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试验报告

材料试验报告

材料试验报告

材料试验报告

试验表15

负责人:审核:计算:试验:

报告日期:年月日注:其他材料试验如无专用表时,可参用此表。

材料学实验报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 园艺园林系园林专业124 班园林材料与施工技术实践课 学号201210144415 姓名林思婷实验日期2013.11.28 教师评定 园林材料与施工技术实践报告 一、实习目的 本次材料学的实习目的在于巩固我们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让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触摸材质等方法,对铺装的材料以及设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这些材质的质地,颜色,规格,特性和性能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而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3年11月28日下午1:30-3:30 三、实习内容 在校园中观察广场铺装、路沿石、砖块、墙体表面、教学楼地面、柱子、石桌石凳和桥梁等实体的形状与颜色,触摸其表面材质,分析其特点用途,延伸出施工技术等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并与上理论课时所得知识相结合,通过老师的实时讲解做好相应的笔记,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整理,总结报告。 四、总结报告 本次实习主要是在校园内,围绕着校园内建筑物和广场路面等的

材料进行分析,因此,在老师的讲解介绍下,有以下的总结报告:1.关于材料 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色感而得名,由于其地质形成过程中渗杂的矿物不同而有黄蜡、白蜡、红蜡、绿蜡、黑蜡、彩蜡等品种。【一栋小花园陈列着一块巨大的黄蜡石;A栋小花园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 花岗岩:花岗石是火成岩,是火成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岩质坚硬密实,其成分以二氧化硅为主,约占65%-75%。花岗岩虽然在色彩与花纹上变化较少,但在质感方面有着较灵活的表现,如经过加工可获得更多的工艺表面。另外,花岗岩在整体上给人能庄严、古典的感觉。主要用于室内外地坪、室外墙面等多受外力作用的地方。【比如我们教学楼架空层的石桌石凳,光面 打磨,通常对于这些材质都是用常见名、产品编号或者颜色等来命名。在BC栋之间的小广场,我们看到了芝麻白、芝麻灰、青灰色、荔枝面和火烧面的花岗岩广场砖,有500mmx600mm规格和600mmx600mm规格两种,另外在花坛上还有军绿色的板岩文化石,自然饰面。】 墙面砖:粘土砖的一种,外墙面砖有施釉和不施釉之分,也有陶砖和瓷砖之分。外墙面砖坚固耐用、色彩鲜艳、易清洗、防火、防水、耐磨、耐腐蚀、维修费用低。【教学楼楼下的柱子多贴以此砖。】(1)陶砖:通常采用优质粘土和紫砂陶土及其它原料配比高温

材料检测试验报告汇总

试验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 、 试验目的 : 二、材料的规格与用量 材料 1、 水泥 2、 水 三、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 仪器 1、天平 (最大称量 克,感量 克) 规格 用量 2、水泥净浆搅拌机 3、维卡仪 4、量筒 5、搪瓷盘、铁铲、刮刀 四、试验步骤 1、量水、取水泥 使用注意事项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1) 2、拌制净浆 3、 装模 4、 测定并记录读数 5、 试验结束时应

五、试验报告

试验二、水泥初凝时间的测定 1、 水泥 2、 水 三、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 仪器 1、天平 (最大称量 克,感量 克) (4) 2、水泥净浆搅拌机 (1) (2) (3) (4) 3、维卡仪 (1) (2) (3) (4) 4、湿气养护箱 (1) (2) 5、量筒 (1) 6、搪瓷盘、铁铲、刮刀 (1) 四、试验步骤 1、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拌制净浆,记录加水那一时刻的时间 2、装模,放湿气养护箱养护 3、 加水 30 分钟后,进行第一次测定 、试验目的: 、材料的规格与用量 材料 规格 用量 使用注意事项 1) 2) 3)

4、当试针沉入至距底板2~3mm时,即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 5、计算初凝时间 *注意事项: 1、 2、 3、 4、 五、试验报告

四、操作步骤 1、 拌制水泥砂浆(自动档) (1) (2) (3) (4) 2、 试件制作 (1) (2) 试验目的: 试验三、水泥胶砂强度检验 二、 材料的规格与用量 材料 规格 1、水泥 2、 水 3、 砂 三、 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 用量 仪器 注意事项 1、 天平 (1) (最大称量 克,感量 (2) 克) (3) 2、 水泥胶砂试件成型振实台 (1) (2) (3) 3、 试模 (1) (2) 4、 抗折强度试验机 (1) 5、 万能试验机 (1) (2)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 Z 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 Z 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 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

图2-2-7-1 填料塔层的 Z P ?~o u 关系图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 Ω——塔的截面积[m 2] H ——填料层高度[m] ?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 )()(2121X X L Y Y V N A -=-= (2)

