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蜂窝IP技术概述(一)

蜂窝IP技术概述(一)

蜂窝IP技术概述(一)
蜂窝IP技术概述(一)

蜂窝IP技术概述(一)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蜂窝IP技术的协议机制,接着详细分析其路由、切换和寻呼等关键技术,并通过性能分析,证明蜂窝IP技术能很好地利用MobileIP的全局移动性支持和蜂窝系统的移动切换等功能,支持频繁切换下的高速分组数据传输,适应下一代无线分组数据通信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蜂窝IP;分组数据传输;数据通信

随着移动通信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和Internet相互融合正逐渐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高达2Mb/s的无线分组数据速率,蜂窝的范围从宏蜂窝进一步缩小到微蜂窝,甚至是微微蜂窝,对于无线接入Internet而言,要求更高效的无线分组路由机制和快速的无缝移动切换控制技术。传统的MobileIP协议只是在较大范围的蜂窝间简单地解决Internet主机移动性。本文介绍一种新的Internet移动主机协议──蜂窝IP (CellularIP),它继承了MobileIP的优点,并且充分利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和移动切换技术,从而支持快速运动的移动主机无线接入Internet。

一、蜂窝IP协议

蜂窝IP技术充分利用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和连接切换控制,来实现蜂窝IP网络内部的路由和切换。蜂窝IP网络由蜂窝IP基站(BS)和蜂窝IP网关(Gateway)两大部分组成。蜂窝IP基站,作为网络的无线接入点,也集成了传统蜂窝系统的移动交换中心(MSC)和基站控制器(BSC)的功能。它建立在IP分组转发的基础上,其IP路由的功能由蜂窝IP路由和位置管理实体来完成。许多个基站组成一个蜂窝IP网络,通过蜂窝IP网关接入到Internet,蜂窝IP网关起到路由和网络互联的功能。在蜂窝IP网关之间,网络的全局移动性由MobileIP 协议来支持,而在蜂窝IP网关内部,采用蜂窝移动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和切换功能来支持网络的局部移动性。

蜂窝IP网络内的移动主机将网关的IP地址作为它的MobileIP转交地址,当有IP数据包发往移动主机时,首先通过MobileIP协议原理,到达该主机所在网络的蜂窝IP网关,在网关处解封装,并向基站转发。在蜂窝IP网络内,移动主机的地址就是其归属地址,数据可以直接转发给移动主机。当移动主机发送数据分组时,将分组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所在的基站,然后通过hop-by-hop方式路由到网关,通过该网关发送到Internet上。在蜂窝IP中,位置管理和切换支持都集成在路由功能中。基站定时发送导引信号,其中包含所在网关的IP地址,移动主机通过该导引信号进行定位,支持广域的移动性。蜂窝IP节点维护一个路由缓存,存储移动主机的IP地址和相邻的下一个节点,通过hop-by-hop方式,构成一条上行链路(基站到网关)的路由。下行链路(网关到基站)也可以利用这条路由缓存链,将数据分组转发到移动主机。当主机在基站间移动时,由于上行数据分组不断更新路由缓冲,所以下行分组可以准确转发到移动主机处,很好地解决了蜂窝IP网内部的位置更新问题。在有些节点处还设置寻呼缓存,对路由缓存的起到一定弥补作用。

二、关键技术

1.移动主机。在蜂窝IP网络中,移动主机有两种状态:激活(active)和空闲(idle)。当移动主机收到或准备发送数据分组时,它的状态从空闲转为激活,而且,只要主机在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就一直保持激活状态。当主机经过一段时间没有收到或发送任何数据分组,激活状态超时,主机重新回到空闲状态。当移动主机从空闲转为激活状态时,它发送路由修改分组,同时启动一个定时器,初始值为路由修改时间。只要主机发送数据分组,定时器就会重新初始化为路由修改时间,这样就确保了在激活状态下,间隔时间不大于路由修改时间的数据分组都可以发送。如果发送的数据分组足够快,移动主机可以不产生路由修改分组。在空闲状态下,移动主机定时发送寻呼修改分组,间隔为寻呼修改时间。当发送数据分组时,移动主机就停止发送寻呼修改分组。当主机移动到一个新的基站或无线信道阻塞的情况下,如果主

