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装舒适性考试整理

服装舒适性考试整理

服装舒适性考试整理
服装舒适性考试整理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舒

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Gagge

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

3.研究方法:①物理;②生理;③心理

4.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

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oK(零下273℃=0K)。三种温度的换算关系:℃=5/9(℉-32); K=℃-273

5.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蒸

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6.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

的太阳辐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垂直于入射光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7.服装要素:①吸湿性:a.吸湿性(纤维材料在

大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b.吸湿滞后性(在同一空气条件下,纤维吸湿平衡回潮率比放湿平衡回潮率小的现象);c.回潮率与含水率区别(回潮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占

纤维干重的百分率;含水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纤维湿重的百分率);d.吸附热;产热(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产生的热效应。吸附热的大小可以衡量吸附强弱的程度,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产热是指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的过程)。②吸水性:

a.服装材料吸收液态水的性质;

b.分为疏水性

纤维和亲水性纤维;c.吸水性与含水量的关系;

吸水性与纱张密度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种类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表面形态;d.高吸水性纤维(可达自身重量的几十至几千倍)。③透湿性:a.水汽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向外散发的能力;b.透湿性与纤维本身的性质关系;c.透湿性的四个指标:透湿量WVTR;湿阻MR;透湿指数;阻抗。④含气性:a.纤维内部的微细气孔、纤维与纤维之间、纱线与纤维之间的空隙以及织物空隙之间含有的空气量;b.含气率表示方法:(单位体积面料所含空气的体积);c.各组成因素与含气率的关系;含气率(%)=(S-P)/S×100,式中:S-纤维的体积质量(g/cm3);

P-材料的表现体积质量(g/cm3);P=FW/d (g/cm3) FW-平方米重(g/cm3) d-厚度(cm)。⑤透气性:a.空气通过服装材料的气孔,从材料一侧移动到另一侧的性质;b.透气率;c.按透气分类的织物;d.织物组织与透气率的关系。⑥保湿性:a.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温差时通过物体的热量(W/m ?℃);b.热阻 R=厚度/λ;c.保湿率;d.克罗;

e.Tog。

8.高吸水性纤维:SAF是一种无气息呈惨白,外

观特点非常非常好,可深入改善麻纺纤维和织物的品质;它拥有高吸取力,强弹力,可顺应不一样供求不一样地域的纤维商品。甚至可以用于钢索股绳和绳带,还可制成人工合成材料、治疗卫生用具以及功效型时装方面。所以,它拥有高机能和应用深入的特性。

9.

10.透气率与织物组织的关系:透气率是指织物两

面维持规定的压差的条件下气流垂直通过织物单位面积的速率,单位为mL∕(㎝2·s),Bp =Q/a,式中,Bp为透气率;Q为气流量;

a为织物的试验面积;织物的透气率与织物两面的气压差呈正相关,可用透气仪来测量。

11.呼吸熵: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氧量。

12.最大限度的出汗量:

于传热物质发生位移,如血液的流动将体内热量传到体表,体表空气由于得到人体的热量而向外扩散,使热量传到外界,这种散热方式,称为对流散热。其分为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是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仅仅由于冷热不同而产生的空气分子位移,其运动速度小于

0.1m/s,而当有外力作用于空气分子的时候,

就产生运动速度大于自然对流的气流运动—风,这就叫强迫对流。如人体在静止空气中活动时,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产生相对风速而增加对流散热,这种风速也是强迫对流。15.边界层:在环境空气自然对流的情况下(风速

小于0.1m/s),人体从脚部开始形成包绕人体的黏附在皮肤表面或服装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的一层空气薄膜。

16.辐射散热:是非接触式传热,它是以电磁波的

形式传递热量,任何物体,只要它有温度,就能发射红外线,进行辐射散热。辐射与周围空气的物理特性(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无关,它只取决于物体的表面温度、黑度和着装下的有效辐射面积,温度越高,黑度越大,有效辐射面积越大,则辐射本领也越大。17.显汗(感知出汗):分为精神性(味觉性)出汗

和温热性出汗两种;伴随精神紧张或兴奋引起的手掌、脚底、腋窝等处的出汗现象称为精神性出汗;由酸、辣等味觉刺激而引起的脸部等处出汗,称为味觉性出汗;在炎热环境中,从除手掌、足底以外的全身其他区域汗腺分泌汗液称为温热性出汗。

18.非显汗(不感知出汗):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

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称为非显汗、非显性蒸发。19.热平衡方程及其影响因素:M-Pex=H=Hres+Hcl,

M-代谢产热量;Pex-对外做机械功;Hres-呼吸散热量;Hcl-人体通过服装向外所散发的热量;

Hcl=Hc+He,其中Hc-干热散热;He-蒸发散热。20.克罗定义(clo):一个安静坐着或从事轻度脑

力劳动的人,其基础代谢为58.15W/㎡(50kcal/㎡·h),在室温21℃、相对湿度小于50%、风速不超过0.1m/s的环境中,感觉舒适时,他所穿着服装的隔热值定为1clo。21.湿阻的测试方法:①ASTM E96水正杯与倒杯

法;②日本JISL 1099干燥剂倒杯法;③ASTM F2298动态透湿测试法(DMPC法);④ISO11092的出汗热盘法

22.什么叫服装压,其评价方法有哪几种?在人体

着装时,由服装重量和材料变形共同引起的,作用于人体表面且垂直于人体表面的单位皮肤面积上的力称为服装压力。形成因素:①服装重力形成的压力重量压,例如各种防护服;②服装勒得太紧而产生的压力集束压,例如中国妇女的裹脚,西欧妇女的紧身胸衣,日本妇女的腰带,韩国妇女的裙腰,现代的弹性紧带、紧身裤、紧身衣等;③人做运动时,服装和身体接触而产生的压力面压。

