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

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60g 川桂枝12g 炒白芍30g 秦艽20g 秦当归15g 寻骨风30g 老鹳草15g 鬼箭羽15g 青风藤30g 乌梢蛇12g 生姜3片大枣6枚

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温阳通络法

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 黑附子15g 川芎12g 生苡仁60g 苦杏仁15g 炙甘草10g 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 羌活9g 独活30g

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

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自拟方如下:

生黄芪60g 土茯苓60g 广地龙15g 土鳖虫12g 乌梢蛇15g 全蝎尾15g 炮山甲15g 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 露蜂房30g 忍冬藤30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另服“大活络丸”每次一粒每日早晚各一次。

兼阴虚风动,手足抽搐作痛加羚羊角0.5g(吞服),桑枝12g白蒺藜30g;烦热口渴加石斛20g丹皮15g瓜蒌根20g;纳食少味加生谷芽30g麦冬15g;痹痛在上肢加川桂枝15g;痹痛在腰膝以下,加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肢体麻木加防己15g;浮肿加生白术30g赤小豆30g;发热加白薇15g鸭跖草15g;血沉快者加蒲公英30g等。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多应手而起沉疴。

活血通络法

骨痹(胸腰椎骨质增生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精神困顿,脉沉迟、尺部尤涩,舌质淡苔薄白。此为命门阳气不充,寒湿内滞,以致身半以下气血瘀阻而成挛痹,倘久延不治,筋骨将萎废不用。亟宜重剂益气养营,通补兼顾。方用自拟:

生黄芪60g 鹿茸15g 龟板20g 炮山甲15g 白花蛇10g 金蜈蚣10条制首乌30g 大熟

地60g 肉苁蓉15g 秦当归15g 赤白芍各30g 威灵仙30g 独活30g

本方治疗胸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极为良好,症状可以完全消除,运动康复。同时对下肢肌痿、算塞性脉管炎以及手术后截瘫的患者,亦收到极好的治疗效果。

腰背寒痛较甚,加淡附片15g肉桂15g;陈旧外伤加制乳香12g制没药12g土鳖虫30g;风湿阻络加防己15g防风15g;下肢痿弱加服健步虎潜丸,每日两次,每次15g。

痹证既有寒热之分,则治疗就有补泻之别,因其证往往虚实并存,有实多虚少或实少虚多之分,故不能一概而论。人身经络骨骱赖气煦血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治疗痹证,多着眼于虚、立足于补,尤重益气。窃以为此乃治虚痛之大法!此外,还应看到实痛虽由风寒湿三气所形成,无湿则风寒不能独伤经络。至于辨证有行痹、痛痹、着痹三种,无非是痹邪各有偏盛,见症不同而已。在扶正祛邪的前提下,首先要抓住病症的主次、新久和病位所在。气虚甚者,益气为主,化湿为辅;湿邪甚者,祛湿为主,益气为辅。并分析虚在何脏何腑,湿处上下表里何经何络,以洞然于胸,有的放矢。凡久痛阳气必衰,乃累及于肾,故益气之中兼以温肾壮阳;伏湿不除,必重伤四肢肌肉,扶阳燥湿之外应兼顾脾胃。经临床治疗摸索,撷取家族先贤实际经验,博采众说,吸取众方之精华,初步掌握痹症的一些临床治疗规律,近年来,接触到较多颈肩腰腿痛患者,无论其属于风寒湿痹、湿热痹或骨痹,运用以上治疗方法,患者症状都得到极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疼痛缓解消失、损伤修复、运动功能康复。经现代医学影像学、血液检查,关节组织血液恢复正常。

用药体会

1、益气

黄芪益气补中为众所周知,用于痹证,在大队宣痹祛湿活血通络药中,选为主将,如舟车之有轮楫,冲锋陷阵,其功尤著。通常配伍人参、白术,事半而功倍。至于枸杞一味,王孟英云:“专治短气。”其味纯甘,能补精神气血津液诸不足。

2、宣痹

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乌头、附子、生姜、细辛等,风寒实证,用以疏表取汗,温中散寒。但散而兼润者,则推防风、秦艽,且风药能胜湿,可以并行不悖。

