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内容摘要:

回首人类发展的历程,转眼间我们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另一面也在“进步”着——犯罪。时代在不断发展,而犯罪,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无疑都处在最多样最丰富的阶段,尤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情况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更有效的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便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针对犯罪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进行论述,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以便我们更好的解决犯罪问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犯罪,犯罪现象,犯罪原因,

一、犯罪概念:对于犯罪的概念,各学科之间与各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定义,

针对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我想从两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论述。

1.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

在刑法学里,犯罪的概念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主要讲犯罪构成。乔治·P·弗莱彻在其著作中指出:“犯罪是被描述为已经实施违法行为或者错误的行为。”1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则指出:“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

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的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任何不包含在上述限度之内的行为,都不能被称为是犯罪,或是以犯罪论处。”2总之,外国学者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如大致归纳,通常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主要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实质概念论述最科学的就是马克思。他认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

1[美]乔治·P·弗莱彻著《刑法的基本概念》,王世洲主译与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1而犯罪的混合概念这就是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犯罪的实质概念合二为一。

2.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

在犯罪学里犯罪的概念主要是研究为什么人们会实施犯罪以及如何防止犯罪。“实际上,犯罪一只是一种有害行为,但同时又是一种伤害某种被某个聚居体共同承认的道德情感的行为”,“犯罪是一种对社会有害又侵害了一种或两种最基本的怜悯和正直情感的行为”2。当时间的时针转到了现代时期,尤其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相互的交融,对犯罪认识的角度也越来越多。因此,想在犯罪学领域个犯罪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就显得比以往更难。不过经过国内外学者们不断地研究,现在对犯罪的概念大致形成了两种主要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即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另一种看法主张,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不应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的概念,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应收到制裁的行为”。3对上述两种看法,我们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两种是有相同点的——他们都强调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我们应当明白,刑法学和犯罪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a.刑法学和犯罪学的研究思路、对象、重心都有所不同。刑法学研究犯罪主要是确定法律上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学在这里并不是重点,犯罪学要研究人为什么要犯罪及如何防止犯罪。

b.刑法学和犯罪学学科性质和特点有所不同。刑法学是一门规范学,而犯罪学则是一门事实学。

结合上述两种主要看法以及对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对比分析,我认为在犯罪学中犯罪的概念应当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生活、秩序的,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取缔或制裁的各种行为。

以上是对犯罪的概念从两个角度所进行的论述。清楚了犯罪的概念,下面再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外犯罪学的发展史,以便我们更好的研究现代犯罪。

二、中外犯罪学的发展史

历史地发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统治阶级在建立政权后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犯罪现象。因此,在犯罪形成之前,从犯罪产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从未间断过对它的思考和探索。所以说,犯罪学虽然只有短暂的一二百年历史,但关于犯罪的思考、观点却与犯罪现象本身一样,历史悠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中外犯罪学的发展史,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研究当今社会的犯罪问题。

1.西方犯罪学发展史

西方犯罪学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和当代犯罪学研究。

a.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古典犯罪学派正是这场运动的产物。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

学者贝卡里亚、英国学者边沁和德国学者费尔巴哈。古典犯罪学派在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3许章润主编《犯罪学》,法律出版社

解释犯罪原因方面的主要论点是“自由意志论”,但是他们对犯罪原

因的研究却不够深入,相比之下他们对预防犯罪则更为重视。

b.19世纪末实证犯罪学派。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新的统治阶级需要一个稳定地社会环境来发展经

济,但是由于社会上的犯罪并没有因为古典犯罪学派所倡导的理论

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19世纪末意大利的实证犯罪

学派应运而生。实证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犯罪学家龙

勃罗梭、菲利和加罗法洛。他们都否定古典犯罪学派的自由意志论,

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定论。

c.当代犯罪学研究。当代犯罪学是指自20世纪初意大利实证犯罪学派之后的西方犯罪学。当代西方犯罪学对于犯罪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

素研究的水平远远超过了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当代西方犯罪

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广泛运用各门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

研究方法去研究犯罪问题。

2.中国犯罪学发展史

a.我国古代关于犯罪的观点。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历代圣人先哲们都曾对社会中存在的犯罪原因和预防办法都有过自己的

思考和探索。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观点比较零散并未

形成体系。比如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感化

对预防犯罪的作用,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及“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主张“仁政”他认为统治者应当“行一不

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2这些大多散见于各类典籍之

中的观点,从未系统化过,所以导致了不能出现独立学科的犯罪学。

b.旧中国犯罪学的形成

在旧中国,自戊戌变法之后,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广泛

介绍引进西方政治理论、哲学、历史、法律、科学技术等等。我国

的犯罪学基本上也是从这个时期从西方介绍过来的。我国学者对犯

罪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最初一些学者主要是翻译和

介绍西方犯罪学的研究成果,直到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在国民

党统治区内的公、私立大学的法学院、法律系开设了《犯罪学》以

及一批学者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犯罪学教材后(如许鹏飞的《犯罪学

大纲》、李剑华的《犯罪学》等等)我国犯罪学科体系才算是初步形

成。

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犯罪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犯罪分子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取得了明显

的效果,犯罪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遗憾的是,由于十年“文革”,

我国的犯罪学停滞不前了。八十年代初期,犯罪学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有重新换发出活力。经过二十多年

的发展,我国的犯罪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各政

法学院普遍开设了犯罪学课程和相关讲座(2)创办了各种相关刊物,

翻译、发表和出版了大批犯罪学的专著和研究性论文(3)加强了与1《论语·见问》

2《孟子·公孙丑上》

外国犯罪学的学术交流,增强了我国与各国犯罪学界的相互了解。

正是由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犯罪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并

且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国情,经过这么二十多年的奋斗、发展,采取

得了今天的成就。

三、当今社会导致犯罪的原因

当今社会导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我想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犯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在我看来,每个人当他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不会茫然从事,总会先在心里产生想法,之后再付诸于行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这种情

况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要想降低犯罪率,首先我们应当结合现代社

会的特点从犯罪人的心里特征入手,弄清楚现代犯罪人的心里特征到

底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a.以自我为中心,凸显自我,感情淡漠

造成这种心理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绝大多数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通常是六个人围着一个

人转,对这些孩子十分的溺爱和娇纵。这种在溺爱和娇纵的环境中长

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方式——天下我最大!如果不时刻

凸现自己,心里就会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人,

就是自己。他们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在设法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

他们很少关心是否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带来了多大的痛苦。至于道德

观念和道德行为更是无从谈起,结果就是他们藐视社会公德,对社会

没有责任感,对家庭、亲人、朋友的感情淡漠。当然客观地讲,现代

社会强调自我价值,张显个性,培养人的自我意识,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在引导过程中在某些环节出现了失误,导致他们形成了绝对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过分看重自身价值,而自我监督和约束机

