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伟大的公路”: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

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

发展为深蓝海军。其实力跃居世界第2位。1915年,威尔逊总统援引马汉海权论,促使国会通过“海军法案”。以此为背景,美国在二战中成功地击败日本舰队,成为世界上第一海军强国,从而取代了英国霸主地位。

?第二题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地带学说的内容及其在美国的发展

?《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

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唐斯在其名著《改变近代历史的16本书》中,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

?

一九一九年发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重建政策的研究』

?

?

?《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所以能影响世界政治,被人们作出这种或那种评价,是因为麦金德在文章中提出了“枢纽地带(pivot)”的论点,这个概念是以后更加著名的“心脏地带”概念的前身。他是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念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

?他的观点得到德国纳粹地理学家豪斯霍费尔的赞赏,成为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来源之一。麦金德后来为自己辩解说:在他宣读这篇论文的时候,“远远在有任何纳粹政党问题之前”。但是,我们知道,思想的传播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的。

?1943 年,《巨大的世界和和平的赢得》,主要讨论如果俄国战胜德国,战争将使他的地缘政治论提前二十年或者四十年前更加有效和有用。

麦金德公式

?麦金德试图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应当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适用价值。”

?一、通过对欧亚大陆争霸史的分析,麦金德首先基于俄国的自然地理来寻找他的公式——欧亚核心区非常地适合马匹和骆驼的机动性。

?1.从非常真实的意义上而言,欧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欧洲之所以实现它的文明,正是源于外来野蛮人的压力,因而欧洲的历史应被看作是隶属于亚洲和和亚洲的历史。

?2.欧亚大陆以十分引人注目的水系分布为特色,核心区域连绵的草原适合游牧民族的机动性

?二、通过东西方世界关系的分析,麦金德认为铁路给欧亚大陆带来了新的优于海洋的机动性。

?1.作为核心区域的边缘地带——新月形地带——由海路可以到达——尤其是蒸气机和苏伊士运河的出现

?海洋力量的发展把东西方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西欧的航海民族以他们的舰队控制海洋,在大陆外缘定居,并在不同程度上把亚洲的海洋边缘区变成属地,?2.铁路的出现改变了陆上强国的机动性

?三、麦金德公式:

?谁控制枢纽地区(心脏地带),谁将成为世界帝国。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四、麦金德公式的两个推论。

?其一,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那么这个世界帝国就有望了;其二,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推翻俄罗斯并且征服其领土,那时他们既有广大的陆地资源,由于辽阔的海洋资源,这种双重优势是俄罗斯人所见不到的,那么他们必将成为威胁世界的黄祸。

陆权论的主要内容

?1.整个世界由海洋和岛屿组成,亚非欧组成了一个战略单位——世界岛,南北美洲是另外极具作用的小岛。

?2.世界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带。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这一核心地带是世界政治的真正支柱,在世界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侵略、角逐的危险地带。

?3.通过陆地控制海洋比通过海洋控制陆地要容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包括许多国家,试图通过控制海洋来控制陆地,都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主要原因在于基地不断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

?4.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富饶而安全的生产基地是根本,生产基地不仅是船只装备,而且也是与航海相关的一切陆地服务的支柱,对海洋的控制基于强大的陆地资源。

?5.依靠海洋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

?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是美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一生著述极多,其中1942年出版的《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America’ 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和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是其代表作,其主要论点包括:

?第一,推崇契伦等人,积极宣扬地缘政治学的重大作用。他曾经写道:“有些学者歪曲了地缘政治学这个名词的含义,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地缘政治学方法和实质的正当理由。实际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分析方法和一些论据的适当名称,这种分析方法和这些论据在外交政策某些方面进行明智决策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斯皮克曼著,刘愈之译:《和平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7页。] ?第二,修改了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斯皮克曼认为,世界性位置以气候带、海陆分布等条件作为划分标准,大致包括内陆、岛屿和边缘三种;区域性位置主要根据邻国间的相对关系和实力地位来划分,大致分为较强、较弱或相当三种。他在对各种不同的位置组合进行探讨后指出,最受重视的是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国家[陈力:《战略地理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46—47页。]。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造成了对海权国家的威胁,而是位于心脏地带和西方势力控制的沿海地带之间的缓冲地带。因此,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这一分析的必然结论是抛弃麦金德的口号。斯皮克曼提出的口号是:

