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脑性瘫痪的物理治疗原则与基本原理

小儿脑性瘫痪的物理治疗原则与基本原理

小儿脑性瘫痪的物理治疗原则与基本原理
小儿脑性瘫痪的物理治疗原则与基本原理

小儿脑性瘫痪的物理治疗原则与基本原理

婴幼儿脑性瘫痪PT的原则

第一阶段:抑制ATNR、TLR,使肌张力恢复正常。第二阶段:促立直反射完成及发育,促平衡反射完成发育。第三阶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引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动作姿势体会正常运动的感觉,逐渐引出自发的随意动作,翻身、爬、坐、站、行①正常感觉运动经验获得

②基本运动的获得,如:翻身、爬、坐、站行。3协调:促进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使动作肌与拮抗肌保持协调。

婴幼儿脑性瘫痪物理治疗的基本原理

(一)促通头控和翻身的康复治疗原理

俯卧位抬头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动作,而且在儿童做各种姿势运动时,都是以头部直立为先行,不能控制头部的婴儿是难以完成其他动作的。因此,头部控制对于小儿的整体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动作等高级运动功能的发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完成头与颈的中间位控制,为翻身运动完成与躯干控制良好打基础。许多运动发育迟缓的小儿头部控制能力差的原因是由于脑部损伤致运动发育障碍引起的,多与原始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 ATNR)、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TLR)、拥抱(Moro)反射的残存、颈部肌肉、躯干部肌肉紧张性异常有关,同时与颈部肌群无力或肌肉的力量不平衡亦有关。在进行抬头训练时,还应进行颈部肌肉的控制训练和力量训练。从神经发育学的角度来看,稳定的头部控制需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脊柱的对称性伸展;体轴回旋;上肢的支撑与保护性伸展;仰卧、俯卧与坐位的平衡反应的建立;从仰卧位到坐位到四爬位的姿势变换;拥抱反射消失。

翻身是由卧位向直立位动作发育的中继,是更广泛接触外界空间的准备,打好这一阶段的基础,对站立、行走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翻身的运动完成,躯干立直反射才能出现,股膝关节的屈曲和支持动作才能完成。促进躯体回旋运动完成,促非对称性姿势的消失。为坐位平衡打基础。3~6个月为翻身的发育期,翻身的发育过程包括以下四项:(1)颈立直反射动作,主要见于新生儿,是在拥抱反射与颈立直反射支配下,由于肌紧张分布差造成的;(2)头背屈,角弓反张:翻身动作从肩向一侧回旋开始,按脊柱伸展,头背屈呈角弓反张,多只能翻至侧卧位;(3)自动翻身:属皮质下支配,多无目的性,以骨盆带抬高,躯干屈曲开始,可完成整个翻身动作;(4)有目的翻身:在皮质的支配下有目的性翻身,肩与骨盆可同时向一侧回旋,并可成四爬位或坐位,动作可灵活调节。不会翻身的患儿的发育多停留在前两项,说明处在原始反射支配下,中脑和皮质水平的立直和平衡反应未发育成熟。从神经发育学的角度来说,翻身完成的条件为:躯干直立反射出现;紧张性颈反射(ATNR及STNR)、紧张性迷路反射(TLR)等原始反射消失;股膝关节屈曲;躯干回旋运动良好;肘关节、膝关节支撑(四爬位)的实现。

(二)促通坐位平衡的康复治疗原理

坐位是臀部着床,从骨盆部开始向上的身体垂直于地面的姿势。获得坐位的最终目标是无须上肢支撑、脊柱垂直伸展有稳定坐位。正常小儿7~8个月可以坐,不会坐是指坐位发育停滞在扶腰坐以前的阶段或出现跪坐、坐位后倾等异常姿势。由坐位到站位的转换标志着大关节负重能力的提高,是良好步行的重要准备。

提高运动发育迟缓儿童头、躯干、髋(骨盆)的控制能力和姿势转换的协调平衡能力。绝大部分运动发育迟缓的婴幼儿不能按生理发育期进行正常的行走、站立。其主要原因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差,髋膝关节的负重能力差,腰、臀部的肌群力弱等。只有完成坐位到站位的转换训练,才能提高其肌力和提高关节控制能力、负重力,最终完成步行、跑步、上下楼梯等运动。坐位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躯干立直及平衡反射的发育。坐位训练的意义在于坐位为向立位发育过程中的中间姿势,患儿不能坐就不可能站起来。独坐的完成标志着人最基本动作-坐位的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完成。有些学者认为,在2岁以前能完成坐,则95%的患儿可以独立行走。坐的发育可以分为5个时期:新生儿无抗重力反应时期;头颈躯干保持垂直时期;全身积极屈曲期(4-6月);从俯卧位起立时期(7-8月);从仰卧位直接坐起时期。坐位控制能力发育的条件:以上肢将身体支起到坐位高度;从四爬位独自进行体轴的回旋;坐位平衡反射出现;躯干肌群的连锁反应。