机处于激活状态,就立即发送路由修改分组,否则就立即发送寻呼修改分组,保持主机与网络的连接。

2.路由。在蜂窝IP节点维护路由缓存和寻呼缓存,存储移动主机IP地址和相邻下一节点的映射表。利用该映射表,通过hop-by-hop方式,构成上行路由;下行路由也利用该映射表转发数据分组;映射表由传输的数据分组创建和更新,因此,路由随着移动主机位置更新而自动调整,很好地解决主机移动性问题。在上行链路方向(基站到网关),其路由算法为:当分组到达一个节点时,节点检查分组类型,如果是数据分组,就创建或修改节点的路由缓存,然后转发到上行链路的下一节点;如果是寻呼修改分组,就创建或修改节点的寻呼缓存,同样也转发到上行链路的下一节点。在下行链路方向(网关到基站),其路由算法为:节点首先检查路由缓存中是否有分组的目的地址,如果存在,则将分组转发到下一节点;如果没有该地址的映射,则检查节点处是否有寻呼缓存,若没有寻呼缓存,就向所有下行链路的节点广播该分组;如果存在寻呼缓存,且其中有该分组的目的地址,就将分组转发到对应的下一节点,否则就丢弃该分组。

3.切换。蜂窝IP硬切换算法直接来源于蜂窝通信系统,当移动主机进入新的基站时,发送路由修改分组来改变路由映射表链,使其指向新的基站。这种切换造成切换完成后到达原基站的分组被丢弃,对分组丢失率等性能存在较大影响。为提高切换性能,引入新的切换机制──准软切换。准软切换的具体过程为:准软切换开始,移动主机向新基站发送路由修改分组,同时也侦听原基站;路由修改分组在新基站创建路由缓存和寻呼缓存,当路由修改分组到达新老基站路由交汇节点时,在其路由缓存中增加新的映射,而不是替代原有的映射;移动主机从原基站和新基站同时接收分组;当移动主机完全进入新基站后,发送新的路由修改分组,清除路由缓存映射,仅保留到新基站的路由,这样就切换到新的基站上,完成准软切换。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制订 系部:机电工程系制订时间: 2018 年 2 月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标准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与课程建设。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拟电子电路为载体,将典型模拟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有机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后 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电路识图与绘图的能力;对电子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对典型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技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识图绘图能力、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气控制技术、PLC 技术、电气设备故障与维护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子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 掌握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项目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常用电子器件 2、掌握放大电路基础,频率特性与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3、掌握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掌握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5、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分析。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用; 2、学会设计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 3、学会集成运放的应用和集成稳压电源的设计; 4、学会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三)素质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客观评价能力、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精心设计了六个学习主情境,分别是: 常用仪表的使用和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集成运放的 应用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三人表决电路设计、计数器电路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表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RTK定位原理概述

一、RTK定位原理概述 RTK测量利用的是载波相位差分GPS技术来实时定位的,正是凭借差分改正和载波相位测距两种测量方法才使得动态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差分GPS技术是利用了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空间的相关性来进行差分改正的,从而将定位的误差削弱。标准的差分GPS 原理是将基准站架设在高精度的已知点控制点上,通过基准站单点定位确定测站的位置坐标,然后通过实时定位测得的坐标与控制点坐标的比对,从而确定基准站上的定位误差。但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测量效率,基准站通常也可以架设在未知点上。下文就RTK基准站架设的两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其架设原理。 GPS系统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如下图所示。它是一个地心坐标系,所有的GPS接收定位测得的坐标都是基于该坐标系的坐标。换而言之,GPS接收机只能识别WGS-84坐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户基于定位精度、坐标保密、控制变形等原因往往会建立其他坐标系统。这样就涉及到了坐标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所以这就是为何几乎所有的GPS解算软件中都有坐标系统转换程序的原因。 现就国内坐标系统的应用为基础,介绍一下RTK测量时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至今为止,我国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主要有北京54坐标系统、西安80坐标系统和国家2000坐标系统。这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椭圆基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地方独立坐标系统,它是在上述几种坐标系的基础上建立的。高程坐标系统主要有1956黄海高程基准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两个系统组成。

