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1009.00 KB
- 文档页数:39
UML系统建模基础教程课后答案第一章面向对象设计与UML1.填空题(1)UML(2)封装继承多态(3)继承(4)瀑布模型喷泉模型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XP开发模型2.选择题(1) C(2) A B C D(3) A B C D(4) A B C(5) A3.简答题1.试述对象和类的关系。
(1)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而对彖是某一类的具体化实例,每一个类都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对象的抽象。
类与对象的关系就如模具和铸件的关系,类的实例化结果就是对象,而对一类対象的抽象就是类.类描述了一组有相同特性和相同行为的对象。
第二章UML通用知识点综述1.填空题(1)依赖泛化关联实现(2)视图图模型元素(3)实现视图部署视图(4)构造型标记值约束(5)规格说明修饰通用划分2.选择题(1) D(2) C(3) A(4) A B(5) D3.简答题(1)在UML中面向对象的事物有哪几种?在UML中,定义了四种基本的面向对象的事物,分别是结构事物、行为事物、分组事物和注释事物等。
(2)请说出构件的种类。
构件种类有:源代码构件、二进制构件和可执行构件。
(3)请说出试图有哪些种类。
在UML中主要包括的视图为静态视图、用例视图、交互视图、实现视图、状态机视图、活动视图、部署视图和模型管理视图。
(4)请说出视图和图的关系。
视图和图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在每一种视图中都包含一种或多种图。
(5)请简述UML的通用机制。
UML提供了一些通用的公共机制,使用这些通用的公共机制(通用机制)能够使UML在各种图中添加适当的描述信息,从而完善UML的语义表达。
逋常,使用模型元素的基本功能不能够完善的表达所要描述的实际信息,这些通用机制可以有效地帮助表达,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UML 建模。
UML提供的这些通用机制,贯穿于整个建模过程的方方面面。
前面我们提到,UML的通用机制包括规格说明、修饰和通用划分三个方面。
第三章Rational统一过程1.填空题(1)角色活动产物工作流(2)逻辑视图过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用例视图(3)设计开发验证(4)二维(5)周期迭代过程里程碑2.选择题(1) A B C D(2) A C D(3) A C D(4) A B C(5) A B C D3.简答题(1)请描述迭代过程有几个阶段。
第一章系统概述1.1系统开发的目的及背景随着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职工队伍变得越来越庞大。
这就导致职工信息不断增多,而人事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
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工资资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这就对企业人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来管理企业人事已经成为目前的趋势,使用计算机可以高速,快捷地完成以上工作。
在计算机联网后,数据在网上传递,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规范数据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便是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对人事管理所需的信息管理,不仅把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数据计算处理中解脱出来,而且优化了管理体系,使其高效化,简易化,智能化,也提高了透明度和互动性。
1.2 可行性研究1.2.1可行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分析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所具备的能力及实现的方法。
确定总体结构,利用数据库所具有的能力,以最简洁最容易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初级的系统软件。
1.2.2可行性综合分析(1)可行性:系统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利用现有人力和物力是完全具备的能力开发出来的,作为阶段性产品,日后的发展空间大,实现方法逐步简单容易。
对于该系统的技术要求,现行的软件开发条件,环境,完全可以实现。
SQL Server 2000完全可以提供该系统的操作要求和数据库需求。
所以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2)操作可行性:该系统的开发要求是界面简单,易于操作。
(3)经济可行性:该系统做为课程设计开发,经济可行性在此不做讨论。
(4)法律可行性:没有触犯任何国家法律,该系统在法律上具有可行性。
第二章需求分析2.1用户需求本系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事各种信息的管理。
本系统主要针对查看员工的各种信息需求所设计的,可以很好的管理数据。
主要功能有:数据入库、查询、修改和删除等。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方法与技巧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而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这一转型过程的核心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效果和业务的成败。
本文将介绍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方法与技巧,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一、系统分析的基础方法与技巧1. 需求收集与分析:系统分析的第一步是明确用户的需求。
这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收集。
在需求收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全面、准确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将其以可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
收集到的需求要经过分析、整理、分类,确定其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以便为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 数据流图:数据流图是一种直观的图形工具,用于描述和分析系统的数据流动。
通过数据流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在系统中的传递和处理过程。
有效的数据流图应该包含主要的数据流、数据流进出口以及各个处理过程。
在绘制数据流图时,需要注意合理划分层次、确定适当的数据流和处理过程,并注明其功能和职责。
3. 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对系统中使用到的数据进行定义和解释的文档。
它记录了每种数据项的名称、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详细信息,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约束。
数据字典有助于系统分析员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数据,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4. 用例图:用例图是一种用于描述和分析系统功能的图形工具。