(三)促通爬行的康复治疗原理

爬行运动是步行以外的代表性的移行运动,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四足动物的代表性移行手段。典型的爬行运动是两手、两膝着床,两肩与骨盆抬起,保持躯干的空间水平位的四爬姿势,即在四点支撑状态下,至少有一个肢体离开支持面,四肢交替运动驱动身体向前移动。爬行在婴幼儿动作发育中非常重要,爬行不仅可促进全身动作的协调发展,为直立行走打下基础,而且可以增加空间的搜寻,主动接受和认识事物,促进婴幼儿认识能力的发育。爬行训练的目的是促进下肢的交互动作协调,为独立行走打基础。促使患儿重心前移,双下肢分离运动出现,提高双下肢负重能力。爬行训练的意义,爬行运动是直立运动的基础。独立行走的两个条件是四爬运动的完成和站位动态平衡完成。爬行运动完成标志着躯干回旋运动完成、骨盆的运动分离能力提高、骨盆离开床面上抬的抗重力能力的获得。促通向侧方的重心移动及双下肢的交互运动。爬行的发育的年龄为9个月会爬,婴儿爬行运动发育共九项,臀比头高;下肢原地屈曲,臀头同高;两手支撑,胸离床;身体上部的前进运动、后爬;身体下部的前进运动、腹爬;两手两膝支撑,四爬动摇;四爬交互性差;规范的四爬,一侧上肢与对侧下肢在对角线上交互伸屈爬行;灵活前进运动,可用两手,两膝,两手单膝,两手两足等随意爬行,不会爬行的发育多停留在4项以前。爬行的条件有两手支撑的完成(两肘支撑和抬头是两手支撑的前提);四爬位的实现;立直和平衡反应的进一步完善(迷路立直、视性立直、躯干立直是四爬位的前提);从俯爬位到四爬位再到俯爬位姿势变换的能力;四肢交互运动模式的完成;侧卧位单肘支撑的完成。

(四)促通跪位平衡的康复治疗原理

膝立位(直跪)是婴幼儿由爬行运动向独站运动移行过程中的一个体位,是站和行运动的基础,膝立位的训练在婴幼儿运动发育过程中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膝立位训练的目的,促通跪位立直反射,跪位静、动态平衡,增强髋关节的负重能力及自控能力。膝立位也称为跪立位,跪是站立运动的基础,是站立位的前期训练阶段。因此,若患儿能完成跪位及跪行,将来学习站、走就要方便与快速得多。膝立位训练就是在坐位和

“爬”位的基础上,训练患儿双膝或单膝着地支撑身体、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和整个身体平衡的能力。膝立位是患儿从坐位转换到立位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膝立位的训练为患儿日后学习站立和行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神经发育学的角度来说,膝立位完成的条件包括下肢异常姿势(主要指下肢的痉挛)的消除;髋关节充分伸展;良好的髋关节控制能力及负重能力;跪位立直建立,跪位平衡出现。

(五)促通站位平衡的康复治疗原理

完成正确的站位姿势是为正确行走打基础,也是完成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良好的控制能力。正确的静态站立姿势是两腿立直,脚底踩平,头居中,躯干伸展,双肩双髋处于同一平面。动态的站立姿势是指站立时头、躯干、四肢各部位可随意进行适当的活动而仍能保持平衡。患儿只有完成立位静态、动态平衡,才能正常的行走。站(立)位的发育龄是11~12个月,扶着可以步行。站立的发育可分为七个时期,完全被动状态;下肢伸展反射,躯干后倾;头颈躯干成一线,但上半身仍后倾;肩可到正中位,使两足持重;可垂直上下动作,如蹲起、扶站;从俯卧位到四爬位到高爬位独自站起;从仰卧位到侧卧位,下肢屈曲足底着床独自站立。脑性瘫痪儿不会站的主要原因是下肢不能持重,身体不能在垂直位上站起,或出现尖足、交叉剪刀步、膝反张等异常站立姿势。独站的条件:四爬运动完成;站位立直及立位平衡反应出现。从四爬到立位的发育最重要的是垂直位保持身体的平衡,开始出现的是头的调节,继之为对躯干、髋关节、下肢的调节。这一调节实际上是一个反馈的过程,主要靠迷路、固有感受器、视觉对姿势的变化进行“计测”。计测信号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作用,再传至姿势保持肌(颈、躯干、下肢),使其产生相应运动模式及姿势变化,对变化的姿势再度计测、再度传入、传出,起到进一步调节及稳定化作用。这一调节过程主要是由小脑完成的,所以小脑发育也是独站的重要条件。立位平衡反应——重心在足底与地面接触范围内移动时,防止跌倒反应,即保持头、颈、躯干在空间内的平衡状态。静态平衡是独站的前提,动态平衡是独行的前提。

六、小儿脑瘫康复效果预测与影响因素

1、预测分析指标

①偏瘫患儿大都在18-21个月会走;

②24个月前出现降落伞反射者87%可行走,行走能力在7岁达到一个平台;

③4岁不能坐或6岁仍不能独立跪位行走,是将来不能独立行走的可靠指标;

④有以下6项年龄≥12月进行评估预后

a、ATNR

b、颈翻正反射 C、STNR D、伸肌伸张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f、足放置反射。上述6项,每项有反应1分,2分以上预后不良,0分预后好,1分预后要慎重考虑。

⑤3岁前如果儿童还没有形成优势手或上肢仍不能超过躯干中线活动时,上肢功能预后不良,智力与上肢功能指数相平衡;

⑥年龄越小,预后越好,一般不要大于九岁;

⑦IQ>70预后好,若大于80预后更佳;

⑧智力低下,视觉障碍也将影响步行能力。

2、影响康复疗效的常见因素

①病因:早产儿<30周康复

核黄疸后遗症疗效差

②年龄3岁以上严重的手足徐动型脑瘫儿疗效差;

③严重的异常姿势反射ATNR,异常运动模式长期存在者疗效差;