材料的拉伸试验实验报告

材料的拉伸试验 实验内容及目的 (1)测定低碳钢材料在常温、静载条件下的屈服强度s σ、抗拉强度b σ、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2)掌握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及设备 低碳钢、游标卡尺、万能试验机。 试样的制备 按照国家标准GB6397—86《金属拉伸试验试样》,金属拉伸试样的形状随着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试验目的的不同而分为圆形截面试样、矩形截面试样、异形截面试样和不经机加工的全截面形状试样四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圆形截面试样和矩形截面试样。 如图1所示,圆形截面试样和矩形截面试样均由平行、过渡和夹持三部分组成。平行部分的试验段长度l 称为试样的标距,按试样的标距l 与横截面面积A 之间的关系,分为比例试样和定标距试样。圆形截面比例试样通常取d l 10=或 d l 5=,矩形截面比例试样通常取A l 3.11=或A l 65.5=,其中,前者称为长比例 试样(简称长试样),后者称为短比例试样(简称短试样)。定标距试样的l 与A 之间无上述比例关系。过渡部分以圆弧与平行部分光滑地连接,以保证试样断裂时的断口在平行部分。夹持部分稍大,其形状和尺寸根据试样大小、材料特性、试验目的以及万能试验机的夹具结构进行设计。 对试样的形状、尺寸和加工的技术要求参见国家标准GB6397—86。

(a ) (b ) 图1 拉伸试样 (a )圆形截面试样;(b )矩形截面试样 实验原理 进行拉伸试验时,外力必须通过试样轴线,以确保材料处于单向应力状态。低碳钢具有良好的塑性,低碳钢断裂前明显地分成四个阶段: 弹性阶段:试件的变形是弹性的。在这个范围内卸载,试样仍恢复原来的尺寸,没有任何残余变形。 屈服(流动)阶段: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明显的屈服点。这表明材料暂时丧失抵抗继续变形的能力。这时,应力基本上不变化,而变形快速增长。通常把下屈服点作为材料屈服极限(又称屈服强度),即A F s s = σ,是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的标志。结构、零件的应力一旦超过屈服极限,材料就会屈服,零件就会因为过量变形而失效。因此强度设计时常以屈服极限作为确定许可应力的基础。 强化阶段:屈服阶段结束后,应力应变曲线又开始上升,材料恢复了对继续变形的抵抗能力,载荷就必须不断增长。D 点是应力应变曲线的最高点,定义为材料的强度极限又称作材料的抗拉强度,即A F b b = σ。对低碳钢来说抗拉强度是材料均匀塑性变形的最大抗力,是材料进入颈缩阶段的标志。 颈缩阶段:应力达到强度极限后,塑性变形开始在局部进行。局部截面急剧收缩,承载面积迅速减少,试样承受的载荷很快下降,直到断裂。断裂时,试样的弹性变形消失,塑性变形则遗留在破断的试样上。 材料的塑性通常用试样断裂后的残余变形来衡量,单拉时的塑性指标用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来表示。即 %1001?-= l l l δ

材料实验报告

钢的热处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碳钢的基本热处理(淬火、回火)工艺方法。 2、研究冷却条件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3、分析淬火及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箱式电炉及控温仪表; 2、洛氏硬度机; 3、冷却介质:水; 4、试样材料:45钢。 三、实验原理 1、钢的淬火 所谓淬火是用来提高工件的硬度和强度等,方法是把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即稍高于AC3),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冷却(在水中或油中以及在其它溶液中进行冷却),由于冷却速度太快,使得含碳量较多的γ铁(即奥氏体)来不及分解却形成非平衡状态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形成马氏体的过程可写成为: A→M 正常的淬火(在水中冷却)组织为马氏体,高碳钢的马氏体是针状,这些针状物之间彼此相交成60°、90°、120°的角度,低碳钢的马氏体是板条状的。所谓马氏体就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它可分为正方形和立方形,前者由淬火而得,后者由低温回火而得。马氏体针状的粗细决定于加热至高温时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奥氏体晶粒愈大,所产生的马氏体针状物就愈粗。正常淬火时,马氏体组织应该是细针状,若淬火时钢的加热过高,就会得到粗针状马体,这种钢在很大的脆性。 为了正确地进行钢的淬火,必须考虑下列三个重要因素:淬火加热的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1)淬火温度的选择 选定正确的加热温度是保证淬火质量的重要环节。淬火时的具体加热温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含碳量,可根据相图确定(如图4所示)。对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30~50℃,若加热温度不足(低于),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而造成强度及硬度的降低。对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30~50℃,淬火后可得到细小的马氏体与粒状渗碳体。后者的存在可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2)保温时间的确定

