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陈 承 堂

(扬州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反垄断起诉资格作为反垄断民事诉讼的门槛性要件,是反垄断法私人实施机制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美国 克莱顿法第4条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50条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两个条文的文本结构是相同的。然而,在具有相同文本结构的背后是迥异的实务规则,即经过直接损害规则与反垄断损害理论层层过滤的反垄断起诉资格并不像最高人民法院所设想的那样!!!遭受?损失#并且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享有反垄断起诉资格。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50条单倍损害赔偿的制度设计使得中国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完善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关键词:反垄断法 反垄断起诉资格 直接损害规则 反垄断损害

一、问题的提出

反垄断民事诉讼又称反垄断私人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垄断行为利害关系人依据反垄断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以追究垄断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尤其是损害赔偿责任的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 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我国法律明确了民事诉讼为 反垄断法的一种实施方式。但是,就反垄断起诉资格%而言,?该条规定仅是一个宣示性的规定,要真正发挥作用有待于一些具体的制度性规定加以补充#。&为此, 2008年7月28日发布并实施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规定:?当事人因垄断行为提起民事诉讼的,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和反垄断法规定的受理条件,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依法审判#。可见,只要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 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和 反垄断法第5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受害人提起的反垄断民事诉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只要是因垄断行为受有损失的主体,不管其是竞争者、中间商、零售商,还是消费者,均可成为求偿权利人#。?

通知作出如是规定似乎并不是中国的独创,而是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相关做法。因为,?纵观各国的反垄断立法,无论是以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统一立法模式,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散立法模式,大多设有民事救济条款,明确规定了非法垄断行为侵犯他人利益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法律责任#。+然而,根据美国的反垄断民事诉讼实践,联邦法院早就认为并不是产生于反垄断法违法行为的每一个损害都是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可补偿的。,?虽然联邦法院的起诉资格一直是接受传统的宪法学分析,但是反垄断法有其特有的起诉资格要件。#?易言之,反垄断起诉资格除了满足传统的宪法性要件之外,?反垄断原告必须满足额外的标准#。.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根据这一表面相同的民事责任条款,遭受?损失#并且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

10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否都可以享有反垄断起诉资格呢?由于?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源于美国#,0笔者将以美国反垄断起诉资格理论为参照,反观中国反垄断起诉资格相关要件的缺陷,探讨其完善路径。

二、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初步框架

(一)相同的文本结构

1. 克莱顿法第4条

在美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确立已有一个多世纪。它最早规定于1890年 谢尔曼法的第7条!!!?任何由于反垄断法所禁止的事项而遭受营业或财产损害的人,可在被告居住的、被发现或有代理机构的地区向美国地区法院提起诉讼,不论损害大小,一律给予其损害额的三倍赔偿及诉讼费和合理的律师费#。随后,?该条款被有效地1搬到224年之后制定的 克莱顿法的第4条#。 根据 克莱顿法第4条的规定,构成反垄断起诉资格要件的关键词包括:?人#、?损害#、?营业或财产#以及?由于#这一因果关系。 具体而言,?有资格提起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民事诉讼的1人2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其中法人包括公司和社团#; !?为了符合第4条,原告的损害必须是一个法律上的损害!!!对法律权利的侵犯!!!有别于他作为公众的一员所遭受的损害#; ??原告必须证明他的1损害2与被告的非法行为之间的某种因果联系#; #?所起诉的损害必须是原告的1营业或财产2所遭受的,并且这些术语要按照它们一贯和通常的含义进行理解#。 ?

上述 克莱顿法第4条的4个关键词形成了反垄断起诉资格两方面的限制:第一,原告必须是其?营业或财产#遭受损害的?人#;第二,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必须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原告的损害必须是?由于#反垄断法所禁止的事项而出现的。上述第一个限制近年来已相当微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应赋予?任何人#和?营业或财产#术语以其?自然的广泛而又独特的意义#。因此,这一表达很少对私人原告依据反垄断法提起诉讼的权利形成障碍。 %第二个限制?由于#术语只不过是一个原告证明他所遭受的?营业或财产#损害与被告的反垄断违法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通常要件,即他要证明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为了满足这一要件,原告只需要表明,该违法行为是他遭受损害的实质上的或重要的原因,而不在于它是唯一的原因。 &

2. 反垄断法第50条

根据 反垄断法第50条的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学界一般认为其在性质上应属于侵权。 ?对此,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也认为:?公平法违法之效果虽涉及刑事、行政、民事赔偿责任,如单就民事赔偿责任而言,其内容应属民事纠纷,基本上应以现代之损害赔偿法论为前提,但公平交易法应属特别法,故除公平法如有特别规定者外,方适用民法一般损害赔偿之规定#。 ()

虽然各国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不同的模式,但?侵权行为之构成要件,基本上应有1行为2、1损害2及1因果关系2三者#。 ( 国内学者确实也是从这三个要件阐述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的民事责任的。 (具体而言,经营者所实施的?垄断行为#是侵权责任的违法行为要件,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是损害要件,此外,?垄断行为#与?损失#之间还须存在因果关系。

综上,通过对 克莱顿法第4条与 反垄断法第50条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两个条文的文本结构是相同的。因为在美国,最初的反垄断民事诉讼也被界定为侵权救济。 (!但是,文本结构的相同并不表明两者实务上的起诉资格规则就是一致的。对于采行判例法规则的美国,或许更应该考察的是其反垄断法判例中的起诉资格规则。

(二)迥异的实务规则

因为典型的反垄断违法行为将通过经济活动的?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损害无数潜在的原告成员,联邦法院已通过对第4条嫁接一个起诉资格要件来限制获得三倍损害赔偿的救济, (?所以,自从美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实施以来,?反垄断起诉资格分析的基本手段!!!抑或可能成为明显的障碍!!!是1直接损害2规则#。 (#也就是说,?原告证明他1由于2反垄断违法行为而遭受1营业或财产2的1损害2是不够的;他还必

/

/

11

法 商 研 究2011年第1期(总第141期)

须证明该损害是直接对他造成的。为满足这一司法上建立的要件,原告必须表明他的损害不是其他人遭受损害的后果#。 (?该规则又被称为损害的直接性规则。直接损害规则仅允许那些被认为遭受了被禁止的反竞争活动的?直接的#或?最接近的#损害的人提起私人诉讼。那些宣称的损害被认为是反垄断违法行为的?间接的#、?遥远的#、?附属的#、?偶然的#或?派生的#结果的原告则被拒之门外。 (%在某种意义上,美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法的发展主要来自于对直接损害规则的阐述。

1.直接损害规则的演化

反垄断起诉资格的直接损害规则是早期两个私人反垄断案件!!!?艾姆斯诉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案#和?罗卜诉伊斯门柯达公司案#(以下简称?罗卜案#)的非正式产物。 (&该规则实际上产生于这两个案件所提出的公司法问题。两个案件的原告都是由于被告被指控的反垄断违法行为而破产的公司的股东。根据传统公司法理论,只有公司!!!而不是它的股东!!!可以提出诉讼以主张该公司所遭受的损害,法院在两个案件中都认为股东没有提起诉讼以主张他们的股票价值降低的起诉资格。 (?该理论在这里的运用应该是无可指责的。当然,随着公司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股东派生诉讼的兴起使得股东得以公司的名义提起诉讼。然而,在反垄断法语境下,当股东提起诉讼以主张实际上包含于公司的诉讼请求之内的赔偿时,则有必要防止可能产生的双重救济和多重诉讼。

尽管传统的公司法处理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的股东起诉资格问题绰绰有余,但在?罗卜案#中,法院为该裁决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由。法院认为,原告不能获得救济是因为他作为股东的损害是?间接的、遥远的,并且是附属的#,违法行为?针对的是该公司,而不是股东个人#。 ?)有意思的是,由于?罗卜案#经常被援引,在本可以适用公司法理论而无需援引直接损害规则的案件中,这一规则却逐步演变为反垄断起诉资格的标准。并且自彼时起,该规则的运用几乎不存在例外。根据这一规则,法院否定了遭受损害的消费者的供应商、被许可人的许可方、经销商的特许人、雇员的雇主以及承租人的出租人的起诉资格。 ? 此外,联邦最高法院甚至采用直接损害规则来排除分销链中间接购买者的三倍损害赔偿救济,从而形成了著名的间接购买者规则。例如,在?伊利诺斯砖公司诉伊利诺斯州案#中,法院认为,虽然直接购买者已经转嫁了违法者的过高要价,但间接购买者不能对反垄断违法者提出三倍损害赔偿诉讼。 ?其理由是,双重救济的风险太大,以致不能让直接和间接购买者都能根据其对被转嫁的过高要价的消化多少而对同一个过高要价行为主张损害赔偿。 ?!同样,在?夏威夷诉标准石油公司案#中,法院运用直接损害规则否认了一个认为反垄断违法行为对其经济造成损害的州以政府监护人的身份提出的三倍损害赔偿主张,因为这种损害仅仅反应了该州公民的可以寻求救济的营业或财产的损害。 ??