?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

?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

?第三,斯皮克曼企望他的理论成为政治行为的实践指南。在这一点上,他与麦金德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认为,美国任何战略的制定都必须基于这一认识——

在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国家之间应相互制约。因此,他认为正义、平等和宽容等价值观在政治家们身上已荡然无存,武力成为支配国家行为的主调。

?所以他积极鼓吹美国建立强权政治,以武力征服世界。在论述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斯皮克曼强调政策制定者们推行“均势”政策的重要性,美国要在均势体系中充当“平衡者”(Balancer)的角色。而要获取这一地位,美国惟有保持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优势地位,因为这一地理区域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包括苏联垂涎已久的某些通向沿海地带的地理屏障和通道。

?正是由于斯皮克曼极其强调地理学与政治权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而赢得了“美国的豪斯浩弗”的绰号。但不管怎么说,在冷战期间乃至以后美国历届政府所奉行的“遏制”战略中,我们都能找到斯皮克曼边缘地带学说的踪影。

第三题分析石油资源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石油正在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

1.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及高价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棋手

首先是俄罗斯。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高额利润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速恢复。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大国信心也得以恢复,开始在国内政治民主、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大声向美国说"不"。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在国会作证时表示,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使得俄罗斯成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难缠的对话者"。最近"石油卢布"对"石油美元"发起的挑战更是意味深长。

?其次是伊朗。

?创纪录的石油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伊朗的实力,使得伊朗成为海湾地区名副其实的"

长腿"。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估计,石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伊朗每周的石油输出所得将增加8500万美元。如此一来,"伊朗领导人将更趋大胆,对真主党的资助也变得更轻松"。

?再看委内瑞拉。

?石油使得委内瑞拉近几年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地区影响迅速扩大,不仅试图争取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还高调与美国叫板。查韦斯以大笔石油美元支持古巴,联合拉美左派政权对抗美国,在国际上进行反美串联,大造对美"反围堵"的声势。

? 2. 石油富集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

经济全球化下石油成为全球性战略资源,是诱发世界大国博弈石油的直接原因。

世界石油增长将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地区。

?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大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把争夺石油作为其重要的地缘战略。

主要地缘政治棋手都将获取这些地区的能源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几乎集中了当今所有热点问题。

?中亚和中东的石油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的关键因素。

?美国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就具有了鲜明的石油色彩,甚至有人直指其为“石油战争”。在美国因素的“调动”下,各大国围绕中东、中亚油气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

俄罗斯在大国石油资源的博弈中角色特殊,既是参与争夺石油资源的大国,又是世界上石油资源大国和出口大国。在世界能源竞争格局中,俄罗斯的战略卖家地位凸显。

以上地区外,世界大国还在非洲展开竞争。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近800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欧美石油公司近年对非洲石油开发注入了巨资,尼日利亚、安哥拉分别是美国的第5和第9大石油出口国,加蓬46%的石油也对美国出口,目前,美从非

洲进口的原油占其进口总量的15%。欧洲国家在利比亚石油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90%的石油出口到西欧。

第四题、地缘政治对华人移民在世界各地分布的影响

1、地理位置

?早期华人移民为什么大都分布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洋群岛和中亚西亚等地区?

这是因为它们地理上邻近中国。东南亚为什么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华人移民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它们位于南洋贸易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处。华人跨洲移民为什么又多在环太平洋海岸的美、加、澳、新等地区?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发现金矿后,从中国输入劳动力比从其它地方来得更便捷。朝鲜日本华人移民为什么多来自中国东北而非其它地方?中亚西亚华人移民为什么多来自中国西北而非其它地方?东南亚华人移民为什么多来自华南而非其它地方?这显然跟它们分别与中国相应部分地理邻近直接关联。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早先时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位置对华人移民分布的影响将逐渐式微,但不会消失。

2、气候、资源

?若单从地理位置来解释华人移民分布状况,不能说明为什么同是中国邻国的蒙古和俄罗斯就没有大量华人移民。气候条件应是相关因素之一。地理位置靠近而气候条件又相似,华人移民就比较容易产生,如日本、朝鲜等。有时地理位置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只要气候条件适宜,而交通又能通达时,也容易产生华人移民,如闽粤人之移民南洋各地,沿海人之移民滨海国家美、加、澳、新等。蒙古、俄罗斯一年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间较长,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尚低时,华人移民自然就少。