统计学实验报告1

统计学实验报告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实验报告

二、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城市住房状况评价”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通过函数,计算出各频率以及向上累计次数和向下累计次数;2)根据两城市频数分布数据,绘制出两城市满意度评价的环形图三、打开文件“数据 3.XLS”中“期末统计成绩”工作表,完成以下操作。 1)要求根据数据绘制出雷达图,比较两个班考试成绩的相似情况。 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 1)利用函数frequency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步骤1:打开文件“数据 3. XLS”中“某公司4个月电脑销售情况”工作表 步骤 2.在“频率(%)”的右侧加入一列“分组上限”,因统计分组采用“上限不在内”,故每组数据的上限都比真正的上限值小0.1,例如:“140-150”该组的上限实际值应为“150”,但我们为了计算接下来的频数取“149.9”. 步骤3.选定C20:C29,再选择“插入函数”按钮 3 步骤 4.选择类别“统计”—选择函数“FREQUENCY”

步骤5.在“data_array”对话框中输入“A2:I13”,在“bins_array”对话框中输入“E20:E29 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指定用于编制分布数列的原始数据,第二个参数指定每一组的上限. 步骤6.选定C20:C30区域,再按“自动求和” 按钮,即可得到频数的合计

步骤7.在D20中输入“=(C20/$C$30)*1OO” 步骤8:再将该公式复制到D21:D29中,并按“自动求和”按钮计算得出所有频率的合计。

材料分析(SEM)实验报告

材料专业实验报告 题目:扫描电镜(SEM)物相分析实验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姓名: 学号:1514122986 2016年6月30日

扫描电镜(SEM)物相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2.掌握扫描电镜样品的准备与制备方法 3.掌握扫描电镜的基本操作并上机操作拍摄二次电子像 4.了解扫描电镜图片的分析与描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 扫描电镜(SEM)是用聚焦电子束在试样表面逐点扫描成像。试样为块状或粉末颗粒,成像信号可以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或吸收电子。其中二次电子是最主要的成像信号。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以其交叉斑作为电子源,经二级聚光镜及物镜的缩小形成具有一定能量、一定束流强度和束斑直径的微细电子束,在扫描线圈驱动下,于试样表面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栅网式扫描。聚焦电子束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发射以及背散射电子等物理信号,二次电子发射量随试样表面形貌而变化。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转换成电讯号,经视频放大后输入到显像管栅极,调制与入射电子束同步扫描的显像管亮度,得到反映试样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像。 本次实验中主要通过观察背散射电子像及二次电子像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 1)背散射电子 背散射电子是指被固体样品原子反射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其中包括弹性背反射电子和非弹性背反射电子。弹性背反射电子是指被样品中原子和反弹回来的,散射角大于90度的那些入射电子,其能量基本上没有变化(能量为数千到数万电子伏)。非弹性背反射电子是入射电子和核外电子撞击后产生非弹性散射,不仅能量变化,而且方向也发生变化。非弹性背反射电子的能量范围很宽,从数十电子伏到数千电子伏。背反射电子的产生范围在100nm-1mm深度。背反射电子产额和二次电子产额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背反射电子束成像分辨率一般为50-200nm(与电子束斑直径相当)。背反射电子的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利用背反射电子作为成像信号不仅能分析形貌特征,也可以用来显示原子序数衬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工 程 材 料 实 验 报 告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10届机电一班 组员:魏仕宏 1000407008 崔继文 1000407010 丁元辉 1000407021 郑鹏涛 10004070

实验项目名称: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和分析,熟悉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熟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 2.了解铁碳合金中的相及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形态及分布特征; 3.分析并掌握平衡状态下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概述 碳钢和铸铁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金属材料,它们的性能与组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熟悉掌握它们的组织,对于合理使用钢铁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⑴碳钢和白口铸铁的平衡组织 平衡组织一般是指合金在极为缓慢冷却的条件下(如退火状态)所得到的组织。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可以根据Fe—Fe3C相图来分析。从相图可知,所有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时的显微组织均由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所组成。但是,由于碳含量的不同,结晶条件的差别,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数量、形态,分布和混合情况均不一样,因而呈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组织组成物。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见表1。 a)工业纯铁——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铁素体(F),F为白色块状(如图1所示); b)亚共析钢——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铁素体(F)+珠光体(P),F呈白色块状,P呈层片 状,放大倍数不高时呈黑色块状(如图2所示)。碳质量分数大于0.6%的亚共析 钢,室温平衡组织中的F呈白色网状包围在P周围(如图3所示); c)共析钢——室温时的平衡组织是珠光体(P),其组成相是F和Fe3C(如图4、5所示); d)过共析钢——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Fe3CⅡ+P。在显微镜下,Fe3CⅡ呈网状分布在层片 状P周围(如图6所示); e)亚共晶白口铸铁——室温时的平衡组织为P+Fe3CⅡ+ Ld'。Fe3CⅡ网状分布在粗大块 状的P的周围,Ld'则由条状或粒状P和Fe3C基体组成(如图7所示);

