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理解个体行为)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理解个体行为)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理解个体行为)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理解个体行为)

第14章理解个体行为

14.1 复习笔记

一、组织行为学的重点和目标

1.组织行为

行为(behavior)是人们的活动。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研究的是人们在工作中的活动。

组织行为犹如一座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清晰可见的,而大部分的内容是隐藏起来的。可见部分包括:战略、目标、政策和程序、结构、技术、正式的权力关系和指挥链等;隐藏部分包括:态度、知觉、群体规范、非正式互动、人际冲突和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等。这些要素影响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

2.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

(1)研究个体行为。包括态度、人格、知觉、学习以及激励等主题。

(2)关注群体行为。包括规范、角色、团队建设、领导和冲突等主题。

(3)考察组织的许多方面。包括结构、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

3.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1)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是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解释(explain)员工为什么表现出这些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预测(predict)员工将如何应对各种行动和决策,并且影响(influence)员工的行为方式。

(2)六种重要行为的解释、预测和影响

①员工生产率(employee productivity)是效率和效果的一种绩效测量工具。管理者想要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的效率和效果。

②缺勤(absenteeism)是指没有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如果员工不在岗位上出现,工作是很难完成的。

③离职(turnover)是指自愿或非自愿地永远退出某个组织。它会导致更高的招聘、甄选和培训成本以及更多的工作中断,成为组织的一个大问题。

④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是一种并不属于员工正式工作要求但可以促进组织有效运行的自愿行为。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具体例子包括:帮助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自愿从事本职工作之外的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向自己的工作群体及组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组织需要那些愿意履行更多工作职责的员工,而且有证据指出,拥有此类员工的组织,其绩效要优于那些不具备此类员工的组织。不过,当员工承受压力、工作负荷过重以及面临工作-家庭生活冲突时,组织公民行为的各种缺点就会出现。

⑤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持的总体态度。虽然工作满意度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但它是许多管理者关注的一种结果,因为感到满意的员工更有可能不会缺勤、实现更高的工作绩效并且留在该组织中。

⑥工作场所不当行为(workplace misbehavior)是员工实施的可能会对组织或组织成员产生伤害的故意行为。工作场所不当行为在组织中以四种形式来表现:偏差;攻击;反社会行为;暴力。

二、态度和工作绩效

1.态度(attitude)的内涵

态度是对物体、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性陈述。由三种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是指个体所持有的信念、观点、知识或信息;

(2)情感成分,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情感会导致行为结果;

(3)行为成分,是指个体以某种特定方式对某人或某事采取行动的意向。

管理者对员工所持的与工作有关的态度感兴趣,员工与工作有关的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和员工敬业度。

2.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总体态度。拥有较高水平工作满意度的人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对工作持消极的态度。

(1)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的影响

①满意度与生产率。满意度和生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工作满意度高的组织往往比工作满意度低的组织更有成效。

②满意度与缺勤率。满意的员工比不满意的员工具有更低的缺勤率,但满意度和缺勤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③满意度与离职率。满意度与离职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要显著得多。感到满意的员工离职率更低,而不满的员工离职率较高。不过,其他许多因素,例如劳动力市场状况、对其他工作机会的预期以及在组织中的任职时间,也会影响一名员工的离职决定。

(2)工作满意度与顾客满意度。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会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更有可能表现出友善和乐观,并积极回应顾客的要求,而这些品质是顾客非常欣赏的。由于感到满意的员工离职率更低,因而顾客更有可能遇到熟悉的面孔并获得驾轻就熟的服务。这些品质有助于建立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3)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感到满意的员工似乎更有可能对组织持肯定态度,帮助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并且超过正常的工作标准。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一种中等程度的总体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会受到公平感的影响。

(4)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场所不当行为。当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意时,他们会以某种方式来应对。问题是难以预测他们如何应对。管理者要想控制工作不满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就应当更好地解决这样一个本质问题,即员工不满,而不是绞尽脑汁去控制各种各样的员工反应。

3.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和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1)工作投入是员工认同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工作以及重视工作绩效的程度。高水平的工作投入与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以及更高的员工敬业度密切相关。

(2)组织承诺是员工认同所在组织及其目标并愿意留在该组织中的程度。工作投入是认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组织承诺则是认同自己就职的组织。

有研究指出,组织承诺也会导致更低的缺勤率和离职率;在预测离职率时,它实际上是比工作满意度更好的指标。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是指员工对组织多么重视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切身利益的总体看法。高水平的组织支持感会导致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率。