作为判例,直接损害规则的诞生尽管是偶然的,地位也不是很清晰,但下级联邦法院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损害的直接性视为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必要条件。 ?#例如,联邦第二巡回法院1955年曾明确宣称:?那些只是偶然为反垄断违法行为损害的人没有要求三倍损害赔偿的起诉资格;只有那些为反垄断违法行为直接针对的对象,或者直接损害的人,才可以要求救济#。 ??尽管法院后来不得不用一系列新的事实情况来解释起诉资格问题,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起诉资格问题的分析一直按照直接损害规则或其某些变形进行。具体而言,?下级联邦法院制定的直接损害规则的各种变形包括:1目标区域2标准,利益范围标准和权衡标准#。 ?%

2.直接损害规则的实质

正如前文所述,反垄断违法行为可能具有某种损害各种经济活动主体的涟漪效应的性质,但并非所有这些主体都有主张反垄断诉讼请求的起诉资格。从历史的角度考察, 克莱顿法第4条的?理由#(或因果关系)要件在法庭上得到了最多的关注。法院强调:?尽管第4条措辞宽泛,但是违法者只要超出了某一点就不应该承担责任。# ?&法院是通过近因(legal cause)理论来确定这一点的。 ??也就是说,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原告一旦满足了上文所述的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两方面的限制条件之后,还必须表明近因。正如联邦第四巡回法院所指出的:?目前该决定的支点是,被告被指控的行为是否是原告所主张的损害的近因。如果损害仅仅是偶然的或附属的,或者如果被告的反垄断违法行为离该损害是如此之远以致只是一个遥远/

12

/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的原因,原告就没有1由于反垄断法所禁止的事项2而遭受 克莱顿法所设想的损害。# +)这种对三倍损害赔偿救济的限制用反垄断法上的行话(jargo n)来说就是?起诉资格#,它通常是旨在否定那些被认为与所宣称的获得反垄断法上的补偿基础的违法行为太过于遥远或间接的救济。 + ?[起诉资格]限制承认,虽然很多与(反垄断违法行为)关系遥远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遭受反垄断违法行为的损害,他们的损害通常是推测性的,并且比作为该违法行为的直接受害者的竞争者的损害更难以证明。此外,如果闸门一旦打开,以允许每个可能遭受影响的债权人、股东、雇员、分包商或货物和服务的供应商提起三倍损害赔偿诉讼,三倍损害赔偿的诱惑,通过集体诉讼得以实施33将会引发过度的杀伤力,因为私人武器的口径扩大到远远超过美国国会所设想的程度。# +

可见,?起诉资格概念是一个事关关系远近的概念#, +!从而将原告与反垄断违法行为的?关系#限制在直接损害规则的射程之内,而这个?射程#则由近因所控制。所以说,直接损害规则的实质是一个近因问题。在英美法上,?法律上的原因(leg al cause)即是近因(prox imate causation)#, +?从而区别于事实上的原因。例如, 布莱克法律辞典对?近因#一词所作的界定是:?第一,在法律上足以引起责任的原因;一个作为或不作为在法律上被认为引起了一个后果,所以能够对该行为人课以责任。第二,直接产生某个事件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一原因该事件将不会发生#。 +#就直接损害规则而言,固然首先体现了近因的第一层含义,?近因本来就是在法律上应当承担责任的原因#, +?但近因的第二层含义也不可少,即通过损害发生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来限定反垄断起诉资格的授予,或许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此有必要说明的是,根据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3条项下的起诉资格要件,?原告必须证明:第一,他已遭受一个(1)具体的和特定化的,(2)实际的或即将发生的,而不是推测的或假设的1实际损害2;第二,该损害完全可以追溯至被告的被质疑的行为;第三,该损害很可能,而不仅仅是推测,将通过有利判决得到救济#。 +%这三个要件一般被称为实际损害、因果关系与可救济性要件。按照这一由三部分构成的起诉资格要件,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的四个关键词?人#、?损害#、?营业或财产#以及?由于#构成的两方面限制大体上满足了前两个起诉资格要件,即实际损害和因果关系(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要件。由于在反垄断法上?起诉资格关注的是最接近于(prox imity)所主张损害的原告#, +&因此,关注近因的直接损害规则是起诉资格的核心要件,也就是上文所称的?行话#。但是,就整体而言,反垄断起诉资格的要件必须包含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的两方面限制。 +?笔者是在整体意义上使用起诉资格这一术语的。

综上,由于 反垄断法的实施时间还很短,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寥寥无几,即便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及反垄断的案件也算在内,我们所拥有的更多的只是举报而不是诉讼的经验, ,)尚不足以提炼出类型化的反垄断民事诉讼规则。然而,教训却是显见的,?按照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则来处理对反垄断诉讼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也是造成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成功率低的主要因素#。 , 对此,可能有学者认为,在大陆法系的损害赔偿法上,也有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的区分,但?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之区别,实务上之利害甚微,此盖以其区别标准本身已有问题也#。 ,其实,即便区别标准没有问题,大陆法系上的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的区别主要是为了界定损害赔偿的范围,而不是界定谁有起诉资格。此外,可能还有学者认为, 通知援引 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来确立反垄断起诉资格问题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法上的?直接损害规则#?笔者认为,这种从?民事诉讼当事人与民事实体主体的同一性#角度界定起诉资格的路径即便在民事诉讼法上也是备受争议并且日趋没落, ,!将其运用于具有现代法属性的经济法上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没有遭受直接损害的反垄断违法行为的间接受害者其实都?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一言以蔽之,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制度相同的文本结构背后所潜藏的是迥异的实务规则。

三、反垄断损害在反垄断起诉资格中的地位

直接损害规则作为?额外#或?特有#的反垄断起诉资格要件虽然修正了文本结构上的事实因果关系,但仅仅满足了宪法性起诉资格要件的两个方面!!!实际损害和因果关系,损害的可救济性要件尚未涉及。

/

/

13

法 商 研 究2011年第1期(总第141期)

事实上,美国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因而仅仅依靠这一修正过的文本尚难以窥探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全貌。?1反垄断起诉资格2理论的关注点与作为宪法理论的起诉资格的关注点有些不一样。对反垄断原告造成的损害足以满足宪法性起诉资格的实际损害要件,但至于原告能否是提起私人反垄断诉讼的恰当当事人,法院还要作进一步的决定。# ,?

(一)反垄断损害的缘起

虽然 谢尔曼法第7条和 克莱顿法第4条的措辞非常宽泛,但在最初的几十年中,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却十分罕见。自1899年至1939年,只有157起三倍损害赔偿诉讼被记录在案,原告获得救济的只有14起案件,赔偿总额少于27.5万美元。 ,#尽管确实存在许多解释该现象的理由,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标准石油公司诉美国案#所阐述的?合理规则#的责任标准。这一被证明对整个市场竞争形成不合理限制的标准无论是从所需证据的性质,还是从获取它的时间和费用上的巨大代价来看,都对原告构成了重大障碍。 ,?随着本身违法规则的发展,证明反垄断违法行为的困难开始减轻,其结果是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激增以及反垄断违法者实体性责任的扩张。

更重要的是,实体性反垄断责任的扩张以及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程序性限制的放松使美国反垄断政策产生了扭曲。 ,%因此,反垄断裁决似乎偏向于防止竞争者和分销商在商业交易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不是促进竞争和降低价格。由于私人原告已成为反垄断实施最重要的代理人,每一个有可能引发三倍损害赔偿的轻微违法行为都受到了质疑,而不论其对竞争的影响。?这种反垄断实施通过鼓励没有效率的商业关系与抑制激烈的竞争在事实上损害了消费者。# ,&这一趋势因1977年的?不伦瑞克公司诉普韦布洛保龄球公司案#(以下简称?不伦瑞克案#)得到了控制。因为该案提出了反垄断损害(antitrust injury),并且从此以后,几乎在每一起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反垄断损害都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从而有效控制了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数量。