④营养不良,体质较差,出汗较多,易疲劳儿疗效差;

⑤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的脑瘫儿疗效差;

⑥伴有癫痫,如婴儿痉挛症等预后差,疗效差;

⑦继发肌腱挛缩,膝反屈,关节变形等康复时间长,疗效差;

⑧伴有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或语言发育障碍者疗效差;

⑨伴有视觉障碍(如视神经萎缩)者疗效差;

⑩过度紧张、激惹较严重的脑瘫儿疗效差。。

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儿科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归属于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落后、视听功能异常及行为异常等。 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泛指各种运动发育迟缓,中枢协调障碍可归于此型。 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泛指肢体软弱无力。 五硬:指头项硬、胸膈硬、手硬、足硬、四肢硬,泛指肢体紧张,活动不灵活。 一、诊断 本病的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及《实用中医儿科学》(第二版)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第4期《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二、中医治疗 (一)、推拿按摩 1、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 采用疏通矫正手法进行按摩,包括循经推按、穴位点压、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姿势矫正。 1)循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不同部位可选指推法、掌推法。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皮肤、肌肉的营养,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运动,强筋壮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活动。 2)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3)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肌肉采用揉、按、滚等手法,对肌张力高的部位,用柔缓手法,可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肌张力低下部位,用重着手法,以提高肌力。 4)姿势矫正: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进脑瘫患儿肢体、关节活动,对异常的姿势进行矫正,具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疏筋通络等作用。 2.推拿按摩的基本治疗原则 推拿按摩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以柔克刚:对于痉挛严重者,手法易柔缓。 以刚克柔,对于软弱无力者,手法易重着。 痉挛型: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为主。 不随意运动型:缓解紧张、降低兴奋性、提高肌力。 3.推拿按摩的时间及疗程 手法治疗每日1~2次,每次15~45分钟。时间长短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而定。每周治疗6天,每月为1疗程。 4.辨证施术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主要是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喂养不当而致病。6月-2岁患儿多见,夏秋季节发病较高。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了解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和食物过敏史,询问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及量 2.身体状况:评估脱水程度和性质,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和破损。 3.心理社会情况:家长心理状态,评估患儿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集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督促患儿家属加强患儿手卫生 2.饮食: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按医嘱禁食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禁食。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次数,性质和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粘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情况,注意有无低钾低钙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 6.皮肤护理:嘱家属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预防红臀。局部可涂紫草药保护皮肤。 8.用药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时,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及需要量调整速度。详细记录出入量,入量包括补液量及饮食量,准确记录尿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四、健康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气候变化时防止受凉或过热,夏天多喝水,加强体格锻炼。

(完整版)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腹泻是婴儿常见的病症。婴儿消化功能不成熟发育又快,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不当,就容易发生腹泻。常见的原因有: 1、进食量过多或次数过多,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 2、添加辅食过急或食物品种过多,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 3、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致使婴儿消化功能降低等; 4、食物或用具被污染,引起胃肠道感染; 5、婴儿患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肺炎等),也可因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 6、环境温度过低、过高时,小儿也可能出现腹泻。 生理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8个月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稀,但食欲好,无呕吐及其它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生理性腹泻是某些婴儿的正常现象,不属病态,无须用药。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症之一,也是影响婴儿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尤以1岁以内的婴儿更为多见,这种病症表现腹泻、呕吐,可伴有食欲不振、腹痛、发热等,主要原因是婴幼儿的消化器官尚末发育成熟,不适应食物的质和量的变化,所以一旦喂养不当、冷热失调或遇到感染时,就容易引起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而发病。 主要症状有: 1、轻症:每日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下,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有时有少量水,但量不多,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偶有少量呕吐或溢奶,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它周身症状。临床脱水症状不明显,病程约3-7天,预后较好。 2、重症:腹泻频繁,每日排便数十次,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有酸臭味,伴有溢乳或呕吐。重者吐咖啡色物,伴有发热、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钙等。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 一、未病先防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表现为痉挛性双瘫、偏瘫、手足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肢体畸形、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等症状(《神经病学》五版教材)。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8月,长沙)将脑性瘫痪定义做了如下修订: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脑发育过程中(包括孕胚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害或遗传影响,导致发育畸形、白质减少、神经元移行异常,可能是孕程中、产程中和生后,凡导致发育障碍、畸形、感染、损伤都是一类结果,即脑功能的不健全或部分缺失,称其为脑性瘫痪。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等范畴。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神经病学》(五版教材)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 1)病因出现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大脑发育期。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3)病程呈非进行性加重。 4)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二、中医治疗 (一)、应急措施 1、合并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给与急救措施及抗癫痫治疗。 2、惊厥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二)、辨证论治 1、肝强脾弱,痰瘀阻络(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和强直型脑瘫)

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僵硬、瘫痪,筋脉拘急或强直、屈伸不利,扶起时双足尖交叉着地,迈步时呈剪刀样,急躁易怒。或伴有言语不利、流涎,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或伴有智力低下等,舌质红或暗,苔白,脉弦或弦细。 1)、中药治疗: 治疗法则:柔肝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治疗:痉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 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外敷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 头针主穴: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 体针主穴:阳陵泉、申脉、合谷透后溪、太冲、丰隆、三阴交、血海。 言语不利、流涎者加廉泉、地仓、承浆;照海、列缺。 智力低下者加四神聪、头维、本神、神庭。 髋外展困难加:风市、髀关、伏兔。 肘部屈伸困难加:曲池、手三里。 指腕活动不利加:外关、八邪。 抬肩困难加:肩髃、臂臑、肩井。 屈膝伸展不利加阴谷、委中、膝眼、梁丘。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鸠尾、内关、人中、神门。 足下垂加解溪、昆仑、太溪。 足内翻加悬钟、昆仑、丘墟。 足外翻加太溪,商丘、三阴交、照海。 针刺方法:头针强刺激,体针太冲施泻法,余穴则多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 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按揉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