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主要有七参数、四参数、三参数和一参数等。根据两套坐标系统之间的几个关系可以采用相应的转换方法。RTK测量过程中坐标系统的转换分为平面转换和高程转换两个方面。平面转换主要是采用控制点反算转换参数的方法,根据测区范围和精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转换方法。对于涉及到两个不同椭球基准的坐标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一般都采用七参数进行转换,如果测区面积较小,可近似当做平面时(约10公时范围)可采用四参数进行转换。GPS高程系统的转换主要是采用高程拟合和似在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进行高程内插。高程拟合主要有平面拟合和曲面拟合两种方法,平面拟合是在平面内选择至少3个高程控制点,通过GPS测量得到这些控制点的两套坐标,通过两套坐标系统求差可得到每个控制点上的高程异常值。然后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内插高程异常值,能过GPS测量,根据GPS高程以及高程异常值可求得测点的正常高。曲面拟合同平面拟合原理相同,只是在曲面内进行内套高程异常值,这种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所以精度也相对较高。 差分GPS工作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地面参考站与流动站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而建立的。GPS卫星分布在距离地面约两万公里的太空,而地面参考站距流动站之间的距离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之间,这个距离相对于星站距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认为参考站与流动站周围的空间环境对两个接收机导航定位的影响是等价的。 二、基准站架高在已知点上 差分GPS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GPS卫星、参考站、流动站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讨论了基于移动台和网络的两种无线定位方案,对几类常用的无线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GSM和CDMA 两种蜂窝系统中无线定位的应用特点,最后提出了无线定位技术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蜂窝系统 无线定位 CDMA GSM 1 引言 无线定位在军事和民用技术中已获得了广泛应用。现有的定位和导航系统有:雷达,塔康,Loran C,VORTAC,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GPS等。对地面移动用户的定位来说,这些技术中以GPS最为重要。近年来GPS发展很快,其单点定位精度达20~40m。但是把GPS功能集成到移动台上需全面更改设备和网络,增加成本;且用户同时持有移动电话和GPS手机很不方便,所以移动用户及设备生产商和网络运营商希望能直接由移动台实现定位。 直接利用移动台进行定位已研究多年,近年来,由于对移动台用户定位的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无线定位的研究。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颁布了E-911法规,要求2001年10月1日起蜂窝网络必须能对发出紧急呼叫的移动台提供精度在125m内、准确率达到67%的位置服务。1998年又提出了定位精度为400m、准确率不低于90%的服务要求。1999年FCC对定位精度提出新的要求:对基于网络定位的精度为100m、准确率达67% ,精度300m、 准确率达95%;对基于移动台的定位为精度50m、准确率67% ,精度150m、准确率95%。FCC 的规定大大推动了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在蜂窝系统中实现对移动台的定位除了满足E -911定位需求外,还具有以下重要用途: (1)基于移动台位置的灵活计费,可根据移动台所在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2)智能交通系统(ITS),ITS系统可以方便提供车辆及旅客位置、车辆调度、追踪等服务。 (3)优化网络与资源管理,精确监测移动台,使网络更好决定进行小区切换的最佳时刻。同时,根据其位置动态分配信道,提高频谱利用率,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TCP和UDP协议简介

TCP和UDP协议简介 从专业的角度说,TCP的可靠保证,是它的三次握手机制,这一机制保证校验了数据,保证了他的可靠性。而UDP就没有了,所以不可靠。不过UDP的速度是TCP比不了的,而且UDP的反应速度更快,QQ就是用UDP协议传输的,HTTP是用TCP协议传输的,不用我说什么,自己体验一下就能发现区别了。再有就是UDP和TCP的目的端口不一样(这句话好象是多余的),而且两个协议不在同一层,TCP在三层,UDP不是在四层就是七层。TCP/IP协议介绍 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 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 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

南邮IP网络技术复习试题范文

《I P网络技术基础》试卷 一、LAN技术(12分) 1、说明LAN中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并且分别写出以下三图的冲突域和广播域 的个数。 Hub(集线器) Switch(2)(二层交换机) Router(路由器) 冲突域:144 广播域:11 4 ·冲突域是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说是同一物理网段上所 有节点的集合或以太网上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 ·广播域是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 二、IP编址(15分) 目的IP: 目的IP:.255/24 1、请问主机是否接收该IP数据报,为什么? ·源IP:?? 目的IP:/24? ·因为网络号全0表示本网络,且主机号相同,所以可以接收。 2、在下列地址块组中,哪个组可以构成超网,其超网掩码是多少?(a) 3、 【解析】在构造超网时,有三点需要注意: (1):地址块必须是连续的<排除d> (2):待合并的地址块的数量必须是2的n次幂<排除c> (3):被合并的c类网络的第一个地址块的第三个字节的值必须是待合并地址 块的整数倍<排除b> 4、下图所示为6to4自动隧道。6to4地址表示方法:2002:ab:cd:xxxx:xxxx: xxxx:xxxx:xxxx(ab:cd是用十六进制表示的IPv4地址)。写出隧道源和宿的v4地 址。 源:宿:20 三、分组的转发(10分) 下面是路由器R的路由表。 a.说明表中每一行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路由。 直接转发路由 特定网络路由 默认路由