在?不伦瑞克案#中,一审原告普韦布洛保龄球公司指控全国最大的保龄球设备生产商不伦瑞克公司收购了几个濒临倒闭的保龄球中心从而违反了 克莱顿法第7条。 ?)其理由是,由于被告的规模较大,它有能力将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从而大大削弱竞争。原告要求被告赔偿这些濒临倒闭的中心在未被收购并经营的情况下本可获取的利润。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没有关注该收购的影响是否会产生 克莱顿法第7条项下的?实质上减少竞争#的实体性问题, ? 相反,法院审查了涉及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的救济问题。对法院来说,问题不在于该收购是否违反了第7条,也不在于原告是否遭受了源于该进入而产生的某种损害,法院关注的问题是:声称的损害是否?1由于2使得该收购违法的行为所造成#。 ?法院认为原告主张的利润损失不属于?由于#禁止的行为而导致的损害,并指出,不管该市场新进入者的规模或市场力量如何,原告都将同样遭受损失。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原告的损害是由于竞争的加剧从而使其不能获取市场力量而导致的,允许这种损害赔偿将混淆对竞争者造成的损害与对竞争造成的损害。因此,法院认为:?对于要求获得第7条项下的三倍损害赔偿的原告来说,他们必须证明的不仅仅是与市场中所存在的违法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损害,原告必须证明反垄断损害,也就是反垄断法旨在防止的损害类型,并且该损害产生于使被告的行为成为违法的方面。损害应该反映的要么是违法行为要么是该行为导致的反竞争行为的反竞争效果。总之,它应该是1所指控的违法行为33有可能造成的损害类型2#。 ??并且,法院很快作出了明确表示,?不伦瑞克案#的反垄断损害规则不限于 克莱顿法第7条项下的诉讼,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实体性反垄断诉讼。 ?#

应该说,?不伦瑞克案#的裁决对所有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提起、辩护和裁决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不能表明反垄断损害对建立三倍损害赔偿诉讼的起诉资格来说将是致命的,而不论是违法了反垄断法的哪一条。 ??那么,法院以缺乏反垄断损害为由大量驳回起诉的理论依据何在?也就是说,?反垄断损害#在 克莱顿法第4条的反垄断起诉资格要件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二)反垄断损害的界定

在?不伦瑞克案#之后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法院在裁决中混淆了?起诉资格#的含义和?反垄断损/

14

/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害#在?起诉资格#分析中的作用。 ?%对此,学界一般认为,?反垄断损害是一个广义的起诉资格规则,因为它界定了可补偿的损害类型,所有那些没有遭受这种损害的原告必然缺乏起诉资格#。 ?&?从技术上讲,起诉资格要件限制了潜在的原告名单,而反垄断损害要件则限制了可补偿损害的类型。然而,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上的起诉资格要件:原告在能够对实体性的反垄断问题进行起诉之前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条件。# ??

事实上,学界的这一观点是符合起诉资格的宪法性要件的。正如上文所述, 克莱顿法第4条的文本和司法实务中形成的直接损害规则只涉及实际损害和因果关系要件,而反垄断损害涉及的是损害的可救济性要件。在逻辑上,一个完整的反垄断起诉资格调查包含两个层面。只要他符合?任何人#和?营业或财产#要件,第一个层面的调查将是他是否遭受了?由于#限制项下的?反垄断损害#,即他是否遭受了一个可补偿的损害。只有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法院才需要按照直接损害规则进一步缩小有资格起诉的原告种类。因此,并不是所有遭受反垄断损害的原告都有资格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同样,如果原告没有遭受?反垄断损害#,那么他肯定没有起诉资格,并且反垄断起诉资格调查就可以到此为止。

综上,反垄断损害的可补偿性表明它是起诉资格的可救济性要件。具体而言,原告必须表明的?反垄断损害#不是通常的实际损害,而是?旨在将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的救济限制在国会在制定反垄断法时最关切的那些损害类型上#。 .)可见,?1反垄断损害2要件是一种过滤装置,即将那些国会在制定反垄断法的时候不打算保护的潜在的私人反垄断原告过滤出去#。 . 因此,反垄断损害分析必须先于作为起诉资格核心要件的直接损害规则分析, .只有满足了反垄断损害这一可救济性要件之后,才能进一步考虑因果关系要件。而美国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因果关系要件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近因两个要件,反垄断损害必须首先满足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由于#限制要件,然后才能进入近因要件的考察。

四、反垄断损害的经济学解释

反垄断损害作为反垄断起诉资格构成要件中最晚形成的一个要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反垄断民事诉讼激增所带来的反垄断政策的扭曲问题,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马歇尔大法官在?不伦瑞克案#中否决联邦上诉法院的裁决时所指出的:这样的裁决?导致反垄断救济与反垄断法目的的背离#。 .!反垄断法的目的是保护竞争机制而不是竞争者,更不是补贴小型和低效的企业。正因如此,反垄断损害的界定要求法院辨认责任规则所指向的行为的反竞争属性,然后确定原告的损害是否由该行为的这一属性所造成的。然而,这种将反垄断损害解释为被告行为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如何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呢?

?反垄断法在最近几十年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是通过反垄断损害和起诉资格的概念使得私人诉讼和经济进路越来越趋于统一。# .?而?反垄断损害的智识起源主要来自于芝加哥学派经济理论对反垄断的适用。至少早在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就已主张:某些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是,或至少可能是,促使经济趋向有效率的有益行为#。 .#按照芝加哥学派的这一思路,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民事救济的制度设计有一个严重缺陷:?应该确定威慑水平的社会效率损失与经济主体遭受反垄断违法行为的损害并不一致#, .?甚至?个人损害可能与违法行为的社会成本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

申言之,反垄断经济学家过去认为:?财富从消费者向垄断者的转移没有给社会带来成本,依据的理由是,消费者的损失恰恰被生产者的获利所抵消#。 .&因此,当生产者的所得正是消费者的所失时,赋予消费者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的三倍损害赔偿救济的权利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实际上,垄断使得社会总福利下降!!!垄断价格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即消费者剩余的下降)远大于市场垄断后生产厂商所获得的额外利润,消费者由于减少消费数量而受的损失,并没有转移到厂商的腰包里,这一部分的损失对社会来说是净损失,也称无谓的损失,是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成本。这一损失从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立场上看是很清楚的: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总和要小于竞争条件下的剩余总和。而且,?该损失不是强加给社会上任何特定的、可识别的个体。相反,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蒙受了未能生产出消费者想要的产出结合而导致的损害#。 .?当消费者的所失大于生产者的所得时,正如所谓的?福利三角(w elfare triangle)#所阐明

/

/

15

法 商 研 究2011年第1期(总第141期)

的,失去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成为社会净损失,也就是垄断导致的无效率。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只有这一部分才是反垄断法应该予以谴责的!!!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才是违法的。因为从消费者转移到生产者的消费者剩余构成了生产者剩余,社会总福利并没有变化。这实际上也正是法院在?不伦瑞克案#中将?反垄断损害#界定为?产生于使被告的行为成为违法的方面#的根本原因。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法院完全可以表述得更为简洁一些。例如,可以将?反垄断损害#界定为?产生于被告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但并非所有的反垄断违法行为都是没有效率的,否则判定反垄断违法行为的合理规则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更何况,本身违法规则也总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在这种社会总福利的观念之下,大量出现的是以上标准经济分析模型的各种变形。例如,当生产者的行为可能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增加时,虽然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但这种行为并不是芝加哥学派所称的垄断行为。当然,这并不排除该行为是反垄断法上的违法行为。也就是说,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反垄断违法行为在芝加哥学派看来有可能是能够提高社会总福利的有效率的行为。以?不伦瑞克案#为例,非法收购并没有造成效率低下,却对竞争性的保龄球中心的盈利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这种反垄断违法行为的私人和社会成本之间的脱节并非个案现象。

如果更进一步的话,那就是反垄断损害关注的是垄断行为对社会整体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而宪法性起诉资格的实际损害要件关注的则是反垄断违法行为对社会个体所造成的个人成本,当且仅当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重合的时候,当事人才享有反垄断起诉资格。当然,反垄断法的未来趋势应该是将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界定为造成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行为,那么反垄断损害的界定就会简单得多。或许,当下的?反垄断损害#只是一种权宜之策。

最后,可能仍有学者会心存疑虑:这样一种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模式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因为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会受损。也就是说,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能上升,那么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措施,能使所有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显然,上述对反垄断损害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是不符合帕累托最优的,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完全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其实不然。?事实上,大多数经济学家在作福利判断时,说的是帕累托最优,而用的都是卡尔多/希克斯最优。# /)因为这一标准要求的并不是无人因资源配置之改变而变糟,而只是要求增加的价值足以补偿受损者。因此,?当经济学家说垄断没有效率时,他们指的就是卡尔多/希克斯和财富最大化意义上的没有效率,而不是帕累托意义上的#。 /

五、结论:中国的两难选择

反垄断损害赔偿作为?最为蛊惑的经济学问题#, /通过对美国反垄断起诉资格这一损害赔偿的门槛性要件的分析,可见一斑。相比之下, 反垄断法第50条项下的反垄断起诉资格除了与 克莱顿法第4条具有相同的文本结构之外,实为简陋!通过上文的分析,遭受?损失#并且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否都可以享有反垄断起诉资格这一问题似乎已不值一提,因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而,美国如此复杂的反垄断起诉资格生成机制能否适用于中国?