3、通络

运用动物虫类药物可搜逐深痼经络之邪,如麝香、蛇蜕、土元、地龙、穿山甲、全蝎、蜈蚣、鳖甲、蜣螂、虎骨、鹿筋、蜂房等,可配合草木茎类桑枝、青风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丝瓜络、千年健、徐长卿、伸筋草、鬼箭羽等植物药,其中桑枝、地龙治疗肢端麻木,穿山甲、鬼箭羽、青风藤止痛之力尤著。“通则不痛”,乃泛指实痛而言,若劳损血虚,筋骨失荣而身痛属虚者不宜应用此法。

4、祛湿

湿气流注,肢体痹痛,通阳始能宣痹。祛湿用淡渗之品,是缓调之法,大豆卷、防己、蚕砂、萆薢、薏苡仁、猪苓、茯苓、滑石、土茯苓、五加皮等皆可轻以去实。治疗湿热痹,以土茯苓、蚕砂为主药,随证加减,其效甚速。

5、补肾

肾虚用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破故纸、巴戟天、肉苁蓉、鹿衔草、杜仲、川续断等;脾虚用山药、芡实、白术、扁豆、党参等;心虚用丹参、枣仁、柏子仁、沙参之属。

6、活血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乳香、没药、苏木、莪术等,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7、清热

风湿化热,灼伤营络,身热起伏不解,宜予以清解,用银柴胡、白薇、青蒿、丹皮、忍冬藤、

鸭跖草、蒲公英、生石膏、知母等;口苦,溲黄烦热者,酌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山栀等。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 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60g 川桂枝12g 炒白芍30g 秦艽20g 秦当归15g 寻骨风30g 老鹳草15g 鬼箭羽15g 青风藤30g 乌梢蛇12g 生姜3片大枣6枚 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温阳通络法 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 黑附子15g 川芎12g 生苡仁60g 苦杏仁15g 炙甘草10g 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 羌活9g 独活30g 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 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自拟方如下: 生黄芪60g 土茯苓60g 广地龙15g 土鳖虫12g 乌梢蛇15g 全蝎尾15g 炮山甲15g 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 露蜂房30g 忍冬藤30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另服“大活络丸”每次一粒每日早晚各一次。 兼阴虚风动,手足抽搐作痛加羚羊角0.5g(吞服),桑枝12g白蒺藜30g;烦热口渴加石斛20g丹皮15g瓜蒌根20g;纳食少味加生谷芽30g麦冬15g;痹痛在上肢加川桂枝15g;痹痛在腰膝以下,加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肢体麻木加防己15g;浮肿加生白术30g赤小豆30g;发热加白薇15g鸭跖草15g;血沉快者加蒲公英30g等。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多应手而起沉疴。 活血通络法 骨痹(胸腰椎骨质增生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精神困顿,脉沉迟、尺部尤涩,舌质淡苔薄白。此为命门阳气不充,寒湿内滞,以致身半以下气血瘀阻而成挛痹,倘久延不治,筋骨将萎废不用。亟宜重剂益气养营,通补兼顾。方用自拟: 生黄芪60g 鹿茸15g 龟板20g 炮山甲15g 白花蛇10g 金蜈蚣10条制首乌30g 大熟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痹症(颈椎病)

痹症(颈椎病)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以颈肩上肢疼痛、手指笨拙麻木、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病证范畴。 乃由风湿、痰瘀痹阻颈络或肝肾阴虚、经络失调所致。 【护理评估】 1、观察疼痛发生时间、性质、关节状态。 2、评估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风寒痹阻证、血瘀气滞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者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及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烟酒之品。 (2)肝阳上扰者可食用滋xx之品。 (3)气血亏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可食滋阴补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身心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7、并发症护理 猝倒: 颈椎病患者常常在站立或走路时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应做好防护措施。病人出现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是急按人中,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护理。 高血压颈椎病:

杜淑云主任介绍: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

杜淑云主任介绍: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 针对痹症这种疾病,很多人都不了解,痹症也就是所谓的风痹、寒痹等疾病,患上痹症的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患病,痹症的出现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具体有哪些诊断方法如下杜医生为您介绍。 一、痹症的诊断方法: 1、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同时,发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是痹症的诊断方法。 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本病的症状学特征。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肉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欣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诊断。 二、痹症的鉴别诊断 杜主任分析:痿病肢体痹病久治不愈,肢体关节或因痛剧,或因届伸不利,或因变形而活动减少,肌肉废用而渐萎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要点是看有无疼痛。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弱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辨证论治。 通过上述就是杜主任为您介绍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相信现在您根据上述的内容也是有所了解的吧,痹症的出现对患者危害极大,所以患者们需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对症治疗才是最好的!