四、IPv4和IPv6互通(10分) ●ISATAP隧道技术 ■部署ISATAP的前提条件? PC需是V4/V6双栈PC;有一台支持ISATAP的路由器;主机首先需要知道ISATAP 路由器的IPv4地址。 ■各种接口地址的含义及作用, IPv4是现使用的IP版本,一般为 IPv6是未来使用的IP版本,原因是IPv4已经不再足够使用,还有就是IPv6包头去掉了很多IPv4中没用的包头,精简了包头则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还加入了安全性等相关必要的功能...IPv6表示方式一般为冒分十六进制,比如 x:x:x:x:x:x:x:x(x的取值范围为0000~FFFF)...; 本地链路v6地址:当在一个节点启用IPV6,启动时节点的每个接口自动生成一个link-local address其前缀64位为标准指定的,其后64位按EUI-64格式来构造; 默认网关:当一台主机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网关,就把数据包发给默认指定的网关,由这个网关来处理数据包。现在主机使用的网关,一般指的是默认网关。 ■如何建立自动隧道? 1)配置ISATAP路由器。给路由器分配的IPv4地址是,同时建立一个tunnel 接口用于ISATAP,此时tunnel接口会根据IPv4地址产生一个64bits的接口标识。 这个接口标识搭配上高位的fe80::就形成了tunnel接口的Linklocal地址: fe80::0000:5efe:202:202。另外,还需给ISATAP tunnel接口配置一个全局单播IPv6地址,这里可以手工配置,也可以通过前缀+EUI64的方式来构建,这里的EUI-64就是上面所述的特殊的64bits接口标识。如上图,构建出来的IPv6地址就是2001:1111::0000:5efe:64,因此IPv6的前缀为2001:1111::/64,这个前缀稍后会通过tunnel下发给ISATAP主机,从而使它能够构建自己的IPv6地址。 2)配置ISATAP主机。一般来说,在WIN7系统上默认安装了IPv6协议栈,默认 就会有一个ISATAP的虚拟网卡。在我们给PC的物理网卡配置IPv4地址如后,ISATAP 虚拟网卡就会自动根据这个IPv4地址计算出上面所讲的特殊的接口标识: 0200:5efe:。 3)当我们在主机上配置了ISATAP路由器之后(指向的是ISATAP路由器的IPv4 地址),ISATAP主机开始向ISATAP路由器发送RS消息,如图。这个RS消息是通过IPv4隧道传输的,外层是IPv4的头,源地址是ISATAP的IPv4地址,目的地址是,也就是ISATAP的IPv4地址。IPv4头里面裹着IPv6的报文,源地址是ISATAP主机的ISATAP虚拟网卡的Linklocal地址,目的地址是ISATAP路由器的Linklocal地址。 4)ISATAP主机发出的这个RS消息,会在IPv4网络中被路由,最终转发到ISATAP 路由器。这将使得路由器立即以一个RA进行回应,这个回应的RA消息里,就包含ISATAP上所配置的那个IPv6全局单播地址的/64前缀。 5)ISATAP主机收到这个RA回应后,会拿出里头的IPv6前缀,随后在后面加上 自己ISATAP虚拟网卡的64bits的接口标识地址,构成128bits的IPv6全局单播地址,同时会产生一条默认路由,指向ISATAP路由器的Linklocal地址。

GPS定位原理概述

GPS定位原理概述 GPS的组成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建立的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另外,利用该系统,用户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时间传递和高精度的精密定位。GPS计划始于1973年,已于1994年进入完全运行状态。GPS的整个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所组成:空间部分 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GPS工作卫星所组成,这些GPS工作卫星共同组成了GPS卫星星座,其中21颗为可用于导航的卫星,3颗为活动的备用卫星。这24颗卫星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恒星时。每颗GPS工作卫星都发出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GPS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控制部分 GPS的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由若干个跟踪站所组成的监控系统所构成,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这些跟踪站又被分为主控站、监控站和注入站。主控站有一个,位于美国克罗拉多(Colorado)的法尔孔(Falcon)空军基地,它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它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当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调度备用卫星,替代失效的工作卫星工作;另外,主控站也具有监控站的功能。监控站有五个,除了主控站外,其它四个分别位于夏威夷(Hawaii)、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注入站有三个,它们分别位于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用户部分 GPS的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相应的用户设备如计算机气象仪器等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接收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进行导航定位等工作。以上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系统。 GPS定位原理概述(2): GPS的信号 GPS卫星发射两种频率的载波信号,即频率为1575.42MHz的L1载波和频率为1227.60HMz的L2载波,它们的频率分别是基本频率10.23MHz的154倍和120倍,它们的波长分别为19.03cm和24.42cm。在L1和L2上又分别调制着多种信号,这些信号主要有:C/A码 C/A码又被称为粗捕获码,它被调制在L1载波上,是1MHz的伪随机噪声码(PRN码),其码长为1023位(周期为1ms)。由于每颗卫星的C/A码都不一样,因此,我们经常用它们的PRN号来区分它们。C/A码是普通用户用以测定测站到卫星间的距离的一种主要的信号。P码 P码又被称为精码,它被调制在L1和L2载波上,是10MHz的伪随机噪声码,其周期为七天。在实施AS时,P码与W码进行模二相加生成保密的Y码,此时,一般用户无法利用P 码来进行导航定位。 Y码见P码。导航信息导航信息被调制在L1载波上,其信号频率为50Hz,包含有GPS卫星的轨道参数、卫星钟改正数和其它一些系统参数。用户一般需要利用此导航信息来计算某一时刻GPS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位置,导航信息也被称为广播星历。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及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及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及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及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及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

