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加法运算律教案

青神县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组祝尉霖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至第47页中的例1、例2;第47页中课堂活动中的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关键: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设计理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四基四能三思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最核心的三种数学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思想。体现高效课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提问有梯度,提问有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称水杯

师:这黑水杯的质量是多少?

生:称出是320g。

师:黑水杯和透明水杯一共多少克?

生:740g.

师:透明水杯是多少克?

生:口算出是420g.

师:观察左边是黑水杯,右边是透明水杯,我现在交换两个水杯的位置,它们的总质量有什么变化?

生:没变。

师:板书。(320+420=420+320)

师:你从刚才的观察中猜想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

生: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设计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作出大胆猜想,然后从生活经验中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的客观性。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授

1.验证猜想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这样的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一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

点?(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

生:左边算式的加数度交换了位置就变成的右边的算式。

师:我们一二组口算左边的算式,三四组口算右边的算式。

生:37,37,800,800,50,50,1850,1850

师:从口算中,你验证了刚才的猜想了吗?得出了什么规律?

生: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一个加数,那么字母b就表示——

生:另一个加数。

师:那么a+b可以交换成——

生:b+a

师: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是什么不变?

生:和不变。

师:我们可以给这两个算式画上等号表示相等。一起来读一读,一二组顺读,三四组倒读。

生:a+b=b+a,b+a=a+b

2.加法交换律的练习

师:出示24+15+6 36+132+84 谁能用加法交换律来变变,可能变成?

生:回答。

师:谁变出一种容易算的式子。

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在三个加数的式子里用了加法交换律,那么用字母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a+b+c=a+c+b=c+b+a

2.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学习加法交换律时积极开动脑筋,发言积极,很好。我们又继续探索!

师:出示例2:三年级89人,二年级96人,一年级104人,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提问:要求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①先算出三年级和二年级有多少人?(89+96)+104= 289(人);

②先算出二年级和一年级有多少人?89+(96+104)=289(人)。

师: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学生回答后板书:(89+96)+104=89+(96+104)

师:这从这两个相等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三个加数的加法中,先算前两个数或先算后两个数,和一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那么按照你的发现,153+315+85,先算什么,还可以变成什么样的算式?

生:153+(315+85)

师:抽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观察你愿意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生:153+(315+85)简便。

师:可以用字母表示刚才的发现吗?a+b+c=

生:(a+b)+c=a+(b+c)

3.比较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

师: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现在比较这两个运

算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加法交换律一定是加数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一定是括号里的内容变了。

[设计理念](通过猜想——验证——结论这样的环节安排分别学会运算律,当二者都学会了以后安排一个比较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表格,去除表象留本质,抓住位置和计算顺序两个关键深刻理解加法运算律。)

三.练习

(1)计算,说出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87+41+19

=87+(41+19)

=87+60

=147

89+26+411

=89+411+26

=500+26

=526

75+(48+25)

=(75+25)+48

=100+48

=148

(2)数学小判官(对的打“√”,错的打“×”。)

1. 109+(38+162)=109+38+162 ()

2. 470-25+75=470—(25+75)()

3.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4. ○+(△+☆)=○+△+☆()

5. 84+68+32 =84+(68 +23)()

(3)思考

1+2+3+4+5+6+7+8+9=

师:连加算式中,加数可以任意结合与交换。

[设计理念](通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是什么呢?你会用字母表示吗?那减法、乘法、

除法是不是也有它们的运算律呢?带着这个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位置)加法结合律(加法括号)

320+420=420+320

a+b=b+a 猜想

24+15+6 36+132+84 (89+96)+104 89+(96+104)=24+6+15 =36+84+132 验证=185+104 =89+200

=30+15 =120+132 =289 =289

=45 =152

a+b+c=a+c+b=c+b+a 结论(a+b)+c=a+(b+c)

