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画图题专项复习题

201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画图题专项复习题

201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画图题专项复习题
201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画图题专项复习题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如,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

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借助画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 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 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l=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小学数学6类“画图”解题

小学数学6类“画图”解题.DOC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 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O.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O(平方厘米)。 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例2 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 (1)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 (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 (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 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 分析图 一些应用题;为了能正确审题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相互关系用分析图表示出来。 例1新华中学买来8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共花了817.6元。每张桌子价78.5元;比每把椅子贵62.7元;买来椅子多少把? 分析图:

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梳理

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梳理 一、小学数学到底学什么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思维方式的运用在学习数学这一科目上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培养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从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将基础打牢,那么等孩子上初中后面对更复杂的学习内容,就会变得更吃力。 可以这样说,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初步的感知,特别是应用题,而理解题意这个环节,决定你考了问题的角度,确定你考虑问题的方法,因此,这是做题中的重要环节。 二、小学数学“画图”解题立竿见影 根据审题的内容画图,把该题的条件、问题在图上表明,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本来的面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图中一下子就可以找到答案,而且通过画图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错误。 很多小学生做应用题,就知道看题目,草稿纸也不用,紧盯着啊看啊......能看出花来?光看题,又不是看小说。 借助画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

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共5题;共6分) 1.口算8×520时,可以先算________×8,然后在积的末尾再加________分0。 2.一个篮球64元,买5个篮球带300元________(填“够”或“不够”)。 3.直尺上5厘米到12厘米之间长________厘米。 4.足球的个数比篮球的个数少,足球个数是篮球个数的________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 二、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6.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A. 46厘米 B. 100厘米 C. 26厘米 7.5千米和500千克比较,()更大一些。 A. 5千米 B. 500千克 C. 无法比较 8.五月份产量比四月份增加,五月份产量相当于四月份的()倍. A. B. C. D. 9.把一个班的60个学生平均分成4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A. 15个 B. C. D. 10.0×90=() A. 0 B. 800 C. 67 D. 240 11.363+239的和大约是()。

A. 500 B. 600 C. 580 12.能拼成的是()组图形。 A. B. 13.笑笑每个月能攒(zǎn)零花钱120元, 要买一台学习机580元,笑笑至少需要攒()个月的零花钱才够买一台学习机。 A. 4 B. 5 C. 6 14.□45×3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小数填()。 A. 5 B. 4 C. 3 15.长方形是特殊的() A. 正方形 B. 平行四边形 C. 三角形 D. 梯形 三、连线题(共2题;共10分) 16.小飞絮会落到哪里呢?请你连一连. 17.估一估,下面的苹果分别是从哪棵果树上掉下来的?用线连一连. 四、判断题(共5题;共10分) 18.72是9的8倍,是8的9倍。()

三年级数学_作图法解应用题

作图法解题 专题分析: 用作图法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使题意形象具体,一目了然,以便较快地找到解题的途径,它对解答条件隐蔽、复杂疑难的应用题,能起化难为易的作用。 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或者几个数的和差、差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求其中一个数或者几倍数问题等应用题时,我们可以抓住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从而列出算式。 【经典例题】 例1、五(一)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同样多。抽去18名男生和26名女生参加合唱团,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五(一)班原有男女生多少人?☆☆☆☆ 例2、有20箱货物,乙交给甲去运送。每运送1箱给乙10元,如果丢了1箱,甲要不但不收钱,还要给乙5元,甲最后收获110元,问丢失了多少箱?

练习一: 1、两根电线一样长,第一根剪去50厘米,第二根剪去180厘米后,剩下部分,第一根是 第二根长度的3倍。这两根电线原来共长多少厘米? 2、甲乙两筐水果个数一样多,从第一筐中取出31个,第二筐中取出19个后,第二筐剩下 的个数是第一筐的4倍。原来两筐水果各有多少个?

