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四)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具有传统风貌建筑的占地面积不小于总占地的60%。

第十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批准公布)设立历史文化街区,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第十二条 (申报材料)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街区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四)街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清单;

(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六)保护要求和保护整治工作情况。

第十三条 (濒危标准)因保护不力、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历史文化街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列入濒危名单:

(一)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遭到严重破坏的;

(二)保护范围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的;

(三)保护范围内历史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

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历史文化街区,由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和论证,并提出专题报告,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列入濒危名单,应当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补救)已被公布为濒危历史文化街区的,所在地市、县级人民

- 3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政府可以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并在一年内提出复审的申请。省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根据申请,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和论证,提出专题报告,对于已经改善,符合历史文化街区条件的,可以提出撤销濒危名单,对于确实无法恢复的可以提出撤销历史文化街区称号,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撤销濒危名单或撤销称号的,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十五条 (保护规划编制主体)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 (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二)保护原则和详细确定保护内容;

(三)确定保护范围,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界限,制定相应的保护控制措施;

(四) 确定保护范围内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的分类保护整治要求;

(五)改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方案;

(六)保持地区活力,延续传统文化的方案;

(七)有效实施保护规划的政策措施。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纸。

第十七条 (公众参与)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通过有效的方式,就保护规划的内容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意见的处理情况,应当有专门说明。

保护规划涉及居民搬迁、建筑拆除、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影响公众利益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方式,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对意见的处理情况,应当有专门说明。

前两款规定的专门说明,应当作为保护规划送审材料的组成部分。

- 4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 (规划送审及备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批准后应当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允许修改的情况) 经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原则上不得修改。在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新发现大型地下遗址等重要文化遗存,确需对保护规划进行调整的,规划编制组织机关应当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批准后方可组织调整工作。

调整保护规划,必须符合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

第二十条 (规划公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批准后,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公布。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二十一条 (保护规划实施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批准后,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保护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进行

维修和整治,改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和保护设施,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和整治。

第二十二条 (核心保护范围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下列规定:

(一)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

(二)除确需建造的建筑附属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文化风貌;

(三)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

(四)不得新建工业企业,现有妨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工业企业应当有计划迁移。

第二十三条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下列规定:

(一)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 5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三)不得新建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现有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当有计划迁移。

第二十四条 (管理程序)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规划许可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建筑的分类保护管理要求)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维修、改善、整治和更新等活动,必须符合下列原则:

(一)历史建筑的修缮,不得改变外观特征;

(二)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必须保持原有体量和传统风貌。

(三)其他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建筑的改善,必须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完整性为前提。

(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当依据规划进行相应的整治。

(五)新建建筑,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应当坚持渐进式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控制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维护传统格局,延续历史风貌。

第二十七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 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历史建筑保护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建筑的所有人和有关的物业管理单位,明确其应当承担的保护义务。

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转让人、出租人应当将有关的保护要求书面告知受让人、承租人。受让人、承租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第二十八条 (室外设施管理)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不得破坏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确需设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先向所在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应要求。

现有的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不符合历史文化风街区保护规划要求的,应当限期拆除。

第二十九条 (消防安全管理)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予以完善、疏通。因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消防

- 6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标准的,应当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与同级公安消

防部门协商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并监督实施。

第三十条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标志管理)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

府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位置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历史文化街

区档案,明确管理单位。

第三十一条 (历史建筑档案要求)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内容包括:

(一)建筑的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年代及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平面布局、面积指标、高度、色彩等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等情况;

(四)建筑室内外及历史构件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修缮、装饰装修工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六)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测绘图档和相关资料;

(七)根据保护规划提出的保护要求,提出保护措施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应根据历史建筑保护状

况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历史建筑档案的相应内容。

第三十二条 (文保单位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保护的,

应当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历史文化街区公布后,所在地市、县级人民

政府应当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档案和保护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向历史文化街区

的审批机关报告监管信息,包括:

(一)街区历史变迁情况;

(二)整体历史风貌的保护状况;

(三)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的使用和保护状况;

(四)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

- 7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五)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设项目;

(六)保护范围内居住人口情况;

(七)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造成影响的活动。

第三十四条 (定期检查)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

部门和专家,以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将有关情况向历史文化街区的审

批机关报告。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对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三十五条 (设立专家咨询机构)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

当设立专家咨询机构,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制定、保护规划的实施、监督管

理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证和技术审查,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咨