它将系统和外部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过程进行可视化,帮助数据库设计者更好地分析和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
用例图主要包括参与者、用例和关系三个方面。
通过用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参与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以及用例之间的关系。
二、系统设计的基础方法与技巧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整个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或组件,每个模块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耦合性。
在进行模块化设计时,需要合理划分模块的功能边界,明确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物流配送管理系统青岛工学院《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学生姓名王硕郭庆博宋钊指导教师杨彦明系部信息工程系专业班级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目录摘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本系统主要通过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方法,对日常业务处理和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在整个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运用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方法。
并且采用了系统生命周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从而将整个系统开发各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基本活动贯穿起来。
本系统希望能够通过物流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理顺信息流程和流向,使管理更加完善,使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的辅助下进行工作,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
本系统采用Delphi开发设计,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关键词:物流配送信息系统SQL Server 2008 Delphi2005第一章系统分析1.1 概述1.1.1 系统分析的含义和目标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是指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应用系统思想和系统科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就是按系统规划所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
1.1.2 系统分析的任务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尽可能弄清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调查原信息系统的资源、输入、处理和输出。
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以满足业务发展要求。
系统分析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可行性分析;(2)详细调查;(3)系统性分析;(4)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1.1.3 系统分析的步骤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是:系统的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的详细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1)系统的初步调查:系统的初步调查是着重于系统的总体目标、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
(2)可行性的研究:可行性的研究是进一步明确系统的目标、规模与功能,对系统发展背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拟定开发系统的初步方案计划。
《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系统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钻研如何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
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课程中,学生将进修系统分析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系统分析基本方法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通过完成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为日后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作业要求1. 选择一个实际系统(可以是软件系统、信息系统或管理系统等),进行系统分析。
2. 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需求分析、建模、设计等环节。
3. 撰写系统分析报告,详细描述所选系统的功能、结构、流程等内容。
4. 提交系统分析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
四、作业步骤1. 确定系统分析对象:选择一个实际系统作为钻研对象,明确钻研的范围和目标。
2. 需求分析:收集系统相关信息,明确用户需求和功能要求。
3. 系统建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建模,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图等。
4. 系统设计:设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定系统的核心模块和关键流程。
5. 撰写系统分析报告:将需求分析、系统建模、系统设计等内容整理成报告,包括系统概述、需求分析、系统建模、系统设计等部分。
6. 口头答辩:根据系统分析报告,进行口头答辩,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评分标准1. 系统分析的完备性:是否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设计。
2. 系统分析的逻辑性:是否符合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系统分析报告的质量:报告内容是否清晰、详细,结构是否合理。
4. 口头答辩表现:是否能够清晰、自大地回答问题,展示对系统分析的理解。
六、参考资料1.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刘宏著)2. 系统分析与设计导论(王晓晨著)3. 系统分析与设计实务(张三著)七、作业时间安排1. 第1周:确定系统分析对象,进行需求分析。
2. 第2周:进行系统建模,设计系统结构。
第一章设计方法学1. 现代设计目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T--缩短产品设计周期Q--提高产品质量C--降低其成本2. 传统设计法特点:静态的、经验的、手工式的、(近似计算)现代设计法特点:动态的、科学的、计算机化的、(精确计算)3.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分为:(1)直觉设计阶段(2)经验设计阶段(3)半理论半经验设计阶段(4)现代设计阶段4.系统-执行特定功能而达到特定目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