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腹泻是宝宝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季节变化时为多。腹泻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使宝宝营养不良,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小儿腹泻常见的类别一般有以下五种: 1.生理性腹泻: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在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 2.饮食不当:由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无季节性,是由于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养不当造成的。 3.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婴儿吃奶多,又增加了消化道负担,这些均易诱发腹泻。 4.细菌性肠炎或痢疾:是由细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轻的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重的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脉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 5.病毒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所致,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11月,9月为发病高峰,又称“秋季腹泻”。 总而言之宝宝的腹泻多因感受外邪、内伤乳食与脾胃虚弱有关,最多见的当然是伤食。喂养不当,饥饱无度,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进食油腻、生冷、不洁食物均可引起宝宝的腹泻。 那么,小儿腹泻护理措施有哪些呢?推拿穴位及治疗方法如下(推拿时可以用麻油、葱姜水、滑石粉作为介质,宝宝会感觉舒服一些): 〖适宜范围〗 出生后3月(含)至6周岁(含)的婴幼儿、病程≤7天、体温<38.5℃、轻度以下脱水的急性腹泻者。七路彩虹中医辨证属于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者。 1、补脾经 推拿方法:旋推宝宝的大拇指末节罗纹面就叫“补脾经”,100-300次。 2、清大肠 推拿方法: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 3、推板门 用拇指指腹从患儿腕横纹经大鱼际直推至拇指跟100次。 4、运内八卦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治病求本是中医学的一个治疗原则,在泄泻症状控制之后,应从“健脾祟土”的方法加以巩固培本,尤其对于一些脾胃素虚的病者,更应该注意,否则往往使病情容易复发。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使病情迅速恶化,导致肌体脱水和水电解质严重紊乱我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如草木之方萌,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常不足。脾主升运,胃主降纳,脾胃相表里,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脾胃感受外邪,或内蕴湿热,使脾胃升清降之功能失调,从而发生泄泻。正如《沈氏尊生书》指出:“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水入大肠而成泄泻。”所以泄泻是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 首先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在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大便性状无改变,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排除了生理性腹泻外就都考虑病理性腹泻.小儿腹泻分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内),迁延性腹泻(2周~2月),慢性腹