3、哥哥现存的钱是弟弟的5倍,如果哥哥再存20元,弟弟再存100元。二人的存款正好 相等。哥哥原来存有多少钱? 例2、两根电线共长59米,如果第一根剪去3米,第一根电线的长度就是第二根的3倍。 求原来两根电线各长多少米?

练习二: 1、甲乙两筐苹果共重83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3千克后,甲筐苹果的重量就是乙筐的4 倍。甲乙两筐苹果原来各重多少千克? 2、学校图书室共有图书和故事书250本,又买来50本科技书后,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 的2倍,学校图书馆原来各有科技书和故事书多少本?

小学“画图”解题方法

小学“画图”解题方法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 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l=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

解题。 如,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 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再如,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l)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 (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 (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 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 3、分析图 一些应用题,为了能正确审题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相互关系用分析图表示出来。 如,新华中学买来 8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共花了 817.6元。每张桌子价 78.5元,比每把椅子贵 62.7元,买来椅子多少把? 分析图:

小学数学课堂画图教学

摘要: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问题学科,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的本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训练。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画图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其应用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利用画图教学来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也是教师当前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课堂;画图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不能掌握学习方法,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无从下手,没有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等,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1画图教学概述 画图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师进行数学课堂讲解时,利用几何图形对数学问题进行形象的分析、讲解,更生动的表达数学问题,使学生具有更直观的印象,使数学问题更形象化,形成一个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向学生讲解,从而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所以,利用画图教学在数学课堂上使用是非常有利的,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知识。 在教学改革环境的影响下,如何利用每一堂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尽快的掌握知识,是每个数学老师的目标。使数学课堂的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在很多的国家并没有单独进行课堂教学,而是把知识都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利用画图教学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将画图教学与数学进行了完美的整合。 学生只有真正的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占据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利位置,才能充分体检教学的成功。而做为数学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动手与数学教师的理论演示相结合,利用画图教学来解决数学问题。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后,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主动的解决,形成自主意识及独立分析的习惯,并且可以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2画图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在画图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画图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的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以及完美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而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掌控,常常会导致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掌握画图学习的主动权,进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与教师的演示讲解能够做到有机结合,通过画图教学使数学问题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分析解决,进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 2.2激发学生的画图意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去分析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画图意识。比如,在解决关于花圃面积的相关习题时,如果仅通过阅读题面学生很难得到完整的解题条件,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够得到完整的解题条件呢?并逐步启发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明确和求出所需条件,进而培养学生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画图意识。 2.3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在对于小学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以求在学生的思维里形成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资料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普陀小学贺苏群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基于学生心智发展特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通过画图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例如三下的“重叠问题”,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理清题意,而利用韦恩图,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题意,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审题活动,有助于快速理解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又例如在一个单元的复习整理时,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用树图或集合图来表示。总之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2.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须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呈现。这块内容的呈现可谓改头换面。它不仅改了名头,谓之“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形式也有了全新的变化,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处多多。 3.基于改进教师教学的需求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适应新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特点,教学中往往削弱解决问题的教学;或者把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简单化处理;或者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完全隔离开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以来,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出现了不少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画图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画图题 (2018.1.14) 一、画线段 1.画一条长3厘米4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0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5厘米长7毫米的线段。 二、画长方形或正方形 1.在下面的格子里画周长为1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个格子边表示1厘米) 2.在下面的格子里画周长为14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个格子边表示2厘米) 三、画倍数 1.画 是 的3倍。 2. 多的部分是第一行的 2倍。 四、分数涂色 1. 2.