23.服装的压力舒适性评测指标有哪些?服装的

压力舒适性是指服装允许人体自由运动,减少对人体的约束,保持穿着者运动舒适的性能。

服装压力的形成原因:①服装重量形成的垂直负荷;②服装形态形成的水平负荷;③由于身体的动作,引起衣服变形,由不了产生的应力约束人体。影响因素:①服装因素,决定服装弹性伸长的因素主要是服装材料所用的纤维原料、纱线结构、织物结构以及整理加工此外,还与服装重量有关;②人体因素,服装的重量主要由肩背部和腰部承受,这种因服装负荷而引起的服装压力因受压部位、受压面积的不同而异;③环境因素,环境温度低时,人体皮肤血流量低,皮肤温度下降较多,受服装压力影响显著。服装压力的测量:①液体压法,有水银压力计法和水压力计法,这种方法对于有伸缩性的内衣和妇女紧身胸衣等人体压力大的衣服,测出的压力比实际的垂直压力大,对于动态服装压力的测定更是困难;②拱压法,这种方法可以测出接近穿衣时的服装压力值,但不能进行连续动作时的服装测试,并且石膏模型制作较麻烦;③软体假人法,由该软体假人测得的服装压力值与由受试者得到的观测值有较好的相关性。

24.热湿舒适性:

25.反应液态水传递性能的指标有哪些?:有感出

汗的液态水传递反应服装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评价指标,是织物拒水性能,抗渗透性能以及吸水性能三指标的综合指标;相关测试标准:

①AATCC-2001拒水测试;喷淋试验;②抗水渗

透性,AATCC 35-2001雨淋测试;AATCC 42-2000

冲击渗透试验;③静水压下抗水性测试;AATCC 127-1998(一定水压下的渗透性);④吸水性能(芯吸法);AATCC 70-2000,AATCC 79-20000,BS 3424-18868686涂层织物试验。

26.功能性服装材料:①相变材料;②纳米材料;

③防水透湿膜材料;④形状记忆材料

27.相变材料及其调温原理:相变材料是指一定狭

窄温度范围内,即通常所说的相变范围内可以改变物理状态,如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材料。相变过程中,体积变化小,热焓高,以潜热形式从周围环境吸收、释放大量热量;一般这个过程中,其温度保持不变或恒定。

28.形状记忆材料及其应用于服装舒适性的作用:

形状记忆材料是指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工程材料,是一种智能型多功能材料,集敏感和驱动功能于一体,输入热量就可以对外做功;该材料是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在一定条件下经一定塑性变形后,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又可以完全恢复至原形状的新型材料。

29.防热原理,几层结构,每层结构作用:

30.防电磁辐射的种类及其原理,测试指标:

31.静电消除机理:①电晕放电;②利用静电分散

泄露作用消除静电;③利用电荷中和作用消除静电,将两种摩擦带电性能不同的纤维交织交并。

32.服装织物抗静电方法:①表面处理法;②化学

性方法:成纤高聚物混合、共聚合、接技改性引入亲水性基团;③导电纤维的混纺或嵌织;

④静电序列;⑤合理配伍服装。

33.

先看着,未完待续…

舒适性因素

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 一、服装材料因素 材料不仅影响设计效果,还直接影响人体穿着的舒适感和服用性能。材料的含气性、透气性、透湿性、保暖性及后整理的外观风格均对服装的舒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含气性的大小以含气率来表示,含气率大的材料能充分发挥保温和通气性能。如羊毛产品的保温性之所以优越,是因为毛纱容易织成多空隙的织物结构,在这种状态下,织物内的空气不会引起热的对流,是冬季理想的保暖材料。另外织物的后整理对服装舒适性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防静电服装,可以消除或控制人体静电的产生,从而减少制造过程中最主要的静电来源。因此,设计师必须熟识各种材料的性能,根据衣物类型、服用季节及穿着用途来正确选择使用,使服装既美观时尚又具有良好的舒适感。 1 、纤维性能 由于纤维种类及其结构形态的不同,因而纤维有着不同的性能,这些性能直接影响面料的生产加工和服装的舒适性。 (1)纤维细度。纤维的细度与纺织加工工艺及所制成的纱线和织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较缅的纤维制成的衣料光泽好,手感较柔软,容易得到丰满蓬松的效果,可以制得轻薄织物,适于做夏季服装,但较细纤维制得的面料易起球。较粗纤维制得的织物粗犷、厚重。适于冬季服装。 (2)纤维长度。除蚕丝外,纤维长度大都以rr呷为单位,天然纤维的长度决定于它们的品种和生长条件,化学纤维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越长,成纱强度越高,服装坚牢度越好,长纤维纺纱可少加捻,制成的织物和服装手感柔软舒适;此外,纤维越长,纱上的纤维头端露出越少,因而服装外观光洁、毛羽少、不易起毛起球。 (3)纤维的表面性能。纤维的表面性能对织物和服装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表面较为光滑的纤维由于相互之间啮合力小,所以制成的衣料在穿用过程中,纤维较易拉出。强力较低的纤维,被拉出表面不久就断裂,对服装外观影响不大。但强力较大的纤维,拉出后不易断裂,则在服装表面相互扭结成球,使服装表面起毛起球,影响了外观和舒适感。 A、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化学纤维中,人造纤维比合成纤维好。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材料的吸湿性。近年来高吸湿性纤维、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的舒适性。 B、棉纤维有中腔,其中含有较多的静止空气;而羊毛纤维外面有较多的鳞片层,在鳞片层和皮质层之间含有较多的静止空气;腈纶纤维卷曲,富含静止空气;以及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多孔棉,都是通过增加含气性来提高保暖性的,因此它们都有较好的保暖性。 2、纱线性能 (1)捻度和捻向捻度的大小还直接影响纱线与织物的品质:—般来说,捻度过大,会使纱线的手感较硬,易起结,织物光泽不柔和,弹性和柔软性也差。反之,纱线和织物表面毛羽较多,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在实际应用中,利用捻度不同、捻向不同的纱线,可得到独特外观风格的织物。如纬织物就是采用高捻纱,用捻向相反来获得粗、细皱纹效应的。而起绒织物用低捻纱,形成手感柔软、光泽