泻(2月以上),病因可分感染性,饮食不当,过敏性,先天畸形等等。 小儿腹泻不宜禁食,而应合理膳食。腹泻是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禁食,病儿得不到必要的营养,肠道黏膜的损伤难以恢复,使腹泻迁延,进一步削弱幼儿的抵抗力,甚至可诱发肺炎或败血症等。 小儿腹泻在保证饮食的情况下,应注意纠正和预防脱水。孩子出现腹泻后,应让孩子比平时喝更多的液体,如米汤、面汤、菜汁、果汁、淡糖水和白开水等。由于腹泻不仅丢失水分,而且还丢失盐分,所以液体中加少许食盐效果更好。不要滥用抗菌素:目前小儿腹泻的治疗,应用各种抗菌素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实际上小儿腹泻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剂、整肠生、增菲康、乳酸菌素片等,这类药物是以扶植肠道正常菌群为目的,通过生物拮抗作用,抑制病菌的生长,间接达到杀死病菌的效果,而且无副作用。当然对于严重的痢疾,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必要的。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小儿所需要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而且卫生、经济、服用方便。母乳喂养可预防小儿腹泻。建议:1、母乳喂养,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10-08T13:14:36.99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作者:国红霞 [导读]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症具有多病原和多因素引发的特点,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国红霞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 256400 【摘要】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症之一,多发于2 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脆弱、自身的抵抗力差,常会出现腹泻,其严重的威胁着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本文中,笔者以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为中心进行研究,旨在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日后小儿腹泻护理给与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症具有多病原和多因素引发的特点,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出现腹泻的小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的现象,同时还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症状。小儿腹泻主要是2 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常见病症,病原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引起的,此外,肠道外感染或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进而导致的肠道真菌紊乱、过敏或是家长喂养不当、气候等都会引起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的起因小儿腹泻的起因可以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两种。 1.1 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肠道内感染是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之一,其可能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导致的,从临床医学来看,其中由于病毒和细菌而引发的小儿腹泻的比率最高。 ①细菌感染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细菌主要是致腹泻的大肠杆菌、弯曲菌以及其他细菌。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涉及到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以及粘附-聚集性的大肠杆菌;与肠炎相关的弯曲菌则包括空肠型、结肠型及胎儿型三种;其他的常见细菌有耶尔森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糖菌及变形杆菌等等。受到这些细菌的感染都会是小儿出现腹泻的症状。 ②真菌致使小儿腹泻的真菌只要有念珠菌、曲菌以及毛霉菌,而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是白色念球菌。 ③寄生虫寄生虫也是引发小儿腹泻的罪魁祸首之一,常见的寄生虫为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以及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④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主要是多发于寒冷季节,此时小儿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出现腹泻的症状。致使小儿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冠状病毒等。 (2)肠道外感染消化功能紊乱也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现象,而且年龄越小情况越常见,该种腹泻的情况不严重,其大便耳钉性状轻微改变,为稀糊状,未出现大量的水分及脓血。 此外,滥用抗生素也会死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病因之一。 其往往表现为慢性及迁延性的腹泻。 1.2 肠道外感染因素饮食护理不当、过敏、气候等因素都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 (1)饮食护理不当而出现腹泻主要发生于人工喂养的小儿。由于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是食物以淀粉类为主、突然断奶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 (2)一些婴幼儿对牛奶或是大豆等事物存在过敏的现象,进而会引发过敏性腹泻;(3)小儿自身的免疫力差,时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导致小儿腹部的不适,进而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的出现。 2.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2.1 护理注意事项对于出现腹泻的小儿首先评估相关的因素,进而除去病源。小儿腹泻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是场内出现感染导致的,因而应该立即停止可能被污染的所有食物以及会导致消化不良、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对于由于感染引发的腹泻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使用抗感染的药物;第二就是做好观察和记录工作,及时的记录小儿排便的次数、性状以及腹泻量等数据;第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主要注意的是因为小儿的抵抗力差,需要对其进行消毒隔离,饮食器具、衣物及尿布等物品专用,护理患儿前后注意洗手,腹泻患儿的大便、被污染的衣服、床被依次进行消毒,以免出现交叉感染。 2.2 营养不足的护理患有轻型腹泻的幼儿需要进行日常的饮食护理,但是需要暂时停用辅食;而对于重型的患儿则主要遵照医嘱禁食,等症状好装后及早的喂食,患儿恢复饮食后需要少食多餐,进食量逐渐增多;由于病毒侵袭导致腹泻的幼儿因为双糖酶缺失,需要使用豆制乳品或是发酵乳。当患儿腹泻停止后需要加大营养,每天增加一餐,需要2 周的时间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2.3 皮肤受损的护理措施患儿由于出现腹泻的症状,其局部的皮肤会出现受损的情况,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选用清洁和柔软的尿布进行护理,避免使用塑料布等包裹,同时及时的更换;患儿每次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涂油,以保持患儿会阴部及肛周的皮肤干燥,预防出现红臀现象。当患儿出现局部发红或是有渗出及潜在溃疡时,需要采用烤灯、理疗床面干燥愈合的方法。 2.4 电解质紊乱的护理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在进行补液后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观察其精神、肌张力及腱反射的变化情况,注意是否伴有低钾血症及低钙血症的症状;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按照的医生嘱托及时的进行采血进行电解质分析。 对于钾、镁、钙等电解质的补充需要遵照医嘱进行。输液后患儿有尿时就可以开始静脉补钾,组要引起注意的时氯化钠的浓度不能超多0.3%,其速度不宜过快,禁止使用静脉推注的方式,以免患儿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当患儿在补液的过程中出现抽搐是需要静脉缓注钙剂,时间不能少于10 分钟;而对于镁剂的注射需采取深部肌肉注射的方式。 2.5 对症护理处理(1)眼部护理出现严重脱水的患儿泪液较少,其结膜干燥,昏迷时眼见不能闭合,其角膜暴露在外容易导致感染,因而护理人员需要使用生理盐水浸润角膜,点眼药膏,使用眼罩覆盖;(2)发热护理对于伴有发热现象的患儿时时检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需要使用物理或是药物降温的方式,及时的擦干汗液,更换潮湿的衣物及被子,同时做好口腔及皮肤的护理工作。 3.小结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小儿的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力差,给患儿带来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因而需要对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保证治疗效果,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 戚新玲,张丽.