询意见。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评选办法、申报程序和公布程序由国务院建

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8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 9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订目的) 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管理主体层级)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保护管理内容)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规范和监督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贯彻落实各项保护政策和措施,完善保护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第五条(技术服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的学习和培训活动,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研究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第六条(支持奖励)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资质管理) 承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工程勘察和设计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资质管理规定。承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工程施工的单位,应具备一定的行业资质。

第八条(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保护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管理工作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九条(公众参与)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应保证原住居民的参与,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

- 10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十条(公众参与)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编制组织机关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就保护规划内容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意见的处理情况,应当有专门说明。

保护规划涉及居民搬迁、建筑拆除、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影响公众利益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方式,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对意见的处理情况,应当有专门说明。

第十一条(送审材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其中附件主要由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组成。基础资料汇编中必须

包括历史建筑清单与档案数据库、历史街巷清单、历史环境要素清单和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清单等内容。

第十条规定的专门说明,应当作为保护规划送审材料的组成部分。

第十二条(审批与备案)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保护规划进行审查,于受理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批复中应当对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建设控制要求、基础设施改造等内容,以及保护规划的实施等提出审批意见。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批准后应当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保护规划成果存在下列问题之一的,不得批准:

(一) 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符合规定的;

(二) 保护规划成果不符合有关规划编制规定的。

第十三条(公布)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批准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方式予以公布,并将保护规划成果移交历史文化名镇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历史文化名村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

第十四条(调整) 经批准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原则上不得修改。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范围内新发现地下遗址等重要文化遗存,确需对保护规划进行调整的,规划编制组织机关应当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其中中国历- 11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进行调整的,专题报告应当报备案机关。

审批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规划编制组织机关在取得审批机关的批准后方可组织调整工作。

调整后的保护规划,必须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和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十五条(保护规划实施原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批准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保护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进行维修和整治,改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和保护设施,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和整治。

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发展旅游等产业,必须以有利于保护工作开展,有利于促进镇、村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所在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为前提。禁止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经营权整体出让。

第十六条(历史文化遗存清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已经确定的历史建筑清单、历史街巷清单、历史环境要素清单和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清单进行审核,提出历史文化遗存清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与保护规划一同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历史文化遗存清单经批准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显著位置长期展示。

第十七条(建筑物、构筑物的分类)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除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分为四类,进行分类管理:

,一,历史建筑,是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能够突出反映村镇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传统风貌建筑,是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具有一定建成历史,能够反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同历史时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传统风貌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巷空间格局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是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的建筑物、构筑物。

- 12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是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内与传统风貌有冲突

的建筑物、构筑物,一般以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为主。

第十八条(历史建筑的确定标准) 具有一定的建成历史,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的,应当确定为历史建筑,进行严格管理:

(一)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二)具有特殊的革命纪念意义或其他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

(三)典型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四)祠堂、古书院、古庙宇、府第大厝、名人故居以及其他明清、民国民居等;

(五)著名建筑师的作品。

第十九条(历史街巷的管理) 在保护范围内的历史街巷,进行任何对现状尺

度、建筑立面、铺地形式、绿化形式等构成影响的修建活动,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

须先将建设方案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

据规划进行审查。有关修建活动在取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条(室外设施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户外广告、

招牌等设施,不得破坏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确需设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先

向所在地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

审查,并提出相应要求。

现有的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不符合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要求的,应

当限期拆除。

第二十一条(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积极推动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环卫、防灾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居住环境水平,制定控制核心保护范围内合理居住人口和游客容量的管理措施,疏解交通,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十二条(消防安全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予以完善、疏通。因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消防标准的,应当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与同级公安消防部门协商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三条(防灾安全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进行分析,根- 13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据灾害易发情况,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方案。必要时,应制定防灾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标志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有条件的可以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出入口处设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标志。标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护标志正面应标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类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树标机关、树标日期等。

(二)保护标志背面可附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说明。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简要介绍、历史沿革、价值特色、保护范围、规模、界限等。其内容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审定。

(三)保护标志宜采用匾牌形式,应选择适宜的比例和尺度,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地方材料。

(四)保护标志应字迹清晰,书写规范,自左至右书写,使用简体汉字。民族自治地区可同时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已设立保护标志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应加以规范和完善。树标机关负责保护标志的管理和维护。

第二十五条(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实行挂牌保护,设置保护标志。

(一)在历史建筑出入口处悬挂历史建筑保护标志。标志注明“历史建筑”字样和挂牌机关、挂牌时间等。

(二)严格控制保护标志的尺寸、材料、色彩、样式等,使之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第二十六条(保护范围内的禁止活动) 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三)损坏或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环境要素和其他设施,以及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等;

(四)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五)修建损害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环境要素和其他设施等;