?至于资源对华人移民产生的影响就更直接了。美、加、澳、新以及南非就是因发现金矿才产生大批华人移民的。另外,资源的种类对华人移民的分布也有影响。一个地方即使资源丰富,但要是种类不适合华人移民开发利用,也难以产生大量华人移民。比如中亚西亚富含石油、天然气,尽管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均适合西北华人移民产生,但由于该类资源不易为华人移民开发利用,是以这里的华人移民并不多。

相反,东南亚因其富含易于开发利用的资源,华人移民就较多。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多,原因之一就是它蕴含大量易于开发利用的锡矿和橡胶。

3、人口密度

?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密度与中国相当或较中国反倒为高,则华人移民不会太多。东南亚华人移民众多,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在华人移民大量产生前,那里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宜于生存和发展,美、加、澳、新多华人移民,类同此理。相反,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均适宜产生大批华人移民,但因其人口密度一直与中国相当甚至更高,华人移民虽易产生,但不会很多。

4、种族宗教

?中亚西亚早就跟中国有商贸往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存在一千多年。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口密度几个方面来说,这里都应该产生大批华人移民。但事实上这里华人移民并不多。这跟中亚西亚的种族宗教是紧密相联的。中亚西亚属高加索人种,中国属蒙古人种,中亚西亚宗伊斯兰教,中国奉儒家学说。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包容性很小,对外来移民排挤性强,华人自然难于生存和发展。相反,移民国家美、

加等因宗的是较为开明的基督教,行的是多元化的民族政策,适合外来移民生存发展,华人移民就较多。

5、科学技术

?自秦至唐,华人移民大多经由陆路而非海路出去,所以也就大多分布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及宋、元造船业和航海业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后,华人移民便不再局限于中国周边地区了。宋、元时,中国取代穆斯林的海上强国地位,华人移民经由陆、海两路广泛分布于亚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并在西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扎下脚跟。

西方殖民势力东侵时,它们的轮船早就具备远洋能力。这样,伴随着资本主义殖民势力对中国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华人移民的分布范围就由亚洲扩大到全球。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北美两条跨洋铁路的修建,也直接导致了北美地区大批华人移民的产生。俄远东西伯利亚铁路的兴建对华人移民俄国亦有类似作用。

6、移民政策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移民政策对华人移民的规模和方式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从中国国内角度看,自秦汉至清咸丰十年(1860),历朝历代对华人移民都是出前力加禁止,出后归为化外之民。如无天灾人祸,华人移民规模多不会太大。明自中叶因防范东南沿海倭患起,对华人移民一直取的是放弃政策。清坚持这一政策直至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为止。该约容许华人“自由”移居海外,从而产生大批契约华人移民。民国时期,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曾发生过“出生地主义”与“血统主义”之争,但因国内局面混乱,对华人移民影响不大。1955年,中国与印尼首订“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放弃了传统的双重国籍制,华人移民的规模和方式受到控制。自此以后,无论是团聚移民、留学移民还是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国家都能严加管控。而从其它国家角度来看,除南非外,大都经历过一段由自由华人移民到限制华人移民时期。限制华人移民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

?美国在发现金矿后,大批涌来的华人移民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尤其是在金矿淘尽、铁路筑完之时。1882年美排华法案通过后,中、南美洲国家及加、澳、新等国纷纷效尤,华人移民规模急剧萎缩。直至1943年美因联合中国抗战的需要及中国自身的努力,才取消排华法案。此后,其它国家跟也相继废除了排华法案,华人移民从此基本上进入一个平等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些欧美国家放宽了移民入境限制,那些人口密度小、社会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如美、加等便成了华人移民的首选地,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留学移民和技术移民。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不但禁绝华人移入,而且施行排华政策。如20世纪70年代越南的排华,直接催生了华人移民大规模流向一些曾殖民过东南亚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荷等,并导致华人移民大规模回流中国本土。