服装舒适性 名词解释

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 温度性舒适:即指既不感到热(微热),也不觉得凉(稍凉)的状态; 热舒适:是人在心理上感到满足时的状态,而相应状态时所处的环境则称为热舒适环境。 边界层:粘附在皮肤表面或衣服表面的空气接近于静止不动。 传导散热:指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体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简称导热对流散热:指随液体(如水)或气体(如空气)等流体的移动而传递热量的一种接触散热方式,也称接触传热。辐射散热: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非接触的散热方式。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且持续不断进行。所有的物体都向周围辐射散热,大小取决于表面温度和黑度。 蒸发散热:液体的表面产生汽化(即蒸发)会带走热量。 潜热(湿热)传递:蒸发散热伴随水分蒸发的过程。 显热(干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散热。 不感知蒸发又称非显汗、非显性蒸发: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人体在热舒适状态时,没有感觉到水分蒸发,持续地从皮肤与呼吸道进行不感知蒸发。 感知蒸发,又称发汗:指在温暖的环境下或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条件下,感觉到水分蒸发。 热阻:服装层中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热流阻力. 湿阻:根据费克方程,在服装(织物)两侧存在水蒸气浓度差(或水蒸气分压差)时,水分通过某一服装的阻抗,一般称之为湿阻。 透湿指数:为了对于服装的透湿性能进行定量研究而引入的用数值表示的标准,与面料的经纬密度透气性成正相关,而与面料厚度,纱线支数,重量,热阻成负相关。 服装内微气候:指为了适应外界大气环境,人在穿着适当的服装时,在人体与服装之间形成的与外界气候不同的特殊的局部气候。 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 接触舒适性:包括织物的手感、接触冷暖感、刺痒感和粘体感,是由服装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表面性能对人体皮肤的作用。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皮肤的特性及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服装风格与力学性关系:广义的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和织物的视觉风格,是人们通过触觉和视觉对织物的特性所做的综合评价。视觉风格是织物的纹理、图案、颜色、光泽剂其他表面特性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的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服装手感:用手触摸、攥紧织物时织物的某些物理机械性能作用于人手并通过人脑产生对织物特性的综合判断 克罗(clo):一个静坐着或从事轻度劳动的人,其代谢作用产生热量约为58.15W/m2,在室温为20~21oC,相对湿度小于 50%,风速不超过 0.1m/s的环境中,人体表面平均温度维持在33℃,感觉舒适时穿着服装的隔热值定义为1 clo。 相变材料:是一种利用相变潜热来贮能和放能的化学材料。 相变材料应用在纺织服装上,选择相转变温度范围接近于人体皮肤的温度变化范围的相变材料,就

服装材料学试题与答案

上海市东华大学 (答案 要注明 各个要 点的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公定回潮率:指相对湿度为65%±2%、温度20℃±2℃条件下纤维的吸湿性。 (2)热定型:主要针对合纤及其混纺织物,将织物经高温加热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的过程。 目的是保持织物尺寸稳定。 (3)丝光处理:通常指棉、麻织物在一定张力下,用浓碱溶液处理的加工过程。经过丝光处理的棉、 麻织物强力、柔软性、光泽、可染性、吸水性等都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4)织物热湿舒适性:织物隔热性、透气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水性、保水性、润湿性等统称为热 湿舒适性。 (5)织物悬垂性:当支撑物处于静止状态时,织物由于重力的作用,在自然悬垂状态下呈波浪屈曲的 特性。 (6)织物风格:包括织物的触觉风格(软与硬、厚与薄、光滑与粗糙、弹性好坏等)和视觉风格(肌理、颜色、图案、光泽等)。 (7)涂层整理:在织物表面的单面或双面均匀的涂上一薄层(或多层)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等涂层剂,从而得到不同色彩的外观或特殊功能的产品。 (8)织物成衣加工性能:指面料在服装加工中形成优良的服装外观的难易程度。它是织物的多种物理力学性能在服装加工中的综合表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棉 , 麻 , 动物毛 , 蚕丝 。 2. 线密度(tex)、 旦数(D) , 公定支数(Nm)、英制支数(N e)。 3. 水洗或干洗色牢度,摩擦色牢度,汗渍色牢度,熨烫色牢度,日晒色牢度。 4. 涤纶 , 锦纶 , 腈纶 , 丙纶 , 维纶 , 氨纶 , 氯纶 。 5. 桑蚕丝 , 粘胶人丝 , 涤纶 6. 进口精纺羊毛 , 12公支 。 7. 75D 锦纶长丝 , 21S 棉纱 , 56根/CM , 24根/CM 。 8. 云锦 , 宋锦 , 蜀锦 。 三、简答题(每个4分,共16分) 1. 经针织物与纬编针织物的区别? 经编针织物:采用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纱线沿着“经向”同时在经编机的织针上成圈串套而成。 特点:纵向尺寸稳定,横向有弹性和延伸性,抗皱性好,脱散性小,透气性好。 纬编针织物:纱线沿着“纬向”顺序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针织物。 特点:一般尺寸不及经编针织物稳定,弹性、延伸性较经编针织物大,脱散性较经编针织物大。 2. 混纺织物与交织物的区别 混纺织物:由两种或以上纤维混纺成纱而织成的织物。 交织织物:织物的经纱和纬纱原料不同,或者经纬纱中一组是长丝纱,另一组是短纤维纱交织而 成的织物。