制则在逐渐退化,也就形成了如自由散漫等恶习。

b.需求宽泛,动机多样,易情绪化,严重缺乏理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网络不断迅速发展,致使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且传播速度飞快。其

结果就是有些人当他们遇到这些各种讯息时便无所适从,无法迅速进

行筛选,觉得什么都好,于是慢慢的就变成了见什么都想要,需要泛

化。当需要一旦泛化,紧接着做事的动机也就出现了多样化,比如:

残忍的报复动机、性本能的刺激动机、狭隘的嫉妒动机等等。由于社

会竞争激烈造成的紧张感、压迫感使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者产生了变态

心理,这也是导致这些犯罪人犯罪的又一原因。同时,我们只要稍适

留神,就不难发现这些犯罪人都很容易情绪化。在现代社会,人际交

往频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彼此了解不深,利益至上成为现代社会

人们交往的主要原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一旦竞争

失败便会产生负面效应,容易情绪低落,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从而

无法理智的去面对、处理这些问题,最终走向了犯罪。

c.崇尚金钱、暴力,精神极度空虚,民族信仰缺失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口众多,加之建国后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中国人非常贫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大搞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批富有人群,在这些暴富的人当中,

就不乏崇尚金钱的拜金主义者。心中总在想:“我怎么才能赚更多的

钱。”毫无社会责任感。而且当今传媒手段非常之多,讯息传播速度又

快,暴力、色情片越来越多,使这些本来天真无邪、纯真善良的人们

开始有意无意的模仿片中一些“大哥”等形象,更为可怕的就是他们

慢慢地将这些角色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以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

犯罪人最终沦为犯罪的奴隶之前,在精神上已经是极度空虚,没有了

精神支撑点。对于民族信仰更是缺失,通过与一些服刑人员的谈话(我

曾在北京市女子监狱做过调研),我发现她们中间有很多人意识里民族

感情很淡漠甚至没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的犯罪人员心理脆弱,易情绪化,感情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精神极度空虚,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以上是我从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导致犯罪人犯罪的原因,下面我将从社会因素作进一步分析

2.社会方面主要是教育、宗教。

a.教育:有人预测无知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真是如此的话,

那么试问为什么在当代社会的大量金融诈骗案件中,大部分犯罪分子

都是高学历、高智商的“精英”们呢?同时,当代社会受教育的人数

不断在曾加,文盲数量在不断减少,但是每年的犯罪率不但高居不下

同时每年的犯罪率还在不断曾涨?统计显示:2003年全国审结的各类

刑事案件中,犯罪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2800多人,其中18岁以下的

未成年人有800余名;相应的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

刑事案件439.4万起,200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471.8万起。1通过上

述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校教育出现了断带—

—道德教育。韩愈曾说过:“传到授业解惑也。”道,亦做人的道理,

学校教育的责任应当是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之后才是教授知识,

解答学生的疑惑。学校在道德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我们培养出来

的是德才不兼备的才子,而不是人才,而最终也就会使一部分人走上

犯罪道路。其实,我们应当明白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学校对道德的

影响是毫无价值的,但是如果学校用以进行道德教育,情况就会大不

一样了。”2所以,我们最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校在降低犯罪率上

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

b.宗教:与教育相比,宗教与犯罪之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一方面宗

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防犯罪,因为我们都知道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的

一套教义,这些教义在教会里、教徒中就相当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法

律法规。同时,这些宗教大都是教人们做善事,做好事,做好人……

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宗教就可以预防制止犯罪。但从另一方面看,如

果宗教一旦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狂热、宗教战争,势必会导致犯罪,严

重的会危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宗教又是犯罪的

导火索之一。总之,宗教教化的功效虽然有局限性,但其作用的范围

却比一般教育广泛。一个开明的政府应该很好的加以鼓励而不能阻止

这种道德教化的力量。

1东北新闻网

2[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四、对策以及遏制方法

对于如何预防犯罪,在现有的犯罪学著作中,学者们对犯罪预防的概念有多种阐述。有的学者从行为科学角度,称犯罪预防是“割断或者削弱犯罪及其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行为体系”1;有的学者从系统论出发,认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2;还有的学者从社会大视野出发,认为犯罪预防是“防止、减少和根除犯罪的社会活动”3。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预防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我们如何降低犯罪率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了。

1.教育:

a.犯罪前的教育:犯罪前的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犯罪前以各种方式所

接受的各种法律法规的知识和教育。未成年人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

的教育来接受法律法规知识。

(1) 家庭教育。一个家庭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所以家长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各种权利、义务,采取科学

的方法正确引导、培养、教育子女,使他们具备能明辨是非、善恶、

正义与非正义的能力,从小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性格,让他们知法、懂

法、守法,从而起到防止犯罪的目的。因此,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今

后是否会走上犯罪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家长也要以身

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对子女言传身教,这样既为

子女作出了榜样,同时也防止了自己走上犯罪道路。

(2) 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在当今社会,

接受学校教育是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能否在学校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对于一个人、社会、国家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在学校

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心智就会比较健全,日后就会成为一个对

社会、国家有益的人才。反之,一个人就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因此

学校是继家庭预防之后的又一道重要防线。

b. 犯罪后的教育。教育是我们当今司法部门公安机关对改造罪犯所采取

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在什么情

况下、对谁才是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呢?事实上教育只会对婴孩和

青少年起主要作用。一个人一旦性格固定以后,它就如同人的容貌一

样,在人以后的岁月里就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了。所以就会出现我们现

在看到的一幕:大批罪犯被抓进监狱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造。可

是结果并不理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狱后又重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种现象表明: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对他们的教育,教育对于他们来

说已经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了,我们应当从其他方面入手,对这些惯

犯进行帮助。我通过大量的调研(监狱、社区、单位)发现:这些惯

犯之所以出狱后又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他们出狱之后无一技之长,找

不到合适的工作,加之用人单位对进过监狱的人有歧视心态,通常是

不愿意接受这些进过监狱的人的,导致这些人就没有稳定合法的收入

来源。同时社会不但对这些人缺少关心而且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

他们,使他们没有在社会正常立足的信心,同时也产生了自卑感,最1康树华主编《犯罪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赵可“预防犯罪及其措施体系”载《犯罪与对策》,1993年第3期

3王牧著《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终导致了他们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惯犯不仅要在

教育上加大力度,而且要从不同角度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使他们不

再走上犯罪的道路,降低社会的犯罪率。

2. 威慑:

威慑,自从犯罪出现以来就是国家对犯罪以及未犯罪人所采取的重要手段,想以此来达到对社会上其他不安定人的震慑作用,使他们

不敢以身试法。普遍做法主要有:(1)完全消除,剥夺罪犯与社会的

一切来往;(2)部分消除,把罪犯与其不适宜的特殊环境隔离开;(3)

强制赔偿罪犯的犯法行为产生的损失。1“惩罚引起痛苦的事实,加强

诚实人们脑海中的道德动机,它为道德意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抵抗力和

持续力”2。不可否认,各种惩罚措施以及最严厉的刑罚确实在社会当

中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威慑作用,对降低犯罪率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可是为什么这些措施对于有些人却起不到威慑作用呢?其实这个问题

并不难回答,因为对于一些完全丧失了道德感既能杀人又能盗窃的罪

犯来讲,监禁对于他们来讲已经不起多大作用了,无论这种监禁是有

期的还是无期的。他们既然当初敢那样做,说明了他们已经做好了充

分的准备——坐牢。这些人不会顾及将来,并且早已麻木了,以致于

无法感到坐牢的耻辱或失去自由所必然带来的精神痛苦。但他们也不

是什么都不顾及,至少生命对于他们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在他们眼

里只要有生命就会有一切,因此他们很重视自己的生命,只有死刑还

对他们有一定的威摄力。“惩罚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这个概念清晰地阐

述了惩罚的威慑范围。威慑只不过是一种有助于社会自身的有益效果。

如果威慑被认作是惩罚的主要目的,社会就可以处死那些仍可以适应

社会的被告,或者可以对他们实施无益的拷打;而且侵犯被告权利所

导致的损害小于被告违法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另外,如果为了威

慑被告而对他们实施鞭打,或处以枷刑;如果为了恢复被告日常的生

活习惯而使他们无拘无束,甚至于像现在一样,对习惯性的犯罪只判

处几个月或几年监禁,那么惩罚将达不到目的”3所以说威慑对于预防

犯罪的作用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既不能给予全面的否定,也不能给予

全面肯定,而应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五、结语

综上所述,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和刻不容缓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有效的预防犯罪更是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当今社会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我国在预防犯罪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很曲折,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2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3 [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美]乔治·P·弗莱彻著《刑法的基本概念》,王世洲主译与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许章润主编《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康树华主编《犯罪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毒品犯罪

关于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 被世人称为“社会毒瘤”的毒品,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宁,毒品问题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在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毒品犯罪形态的判定常出现认识不一的情况。针对毒品犯罪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打击毒品犯罪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打击毒品犯罪对策,可以更加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 一、毒品犯罪概述 (一)毒品犯罪概念 毒品犯罪作为犯罪学上的一个概念,它与刑法学上的毒品犯罪概念相似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它是指与毒品有关的一系列犯罪的总称。毒品犯罪既是国际公约规定的一种国际犯罪,也是各国国内法规定的犯罪。但是当我们考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和有关禁毒立法时,均未有毒品犯罪概念的界定,而只是对毒品犯罪的种类作了具体规定,同样我国1997年《刑法》第347条虽然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但也没有对毒品犯罪下定义。 目前,关于毒品犯罪定义有着5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通常是一种跨国性的犯罪,对国际上的毒品犯罪定义,主张援用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3条的规定,认为,在中国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关于毒品管制法规,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1]第二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法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以及从事与上述毒品犯罪直接相关的或者与毒品有关的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论者还认为毒品犯罪也是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犯罪。[2]第三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法规,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以及与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直接相关的破坏国家禁毒活动的行为。[3]第四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触犯《决定》,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4]第五种观点认为,所谓毒品犯罪,就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非法走私、贩卖、制造、使用毒品,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与此直接有关的破坏国家禁毒活动、危害公民身心艰苦和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5]纵观上述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毒品犯罪划分为国际上的毒品犯罪和中国的毒品犯罪,并将毒品犯罪的定义关键强调在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其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概括出毒品犯罪的全部。第二种观点将毒品犯罪分为三类,即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与其直接相关的犯罪,以及其他与毒品有关的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这种界定,从表面上外延涵盖了所有毒品犯罪,但实际上没有周全外延,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直接相关以及其他与毒品有关的犯罪行为,其范围和犯罪种类仍不能确定。例如,盗窃毒品,抢劫、抢夺毒品的犯罪,非法持有毒品是否是属于直接相关的犯罪或者与毒品有关的犯罪?以毒品犯罪行为方式出发概括毒品犯罪定义,无法周延所有毒品犯罪。第三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违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法规,并同样可以成为犯罪嫌疑人行为是否具有刑事犯罪违法性的依据,其局限在于,毒品犯罪是违反了《刑法》及有关禁毒法规的刑事违法性,在定义的表述上,以列举毒品犯罪方式界定毒品犯罪显得冗长且无法包容所有毒品犯罪。第四种观点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反复强调所有毒品犯罪都必须触犯《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以下简称《决定》),这将导致我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我国有义务予以管辖而《决定》未予规定的国际毒品犯罪被排除在毒品犯罪的范围之外。第五种观点在界定毒品犯罪时出现了一个表述失误,即“非法走私、贩卖、制造、使用毒品,种植毒品原植物”中,“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是毒品犯罪的一种,显然是不妥当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毒品犯罪可以定义如下:毒品犯罪,是指违反禁毒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当前毒品犯罪的特点 1、毒品犯罪的集团化、职业化趋势明显 世界上凡大批量的贩毒活动,几乎均系职业性的犯罪集团所为。从我国已破获的毒品犯罪案件看,集团化、职业化趋势非常明显。犯罪分子结成集团、团伙,或境内外勾结,或跨省区勾结,他们长期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职业性犯罪体系。他们有秘密联络点存储毒品,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联系,有专车运输毒

有组织犯罪概念分析

“有组织犯罪”概念分析 吴志宏 2013-04-25 22:52:32 来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第2期关键词:有组织犯罪;特征 内容提要:有组织犯罪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三大犯罪灾难之一,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组织犯罪有五个特征:一、具有严密而稳定的组织机构;二、实行明确的专业分工;三、基本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四、实施全方位多方向的犯罪类型。我国当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已经出现,这不能不引起犯罪学、刑法学界的高度重视。 有组织犯罪在1988年联合国第七次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上,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三大犯罪灾难之一。但何谓有组织犯罪,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比较典型的有: 1.美国社会学家杰克 D 道格拉斯和弗朗西斯 C 瓦克斯勒认为,“有组织犯罪”含义很广,主要有三种:①某些业余犯罪和大多数职业犯罪策划周密、实施有力、富有成效,称为有组织犯罪。②少数业余犯罪和多数职业犯罪都与其他职业罪犯有关联,或是同党,或是同行,故而属于犯罪组织的一部分。如一伙入室盗窃,若从特定的某些人那里获取作案对象的信息,其活动是有组织犯罪。③新闻媒介所说的有组织犯罪,通常指的是一个孤立的犯罪组织,其活动范围或是全国,或是全世界,内部结构严密,等级森严,犯罪量大,方式自成一体。 2.德国著名警官布格哈特、黑洛德、哈马赫等人在其出版的犯罪侦查学词