7、天灾人祸

?中国因其经纬跨度大,各种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雪灾、火灾、虫灾、沙暴、地震、瘟疫等可谓应有尽有。在古代缺乏明确社会保障体系而国界线又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因逃避自然灾害而导致华人移民是自然而然的事。俗语“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人逃灾避荒的真实写照。但纵观秦统一中国后的两千余年历史,却是人祸多于天灾,尤以战争为甚。诚如梁启超所言,“中国干戈之国也,其三十载不见兵革者殆稀。二十四部之正史,不过一大相斫书,二十一省之土地,不过一大修罗场”。[17]概而列之,秦末有楚汉相争,汉末有三国竞雄,晋末有五胡乱华,唐末有安史之乱,宋末有元军南伐,元末有汉人驱蒙,明末有满汉相残,清末有洪杨起义,民国则有国共逐鹿。可以说,凡改朝换代之际,就是战乱纷飞之时。而战乱纷

飞之时,也即大批难民产生之时。难民出逃国外,就成了华人移民。

8、文化传统

?凡稍涉华人移民问题研究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华人移民有一半来自台山,台山有一半的人去了美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怪的现象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家族观念深入人心。由此推而广之,血缘、亲缘、地缘等观念相率形成。早期华人移民离别故土,无专门技能,无语言培训,无它族帮助,赖以依靠的,不是亲戚朋友,就是故乡熟人。即便在它国时地缘上大家同为中国人,但仍会有更小的地缘之别。就拿广东在海外的华人移民来说,哪怕住在同一镇上,也会有粤南、粤北之分,有潮汕、广俯之别。有时在同一地缘之内,又有血缘、亲缘和业缘之分,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华人社团。

?这种社团利弊皆有,其弊是落得个“不与它国同化”的骂名,其利则如梁启超所言:“不肯轻于自弃以从他人,正独立之基础也。……此中国人种之将强,其原因一也”。

总而言之,华人移民多按地域分布,如英国多香港华人移民、意大利多浙江华人移民、美国多广东华人移民、缅甸多云南华人移民等等,主因之一就是连锁华人移民源源不断,而连锁移民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亲帮亲,故帮故”传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9、民族特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智慧的伟大民族,具有许许多多优良的民族特质,比如善自治、敢冒险、喜学问、长商工等。[19]对比早期欧西移民和华人移民,人们可以发现,欧西移民是在国家奖劝、保护下进行的,而华人移民是在国家禁制、鱼肉下进行的。但华人移民不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且表现并不亚于欧西移民,在落地生根以谋长久发展方面,更胜欧人一筹。试想没有优良的民族特质作保证,这能想象吗?就拿南非华人移民来说吧,南非在发现金矿后,本可以就近引进非洲,但矿场主人硬是想方设法雇佣华工。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一个华人可以顶几个黑人。且看当时一家报纸是如何描写华人的:“不信教的中国人头脑特别发达。他们有美国北方人的冲劲和机智,有犹太人的理财和经商能力,有苏格兰人的冷静和获得欲,有土耳其人的忍耐和中庸秉性,可谓集大成于一身”。[20]这些描写虽因商人的功利性而显得夸大,但正是这种夸大,淋漓尽致地表明了华人移民对惟利是图的资本家的巨大吸引力。

10、国际格局

?从区域国际格局看,汉唐宋元时期基本的地缘政治是,中国最为繁荣和强大,周边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远不及中国,这就决定着华人移民的规模肯定不会很大。因天灾人祸而产生的华人移民,一俟国内稳定,就会想方设法尽快回归故里。但规模不大,并非等于没有。就汉时而言,远在欧洲存在一个罗马帝国。该帝国对中国产品如丝绸等需求旺盛,可两者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直接联系。它们之间的贸易经由帕提亚中间商来完成,并且是经由陆路来完成的。由于受当时交通条件限制,商人们及其随从有时不得不由商居转为定居,并在当地或途中娶妻生子,从而形成华人移民。

?显而易见的是,华人移民只会出现在亚洲西部而不会或很少出现于欧洲。唐代时阿拉伯帝国和吐蕃帝国在中国西部崛起,中国西部地缘空间大为压缩,但中国与发展程度不高而自然条件又较好的东北、东南地区仍维持着原先的宗藩关系,华人移民现象必定继续发生,只是规模不会太大,因为中国远较周边地区发达的基本地缘状况并未发生改变。宋元时中国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海港取代陆