南邮 2018 IP网络技术复习试题

《IP网络技术基础》试卷 一、LAN技术(12分) 1、说明LAN中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并且分别写出以下三图的冲突域和广播域的个数。 Hub(集线器) Switch(2)(二层交换机) Router(路由器) 冲突域:144 广播域:11 4 ·冲突域是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说是同一物理网段上所有节点的集合或以太网上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 ·广播域是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 二、IP编址(15分) 1、路由器的IP地址是108.5.18.22/24,它发送一个直接广播分组到该网络上的所有主 机,该分组使用什么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如果是受限广播呢? 直接广播源IP:108.5.18.22/24 目的IP:108.5.18.255/24 受限广播源IP:108.5.18.22/24 目的IP:255.255.255.255/24 2、一台IP地址为202.112.7.12的主机,要向地址为162.105.130.0/24的网络上所有的 主机发送广播,它应使用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什么?一台IP地址为202.112.7.12/24的主机收到一个IP报文,该报文中目的地址为0.0.0.12,请问主机是否接收该IP数据报,为什么? ·源IP:202.112.7.12目的IP:162.105.130.255/24 ·因为网络号全0表示本网络,且主机号相同,所以可以接收。 3、在下列地址块组中,哪个组可以构成超网,其超网掩码是多少?(a) a. 199.87.136.0 199.87.137.0 199.87.138.0 199.87.139.0 b. 199.87.130.0 199.87.131.0 199.87.132.0 199.87.133.0 c. 199.87.16.0 199.87.17.0 199.87.18.0 d. 199.87.64.0 199.87.68.0 199.87.72.0 199.87.76.0 【解析】在构造超网时,有三点需要注意:

蜂窝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 - 线下讨论 名称:蜂窝网络的技术和应用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实验日期:2015年5月8日 负责模块:第三代蜂窝网络技术(第五部分) 小组成员:

蜂窝网络历史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64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900年马可尼等人利用电磁波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取得了成功,从此世界进入了无线电通信的新时代。 现今我们每天用到的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初期。最初美国Purdue大学学生发明了工作频率为2MHz的无线电接收机,并很快在底特律的警察局的车载无线电系统中投入使用,这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可以有效工作的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部调幅制式的双向移动通信系统在美国新泽西的警察局投入使用;20世纪30年代末,第一部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诞生,实验表明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要比调幅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更加有效。在随后的10几年间,调频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中,通信实验和电磁波传输的实验等工作完成了,在短波波段上实现了小容量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然而此时的移动通信系统存在诸多的缺陷,难以与公众网络互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事上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战后,军事移动通信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民用领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相继成功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在技术上实现了移动电话和公众电话网络的互通,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当时这种移动电话系统仍然采用人工接入方式,存在局限性,系统容量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它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及自动接入公用电话网。20世纪70 年代中期,随着民用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业务范围的扩大,可用频道数要求递增与有限的频谱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在移动通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MPS,它为移动通信系统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冲80年代中期开始,移动通信蓬勃发展,走向成熟,开发了新一代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于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系统的容量得到大大地提升。除此之外,数字网能够同时提供语音,数据等多种业务。