如果适用,问题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简单:通过对 反垄断法第50条作相应的司法解释,或通过修法这一更为彻底的途径,规定类似于美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法上的直接损害规则或反垄断损害制度。因为直接损害规则是为了解决反垄断违法行为所产生的涟漪效应问题,即只将反垄断起诉资格授予那些所遭受的损害与反垄断违法行为具有近因的原告,从而避免双重救济和多重诉讼,著名的直接购买者规则就是这一规则的典型体现;反垄断损害理论则是为了避免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激增所导致的反垄断政策的扭曲问题,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提起,从而真正改善竞争,而不至于使 克莱顿法第4条项下的三倍损害赔偿制度沦为补贴弱者的提款机。但是,当我们在进行制度比较时,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视一种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前提预设。美国的反垄断起诉资格理论之所以能够将原告进行层层过滤,原因在于其反垄断法确立了三倍损害赔偿制度。正是由于该制度所特有的激励机制才产生/

/

16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了滥诉的可能,从而才有限制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必要。然而,由于 反垄断法确立的是单倍损害赔偿制度,当事人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耗时费力且获益甚微,因此所能起到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如此,对一个本来就不太可能滋生滥讼的制度再施加重重限制,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不予适用。然而问题却依然存在,因为?不伦瑞克案和它的后继者已迫使法院逐步认识到并开始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竞争者的诉讼!!!有时是故意的!!!有极大的可能使反垄断法被用来破坏竞争过程#。 /!其实,这并非什么秘密。当今各国商学院有关竞争战略的教科书几乎都要求企业将开展反垄断民事诉讼作为制止竞争对手利润增长和应对竞争行为的一个战略手段。在这样一种竞争战略之下,即便是单倍损害赔偿制度,也同样存在限制反垄断起诉资格的必要。

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我们似乎有必要反思 反垄断法第50条民事责任制度的功能:究竟是补偿还是威慑??从经济学或财富最大化的视角来看,法律的基本功能就是改变激励因素。# /?因此,补偿的主要功能应是刺激私人当事人提起诉讼。事实上,正如我们从有关反垄断起诉资格案件所认识到的:?对于损害赔偿条款来说,试图将社会所有的个人成员恢复到他们要不是该违法行为本应该所处的状况是不可能的#。 /#可见,反垄断法上民事责任的补偿功能附属于威慑功能,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在于为反垄断法私人实施中的原告提供具有诱惑力的激励,从而实现对反垄断违法行为的威慑。 反垄断法第50条虽然在表面上具有私人实施的空间,但由于动力机制的缺乏,私人原告只能游离于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之外,或附属于公共实施!!!作为一个谋求奖金的举报人。在中国的反垄断法上,理性的私人原告只能是一个体制之外的行动者,他(她)存在的唯一可能就是将反垄断民事诉讼作为企业的竞争战略来破坏竞争。在笔者看来, 反垄断法第50条是无聊胜于有!当然,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可以借鉴美国的反垄断起诉资格法以限制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提起;否则, 反垄断法第50条项下过于宽泛的起诉资格要件流弊甚大。

注释:

?参见史际春等: 反垄断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在美国反垄断法上,有专门指称?反垄断民事诉讼起诉资格#的术语!!!?反垄断起诉资格(antitrust stan ding)#。基于行文简洁的考虑,本文中的?反垄断起诉资格#是指?反垄断民事诉讼起诉资格#。而事实上,也只有在反垄断民事诉讼(反垄断私人诉讼)中才涉及起诉资格问题。

&王健、朱宏文: 构建公私协调的反垄断法执法体制!!!中国的问题及出路,载李明发主编: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8卷第1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刘岚: 依法保护市场竞争维护经济发展秩序!!!就反垄断法适用问题访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负责人, 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8日。

? (参见易有禄: ?反垄断法(第50条之司法适用与立法完善,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曹康泰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解读!!!理念、制度、机制、措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 ?& ??S ee Blu e Shield of Va.v.M cCready,457U.S.465(1982).

?C hristopher B.Dubin,?To S ay th e Greatest M atters in the Simplest W ay#:A?First Econ om ic Inju ry#Rule as A Restatement of Di r ectness Standing Requ irem ents in Federal Antitrust Law,75Wash.L.Rev.,2000.

.M ichael S.Jacobs,Lessons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Antitrust Litigation:Indirect Purchas ers,Antitr ust Standing,and Antitrust Federalis m,42St.Louis L.J.,1998.

0时建中: 私人诉讼与我国反垄断法目标的实现, 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6期。

(! ,? ?# ?%S ee Jonathan M.J acob son&T racy Greer,T wenty-one Years of Antitrust Inju ry:Dow n th e Alley w ith brusick V.Pueb lo Bow l-O-M a,66An titru st Law J ournal,1998.

! ? # ? (?S ee Standing to Su e for Tr eble Damages Under S ection4of the Clayton Act,64Colum.L.Rev.,1964.

% & + +? . S ee Kathleen Chouai,Dis charged Employees an d T reble Dam ages:T he Outer Limits of?Antitrus t Injury#,44U.Pitt.L. Rev.,1983.

?参见李俊峰: 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赖源河编审: 公平交易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页。

( ,曾世雄: 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第185页。

(?S ee J oseph L.Alioto&Peter J.Donnici,Stan ding Requirem ents for Antitrus t Plaintiffs:Judicially C reated Exceptions to a Clear

/

17

/

法 商 研 究2011年第1期(总第141期)

S tatutory Policy,4U.S.F.L.Rev.1970.

(# (% (& ?#S ee Daniel Berger&Roger Bern stein,An Analytical Framew ork for Antitrust Standin g,86Yale L.J.,1977.

(?S ee Am es v.Am erican T elephone&T elegraph Co.,166F.820,822-824(C.C.D.M ass.1909);Loeb v.Eastman Kodak Co., 183F.704(3d Cir.1910).

?)S ee Loeb v.Eastman Kodak Co.,183F.704(3d Cir.1910).

? .?S ee Antitrus t Injury and S tanding:A Ques tion of Legal Cause,67M inn.L.Rev.,1983.

? ?!S ee Illinois Brick Co.v.Illinois,431U.S.720(1977).

??S ee H awaii v.Standard Oil Co.,405U.S.251(1972).

??Productive Inventions,Inc.v.T rico Prods.Corp.,224F.2d(2d C ir.1955).

?% .#Virgin ia G.M aurer,Antitru st and RICO:S tanding on the Slippery Slope,25Ga.L.Rev.,1991.

?? .)S ee Clare Deffense,A Farew ell to Arms:T he Implementation of a Policy-Based Standing Analysis in Antitrust Treble Damages Actions,72Calif.L.Rev.,1984.

+)S outh Carolina Council of M ilk Pr odu cers,Inc.v.New ton,360F.2d(4th Cir.1966).

+Calderone Enterprises Corp.v.United Artis ts T heatre Cir cuit,Inc.,454F.2d(2d Cir.1971).

+!J erry L.Beane,Antitrust,28T ex.T ech L.Rev.,1997.

+? +?梁鹏: 保险法近因论, 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Bryan A.Garner,Black2s Law Dictionary,8th ed.,T homson W est,2004,p.234.

+%Lujan v.Defenders of W ildlife,504U.S.555,(1992).

+&[美] E.吉尔霍恩、W.E/科瓦西克: 反垄断法律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W est Grou p2001年版,第465页。

,)参见李友根: 论公私合作的法律实施机制!!!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为例,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 王健: 关于推进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思考, 法商研究2010年第3期。

,!参见江伟、邵明、陈刚: 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Dondo B.Cellini,Developments in th e Law,1983-84:A Faculty S ymposium:Antitrus t,45La.L.Rev.,1984.