4.员工敬业度(employee engagement)

(1)员工敬业度的含义

员工敬业度是指员工关心和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对工作感到满意的程度。敬业度高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满怀激情,而且与工作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敬业度低的员工完全“心不在焉”,对自己的工作毫不在意。

(2)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因素包括尊重、工作类型、工作—生活平衡、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基本收入、同事、福利、长期的职业发展潜力、学习和发展、灵活的工作、晋升机会和浮动收入/奖金。

(3)敬业度对组织的影响

拥有敬业度高的员工可以让组织受益匪浅:①敬业度高的员工实现最高工作绩效的可能性要比敬业度较低的员工高2.5倍;②员工敬业度高的公司拥有更低的离职率,这有助于保持较低的招聘和培训成本。

5.态度和一致性

人们会设法使自己所持的各种态度保持一致性,也设法保持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为这种不一致寻找合理的理由来设法化解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6.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或不一致。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不一致会令人感到不适,因而个体会设法减少这种不适以及这种失调。

(1)影响为减少失调而付出的努力程度的因素包括:①造成这次失调的那些因素的重要性;②个体认为自己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③这次失调所包含的奖赏。

(2)造成失调的那些因素非常重要时,个体可能会:①改变自己的行为;②告诉自己说这种失调行为并不是那么重要;③改变自己的态度;④寻找比这些失调因素更重要的其他兼容因素。

7.态度调查(attitude survey)

态度调查是指向员工提出一系列陈述或问题来了解员工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工作群体、

上司或组织。

对员工态度的定期调查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使他们了解员工对自己工作条件的看法。定期使用态度调查可以提醒管理者尽早注意潜在的问题和员工的意向,并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8.态度对管理者的意义

(1)管理者应当关心员工的态度,因为态度会影响行为。

(2)管理者应当重视那些已经被证明有助于员工获得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让工作变得更有趣和更有挑战性,提供公平的薪酬体系,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并且鼓励为同事提供帮助的员工。这些因素很可能帮助员工提高生产率。

(3)管理者应当调查员工的态度。组织通过对员工总体工作态度的准确测量,可以拥有具有价值的员工信息。

(4)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员工会设法减少失调。当要求员工去做显然存在认知失调的事情或与他们已有的态度相悖的事情时,管理者应该记住,如果让员工认识到这种失调是外部强加给他的或者是他无法控制的,则员工想减少这种失调的压力就会最小化。

三、人格(personality)

1.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个体情感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独特组合。这些模式会影响该个体如何应对各种情况以及与其他人互动。可测量的人格特质是描述人格的最常用的方法。

2.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

(1)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的四组偏好

①外向型(E)VS.内向型(I):表现出外向型偏好的个体是开朗的、爱交际的和果断的。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 I 导论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它们做决策,分配资源,知道别人的行为已达到工作的目标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工作,已达到一系列 目标 3、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管理角色:人际的角色、信息的角色、决策的角色 5、管理技能: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骑着重要作用(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7、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遗迹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 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8、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做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系统研究可以代替直觉或 本能的感觉 9、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改善质量与生产率(全面质量管理TQM)、改善人际技能、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 织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变的越来越多样化)、授权:(管理者分类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革新与变革处理临时性、员工忠诚性减弱、改善道德行为:(道德困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行动) 10、权变的观点:几乎没有简单的和万能的原理能够解释组织行为 11、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概览(对抽象现实的概括,对某些真是就是贱的简化特征)、因变量【生产率(效 果和效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群体,组织) 第2章:回应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1、多元化的普遍性(国内、国际) 2、地球村:(跨国公司、区域合作协定) 3、民族文化:某一具体国家所特有的主要价值观和实践活动 4、狭隘主义:单纯以自己的眼光和观点看世界。 种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优于其他文化 5、评估国家之间的差异: 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构架:6个维度: (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空间概念) 霍夫斯塔德的构架:4个维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松散和紧密的社会结构 权力距离:对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公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对风险的态度 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物质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文化冲击: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不适应性和情绪波动 文化冲击周期(U型曲线模式) 7、组织内部:人人相同承认异同求同存异 8、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灵活的工作安排,托儿与托老福利、多元化培训 II 个体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1、传记特点(人口统计学因素)(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能够直接获得的因素)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 2、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管理学罗宾斯(第11版)第16章知识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早期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构成了一种层级结构 1·生理需求:一个人对食物、水、住所、性以及其他生理需求的需求 2·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保护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伤害的需求3·社会需求:一个人在爱情、归属、接纳以及友谊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求:一个人对内部尊重因素(例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和外部尊重因素(例如地位、认可和关注)的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理想实现的需求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为了保证工作效果需对他们严格监管;个体受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低层次需求的主导·Y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是有创造力的,喜欢工作,主动承担责任,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内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相关,而外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不相关 ·保健因素:能够消除工作不满意但无法产生激励的因素 ·激励因素:能够增强工作满意和工作动机的因素 高级需要