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314.[2] 李华英.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5):25.[3] 杜粉霞.社区医院小儿腹泻的针灸治疗及护理体会[J].中医儿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填脐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它具有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特别对吃药怕苦、打针怕痛的要幼儿来说更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1)车前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研末备用。每次取散粉2克,放于脐中,贴上烘热的纸膏药,每隔2天换一次。适合小儿脾虚久泻症。 (2)肉桂3克、干姜5克、细辛1克,混合研成粉末。适合小儿腹泻。 (3)丁桂散。丁香、肉桂各等量,研末,取少许唾液调敷脐中,3天换一次。 (4)清凉油。小儿腹部受凉引起寒泻,用清凉油少许涂擦肚脐眼及尾骨,一日2次。(5)胡椒粉。胡椒研成粉末,再加少量自芷,放在肚脐上,以装满肚脐眼为度,然后用胶布封脐。手掌在肚脐部按揉3—4分钟左右,隔日或隔两天换一次。此法适合寒泻、伤食泻、久泻不止、脾虚等症。 (6)用酸石榴3个,剥去皮后用干净纱布包好,挤出石榴水。放在勺里,用小火熬成糊状汁,然后把它摊在一块小纱布上,趁热贴到肚脐上,3小时左右即可止泻。此法成人也可采用。到了秋季之后,儿童的腹泻问题有变得严重起来。每一个患上腹泻的宝宝,都会让家长急的火冒三丈。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预防宝宝腹泻的食物。 1、焦米汤:首先要用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状,在上火炒至焦黄色,之后加入适量的水和糖,边煮边搅拌,直到成为糊状就可以。这个腹泻的宝宝很有用哦! 2、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其中含有大量果胶能使宝宝大便成形,可以有效吸附肠道致病细菌和毒素,是治疗儿童秋季腹泻的大好食物。胡萝卜汤制作方法,胡萝卜清洗干净后,切开去茎,再切成小块,加水煮到烂,再用纱布过滤去汤中的残渣,再次加水成汤(按500克胡萝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后就是加糖调味,煮沸就可以了。用量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等待宝宝腹泻好转后停用。 3、苹果泥:新鲜优质的苹果是少不了的,把苹果从中间切开,再用小勺刮成泥状即可。1、湿热型:大便呈蛋花汤样,伴有少许黏液,发热,舌苔厚腻。秋季腹泻以此型最多见。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陈皮红枣汤:取干红枣12只,洗净晾干,放在铁锅内炒成微焦,取陈皮10克洗净,二味一起加入水煎15分钟,饭后代茶饮,每日分2次服。 功效提示:陈皮具有解毒、润肠的功效,能有效帮助肠胃毒素的排除,还有助于调节紊乱的胃肠道功能。干枣有补血,安神,健脾之功效。此汤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 2、风寒型:大便稀薄泡沫多,色淡,臭味少,有腹鸣腹痛,或伴有发热。此型多见于秋季腹泻的早期。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糯米苍白术粥:取糯米30克,白术12克,苍术6克。先将糯米略炒一下;白术及苍术放水煮1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糯米共同煮粥食用。 功效提示:白术健脾益气,用于脾虚食少、腹胀腹泻;苍术温中止泻;糯米补脾益气;三者同粥,有健脾、抗炎、抗腹泻的功效。 3、伤食型:哭闹不安、腹胀、腹痛、大便酸臭、食欲减退伴口臭。多见于腹泻并伴有消化不良的宝宝。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苹果泥:①把苹果洗净,分两瓣,用勺子刮泥喂孩子。②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以内的儿童,大于 1岁者,可吃苹果泥。 功效提示:苹果含有果胶和鞣酸,果胶有吸附作用,鞣酸有收敛作用,可以治疗腹泻。4、脾虚型:久泻不愈,面色萎黄,食欲减少,大便稀薄伴不消化块物。多见于秋季腹泻后期不愈的宝宝。 [小儿秋季腹泻食疗方] 栗子汤:取栗子3~5枚,去壳捣烂,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再加白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摘要】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症之一,多发于2 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脆弱、自身的抵抗力差,常会出现腹泻,其严重的威胁着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本文中,笔者以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为中心进行研究,旨在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日后小儿腹泻护理给与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症具有多病原和多因素引发的特点,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出现腹泻的小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的现象,同时还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症状。小儿腹泻主要是2 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常见病症,病原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引起的,此外,肠道外感染或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进而导致的肠道真菌紊乱、过敏或是家长喂养不当、气候等都会引起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的起因小儿腹泻的起因可以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两种。 1.1 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肠道内感染是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之一,其可能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导致的,从临床医学来看,其中由于病毒和细菌而引发的小儿腹泻的比率最高。 ①细菌感染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细菌主要是致腹泻的大肠杆菌、弯曲菌以及其他细菌。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涉及到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以及粘附-聚集性的大肠杆菌;与肠炎相关的弯曲菌则包括空肠型、结肠型及胎儿型三种;其他的常见细菌有耶尔森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糖菌及变形杆菌等等。受到这些细菌的感染都会是小儿出现腹泻的症状。 ②真菌致使小儿腹泻的真菌只要有念珠菌、曲菌以及毛霉菌,而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是白色念球菌。 ③寄生虫寄生虫也是引发小儿腹泻的罪魁祸首之一,常见的寄生虫为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以及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④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主要是多发于寒冷季节,此时小儿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出现腹泻的症状。致使小儿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冠状病毒等。 (2)肠道外感染消化功能紊乱也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现象,而且年龄越小情况越常见,该种腹泻的情况不严重,其大便耳钉性状轻微改变,为稀糊状,未出现大量的水分及脓血。 此外,滥用抗生素也会死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病因之一。 其往往表现为慢性及迁延性的腹泻。 1.2 肠道外感染因素饮食护理不当、过敏、气候等因素都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 (1)饮食护理不当而出现腹泻主要发生于人工喂养的小儿。由于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是食物以淀粉类为主、突然断奶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 (2)一些婴幼儿对牛奶或是大豆等事物存在过敏的现象,进而会引发过敏性腹泻;(3)小儿自身的免疫力差,时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导致小儿腹部的不适,进而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的出现。 2.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2.1 护理注意事项对于出现腹泻的小儿首先评估相关的因素,进而除去病源。小儿腹泻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是场内出现感染导致的,因而应该立即停止可能被污染的所有食物以及会导致消化不良、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对于由于感染引发的腹泻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使用抗感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教材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 西医诊断: 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 常证