,#See Jonathan M.Jacobson,C ontrib ution Among Antitrus t Defendan ts:A Neces sar y Solution to a Recurring Problem,32U.Fla.L. Rev.,1980.

,%S ee W illiam https://www.doczj.com/doc/069021268.html,ndes and Richard A.Posner,T he Private Enforcem ent of Law,4J.L egal S tu d.,1975.

,& ?& .? .% /#William H.Page,Antitrust Dam ages and Econ om ic Efficien cy:An Approach to Antitrust Inju ry,47U.Chi.L.Rev., 1980.

,?Jonath an M.Jacobson&T racy Greer,Tw en ty-on e Years of Antitrust Inju ry:Dow n the Alley w ith Brus wick V.Pu eblo Bow l-O -M a,66An titru st Law J ournal,1998.

?) ? ? ?! ?? .!S ee Bruns wick Corp.v.Pueblo Bow l-O-M at,Inc.,429U.S.477(1977).

??Roger D.Blair and Jeffrey L.Harris on,Rethin king Antitrust In jury,42Vand.L.Rev.,1989.

.S ee W illiam H.Page,T he S cope of Liability for Antitrust Violation s,37Stan.L.Rev.,1985.

.?W illiam H.Pag e,Th e Chicago School and the Evolution of An titru st:Characteriz ation,An titru st Injury,and Evidentiary S ufficien cy,75Va.L.Rev.,1989.

.&[美]理查德/A.波斯纳: 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 / /?[美]理查德/A.波斯纳: 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第91页,第75页。

/[美]理查德/A.波斯纳: 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1页。

/!W illiam J.Baum ol&J anu sz Ordover,The U se of An titru st to Subvert Competition,28J.L.&Econ.,1985.

/#W illiam H.Pag e,Antitru st Dam ages and Econ om ic E fficiency:An Approach to Antitrust Injury,47U.Chi.L.Rev.,1980.

责任编辑 刘普生/

/

18

检察机关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检察机关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2020年2月28日) 案例一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检察院诉袁某某等21人非法 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生态资源补偿费专家咨询意见 【要旨】 非法收购、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不仅构成刑事犯罪,也对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检察机关可以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对生态资源受损状况和赔偿数额难以确定的,可以借助专家意见,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公益损害赔偿请求。 【基本案情】 2018年4月至6月间,袁某某、杜某等21人非法收购、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穿山甲及制品11只。经检察机关委托,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穿山甲专家组成员吴诗宝教授对本案生态环境损害出具了专家意见确认:穿山甲非法贸易行为不仅会影响该物种的保护,还破坏

了生态环境,应当向资源破坏者收取资源破坏补偿费,用于资源恢复和补偿。 【调查和诉讼】 2018年6月28日,袁某某等21人因涉嫌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18年8月,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检察院对该案公益诉讼部分立案审查,在《法制日报》发布诉前公告,期满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拟就本案起诉。 经调查核实,21名行为人从事非法买卖穿山甲及制品,具有侵害故意和侵害行为,对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符合民事公益诉讼条件。2019年1月4日,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袁某某等21人涉嫌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向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针对本案提起了江苏省首例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判令21名被告人连带承担非法收购、出售11只穿山甲造成的生态资源受损费用合计88万元。21名被告人对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事实和证据无异议,均真诚悔罪,自愿缴纳资源补偿费,支付88万资源补偿费及1万元专家咨询费至金坛区财政非税账户。 【典型意义】 本案中21名被告尽管不是直接猎杀者,但其违法行为对于造成生态资源损害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符合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可

比较中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异同

比较中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异同美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方面采用交叉立法模式,即在若干专项法案中都规定反垄断、反限制竞争和反不正当竞争这三项内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采取的也是交叉立法模式,其中的不正当竞争属于广义概念,直至2008年专门的《反垄断法》才开始实施。下面我简要比较几处中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1、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对象中的“对消费者的各种不正当或欺骗性的行为”这类行为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类似,但美国主要是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来阻止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的规定,可以发现中国是通过监督检查部门来阻止这种违法行为的。2、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对象中的“商业秘密保护”《1996年经济间谍法案》,标志着美国第一部联邦商业秘密法的诞生,其目的是惩治严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中国现行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体系是以国际条约为依据,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中心,由合同法、劳动法、刑法等法律构成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角度,将商业秘密的保护纳入了反不正当竞争范畴,第一次明确地对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侵权的主体、侵权行为、侵权的法律责任等实质性内容作出法律界定,使得商业秘密保护的司法实践有了切实可行性,填补了知识产权保护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对于商业秘密的定义,美国《不正当竞争法重述》:“商业秘密是指能够运用于商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营之中的任何信息,该信息具有充分的价值和秘密性,使其相对于其他人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优势”。中国则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对于界定商业秘密的经济价值和标准问题的认识,美国是有过程地提升商业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但相反,中国则强调商业秘密的实用性。但在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表现上,中美大致都分为五种且较类似。3、禁止商业贿赂方面美国对商业贿赂的内容界定十分宽泛,不局限于财物,而是把作为交换的利益好处都算作贿赂,并且以损害竞争或公平性作为商业贿赂犯罪的认定标准。另外设立独立性强的高规格调查机构负责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调查。如美国的特别检察官制度,可以对重大事件开展调查和检控。在我国,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市场交易过程出现的商业贿赂问题,不仅有工商一家依法查处,法律法规同时赋予其他一些行业监管部门执法的权力。在惩罚力度上,中国的处罚与美国相差100倍。美国在处理商业贿赂上采取从重罚款的政策,一旦被查出有贿赂行为,行贿者将面临超过利润10倍的罚款。毫无疑问,这样使行贿者在行贿时,会权衡一下行贿的经济成本和获取利益,如果得不偿失,行贿者最终可能会在10倍于利润的经济处罚前放弃行贿的打算。而我国目前打击商业贿赂主要通过刑法打击商业犯罪行为,但也应适当考虑加大民事和行政的处罚力度。 4、豁免请愿行为豁免请愿行为的反托拉斯法责任的主要依据是诺尔——本灵顿原则(Noerr-pennington Poctrine),该原则是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几个案例确立的联邦反垄断法中的一个原则,指即使竞争者通过游说政府改变法律将会削弱竞争,其行为也不违反反垄断法。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低和反垄断法实施时间短,该原则所豁免的行为并没有引起我们在反垄断法视野中的思考。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会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利益主体会有更多表达利益诉求的途径。 5、执法方面 美国设立了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这两个并行执行反不正当竞争和反托拉斯法的联邦机构也是准司法机构,像法院一样,有自己的执法程序包括裁决的程序。如果当事人对执法机构的裁决不服,可以得到司法救济。 但在我国,执法手段薄弱,行政措施不力,法定的行政措施缺乏法律保障手段,实施起来软弱无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经验,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拒不配合调查不正当竞争行

反垄断法案例及分析

反垄断法案例 1、两拓结盟 2009年6月5日,力拓宣布与竞争对手必和必拓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合并各自的西澳大利亚矿石业务,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并各持股50%。由于两者的铁矿石出口量之和占到了澳大利亚的80%以上,已构成了实质性的垄断。而作为对进口澳矿依赖度超过40%的中国,如何应对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国际钢协、中钢协、欧洲钢铁工业联盟、日本钢铁联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商务部称,至今未收到两拓的反垄断申报。 2、北京首起反垄断诉讼案宣判界定“相关市场”概念 原告唐山人人公司诉称,由于其降低了对百度搜索竞价排名的投入,被告即对全民医药网在自然排名结果中进行了全面屏蔽,从而导致了全民医药网访问量的大幅度降低。而被告这种利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支配地位对原告的网站进行屏蔽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迫原告进行竞价排名交易的行为。故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106000元,解除对全民医药网的屏蔽并恢复全面收录。 被告百度公司辩称,被告确实对原告所拥有的全民医药网采取了减少收录的措施,实施该措施的原因是原告的网站设置了大量垃圾外链、搜索引擎自动对其进行了作弊处罚。但是,该项处罚措施针对的仅仅是百度搜索中的自然排名结果,与原告所称的竞价排名的投入毫无关系,亦不会影响原告竞价排名的结果。其次,原告称被告具有《反垄断法》所称的市场支配地位缺乏事实依据。被告提供的搜索引擎服务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是免费的,故与搜索引擎有关的服务不能构成《反垄断法》所称的相关市场。因此,请求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认为,首先,认定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原则上应当根据《反垄断法》第十八条所规定的市场份额、竞争状况、控制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能力等因素进行判断。当然,在经营者的市场份额能够予以准确确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但当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的原告选择适用上述推定条款来证明被告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时,应当就其对被告市场份额的计算或者证明方式提供充分的证据予以支持。本案中的相关市场是中国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原告仅提交了两篇有关被告市场地