加法运算律教案西师版

加法运算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课件中大象老师出第2道题。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4.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板书:交换律,a+b=b+a。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案教学提纲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56~58页。 教材分析:加法运算定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方法策略,同时是为后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有关简便计算做铺垫。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 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 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解决有关实际问 题的基础上,对加法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 5、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6、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谈话) 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师: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问题吗? 生: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意识 二、新授知识。 1.加法交换律 (1)列式解决有多少人跳绳?女生有多少人?解决有多少人跳 绳?生回答后,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能说说原因吗? 预设:他们都是解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连接得 出:28+17=17+28 解决女生有多少人? 同样得出17+23=23+17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解释两个算式相等,充分利用情境图 (2)观察发现 师:观察这两组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不 变:加数相同,和不变 变化:两个加数交换位置 (3)猜想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满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 规律呢? (4)举例验证 师: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境举例验证吗?在学生举例时,启发学生举出不同类型的例子。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下蔡店小学郎二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 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的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 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 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

师板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算式。(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75+54 =129(人) 29+46+54 =29+(46+54) =29+100 =129(人) (4)让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①65+79+21 ②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11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2、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四、教具准备 备课、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30+20= 28+72= 38+50= 20+30= 72+28 50+38= 二、讲授新课 (一)谈话导入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称作运算。上面这几组都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在加法算式30+20=50中,30、20和50分别叫什么?(30和20叫做加数、50叫做它们的和。)(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像上面的算式一样写出来呢? (例如:8+6=6+8等等) 这几个式子都是等式吗? 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 (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我们给这条规律起了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成立) 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法运算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都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呀? 2、经常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这些小朋友也在开展活动,看,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教学例题,验证规律。

1、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选择主要的两个来研究。 (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第一个问题,得出加法交换律。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说算式和结果,教师出示28+17=45 人和17+28=45人 (3)请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都是求什么?结果相同吗?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 (4)教师板书:28+17=17+28) (5)学生读算式并观察思考。得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3、抛出问题,得出猜想。 (1)教师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都不变呢? (2)小结:看来经过一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 4、验证猜想,体会方法。 (1)同桌两人合作,选好两个数,比如一人算6+8,另一人算8+6,比比结果,如果相同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坐在左边的同学负责记下这个等式。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照这样下去,能写完吗?加省略号。这些例子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课27、28、29页及相关练习 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会运用加法 交换律验算加法。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A、36+29 29+36 B、68+51 51+68 C、72+13 13+72 二、新课 (一)、教学例1 1、讨论: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结果:相同 位置:交换

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学生读一遍) 36+29=29+36 68+51=51+68 72+13=13+72 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加法交换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全班齐读)2、讨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课件出示 字母表达式) 3、师:其实我们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就是课本28页例1的内容, 我们一起来看。 4、同学们知道以前哪果就用过加法交换律吗 5、练习。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 + 600= + + 65 = + 35 25 + = 75 + 36+ = 64 + 56+44= + a+ = 12 + 6、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额头的内容(学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88 + 104 + 96 = 192 + 96 = 288(千米) 88 + (104 + 96)= 88 + 200 = 288(千米)

加法运算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上海”“牛奶”“名著”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看”(生:看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看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年后大家有没有发现咱们校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种上了树 师:为了使咱们的校园更加漂亮,绿化工人给校园种上了绿化植物,其实在这些树苗和花苗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咱们就借助这些植物来研究加法运算律。(板书课题)(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谁能提一个列加法算式的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一共要购进多少颗树苗?(2)一共要购进多少颗花苗?……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先来研究这两个问题(1)一共要购进多少颗树苗?(2)一共要购进多少颗花苗?……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结合律,形成方法。 (1)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提问:谁能解决“一共有多少颗树苗?”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独立列算式并说出列式理由。 生1:(56+72)+28=156(棵)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的更清楚,我们给它加上小括号。 师:还是这个式子,如果我想先求柳树和杨树一共有多少棵,应该怎么办? 56+(72+28)=156(棵) 师:对了,这两道算式都可以算出树苗一共有156棵。也就是说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__ (生:等于65+25) 78+64=__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5=________+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运算律》精品教案