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及应用

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及应用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蜂窝无线定位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主要归因于政府的强制性要求和市场本身的驱动。FCC于1996年10月颁布了无线E9ll呼叫应急服务功能,其核心是要求所有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分阶段的提供紧急呼叫用户的经纬度位置信息。针对E911定位需求的具体实施,各国主要大公司均就GSM、IS-95CDMA 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制定各自的定位实施方案。特别是 3GPP和3GPP2上对定位的要求更加具体化,这也是对蜂窝无线定位市场潜力的肯定。另一方面,移动通信用户对移动定位业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能够在移动台处于空闲状态或通话状态的情况卜获取其地理位置等信息,利用移动台的定位信息,运营商可以1hJ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如位置环境信息查询、紧急救援、智能交通、广告发布等等,同时还可以作为移动通信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辅助数据。到目前为止,基于蜂窝网络的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基于蜂窝网络定位技术的移动业务将得以迅猛的发展。 二、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 利用移动蜂窝网络对移动台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三类,(l)基于电波场强的定位技术;(2)基于电波到达入射角(AOA)的定位技术;(3)基于电波到达时间(TOA)或到达时间差(TDOA)的定位技术。 1.场强定位技术 电波场强定位技术根据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强度与移动台至基站的距离成反比关系,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值和已知信道衰落模型及发射信号的场强值可以估算出收发信机之间的距离,由多个距离测量值(至少三个)可以估算移动台的位置。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准确的反映服务传播围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这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除此之外,由于小区基站的扇形特性、天线有可能倾斜、无线系统的不断调整以及地理环境、车辆等因素都会对定位精度产生影响。由于移动通信环境中电波传播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技术在定位精度上的局限性,但是由于该技术比较简单易行、在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仍被采用。为了改善其性能,人们开始研究利用电波传播中的射线跟踪方法来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 2.到达入射角的定位技术 电波到达入射角的定位技术利用基站的阵列天线来测出移动台来波信号的人射角、构成从基站到移动台的径向连线,即测位线,这两条连线的交点即为目标移动台的位置。由于两条直线只能相交于?点,这种方法不会产生定位模糊性。但是它需要在每个小区基站上放置4?12组的天线阵。这些天线阵?起工作,从而确定移动台发送信号相对于基站的角度。当有多个基站都发现了该信号源时,那么它们分别从基站引出射线,这些射线的交点就是移动台的位置。AOA的优点在于它仅需要两个基站参与便可实现移动台定位,同时不存在移动台位置的模糊性问题。但是该技术需要在现有的基站增加天线阵列,由此增加了大量的建设费用。与此同时,电波到达入射角估计会受到由多径和其它环境因素所引起的无线信号波阵面扭曲的影响,移动台距离基站较远时,基站定位角度的微小偏差也会导致定位距离的较大误差。 3.到达时间/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 到达时间/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是基于蜂窝网络的无线定位系统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到达时间定位技术通过测量从目标移动台发出的信号以直线到达基站的时间,根据电磁波在空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得到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移动台即位于以基站为圆心,移动台到基站的电波传播距离为半径的圆上。通过多个基站进行上述测量计算,移动台的二维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两种定位技术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两种定位技术 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定位技术主要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基于下行链路的定位技术,即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一种是基于上行链路的定位技术,即基于移动网络的定位技术。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要求移动台参与定位参数的测量以及测量值的求解计算。基于蜂窝网络的定位技术是指网络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移动终端所处的位置,通常必须利用3个或3个以上蜂窝基站接收手机信号的定位参数,即到达时间、角度或强度。 1 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技术 现已提出的基于移动台的方法主要有:基于下行链路增强观测时间差定位方法、基于下行链路空闲周期观测到达时间差方法、基于GPS作为辅助的定位技术等。 2 基于移动网络的定位技术 基于蜂窝网络的定位方法目前主要有:基于Cell-ID定位和基于时间提前量定位的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定位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差定位方法以及上行链路信号到达角度定位方法等。

2.1 AOA 角度到达[1](AOA,Arrival of Angle)定位方式是根据信号到达的角度,测定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在AOA定位方式中,只要测量出运动目标与两个基站的信号到达角度参数信息,就可以获取目标的位置。蜂窝移动网的AOA定位方式,指的是基站接收机利用基站的天线阵列,接收不同阵元的信号相位信息,并测算出运动目标的电波入射角,从而构成一根从接收机到发射机的径向连线,即测位线,目标终端的二维位置坐标可通过两根测位线的交点获得。 2.2 TOA 抵达时间(TOA,Time of Arrival)定位方式也称为基站三角定位方式,通过测量从运动目标发射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到达多个(3个及以上)基站接受机的传播时间,来确定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已知电波传播速度为c,假设运动目标与基站之间的传播时间为t,运动目标位于以基站为圆心,以移动终端到基站的电波传输距离ct为半径的定圆上,则可由3个基站定位圆的交点,来确定目标移动的二维位置。TOA定位方式中,为了根据发射信号到达基站的接收时间,来确定出信号的传播时间,要求运动目

IP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IP网络技术 实验名称常用网络命令及使用 专业信息工程 学生班级22 学生学号B16012219 学生姓名江浩 指导教师叶玲

实验一 TCP/IP协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通过该实验能加深对TCP/IP协议的认识,特别是其封装格式。 2. 通过该实验能加深对ICMP协议的认识。 4. 通过该实验能加深对TCP协议的认识。 5. 通过该实验能加深对UDP协议的认识。 6. 通过该实验能加深对应用层协议Http、Ftp、Telnet等的认识。 二、实验环境: 1.在windows环境下即可完成本实验,无需使用VMware。 2.软件:WinPcap,Ethereal 三、实验原理: 通过抓包软件ethereal获得一些数据包,并对其进行分析,从包的格式来认识TCP/IP协议。本实验抓取的数据包包括对应于Http、Telnet、Ftp、TCP、UDP、IP、ARP协议的数据包以及MAC包。 四、实验步骤: 1、软件安装 1.1 安装WinPcap软件。 1.2 安装Ethereal软件。 1.3 在随书光盘系统构建的服务器上打开Http、Telnet、Ftp等服务,安装并使用QQ。 2、实验环节 2.1 抓IP包 2.1.1 填写过滤器IP;开始抓包。 2.1.2 运行ping 目的IP命令,完成后点STOP停止抓包。 命令:ping 10.108.111.240 ,显示能够ping通。