章节练习反垄断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垄断行为中,行为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是()。 A. 行业协会促成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B. 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固定转售价格协议 C. 经营者未经执法机构批准,擅自实施集中 D. 经营者之间串通投标,情节严重 及《刑法》均对“情节严重的串通招投标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 2. 下列关于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的表述中,符合反垄断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A. 消费者不可以作为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原告 B. 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的章程违反反垄断法而发生争议的自然人、法人或 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 C. 原告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须以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相关垄断行为违法为前提 D.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具有相应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专门性问题所作的说明,属于《民事诉讼法》上的证人证言 3. 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界定相关市场基本标准的是()。 A. 商品的销售渠道 B. 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 C. 商品间较为紧密的相互替代性

D. 商品的使用期限和季节性 4. 下列关于《反垄断法》适用范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只要垄断行为发生在境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无论该行为是否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B. 只要行为人是我国公民或者境内企业,无论该行为是否发生在境内,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C.只要行为人是我国公民或者境内企业,无论该行为是否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D. 只要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无论该行为是否发生在境内,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5. 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反垄断调查程序的是()。 A. 立案 B. 调查 C. 侦查 D. 处理 6. 根据反垄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涉嫌垄断行为中,不属于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的是()。 A. 冻结经营者的银行账户 B. 进入被调查的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者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 C. 查封、扣押相关证据 D. 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7.根据反垄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形中,不属于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恢复调查的是()。 A. 中止调查的决定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作出的

浅议民事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推进,民事公益诉讼越来越倍受民众的关注,笔者从公益诉讼的概念入手,重点阐述了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和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问题,并对中国当今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作了分析,以及对如何建立民事公益诉讼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受案范围诉讼时效 一、对于公益诉讼理论界暂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公益诉讼是指 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团体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公共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梁慧星教授认为: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因而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公益诉讼可以分为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目前对于我们国家只存在刑事公益诉讼,具体是由检察机关对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行为提起诉讼,依法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而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笔者认为也有建立的必要,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民事赔偿和民事责任日益突显,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尽管公益诉讼是指与起诉人自

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但是当社公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正所谓唇亡齿寒,个人利益在某些程度上也将难保不受侵害, 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个人利益最终也将受到损害,公共利益和 个人利益有必然的天然联系。因此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更加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 1、公民 公民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体。社会好比一幢大楼,而公民乃是组成万丈高楼的一块块砖瓦,公民与社会有着本质和密切的天然联系,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相加,保障了公共利益的健康,个人利益也必然受益,公共利益出现了病态,个人利益最终也必然受到损害。所以保护公共利益实质上也就是保护社会利益。恩格斯也曾说过:“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1】基于这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公民完全可以成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题。 给予公民这种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实现法律的社会价值。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可以使损害公共利益者承担法律责任,一方面使公民对违法企业、单位、个人的监督更加有力,另一方面也给有违法动机的企业、单位、个人以警示作用,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因此放宽对公民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限制,赋予公民对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诉讼权利,无疑有利于以

[中美,著作权,制度]中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比较

中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比较 一、引言 著作权法法定许可制度的作用在于利用相应的限制来平衡著作权人与大众之间的利益。许多国家在著作权立法上都明确规定了对著作权的限制。国际公约亦是如此。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主要表现为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是著作权法给予作品使用者的一种特别许可,即可以不经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同意而有偿地使用其已发表的作品。该制度限制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实则是将著作权中的某些绝对的权利转变成为一种获得报酬的权利。 二、著作权法定许可立法理念 (一)中美法定许可立法理念之比较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中有电台对已发表作品和已出版录音制品播放的法定许可,而美国著作权法除此之外,还包括转播电台公开节目的法定许可,可谓其著作权法中的突出特征。可见,美国著作权法更突出对公共利益保护的重视。而我国立法偏重保护主播者的权利。 (二)中美法定许可立法理念比较之借鉴 美国著作权法定许可立法理念侧重于公共利益,这样一方面利于社会文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规范传媒市场竞争秩序。如何平衡著作权人的排他性权利和公众的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法定许可制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为效率,与此同时也应兼顾各方权利人的利益,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筹。而我国的立法倾向保护主播者的权利,可能是受制于实际中行政管理为主,市场竞争作用薄弱等现实情况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我国日渐开放的文化市场进程中,法定许可制度应考虑将转播纳入其中。 三、著作权法定许可适用范围 (一)中美法定许可适用范围之比较 美国1976年的《著作权法》最初规定了五种强制许可的情形,修正后将法定许可概念引入其中,把先前的有线转播、录音作品和制品的某些形式的公开演播和转播修改成法定许可制度,并增加了以私人家庭为受众,超级台和联网台的转播的法定许可、某些录音制品的临时复制以及在原市场范围内的卫星转播的规定。而我国立法上规定了比较广的范围,而在作品类别方面没有过多的限制性规定。 (二)中美法定许可适用范围比较之借鉴 在著作权法定许可适用范围上,中国相比美国较为宽泛。该做法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但不利于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因此我国著作权法中事先声明这一保障措施弥补了该立法范围宽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许可,从而保护了权利人的利益①。

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考点解读第11章反垄断法律制度02

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考点解读第11章反垄断法律制度02

第二单元垄断协议 【考点1】《反垄断法》禁止的横向垄断协议(P445) 5.联合抵制交易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联合抵制交易协议的表现形式有:(1)联合拒绝向特定经营者供货或者销售商品; (2)联合拒绝采购或者销售特定经营者的商品; (3)联合限定特定经营者不得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它垄断协议。 【考点2】《反垄断法》禁止的纵向垄断协议(P447)(多选题)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例题·多选题】经营者与其交易相对人达成的下列协议中,被中国反垄断法律制度明确禁止的有()。()

A.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B.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高价格 C.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D.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地域范围 【答案】AC 【解析】(1)选项B: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属于《反垄断法》明确禁止的纵向垄断协议,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高价格”,并不违法;(2)选项D:“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就“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达成的垄断协议,属于《反垄断法》明确禁止的横向垄断协议,而“经营者与其交易相对人”(如生产商和销售商)达成的“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地域范围”的协议,并不违法。 【考点3】垄断协议的豁免(P449) 1.可被《反垄断法》豁免的垄断协议类型 (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技术性卡特尔); (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标准化卡特尔、专业化卡特尔);

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浅析

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浅析 [摘要]环境公益分为集体公益和多人公益,多人公益实为个人私益之结合,目前司法实务界的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公益和私益相结合之特点,以此可将环境公益诉讼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纯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附带民事诉讼、环境公益附带行政诉讼。纯环境公益诉讼依诉讼请求的不同分为排除妨害型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损害赔偿型环境公益诉讼。 [关键词]环境公益;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类型 当下中国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提法层出不穷,实务界也有不少的探索和具体的司法活动,首先体现在机构设置上,河北省晋州市人民法院、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贵阳清镇市人民法院、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均先后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法庭,这些新成立的环境法庭,大都宣布且已经受理了部分环境公益诉讼。其次在司法实践方面典型案例数量也不少,对这些案件,有的法院不予受理,有的法院作出判决或者通过调解结案。这些司法实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但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理解上的不同,势必影响到这种新型诉讼在我国的开展。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界定 (一)公益 公益诉讼起源于罗马法,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私益诉讼是指为了保护个人所有的权利的诉讼,仅特定人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是指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凡市民均可以提起。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主持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公益是指不特定多数人所能直接感受、享受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生态利益。公益从主体的构成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体利益,即集体公益,一类是多个人的利益,即多人公益。[1] 前者是一种整体利益,它之所以称为公益,是因为它是多数人组成的集体的利益,该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是参与到这个整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共享利益,此种利益不可被集体中的成员所独享。如环境生态公益,它是集体成员整体分享的。后者的主体是一个个体,即享有某种利益的那个集体。它之所以叫做公,是相对于组成这个集体(也可以叫做共同体)的成员的私而言的。这种利益分属于多个人中的各个人。它之所以称为公益,是因为它是多个人的利益。即“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概念,是多的概念。如环境污染中的众多甚至是不特定多数主体所遭受的利益上的损失。集体公益和多人公益都存在“多”,独立的多个人和构成集体的多个成员。但这两种公益在利益与主体的联系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的。集体