《加法运算律》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体会应用加法 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 2、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符号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重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 理解并概括加法运算律。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两个数的和为36,差为22,大数是(),小数是()。 2.两个连续双数的和为126,这两个数分别是()和()。 3.羊村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园,长6米,宽3米,如果宽增加2米,面积就增加()平方 米;如果面积增加了24平方米,宽不变,长增加()米。 答案:29 7 64 62 12 8 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 如果a+b=25那么b+a=?小组讨论交流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①在加法验算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在加一遍,和是一样的。 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列乘法算式,同一个问题可以列出两个算式。 因为a+b=25,所以b+a=25。 二、探究1 课件出示教材例1图片: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仔细观察图片,说说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 (人)17+28=45(人) 1)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2)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出等式后,指明说说自己写的等式。 28+17=17+28 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吗? 举例:45+64=64+45 28+75=75+28 36+50=50+36 上面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从上面的算式,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出示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观察上面的式子,分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b+a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来选择与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并进行分析、计算,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归纳抽象的过程显得层次清楚,步步逼近,易于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①75+25=25+(75 ) ②206+56=(56 )+206 ③(35 )+18=(18)+35 ④A+76=76+(A ) ⑤102+50=(50 )+102 ⑥84+56=56+(84 ) 追问:课件再次出示例1,提问:如果要算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 依据上面的两种方法可以列出怎样的等式? 学生回答后出示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板书)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6 (= )45+(25+16) (39+18)+22 (= )39+(18+22) 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结果。 (出示板书)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教材第27~2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概括和抽象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生活中求和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生成情境 狮子是动物之王,每年它都会组织一场动物王国运动会.它将每种动物组成一组,每组选三名队员参加长跑比赛,但不同的是,一组三名队员分别跑100米、200米、300米,而另一组则是300米、200米、100米.这时小动物们议论纷纷,认为不公平.你认为呢? 学生分别发表意见. 二、自主探究 1.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学生汇报: (1)我上午卖了10份报纸,下午卖了8份报纸.(2)我前10分钟跑了800米,后来又跑了600米.(3)妈妈先买了5千克苹果,然后又买了3千克苹果…… 2.要求出一共有多少,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 10+8 800+600 5+3 4.还可以这样列式. 8+10 600+800 3+5 5.为什么可以有两种方法呢?这两种方法表示的是同样的意义吗? [学法尝试:我认为上午卖的与下午卖的合起来,就是全天的.求全天的数量用下午的加上午的也是可以的.其他的例子也应该是一样的.] 6.它们表示同样的意义,那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10+8=8+10 800+600=600+800 5+3=3+5 7.为什么这样的例子都可以这样计算呢? [学法尝试:我觉得这应该是加法的意义决定的.把几个数合起来,这几个数的顺序不分先后,先后顺序不影响它们的计算结果.] 8.大家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9.请你将观察到的规律用语言说出来. 10.小组内交流. 11.全班讨论.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怎样交换呢? (2)和不变是什么意思呢? 12.只有两个数可以这样吗?如果是几个数呢? 13.全班齐读. 1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加法的交换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汇报: (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2)△+○=○+△(3)※+☆=☆+※(4)a+b=b+a(5)A+B+C=C +B+A 15.举例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 16.学生看书,总结,提问. [学法反思: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早就明