典中认为:“有组织犯罪指旨在获取暴利或对公共生活领域施加影响,长期或不定期地由国际、国内犯罪组织计划和实施的商业性性质的犯罪活动。” 3.日本犯罪学家菊田幸一认为:所谓有组织犯罪,通常具备以下特点:①多数犯罪人在持续从事犯罪活动时,都有一个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组织,其指挥系统是按阶层组成的;②该组织成员不仅本身从事犯罪活动,而且还秘密掩护商店、艺人及其他特定职业者的犯罪活动;③如果组织内部的领导发生变动时,不存在移交领导权问题,有越代掌握组织权力的;④由该组织操纵一定地区的所有犯罪活动,或至少控制其中特定的犯罪活动,而且这种控制权总是掌握在某个首领一人之手;⑤犯罪手段和犯罪行为,几乎都以组织的每个成员的权限为标准而采取的;⑥为顺利实施犯罪目的,对各种犯罪活动都有周密的计划。 国内学者认为:1.有组织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某种(或某个或某些)具体的犯罪目的,组织起来,共同实施的犯罪活动。这是一种较个人犯罪更为有效的犯罪活动方式。有组织犯罪与法律意义上的共同犯罪基本等同。有组织犯罪从广义上说,包括简单结合、组织松散的团伙犯罪;从狭义上说,则仅指内部组织严密,有等级结构和指挥核心,行动计划周密,成员稳定,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集团犯罪。[1]2.指黑社会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活动。这是因为,在国际社会中,包括联合国预防与控制犯罪机构的官方文件中均视有组织犯罪为黑社会犯罪。[2]3.有组织犯罪是指在稳定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任何集团或某些人,为了获取利益而使用非法手段进行的犯罪活动。[3]4.有组织犯罪指由多人参与且有组织分工的复杂的共同犯罪。[4]5.有组织犯罪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经过周密策划、活动能量大、有组织实施的某些业余犯罪和多数职业犯罪;二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这类犯罪活动的范围或在国内或是跨国,其内部结构紧密,等级森严,犯罪能量大,方式自成一体,如“黑手党”、犯罪“辛迪加”

禁毒知识概述.doc

禁毒教育材料 自八十年代以来,毒品对我国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越来越大,由于初期的毒品过境发展到过境和消费并存,而且涉毒地区逐步扩大,吸毒人员逐年增加,且复吸率高,一旦吸毒,终难戒毒。吸毒者中青年人所占比例高达70%,新生的吸毒人员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目前,除了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吸食外,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新一代毒品如: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严重威胁国人的身心健康。 一、我国现有吸毒人员近80万形势依然严峻 毒品来源多元化、毒品滥用多样化和制贩吸毒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毒品继续发展,新型毒品迅速蔓延………受国际毒潮泛滥和国内涉毒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毒品问题仍呈现发展蔓延的趋势,禁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从4日召开的国家禁毒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了解到,由于我国处在著名的毒品产地“新金月”、“金三角”之间,境外毒品对我国“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格局尚未改变,我国受境外毒品的影响加大。在国内东南沿海地区,制贩冰毒、摇头丸犯罪活动突出并向分散型、流动型和隐蔽型发展。 据了解,在2004年,我国缴获3.5吨冰毒半成品和液态冰毒,既反映了我国打击发现能力的提高,也反映出国内制毒活动仍不容乐观。目前,国内新型毒品问题趋于复杂,既存在制贩问题,也出现消费问题;国内生产的冰毒、摇头丸既走私出境,又内销国内市场;国内消费的冰毒、摇头丸既有来自“金三角”和东南沿海境外,也有国内生产制造,这种局面加大了新型毒品的治理难度。 另外,少数地区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活动有所反弹,个别地区土法加工海洛因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国内传统种植地区的大面积非法种植问题得到禁绝,但零星非法种植问题有所反弹。2004年,在河北、四川、河南、安徽、云南、浙江、新疆等省区均发现了零星非法种植问题。在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破获了一些不法分子雇佣种植、定向收购、土法加工海洛因贩卖牟利的案件,特别是山西一些地区土法加工的海洛因已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形成消费市场。 截至200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79.1万,同比上升6.8%。国内吸毒人数总体增加,毒品滥用种类日趋多元。这近80万吸毒人员涉及全国2102个县(市、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67.9万,占85.8%。青少年、农民、无业闲散人员仍是吸毒的高危人群,分别占吸毒人员的70.4%、30%和45%。 而面对如此严峻的毒品蔓延形势,根据禁毒斗争的需要,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打击毒品蔓延的工作体系,上海早在1994年底就建立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数据统计,2004年全国部署开展遏制毒源专项行动和扫毒行动以来,打击毒品犯罪取得重大战果,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9.8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颖人6.69万名,比上年分别上升4.4%和5.1%;缴获海洛因10.8吨,上升13.6%;摇头丸300余万粒,增长8倍;冰毒2.7吨,下降52.9%;易制毒化学品160吨,上升119.8%。 二、药物滥用和毒品 (一)、毒品 一般指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物,主要指吸毒者滥用的鸦片、海洛因、冰毒等,还包括具有依赖性的天然植物、烟、酒和有机溶剂等。 毒品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既成瘾性)的药品。七届全国人大在第十七会议上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指出:“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毒品社会危害性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毒品社会危害性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摘要:近代以来,毒品问题一直困扰中国,毒品在极大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近年来,以冰毒、摇头丸、K粉等苯丙胺类的新型毒品犯罪愈演愈烈,毒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隐蔽化和武装化,犯罪区域也由东部沿海、西南边境扩大到整个内陆地区,社会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本文试图分析毒品犯罪的现状和趋势,为将来打击毒品犯罪的工作提供对策和借鉴。 关键词:毒品、社会危害、趋势 一、毒品的概念 “毒品”在国外则被称之为药物滥用。在我国,根据《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一规定一方面列举了6种常见的毒品。并指出了毒品的范围包括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而另一方面也从内涵上指出了毒品的本质特征是能够使人形成瘾癖。 目前在传统毒品久禁不绝的同时,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所谓的新型毒品,即相对于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由人工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直接作用