国际商法论文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对美国投资合同风险分析》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课程名称:国际商法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任课教师:李来孺 开课时间: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对美国的投资合同风险分析摘要: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它的经济、政治、法律体系都相对完善和稳定,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到美国投资,投资合同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成败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分析对美国投资合同的风险,对我国企业有很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对美国法律、合同法简介及对中美合同法差异进行比较,来分析投资合同存在的风险,并以投资合同中的BOT合同为模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关键词:美国投资合同风险分析BOT合同风险 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在国门外开拓市场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均领衔全球。去美国投资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在企业投资中肯定会涉及到合同的签订,而中美两国因国情不同、政治体系不同,因而法律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了解美国关于合同的法律以及投资合同相关的法律,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美国法律体系简介 美国法来源于英国法,又根据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作了较多的改变。美国建国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联邦宪法,但联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体系。联邦除在国防、外交和州际商业等方面外,无统一的立法权;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权基本上属于各州。 二.美国合同法简介 美国合同法源于英国的合同普通法,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论是法律规

最新反垄断法律术语

反垄断法律术语

A Abuse of monopoly power 滥用垄断支配力 Abuse theory 滥用理论 Abusive conduct 滥用行为 Acquired firm 被收购的企业,被收购方 Acquiring firm 收购企业,收购方 Acquisition of asset 资产的收购 Act of state doctrine 国家行为理论 Actual damage 实际损失 Additional suit 附加诉讼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行政裁决 Administrative process 行政诉讼程序 Adverse competitive effect 反竞争影响,反竞争效果 Affirmative duty 积极的义务 Aftermarket 下游市场 Aggravating circumstance 从重处罚情节 Aggressive pricing 超高定价 Agreement to divide market 分割市场的协议 Agreement with mixed competitive consequence 带有混合竞争后果的协议Allocate market geographically 从地域方面分割市场 Allocative efficiency 资源配置效率 Amicus brief 为协助法庭而对案情所提出的意见书,法庭之友意见概要

Ancillary restraint/ partial restraint 附属的/部分的限制 Annual sale 年销售额 Anti-competitive effect 反竞争效果 Anticompetitive stock acquisition 反竞争性的股份收购 Anticompetitive 限制竞争的,反竞争的 Anti-merger 合并控制 Antitrust 反垄断,反托拉斯 Antitrust Enforcement 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国际经营的反垄断执法指南 Antitrust felony 反垄断重罪 Antitrust immunity 反垄断法的除外 Antitrust litigation 反垄断诉讼 Antitrust procedures and penalties act of 1974 反垄断程序和处罚法 Antitrust scrutiny 反垄断审查 Assign customer 划分客户 Assistant Attorney General 美国联邦司法部长助理 Assured source of supply 稳定的供货渠道 Attempt to monopolize 企图独占 Attempted monopolization 企图独占 Attenuating circumstance 从轻处罚情节 Attorney General 司法部部长 Automatic adjustment mechanism 自动调节机制

反垄断法上的民事赔偿责任

反垄断法上的民事赔偿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李志刚, 中国人民银行徐式媛 2011-12-20 21:09:19 来源:《人民司法》2011年第7期 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经济宪法,对规范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反垄断法第五十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为人民法院受理反垄断民事赔偿案件和市场主体提起反垄断民事赔偿诉讼确立了法律依据。但该条规定的功能仅限于建立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对反垄断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中的具体问题,如原告资格、起诉条件、损害赔偿额的确定等问题均未作进一步的规定。在人民法院受理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后,如何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正确、稳妥地审理反垄断民事赔偿案件,已成为司法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已决案件的主要特点 据统计,自2008年8月1日至2009年10月1日,人民法院受理的反垄断民事案件共9件。[1]案件数量虽然不多,但考虑到反垄断法在本质上是经济法,以行政执法为法律的主要执行方式,与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在反垄断法颁布实施1年左右的时间里就有9件,并不为少,这一数字也远高于我国同期反垄断行政执法的总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主体以反垄断法为依据提起民事诉讼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从这9个案件中的原告性质看,既有经营者,也有消费者。而以消费者身份起诉的原告,其本身还是律师。律师以消费者的身份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有多种原因:一是因为律师法律意识比较强,以民事诉讼方式对垄断行为提起诉讼,也是其维护自身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表现。二是律师与法为伴,以法为业,如果普通消费者出于成本收益考虑而不愿意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投入时间

精选2021年区检察院推进公益诉讼工作总结综述事迹特色亮点三篇(最新)

为进一步深化群众对审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了解,增强人民群众介入掩护公益的信心,拓宽案件线索滥觞,近日,XX县审查院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掩护公益,我们在行动主题宣传运动,运动由该院民事行政审查部牽头,审查业务部分及其他部分结合举办,在城区和各重点乡镇组织开展公益诉讼宣传运动。 该院通过设立宣传点、咨询合、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等方法,向交往群众宣传掩护公益的重要性和公益诉讼的办案流程、司法依据等相关司法知识,并在宣传手册和海报上颁布举报德律风,勉励人民群众使用司法武器掩护国度好处、社会公共好处和维护自身好处。 同时该院还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结合生态情况和资源掩护、食品药品平安、国有家当掩护、国有土地使用出让等领城的范例案例,宣传破坏生态情况、损害国度好处和社会公共好处的严重危害,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 据悉,宣传期间,该院共发放《公益诉讼宣传手册》2000余册,接收司法咨询50余人,张贴海报100余张,设立宣传展板8块。此次宣传,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公益诉讼的知晓度,为拓宽案件线索滥觞奠定了优越的群众基本,营造了优越的社会气氛。 20xx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正式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对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发展完善,我们始终把监督重点放在维护司法公正、保护环境和生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保护国有资产等社会热点上。现将我院开展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我院十分重视公益诉讼工作,检察长专题向县委、政法委进行了工作汇报,召开专题党组会研究公益诉讼工作,制定落实开展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检察长为组长的公益诉讼工作领导组。2017年10月24日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支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的通知,支持我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我院采取一把手亲自抓,重要工作直接部署,重大问题直接过问,重要环节直接协调的办法,同时调整增加办案人员两名,加强了公益诉讼工作力量,在装备上,我们还倾向第一线,为公益诉讼办案配有办案车辆,配备执法记录仪、照相机等取证装备,为开展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学习,强化宣传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购买办理公益案件书籍,请业务专家授课,不断提高干警业务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公益诉讼:1、我们在两微一端、检察周刊等发表信息、稿件7篇;在繁华的涑水大街竖立4*10米的巨型公益诉讼宣传广告牌一块,我院组织专人,投入资金,全市第

中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比较研究李永明曹兴龙

中美着作权法定许可制度比较研究 李永明曹兴龙 上传时间:2006-5-18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4 内容提要:着作权客体属于准公共产品,法定许可是为了促进“物尽其用”而将部分作者权利交由适格者行使。美国法定许可制度以反垄断、市场定价和保护公众知情权为原则。在作者权利保护上,主要有表明其身份、保护作品完整、广告插播和收取许可费的权利。被许可人的权利则主要为实施权和因实施而产生的相关着作权。双方都有在实体和程序上配合对方实现权利并进行取证的义务,对违反义务的行为原则上承担过错责任。在许可费及其相关条款的确定上,采取协议优先原则;难以达成时,由行政裁决和司法诉讼依照市场价格作出决定。中国在系统性的法定许可制度方面可以吸收美国经验,但其“默示许可”方式有一定长处,可以有条件地予以保留。 摘要题:比较与借鉴 关键词:法定许可/默示许可/物尽其用/市场价格/广告插播/知情权/垄断/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对着作权的保护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体现(注:本文所称的着作权均包括邻接权在内。)。由于作品的无体性,可以同时为多数人占有和利用,所以,着作权与传统的有体财权以“对物的占有和分配”为界确定权利范围有很大差别。它既存在着同一作品可被多人同时使用,从而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可能,又存在非权利人无偿或不合理利用作品,给着作权人造成损害的不易察觉的风险。这一准公共产品特性,使得明确界定作者与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权利边界至关重要。显然,这种界定可以以当事人间的协议来进行,但在诸多场合下这种协议并不存在,只能依法直接确定。各国大体上从两个角度对这种关系进行界定:一为从着作权人的角度,即确定着作权的法定内容;二为从公众的角度,即建立对上述着作权的限制制度,主要包括“合理使用”、“权利穷竭”、“法定许可”和“强制许可”制度。其中,前两项从公平的角度确立公众的合理使用权,是无须向着作权人额外付费的无偿使用;后两项则是为保护公共利益,防止着作权人滥用权利而通过公权力从本属着作权人的权利中划出一部分由他人行使,是纯粹意义上的权利限制,一般应向着作权人付酬。具体言之,“法定许可”为法律授权符合条件者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他人作品而不必经过着作权人许可;“强制许可”为符合条件的使用者申请主管部门授予自己使用他人作品的权利。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法定许可”制度进行探讨。 一般而言,由于法定许可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使用者授权,由他们自己来判断是否具备法定条件,可能会导致权利滥用。而强制许可则由潜在的使用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请,由该机关来审查其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对着作权人的保护比较严密。所以,美国法开始非常谨慎地采用了单一的强制许可主义,1976年的《着作权法》最初规定了以下五种强制许可:(1)有线转播(注:The Copyright Act of 1976, section 111. );(2)对录音作品和制品进行某些形式的公开演播和转播(注:The Copyright Act of 1976, section 114. );(3)制作和发行非戏剧音乐作品的录音制品(注:The Copyright Act of 1976,