麦克莱兰的三种需求理论 ·三种需求理论:该动机理论认为主要有3种后天的(而非先天的)需求推动人们从事工作,而这3种需求是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 ·成就需求:个体想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愿望 他们喜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尽量避免他们认为过于容易或者困难的工作任务·权力需求:个体想要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指示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期望 ·归属需求:个体对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当代的动机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具体的工作目标会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自我效能: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大都通过奖励然后强化某种行为 强化物:紧跟在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出现、并且能够使该行为未来被重复的可能性提高的某种结果 ●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 工作设计:用来将各种工作任务组合成完整的工作的方法 工作范围:一份工作所要求从事的任务数量以及这些任务重复的频率 工作扩大化:横向扩展工作范围 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扩展 工作深度: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控制程度 工作特征模型:管理者在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时所采用的一种有效框架,它确定了5种核心工作维度、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员工生产率、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5种核心工作维度 技能多样性:一项工作需要从事多种活动从而使员工能够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干的程度 任务完整性:一项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识的工作任务的程度 任务重要性:一项工作对他人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度 工作自主性:一项工作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实际上给员工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权和决定权 工作反馈: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关于自己工作绩效的直接而明确的信息的程度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人大出版,(美)斯蒂芬P. 罗宾斯 参考书1:《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以变革为中心,两条主线:历史实践发展,职能线计划,组织导控制,学会一套行话,讲一套理论,成一套习惯。 参考书2:《管理学精要》(亚洲篇)(美)约瑟夫普蒂…… 《西方管理思想史》孙耀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德鲁克文集》 《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 背景知识: 一、 顾客观存在customer主导权转移到顾客手中① 3c’sworld竞争competition② 变化change③ ①不能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②竞争的规模,范围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竞争几乎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从传统的工商业,一直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大众传媒、通讯等。 ③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从一年为单位变成了以月为单位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除了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外,速度还必须快。

二、技术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存在及活动的方式。 三、全球化的影响 竞争者不再受国界之限,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刻,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突然出现。如果组织者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国际经营领域中,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区域性贸易组织、国际化组织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经营中,必须考虑各国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 四、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高涨 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特征有:FFII 快速Fast 灵活Flexible 勇于创新Innovation 持续不断地改进Improvement 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演变 ——股东(shareholder)受益各方(stakeholder)(顾客、职工、供应商、社会、股东) ——组织结构扁平化,部门间界限更加模糊甚消失,自我导向的团队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 ——横向的过程联系取代纵向的部门分割而成为管理的核心 ——企业间新型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导致了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系统诞生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

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再次感谢XX教授在课上的教导,给了我很多知识与经验,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都会用到。同样也希望这门课越办越好。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 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去做。管理者(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的。 管理者通常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management)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果和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职能(亨利.法尔约)。 2、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3、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四、什么是组织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精细的结构。 现在的组织更倾向于依靠灵活的工作安排、雇员工作团队、开放的沟通系统和供应商联盟。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两个重大事件: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利益。 工业革命,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二、科学管理(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亨利.法尔约)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重点名言: 犹豫不决是决策的大忌——布里丹 当今市场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快鱼法则。它对于现代企业的启示有两个:一个是学会快,另一个就是学会吃。——快鱼准则 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钱伯斯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本书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对“管人的真理”做了论述,限于篇幅所限,本读后感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书对我在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将不断联系实践、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本书的论述,更有效率的开展相关工作。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篇 一、基本概念:法国的法约尔最早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现在演变为四项: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角色的概念,分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类角色。罗伯特-卡茨提出了管理者需要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的层级越高相应技能越重要。 二、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科学管理-泰勒,一般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组织行为-霍桑实验(试图检验各种照明水平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质量管理-爱德华-戴明、约瑟夫-朱兰(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标准) 管理学复习分享 三、组织文化与环境: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它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有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成果导向、员工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稳定性、创新与风险承受力。组织文化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外部环境即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分为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具体环境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压力集团。一般环境指经济条件、政治/法律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条件、技术条件。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著)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