服装舒适性考试整理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舒 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Gagge 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 3.研究方法:①物理;②生理;③心理 4.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 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oK(零下273℃=0K)。三种温度的换算关系:℃=5/9(℉-32); K=℃-273 5.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蒸 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6.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 的太阳辐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垂直于入射光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7.服装要素:①吸湿性:a.吸湿性(纤维材料在 大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b.吸湿滞后性(在同一空气条件下,纤维吸湿平衡回潮率比放湿平衡回潮率小的现象);c.回潮率与含水率区别(回潮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占 纤维干重的百分率;含水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纤维湿重的百分率);d.吸附热;产热(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产生的热效应。吸附热的大小可以衡量吸附强弱的程度,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产热是指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的过程)。②吸水性: a.服装材料吸收液态水的性质; b.分为疏水性 纤维和亲水性纤维;c.吸水性与含水量的关系; 吸水性与纱张密度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种类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表面形态;d.高吸水性纤维(可达自身重量的几十至几千倍)。③透湿性:a.水汽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向外散发的能力;b.透湿性与纤维本身的性质关系;c.透湿性的四个指标:透湿量WVTR;湿阻MR;透湿指数;阻抗。④含气性:a.纤维内部的微细气孔、纤维与纤维之间、纱线与纤维之间的空隙以及织物空隙之间含有的空气量;b.含气率表示方法:(单位体积面料所含空气的体积);c.各组成因素与含气率的关系;含气率(%)=(S-P)/S×100,式中:S-纤维的体积质量(g/cm3); P-材料的表现体积质量(g/cm3);P=FW/d (g/cm3) FW-平方米重(g/cm3) d-厚度(cm)。⑤透气性:a.空气通过服装材料的气孔,从材料一侧移动到另一侧的性质;b.透气率;c.按透气分类的织物;d.织物组织与透气率的关系。⑥保湿性:a.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温差时通过物体的热量(W/m ?℃);b.热阻 R=厚度/λ;c.保湿率;d.克罗; e.Tog。 8.高吸水性纤维:SAF是一种无气息呈惨白,外 观特点非常非常好,可深入改善麻纺纤维和织物的品质;它拥有高吸取力,强弹力,可顺应不一样供求不一样地域的纤维商品。甚至可以用于钢索股绳和绳带,还可制成人工合成材料、治疗卫生用具以及功效型时装方面。所以,它拥有高机能和应用深入的特性。 9. 10.透气率与织物组织的关系:透气率是指织物两 面维持规定的压差的条件下气流垂直通过织物单位面积的速率,单位为mL∕(㎝2·s),Bp =Q/a,式中,Bp为透气率;Q为气流量; a为织物的试验面积;织物的透气率与织物两面的气压差呈正相关,可用透气仪来测量。 11.呼吸熵: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氧量。 12.最大限度的出汗量:

服装的舒适性

1、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2、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吸湿性 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人体皮肤越干燥,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显着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因此在热湿条件下,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纤维的结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化学纤维材料中,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缝隙较大,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宜做夏季服装。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内层为棉,外层为涤),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保暖性 服装材料的保暖性是指材料阻止空气通过的能力,也就是阻止材料两面空气的热交换能力。 服装材料在一定时候要有适当的保暖性,如冬季(也包括严寒的地区)的服装要有较强的保暖性,以防止人体被冻伤;夏季的服装要求透热性比较好,而春秋季保暖性要适宜,使 人感觉既不太冷又不很热。

