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

由于潮汐存在波长为19年的周期变化,所以高程基准应采用19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其实,1985国家高程基准就是这么计算来的。具体计算方法是:根据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计算时取19年的资料为一组, 滑动步长为1年,得到10 组以19年为一个周期的平均海面, 取均值得到的结果作为黄海平均海水面,然后再推算出水准原点的高程。

高程表示地面点到基准面的距离,用来确定地面点的高低。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俗称海平面)的铅垂距离,成为该店的绝对高程,也称海拔。不过由于海水受到潮汐,风浪等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平面,它的高低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且不同地区的海水面高低也不一样。为此我国在青岛大港设立了验潮站,长期记录和观测黄海海水面得高低变化,取其平均值作为我国大地水准面的位置,并在青岛观象山上建立了水准原点(绝对高程的起算点)。我国的黄海高程系就是根据地面点到此水准原点的距离建立的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上海中考知识点汇总)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中考知识点)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 (2)失稳阶段 (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 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黄海北部潮汐表

大连海域潮汐表

潮汐是由于日、月等天体,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造成水位、地壳与大气之周期性升降现象,其中以海水面升降最为明显,有时称海洋潮汐,或简称潮汐。 涨潮、退潮、满潮、干潮 某地海水面上升时称为涨潮 当涨到最高之水位称满潮或高潮 而海水面下降时称退潮 当退到最低水位称干潮或低潮 高潮与相邻低潮之海水位差称为潮差 涨潮或退潮时,潮水会翻起海底的泥,而且潮水大也会让人更费力气,最好避开这段时间游泳。 活汛是指潮汐潮差有变化,而且变化较大,通常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海水流会比较通畅,鱼也比较愿意开口。 死汛就潮汐潮差变化较小,一整天下来海水平面相差不多,海水流也没什么流动,鱼儿也比较不愿意开口了。 大潮、中潮一般是活汛,小潮是死汛 大潮是指每月朔、望时,因地球、月亮、太阳成一直线,月球与太阳引潮力同时相加,结果是潮差会比其他时间大 为何满潮(干潮)会比前一日晚50分发生?? 简单来说,地球月亮太阳连成一直线,月亮绕行地球一圈需要30天,每天24小时,相当于24小时÷30=0.8小时=48分钟,是由此推来的。 高(低)潮至下一次高(低)潮相隔之时间,即为潮汐的周期

潮汐周期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半日潮型:一个天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其周期平均约为12时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连、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天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海钓一般都讲究赶潮。就是趁涨潮和落潮的时候去钓鱼,也有称为钓涨流和落流的。通常情况下,·满潮和干潮的时候就不去抛竿垂钓了。满潮的时候鱼不咬钩,干潮时水少底浅也就没鱼可钓了。 潮汐计算方法 每个月以农历为准,月大30天,月小29天,又分为上弦:即初一到十五;下弦十六至三十。各十五天。对应上弦和下弦每天潮汐涨落尽相同,例如初一与十六相同等等。 简易计算方法口诀: 头尾两天永不变, 月小天数无关联; 前五、中五和后二, 对照退八求涨潮。 前五减去一点四, 中五相差二点五;

渤海

渤海[bóhǎi]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 目录 1地理概述 2一般特征 2.1 生态特征 2.2 资源 2.3 水温变化 2.4 水质特点 2.5 海冰 2.6 海浪 2.7 潮汐和潮流 3资源丰富 4污染状况 5地质构造 5.1 构造归属 5.2 基底 5.3 盖层 6地区经济 6.1 经济发展状况 6.2 人口及活动 6.3 海洋开发活动 7海水西调 7.1 基本构想 7.2 五大问题及对策 7.3 质疑 1地理概述 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最北端,即北纬37°07′~41°,东经117°35′~122°15′的区域。它一面临海,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辽东半岛的老铁山与山东半岛北岸的蓬莱角间的连线即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犹如伸出的双臂将其合抱,构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放眼眺望,渤海形如一东北—西南向微倾的葫芦,侧卧于华北大地,其底部两侧即为莱州湾和渤海湾,顶部为辽东湾。 渤海海域面积77284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668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浅的海域面

渤海详图 积占一半以上。渤海地处北温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盐度为30。 渤海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态势。海岸分为粉沙淤泥质岸、沙质岸和基岩岸三种类型。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和辽东湾北岸等沿岸为粉沙淤泥质海岸,滦河口以北的渤海西岸属沙砾质岸,山东半岛北岸和辽东半岛西岸主要为基岩海岸。渤海是位于中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公尺,沉积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为主。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由于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海底平坦,饵料丰富,是中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盛产对虾,黄鱼。沿岸盐田较多,以 shadow

渤海黄海海洋生物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 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

