常向量(Exception Vector)。 (3)设置CPU的速度、时钟频率及终端控制寄存器。 (4)初始化内存控制器。 (5)将ROM中的程序复制到RAM中。 (6)初始化堆栈。 (7)转到RAM中执行,该工作可使用指令ldr pc来完成。 2、Stage2 C语言代码部分 lib_arm/board.c中的start arm boot是C语言开始的函数也是整个启动代码中C语言的主函数,同时还是整个u-boot(armboot)的主函数,该函数只要完成如下操作: (1)调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 (2)初始化Flash设备。 (3)初始化系统内存分配函数。 (4)如果目标系统拥有NAND设备,则初始化NAND设备。 (5)如果目标系统有显示设备,则初始化该类设备。 (6)初始化相关网络设备,填写IP、MAC地址等。 (7)进去命令循环(即整个boot的工作循环),接受用户从串口输入的命令,然后进行相应的工作。 3、U-Boot的启动顺序(示例,其他u-boot版本类似) cpu/arm920t/start.S @文件包含处理 #include @由顶层的mkconfig生成,其中只包含了一个文件:configs/<顶层makefile中6个参数的第1个参数>.h #include #include

Ubuntu下配置并使用LXR查看Uboot代码(原创)

Ubuntu下配置并使用LXR查看Uboot代码(原创) 之前买了个mini6410觉得查看uboot的源代码太麻烦,上网查到,利用lxr查看源代码比较方便,使用到的有:apache2,glimpse-4.18.6,lxr,u-boot-mini6410(查看的目标文件夹),我使用的Ubuntu9.10,在ylmf3下面也验证成功。 下面就正式开始搭建我们自己的lxr. 建议下面的所有的操作都使用root权限操作: sudo su 输入当前用户的使用密码即可就变成“root@XXXXXXX:” 一、安装apach2: sudo apt-get install apache2 二、安装glimpse: 先去网站下载最新的源代码glimpse-4.18.6.tar.gz,然后解压到当前目录下 tar -xvgf glimpse-4.18.6.tar.gz 再接着进入解压后的目录下,比如我的是: cd glimpse-4.18.6/ 在编译之前,首先看看你的机器上是否已经安装了flex,因为编译glimpse的时候需要这个软件。如果没有的话,那么进行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flex 接着进行编译: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执行完上面的步骤后,将生成的glimpse glimpseindex 拷贝到/bin目录下: cd /bin sudo cp glimpse glimpseindex /bin 三、安装lxr sudo apt-get install lxr 新建/usr/share/lxr/http/.htaccess文件 在里面增加如下内容: SetHandler cgi-script 四、复制U-boot源代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