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 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 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

罗宾斯《管理学》第11版知识点总结

罗宾斯《管理学》第11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时代的不确定性需要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能力;管理者对工 作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管理者对组织举足轻重。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 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目标。 管理是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确地做事) 效果是指完成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做正确的事) 三种描述管理者做什么的方法:职能、角色、技能。 管理职能: 亨利.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当今本教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卡茨关于管理技能的理论: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面临的变化:数字化、对组织和管理伦理的更多强调、更激烈的竞争、不断变化的 安全威胁;顾客重要性的提升、创新重要性的提升、可持续性重要性的提升。 为什么学管理?管理的普遍性;工作的现实;管理者的回报。 附加模块——管理史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工作专业化。 管理方法的四个时期:古典方法(科学管理,一般管理)——定量方法——行为方法(早 期倡导者,霍桑研究,组织行为)——当代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 科学管理——弗雷德里克.泰勒以及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 科学管理——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一种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泰勒——生铁块搬运实验,砌砖实验 吉尔布雷斯夫妇——测微计时表的发明 一般管理理论——更多地关注管理者做什么以及什么构成了良好的管理行为。 法约尔——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认为理想的组织类型是官僚行政组织——一种以劳动分工、定义清晰的等级制、详细的规章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关系为特征的组织形式。 组织行为学——对工作中的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研究领域。 早期倡导者(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罗伯特.欧文、雨果.芒斯特博格、玛丽.福莱特、 切斯特.巴纳德。 霍桑实验——社会规范或群体标准是个体工作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提出了人在组织中的 作用。 定量管理——采用定量技术来改进决策。(管理科学) 定量方法——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运用于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专注于持续改进以及对顾客的希望和需求作出回应。 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当管理者协调自己组织中各个部分的工作活动时,他们需 要确保所有这些部分都在共同努力,以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系统方法意味着组织的某 个部分的决策和行为将会影响组织的其他部分。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并不是自给自足的。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许茂煜 通过三周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组织和深圳党校给我们一次加深理论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教授辅导。通过学习,起到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转变理念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改造。 按照学习安排,我抽空研读了两本管理学名著,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现就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从它的版数就能看得出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么好得一本书,如果读完之后不写点什么岂不是跟没读一样。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因为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但在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扯得很远的东西,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

后理论要联系实际,针对中国现在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第一,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的涵义 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 共同目标 定义: 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 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地做事 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 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 3)牺牲效率的效果 [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 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共同的目标 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 3、*作者: 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 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 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 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 ?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九版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Ⅰ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指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方法) 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结果)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政府精细化管理》读后感及学习心得体会