2.2 抓ICMP包 2.2.1 填写过滤器ICMP and ((dst 本机IP and src 目的IP) or (src 本机IP and dst 目的IP)),开始抓包。 2.2.2 运行tracert目的IP2 命令,完成后停止抓包。 运行命令截取如下: 所抓数据包截取如下: 2.3 抓TCP包 2.3.1 填写过滤器tcp and ((dst 本机IP and src 目的IP) or (src 本机IP and dst 目的IP)),开始抓包。 2.3.2 运行telnet 目的IP命令,登陆telnet后退出,完成后点STOP停止抓包。 2.4 抓UDP包 2.4.1 填写过滤器udp and (dst or src 目的IP),开始抓包。 2.4.2 启动QQ,并发送消息,完成后停止抓包。 2.5 抓Http包 2.5.1 填写过滤器tcp and ((dst 本机IP and src 目的IP) or (src 本机IP and dst 目的IP)),开始抓包。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2019.01 1系统特点 移动通信系统现在都已经发展到5G 阶段,移动通 信技术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蜂窝通信网络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在蜂窝系统中称为小区),各小区均用小功率的发射机(即基站发射机)进行覆盖,许多小区像蜂窝一样能布满(即覆盖)任意形状的服务地区。当用户数增多并达到小区所能服务的最大限度时,如果把这些小区分割成更小的蜂窝状区域,并相应减小新小区的发射功率和采用相同的频率再用模式,那么分裂后的新小区能支持和原小区同样数量的用户,也就提高了系统单位面积可服务的用户数。当用户发展到一定人数,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小区分裂,适合现代用户增长的需求。但是不能说,无限制地减小小区面积可以无限度的增加用户数量,因为小区半径减小到原来小区的1/10 时,可容纳的用户数能增加100倍,而小区数目也需要增加100倍,一般小区基站的建立费用是昂贵的,特别是在城市区域中,占用房地产的费用十分高,这是不能不考虑的实际问题(另外还有其他问题),因而小区半径最小是不会低于550米。 2 定位原理 2.1 常用的系统定位原理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采用的 定位原理是基于电波传播时间(TOA)的定位、基于电波到达时差(TD OA)、到达角度(A OA)法、起源蜂窝小区定位技术。每个定位原理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原理的应用方式。 2.2定位原理算法的开发 系统算法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进行数据采 集,获得基站的位置信息,通过三角定位法,可以确定出移动台所在的大体位置如图1所示。 设基站1坐标为(X 1,Y1),基站2坐标为(X 2, Y2),基站3坐标为(X 3,Y3),移动台坐标(X ,Y ),移动台与基站1的时间提前量为A T1,与基站2的时间提前量为A T2,与基站3的时间提前量为A T3,则移动台与基站1的可能距离为d 1=AT1*550m ,移动台与基站2 的可能距离为d 2=AT2*550m ,移动台与基站3的可能距离为d 3=AT3*550m 。通过模拟计算得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半径 : 移动通信系统以r 半径的圆中进行有效的通信,利用圆与圆相交覆盖整个移动通信网络,促使人们能正常 作者简介:薛董敏(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收稿日期:2018-10-04 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薛董敏 (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山西运城044000)摘 要:开发的模拟系统基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利用移动台来自基站的信号计算 出自己的位置,即基于移动台的定位。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但无线网络广泛使用的技术是起源蜂窝小区,主要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特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定位原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阐述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实现,希望为研究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蜂窝无线定位技术;研究与实现;关键技术 图1阴影部分移动站所在区域 C ' A ' B ' 圆1 圆2 圆3 d 3 d2 d1A B C BS1 BS2BS3 (X 1,Y1) (X 2,Y2) (X 3,Y3 ) 49 DOI:10.16184/https://www.doczj.com/doc/077603447.html,prg.2019.01.016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IP网络技术复习提纲