服装舒适性

1.服装舒适性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分类:服装 舒适性,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服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生理舒适性。生理舒适性主要包括温度舒适性、接触舒适性、适体舒适性等。温度舒适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辅助体温调节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服装舒适性是研究人体、服装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收到服装的影响,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是描述人体和环境热交换的重要指标。服装舒适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纺织品和服装的结构与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之间的关系,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服装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研究方法大致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着手。舒适性的分类:①热湿舒适性;②接触舒适性;③压力舒适性;④视觉舒适性。 2.发展演变过程(两个里程碑):①1941年 Gagge提出指标克罗(Clo);②1962年 Woodcock提出指标透湿指数i m 3.温度表示方法:①摄氏度℃(冰水混合物为 0℃,沸水为100℃);②华氏温度℉(冰水 混合物为32℉,沸水为212℉);③绝对温度 oK(零下273℃=0K)。三种温度的换算关 系:℃=5/9(℉-32); K=℃-273 4.温度的四个表示方法:①水汽压(空气中水 蒸气的分压);②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 所含水蒸汽的质量);③相对湿度(空气中实 际存在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水 汽压之比);④露点温度(指空气在含量和气 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5.辐射:①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 气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之外, 垂直于的平面上测量;②玻尔兹曼定律:黑 体辐射力j*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 比。即:j*=εδT^4;③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④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6.服装要素:①吸湿性:a.吸湿性(纤维材料 在大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b.吸湿滞后性(在同一空气条件下,纤维吸湿平衡回潮率比放湿平衡回潮率小的现象);c.回潮率与含水率区别(回潮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的重量占纤维干重的百分率;含水率是指纤维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纤维湿重的百分率); d.吸附热;产热(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产生 的热效应。吸附热的大小可以衡量吸附强弱的程度,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产热是指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释放的过程)。②吸水性:a.服装材料吸收液态水的性质;b.分为疏水性纤维和亲水性纤维;c.吸水性与含水量的关系;吸水性与纱张密度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种类的关系;吸水性与纤维表面形态;d.高吸水性纤维(可达自身重量的几十至几千倍)。③透湿性:a.水汽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向外散发的能力;b.透湿性与纤维本身的性质关系;c. 透湿性的四个指标:透湿量WVTR;湿阻MR; 透湿指数;阻抗。④含气性:a.纤维内部的微细气孔、纤维与纤维之间、纱线与纤维之间的空隙以及织物空隙之间含有的空气量; b.含气率表示方法:(单位体积面料所含空气 的体积);c.各组成因素与含气率的关系;含气率(%)=(S-P)/S×100,式中:S-纤维的体积质量(g/cm3); P-材料的表现体积质量(g/cm3);P=FW/d(g/cm3) FW-平方米重(g/cm3) d-厚度(cm)。⑤透气性:a.空气通过服装材料的气孔,从材料一侧移动到另一侧的性质;b.透气率;c.按透气分类的织物;d.织物组织与透气率的关系。⑥保湿性:a.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温差时通过物体的热量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关于服装舒适性及其评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关于服装舒适性及其评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林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摘要】 本文在服装的舒适性研究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服装舒适性评价方法,并对服装舒适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 【关键词】 服装压 舒适性 评价方法 《战国策》里说到:“女为悦己者容”,女人打扮自己是为了取悦喜欢自己的男人。而服装作为一种与人体最“亲密接触”的产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服装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保暖、新潮或唯美,服装舒适性上升为人们着装的普遍要求,凸显着21世纪的生活新理念———绿色与舒适。 1 基本概念及研究的发展现状 1.1 所谓服装的舒适性是指人体着装后,服装具有满足人体要求并排除任何不舒适因素的性能。服装的舒适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生理、心理、物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服装舒适性与评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它把人体———服装———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从人体需要出发,全面研究服装及其材料的使用性能,评价服装的舒适性。 1.2 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包括热湿舒适性、触觉舒适性、体感舒适性。目前,对于服装舒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湿舒适性方面,其中包括织物导热、导湿性能的研究,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方法研究等。服装舒适性研究除了包含热湿舒适性研究以外还包括结构舒适性研究。 1.3 服装结构舒适性研究的发展现状 1.3.1 服装压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影响 所谓服装压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根据力的作用形式服装压可分为三类:重量压,即因为服装重量形成的压力;束缚压,指的是因为服装勒系过紧而产生的压力;面压,指人体运动时,服装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压力。服装压是评价运动功能性的最重要的指标。对服装压的研究主要采用人体着装实验的方法,通过接触压测定器直接测量,或者通过理论计算间接获得。同时采用主观评价法让受测试者评价着装的感受,建立服装压感与舒适性的关系。 目前研究表明服装的束缚压与服装的重量压、面压相比较,束缚压更容易被受测试者感知,这对服装压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为了着装美而去穿着的紧身胸衣等对人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导致骨骼变形、胃肝变形,并引起功能性障碍,这都是服装压力过大引起的。尤其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过紧的服装对于儿童的身体会产生压迫,影响其骨骼和内脏器官的发育,束缚儿童活动。再者,服装的压力集中在两肩和腰部,如果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儿童的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 1.3.2 服装结构设计对服装运动舒适性的影响 人们每一天都要从事不同的运动,如果服装结构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就会给人们日常的运动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要求服装要具有良好的运动舒适性,要研究人体各种运动变形与服装变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织物割口法可以测得服装各个部位所需的最小放松量,这个最小放松量可以满足人体正常运动时所需的服装运动变形量。这样我们在设计服装时就必须要考虑它,以满足人体最基本的运动需要。 由于消耗于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功没有任何作用,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效功。因此,通过测量无用功的方法可以测得人体运动过程中由于克服服装变形及滑动时所消耗的能量,间接评价服装的运动舒适性能。 2 服装舒适性评价方法 2.1 从织物面料方面评价 2.1.1 织物热阻值和透气率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 织物的热阻值和透气率对服装的穿着舒适性是有一定影响的,好的热绝缘体具有高的热阻值,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温作用。而透气率高的面料透气性好,能够加速外界与服装内气候的气体交换。 2.1.2 吸湿性芯吸能力干燥速度及延伸性 所谓吸湿性是指织物表面对液态水的吸收速率,人体出汗时汗液如果不能被织物及时吸收,人体会感到不适,因此吸湿性是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芯吸能力是指所吸入的液态水在织物表面的扩散速度,一般来说芯吸力高的织物干燥速度快,织物将汗液从皮肤表面排到外界的速度快。延伸性是衡量服装舒适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延伸性好的织物可以有效地减小服装与人体的阻力,增加穿着的舒适感。 2.1.3 织物热量水分子移动特性对面料穿着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的保暖性能随着风速、服装内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面料的热量及水分子移动方式对服装穿着时的凉爽度、温暖度有很大影响。日本有关专家通过KES———F7装置对面料的热量、水分子移动方式特性进行研究,主要测试接触冷暖感、定长热导率及保温性能,以此来评价面料性能。 2.2 服装微气候评价法 原田隆司等人指出了服装小气候的概念,他认为在环境———衣服———人体系统中,把视点放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环境条件下衣服的状况上,与此对应进行体温、耗氧量、出汗量等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其重点是人体之调节功能。在原田的这一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把服装微气候作为研究热湿舒适性的基础,通过微气候仪等工具测量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气候区的温度、湿度变化来反映织物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 2.3 暖体假人法 我国近年来在暖体假人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成功,成功研制出姿态可调式暖体假人。它是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功能服装研究必备的关键实验手段之一,能自动计算被测服装对象的隔热值与透湿指数,由假人体和计算机智能测控系统组成。本体构造符合中国成年男子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分16个独 (下转第222页)