显而易见的是,华人移民只会出现在亚洲西部而不会或很少出现于欧洲。唐代时阿拉伯帝国和吐蕃帝国在中国西部崛起,中国西部地缘空间大为压缩,但中国与发展程度不高而自然条件又较好的东北、东南地区仍维持着原先的宗藩关系,华人移民现象必定继续发生,只是规模不会太大,因为中国远较周边地区发达的基本地缘状况并未发生改变。宋元时中国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海港取代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媒介。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媒介。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中国一改汉唐时期的陆上帝国形象,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海上帝国。由于此前中国已有为数不少的华人移民散居南洋各地,华人商业网络自然容易形成,连锁移民由此产生。可惜的是,宋元在科技、商业领域里开出的灿烂之花,在明清并没有结出如欧洲资本主义那样的丰硕之果。相反,两朝都由于早期的异常强大而走进了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牢笼。

?与此同时,欧洲的文艺复兴、地理发现、宗教改革、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等一幕接一幕地上演,荷、葡、西、英、法等把触角一步一步地伸向中国周边并进而伸进中国内部,“中国中心”的地缘政治日渐消失。

?鸦片一战,中国由国际格局中的主体锐变为国际格局中的客体。清朝前、中期因强盛而滋生的大量人口,此时正好满足了列强对中国劳动力近乎疯狂的需求,华人移民遂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出国外,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皆创历史之最。至二战前夕,华人移民总数达到了一千万左右,分布范围扩大到美、澳、欧、非各大洲。?新中国成立后,国际格局已呈两极状态,一则由于大陆内部管控有方,二则由于美国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施行半月型包围,三则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不能移民,故除港、澳、台外,华人向海外移民现象基本停止。而一些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国家因受国际局势挤压,不时发生排华事件,造成了较大规模的华人再移民现象。

其中一部分移民欧美,一部分回流中国,移民苏东的几乎没有。

?冷战结束后,欧美国家科技发达、经济强大的地缘政治中心地位更形突出,对华人移民的吸引力自然最大,受各国移民政策的影响,移民方式也较以前大有改变,由原先的劳动力移民为主转为以技术移民、留学移民为主。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 “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 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 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伟大的公路”: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 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摘要】: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巴基斯坦由于地理、种族、文化的因素,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重属性。中东属性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部分。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紧密相连。 【关键词】: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中东;安全 一 巴基斯坦在东面与印度享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在西北面与阿富汗享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雷同;在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尤其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南亚次大陆的许多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而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 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从卡拉奇向西延伸600公里与伊朗1500公里的海岸线相连,并在恰巴尔到达波斯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与伊朗边境省首府扎黑丹一条长达400公里的铁路以及公路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东的陆上连接。除了在地理上与穆斯林世界联为一体外,巴基斯坦还与广大穆斯林国家拥有共同信仰、共同观念和共同生活方式,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初,为了不被在南亚独占优势的印度所吞并,巴基斯坦不得不构建一个特殊的掩体--伊斯兰教【1】,积极建立与穆斯林国家的安全联系与合作。 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安全联系可以从两个阶段和两个方向来考察。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由陆路朝向中东,从伊朗经土耳其到达伊拉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向波斯湾,包含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半岛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美苏相互争夺以扩大各自在世界的影响力。巴基斯坦尽管力量弱小仍然成为了西方联盟的伙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充当南亚板块抵抗苏联的力量。1955年,巴基斯坦也加入了美国成立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同年,巴基斯坦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Baghdad Pact),1959年伊拉克退出后更名为”中央条约

地缘政治对黄金有哪些影响

地缘政治对黄金有哪些影响? 近年来,全球各地的政治冲突对黄金投资有什么影响,从投资市场角度来看,不同时间、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性质的地域政治冲突,对各国货币汇率及黄金价格,都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地缘政治等国际事件很容易第一时间就查询到,所以投资者可以长期关注国际新闻来判断贵金属市场的走势。下面就由小编带您详解:地缘政治变化对黄金白银价格的影响到底有哪些? 地缘政治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 第一,战争因素 一般来说,战争或区域爆发冲突都会使得黄金价格的上涨,在战争过程中,战局发展也可以预测到黄金价格的变化,如果战局越发强烈,金价上涨概率和幅度就越大;战局被抑制或者进入尾声至结束,金价则可能会下跌。如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金价短期快速飙升,但是战争结束后,金价就逐渐会跌。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边界冲突和战争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一国和别的国家发生边界冲突与战争,那么该国的货币就会呈现不稳定而出现相应的下跌,局势动荡是打击该国货币的重要因素。早前爆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争端,俄罗斯就遭到北约国家的制裁,其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下滑。而俄罗斯则相应的以其能源优势限制西欧国家,引发欧元汇率出现下滑。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地域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黄金价格和黄金黄金市场的波动。 当然,政治因素由于是突发因素,往往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市场的巨大波动,但是一段时间以后,黄金白银走势将会按照其长期均衡价格的方向变动。因为黄金白银市场足以消化这些事件。