痹症

痹症 【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包括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多40岁); (5)晨僵感30min、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痹 (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3、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痹症临床辨证论治探索 发表时间:2016-05-31T16:20:45.9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作者:陈祖明1 黎孝平2 [导读] 1.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520;2. 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560)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陈祖明1 黎孝平2(1.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520;2. 铜梁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560) 【摘要】痹症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为病机关键。痹病日久,伤耗正气,损及肝肾,痰瘀互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痹证的诊治,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 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早期、规范、精准诊治,可获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痹证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11-02 痹症即闭塞不通之意。是在人体正气先虚,再由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酸楚、重着、麻木、疼痛,或关节伸屈不利、僵硬、肿大、变性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随着疾病进展可累及脏腑,缠绵不解,迁延不愈。 痹症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炎,痛风,肌纤维炎等疾病。祖国医学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有认识,且存在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疗效。 现将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报告如下:病因病机《内经》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虚损,风、寒、湿、热之邪,在恶劣的气候、环境协同作用下侵入人体,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邪壅经隧,留而不祛,气滞血瘀,湿聚津凝成痰,邪气与痰瘀互结,深入筋脉、骨节、肌肉成病。《素问. 痹论》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终致关节肿大、僵直、畸形、功能障碍。外邪不同,程度倚重,则有不同分类:风邪偏盛则为行痹,其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则为寒痹,其痛剧烈,痛如锥刺;湿邪偏盛则为着痹,其痛重着,麻木不仁;邪从热化则为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痹证失治,久而累及五脏,《素问. 痹论》云:“内舍于其合也”,病情至此,复杂难治,成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之尪痹。 辨证论治痹症的辨证论治要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虚实主次的各异,痰瘀互结的轻重辨明证型。以扶正祛邪活络,缓急止痛除痹为治疗原则。 1. 行痹行痹又称风痹,《素问. 痹证》云:“风气盛者为行痹”。是由风寒湿,三气中,风气偏盛,杂合侵犯人体所致。风善行数变,故以肢体疼痛游走不定为突出特点,或关节,或肌肉,或上肢,或下肢。其疼痛程度不及痛痹严重,沉重、麻木、肿胀不如着痹明显。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游走不定,舌淡,苔薄,脉浮。治当:祛风通络活血,散寒除湿止痛的。拟方:防风15 克,羌活15 克,独活15 克,秦艽20 克,威灵仙20 克,麻黄6 克,葛根20 克,鸡血藤30 克,川芎18 克,当归15 克。方中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葛根散寒宣肺,解肌祛邪;当归、鸡血藤、川芎养血活血,舒络柔筋,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2. 痛痹痛痹又称寒痹。《素问.痹证》曰“: 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入经络,气血闭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痛痹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加剧,得热则减为主要特点,舌苔薄白,脉沉紧。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治当:温肾壮阳行气,散寒通络活血,祛风除湿止痛。拟方:川乌10 克,麻黄6 克,桂枝10 克,牛膝30 克,木瓜15 克,赤芍18 克,杜仲10 克,淫羊藿30 克,菟丝子20 克,甘草6 克。方中川乌除寒开痹,疏通痼阴冱寒,麻黄、桂枝通阳散寒走表,表里同治,内外搜散;牛膝、赤芍、木瓜有、甘草活血通络,缓急止痛;杜仲、淫羊藿、菟丝子温肾壮阳,寒除湿止痛。加减用药可遵循行痹施之。 3. 着痹着痹又称湿痹。《素问. 痹》曰:“湿气胜者为着痹”。湿性粘滞,缠绵难愈,故着痹以肢体关节重着疼痛,如身带重物,活动不利,顽麻不仁为主要表现,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而沉。痹证虽感受外邪,但脾胃受困,湿邪滞留,病程缠绵。治当:健脾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活血。处方:苍术18g,薏苡仁30g,茯苓18g,白术15g,桑枝30g,秦艽20g,独活15g,防风15g,木瓜30g,五加皮18g,牛膝30g,川芎18g。方中重用苍术、薏苡仁。苍术燥湿健脾,善除经络肢体之风湿;配桑枝利关节、通经络、除湿痹;薏苡仁健脾燥湿,善除皮肉筋脉之湿滞,缓急除湿止痛,配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湿运;秦艽、独活、防风祛风祛湿,五加皮、木瓜专治风湿膝痛;牛膝、川芎行血活血,引药直达病所。临证需根据症状及偏胜随症加减。 4. 热痹《素问.痹论》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曹阴,故为热痹”。热痹为风湿热毒流注肢体关节,或风寒湿邪与体内蕴热相搏而成。故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遇热痛增,得冷稍舒,手物不可近,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祛风除湿止痛。湿热毒邪内蕴关节肌肉是本证特点,应重用石膏、知母、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解毒。处方:石膏30g。知母15g ,牡丹皮15g,赤芍18g,生地18g,萆薢15g,蚕沙10g,忍冬藤30g,苡仁18g,防己10g,桑枝30g, 赤小豆30g。方以石膏、知母、牡丹皮、赤芍、生地清热凉血解毒,散瘀通痹;石膏、知母、清热解肌;萆薢、蚕沙、忍冬藤、防己、苡仁祛风除湿宣痹;赤小豆、桑枝疏利通络。若热痹化火伤津当酌加养阴凉血之品。 5. 尪痹痹病治疗不当,迁延日久不愈,则肝肾亏损,气血俱虚,寒湿凝滞,湿热互结,寒热夹杂,痰瘀交阻,痹阻经络,从而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寒热错杂之证。本虚以肝肾亏损,气血俱虚为著,标实则以寒凝痰瘀,经络阻闭为要,尤应分清主次,周密思考辨证。痹证的治疗,应详审正邪之盛衰,细酌补泻之分寸。初病宜疏散,邪尽为务;久病正虚当固本,扶正为先。 5.1 湿热互结外感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互结,郁蒸壅滞经络,流注肢节,不得宣散,致气血郁滞不通。症状:骨节烦痛,红肿,肢身拘挛重着,转侧困难,或遍身顽麻,身热缠绵不退,皮肤瘙痒,大便粘稠不畅,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除湿清热,活血通络。治疗此类痹症,用药切忌重浊沉凝,宜选轻清宣化、流动渗利之品,使经气宣通,湿热分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祛湿毒、利关节,以萆薢、蚕沙为妙。○ 4. 处方:秦艽30g, 蚕沙30g,草果10g,薏苡仁30g,防己15g,滑石30g,黄柏15g,木瓜15g,牛膝30g,桑枝30g,海风藤15g。方中秦艽、蚕沙清湿热舒筋络;薏苡仁、滑石、黄柏、防己渗淡利湿清热;草果、木瓜除湿和胃;桑枝、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概述 (1)概念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 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 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 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 (3)西医疾病范畴 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 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 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完整版)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 特征。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 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 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