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具有成瘾性的精神药品。因其人工合成的属性和易于隐藏在娱乐场所等特点,新型毒品也被称作“实验室毒品”、“俱乐部毒品”。 无论是传统毒品还是新型毒品,都引发了大量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多种疾病的扩散传播,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更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因此,深入分析毒品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大致预测其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对采取防范与打击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毒品的危害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吸毒贩毒现象又死灰复燃。对此,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贩毒活动,制止吸毒活动蔓延。但是,毒品滥用的势头没有明显减弱,境外毒源有增无减,国内吸毒人数不断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4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258万人,①据时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刘跃进介绍,在这些吸毒人员中,阿片类138万人,占53%;合成毒品117万人,占45%;其他3万人,占2%。特别是合成毒品,因其兴奋、致幻等特殊功效越来越受到吸毒者的青睐和追捧,滥用人数年均增长36%。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75%。这还仅仅是统计出来的数据,实际情况还远不止于此。因此,我们面临的禁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毒品是严重的人类公害。当今的西方世界,吸毒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表3-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一般违法与犯罪教学设计 题 作者姓名墨竹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美术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一、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 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第一,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要增强法制意识。 第二,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 第三,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良诱惑直接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主观条件。 二。学会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当遇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灵活的方法,沉着对付。 ②当公安,司法人员向我们调查有关案情时,应该主动协助调查,实事求是地提供有关情况并敢于指证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 ③当自己的亲友受到不法侵害而又不敢斗争,应该对他们讲清危害,劝其及时报案;保护犯罪嫌疑人作案现场,保留证物。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 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表格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危害性。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 犯罪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最本质区别是() A.社会危害性是否严重 B.是否触犯刑法 C.是否应受刑罚处罚 D.是否对国家造成危害 2.“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谚语的寓意是( ) ①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②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 ③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④公民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

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有组织犯罪的英文名称是Orgnized Crime.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远未取得一致。美国总统司法和司法管理委员会将有组织犯罪看作是“企图在美国人民和他们政府的控制之外从事活动的群体”。[1]现在,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已经过时。里根总统于1983设置的以考夫曼为首的调查委员会于1986年提出了一个题为“边缘:有组织的犯罪、商业和工会”的报告。这个报告没有把有组织的犯罪说成是一个庞然大物,而是把它说成为若干不同的犯罪组织。[2]原苏联给犯罪组织下的定义是:犯罪组织是稳定的、具有等级制度的组织,它有两个人以上,至少有两层组织管理机构,其创立的目的在于有计划地实施谋利性犯罪并通过贿赂腐蚀的手段拥有或试图拥有一个自我保护系统。[3] 墨西哥法律汇编的定义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按纪律及等级规则组织起来,以一贯使用暴力的方式或主要以获利为目的犯下我国法律认为严重的某项罪行。”[4] 澳门《黑社会管制法》的定义是:“非法组织的组成具有稳定性,以犯罪为目的及经济由协议或其他任何事实,即如从事下列所指的一项或多项而显示其存在着,视为黑社会。”例如贩毒、非法禁锢、诱良为娼及经营娼妓活动、对人或财物借口保护或以暴力或恐怖而取得财物利益、非法贷出财物、教唆或协助非法出、入境、经营非法幸运博彩或互相博彩和使用、佩带及保有违禁武器等等。[5] 从上述众说纷纭的定义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和犯罪学家对此具有明显的分岐,至今尚未能在国际上形成一个公认的、有权威性的有组织犯罪的定义。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在1993年的一项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为有组织犯罪确定一个明确而又普遍能够接受的定义的一切努力已经失败。实际上,有关的资料文件曾提出许多不同的定义,但是没有一项定义能够获得人们普遍的接受。” 事实上,有组织犯罪虽然复杂多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由于它的国际性和普遍性,也就决定了有组织犯罪必然具有某些相通的共同特征。如果我们从分析这些特征入手,也许

从数据里看全国毒品犯罪案件形势

从数据里看全国毒品犯罪案件形势

从数据里看全国毒品犯罪案件形势大数据时代,我们享受着巨量信息带来的便利,却也在这些信息的压迫下感到怅然若失,仓惶无措。每年6·26都会披露一大波毒品犯罪的相关数据。作为法律人,特别是一线的公检法及律师同行对这些数据都具备一定的敏感度,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呢?下面让我们切入正题: 一、毒品犯罪案件持续大幅增长,五年一番,三年两番;毒品犯罪在刑事犯罪中跃居第二位

图一 图二:2014年刑事一审收案排前15位的罪名从图一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刑事一审案件收案总量变化并不大,但毒品犯罪案件却持续大幅增长。2008年,全国法院新收毒品犯罪案件43947件,在同年的768130件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为5%;2014年新收毒品案件增长为10.7万左右,在同年的104万的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近一层。2011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毒

品犯罪案件69754件,比2006年的34350件增长了1.03倍,五年翻了一番。到2014年,这个数据增长至10700件,比2011年增长近2倍,三年翻了两番。再看这两个时期的的刑事一审案件排名情况,毒品犯罪的排名迅速上升,目前已排名第二位。短短几年时间,毒品犯罪案件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另外,据中国法院网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4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毒品犯罪案件406777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8.88%;年均增长率达15.88%,高出全部刑事案件增长率8.85个百分点,其中2014年审结106803件,比2010年增长80.31%。2015年1月至5月,全国法院共新收毒品案件59616件,审结50123件,同比分别上升36.23%和32.70%。

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

章:455 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宪报编号版本日期详题L.N. 145 of 200201/01/2003 本条例旨在增设侦查有组织罪行和某些其他罪行及某些犯罪者的犯罪得益的权力;就没收犯罪得益作出规定;就某些犯罪者的判刑订定条文;增订关于犯罪得益或关于代表犯罪得益的财产的罪行;及就附带及相关事宜订定条文。 (1994年制定。由2002年第26号第3条修订) [第2、25至27、30、32至35条及附表1及2 } 1994年12月2日1994年第651号法律公告 本条例除第2、25至27、30、32至35条及 附表1及2外} } 1995年4月28日1995年第157号法律公告] (本为1994年第82号) 条: 1 简称 30/06/1997 第I部 导言 (1) 本条例可引称为《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 (2) (已失时效而略去) (1994年制定) 条: 2 释义L.N. 185 of 200710/12/2007 (1) 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三合会”(triad society) 包括任何以下社团─ (a) 使用三合会普遍使用的任何仪式、任何与该等仪式十分相似的仪式或该等仪式的任何 部分的社团;或 (b) 采用或利用任何三合会名衔或称谓术语的社团; “司法常务官”(Registrar) 指高等法院司法常务官; (由1998年第25号第2条修订) “有组织罪行”(organized crime) 指附表1所列罪行,而且是─ (a) 与某三合会的活动相关的; (b) 与2名或以上的人的活动有关连的,而该等人联合一起的唯一或部分目的是为作出2项 或以上行为,每一项均为附表1所列罪行及涉及相当程度的策划及组织的;或 (c) 由2名或以上的人所犯的,而且涉及相当程度的策划及组织,以及─ (i) 有人丧失生命或有人有丧失生命的相当程度的危险; (ii) 有人在身体或心理上受严重伤害或有人有受该等伤害的相当程度的危险;或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其认定