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 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阴竭阳脱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 【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

按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按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发表时间:2013-05-24T15:31:22.1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聂晶莉 [导读] 对于痉挛型脑瘫,按摩手法原则应痉挛部位手法轻缓,拮抗部位力度稍大,逐渐达到屈伸或其他活动到位后牵拉保持片刻。 聂晶莉(江西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417-02 按摩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按摩多采用循行于颈项、脊背、四肢等部位的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起到输理全身阳经,通行阳气,促进恢复的目的,是脑性瘫痪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法。在实际操作时,先以循行经络走向推按疏通经络,再配合其他按摩手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特定部位按摩的疗效,是建立在对运动障碍及其部位的准确评价基础上,应结合现代解剖学、运动学等,准确地了解造成运动障碍的原因、部位、肌张力障碍的性质及程度,并选择正确的按摩手法。一般来说,按摩时应遵循“以柔克刚、以刚制柔”的原则,对于痉挛的肌肉采用轻、柔、缓的手法,对于迟缓无力的部位,则使用较强较重的刺激手法。 对于痉挛型脑瘫,按摩手法原则应痉挛部位手法轻缓,拮抗部位力度稍大,逐渐达到屈伸或其他活动到位后牵拉保持片刻。 研究证实,中枢神经损伤后,成对的主动肌—拮抗肌中,其中一个相对兴奋性过度。从协调肌群相对关系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脑瘫的不同临床类型:胎儿为适应子宫形状,肢体屈肌张力相对高,呈屈曲状,生后为达到翻身、爬、坐、走、屈肌张力自上而下逐渐下降,伸肌张力逐渐上升,这一规律由脑支配,并通过中枢与外周的相互作用而渐趋完善,脑损伤后,这一规律被破坏,肢体屈肌张力未及时下降,伸肌张力未有效上升者临床表现为痉挛型,两者不协调为徐动型,暂时均下降者为肌张力低下型,因此,对痉挛型脑瘫的按摩治疗必须明确区分痉挛肌群及拮抗肌群。痉挛肌群主要用轻缓手法减轻牵张反射,拮抗肌群主要用较大力度增强肌肉收缩力量,两种按摩手法不得相反。 一、针对不同障碍的主要按摩穴位、肌群及手法主要有 头后仰,颈背肌张力增高所致者应轻缓叩击颈背,轻缓按揉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拮抗肌为颈深肌,可采用屈伸及左右转动头部的牵拉方法加强其力量。 紧张性头偏斜,轻缓按揉头偏向侧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较大力度按揉面朝向侧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手握拳发紧,轻缓按揉劳宫、内关、鱼际、四缝穴及前臂屈肌,推压外展拇指,推伸其余四指,用较大力度按揉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穴及前臂伸肌。 屈肘,轻缓按揉肱二头肌,较大力度按揉肱三头肌。 上臂内收姿势,轻缓按揉同侧胸、背肌群,较大力度按揉肩骨禺穴及岗上肌、三角肌。 上肢屈肌、伸肌张力增高,均可进行上肢屈伸牵拉,患儿仰卧,两人操持时一侧上肢外展、外旋,手心朝上伸展,另侧拇指内收,手指屈曲,屈肘内收,前臂稍旋前、屈腕,保持1-3min,交替3-4次。 下肢剪刀样姿势、剪刀步,轻缓按揉血海、解剪穴(血海后1.5寸、上4.5寸)及大腿内收肌群,较大力度按揉环跳、风市穴及臀部深层、大腿外侧肌群,可在仰卧、坐位、骑跨抱位时进行分腿牵拉。 尖足,轻缓按揉委中、承山穴及小腿后侧肌群,轻缓捏拿三阴交、悬钟穴、昆仑、太溪穴,足背屈牵拉,较大力度按揉足三里穴及小腿前侧肌群,点压足三里达到引发数次足背屈动作,研究显示,刺激胫前肌及腓深神经不仅可增强小腿前侧肌力量,也可抑制小腿后侧肌群的牵张反射。做下肢屈伸牵拉,患儿仰卧,两人操持时一侧屈髋、屈膝、足背屈,另侧下肢伸展,足向底侧屈,保持1-3min,交替3-4次,亦可一人操持,一侧屈曲,另侧伸展,交替进行,脑损伤动物实验显示,对受累肌群的牵拉能促进肌肉生长和减低牵张反射兴奋性,阻抑肢体瘫痪[1]。 较严重尖足、剪刀步,可增加捆站牵拉腿,用站立板捆站训练后松解一侧下肢绑带,操持者将该下肢轻缓向前上及适宜外展方向牵拉,并保持足背屈70°-80°,牵拉到位后保持片刻回原位再牵拉,双下肢交替或侧重一侧。 较严重四肢瘫,可增加脊柱节段性按摩,沿脊柱两侧的夹脊穴从骶部到颈部推摩,按揉,并上下挤压,左右挤压椎间隙,上肢障碍以颈胸段为主,下肢障碍侧重腰骶段或深压夹脊穴,在背部脊柱两侧椎间隙分别用拇指向脊柱方向深压,然后用中指于椎体间及椎间旁叩击。 足内翻,较大力度按揉阳陵泉穴及腓骨长短肌,第三腓骨和趾长伸肌协助,可促足向外翻的动作,有助于纠正足内翻。 足外翻,较大力度按揉足三里穴及胫前、后肌,还有踇长屈、伸肌,趾长屈肌协助,可促足向内翻的动作,有助于纠正足外翻。 屈膝,轻缓按揉膝后腘绳肌腱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大腿后侧肌群,较大力度按揉大腿前侧肌群,以股四头肌为主。配合髌韧带和后交叉韧带限制屈膝。 屈髋,患儿俯卧,操作者一手压臀,另手扶持下肢向上牵拉髂腰肌,揉按股直肌、缝匠肌、耻骨肌。 二、徐动型脑瘫 肩背脱敏叩击,患儿俯卧,施者先隔衣颈背抚摸,用温暖的手接触皮肤触摸,再用指腹轻叩击,逐步过渡到用指尖轻至中度叩击。 肩、骨盆牵拉,患儿骑跨在圆滚上,施者扶持一侧肩及对侧骨盆向相反方向牵拉,到位后保持1-3min,再操持对侧,左右交替,亦可于垫上或球上进行。 交叉模式即在模式床上进行的模拟俯爬的被动压摩牵拉,由3人操持时,一人扶头,另二人各操持一侧上、下肢,有节律地转动患儿头颈,屈伸四肢,压摩掌指及足底内前侧,每日4次每次50-150节,每50节1-2min。 三、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根据不同月龄,选择扶持俯卧肘支撑控头,扶坐扶蹲,扶站等体位进行抗重力持重训练及全身力度较大的按摩,叩击拍打等。 对于具有构音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除常规的语言训练方法外,我们结台穴位按摩方法来辅助治疗,主要按摩额下回的后部(在优势半球的三角部和岛盖部),并且很为家长所接受与配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 综上所述,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传统的矫形手法,对于矫正姿势、改善运动有着较好的作用.同时强调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保持中医特色,突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的优势,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语言、智力、