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一定联系的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都是系统。
5.系统化设计的特征:由上而下、由总到细。
基本方法:系统的分析和综合。
6.黑箱法定义:把系统看成是一个不透明的,不知其内部结构的“黑箱”,在不打开黑箱的前提下,利用外部观测,通过分析黑箱与周围环境的信息联系,了解其功能的一种方法。
根据系统的某种输入及要求获得某种输出的功能要求,从中寻找出某种物理效应或原理来实现输入-输出之间的转换,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推求出“黑箱”的功能结构,使“黑箱”逐渐变成“灰箱”、“白箱”的一种方法。
7.系统化设计的步骤:8、评价的目标内容:(1) 技术评价目标——可行性,创造性,可靠性(2) 经济评价目标——成本,利润,市场潜力(3)社会评价目标——社会效益和影响9.技术-经济评价法(a)技术价Wt : Wt=(Piqi)/Pmax(Pi-各技术评分值;qi-加权系数;Pmax-最高分值5分或10分)(b)经济价Ww:Ww=Hi/H=0.7Hz/H (Hi-理想成本;H-实际成本)(c)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均值法:W=(Wt+Ww)/2双曲线法:W= (Wt.Ww )10.产品价值V=F/C ( F-功能C-成本)11.寿命周期成本(要会画出它的曲线图,并做分析)C=C1+C2 C1-生产成本C2-使用成本12、提高V途径(分5种情况讨论)F ↑/C →=V ↑功能F →/C ↓=V ↑成本F ↑/C ↓=V ↑功能、成本F ↑↑/C ↑=V ↑功能F ↓/C ↓↓=V ↑成本第二章机械优化设计1.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统一形式描述:min f(x) x=[x1,x2,………xn]Ts.t. gi(x)<=0 i=1,2,3…mhj(x)=o j=1,2,……n(p<n)2. 迭代过程X(k+1)=x(k)+α(k)s(k)x(k)——第K步迭代点α(k)——第K步迭步长s(k)——第K步迭代方向3. 终止准则:(1)点距准则:(1)1 k k k ksαε+-=≤X X(2)下降准则:(3)梯度准则:4.一维搜索方法 : 对一维(也称一元或单变量)目标函数f(x)寻求其最优解x*的过得程称为一维优化,所使用的方法称为一维优化方法。
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和系统设计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系统分析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分析和设计系统,以满足组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系统分析师的角色以及他们所使用的系统设计方法。
首先,系统分析师是一个跨学科的角色,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不仅需要了解信息技术,还需要了解组织的业务流程和需求。
系统分析师需要与业务部门的人员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然后将这些需求转化为系统设计的要求。
系统分析师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需求收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测试和系统实施。
在需求收集阶段,系统分析师与业务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这可以通过面谈、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通过收集和整理需求,系统分析师可以获得一个全面的需求清单。
在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分析师将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
他们需要确定哪些需求是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
通过与业务部门的人员沟通,系统分析师可以进一步细化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系统设计的要求。
在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分析师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系统设计方案。
这包括确定系统的功能和特性,设计系统的架构,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工具。
系统分析师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在设计系统时,系统分析师需要与开发人员密切合作,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系统测试是系统分析师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在系统测试阶段,系统分析师需要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并发现和修复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系统分析师可以使用各种测试方法和工具来进行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等。
最后,系统分析师需要协助系统的实施。
他们需要与开发人员和业务部门的人员合作,确保系统的顺利部署和运行。
系统分析师还需要培训用户,帮助他们熟悉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在系统设计方法方面,系统分析师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和功能,然后通过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和关系来设计系统。
系统论与设计方法学".一前言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而来的是崛起并发展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如今,人类社会走入了一个崭新的只是综合时代,变化的时代要求有新的方法论引导,系统方法就是应时而生的适应大综合、系统化潮流的方法。
要把握这样的世界就要具备系统方法这一具体时代性的工具。
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用过去那种不同科学、领域孤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不可能全面地认识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从事设计艺术的人必须使用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应付纷繁复杂的社会,从而设计好的产品。
现代系统科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系统观,还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解决现代化创造过程中复杂问题必备的思维方式。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三门理论都共同把对象作为包含信息流和控制机制的有机系统来考察。
三论构成了系统科学,其核心思想一系统观,也是人类理论思想和科学方法论发展的产物。
思想的来源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
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
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