一、脱硫原理 在燃烧时掺烧一定比例的石灰石,经过以下反应降低硫化物的排放。CaCO3 CaO+CO2 CaO+SO2+1/2O2 CaSO4 为了达到良好的脱硫效果,使脱硫剂和燃料良好混合,合理设计脱硫剂给料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二、脱硫剂给料系统的主要形式 (一)混合给料系统 在厂区脱硫剂与煤混合,由输煤皮带煤仓,由给煤机经播煤管送入炉膛。优点:系统简单造价低廉运行维护费用低 缺点:不能适时调节,脱硫剂利用率和脱硫效率低 容量小时用 (二)炉前混合给料系统 脱硫剂与煤有各自的料仓,在给煤机内混合,经播煤管送入炉膛。可以调节脱硫剂的给料量。 系统简单,脱硫剂与煤混合不均匀,脱硫效率低。适用于小容量锅炉。 (三)炉内混合给料系统 1.机械输送系统 成品脱硫剂粉脱硫剂储存仓——脱硫剂日用仓——脱硫剂给料机——播煤管——炉膛 给料机实现给料量的连续计量和调节。 2.气力输送系统 (1)破碎+气力输送系统 图3-37块料脱硫剂—一级破碎机—刮板给料机—脱硫剂料仓—刮板给料机—二级破碎机——成品脱硫剂粉—由压缩空气送入脱硫剂粉仓—气锁阀、给料机、风粉混合器—回料密封管道——炉膛 系统复杂,初投资大,占地面积大,运行管理工作量多。 购买脱硫剂块料便宜。 (2)气力输送系统 图9-38有给料机脱硫剂粉—脱硫剂储仓(5天用量)—仓泵(压缩空气)—日用仓—给料机—恒速旋转气锁阀——用送分风机通过炉膛四周的输送管道由给料口送入炉膛 脱硫剂与煤混合均匀,调节性能好。(通过煤质和锅炉负荷变化进行调节;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系统复杂,造价高 图9-39无给料机 日用仓设计成三叉料斗——变速旋转气锁阀——分流器——炉膛 注意:气流速度应大于物料的悬浮速度。 三、影响CFB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 1.脱硫剂和给煤粒径的影响 减小脱硫剂粒径,脱硫效率提高。如果太小会以飞灰形式逃逸,影响脱硫效率。100-500微米。给煤粒度大,颗粒破碎磨损严重,也不利于燃烧不利于脱硫。给煤粒度太小也不好。 2.脱硫剂特性的影响