第二,核心国家安全战略 核心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将会形成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的预期,同时也是地缘政治中对黄金黄金价格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素,中长期的黄金走势也会根据战略调整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走势反。如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政治变化部署都会成为黄金黄金价格上扬或者下跌的重要因素。 第三,国家政权或领导人更替 国家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度黄金黄金市场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98年俄罗斯政局的变动对其经济的重大影响。国家进行领导人的选举,就意味着权利的更替,其必将改变以往的经济政策。在选举中人们对选举结果的预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对黄金黄金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被看好的人一旦获选,其该国的金价将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大的波动。

地缘政治世界的建筑批判3.0

CRITICAL ARCHITECTURE INA GEOPOLITICAL WORLD Peter Eisenman 地缘政治世界的建筑批判 彼得·埃森曼 There is a new condi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today, onewhich no longer deals with the class struggle of communismversus capitalism, of First World versus Third World, butwith an ideological condition based on geopolitics. Geopoliticsinvolves two conditions: one, that despite the increasingmediation of the globe as a single entity, location has becomean important political factor; and two, since western capitalfinds itself unable to continue to provide for the economic,social and political infrastructure that evolved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the emerging Pacific Rim and Muslim worldcountries, and their geopolitical positions, are no longernecessarily dependent on the western world for capital. 当今思想政治有一个新的状况,一个不再涉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不再涉及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阶级斗争,而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思想状况。地缘政治涉及两个方面:一、尽管强调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地理位置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二、西方资本发现自己无法继续像在十九世纪那样为经济、社会和政治提供基础,新兴的太平洋沿岸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他们的地缘政治不再需要依赖西方世界的资本。 The idea of western capital evolved gradually over 200 years: it grew out of the revolutionary and ideological politics of the class struggle against the ancient regime. Most manifestations of western colonialism were grounded in this ideology. When colonialism is no longer a dominant ideology, class politics is replaced by a politics of location. Indonesia, Malaysia,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re examples where a politics of place is evident. An aspect of this concerns the survival of a secularism which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 a western colonial condition. Since western capital is no longer able in its economic framework to provide for its own infrastructure, it can hardly support an iconic structure. That is, a critical structure for architecture. In such a context,architecture is no longer seen as relevant. Instead, information-age capital is being invested in an infrastructure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high level of services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rchitecture and iconic symbolism. 西方资本的观念是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它是在阶级斗争的革命和思想政治中成长出来的。西方殖民主义的大部分表现都是以这种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殖民主义不再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阶级政治被地缘政治更换。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是很明显的例子。这是一个世俗而不再依赖西方殖民地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方面。由于西方资本在其经济框架内不再能够为它自己提供基础设施,它很难支撑一个标志性的结构,即建筑学的批判性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不再被视为政治相关的。取而代之地,在信息时代中资本被投资进以维持高水平服务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中,再没有什么与建筑和标志性的象征意义有关了。 In Jakarta,Kuala Lumpur and Singapore, the idea of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has little relevance because there is no enabling mechanism to support such an idea. This gap in society's sensibility as to what would even constitute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and its purposes, leads to a