【摘要】有组织犯罪以其对社会巨大的危害性和整体冲击性,当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司法机关和刑法理论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有组织犯罪的活动和危害范围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如何改革和完善立法与司法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并从理论上探讨有组织犯罪的刑罚惩治问题,成为各国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有组织犯罪与一般刑事犯罪有什么区别?如何认定有组织犯罪?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关键词】有组织犯罪概念认定中国的有组织犯罪,起源于旧社会的帮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各类黑社会组织进行大规模的严厉打击,短短几年内便使得猖獗的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有组织犯罪的各种雏型──结伙犯罪和团伙犯罪增多。根据中国警方所公布的数据,从 1986 年到1994 年,中国所查获的犯罪团伙数量,已由 3 万多个发展到 20 万个;其成员也由 11 万余人发展到 90 万人。个别地区重大(及特大)刑事案件的 70 — 80% 是犯罪团伙所为。(2)其中一部分逐步发展为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犯罪集团。虽然目前中国多数犯罪集团还不具备黑社会犯罪的完整特征,但其中有些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操作规程,已具有黑社会组织的某些痕迹和性质。因而可以说,在中国,“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已经出现”(3),并呈“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趋势”(4)。从某种程度上讲,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已成为中国境内各种犯罪活动中对社会危害极大的一种恶性犯罪,它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秩序,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有组织犯罪是近年来各国立法、司法打击的重点,也是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为此,笔者发表拙见,以飨同行.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在犯罪定义方面,没有哪一种犯罪比有组织犯罪更难让立法者作出明确的表述。此外,理论界对有组织犯罪所下的定义又比任何其它犯罪的定义都多。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有组织犯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犯罪现象;另一方面亦反映出,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无疑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地认定有组织犯罪。有组织犯罪的英文名称是“organizdcrime”,但国际上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有权威性的有组织犯罪的定义,而各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在内涵外延上都不尽相同,如墨西哥法律汇编下的定义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按纪律及等级规则组织起来,以一贯使用暴力的方式或主要以获利为目的犯下我国法律认为严重的某项罪行;(5)香港有组织罪案的定义是:是持续和经常不断的刑事共谋,通过正当或卑劣、合法或非法手段从社会里攫取巨利,它是利用威吓和贪污手段而得以存在,它又利用种种法律漏洞,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法律制裁。在现实方面,有组织罪案集团要手下严格纪律,要手下卖命去作奸犯科,而集团首脑通常都置身事外,逍遥法外。(6)国外学者关于有组织犯罪的定义,存在行为概念说、功能概念说、结构概念说以及广狭概念说等诸多观点。(7)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国际刑警组织经过数次修改和更正后所形成的如下定义:“任何具有有组织的控制结构的、通过不法活动获取钱财为其主要目的的、通常以恐怖活动和腐败活动的经济来源为生的群体”。(8)但即使对于该定义,也仍有争论。中国学者对于有组织犯罪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日就存在争议,时至今日,仍然如此。通观国内学者对有组织犯罪所下的定义,按其定义所辖范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其一,最广义说。这种学说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三人以上故意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集团犯罪活动。它不仅包括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组织关系的黑社会组织或者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所实施的犯罪活动,也包括有一定组织机构和组织形态的犯罪集团所实施的犯罪活动,以及有一定组织行为的结伙性犯罪。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有组织犯罪就是指三人以上故意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或者集团犯罪活动。(9)有的学者明确提出,目前中国的有组织犯罪包括三种形式,即松散的犯罪结伙、犯罪集团及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10)。这种学说的根本缺陷在于,将松散的、根本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的结伙犯罪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有违刑法理论的传统认识及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这种划分无疑将一切共同犯罪都包括在有组织犯罪之中。其二,广义说。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在三人以上有一定组织形式、主要犯罪成员基本

毒品犯罪形势与遏制对策

第26卷第1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26 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OFFICER COLLEGE Jan.2011·社会治安研究· 毒品犯罪形势与遏制对策 许惠宏 摘要:毒品犯罪在我国持续蔓延发展,除取决于其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国外毒情变化发 展的影响外,还与我们对毒品犯罪的认识和抑控机制的强弱有密切关系。面对当前的毒品犯罪态势, 我们不仅要“亡羊补牢”更应该“未雨绸缪”超前积极应对,提升禁毒工作地位,确立禁毒工作 的目标,履行禁毒工作责任,把毒品犯罪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毒情毒品犯罪禁毒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11)01-0125-06 毒品犯罪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在当今的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开它的浩劫。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毒品消费市场特别是欧美毒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刺激下,世界范围内的毒品犯罪出 现了新的高峰。毒潮步步渗透,撞开了中国的国门。自毒品从我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广西涌入,随后 四川、广东出现了毒品泛滥,接着,毒潮不断向全国渗透蔓延。一部《中华之剑》电视剧,一场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的全国禁毒展览,惨烈的毒情,使全国感到震撼。“一个景颇族居住的村庄,竟然在毒品的劫掠下,到了10年多没有一户人家结婚,田地荒芜,老人死了连抬棺材的人都没有的地步。”“我们面临的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毒品和艾滋严重蔓延的问题,而是新时期执政党和整个国家面 ① 临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 2004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亲自深入德宏、保山毒情最严重的地区调研,呈现在面前的触目惊 心的惨状,令他心情十分沉重,他严肃指出:云南的毒品危害,是关系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使云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一句空话!他将写成的一份长达16页的重量级调研报告直呈胡锦涛总书记。云南地区的严重毒情,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在全国 范围内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的战火终于点燃。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 收稿日期:2010-11-09 作者简介:许惠宏(1953-)男,浙江宁波人,汉族,南京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巡视员,南京,210006。 ①施晓娟:《第三代毒啸突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7页。 - 125 -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考点16】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果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违法行为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社会危害程度不同,把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即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承担相应的责任。区别如下: 含义 例举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共同点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 规的行为 欠债不还;捡到东西不归还失主;损害他人名誉等行为 较轻 民事责任(道歉、赔偿) 都是违法行为,都有危害性,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行政违法行 为 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闯红灯行为;吸毒行为;乱建房屋等行为。 较轻 行政责任(警告、罚款、拘留) 刑事违法行 为(犯罪行 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 两抢行为;贩毒等行为。 严重 刑事责任(刑罚处罚) 强自我防范意识。 1. 什么是犯罪行 为? 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又叫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2. 犯罪的三 大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或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或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3.犯罪应受到 刑罚处罚 (1) 刑法,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 强制方法。注: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实施刑罚。刑法规定刑罚,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制 裁手段。 (3)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四 种。)主刑对一个罪犯只能用其中一种,附加刑可以附加主刑用,可以用一种或多种) 4.一般违法与 犯罪的区别 区别:①违反的法律不同(犯罪触犯了刑法,一般违法触犯刑法以外的法律);②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③处罚机关不同(犯罪由人民法院判决,而一般违法由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5. 一般违法道理: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 比 较 内 容 名 称