面瘫,中风,痹症的中医护理学常规

面瘫的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口眼向健侧歪斜,闭目不能,口角下垂,面部板滞,麻木,松弛,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等。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劳累过度。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因素刺激。 (3)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的劝解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指导患者掌握一些自护的常识。如:按摩面部的皮肤、扣齿、鼓腮、皱眉;用湿温毛巾热敷面部;避免面部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戴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小的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5)指导患者自我锻炼,自我按摩 ①表情动作训练:对镜子进行皱眉、闭眼、示齿、鼓腮、吹口哨 等运动,训练时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八呼或四八呼,

每天进行2-3次。 ②自我按摩,可按健侧肌运动方向按摩患侧,由于面部肌肉非常 薄,按摩时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每日早晚各进行 一次。 ③湿温毛巾热敷面部,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可进行2-3次。 【健康教育】 1 急性期后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2 夏季避免头部位于风口窗隙处睡眠,冬季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 3 指导病人自行对镜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肌的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 4 按摩方法用手掌紧贴瘫肌做环形按摩,也可顺瘫肌收缩的正常方向做按摩,手法适宜轻。

尪痹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晨僵 1.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 2.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 3.晨起用力握拳再松开,交替进行50~100次(手关节锻炼前先温水浸泡);床上行膝关节屈伸练习30次。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双膝眼、曲池、肩髃、阿是穴等穴。 5.遵医嘱艾灸:悬灸阿是穴。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痹症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痹症 患者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正清风痛 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 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则为77.50%,研 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痹 症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明确,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痹症;中医辩证;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效果 痹症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痹指的是痹阻不通,因湿热风寒等影响,造成 关节、肌肉等发生肿胀、酸痛、麻木及屈伸不便等[1],进而发展为痛风、类风湿 关节炎、风湿热及骨关节炎等。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已有几年前历史,在治疗痹 症上有比较有效的方案。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与效果,我院针对 接诊的80例痹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痹症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 5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沉、X线等检查确诊符合 《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于痹症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 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53岁,均值40.6±2.9岁;病程1个月-16年,均值3.4±0.9年。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均值40.9±2.5岁;病程1个月-17年, 均值3.6±0.7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取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74)治疗,60mg/次,2次/d,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个 月计。 1.2.2 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具体如下:①中药内服:采取 本院自制桂枝痛风汤(基本方)内服,方药组分包括桂枝、秦艽、防风各9g,赤芍、白芍、当归、丹参、鸡血藤各15g,以及川芎6g。辩证加减则包括湿热阻络型:去基本方中当归与白芍,加入黄柏、薏苡仁、苍术及元胡;风寒袭络型:基 本方中加入独活与羌活,并重用防风与秦艽;寒热错杂型:基本方中加入滑石、 石膏及制川乌;气血两虚型:基本方中加入黄芪、杜仲、鸡血藤及牛膝;上肢痛:基本方中加入桑枝、羌活及灵仙;下肢与腰痛:基本方中加入牛膝、独活、杜仲、巴戟、木瓜;肩背痛:基本方中加入羌活、姜黄;四肢麻木:基本方中加入胆南星、鸡血藤及黄芪;游走性疼痛混杂:基本方中加入乌梢蛇,并重用防风;关节 红肿:基本方中去桂枝,加入生地、丹皮及连翘。内服方药采取水煎煮服用,1 剂/d,分早晚服完,1个疗程以连续治疗1-2个月计。②中药外泡或热敷:方剂 组分为川乌、草乌各20g,透骨草、伸筋草、防风、血竭、牛膝、白芷、五加皮 各15g,以及细辛10g,水煎0.5h,根据不同部位实施外泡或热敷,2次/d,1个 疗程以连续治疗0.5-2个月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症的中医护理原则 痹证 痹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侵袭,气血为病邪阴闭而引起的疾病。