地缘政治

1、地缘政治学:概念与视角 在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甚至日常谈话中,人们经常使用“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术语。那么,究竟什么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呢?人们在使用和谈论它们的时候,又是指的什么呢? 关于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拉祖瓦耶夫归结了三类基本观点: 一、地缘政治学突出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二、把地缘政治学推广到大国争夺世界或地区优势和权力的斗争上,最一般的是,人们称国家间竞争,特别是全球性竞争的典型情况为地缘政治。 三、地缘政治学首先反映了国际舞台上争取权力的斗争同地理的联系,地缘政治学被看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它从地理决定论原则出发规定外交政策的可能性和优先权。 奥图泰尔总结了二战以来对地缘政治学的三种主要用法: 一、用作描述特定地区或问题的概览(survey),以便把握被认定为外部事实的事物的明显特征。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如,关于X 的地缘政治,X可以指石油、资源、能源、信息、中东、中美洲、欧洲等。 二、地缘政治几乎是现实政治的同义语。这几乎全部来自基辛格的遗产。基辛格用“地缘政治”一词来描述他力求在世界政治中维持“有利的均衡”的努力。这样,地缘政治学就是一种不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感情色彩的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法。 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这一视角关注地理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作用。该视角把永久的地理因素视为国家行为的驱动力。地理成为政策和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成为大战略制定的一种方法。 斯隆通过评价地理同国际关系之间关系的性质,实际上给出了他对地缘政治学概念的三种理解: 一、认为这种关系是政策的一个目标,是两个或各个国家之间冲突中的奖赏。当国家行使对领土的控制时,其领土的任何一部分都成为同他国冲突的根源,从这一前提出发,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成功保卫其不受外部世界的攻击。对国家政治权威地理范围的关注是国际关系学者对地理最通常的看法。地理是国际政治的基础之一,就像象棋的棋盘。 二、对领土的第二种观点是关于环境的观点,这一视角集中研究环境对人和社会给予的影响、制约和机遇。这一视角既是自然的,又是历史的。它包括所有动物志、植物志、地形、气候特征。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稳定的,所以,这就为通过地理来研究人和社会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三、地理作为军事行动或政策决策的舞台。这种理解更加抽象、简单化和模式化。动物志、植物志不再相关。军事战略家或指挥官只会解读那些同军事目标相关的地理特征,政治决策者在决定战略政策的优先次序时也是如此。 在谈到地理对战略的影响时,格雷认为地理对战略有三种影响: 一、它是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自然场地和舞台。 二、作为每一环境独有的自然变量。 三、地理激发了高级理论的宏大叙事,即对地缘政治学的通常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工具是政治地图,其方法论是对政治地图特征的考察,以求理解地图所揭示的现象和产生政治地图不同形态的进程,世界政治舞台可以被视为是由空间事物及空间事物的互动所构成的。 奥图泰尔还把地缘政治理论分成四种类型: 一、领导人和外交官僚机构的应用的地缘政治学。它研究的是通常的地理理解和认识如何框定了外交政策决策中的观念。 二、战略研究层次上的正式的地缘政治学。正式的地缘政治学是指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所以说,印度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在领土上有一定的争端,再加上他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因此不能排除中国与印度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南部通过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同时又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随着经济方面互信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2014廊师《地缘政治学》复习资料

《地缘政治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2.地理环境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地理环境关系;一种是人文的地理环境关系。3.国家的地缘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一个国家来说,它在地理上的位置关系,影响到它在世界或地区的政治、军事、战略和安全格局中的地位。 5.世界上的国家按地理结构可以分为内陆国、濒海国和海洋岛屿国。 6.地理环境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地理环境关系;一种是人文的地理环境关系。7.地缘政治把国家视为地理空军的政治实体,政治地理空间又是一个整体。 8.地理空间包括位置、范围、陆海性质和地貌特征,它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运用的方向 和方式。 9.国家的自然地理形势和地缘政治关系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欧洲佛罗伦萨的马基雅弗利等曾述及国家与地11.地缘政治学一词最先由瑞典学者热朗提出。他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把国家想象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研究起点,即是对国家的研究。 13.陆权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金德。 14.地缘政治有影响的三个学派是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论。 15.20世纪70年代后,地缘政治学研究发生重大变化,它所研究的核心内容,逐步由权势与战争转移到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通问题上,并引入量化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 16.美国的扩张和_对外政策,都是以确保美国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控制为出发点,这同美国地处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相适应。 17.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20世纪20-30年代成为其对外政策的主导因素,充分反映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政策的直接关系。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_珍珠港事件__,是美国地缘战略的重大转折。 19.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但美国并没有放松对地处心脏地带的战略对手的20.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对待西方,特别是对待美国,出现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 突论,对阿拉伯世界的名族主义意识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21.国家地理空间的运用范围一般包括三个区域:国家的周边地区、国家所在的区域和全球。22.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邻国的政治倾向、民族和文化渊源、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该国的安全和发展战略以及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23.战略要地和安全区域是地缘战略运筹的核心内容。 24.在我国周边国家中,存在的宗教主要有:_____佛教__、____印度教____、__基督教_____、____伊斯兰教____等,可以看出,我国周边信仰状况复杂,这可能成为影响地缘关系的因素。25.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边疆,既包括陆权,又包括海权,甚至包括外空权。 26.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于德国,其地理学家弗里德西·拉策尔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出发,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的哲学观念和斯宾塞关于人类社会与动物有机体有相似性的思想,提出了关于国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空间性有机体的学说,以此来解释国家的对外政治行为。 27.马汉和麦金德从世界地缘环境的整体出发,分别提出海权与陆权理论,这表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其理论构成了以后地缘政治学宏观发展的主线。 28.制空权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考察地缘政治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与陆地和海洋,而是转向广阔的天空,这是杜黑理论的主要贡献。 29.发展、环境、生态和能源等问题已成为地缘政治学家考察的对象,这导致了所谓的“广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_以美国为例