《IP网络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一. 概述 1.网络体系架构 ●TCP/IP体系使用3种类型的地址:物理地址、IP地址和端口地址,其中物理地址是所 在连路定义的结点地址,IP唯一地定义了主机所在网络位置,端口地址用来标识进程。 ●网络服务的概念:在分层的网络模型中,各层次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体现在相邻层次之间 的界面上。而服务的概念反映了相邻层次之间的关系,它定义为一个网络层次向相邻的高层提供的一组操作,是相邻层次之间的界面。一个网络层次所提供的服务是向高层单向提供的,其表现形式是原语。 2. 底层子网技术 ●子网的类型:点到点类型,广播类型(以太) ●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 ●网络连接设备:集线器、网桥(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 二.网际协议IP 1.有类编址和无类编址 (1)特殊地址:0地址和1地址 路由器的IP地址是108.5.18.22/24,它发送一个直接广播分组到该网络上的所有主机,该分组使用什么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如果是受限广播呢? (2)子网及超网: 超网:将多个 C 类的网络聚合起来,构成一个单一的、具有共同地址前缀的网络;超网掩码小于24 位;可以减少路由表表项的数量,节省路由器中的资源要构建超网,条件: ?块数必须是2的整数次方(1,2,4,8,…) ?这些块在地址空间中必须是连续的 ?超块的第1个地址的第3字节必须能够被块数均匀地分割开。即:第3字节必须能够被块数N整除 在下列地址块中,哪个组可以构成超网?其超网掩码是什么? a. 199.87.136.0 199.87.137.0 199.87.138.0 199.87.139.0 b. 199.87.130.0 199.87.131.0 199.87.132.0 199.87.133.0 c. 199.87.16.0 199.87.17.0 199.87.18.0 d. 199.87.64.0 199.87.68.0 199.87.72.0 199.87.76.0 (3)私有地址: 问题: 当企业网有很多台主机,但只有很少数量的合法IP地址时,如何规划地址方案? 解决方案: 使用私有地址空间来进行企业网的地址分配 在企业网和公网的边界路由器配置NA T,管理合法IP地址池 当企业网的一台主机要发送数据报到公网,NAT设备从地址池中取出一个合法IP地址,并将该地址和主机的私有地址邦定

定位技术简介

常用定位技术简析 1.GPS 1.1.基本原理 GPS定位利用分布在轨道上的24颗卫星向专用GPS接收终端不间断发射广播消息,地面GPS终端锁定和接收至少4颗以上的卫星的信号,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由GPS终端机计算出当前的经纬度和高度。 该定位技术属于终端自主定位类型。 1.2.精度 GPS定位的经度可在米级,但由于GPS受控于美国政府和军方,因此对开放给民用的信号采用了一定的干扰算法,精度一般在100米左右。但一般在天气良好、视野开阔的情况下,GPS终端可以接收超过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因此利用一定的算法进行校正后,一般民用GPS可获得10米左右的精度(即最大误差在10米左右,日常导航定位的使用中普遍精度在2~10米范围)。 1.3.优点 ●覆盖范围大,全球覆盖,因此普遍应用于导航,航海、航空、军事国防 等领域。 ●精度高,一般实用精度在10米左右,在配合地面高精度差分站的情况下 精度最大可达米级甚至厘米级。(地面高精度差分站由国家测绘部门建设 和管理,一般不对民用开放) ●定位速度快,由于GPS卫星不间断发射广播信号,GPS终端可根据实际 需要实现任意频率的定位。一般常见车载GPS的定位频率为1秒。 ●终端普及,价格低。目前GPS芯片已经非常普及,价格也多在200元甚

至更低,市面上大多数的智能手机也开始内置GPS芯片。 1.4.缺点 ●受天气和建筑影响大。由于卫星广播的定位信号比较微弱,比较容易受 到大气电离层,云层的影响产生漂移。在城市中高层建筑较多的情况下, 受到的干扰也比较大。 ●室内无法使用。室内无法接受到GPS卫星信号,因此GPS无法实现室内 定位。 ●寻星和锁定卫星的时间较长。对于普通民用GPS,初次定位(冷启动情 况下)由于需要获得GPS卫星的星历和方位俯仰角等参数,耗费的时间 比较长,一般需要2~4分钟才能锁定卫星并进行定位。 ●耗电量大。基于GPS定位的原理,GPS芯片和终端需要不断的进行大量 的运算,以获得经纬度信息,因此耗电量较大,导致一些依赖电池的手 持GPS终端机的续航能力较弱。 2.CellID定位 2.1.基本原理 通过采集手机所处的小区识别号(Cell-ID号)来确定用户的位置。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目前手机所属的基站来获取手机当前的位置信息(实际是基站的位置信息)。这种技术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基站的覆盖半径和基站位置本身的精确度。如在南京市区,基站密度较高,CellID定位精度可以达到200米左右;而在郊区,基站密度较低,CellID定位精度只能达到一两公里。这种技术实现简单,投入成本小,是目前在无线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定位技术。 CellID定位可以是一种终端主动定位技术,也可以是一种网络侧定位技术。 作为终端主动定位技术时,通过智能手机平台提供的相应API,可以获取到手机当前归属的基站CellID,然后通过CellID与经纬度的对应关系获得手机的大致经纬度。手机googlemap中的“我的位置”功能即是该技术的典型应用。Google 公司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全球的各移动运营商基站及其经纬度关系信息,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