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业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业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业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业

贵州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公选课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姓名:邹磊

学号:4201210000429

专业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

----------------------------------------------------------------------------------------- 论文成绩:评分人:

□9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8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7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60: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占有资料较少,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不及格:不予评论。

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中文摘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很重视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要实现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文化是实现国家关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老一辈的土家族文化研究者,例如陈国安、严天华等都对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做过细致深入研究。可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前研究的理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前人工作的总结结合现实情况认为,政府应该在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应该起到传承与发扬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城镇化;工业化;问题;措施

【Abstract】Party and state leaders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especially 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ujia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 the protection anddevelopment Tujia culture Tujia culture of the countries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an important way,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Guoan, Yantian Hua are Tujia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depth protection work done Research.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reviously studied theory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real need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work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work, minorities skills the heritage people should play Inheritance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Keywords】Culture of Tujia nationality;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blems; measures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贵州省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所以要研究土家族文化,我们一定要重视对贵州省土家族的重视。贵州省土家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已经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生动局面。可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土家族文化发展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优秀民族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1.1.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指明“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有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地延续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一些都市文化的冲击,现在年轻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小,年轻人脱离以前的生活区域进入城市生活感受不到民族文化的氛围,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原先那片土地上诞生的、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并没有带入到他们新的生活,另

外由于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网络、电话把外面一些信息带入到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外来文化在短短十几年的冲击,超过了原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少数民族文化未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的提高,所以导致青年人不愿意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这些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导致这些老艺人生活状况窘迫,另一方面也导致这些传统技艺的失传。西方文化的冲击使青少年审美价值观改变,他们认为这些文化是落后愚昧的象征这也导致这些技艺的失传。这些因素对土家族文化的冲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危机十分严重。[1]

1.1.2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危机”,一时表现在年高体衰,后继无人;二是表现在经济境况窘迫,困难无助;三是表现在临时性效应,只是充当“外来者”资料的提供者,却不能成为“传承”的真正主体,享有合法权益。因而,抢救、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具有立法的紧迫性。另外由于历史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正常的民族文化活动被取消,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首当其冲,被当做“牛鬼蛇神”受到激烈的冲击。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重新回归理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特别是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人在传承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贵州民族研究所的专家们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1.1.3旅游的发展本来可以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可是现在一些旅游景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发展一些粗制滥造的民族工艺品,这一方面是旅游者对土家族文化产生曲解,另一方面也使传统工艺品生产者失去安心创造的心情,从而导致土家族工艺品的质量和美感越来越差。

1.2一些优秀的思想理念和淳朴的思想受到污染

在社会的发展中,土家族为了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理念,他们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现在的土家族民间还广泛的流传着开天辟地、人与动物起源、万物产生的古歌和传说故事。他们认为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员应该和睦相处。土家族的习惯法中明确规定了不准破坏山林中的一草一木,而且当地官府也规定了不准破坏森林。这种优良的生态和谐理念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

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开始逐渐放弃这种传统观念,尤其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大面积砍伐森林致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进入新时期地方政府和人民,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盲目毁林开荒砍伐木材,尤其是在贵州这种卡斯特地貌显著的地方,破坏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更大。

1.3一些优秀的民风民俗没有得到有效继承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该地区的民族在自己的经济生活中发展产物,这些民风民俗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是该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晶。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有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因素,可是在现今的情况下,土家族民风民俗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例如土家族“过赶年”、“哭嫁歌”、“摆手舞”等等这些民风民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于现代信息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二是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脱节,三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做好引导工作,四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把民风民俗进行商业化操作,导致这些活动的畸形发展和粗制滥造化拼接重造。[3]

1.4 民族文化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其一,体现在各县、市发展不平衡,有的市在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力度大,方向明确,力量集中。有的县在研究方面县的薄弱,方向不明确。其二,一个地区内各部门之间关系处理。旅游部门如何规划?民委部门、文化部门等等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尚待研究的问题。例如,有的地区给人的印象是民委在领导研究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与其他部门协调中起什么作用?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发展怎样看待?怎样处理?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如何?这些问题研究并不多。

1.5地方政府多年忽视致使古镇难以保护

虽说国家制定了一些政策保护这些文物,可是各级地方单位的确少有贯彻实施的,加上对古镇保护的意义认识不够,忽视了对它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致许多古城破坏和消失后,地方政府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地方政府的忽视,所以保护宣传工作远远不够,群众的保护意识也随之单薄,这无疑加速了古镇的破坏与毁灭。另外文物保护单位无保护措施,文物逐步损坏,未列入保护文物受损严重或即将消失。这种情况绝大部分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地区各县多为不发达的贫困县,政府的经费投入有限,无法对文物维修,文物在自然状态下逐渐衰朽。如1986年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印江汪家沟共济桥”,该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末重修时为石券阁楼式廊桥,门楼有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题写的“南溪锁钥”门额。从公布后就没有维修过,现瓦落屋漏,两腰重檐不存,屋架受到风雨浸损,门楼残破,“南溪锁钥”题字脱落,文物质量下降。未列入保护单位的文物因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如遍布梵净山麓城乡的凉桥,多为百年以上的清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珍贵遗产,但大多都没列为保护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大量消失。1.6民族语言的濒危使贵州少数民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绝迹