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的作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又正好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为了较好的解决"抽象性"与"形象性"这对矛盾,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形的转换,即把题目中给出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由图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画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而小学数学大都是由数学和运算符号组成的,他们觉得枯燥无味,老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出示三个分数1/2,2/4,4/8,问学生哪个分数最大,哪个分数最小,为什么?当学生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时,老师及时引导,可用画同样长的线段图,或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圆形来表示出这三个分数,这时学生发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完全相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并没有到此结束,教师进一步引导质疑:"0为什么除外",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画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万分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容易构建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对于较复杂的或者较抽象的问题,教师无论多么生动地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通过画图来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圆环面积,有一个直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向周围拓宽2米,花坛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出示题后,同学们要清楚题目的意思的确具有一定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竞赛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填空。(共31分,每小题4分,其中第4小题8分,第6小题7分。) 1、360秒=()分1千米-520米=()米 2千克68克=()克2时35分=()分 2、北京奥运会一场足球赛从下午3:30分开始,经过1小时55分后结束,这场足球赛结束的时间是()时()分。 3、将下列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5600分米,5000厘米,550米,1千米60米 4、在算式□÷△=3……○中,当余数是4时,除数最小是(),被除数就是()。当除数是6时,余数最大是(),被除数最小是()。 5、一串彩灯有四种颜色,并且是按第一盏红、第二盏蓝、第三盏黄、第四盏绿这样的顺序排列的,照这样下去,第12盏是()色,第39盏是()色。 6、在小明的日记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我家门前有一棵高5()的大树,家里有一台长约8()的电视、一张长约3()的沙发,阳台有一台90()高的洗衣机,书房里有一张6()高的书桌,书桌上有一盏高35()的台灯和一个厚约30()的文具盒。 二、选择题。(9分) 1、一幅画长12分米,宽8分米。这幅画放在下面第()个画架中最合适。 A、长14分米宽6分米 B、长16分米宽12分米 C、长13分米宽9分米 2、如右图,剪下一小长方形后,周长()。 A、变大了 B、变小了 C、不变 3、一筐苹果有50个,最少要增加()个,才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而刚好够分。最少拿走()个,就能刚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 A、2 B、6 C、无法确定 三、作图题(10分)(1)画一条线将下边的图形改为平行四边形。(4分)(2)在图形的左边画一个与这个平行四边形对称的图形。(6分)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5482940.html,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作者:黄仲重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 教学实践中,不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抽象水平高,直接通过文字阅读就能清晰理解数量关系,构建起数学模型,顺利解决问题。但也有不少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抽象水平低,需要借助直观,才能较好地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这时,画图就成为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杖。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示意图或线段图,将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学生能根据遇到的题目,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方法来解决. 一、对运用画图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价值思考 1.、画图能把学生的兴趣与数学学习相结合 小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如果您是一位细心的老师或家长,一般都能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书包里发现一本或几本有图或画的本子,这是课间或闲暇时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一起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游戏本或画画本,里面画满了只有学生们才能读懂的游戏规则和游戏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们这么喜欢画画,喜欢用图画表达各自不同的想法,我就利用他们擅长画画的特点,把“图”与数学学习相结合,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画图,通过生动有趣的原生态图形,使数学与图形结合,以画促思,最终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从而更好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让他们在尝试中体会到画图解题的快乐,体验用画图法解题带来的成功感和价值感。 2、画图是学生数学学习“有形”的语言 作为中低段的数学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感触:有些学生能把一些数学题做出来,但对解题的思路总说不清楚,而且越说越糊涂,想在这个年段渗透一些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转化思想等,更是难上加难。而画图法,却是一座桥梁,它让学生把图当做“有形”的语言,把想法说出来,把思路理清楚,从而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当然也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图画“作品”,不管是“力作”还是“劣作”,都是学生不同的解读和表达。教师在对图的解读过程中解读 学生,以此来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我们借着画图这座“桥”,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图画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魅力所在。 3、指导学生画图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_______)分;(_______)时整,时针、分针、秒针重合在一处。 2.40厘米=(_______)分米 3吨5千克=(_______)千克 7分=(_______)秒 28毫米+72毫米=(_______)厘米 3.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只铅笔长16________; @ 一头牛重500________; 爸爸每天工作8________; 刘翔跑110米栏只要9________多. 4.小明每天放学的时间是,在路上用了15分。他回到家的时间是(_____)时(_____)分。 5.在○里填上>、<或= 900-454○500 2吨○2千克 8000米○9千米 4时○240分 6.(________)比289多756;1000比(________)多3。 7.被减数、减数、差相加的和是600,被减数是(__________)。 ;

8.括号里最大填多少? 36+(___)<100 260-(___)>97 二、判断题 9.小芳指着一棵大树说:“它有12分米高.”(______) 10.一个数与298相加,和是645,求这个数.列式是:645-298(_______)11.一包食盐重250克。(________) 12.三位数减三位数,差一定是三位数.(____)。 1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就走一大圈,分针走一大格秒针也就走一大圈。(_______)14.昨天那场大雨持续时间真长,整整下了3分钟。(_______) 三、选择题 15.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千米、米、毫米、厘米B.米、千米、厘米、毫米 C.千米、米、厘米、毫米D.毫米、厘米、分米、米 16.钟面上的时针在数字“2”和“3”之间,分针指向“7”,秒针指向“1”,这时是(). - A.2时7分1秒B.3时35分5秒C.2时35分5秒 17.一根绳子长90米,先用了28米,后来又用了39米,这时这根绳子短了()米.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渗透“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开题报告刘夏娟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渗透“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开题报告 问题的提出: 当学生面对着一个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突破口,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呢?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数学解题策略有许多种,其中画图是一种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小学生学习年龄小,抽象思维水平不高,而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策略,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我最常向学生推荐的一种解题策略。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渗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方式,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有效运用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可量化,要求教师有优化与效益的观念。 “画图策略”:是指解题者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式,画出与题意相关的图形或图案,借以帮助解题者观察、推理、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数学是门抽象的学科,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问题抽象度较高,因此画出图形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画图的方式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找出解题的途径。可见教师解题时可以通过画图说明,也建议学生运用画图方法于个人解题活动中。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一个有形象问题的学科,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画图策略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题意,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审题活动,有助于快速理解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借助形象思维教学(画图策略)是渗透知识的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 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从内容的编排、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的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关于解决问题中的策略问题。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并入了“解决问题”中,也使得现实当中大家忌讳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好像提到应用题的教学就是过去的机械、呆板等弊端,于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不敢把解题的“策略”传授给学生,似乎这样就是灌输式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思维。 基于以上两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学生在作图解题过程中,教师可时时触摸他们智慧的火花,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作图中的技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5、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涵养和教学智慧,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思维特点,研究画图策略的适用范围。