理论导刊 2006#1 世界经济与政治 1.廉政专员由行政长官委任,并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廉 政专员要定期向行政会议汇报重要的政策事项。廉署的职责是调查和搜集证据,但无权指控与《防止贿赂条例》有关的罪行。一切所调查的材料均交由律政司全权决定是否检控。这种程序亦保障廉署不致滥用权力。 2.廉署在行使某种权力前,须先获法庭许可,只有法庭才 能对案件作出判决。在作出审判前,廉署会听取法官因顾及调查所用的方法而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从而谨慎地研究并对执行程序予以检查,以确保权力不会被滥用。按法例规定,廉署须向立法会呈交年报,汇报其工作,立法会议员亦可在需要时就重要事项传召廉署人员回答提问。 3.由社会各界贤达40人组成四个独立的委员会,专责监 查廉署各方面的工作,并向廉署提出意见。负责审议廉署整体政策的贪污问题咨询委员会。负责监察执行处工作的审查贪污举报咨询委员会。负责各项防贪研究并向廉署建议处理程序的防止贪污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市民传播反贪信息,提供意见,争取公众支持,打击贪污的社区关系市民咨询委员会。四个咨询委员会,每年均提交工作报告,有关报告亦须向市民公开,便于市民监督各委员会的运作。为确保运作独立和公正,各咨询委员会主席职位均由非官方人士出任。除四个咨询委员会外,还另设一个 独立的廉政公署事宜投诉委员会,专门监察及检查任何对廉署 的工作程序或廉署人员所作的投诉。该委员会由非官方人士担任主席。 4.传媒监察。香港享有高度的新闻自由与公开性,这使广 大市民通过大众媒介更加明了廉署的工作,以增加廉署工作的透明度(transparency),便于市民监督。腐败犹如瘟疫,不仅使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也扭曲了经济环境,破坏了民主,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积极寻求根治腐败的良策。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仅仅依靠事后的惩戒是远远不够的,对腐败的全面预防,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也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毕竟预防优于治疗,防病胜于治病。参考文献: [1]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专员二零零二年年报 [R].2002. [2]香港廉政公署、公务员事务局.持廉守正———公务员实务守 则[R].200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崔颖] !!!!!!!!!!!!!!!!!!!!!!!!!!!!!!!!!!!!!!!!!!! 100多年前,当欧洲即将跨入20世纪时,地缘政治学 说的奠基者麦金德曾说:“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航两种力量的产物。这种驱动的力量源于过去,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而今天则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来引导政治的动向,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世纪以来的国际政治实践充分展现了他超凡的洞察力。各种国际事务中地理因素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人们发现,一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同地缘政治的成功运用存在着不解之缘。这一点在美国的崛起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地缘政治的涵义 地缘政治理论产生后,经历了历史性的兴衰演变。国内外学术界在对此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涵义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只有首先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地缘政治在国家崛起战略决策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于“地缘政治”这一术语,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地缘政治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使其具有许多内容各异的涵义,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第一种观点把地缘政治等同于政治地理学。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地缘政治的涵义之一是用来“作为政治地理学的同义语,这样它就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描述个别国家的结构和世界政区的划分。”第二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是研究权力与地理的关系。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如此定义:“地缘政治分析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根据地理因素策划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或者说是研究国际关系和及其外交政策的空间逻辑。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外交—战略关系与资源作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而引起的对外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 对地缘政治学的涵义,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以美国为例 封永平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上海200062) [摘 要]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国崛起的成功同地缘 政治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在美国崛起的实践中,以马汉、斯皮克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成功崛起和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南。而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更深远的蕴涵与启示。 [关键词]地缘政治;美国;崛起战略[中图分类号]D7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1-0082-03 8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