随着土家族语言的日益濒危,许多需要依靠土家语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正在飞速消解。随着汉民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影响,汉语言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已逐渐在土家族地区成为通用语言,而土家语却日益成为濒危语言。如土家族摆手歌、哭嫁歌等都是用土家语说唱,随着土家语的日益濒危,这些珍贵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即将消失。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旦这个民族的语言消失,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很难传承下去。

1.7重自然资源,轻文化资源的开发,忽视旅游资源的综合效应

贵州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有厚重的土家族文化。21世纪人们出游不单单是为了游山玩水的观光旅游,而更重要、更有魅力的使人们抱着一种了解异地文化与风情的态度,神奇的异地情调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使他们旅游中的一个重要诉求。因此,对贵州土家族文化与风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更具有潜在的不可低估的价值。但贵州旅游开发目前多以景观开发为主,而没有给他们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2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2.1政府部门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那些进行土家族文化进行抢救保护的公益组织进行资金

上的援助和政策上的帮助。另外可以建立一些相应的少数民族工艺、民风民俗教育机构。一方面可以让少数民族工艺、风俗、理念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又可以是其他民族对土家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对土家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其次,政府应该拨出专门资金对土家族老艺人进行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安心进行艺术创作,另外也可以对青年学习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2.2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

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编写民族文化教材,招聘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继承人对这些教材进行编写使这些教材更具有民族性、体育性、群众性、观赏性、学习性。其次要加强对其他各科教师的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虽然这些老师不直接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可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所以这项工作也势在必行。再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环境的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例如在中小学校园内墙壁上涂上土家族民族风情的一些图画,体育课上教授学生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等等。除了要加强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还要重视贵州省各个高校大学生对土家族文化的教育工作,大学生是高层次的人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如果让他们对土家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土家族文化走出去和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4]

2.3城镇建设应与地方民族文化相结合

自治地区政府市政部门在进行市政建设时不要盲目学习西方和发达地区建立高楼大厦,宽马路。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对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另一方面在进行新设施建设时也要注意建设一些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建筑。一是抓好总体规划的重新编修,规划是城镇的灵魂,一座没有规划的城市注定没有发展前途。因此,要科学设计其功能布局、市政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把城市建设的相关要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统筹考虑进去,特别是近可能地将城镇化育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整体效应。二是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每个地方的土家族都有一些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特色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应,现代城镇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旅游产业是利用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不可再生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地区的民族的文化原生态得到保护,才能谈得上对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旅游景区要想实现“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统一,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开发举措既要有利于文化事项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又要十分重视旅游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使非物质文化的各个层面按照其自身的文化逻辑和演化规律持续生长,保持其原始、古朴、纯真、自然的景象。

2.4宣传部门要加大对社会进行土家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可以刊发一些专门进行土家族文化宣传的新闻刊物和杂志,另外可以在电视台专门增加对土家族民间风俗介绍和人物故事的专门节目,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性地走到土家族村寨中去,注意发掘土家族文化,汲取土家族优秀的文化养分,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新闻工作者是处于整场战争最前沿的战士,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为了获得舆论的支持和社会的共鸣,新闻工作者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5科研机构和各级土家族学会应该时常走到社会上去

可以开展类似百家讲坛的公益讲座,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传播

到社会上去,这将会起到更加积极的广泛效应,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必要性。科研机构的人员处于民族文化研究的金字塔顶峰,他们的宣传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使广大人民接受,开展这样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各界精英也是保护土家族文化的一支生力军,我们所说的“各界精英”主要是由在职和退休的土家族民族干部和学者组成的,也包括一些有志于土家族文化保护的其他民族知识分子,他们是聚居社区之外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最重要的志愿力量,他们一方面立足民族社区,另一方面关注外界社会,既有责任感,又有桥梁作用。总之,文化精英是国家今后开展保护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值得从文化保护给予资助。

2.6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

以经济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发展观曾经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很大的冲击,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吸收土家族群众参加市场经济,也可称为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虽然当今是市场经济,但是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公益,民族旅游产品要高度结合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不能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粗制滥造一些四不像的产品出来,在进行产品生产时邀请一些民俗方面的专家过来指导,民俗表演节目的演出也要科学的按照本民族的传统进行演出,否则虽然短时间内获得了一些经济利益,可是将会对本民族长远发展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5]。

2.7统一规划,树立特色和现代科技意识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该肯定,随着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特别是省州县民委的协调下,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始逐步明确,如思南土家花灯、印江书法、沿河肉莲花、利川市推行的“龙船调”,来凤县的土家摆手舞,恩施市的女儿会,巴东的撒尔嗬,鹤峰的土司文化,宣恩苗族文化,咸丰的土司文化都体现了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另外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民委、旅游各部门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研究性的群众组织作用。要使各部门的方方面面的人协调一致,形成一股合力。[6]