反应堆材料实验报告讲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核科学技术学院 反应堆材料实验课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铁碳合金金相组织观察及硬度测试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金相样品的制备流程,可独立完成金相样品的制备; 2.了解淬火和回火热处理过程,并掌握RAFM钢回火态和淬火态的判断方法; 3.理解热处理对金属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了解腐蚀对于金属晶界观察的影响; 5. 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来识别金属晶界。 二.实验原理 1.热处理原理 ⑴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马氏体以下(或马氏体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⑵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奥氏体转变温度以下,保温1到2小时后冷却的工艺。回火往往是与淬火相伴,并且是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经过回火,钢的组织趋于稳定,淬火钢的脆性降低,韧性与塑性提高,消除或者减少淬火应力,稳定钢的形状与尺寸,防止淬火零件变形和开裂,高温回火还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⑶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图1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过冷奥氏体(指加热保温后形成的奥氏体冷却到临界点Ar1以下时,尚未转变的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是表示不同温度下过冷奥氏体转变量与转变时间关系的曲线。由于通常不需要了解某时刻转变量的多少,而比较注重转变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因此常常将这种曲线绘制成温度—时间曲线,简称C曲线。C曲线是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动力学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过冷奥氏体转变的组织和性能可以分为3个区:珠光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相间而成的片状或粒状混合物)型转变区(A1-550℃)、贝氏体(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但不是层片状)型转变区(在240-550℃之间,其中又以350℃左右为界为上、下贝氏体两个转变区) 、马氏体(马氏体是碳在体心立方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型转变区(Ms-Mf) 。 2. 预磨与抛光原理 样品表面在预磨前宏观上是光滑的,上面留有三个小孔,但是在

包装材料实验报告.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实验报告 课程:包装材料学 姓名:李天卓 学号:20131052046 班级:包装工程2013级 任课教师: 解林坤 时间:2015.11.06

一厚度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厚度是指纸和纸板等材料在两侧压板间规定压力下直接测量的结果,单位是mm或μm。厚度是影响纸和纸板技术性能的一项关键指标,要求一批产品各张纸或纸板之间的厚度应趋于一致,同一张纸或纸板不同部位之间厚度也应一致。对于具有特殊用途要求的产品如标准纸板还应进行更为严格的全幅校验。在测量时可根据纸的厚薄采用多层测量或单层测量,最后以单层测量的结果表示纸的厚度。 二、测试仪器: 测定纸和纸板厚度的主要仪器是厚度测定仪,有手动、电动之分,以手动为例,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测定时将纸或纸板放在两受压面之间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受压面间的压力为100 kPa±10 kPa,测厚时,受压测量面积为200 mm2。 图1 厚度测定仪 1—拨杆;2一指针;3一重锤;4一测量杆; 5一测量头;6一量砧;7一底座 三、试验步骤 (1)把测微计放置在无震动的水平面上,调好零点,按标准规定采取试样,以每张纸样上切取100 mm×100 mm的试样至少5张。 (2)按下拨杆,抬起测量头至足以放人纸样的高度(若为电动仪器,则由仪器自动控制高度),置纸样于测量头与测量砧之间。