以盘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临床主要表现。痹证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湿热痹等。从病理特点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均属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内因是基础,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如再感受外邪,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痹证。 (1)风寒湿痹:凡是天气变化,冷热交错,或居处卑湿,涉水冒雨而罹病者,外邪直入关节筋骨而为痹证。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以风为主者,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冬痛游走不定而称为行痹;以寒为主者,因寒凝气滞,使气血地运行不畅,故疼痛剧烈,而为痛痹;以湿为主者,历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肿胀而成为着痹。 (2)热痹: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为阴亢之体,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以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由寒邪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以致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成为热痹。或因痹证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络,蕴而化热,也可表现出热痹的症状。痹证日久,气血亏耗,则可出现脏腑气血亏虚之证。 2、辩证论治痹证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寒热,治以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随其寒热而兼行清热或祛寒。对于病程日久,气血损伤,脏腑亏虚的痹证患者,应配合运用补益之法。 (1)风寒湿痹: ①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兼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临床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临床辨证论治 目的学习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分型辩证的理论,运用传统方药和现代医学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分别给予中医中药治疗和西药针剂和片剂治疗方法。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和治愈一些临床认为较为疑难的病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使古老的中医中药和现代医药一起发挥作用。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临床辨证论治,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取得了不同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对痹症的诊疗技术和治疗质量,提供了实质经验的参考依据。 标签:痹症;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 痹症,中医认为是风寒湿热之邪气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的临床痛症。近代西医认为痹证大体是指:风湿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侵入上下肢体关节引起疼痛的病症。临床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易反复发作,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筋脉关节失养所致[1]。笔者采用中西并举、取长补短的方法治疗痹證12例,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10年9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与住院的痹证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60岁,平均(47.5±3.5)岁;病程2~13年,平均(7.0±1.5)年。治疗前均经乡村卫生室给予抗风湿止痛类药物,几经治疗。按中医分型:偏于行(风)痹者3例,痛(寒)痹者7例,着(湿)痹者2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及我国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对中医痹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骨结核、骨肿瘤、痛风等非骨性关节炎疾病或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疾病患者。西医结合血液检验数据为临床诊断标准,ESR:25~95 mm/h,RF(+),ASO(+),则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1.3?治疗方法 1.3.1?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法?症状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楚,其疼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多见于上肢、肩、背。或见恶风发热等初期表证,舌淡苔白,脉浮缓[4]。血液检查ESR 20 mm/h 左右,一般正常,但TB患者除外,抗“O”也有检验为阳性者,但临床表现无明显区别。上述中医认为属实证范围,但病久易有实中夹虚之表现。根据风善行而多变、疼痛游走而不定的原理,用《宣明论方》防风汤合《内外伤辩感论》羌活胜湿汤随证加减,随经络部位而引经。偏风胜者酌加年见、地丰;痛甚者酌加制川草乌;病变在髋、膝、等下肢关节者,酌加牛膝、防已、野木瓜等通络活络之药;酸楚腰背以上者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巴戟天之类以温肾补气。同时按量加服肠溶阿司匹林,布洛芬等[5]。临床观察有胃纳不适等不良反应,加服健胃消食的药物,一般在3~5 d均可好转。 患者1:尹某,女,57岁,2003年11月7日就诊,该患者四肢关节疼痛12年,症状每遇风寒则剧,虽炎夏而不欲扇。经卫生室给予抗风湿止痛类药物治疗,症状稍有缓解,但停药症状如前,经介绍前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血液检查:ERS 63 mm/h,ASO(+),症状以肢体关节酸楚,屈伸不利,恶风寒疼苦状,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症,行(风)痹兼寒型,基本方防风汤加