2.8开展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管理

1980年我省曾开展过一次全省范围的文物普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和认识局限,城乡各地还有许多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没有列入保护的范围,很多具有民族和历史意义的可移动性实物也没有得到征集。近几年来,由于文物事业的发展,文物认识不断提高,文物的内涵和范围得以拓展,将那些没有列保的文物列入保护范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最近,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三次第三次文物普查,我省也发出了通知,要求摸清全省文物的基本情况。并特别指出要将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长期被忽视的项目列入调查范围。我们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将有民族、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居、历史街区、古墓葬、古祠堂、古庙、古桥、古石刻、古驿道,以及古树名木等,分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措施。

总之,我们在土家族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高度重视土家族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而形成政府为政策引导,旅游产业为经济支撑,新闻媒体为宣传口舌,科研工作者为研究尖兵,教育工作者为教育堡垒的发展局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土家族地区将会形成经济发展,民风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①陈国安《土家族研究》[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8年 160-175

②陈国安《土家族研究》[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年 123-126

③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126-138

④陈国安《土家族研究》[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8 168-176

⑤孙晓蓉《“两赛一会”打开旅游商品大市场》[N] 贵州日报 2010-10-12

⑥李蓓《金黔新闻》[N]金黔在线2009-9-10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的期末复习材料 2007-07-16 13:08:19| 分类:地理学作业|字号大中小订阅 这个学期选择了汪涛的人文地理课,上完以后明白为什么她只能教旅游管理班了。水平一个字:“烂”。 下面我把我和另外2位同学整理的材料发到网上或许能造福带一届的。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l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l 研究内容: (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 (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 (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 2、分析文化区的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地理学是从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开始其研究的。文化区,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地理学家注意观察各种地理现象与研究这些现象,亦多是从其空间的分布开始的。

3、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特征 l 文化扩散类型: (1)扩展扩散 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例如,电视机的传播。 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例如苏格兰威士忌从社会的下层传到社会上层。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例如滑旱冰就是从滑冰演变过来的。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4、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u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得向提供着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u 地域文化创造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 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PT)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正由分离走向互相结合,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决策起到愈益显著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定内核(ppt) (一)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 人文地理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性具体表现为:均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节区域(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 (三)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荷马——地理学的祖师 哺育希腊地理学成长的两位“乳母”是地理考察和哲学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时间:19世纪中叶之前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

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空间:人文地理的基本本质

空间:人文地理的基本本质Space: The Fundamental Stuff of Human Geography 一.前言 空间被视为是地理的基本本质,如此的重要使得人类学家Edward说,这好比是性一样,它一直存在,但是我们却很少谈论它。如果我们谈论此话题,也不提及有关技术或更严肃的话题。有些地理学家甚至讨论到空间都觉得相当尴尬。但是若是不讨论空间议题的话,那么地理就并不是一门很完整的学科。因此我们将简短地介绍空间的议题,说明为什么人文地理学家需要研究此议题。一些地理学者坚持必须要解释空间,了解空间的意义。 空间已经用许多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不同空间的观点所汇集成书本,可以找出一些准则,就如同哲学或物理一样。本书所要讨论的空间是有关于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这将涵盖许多页,因此,我将浓缩这些想法,形成一种可管理的形式,并且说明人文地理学者对空间的四种型态。用相关的观点来看待空间,而不是将空间看成是一种容器,作为产生这些过程的地方。 空间引起建造困难和连续的工作,以及带来不同事情(身体、动物和植物、人造物体、地景)来维持收集。因此许多不同空间得以存在,产生彼此的相关。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我们将这些构成空间的要素归类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经验、区块、想象、和地方。 二.第一种空间:经验结构 经验的空间是有关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的过程所建构出来的。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空间事物包括办公室、脚踏车、计算机、衣服、烘干机、火车、电视和花园路径等,但因为这些都是很世俗,因而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存在。事实上,近来地理学者有系统地探讨谦虚的内容、架构。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每天的生活所创出来的空间:测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人文地理基本原理

人文地理基本原理 学习目标: 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学习内容: 一、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般因素:______、______ 突发与个性化因素:_____、____、风俗习惯、宗教、政策、环境问题等 年人口变化情况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___因素:新大陆、新矿产地、城市(美国的阳光地带) 2、___因素:驱逐出境、流亡、战争、宗教 3、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变迁(环境难民)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区:____________________ 迁入区: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_______________ ___因素、____因素、行政因素等 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读图回答

(1)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A.东南B.东北风C.南风D.西南风 (2)如果要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3)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 A.钢铁厂B.造纸厂C.印染厂D.自来水厂 四、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___导向型: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 ___导向型: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___导向型:炼铝厂 劳动力导向型:_____ 技术导向型:_____ 变化: 工业原料投入的变化;生产工艺的进步;交通运输的发展;包装保鲜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重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