(3)缓慢放松拨杆,使测量头以低于3 mm/S的速度将测量面轻轻压到试样上(若为电动测厚仪,则自动下降接触纸样),注意避免产生任何冲击作用,待指示值稳定后2~5 s内读数,避免人为对测微计施加任何压力。 (4)对每个试样进行一次测定,测定点离任何一端不小于20 mm或在试样的中心点。宽度在100 mm以下的盘纸,应按全宽切取5条长300 mm的纸条,在每条不同位置测量其厚度,至少两处。 四、结果表示: 以所有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结果,并报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厚度小于0.05mm的纸,准确至0.001 mm; 厚度小于0.2 mm的纸,准确至0.005mm; 厚度大于0.2mm的纸,准确至0.01 mm。 实验结果:0.33×0.01mm=0.0033mm 二纸和纸板耐折度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耐折度是指试样在一定张力下,抗往复折叠的能力,以折叠次数表示。耐折度受纤维的长度、纤维本身的强度和纤维间的结合状况影响。凡纤维长度大纤维的强度高和纤维结合力大者,其耐折度就高。耐折度也受纸张水分含量的影响,水分含量低纸张发脆,耐折度低,适当增加含水量,纸张的柔性提高,耐折度随之增大,但水分含量超过一定限度耐折度开始下降。另外,耐折度受打浆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内,耐折度随打浆度的增加而增加,继续提高打浆度到一定程度,由于纤维的平均长度下降,纤维交织紧密,纸质变脆,则使耐折度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上控制好影响因素,对保证纸张有较好的耐折强度甚为重要。 许多纸和纸板如白纸板和箱纸板等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要经受多次折叠,而耐折度则能较好地反映出纸张抗反复折叠的能力,因此,耐折度的检测被广泛采用。 常用的耐折度仪有两种,一种为卧式的,称作肖伯尔(Schopper)式和立式,称作MIT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试样的折叠角度不同,肖伯尔式的折叠角度为180°,MIT式的折叠角度为135°。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实验指导老师:伍迪 实验时间:2011年12月21日建筑材料试验报告 第五组 院系名称:工程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2010级水利水电二班 小组成员:唐林 Tanglin 1015030022 唐小琴 xiaoqin Tang 1015030150 ?欣 Liuxin 1015030058 ?卓强 Zhuoqiang 1015030048 ?严茂杰 maojie Yan 1015030098 ?吕伟 Lvwei 1015030044 ?王文龙 wenlong Wang 1015030032 ?欧阳喜川 xichuan Ouyang 1015030020 实验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1、实验主要设备、仪器及材料 装水泥净浆用金属锥莫模、水泥净浆搅拌机、电子天平、量筒、滴 定管等 2、实验步骤 (1)、试验前仪器检查。稠度仪金属圆棒应能自由滑动,试锥尖端至锥模顶面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 (2)、拌合加水量。可按经验初步确定加水量,但是一次性加水量不应多,当水量快要合适的时候可改用量筒进行加水。 (3)、净浆拌合。 (4)、搅拌完毕后,立即将净浆一次装入锥模,用小刀插捣震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抹平后迅速放入稠度仪定位槽。将试锥尖端降至与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指针对零,然后突然放松螺丝,让试锥自由的沉入浆中,试锥停止下沉,记录下沉深度。 3、实验数据 4、实验结论 在此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中,由于试锤下沉深度均大于30mm,由所以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该水泥试件的流动性较好,黏聚性一般,保水性较好。、 实验二、:混凝土的和易性

1、实验使用仪器 坍落度筒、捣棒、钢板、铁铲、砂、石子、水泥、量筒、电子称、桶、水、小铁铲、装料漏斗、镘刀。 2、实验步骤: ⑴按C:S:G:W=1:2.5:4.5:0.6的比例用电子称分别称取水泥4.8Kg、砂12Kg、石子21.6Kg、水2.88Kg。 ⑵将称好的砂和水泥先倒在钢板上,用铁铲翻拌到颜色均匀,再放入石子拌和,至少翻拌3次,然后堆成锥形。 ⑶在锥形的中间扒成凹坑,将量好的水倒入拌和,翻拌5~6次至混合均匀。 ⑷湿润坍落度筒的壁及拌和钢板的表面,将筒放在钢板上,用脚踏紧踏脚板。 ⑸将拌好的混凝土拌和物用小铁铲通过装料漏斗分三层装入桶,每层体积大致相等。 ⑹每装一层,用捣棒再筒全部面积上,由边缘到中心,按螺旋方向均匀插倒 多次。 ⑺顶层插倒时,如混凝土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时添加至填满筒口,捣完 后取下装料漏斗,用镘刀将混凝土拌和物沿筒口抹平,并清除筒外周围的混凝土。 ⑻在5~10s将坍落度筒徐徐垂直、平稳的提起,不得歪斜,当试样在再继续坍落时,用标尺量出坍落度筒高度与试样顶部中心点之差,即为坍落度值,精确到1mm。