《政府精细化管理》读后感及学习心得体会 政府管理要进步不仅行政的主体政府有责任行政的对象群众也有责任——当这样的观点在最后的附录里体现出来后《政府精细化管理》一书的理论基础与思考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这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厚礼。作者温德诚先生将其多年来在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成果集结成此书。在书中温先生不仅提出了政府管理走精细化之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系统地论述了政府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建议。 精细化管理要求一个良好的政策制定与落实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政府与群众共同努力来创造和维护。温先生首先为我们列出政府管理的十大困难。这十大困难既包括了人口众多、管辖宽度大等客观原因也包含了异地管理为主、多元多层管理、责任不明确等不合理的因素更有古代官场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较为宏观的原因可见精细化管理在政府的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结构性的不完整。结构的调整与重建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短期混乱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靠着长远的发展目光制定计划并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系统的精细化管理理论之外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却是温先生此前对行政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研究。这一部分被放在附录里看似随意实则是重要的点睛之笔。因为只有深入研究行政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政府管理的本质。所有的管理都不能绕开这个话题精细化管理也不例外。 政府管理的发展是行政主体与对象共同发展的结果这是一个双线共同发展的过程结构性变革仅是的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提高以及积极参与相配合。针对占人口大部分的行政对象温先生也总结出这样几个特征: 一、上有政策下有隐性规则。群众遵守公共规则的意识淡薄表现为大量使用隐性规则来对付公开的正式的政策和规则。公民的公德培养是政府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缺乏公共道德基础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都难以实现。 二、缺乏组织生活锻炼。中国古代工商业本身就受到官府的限制组织化很低少有全国性的行会组织形式上的行会对成员的干预能力也很有限。因此中国工商业者在经营上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像欧洲人那样有长期的锻炼和培养作积淀。 三、老百姓的道德观念——非公道德。中国农耕社会道德的非公性根源在于缺乏集体生活缺乏组织的公务、工作联系致使公德的观念、意识形态未得到发展。私德的发展使得拉关系、走后门、徇私情的行为变得合理化了。 四、家庭共财制产生“关系学”。古代农耕社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所以生产所得经济收入、财产的拥有与消费也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财产共有不分彼此原则上是长辈在不分家不分财即使形式上分了也互通有无彼此互助互济。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8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八章:战略管理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1、什么是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包括几乎所有的基本管理职能,即组织的战略必须被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2、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①确定组织当前的使命、目标和战略: ②分析环境:组织的环境定义了管理者的选择范围,成功的战略是与环境相吻合的。只有当管理者确切地抓住了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及意识到它对组织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环境的步骤才算完成。 ③识别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同样的环境对不同的组织而言意味着机会或威胁,因为不同的组织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也不一样。 ④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管理者应认识到,任何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它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限制。考察时应注意的问题有雇员具有哪些技能、组织拥有哪些资源、它的成功是否来自创新、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顾客怎么看待组织及它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特别关注组织是否拥有与众不同的特定资源和能力,即核心能力(core compertencies)。 ⑤识别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评估组织内部资源,组织在完成不同功能活动方面的能力如何等,组织是否擅长某些活动及是否拥有专用资源。还要理解组织的文化它的长处和缺点,强、弱文化对战略具有不同的影响,文化的构成对战略的实施起着主要的 将步骤3和步骤5结合,构成SWOT分析 ⑥构造战略:战略需要在公司层面、事业层面、组织层面上分别建立。构造战略需要遵循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管理者需要开发和评估战略性的选择,然后选择能够发挥组织的优势和利用环境机会的战略。成功的管理者将选择那些能使组织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 ⑦实施战略:战略的实施需要雇用不同技能的新雇员,调整现有雇员的岗位或裁减部分老雇员;构造和管理好有效的团队;激励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以执行组织的特定战略,提高高层管理当局的领导能力。 ⑧评估结果:对战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组织战略的类型 1、公司层战略(coporate-level strategy):寻求公司应该从事什么事业,希望从事什么

《人力资源管理》读书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读书笔记 有一种说法是:每个经理都是半个人事经理,简单明白地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每一个职业人工作中的地位。无论是否在人力资源部门,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都是大有裨益的,人事管理应被视为每个管理工作者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段时间以来,阅读加里·德斯勒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让我对人力资源的相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谈此次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思维上的调整 1.对于人性基本假设的调整 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个人认定的基本假设影响着个人的人事管理哲学,同时介绍了麦克雷格的XY理论,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Y理论告诉管理者,要尊重和相信下属员工,要为他们提供工作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要想办法激励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人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满足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同时完成组织的目标。 在此之前也了解过这个理论,当时非常想当然地赞成Y理论的设定。如今多少有一些工作经验之后,结合书中的介绍,我明白了应该将XY理论结合起来,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至少,在要求自己上,应该践行X理论,进行严格的管理;而对于其他人,则应该使用Y理论的设定,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2.对工作分析的认识的调整 书中对于工作分析的定义是这样的:(1)确定工作的任务是什么;(2)确定应该雇用哪些人来承担这一工作。工作分析的结果提供了与工作本身的要求有关的信息,而工作要求是编写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的基础。之后作者介绍了工作分析的步骤和常用方法,详细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起初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基础环节的重要性,后来,在实习生招聘的简历筛选和初步面试的环节中,深刻体会到了工作分析的意义。有一些职位的工作内容写得非常详细,从而方便了对现有简历有针对性的挑选;而一些职位的信息相对模糊,针对性就不那么强。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复习摘要

