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相关情况介绍

重庆相关情况介绍

重庆相关情况介绍
重庆相关情况介绍

重庆相关情况介绍

一、重庆简介

重庆市简称渝,是我国最最大的直辖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三地级市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8.3万平方千米,人口3002万,有汉、回、苗、土家等民族。长江斜贯本市,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夏季因地形郁闷,气候闷热,成为长江三大“火炉”之一。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

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然而最具特色的,还要数山城的夜色。凭高眺远,万家灯火起伏错落,银霞明灭,与两江粼粼的波光、满天闪烁的星斗交相辉映,其景奇丽醉人。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环抱,山清水秀,风貌独特。重庆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为重庆留下了不少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古老的历史遗迹和雄峻的自然奇观。全市有大的旅游景区20多个,景点达1300多处,已初步开发3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00多个,各种文物点12000多处。

二、重庆历史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重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公元前11世纪时名江州。因流经重庆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开皇三年(583年)在此设置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之子赵敦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宋光宗),取“双重喜庆”之意,在此设置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至今已800多年。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的陪都。

重庆是古代巴人的生息地,巴人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代。

“巴”作为一个部落联盟,最初沿河而居,活动在大巴山与巫山一带。随后原始先民从山地走出来,向东西发展,形成分支,分为龙蛇巴人,鱼鳖巴人和白虎巴人。在先巴文明的基础上,巴人先后建立起一些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丰富地方内涵的巴文化。作为巴族三支中最有影响的白虎巴人,辗转至枳(今涪凌区),后又溯长江而上到达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并以此为都,建立了巴国。

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为巫山人,距今已204万年。约3000年到4000年前,在重庆沿长江两岸,已有原始村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以江州为首府。战国时期,秦在今重庆市辖区范围内设置有巴郡和属于南郡的巫县及属于黔中郡的部分地区(今黔江开发区大部)。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以巴氏族为核心的成汉政权在成都建立,先后控制了川渝滇黔大部分地区。成汉玉衡元年(311年)置荆州,此为历史上第二次在重庆设

置一级政区。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各郡还旧属。梁大宝元年(550年),改巴郡置楚州。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楚州为渝州。在今重庆市辖区内置有渝州、合州(涪州)、信州、南州、临州、开州、黔州、庸州等。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为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年)八月,因其地为光宗皇帝赵敦的潜藩之地,依潜藩升府的惯例,恭州升府且命名为“重庆”。渝州(恭州、重庆府)属夔州路。淳佑二年(1242年),四川制置司移驻重庆府,重庆首次成为四川地区行政军事中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置四川行中书省,驻成都,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置重庆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西系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农民政权,于二十三年(1363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定都重庆。洪武四年(1371年),明灭大夏,在今重庆市辖区内先后置重庆府、夔州府、重庆卫、瞿塘卫。清代在今重庆市辖区内先后置重庆府、夔州府、忠州直隶州、黔彭直隶厅、石砫直隶厅。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这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府,号曰“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其地遂以“重庆”为名,于今已有800余年了。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称。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热情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教实力,在我国中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庆市不仅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都为中央政府所重视。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9月,重庆市代管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2

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决定提请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个《决定》,主要内容是:“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消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有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

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三、五个重庆

2008年7月20日,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提出“五个重庆”,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解放思想的重大成果,建设“五个重庆”,是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五个重庆”,科学发展观是灵魂。

“五个重庆”建设是着眼于推进重庆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具有重庆特色的五大理念、五大战略、五大目标、五大平台、五大行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规律。

五个重庆”,准确把握了重庆的优劣,包含着全球视野、全国前沿、重庆特色,涉及硬件的、软件的,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多个层面、多个领域,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符合重庆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五个重庆”,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将有利于提升重庆对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重庆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重庆更好更快地发展。

宜居重庆:全委会提出,良好的城市环境,就可以形成“人往高处走”的态势,可以从整体上降低重庆引进人才的成本。三年内,主城区危旧房改造要完成1000万平方米,在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努力为市民增加公共空间。宜居城市还必须有清净环保的城市环境,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脉传承,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等。

畅通重庆:全委会提出,解决城市畅通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要结合旧城改造,尽量扩宽城市道路;坚持公交优先,主城区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路网、轻轨和地铁;加快建设隧道、桥梁、立交,引进先进城交管理技术、设备,实现“半小时主城”。加快构建万州—涪陵—黔江交通环网,把高速公路延伸到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为旅游业大发展创造条件。

森林重庆:全委会提出,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最有条件培育森林的,建设“森林重庆”会缓解“雾都”、“火炉”的气候,减少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促进国土资源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综合效益可观。“前人多栽树,后人好乘凉”,力争奋斗5年,使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

平安重庆:对投资者来说,生命财产安全是基本的要求,是底线。虽然我市社会治安环境总体稳定,但不容乐观,按照高标准来要求还有距离。一个地区越是开放越要加强法制建设,越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因此一定要把“平安重庆”作为重庆的开放品牌来打造,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投资、创业。

健康重庆:全委会提出“健康重庆”,一是体质健康。要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每个区县的重点中学都要建400米的塑胶跑道,在机关、工厂和学校普及广播体操;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要由原来每周2节增加到4节课。二是生理健康。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要覆盖全市所有人口。三是心理健康,传唱健康向上的经典歌曲,提升市民精神健康的水平。

薄熙来说,去年我市提出建设森林、畅通、健康、平安和宜居重庆,已先后开了5个大会,分别做了5个决定。“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是引领全市人民奔小康的5项重要举措。“五个重庆”也是开放之基,是重庆建设西部开放高地的五块基石。通过打造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重庆的吸引力。“五个重庆”还将积聚重庆的发展后劲。它营造发展环境,将使重庆赢得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本,使重庆今后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这种后发优势,将使重庆越干越有底气,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