建筑材料试验报告材料

实验项目一、水泥实验 实验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确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作为安定性试验所需标准稠度水泥浆的用水量;(二)实验设备及辅助用具: 1、水泥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净浆搅拌机,普通天平,量筒,刮刀; 2、课前准备湿抹布。(用途,实验前用湿抹布擦搅拌锅,试验后清洗搅拌锅) (三)实验方法: 检查仪器。 (1)金属棒应能自由滑动,试锥降至锥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 (2)搅拌机应能正常运转。 1、天平称取400g水泥,用量筒量取114cm3 2、用湿布擦搅拌锅,浆水泥、水倒入搅拌锅,将搅拌锅放到搅拌机上,放下搅拌翅,开动机器并计时,慢转120S,快转120S,停拌。 3、拌和完毕,马上将净浆导入试锥模,用小刀插捣数次,刮去净浆,抹平。迅速放到试锥下面固定位置上,将试锥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然后突然放松计时,将试锥自由沉入净浆中,30S拧紧螺丝,纪录下沉深度。取两次实验的标本的平均为最终结果。 4、结果计算 用固定用水量测定法时,标准稠度用水量P(%) p=33.4-0.185*S S-测定试锥下沉深度(mm)当下沉深度小于13mm时应采用调整用水量法测定。 实验二、水泥安定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检验水泥中游离的钙对安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用具: 1、净浆搅拌机、沸煮箱、普通天平、量筒、直尺、刮刀、 2、课前准备湿抹布。(用途,实验前用湿抹布擦搅拌锅,擦拭小刀试验后清洗搅拌锅)(三)实验方法: 检查仪器。 搅拌机应能正常运转。 1、称取水泥式样400g,量好标准稠度用水量(准确至0.5ml),按测定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方法制成净浆。 2、从伴制好的净浆中取出约1/3,分成两等分,使呈球形,放在涂油的玻璃板上,轻轻振动玻璃板,使水泥净浆球扩展成试饼。每组制作两个试饼。 3、用湿抹布擦过的小刀,从试饼的边缘向中心抹动,做成直径约70-80mm,中心厚约10mm、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试饼。接着将试饼连同玻璃板放入温度为20±3℃,相对湿度大于90%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模板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XXXXX学院 土木工程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泥性能测试试验报告 试验日期: 气(室)温: C:湿度: 一、试验内容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试验记录 所选水泥样品产地、厂名 水泥品种:出厂标号:

1.水泥细度测定(干筛法) 结论: 根据国家标准GB 该水泥细度为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 室温:℃;相对湿度: % (1)试件成型日期年月日 成型三条试件所需材料用量 (2)测试日期年月日;龄期:天 (3)抗折强度测定 (4)抗压强度测定

4.确定水泥强度等级(只按试验一个龄期的强度评定) 根据国家标准 该水泥强度等级为 混凝土用骨料性能试验报告 试验日 期: 气(室)温: C:湿度: 一、试验内容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试验记录 1.砂的筛分析试验 筛孔尺寸(mm)105 2.5 1.250.630.3150.16筛底筛余质量(g) 分计筛余量a(%) 累计筛余量A(%)

砂样细度模数Mx Mx= Mx= 结论:按M X 该砂样属于砂,级配属于区;级配情况。2.砂的泥含量测试 编号冲洗前的烘干试样 质量G1(g) 冲洗后的烘干试样 质量G2(g) 泥含量(%) 测定值 (%) 平均值 (%) 3.砂的视密度测试 试样名称:水温:℃ 编号试样质量 G12(g) 瓶+砂+满水 质量G13(g) 瓶+满水 质量G14(g) 砂样在水中所占 的总体积V(cm3) 视密度 ρ0(g/cm3) 平均值 (g/cm3) 编号 容量筒容积 V(L) 容量筒质量 G1(kg) 容量筒+砂 质量 G2(kg) 砂质量 G(kg) 堆积密度 (kg/L) 平均值 (kg/L) 级配连续粒级 筛孔尺寸 分计筛余(g)(%) 累计筛余(%) 石子筛分析测试结果评定: (1)最大粒径: mm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泥性能测试试验报告 试验日期: 气(室)温: C:湿度: 一、试验内容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试验记录 所选水泥样品产地、厂 名 水泥品 种:出厂标 号:

1.水泥细度测定(干筛法) 结论: 根据国家标准GB 该水泥细度为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 室温:℃;相对湿度: % (1)试件成型日期年月日 成型三条试件所需材料用量 (2)测试日期年月日;龄期:天 (3)抗折强度测定 加荷速度: N/s (4)抗压强度测定 加荷速度: N/s

4.确定水泥强度等级(只按试验一个龄期的强度评定) 根据国家标准 该水泥强度等级为 混凝土用骨料性能试验报告 试验日期: 气(室)温: C:湿度: 一、试验内容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试验记录 1.砂的筛分析试验 筛孔尺寸(mm)105 2.5 1.250.630.3150.16筛底筛余质量(g) 分计筛余量a(%) 累计筛余量A(%)