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 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 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 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 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 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_模板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_模板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王霞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发现、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5+75= 48+70= 133+77= 150+390= 820+180= 725+36= 301+299= 999+10= 【二次备课:在25+75=100中,25是()数,75是()数,100是()。】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次备课:如果学生分析的没有困难,就不需要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看情况在定。】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 (4)(教案)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第18-19页的例题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要点: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会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身边的数学引入 教室里有男生()名,女生()名,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列式解答,观察两个算式说出你的发现。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像这样的算式你写得完么? 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学生动手画图案来表示 你会字母表示吗? 教师板书:a+b=b+a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身边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征,并对其结果进行猜想,然后举例验证,再得出规律。再通过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类式子表示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这样就是归纳、抽象的过程层次分明,步步逼近,学生易于发现和理解。接着我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这幅主题图的内容?(学生回答)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解答: 88+104+96 88+(104+96) = 192+96 = 88+ 200 = 288(千米) = 288(千米)

公开课《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2011版《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7+23= 0+123= 指名让学生迅速读题说出结果。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上面这两组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想想:在加法算式37+23=60中,37、23和60分别叫什么?(37、23叫作加数,60叫作和)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一种什么变,什么不变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方法: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陈德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37+23= 0+123= 指名让学生迅速读题说出结果。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上面这两组属于哪种运算?(加法运算)想想:在加法算式37+23=60中,37、23和60分别叫什么?(37、23叫作加数,60叫作和) 2、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一种什么变,什么不变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 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方法一:40+56=96(千米)方法:56+40 =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 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 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板书:40+56(=)56+40 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交换40和56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出示:36+84=84+36 158+68=68+158 上面的 每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同桌讨论,老师巡视参与)集体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律_青岛版

信息窗3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帮教师算一算下面的算式好吗?(请学生举手上台回答) (1)12 + 25 (2)500 + 300 (3)25 + 12 (4)300 + 500 师:同学们,你们从式1和式2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式1和式2中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只是因数的位置对换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把规律找到来了。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内容。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如果用a 和 b 表示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那么可以得出:a + b = b + a ) 带读一遍。 二、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师:同学们,下面我来考一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掌握了!(请同学举手上台回答) (1)18+ 25 = () + 18 (2)560 + 375 = 375 +() 三、拓展延伸 小黑板题目: 假如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有89人,二年级的学生有96人,一年级的学生有104人,请问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方法1:89 + 96 + 104 方法2:89 + 96 + 104 = 185 + 104 = 89 + ( 96 + 104 ) = 289(人) = 89 + 200 = 289 (人) 师加以引导: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1)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三年级、二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年级的人数,也就是先把89和96相加,再加上104;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年级、一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年级的人数,也就是先把96和104相加,再和89相加。 (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师:我们班有多少个男生?多少个女生?(板书人数)根据这两个量你可以算出全班有多少人吗?该怎样列式? 生:21+23(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21+23。(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1+23等于多少? 生:等于44。 师:23+21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4。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全班有多少人,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1+23与23+21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师板书例子)

加法运算定律_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会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运用加法运算进行简便计算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感受简便计算的方法和价值。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简便运算”形成一定的思考方法,知道是利用哪一个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先看清题意再动笔计算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看图说出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并明确所求问题。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并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各自的算法,使学生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 二、新知探究

1.设问启忆 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2.出示插图。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整理图意:第四天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城市D→E D→E 85千米 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吗? 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展示、交流不同的算法。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 115+132+118+85 ②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换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200+250 =450(千米) (2)师生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 (4)小结并揭示课题。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运用“加法运算律”) (5)评价其他不同的写法。 ③ 115+132+118+85 ④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 200+250 =200+250 = 450(千米) =450(千米) 说明:这两个算法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前者可以省略有些过程。后者缺少小括号,作为口算也是可以的。 三、实践应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甲石河乡中心小学李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加法交换律这个计算规律比较浅显易懂,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有效地吸引孩子们主动观察和比较,然后主动地认识这些等式的结构特征,以巩固加法规律,以此帮助他们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他们的表象,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交流时,既要引导孩子们关注这些式子形式上的相似性,又要关注式子两边的恒等性,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本质的理解。 在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我注重引导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数学定律进行抽象、概括与表述,旨在培养他们的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教具: 多媒体练习本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车外出旅游。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的某一天的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李叔叔算一算。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