汽车安全与舒适性系统试卷

汽车安全与舒适性系统试卷 姓名:得分: 一、填空 1、汽车行驶安全是(人)、(车)、(环境)三者统一的整体系统 2、汽车车辆配备方面安全性:(主动)安全、(被动)安全 3、主动安全:(ABS )、(ASR)、(ESP)、(SBC)及自适应巡航ACC等 4、被动安全:(安全带)、(安全气囊)、可溃缩转向柱及踏板、内饰软化;吸能车身、乘员室结构强化等。 5、躲开实验(易尔奇)原来直线行驶后迅速躲开障碍物的机动性实验。 6、电液制动器(SBC) 也称线控制动。 7、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ASR)自适应巡航速度控制(ACC)(HDC)山区下坡控制系统、山区上下坡起步控制能力(HHC) 8、ESP称为电子稳定程序,它具有ABS、ASR、EBD、 9、制动盘擦拭功能(BDW) 10、ABS、ASR、ESP系统的压力控制采用电磁阀实现。 11、汽车总的行驶阻力:滚动阻力、风阻、坡度阻力。 12、渐进制动关键在于能够足够细微的操纵和控制制动力。 13、影响转向特性的最大因素是(车身重量分布)(驱动方式)和(悬挂系统的设计)。 14、AC C系统的所有信号都通过汽车上的数据总线(CAN)与(发动机电子管理)。 15、ACC系统传感器和电控单元包括(雷达传感器)和(控制汽车行驶状态所需的全部电子系统)。 二、判断 1、SBC系统还能够通过软件集成诸如制动防抱死ABS、电子稳定程序ESP及辅助制动BAS等功能,以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2、ESP电子稳定性程序,它具有ABS、ASR、EBD的功能。 3、汽车行驶反应尽可能兼顾转向性、行驶稳定性、制动性。 4、轮胎传递驱动力、制动力、和侧向力。 5、ABS/TCS系统就是要防止在车辆加速或制动时出现我们所不期望的纵向滑移。 6、ESP就是要控制横向滑移,只要ESP识别出驾驶员的输入与车辆的实际运动不一致,它就马上通过有选择的制动/发动机干预来稳定车辆。 7、ESP的控制目标:保持汽车纵向速度、横向速度、绕中垂轴的横摆速度的自由度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8、ESP通过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及各车轮转速传感器识别驾驶员转弯方向驾驶员意愿。 9、ESP通过横摆角速度传感器(英文原称为yaw rate sensor ),识别车辆绕垂直于地面轴线方向的旋转角度及侧向加速度传感器识别车辆实际运动方向 10、ESP判定为出现不足转向,将制动内侧后轮,使车辆进一步沿驾驶员转弯方向偏转,从而稳定车辆。 11、ESP判定为出现过度转向,ESP将制动外侧前轮,防止出现甩尾,并减弱过度转向趋势,稳定车辆。 12、如果单独制动某个车轮不足以稳定车辆,ESP将通过降低发动机扭矩输出的

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 服装的舒适性就可理解为人内在的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内在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等,它们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服装的舒适性主要包括: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和压力舒适性。 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环境、服装、人体之间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能满足人体生理状态的要求,为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使人体保持舒适的感觉。对其主观评价可包括:吸湿,透湿,透气,保暖等性状。 接触舒适性是指服装在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对织物的触觉舒适感,对突然变化的幅度要小,光滑且没有刺痒感。 服装压力舒适性是服装和人体皮肤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皮肤压力感觉的舒适范围,包括服装的尺寸合体性与运动的自由度等力学角度的舒适性,反映的是一个综 合复杂的生理反应,主要与皮肤内的压力感受有关,并且可能联系痛感和触觉。根据作用形式可分为:重量压,束缚压,面压。 下面就服装材料对舒适性的影响做一简单介绍: Ⅰ.纤维性能 由于纤维种类及其结构形态的不同,因而纤维有着不同的性能,这些性能直接影响面的生产加工和服装的舒适性。 1.纤维细度 纤维的细度与纺织加工工艺及所制成的纱线和织物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较细的