有组织犯罪及其特征

有组织犯罪及其特征 邸瑛琪 2013-04-25 22:46:06 来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关键词:有组织犯罪;概念;特征 内容提要: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至今没有界定,作者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犯罪集团、单位和两个以上自然人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的总称。有组织犯罪在结构上呈现出组织性、层次性、固定性的特征,在行为上呈现出计划性、协调性、智能性、目的多样性及成功率较高的特征,在观念上呈现出价值取向趋同、归属意识、安全感、群体性反社会歪曲形态形成的特征。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一)我国犯罪学界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的界定 我国犯罪学界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见解各异,至今没有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1.犯罪集团说: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就是犯罪集团实施的犯罪。如“集团犯罪就是有组织的共同犯罪,它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共同犯罪。”2.犯罪集团并犯罪团伙说:有组织犯罪通常是指由故意犯罪者操纵、控制或直接指挥和参与,组织结构严密,等级森严或组织成员相对稳定,有特定行为规范和有逃避法律制裁的防范体系的犯罪组织和犯罪联合体。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就是犯罪集团和犯罪团伙实施的犯罪。除了犯罪集团之外,犯罪团伙是为犯罪而临时形成的联合体,犯罪团伙的犯罪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组织性。3.黑社会性质组织、恐怖组织、普通犯罪集团说: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就是指法律规定的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现行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组织有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恐怖组织。上述任何一种组织实施的犯罪都可称为有组织犯罪。4.行为组织说:该说认为有组织

犯罪并不是指的犯罪主体的组成特征,而是指犯罪的行为特征,只要犯罪行为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不管是否为犯罪组织所为,都应称为有组织犯罪。 笔者认为,上述几种观点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合理因素,但片面性也比较明显,对有组织的文字含义的理解多有歧义。所谓“有组织”应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主体的组成结构,二是行为本身的组织性。第一种观点正确揭示了行为主体的组织结构,但忽视了行为本身的组织性内容,因此不能包容没有形成犯罪组织但确是有组织实施犯罪的情况。第二种观点虽然注意到了行为的组织性,试图以行为的组织性说明行为主体的组织性,将犯罪团伙与犯罪集团两个不同质的概念并列也是不准确的。第三种观点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犯罪集团与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恐怖组织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容关系,犯罪集团是刑法总则对所有犯罪组织所做的共性规定,反映的是所有犯罪组织的一般特征。而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恐怖组织仅仅是两个具体的犯罪组织。该种观点没有正确揭示三者间的关系。第四种观点注意到了行为的组织性,但行为的组织性不能代表行为主体的组成结构,将二者混淆同样是不准确的。 笔者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犯罪集团、单位和两个以上自然人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的总称。之所以如此界定有组织犯罪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有组织犯罪都表现为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行为,而在特定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形成犯罪组织,但行为人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某种犯罪,由于带有明显的行为上的组织性,也可称为有组织犯罪。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并不鲜见,且渐成增长之势,亦应列入有组织犯罪的研究范围。 (二)国外犯罪学界对有组织犯罪概念的界定

浅谈毒品犯罪

浅谈毒品犯罪 【摘要】:在这个越来越发达的人类社会,尽管人们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人们也还在为更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着。可毒品这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近年来毒品更加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宁,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虽然我们都在积极开展禁毒斗争,也使毒品犯罪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毒品犯罪活动仍然十分猖獗。本文就从现阶段毒品犯罪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原因和其危害方面,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下,更好地对毒品犯罪进行有效预测、打击和预防,最终消灭毒品犯罪! 【关键词】:毒品犯罪公害产物隐蔽性吸食预防 毒品犯罪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在当今的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开它的浩劫,然而毒品的泛滥又是一个极难治理的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的普通百姓来说,毒品祸国殃民,曾经是早已过去的旧时代的一场噩梦。然而在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几乎不知“毒品”为何物,而把它看作是新奇而又陌生的怪物。因此,有关毒品犯罪的研究,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困难的任务。可能有人会问: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当然,这是一个无法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加以验证的问题。毒品不仅直接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重创,而且往往与杀戮、抢劫、盗窃等其他严重刑事犯罪相伴随,同时还对社会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消极影响,最为可憎的是它会消磨掉一个民族的意志和精神。虽然,人类目前正在经受毒品的煎熬,但毒品的侵蚀必将激发全人类的忧患意识,促使人们寻找战胜毒品危害的有效对策。值得庆幸的是:联合国于1998年6月召开了第二次禁毒特别大会,来自15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减少毒品需求指导原则宣言》和《在处理毒品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的措施》等三项决议,[1]建议发起一个协调一致的全球运动来打击全世界的毒品犯罪。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在全球范围内控制毒品的斗争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它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应当为在2 l世纪扫除毒品而努力”达成了共识,从而给消除毒品祸害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当前面临的毒品犯罪的特点