反垄断法律制度

第四编经济法律制度——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 本章内容框架 第一节反垄断法律制度概述 一、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及适用除外★★★ (一)地域范围(多次考查) (三)适用除外 1.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 2.农业生产中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 【注意】国有垄断企业国有垄断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但其从事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导致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同样受《反垄断法》调整。 【例题·多选题(2017)下列关于《反垄断法》适用范围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只要垄断行为发生在境内,无论该行为是否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B.只要行为人是我国公民或境内企业,无论该行为是否发生在境内,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C.只要行为人是我国公民或境内企业,无论该行为是否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D.只要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无论该行为是否发生在境内,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反垄断法》,选项A正确、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反垄断法》,选项C错误、D正确。 【例题·单选题】(2014A)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在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时所应考虑的因素的是()。 A.商品的功能及用途 B.商品间的价格差异 C.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D.其他经营者的转产成本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供给角度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一般考虑的因素包括:经营者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转产的难易程度,转产需要的时间,转产的额外费用和风险,转产后所提供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营销渠道等。 三、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 以行政执法为主、民事诉讼为重要补充的“双轨制”模式。 (一)反垄断法律责任★★★(14考查)

2015年《经济法》预习考点:反垄断民事诉讼

2015年《经济法》预习考点:反垄断民事诉讼 【内容导航】: 1.反垄断民事诉讼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经济法》科目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第一单元反垄断法律制度概述的内容。 【知识点】:反垄断民事诉讼 1.原告资格 根据《反垄断司法解释》第1条的规定,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以及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的章程等违反《反垄断法》而发生争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可见,消费者是可以作为垄断民事案件原告的。 2.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的关系 根据《反垄断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可见,人民法院受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是不以执法机构已对相关垄断行为进行了查处为前提条件的。 3.专家在诉讼中的作用 (1)专家出庭就专门问题进行说明

根据《反垄断司法解释》第12条的规定,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相应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根据这一规定,“原被告双方”都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专家出庭;经人民法院准许,双方聘请的专家都可以出庭并发表专业意见。 (2)专家出具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 根据《反垄断司法解释》第13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作出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经人民法院同意,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4.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起算 因垄断行为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受侵害之日起计算。 (2)诉讼时效的中断 原告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被诉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从其举报之日起中断。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决定终止调查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撒销案件或者终止调查之日起重新计算。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后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重新计算。 (3)持续性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抗辩 原告起诉时被诉垄断行为已经持续超过2年,被告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损害赔偿应当自

第十一章 反垄断法律制度

本专题内容围绕垄断行为展开,体例逻辑清晰,内容呈现一定规律性。以客观题形式考核,分值为4-6分。反垄断法律制度概述,垄断协议规制制度及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等为常见考点,考频指数分布比较均衡。2020年教材对不同垄断行为的表述,有较多变化,需引起注意。 目录 √反垄断法律制度概述 √垄断协议规制制度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 √经营者集中与滥用行政权力反垄断审查 第一节反垄断法律制度概述 一、反垄断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反垄断法》。 2.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反垄断法》。 【特别提示】本点为核心考点。 【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反垄断法》适用范围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只要垄断行为发生在境内,无论该行为是否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B.只要行为人是我国公民或境内企业,无论该行为是否发生在境内,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C.只要行为人是我国公民或境内企业,无论该行为是否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D.只要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无论该行为是否发生在境内,均应适用《反垄断法》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反垄断法》适用范围。在反垄断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方面,我国采用“属地原则+效果原则”。属地原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无论该行为是否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适用《反垄断法》(选项A正确);效果原则,是指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若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反垄断法》(选项D正确)。 二、反垄断法适用的主体 1.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垄断行为 (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2.行业协会参与组织实施的垄断行为 主要是指,实施诸如价格联盟类的垄断行为。 3.行政垄断行为 主要是指,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三、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 1.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

土壤污染类公益诉讼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69021268.html, 土壤污染类公益诉讼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张彦西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9期 关键词土壤污染公益诉讼存在问题 土壤污染类公益诉讼案件在案件数量、涉案主体、实施违法行为的方式及社会危害性方面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案件数量较多。自2017年7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以来,西青区人民检察院共审查办理8件公益诉讼案,其中7件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1件为食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涉及土壤污染类案件有四件,占一半以上。 2.涉案主体多样化。在办理的4件土壤污染类公益诉讼案中,造成土壤污染的违法主体类型均不同,既有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又有小作坊、个体户及个人。如在天津华津牧工商联合公司厂房内企业污染环境案中违法主体为国有企业,在天津市廊青林场无名标准件、自行车及镀件作坊污染环境案中违法主体为小作坊、个体户。 3.实施违法行为的具体手段和方式较为隐蔽。在办理的案件中,违法主体所选厂房地址较为偏僻,排污地点不易发现,排污行为较为隐蔽。其中2件案件厂房地点均在西青区郊区边界处,其中3件均通过私设暗管等较为隐蔽的方式将废水废液等污染物排出车间周边的暗渠或渗坑。 4.社会危害性较大,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土壤污染是废水废液等污染物长期累积形成的,从产生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时间。同时,土壤污染有着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均匀性、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等,以致土壤污染较难修复,社危害性较大。在办理的案件中,仅天津华津牧工商联合公司厂房内企业污染土壤面积就达一百余亩,而且因该土地上长期积存废酸重金属严重超标的工业废水,并已渗漏至地下,污染了地下水源,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生活。 在审查土壤污染类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1.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的监管主体较多,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城乡规划等部门,而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存在监管缺失状況。如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金三角市场区域废水边沟人为倾倒重金属污染物致污染环境案中,因金三角市场区域废水边沟内废水重金属严重超标,污染了该区域土壤,从而导致附近路基上70余颗树木枯死。而对该区

中美反托拉斯和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中英文

中美反托拉斯和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Antitrust and Antimonopol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为加强中美反垄断领域合作,2011年7月27日,中国三家反垄断执法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与美国反托拉斯执法机构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在京共同签署了《中美反托拉斯和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备忘录在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美国反托拉斯机构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框架,以促进双方更有效地执行竞争法律和政策。根据备忘录,中美反垄断和反托拉斯执法机构将在各方面加强合作。附件为该谅解备忘录英文文本。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Ministry of Commerce, and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 Desir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their competition laws and policies by creating a framework for long-term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S. antitrust agencies and the PRC antimonopoly agencies, in order to enhanc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sound and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supports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markets and economic welfare of the citizens of their respective nations, will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为加强中美反垄断领域合作,7月27日,中国三家反垄断执法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与美国反托拉斯执法机构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在京共同签署了《中美反托拉斯和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钟攸平,与来访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利波维茨和司法部副部长瓦尼,分别代表各自机构出席了签字仪式。 备忘录在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美国反托拉斯机构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框架,以促进双方更有效地执行竞争法律和政策。根据备忘录,中美反垄断和反托拉斯执法机构将在如下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相互及时通报各自竞争政策及反垄断执法方面的重要动态。 二是通过开展竞争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活动,加强双方的能力建设。 三是根据实际需要,双方进行反垄断执法经验交流。 四是就反垄断法律和相关配套立法文件的修改提出评论意见。 五是就多边竞争法律和政策交换意见。 六是在提高企业、其他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竞争政策和法律意识方面交流经验。 该备忘录在中美反垄断和反托拉斯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机制,丰富了合作内容,创新了合作方式,进一步深化了中美双方反垄断领域的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