纤维制成的衣料光泽好,手感较柔软,容易得到丰满蓬松的效果,可以制得轻薄织物,适于做夏季服装,但较细纤维制得的面料易起球。较粗纤维制得的织物粗犷、厚重,适于冬季服装。 丙纶纤维的舒适性功能开发丙纶纤维密度小,重量轻、耐磨、耐化学腐蚀,但染色性能差,手感似蜡状。当丙纶单丝的纤度小于2.2dtex时感柔软,导汗性好,静电器蓄低,这是由于聚丙烯大分子链本身不含极性基团,对水分子无亲和力,故对水分子的扩散阻力小,因而水蒸汽分子易很快传递到织物的另一侧,并迅速蒸发出去;另外,当聚丙烯纤维经超细化后,毛细管作用得以增强,且在拉伸成丝时,原纤化的结果使纤维表面出现缺陷(沟槽、凹坑),这种不光滑的表面有利于毛细水的吸附和传递。用丙纶超细纤维制成的服装轻便、籽适、热异率低、保暖性好,适合于运动服、内衣、功能服装等。 2.纤维长度 除蚕丝外,纤维长度大都以mm为单位,天然纤维的长度决定于它们的品种和生长条件,化学纤维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一般来说,纤维长度越长,成纱强度越高,服装坚牢度越好,长纤维纺纱可少加捻,制成的织物和服装手感柔软舒适;此外,纤 维越长,纱上的纤维头端露出越少,因而服装外观光洁、毛羽少、不易起毛起球。3.纤维物理结构 (1)如多孔、皮芯、中空纤堆的开发。舒适功能性纤维要求纤维一方面吸湿性好,另一方面吸水后不膨胀,且能迅速输离水分,水分不隐藏于纤维的表皮。因此由海绵吸湿原理并利用化学纤维的疏水性,在纺织加工过程中,采用一种透水性好的外皮包裹保护,从而得到一种皮芯微细孔结构的舒适功能性纤维。另外,由于大量微细孔的存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微孔中可积聚相当多的静止空气,还可起保暖隔热的作用。有些微孔结构,表面还有无数的微细沟,使纤维表面干感强,芯吸性好,输水快,且有独特的光泽,织成的织物柔软似绸。锦纶微孔中空纤维,纤维

服装的流行因素

影响服装流行的因素分析 流行是人们发自心理活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颇为复杂,它与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的因素相关,并且涉及人们生活的许多领域。 课程设计:服装流行与创变 指导老师:吴茜 班级:服装0801 学生姓名:李明星 日期:2011年10月5日

流行产生的原因: 内因就是人们发自内心意欲改变生活的各种追求, 也是人们不断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以满足心理的要求,显示自己的美感。 外因,既是社会的变动,如政治潮流、文艺潮流、 战争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带来的风格习惯的变化, 迫使人们顺应这种新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对各种事物的反映。 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创造的文化,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实体。 社会文化:又称为行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文化:是指通过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表现出来的文化。 1.人的因素 生理因素:服装流行是人在着装后产生的,人的生理特征与服装的流行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对服装结构的合理性、服装的物理性(透气、透湿、强度等)的要求上。如在日常活动中,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服装来进行调解,从而可能导致某种服装流行的产生。另外,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人种肤色的不同,人体的外形和结构特征上的差异,使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各有其特点,这种生理因素对服装流行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人与服装流行的关系中,如果把生理因素看成是硬件因素,那么心理因素则自然是流行产生的软件因素。追求美的审美情趣,乃是服装流行产生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①喜新厌旧②出众的自我意识③趋同从众心愿④模仿 2.自然因素 在服装流行中,自然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它的作用常常是一种外在性的和宏观上的。以地域和气候两个因素为主:①地域②气候 例如:哈尔冰及海南由于地域不同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不同

服饰文化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独立本科段) 《服饰文化》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7541)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 第一章绪论(6学时) (1) 第二章服装的起源和目的(4学时) (2) 第三章服装的分类(6学时) (3) 第四章人体着装和服装的机能(4学时) (4) 第五章服装的变迁及其规律(6学时) (5) 第六章服装设计(6学时) (6) 第七章流行与时代(4学时) (7)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8) [附录] 题型举例 (11)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服饰文化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7541)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属于服装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服饰文化涵盖了传统学科,又涵盖了新建学科,本课程从大的文化背景讲授服饰所涵盖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服饰有一个整体、全面、深入的认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习的其它服装专业课程,特别是服装设计与制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利于开阔学生对服饰文化的视野,加深对服饰内涵的理解,为深入学习其他服装专业课程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对整个服装设计专业的基本概貌、基础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应考者应掌握掌握服装的基本概念、起源和意义以及人体工程学、服装心理学、服装美学、服装设计学、服装流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对服饰文化现象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属于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服装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章节重点较平均,按照各章知识点重点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6学时)

服装中级试卷5

服装制板中级工复习题 评卷人得分 一、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每题1分,共40分) 1. ( )服装色彩搭配的呼应法是指当服装的主色调确立后,选用一到两个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色彩反复在服饰上或其他不同部位出现,与主色调相配搭的方式。√ 2. ( )成衣检验是服装在出厂前,依照相应的产品标准,对成衣规格、缝制质量、整烫质量等进行的检查。√ 3. ( )120旦的涤纶长丝比75旦涤纶长丝粗。√ 4. ( )粘合工艺的先决条件是粘合温度需大于热熔胶的熔点。√ 5. ( )通常按纱线的原料分类可将纱线分为纯纺纱线和混纺纱线两大类。√ 6. ( )一般情况下腰臀差的处理大都通过劈势来处理。× 7. ( )坯样是用代用材料试制的初级样衣,它所采用的缝制手法是来去缝。× 8. ( )纤维的各种细度指标不可以相互换算。× 9. ( )1英寸=3.3㎝× 10.( )服装工业样板特点是要求样板准确、误差保证在最小范围之内。√ 11.( )在服装专业英语中tie 称领结。× 12.( )一般裤子前片没有育克设计,而裙子则前后都可以。√