19.脑性瘫痪

19脑性瘫痪 19.1何谓脑性瘫痪? 答:脑性薙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19.2引起脑性瘫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胎儿脑部缺氧或血液灌流量不足 19.3哪些新生儿更易发生脑性瘫? 答: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 19.4脑性瘫痪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答:主要症状包括中枢性运动障得、肌张力和姿势异常。 19.5中枢性运动障碍具体有哪些表现? 答:患儿表现为运动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轻者手脚动作稍不灵活或笨拙。无法正常咀嚼和吞咽。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异常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19.6患儿有哪些姿势异常? 答:患儿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稳定性差,在运动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越紧张越严重 19.7患儿肌张力异常有何表现? 答:表现为肌张力开始降低,以后增高。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 19.8脑性瘫痪有哪些伴随症状? 答: (1)智力低下:50%出现轻度或中度智力障得,20%为重度智力障得。 (2)生长发育迟缓。 (3)语言障碍占30%~70%,语言障碍与智力高低成正比。 (4)约1/3患者可有癫痫症状,尤以重度智力低下者发生率高。 (5)感觉障碍:听觉障碍、触党障碍和视力缺陷,其中内斜视是脑瘫最早期的体征之一。(6)性格、情绪和行为障碍:情绪易波动、固执、注意力涣散,可出现强迫或自伤行为。 19.9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有哪几类? 答: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 19.10最常见的脑性瘫痪是哪类?有何特点? 士答: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常见的,占脑性瘫痪的60%~70%,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特点有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挛缩和巴宾斯基征阳性。

(完整版)小儿腹泻练习题及答案

小儿腹泻练习题及答案 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下列哪项不正确 A 新生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B 婴儿胃呈水平位 C 婴儿幽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D 婴儿肠道相对较长 E 婴儿肠道固定性较差 C 2.婴儿体内含水量较成人相对多,其主要增多部分是 A 细胞外液 B 血浆 C 间质液 D 细胞内液 E 脑脊液 C 3.引起小儿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原是 A 产毒性大肠杆菌 B 侵袭性大肠杆菌 C 空肠弯曲菌 D 金葡菌 E 白色念珠菌 A 4.不造成肠粘膜损伤的腹泻致病菌是 A 空肠弯曲菌 B 耶尔森菌 C 金葡菌 D 产毒性大肠杆菌 E 侵袭性大肠杆菌 D 5.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是 A 腺病毒 B 诺沃克病毒 C 轮状病毒 D 埃可病毒 E 柯萨奇病毒 C 6.中度脱水的临床表现哪项是不正确的 A 失水量为体重的5%~10%

B 皮肤弹性较差 C 眼窝、前囟明显凹陷 D 四肢厥冷 E 尿量明显减少 D 7.重度脱水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 口腔粘膜极干燥 B 四肢厥冷 C 失水量为50~100ml/kg D 尿量极少或无尿 E 眼窝和前囟深陷 C 8.除哪一项外,均为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A 主要是细胞外液减少重点为低钠血症 B 多见于营养不良伴腹泻的病儿 C 易高热,烦渴 D 易脱水,休克 E 易嗜睡,昏迷 C 9.除哪一项外,均为高渗性脱水的特点 A 高热、出汗多而饮水不足 B 烦燥不安、肌张力高、惊厥 C 细胞内,外液均减少 D 无明显口渴 E 可出现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D 10.婴儿腹泻重型与轻型的主要区别点是 A 发热、呕吐 B 每日大便超过10次 C 有水、电解质紊乱 D 大便含粘液、腥臭 E 镜检有大量脂肪滴 C 11.婴儿腹泻重度脱水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 眼眶前囟深凹 B 皮肤弹性极差 C 哭无泪,尿量极少 D 精神极度萎靡 E 外周循环衰竭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腹泻就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与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主要就是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喂养不当而致病。6 月-2 岁患儿多见,夏秋季节发病较高。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了解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与食物过敏史,询问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及量 2、身体状况:评估脱水程度与性质,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与破损。 3、心理社会情况:家长心理状态,评估患儿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与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集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与摄入不足有关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督促患儿家属加强患儿手卫生 2、饮食: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按医嘱禁食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禁食。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 、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次数,性质与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粘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情况,注意有无低钾低钙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 6 、皮肤护理:嘱家属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预防红臀。局部可涂紫草药保护皮肤。 8 、用药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 。静脉补液时,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及需要量调整速度。详细记录出入量,入量包括补液量及饮食量准确记录尿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四、健康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注意食物新鲜,清洁与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