(全)小学六年级数学必会6类“画图”解题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必会6类“画图”解题法 1 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 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 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例2 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 (1)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 (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 (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 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

最新小学数学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黄岩南城中心小学赵朝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赵 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没有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來教学,对于解題的一些方法、策略教师没有很好或不知道如何系统的渗透和灌输。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发现不少学生(中差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学生读题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的把实际问題抽彖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來口生活的各种倍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題的方法、策略不够多样、准确,思路不够开涌,等等。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即数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问题,具体解題时选择解題的方法和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该问题或比较简单地解决该问題。顾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題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画图的价值在于用图形语言刻画问题:用图形语言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图形语言解决问题:用图形语言刻画问题的结果。画图是个重要的工具,体现直观化。当学生把图画岀來后,数形结合,把抽線问題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塑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題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讲,画图能力的强弱也反映了解题能力的奇低。 我所任教的是五年级学生。由于一到四年级他们没掌握好画图策略,导致现在他们会做的题不画图,不会做的题更想不到画图。学生利用画图來解决实际问題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利用画图來检验口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更是塞寒无儿,而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題中的作用,那是无可厚非的,我想在五年级的时候进行补救。因此,我确立了“小学数学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综述. “问題解决”是美国数学教育界80年代以來的主要口号。在国内:作为“解决问題”的前生“应用題”教学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取得很多成果。作为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題”也有不少专家,一线老师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有从“数形结合”入于研究的:瑞安市塘下镇鲍一小学的陆昌波老师研究的“数形结合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方洞中学的张伟老师研究的“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应用题教学的难点”有从“年段”入于研究的:常州市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的万小茂老师“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題教学策略的研究”北京某校课题组研究的“培养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的研究”。 本课題研究是借助图形,把纯文字的解决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纷繁的数呈之间,去除非本质属性,抓住数虽之何的本质联系。指导学生如何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将许多抽彖的数学概念和数虽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恰当地借助直观图形,让数虽基于图形“显山露水”。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图形是过程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精品教案

2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第80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正确进行区分和辨认,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2.通过观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方巾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尺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四边形,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四边形有什么特征?(点名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80页例2。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组织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用教棒指一指) 师: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点名学生回答,课件展示长方形) 师:长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有几个角呢?(学生讨论,点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 (出示方巾,用手指沿方巾的边指一周) 师:你们知道方巾是什么形状吗?想一想,你们平时见到的方桌是什么形状?(点名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 师:正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有几个角呢?(学生讨论,点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点名学生回答) (2)长方形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和4个角,那么这4条边有什么关系?4个角又有什么关系?请大家拿出尺子量一量你们的数学书。(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指正,得出结论) 师:长方形有4条边,其中对边是相等的,即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长方形的4个

小学画图解题方法

小学画图解题方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画图”解题方法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l=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如,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再如,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