地质环境

什么叫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客观实体,其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不是指地幔。 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容量指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的最大潜能。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什么叫地球环境? 通常所说的地球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地球环境给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正是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地球的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是在这些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下形成的一个综合体。 什么叫人地复合系统?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我国环境地质那些问题?(可能出论述)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任务是:查明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为城市优化配置利用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提供依据;查明和预测各种导致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损害的自然与人为地质作用,为地质灾害的避让和防治以及地质环境损害的修复提供依据;从而,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依据,保证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所有的城市地质工作,都是紧密围绕城市的安全、经济和健康而进行的,最终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目前大量的工程技术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显著。由于人为的工程技术活动多集中于人口聚集、经济建设活跃的地区。因此,对这些地区带来的环境影响更为严重。例如,在山区或山前平原的斜坡地带,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常常由于缺乏环境意识,人为的造成坡体稳定性破坏,形成崩塌、滑坡以及在暴雨季节导致泥石流等灾害。 我国山区面积占2/3,在山区铁路修建中,隧道工程占相当大的比例

渤海、黄海的温度分布

渤海、黄海的温度分布 张钰 一、渤海、黄海简介[1] 渤海是中国内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山东头),南至山东半岛北段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黄海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临朝鲜、韩国,西北边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面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与东海相接,东南面至济州海峡。 二、表层水温分布 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能小,渤海、黄海海面温度普遍较低。冬季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1]。黄海表层水温线呈向北凸起,东西温度低于同纬度温度。原因是流经黄海的有一条很强的暖流——黑潮。这条很强的暖流使得等温线向上凸起。当暖流流过时温度又迅速下降。 冬季的渤海在四个海区的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1]。渤海的平均水深是18m,水深较浅,所以受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 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海洋吸收太阳的辐射能最多,海面温度升高,在混合层有较高的温度,平均24~26℃。 三、水温的铅直分布 冬季,海面温度降低,海面密度增大,铅直对流增强,混合层加厚,季节性温跃层消失。甚至在渤海有大量海冰形成。这一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明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明年4月)[1]。 夏季,由于温度升高,同时海面温度升高加快,混合层上下界稳定,在混合层下界形成很强的季节性跃层。依据1976~1988年渤、黄海BT观测资料,分析了渤、黄海的温跃层特性。渤、黄海温跃层一般从3月开始形成,以后逐渐加强,最强温跃层渤海出现在7月,黄海出现在8月。最大跃层强度渤海为5.6℃/m,北黄海为6.6℃/m,南黄海为7.7℃/m。强跃层区分布在渤海中央、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温跃层消失时间,渤海一般为11月,北黄海为12月,南黄海则为1月[2]。这是由于南北纬度的原因,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北黄海、南黄海。相

