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14分)

1. (5.0分) (2020八下·陇县期末) 古诗文默写。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马之千里者,________?(韩愈《马说》)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挥手自兹去,________。(李白《送友人》)

(6)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 (5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壑尤美蔚然饮少辄醉林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伛偻山肴野蔌酒洌觥筹交错

3. (2分)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A . 南唐

B . 北宋

C . 南宋

D . 北宋南宋交替之际

4. (2分)(2018·齐齐哈尔)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B . 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 .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 . 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二、阅读 (共5题;共46分)

5. (10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 . 鲜: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C . 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 谓:予谓菊权谓吕蒙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6. (5.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自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悉仰于官________

④及卒,如其所言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3)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7. (16.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少华

①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

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③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④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多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⑤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

⑥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⑦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 ,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和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⑧“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

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本文作者写了寻春时所见所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出城后)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一片衰草责怪自己春游太早。

(山脚下)回望来路① ②

③ 草色又浓了些,也扩展了④

(2)文中第⑦段划线语句“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3)作者在“寻春”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体会?你从作者的体会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字数不超过150)

8. (10.0分)阅读下面议论文,解答问题。

论礼仪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多处用了比喻论证。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9. (5.0分)走进名著。

(1)《》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下面冰心的小诗,它以比喻的修辞方法,歌颂了。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浑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这段文字出自作家之手,文中的“我”指的是主人公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共2题;共60分)

10. (10.0分)《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后人依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撰写了许多精妙的对联,如: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请你为下面的对联写一则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谈国事

下联:________

11. (50分)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

(一)那一刻,我很幸福

(二)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春的我们渴望蜕变,创新的时代需要变通……只有经历变的阵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请以“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上列两题,请任选其一,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14分)

1-1、

1-2、

1-3、

1-4、

1-5、

1-6、

2-1、

3-1、

4-1、

二、阅读 (共5题;共46分)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8-1、

8-2、

9-1、

9-2、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共2题;共60分)

10-1、

1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