膝痹护理常规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护理常规 疾病名称:膝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㈠临床表现 1.肝肾亏虚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气血津精不能濡养筋骨,筋骨失荣,关节萎软,痹而不仁。 2.寒湿痹阻证:见关节拘紧酸胀痛,疼痛可呈游走性,关节喜暖恶风寒,遇风寒加重,得温痛减。 3.瘀血痹阻证:外伤刺激致关节气血瘀阻,筋脉瘀阻不通则痛,血瘀刺痛,跳痛。 4.风湿热痹证:湿热下注见关节红肿热痛,夜间痛甚,甚至出现全身发热。 ㈡临证施护 1.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用软垫保护,做好病情观察及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病人跌倒损伤。 3.观察痹痛点的部位、性质、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注意保暖,尤其阴雨天气,戴护膝保护,病房温湿度适宜。 4.观察膝关节肿胀、疼痛的变化,行膝关节穿刺抽液后,要加压包扎,患肢减少活动。 5.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6.根据医嘱,行小腿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关节疼痛情况。 7.根据医嘱每周二、四、六带领病人到综合治疗区行中药熏蒸、蜡疗、中药离子导入、温针灸或火罐治疗;通知病人每周一、三、五到病区中医治疗室行中药外敷、膝关节推拿、手指点穴或中药涂擦治疗。㈢中医护理操作——小腿土法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嘱病人排空2便。 2.牵引的时间、重量,严格遵医嘱。牵引带捆绑适度,避免过松滑脱,影响疗效;过紧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甚至损伤腓神经。 3.牵引时嘱患者平卧于床上,双下肢自然放松,腘窝处置垫枕牵引绳不能离开滑槽内,牵引绳上不搭重物,牵引锤应保持悬空。 4.牵引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慌不适,及时调整。出现疼痛加重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通知医师处理。 5.牵引过程中,床头不能摇起,双脚不能蹬床尾。 6.小腿牵引后嘱其床上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卧床休息20 分钟,防 止意外发生。 ㈣饮食护理 1.肝肾亏虚证: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黑芝麻、黑木耳等。药膳方:莲子百合煲瘦肉汤。忌辛辣香燥之品。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如黑豆、桃仁、杏仁、腰果、黑芝麻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2.寒湿痹阻证:饮食宜进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品,如砂仁、羊肉、蛇酒等。药膳方:肉桂瘦肉汤、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忌凉性食物及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 1、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2、病因病机: 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3、诊断依据 ⑴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⑵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⑶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 ⑴风寒湿痹证 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屈伸不利,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夹风湿、留滞经络、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药选用乌头汤加减: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蜂蜜等。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为湿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选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瓜蒌仁、丹皮、桃仁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