渤海_黄海北部海浪特征分析

-36- 狂风巨浪容易造成恶性海难,目前,全球海难事故中有60%~80%是由于大风和巨浪所造成。本文以C C M P 风场驱动SWAN 模式,得到1988~2009年渤海-黄海北部的海浪场,深入研究该海域的海浪特征,对海洋水文保障、海洋能开发、海洋工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简介及模拟方法 CCMP 风场[1]来自NASA Earth Science E n t e r p r i s e ,结合了A D E O S -I I 、QuikSCAT 、SSM/I 、AMSR-E 几种资料,其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时间范围从1987年7月至今,空间范围为78.375°S ~78.375°N ,0.125°E ~359.875°E 。CCMP 风场具有时间序列长、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被国内外广泛运用[2-3]。 选取计算范围为37°N ~41°N ,117°E ~127°E ,模式分辨率取0.1°×0.1°,计算时间从1988年01月01日~2009年12月31日,积分步长取为900s ,每小时输出一次结果。 2 结果分析 海浪特征分析通常包括[4-5]:波高波向的季节特征、波周期、极值波高、浪级频率、波向频率、波高长时间变化趋势等。关于渤海-黄海北部的海浪特征分析,前人做了较多工作,主要是关于波高波向、浪级和波向频率、波高变化趋势等,本文将重点放在研究不多的波周期、极值波高等方面,而这些均是海洋水文保障、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关注的对象。 2.1 波周期的季节特征 波浪能的大小与波高的平方乘以波周期成正比,波周期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分析了渤海-黄海北部的波周期分布特征,见图1。 由图1可见,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波周期小于离岸,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波周期小于黄海北部。渤海的波周期基本在3s 以内,渤海海峡的波周期稍大于渤海,在3s 左右,黄海北部的波周期基本在3~4s 之 渤海-黄海北部海浪特征分析 王冠1 郑崇伟2 李思祥1 仇晓庆1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司令部37分队,浙江宁波 3151222.中国人民解放军92538部队12分队,辽宁大连 116041 间。 图1渤海-黄海北部海域近22年平均波 周期分布特征(单位:s ) 2.2 近22年最大波高 利用模拟的逐小时海浪数据,统计了近22年期间渤海-黄海北部的最大波高,见图2。近22年期间,不同海域的最大波高差异较大,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最大波高小于离岸,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最大波高小于黄海北部。近海的最大波高在1~ 3m 左右,由近海向离岸逐渐增大。近22年的最大波高存在2个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海域(波高在6.5m 左右)、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波高在7~8m )。 图2 近22年期间渤海-黄海北部海域的 最大波高(单位:m ) 2.3 极值波高 极值波高是海洋工程、航海、海洋能开发与利用等都极为关注的,本文利用模拟得到的海浪数据,采用耿贝尔曲线法[6],计算了渤海-黄海北部的五十年一遇和百年一遇极值波高。 图4 50年一遇极值波高(单位:m ) 由图3可以看出,渤海-黄海北部海域的二十年和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均存在两 参考文献 [1]郑崇伟. 全球海域风能资源储量分析[J].中外能源,2011,16(7):43-47 [2]郑崇伟. 基于CCMP风场的近22年中国海海表风场特征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4(3):40-46 [3]刘志宏,郑崇伟,庄卉等. 近22年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风速变化趋势研究[J]. 海洋技术,2011,30(2):127-130 [4]郑崇伟,张霞. 基于WAVEWATCH-III模式的近10年南海波候统计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4(1):48-55 [5]郑崇伟,周林,刘志宏. 近45年大西洋波候统计分析[J].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11,34(2):50-53 [6]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等. 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 王冠,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水文气象保障。 郑崇伟,男,硕士,主要从事波候及波浪能资源研究。 个明显的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和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渤海中南部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m 左右;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8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9m 左右。近岸大部分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基本都在在4m 以内,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5m 以内。 3 结论 3.1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波周期小于离岸,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波周期小于黄海北部。渤海的波周期基本都在3s 以内, 渤海海峡的波周期稍大于渤海,在3s 左右,黄海北部的波周期基本在3~4s 之间。 3.2渤海-黄海北部在近海的最大波高小于离岸,由近海向离岸逐渐增大,渤海及渤海海峡的最大波高小于黄海北部。近22年的最大波高存在2个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海域、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 3.3渤海-黄海北部海域的二十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均存在两个明显的大值中心:渤海中南部和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渤海中南部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m 左右;山东半岛至朝鲜之间的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7~8m 左右,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8~9m 左右。近岸大部分海域的二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基本都在4m 以内,五十年一遇极值波高在5m 以内。 DOI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2.003 图3渤海-黄海北部海域20年一遇、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陈梦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812) 摘 要 本文探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从环境地质学的观点出发,把地质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生物系统,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双重影响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作者建议把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内容,概括的通称为生态环境地质,并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作为国家基础性工作之一,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的计划。本文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目标与具体任务,并强调对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论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 地质环境系统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Abstract T his paper dis cus es the bas ic conceptions of the“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sys tems”,and denotes o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that this sys tem is m ainly to s tu dy the relations hip betw een th 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s existin g circums tances under the impact both of natural eco-environ ment and so-cial eco-environment.T he author s uggests that the eco-en vir on geological s urvey w ould be accepted as one of the fun-dam ental tas ks of the great pr oject of the nation-w ide land and res ources investigation.He also den otes out th e main objects and res earch approches of this project and lays stres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echn ical new methods an d new theosies. Key words geo-environmental s ystem,eco-g eo-en vir on men tal sys tem,national eco-environment,spcial eco-envi-ronment,ecological system. 1 前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处于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但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都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正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大幅度增长,以及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的严峻局面。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如何合理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促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任务。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正式号召要求在全国范围开展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为国土规划和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协调发展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造福于子孙后代。本文提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新概念,并探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新目标与新任务。2 关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2.1 地质环境系统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1996年作者曾在“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领域”一文中,提出环境地质学与地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强调地质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并把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演变机制,视作一个统一的动力系统。如果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这一复杂系统,那么这一系统主要以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为核心,研究人类生命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的称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人类生存于地球,地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处在变化中的完整的动力系统。生物圈介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人类属于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活动范围,就是生物圈的范围。它限于地壳表面和围绕地壳的大气层之间。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的物质世界或自然界。它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地质环境、土地环境、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制 ? 3 ?  1999年第3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陈梦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全球变化的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全球变化的研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各章)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三、四、五、六章)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八章)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七章)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七章) 医学环境地质研究(九章)生态环境地质研究(各章)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的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地球化学法系统分析法环境地质制图方法 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环境地质评价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二、环境地质作用人类-地质环境系统中的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作用的基础概念内容。 ? 1.如何理解地质环境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的质量: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