中国毒品现状及防治措施

中国毒品现状及防治措施 内容摘要: 现阶段,毒品犯罪在整个国内仍然呈上升趋势,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新型威胁,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大毒瘤,也成为当代我国政府首当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研究中国毒品问题的现状和防治措施,对于中国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毒品的一系列现状,并针对其现状阐述了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 毒品现状贩毒发展吸毒因素禁毒措施 正文: 当前吸毒者已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00多个县(市)。曾以"无毒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已很难找到一片无毒物污染的净土。在某些城市吸毒人数亦在几年内呈几十倍的增长态势,有暴发流浪行的迹象。不难看出这样庞大的吸毒者队伍,必然需要消费大量的毒品,因此,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逐渐形成一个毒品的消费市场。国内毒品消费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以及国际贩毒集团的大量输毒、制毒,使中国的禁毒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形势。 冰毒、摇头丸等兴奋剂类毒品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发展蔓延。尤其是近几年来,此类犯罪活动愈演愈烈。目前,吸毒人员仍以吸食海洛因为主,但滥用冰毒、摇头丸的人员越来越多,全国各省都发现了吸食冰毒、摇头丸问题,许多城市的娱乐场所吸食摇头丸问题十分严重。 专家研究表明:“中国的贩毒集团目前有几个发展趋向: 第一,中国的吸毒群体通过黄、堵、毒三者连在一起来支撑他们的毒品消费。另外,贩毒集团为了巩固贩毒渠道,发展吸毒群体已经把触角伸向了警方、政府等部门。贩毒集团跟当地政府包括跟警察合作。目前的案例显示这种合作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合作还是比较普遍的。 第二,犯罪集团国际化倾向比较普遍。中国是国际贩毒市场很重要的通道,出现了中国警方所称的一条龙的贩毒形式,跟国际毒品贩子连在一起; 第三,以暴养毒。毒贩往往装备好了先进的军事设备,有案例显示,广西云南的一些地方贩枪非常利害的地方,而往往贩枪和贩毒都是同时进行的。据报导,中国有些地方的公安部门把收缴的毒品再通过毒贩线人抛售出去;也有的戒毒所干警把缴获的毒品再卖给戒毒所里面的人。 第四,中国毒品问题跟艾滋病,跟黄、赌、毒紧紧的搅和在一起,毒品是威胁人类很大的恶魔,而艾滋病是威胁人类的另外一个恶魔。而目前中国社会还没有以一个开放的心态,以理性的,民主的心态来讨论毒品和艾滋病的问题。 某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吸毒人群的构成如下:吸毒者以青年人主,90%的吸毒者年龄在30岁以下,平均年龄为23-25岁,男性为女性的4-5倍(但近年来女性吸毒人员比例有上升趋势);个体户及无业者占多数(70%-85%);文化程度低(90%以上);滥用的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其次为鸦片;吸毒的起因占首位的是好奇;滥用的方式以吸入占首位,但注射方式在毒品滥用流行地区有增加趋势。在吸毒者中发现多种药物滥用现象。 吸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那毒品在我国存在并持上升趋势的因素我归纳了一下几点:

有组织犯罪的侦查思维

2003年7月 第4期总第70期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ShandongPublicSecurityCollege Jul.,2003 No.4Ser.No.70有组织犯罪的侦查思维 杨宗辉,李玉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有组织犯罪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形式,其侦查思维方式与侦查常规犯罪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针对有组织犯罪及其反侦查的一些特征,侦查人员应改进思维方式,提高侦查情势分析能力,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有组织犯罪;侦查情势;系统分析;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246(2003)04—0069—04 有组织犯罪不同于一般普通犯罪的诸多特征(在很多论著中已有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决定了对有组织犯罪的侦查不同于一般普通犯罪的侦查,特别是在侦查思维方式上更是如此。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改进侦查思维方式是侦查有组织 犯罪的有效途径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使作为社会矛盾综合反映的犯罪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组织犯罪的出现和发展是最为集中的表现。其作案手段、作案方式的组织化、智能化、技术化和现代化,使得有组织犯罪较传统的个体犯罪无论是作案能力还是反侦查能力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受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短时期内侦查机关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可能有很大改观。要解决侦查工作与侦查能力的问题,最迅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改进侦查思维方式上寻求突破。这就使得刑事侦查活动面I临这样一个课题:要求刑事侦查人员,特别是刑事侦查的指挥员在同刑事犯罪斗争时应实现战略、战术思想的转 收稿日期:2003—04一08 作者简介:杨宗辉(1962一),男,陕西宝鸡人,白俄罗斯国立格罗德诺大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安学院 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侦查学。 李玉峰(1978一),男,湖北天门人,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和侦查学研究。变;要求刑事侦查方法、手段、技术也必须有更进一步的“升级”。这种升级,不仅是侦查谋略水平和判断、协调、应变、决策能力的升级,更重要的是侦查思维能力的升级。这个问题无论是从现实性角度还是前瞻性层面考虑,都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1] 二、提高侦查情势分析能力是增强有组织犯罪 侦查能力的基础 侦查情势是对案件侦查有意义的各种条件和状况及其携带着的动态信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沌体系o[21分析侦查情势是侦查人员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方法储备,解读案件信息的内容、状态、形式及各信息问相互关系的过程,是使侦查情势这一“混沌”体系透明化、清晰化的过程。与个体作案和一般团伙作案相比,有组织犯罪无论是涉及的人、财、物等物质因素,还是作案人的作案能力、反侦查能力及其对涉案人员的影响等非物质因素都复杂得多。这就使原本已经处于“混沌”状态的侦查情势变得更加模糊。因而,提高侦查人员的情势分析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1.克服侦查人员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是侦查主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收集、分析、评价案件信息时的一种既定的思路,表现出心理的一定倾向性。这就使得侦查主体在收集、接受、评价案件信息时带有选择性。侦查主体认识评价的信息仅是他有思想准备并引起其兴趣的信息。[31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侦查主体对案件信息也是选择性地接受、分析和解读的。不可否认,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功能,但有选择必有限制,这种限制带来了思维的 69  万方数据

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论文

关于甘肃省东乡县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报告 【论文摘要】毒品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对其作了艰苦而持久的斗争,而毒品犯罪并未就此消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结合东乡县近年来缉毒资料,结合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毒品犯罪发展的规律,以犯罪学为基础,对该县毒品犯罪的现状、成因和特点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东乡县毒品犯罪高发的个体社会历史等原因,并对国家禁毒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该县毒品犯罪活动高发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毒品;毒品犯罪;原因;防治 About Gansu province Dongxiang County drug crime case investigation report Abstract:Drug crime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make a hard and enduring struggle, and drug-related crime did not die out, but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Dongxiang County in recent years, drug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ule of drug crime in criminology, based on the county, drug crime pres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ongxiang County drug crime is a problem of individu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and the national drug policy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nd propo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ounty drug crimes in a few countermeasure. Keywords:Drug; Drug crime; Cau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1年10月,我前往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为期两个月的实践学习,在实习期间,我深入到该县的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特别是深入到当地群众当中,对该县毒品犯罪高发的原因进行专项调查。受国际毒潮的冲击和国内涉毒的影响,近年来,东乡县毒品案件数量始终居于高位,已经成为甘肃省境内毒品案件最为频发的市县之一。白色瘟疫的蔓延,不但直接影响本地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诱发各种犯罪及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之一。笔者在这里着重对该县毒品犯罪高发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人们对毒品问题的充分认识,利用社会的力量,对毒品犯罪行为加以控制,以达到降低之目的。 一、东乡县毒品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东乡县毒品犯罪现状 东乡县地处甘肃省中部,面积1510平方公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