砂样细度模数Mx Mx= Mx= 结论:按M X 该砂样属于砂,级配属于区;级配情况。2.砂的泥含量测试 编号冲洗前的烘干试样 质量G1(g) 冲洗后的烘干试样 质量G2(g) 泥含量(%) 测定值 (%) 平均值 (%) 3.砂的视密度测试 试样名称:水温:℃ 编号试样质量 G12(g) 瓶+砂+满水 质量G13(g) 瓶+满水 质量G14(g) 砂样在水中所占的 总体积V(cm3) 视密度 ρ0(g/cm3) 平均值 (g/cm3) 编号 容量筒容积 V(L) 容量筒质量 G1(kg) 容量筒+砂 质量 G2(kg) 砂质量 G(kg) 堆积密度 (kg/L) 平均值 (kg/L) 级配连续粒级 筛孔尺寸 分计筛余 (g)(%) 累计筛余(%) 石子筛分析测试结果评定: (1)最大粒径: mm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材料

一、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迭代,体会迭代思想的重要性。 2、通过在mathematica环境下编写程序,利用迭代的方法求解方程的根、线性方程组的解、非线性方程组的解。 3、了解分形的的基本特性及利用mathematica编程生成分形图形的基本方法,在欣赏由mathematica生成的美丽的分形图案的同时对分形几何这门学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哲理的高度理解这门学科诞生的必然性,激发读者探寻科学真理的兴趣。 4、从一个简单的二次函数的迭代出发,利用mathematica认识混沌现象及其 所 蕴涵的规律。 5、.进一步熟悉Mathematic软件的使用,复习总结Mathematic在数学作图中的应用,为便于研究数学图像问题提供方便,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数学问题以及问题的实际意义。 6、在学习和运用迭代法求解过程中,体会各种迭代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收敛速度上的异同点。 二、实验的环境: 学校机房,mathematica4环境 三、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迭代(一)—方程求解 函数的迭代法思想: 给定实数域上光滑的实值函数)(x f以及初值 x定义数列

1()n n x f x +=, ,3,2,1,0=n , (1) n x , ,3,2,1,0=n ,称为)(x f 的一个迭代序列。 (1)方程求根 给定迭代函数)(x f 以及初值0x 利用(1)迭代得到数列n x , ,3,2,1,0=n .如果数列收敛到某个*x ,则有 )(**x f x =. (2) 即*x 是方程)(x f x =的解。由此启发我们用如下的方法求方程0)(=x g 的近似解。 将方程0)(=x g 改写为等价的方程 )(x f x =, (3) 然后选取一初值利用(1)做迭代。迭代数列n x 收敛的极限就是方程0)(=x g 的解。 为了使得迭代序列收敛并尽快收敛到方程0)(=x g 的某一解的条件是迭代函数)(x f 在解的附近的导数将的绝对值尽量小,因此迭代方程修订成 x x f x h x )1()()(λλ-+== (4) 选取λ使得|)(|x h '在解的附近尽量小. 为此, 我们可以令 ,01)()(=-+'='λλx f x h 得 ) (11 x f '-= λ. 于是 1 )()()(-'-- =x f x x f x x h .

实验4报告统计表SQL语句

实验四统计表SQL语句 姓名: 学号: 班级: 课程名:数据库与系统概论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SQL Server 查询分析器的使用方法,加深对Transact-SQL语言的建表、查询语句的理解。熟练掌握简单表的的建立、数据查询、数据排序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表的sql查询语句和更新语句 1.新建表 (1)使用建立student、course和SC三个表,其结构为: 在SQL Server 2005 的数据库中,文件夹是按数据库对象的类型建立的,文件夹名是该数据库对象名。当在企业管理器中选择服务器和数据库文件夹,并打开己定义好的学生选课数据库后。会发现它自动设置了关系图、表、视图、存储过程、用户、角色、规则、默认等文件夹。

Create table table_1(sdept char(15),avg_age smallint); Insert into table_1(sdept,avg_age) select dept, avg(score) from student group by dept; 作业:

用Transact-SQL语句表示下列操作 查询每个课程中得分超过该课程平均成绩的学号及课程号 select a.sno,https://www.doczj.com/doc/074659117.html,o from SC a where grade>( select AVG(grade)from SC b where https://www.doczj.com/doc/074659117.html,o=https://www.doczj.com/doc/074659117.html,o ); 查询各科成绩均不及格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a.Sno,a.Sname from Student a where sno in( select sno from SC a groupby sno having max(grade)<60 ); 查询所有成绩高于90的学生及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select*from Student a where a.Sno in( select b.sno from SC b groupby b.sno having MIN(grade)>90 )or Sno in( select c.sno from SC c groupby c.sno having MAX(grade)<60 ); 建立统计表: 1建立每门课的课程名及选课人数 createtable table_1(cno char(15),sc_num smallint); insertinto table_1(cno,sc_num)select https://www.doczj.com/doc/074659117.html,ame,COUNT(*)from Course a,SC b where https://www.doczj.com/doc/074659117.html,o=https://www.doczj.com/doc/074659117.html,o groupby https://www.doczj.com/doc/074659117.html,ame; 2建立每个同学的姓名,选课的课程门数 createtable table_2(smane char(15),sc_count smallint); insertinto table_2(smane,sc_count)select b.Sname,COUNT(*)from SC a,student b where a.sno=b.Sno groupby b.Sname; 3统计每门课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并建立表保存 createtable table_4(cno char(15),avg smallint,max smallint,min smallint); insertinto table_4(cno,avg,max,min)select cno,AVG(grade),MAX(grade),MIN(grade)from SC groupby cno; 4统计每门课,男生女生的平均分,并建立表保存 createtable table_3(cno char(15),avg_m smallint,avg_f smallint);