Chapter1 导论 一、什么是组织? 条件:人、目标、分工和协调 二、组织行为学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绩组织效。 研究目的:描述、预测、解释、控制 三、组织行为学的性质 四、学习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五、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生产率(效率和效果)、流动率、缺勤率(永久离开某一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场所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性为)、组织公民行为(OCB) 六、基本的组织行为学模型 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七、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回应经济压力回应经济全球化改善客户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与变革应对临时性 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八、权变的组织行为模型 Chapter 2 组织的多元化 1、多元化的分层: 人口统计因素——表面层次的多元化 人格、价值观……——深层次的多元化 2、歧视(歧视性的政策或做法、性骚扰、恐吓、嘲弄和侮辱、排斥、非礼) 3、人口统计特征(考虑各特征对离职率、缺勤率、生产率、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年龄、性别、种族和族群、残疾、任职时间、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地域背景、婚姻状况、是否育有子女 4、能力——智力能力和体质能力

智力能力:从事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与工作满意度零相关 also:社会智力、文化智力、情绪智力 智力能力与体质能力的对比 5、多元化的管理策略 吸引、选择、开发、留住多元化员工 群体中的多元化 有效的多元化项目 6、小结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个人特征:制定管理决策时不应考虑员工的这些个人特征,他们是潜在的偏见来源。 能力:直接影响员工的绩效水平;管理者需要在员工选拔、晋升和换岗等方面强调能力因素;使得任职者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 多元化管理:多元化管理必须是所有组织成员的永久性承诺 8、新生代就业群体:Y世代 CHAPTER3 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1、态度 概念: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描述 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密切相关 态度不总是决定行为——认知失调 2、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心理授权)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感知到的组织支持 员工敬业度——个体对工作的参与度、满意度和工作的热情 3、工作满意度 测量——单一整体评估法和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薪酬、核心自我评价 工作满意度的应对方式——退出、建议、忠诚、怠工(建设性/破坏性,积极性/消极性)后果: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顾客满意度、缺勤率、离职率、工作场所的偏常行为工作满意度在全球化层面的意义:西方文化中的员工比东方。。。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管理者:关心员工的态度、关注工作的内在部分;创造令人满意的工作场所——具有心理挑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去做。管理者(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的。 管理者通常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management)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果和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职能(亨利.法尔约)。

2、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3、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 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 四、什么是组织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精细的结构。 现在的组织更倾向于依靠灵活的工作安排、雇员工作团队、开放的沟通系统和供应商联盟。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两个重大事件: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利益。 工业革命,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二、科学管理(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亨利.法尔约)

罗宾斯管理学最新完整版笔记

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在哪些方面不同于非管理人员?答: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 2.说明为什么并不总能很容易地确定谁是组织中的管理员。答:组织以及工作正在变化的性质模糊了管理者与非管理雇员之间的界限,许多传统的职位现在都包括了管理性的活动,特别是在团队中(团队成员通常要制定计划、决策以及监督自己的绩效),非管理雇员也承担着过去是管理者的一部分职责。 补充:⑴管理者: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3.对比三种不同的管理层次。答:①基层管理者是最低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工作生产和提供组织的产品。②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③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注: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具有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但都需要某个人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即需要有人来协调工作和活动,以便能够同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补充:⑴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要点:①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这些职能一般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②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③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组织的工作活动。 4.如何理解管理是一个过程。答:上面要点①。 5.定义效率和效果。答:①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②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③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涉及事情的结果。 6.解释效率和效果对管理的重要性。答:①因为管理者处理的是稀缺的输入(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所以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要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③管理者要努力实现:低资源浪费(高效率)+高目标达成(高效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7.简要描述所有管理者履行的四项职能。答:①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②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③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的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④控制:监控活动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注:20世纪早期,法国亨利?法约尔曾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在从事五种管理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压缩为四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这四个管理职能“实现组织宣布的目标”。 8.管理过程是什么?它怎么反映管理者做什么?答: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的含义在于,当管理者进行管理时,他们的工作通常以连续的方式也就是以过程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现实中不存在简单的、界限清晰的、纯粹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起点和终点。管理者履行他的职责时,通常会同时从事几个职能,而且这些管理工作并非严格遵循上述的顺序。所以,将管理者所履行的职能描述为一种过程的观点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9.描述明茨伯格的十种管理角色,以及怎么用它们解释管理者做什么?答:①人际关系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②信息传递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③决策制定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大量的后续研究检验了明茨伯格分类的有效性。研究证据一般都支持管理者角色的概念-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中或者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管理者都在履行着类似的角色。不过研究表明,管理者角色的强调重点随组织的层次不同而变化。 注: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管理者实际上在扮演10种不同的但高度相关的角色。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以上三个类型。定义: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