13.( )无论是写实、装饰,还是写意,都可以作为服装画的表现手法。√ 14.( )湿阻反映的是织物对水蒸汽扩散的阻力。√ 15.( )服装纸样的放缝也可以在推档完成之后进行。√ 16.( )有纺衬是用纯棉或涤棉布经树脂处理后而制得。× 17.( )无论是炎热还是寒冷的气候条件,都要求服装材料能及时地将从体的热量散发出去。× 18.( )袖山高并不是连身袖结构的制约因素。× 19.( )一般情况下,西装袖都采用高袖山,可形成漂亮的袖型,但手臂活动会受到障碍。√ 20.( )梭织物的长度一般用匹长来量度。√ 21.( )服装舒适性是指人们在穿着服装时在心理上、生理上均能感到满足的一种性能。√ 22.( )不经过传统的纺纱、梭织或针织的工艺过程加工而成的纺织品称为非织造布。√ 23.( )服装CAM是服装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简称。× 24.( )戗驳领通常适用于双排扣服装中。√ 25.( )棉纱根据其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可分为普梳棉纱和精梳棉纱两大类型。√ 26.( )在绘制服装式样图时,下装外形的长与宽的比例应以腰宽来确定。√ 27.( )在服装中折进去一部分叫“省”。×

服装材料的舒适性与穿着关系

服装材料的舒适性与穿着关系 摘要: 围绕服装材料的舒适性与穿着关系,从内衣、外衣特种服装材料舒适性这几个方面,说明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在穿着中的意义,并提出了服装的舒适性是选择材料重要因素之一,以及穿着需求的提高会推动服装材料的舒适性能不断改造和革新,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加舒适健康的衣着生活。 关键字: 服装舒适性;服用性;服装材料;设计 正文: 服装已有数万年的历史,最初只是遮体御寒、适应环境的用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穿衣不仅注重服装的款式和色彩,也注重服装材料的服用性能。服用性能是指服装材料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为满足人体穿着所具备的性能,比如舒适性、保形性、洗涤性、色牢度、坚牢度等,都属于服用性能。人们在选择衣料时,大多希望材料的服用性能良好,能满足穿着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穿着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的舒适性能是人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服装的舒适性是指为满足人体生理卫生需要所必须具备的性能,包括透水性、透气性、吸湿性、保暖性、刚柔性和静电性等。服装材料间接或直接与人体接触,它对舒适性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就材料本身而言,决定其舒适性如何的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构成材料的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纱线的结构和性能、织物的组织结构以及生产加工过程。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服装材料反应出独特的舒适性能。首先,织物作为服装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湿吸水和透水、透气特性。其次,服装面料还应有一定的保温特性。另外,织物的后整理对服装舒适性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种类的服装材料,它的舒适性不同。比如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吸湿性比较好,透气性和透水性好,但透气性差;橡胶、塑料等制品不具有通气性,织物经砂、洗磨毛等整理后透气性减小;合成纤维的吸湿性较差,透气和透水性差;羊毛羊绒和起绒织物的保暖性好;天然纤维手感柔软,抗静电性好,穿着舒适,而化学纤维静电性大,不够舒适等。 不同的服装对其材料的舒适性的要求不一样,内衣是贴近肌肤穿的服装,它要求服装材料柔软吸湿性和向外散发性好,对皮肤无刺激,而棉纤维既有这些性能,一般中低档内衣可选棉织物。但是棉织物的吸湿性能有一定的极限,当吸湿水分达到饱和时就难以使皮肤表面的汗水蒸发,从而衣服贴在身上,很不舒服。为了克服棉内衣的这种缺点,已研制出的一种三层保暖内衣,采用多种纤维的多层结构,使皮肤和织物点状接触之间形成空气层,其保暖性好吸湿性极佳。此外,真丝面料也可以作为内衣织物,它不仅具有棉的舒适感,还有手感滑爽、导热系数低、冬暖夏凉的特性,是高档内衣用料。据研究表明,真丝内衣还具有保健作用,能加速血液循环,延缓衰老。针对现今人们对内衣时装化的要求,在满足基本舒适的前提下,选用特殊的材料,可达到更好的舒适性和外观性。而弹力真丝

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

1.1 研究意义 首先随着人类涉足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接触到的天然和人为气候条件更为严酷,这就需要在正确的认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日趋强烈,处在工作中要需要穿着舒适的工作服、防护服外,休闲、运动中要求有舒适度的服装。所以,知晓各种因素对服装面料的影响并运用设计到服装上,可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保障人们的身心愉快和人身安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服装是否舒适对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服装舒适性以人体、服装、环境为系统,以人体为中心,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交叉和融合进行研究,追求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健康服装。 1.2 研究对象 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本文主要研究服装生理上的舒适性。 2.1 舒适性的涵义 舒适性定义可以归结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使人在生理、物理和心理方面达到一种令人愉悦的状态。[1]换言之,舒适性包含生理舒适性、物理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也可以从反面、即不舒适的感觉来描述,有专家对舒适性做了如下定义: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2.2 生理上舒适性的组成 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

第三章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 3.1 吸湿性 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 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 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 人体皮肤越干燥, 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 显著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 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 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 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 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 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 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 因此在热湿条件下, 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纤维的性质,与各种纤维的回潮率直接相关 [2]。还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服装材料中, 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 化学纤维材料中, 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因, 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 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 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 缝隙较大, 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 宜做夏季服装。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 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 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 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 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 , 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 内层为棉, 外层为涤) , 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 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 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3.2 保暖性 服装材料的保暖性是指材料阻止空气通过的能力, 也就是阻止材料两面空气的热交换能力。服装材料在一定时候要有适当的保暖性, 如冬季( 也包括严寒的地区) 的服装要有较强的保暖性, 以防止人体被冻伤;夏季的服装要求透热性比较好;而春秋季保暖性要适宜, 使人感觉既不太冷又不很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