橡胶材料拉伸试验报告

橡胶材料拉伸实验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 橡胶材料拉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电子万能实验机操作以及拉伸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 2.通过橡胶材料的拉伸实验,理解高分子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观察橡胶拉伸时的变形特点,测定橡胶材料的弹性模量E,强度极限σ,伸长率δ和截面收缩率Ψb二、实验设备 1.WDW3050型50kN电子万能实验机; 2.游标卡尺; 3.橡胶材料试件一件。 三、实验原理 拉伸橡胶试件时,实验机可自动绘出橡胶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图中曲线的最初阶段会呈曲线,这是由于试样头部在夹具内有滑动及实验机存在间隙等原因造成的。分析时应将图中的直线段延长与横坐标相交于O点,作为其坐标原点。橡胶的拉伸只有弹性阶段。拉伸曲线可以直观而又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橡胶拉伸时的变形特征及受力和变形间的关系。 橡胶拉伸时,基本满足胡克定律,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大致为一段直线,因此可以用这一段直线的斜率tanα来表示弹性模量E。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出弹性模量的值,可以用Matlab对比例极限内的数据进行直线拟合,得到拟合直线的斜率,即为弹性模量的值。 四、实验过程 1.用游标卡尺测量橡胶试件实验段的宽度h和厚度b,并标注一个20 mm的标距,并做记录; 2.打开实验机主机及计算机等实验设备,安装试件; 3.打开计算机上的实验软件,进入实验程序界面,选择联机,进行式样录入和参数设置,输入相关数据并保存; 4.再认真检查试件安装等实验准备工作,并对实验程序界面上的负荷、轴向变形和位移进行清零,确保没有失误;、 5.点击程序界面上的实验开始按钮,开始实验; 6.试件被拉断后,根据实验程序界面的提示,测量相关数据并输入,点击实验结束; 7.从实验程序的数据管理选项中,调出相关实验数据,以备之后处理数据使用。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开始前,必须检查横梁移动速度设定,严禁设定高速度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中禁止在▲、▼方向键之间直接切换,需要改变方向时,应先按停止键; 2.安装试件时,要注意不能把试件直接放在下侧夹口处,而是应该用手将试件提 起, . . . . 橡胶材料拉伸实验报告 观察夹口下降的高度是否合适,之后再将试件夹紧、固定; 3.横梁速度v=10m/s,最大载荷为500N,最大位移400mm;

化学实验报告材料

东塔学校化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史老师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东塔学校化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史老师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

统计学实验报告1统计计量描述

分析报告(一) 实验项目:统计量描述实验日期:2012-3-16 实验地点:8教80680实验目的:熟悉描述性统计量的类型划分及作用;准确理解各种描述性统计量的构造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描述性统计量的SPSS 操作;培养运用描述统计方法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1):分析被调查者的户口和收入的基本情况 (2):分析储户存款金额的分布情况 (3):计算存款金额的基本描述统计量,并对城镇和农村户口进行比较分析 (4):分析储户存款数量是否存在不均衡现象 实验步骤:analysze—Descriptive statistics-- Frequencies 实验结果 : 【注释】:其中2.00 表示收入基本不变 【注释】:这是对城镇户口,农村户口的收入情况的描述性分析,frequency 代表频率,percent 代表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注释】:这是对存款金额的描述性分析,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80502,均值是2454.27,标准差是6881.827,标准误是 0.141 【注释】:本表描述的是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标准误。实验分析:(一)、总体看来,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收入情况:基本不变占据很大比例,说明经济发展较稳定(二)、城镇户口的收入增加所占的比例为34.3%,远超过农村户口的18.9%,说明农村的发展相较于城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存款金额最大值 (80502)和最小值(1)之间差距过大,说明贫富差距过大,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也有出台一些减小贫富差距的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之类的。实验小结: 备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