(六)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貌造成破坏的其他活动。

- 14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第二十七条(保护范围外历史环境要素管理) 对于位于保护范围外与历史文化

名镇、名村风貌密切相关的历史环境要素,有关部门应当提出必要的要求,并采取限制措施,保护人工环境要素,控制自然环境要素的改变。

第二十八条(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管理) 任何个人和单位在进行下列可能影响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活动前,须将相关活动方案报送所在地依照有关法律、法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经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后, 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重要山体、河流等环境要素的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保护范围周边、重要景点周边、视线通廊内部进行的建设活动;

(三)对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的装饰、迁移活动;

(四)改变主要道路街巷、广场绿地的形态及其周边环境的建设活动;

(五)其他影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核心保护范围内建设活动的控制原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

保护范围内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维修、改善、整治和更新等活动,必须符合下列原则:

(一)历史建筑的修缮,不得改变外观特征;

(二)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必须保持原有体量和传统风貌。

(三)其他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建筑的改善,必须以保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风貌

的完整性为前提。

(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当依据规划进行相应的整治。

(五)新建建筑,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

第三十条(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活动的控制原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控

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应当坚持渐进式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控制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维护传统格局,延续历史风貌。

第三十一条(保护范围内建设活动核发许可证管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对保护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法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对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迁移历史建筑等活动进行审查时,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采取有效措施征求公众意见。

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进行审查时,应当依据保护规划,对新建建筑- 15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规划许可涉及文物保护的,还应当依法征求文物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二条(历史建筑的管理措施) 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历史建筑保护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以书面形式告知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明确其应当承担的保护义务。

(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合理使用历史建筑,保证历史建筑结构安全、外观整洁,保持其原有风貌。

(二)历史建筑的所有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及其他活动前,应当报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其设计、施工方案应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经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应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予以督促和指导。维护和修缮活动完成后,保护主管部门应对其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及时补充或更新历史建筑档案。

(三)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使用用途。确需改变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或其委托的申请人应当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审查,符合历史建筑保护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予以核准;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给出书面理由。

(四)历史建筑发生损毁危险的,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所有权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五)毗邻历史建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选址的,有关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保护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经论证通过后,对其提出历史建筑原址保护的要求与措施。

(六)任何人不得擅自迁移或拆除、异地重建历史建筑。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需要,必须迁移或者拆除、异地重建历史建筑的,经专家论证后,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专家评审通过后,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建设单位应- 16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当进行建筑的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保存工作,及时报送县级保护主管部门。

(七)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转让人、出租人应当将有关的保护要求以书面形式告知受让人、承租人,受让人、承租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第三十三条(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以外建筑物、构筑物的管理措施) 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以外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改善、整治和更新等活动,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对核心保护范围内传统风貌建筑、其他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和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翻建及更新前,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将施工方案和相关图纸报送所在地县级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工程结束后,县级保护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测量、记录,必要时,可重新确定建筑类别。

(二)拆除核心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以外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施工单位应制定具体拆除方案,经所在地县级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加建等活动前,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将拟建部分的高度、体量、色彩、使用性质等信息报送当地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审核,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十四条(档案要求)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清单,建立历史文化遗存档案数据库,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历史建筑档案的内容包括:

(一)建筑的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年代及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平面布局、面积指标、高度、色彩等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等情况;

(四)建筑室内外及历史构件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修缮、装饰装修工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六)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测绘图档和相关资料;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沈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沈阳市行政区域内经国家、省、市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历史建筑依法确定为文物的,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尊重历史、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负有保护和监督责任。区、县(市)人民政府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体,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

障和经费支持。区、县(市)人民政府应责成具体部门或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实施本办法。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 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工作,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房产、城乡建设、行政执法、消防、财政、旅游、宗教事务、民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其来源包括: (一)市和区、县(市)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资金; (三)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 (四)国有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收益; (五)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由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分别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六条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承担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义务,对危害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行为有权进行劝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厚的城市记忆要素,其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重要空间场域。不过,伴随世界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缺失,街区建设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所以,选择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街区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促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持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

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 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 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 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择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 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比如法 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 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 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 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 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 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 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 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商业街区运营手册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手册制度汇编招商

目录 第一篇—总则 (333) 1.1街区简介 (333) 1.2企业使命与理念 (555) 1.3熙南里商业街区管理办法 (666) 第二篇—招商管理篇 (101010) 2.1招商管理制度 (101010) 2.2招商操作手册 (131313) 2.3熙南里街区意向商户确认单 (181818) 2.4熙南里街区意向商铺投标函 (191919) 第三篇—宣传推广篇 (202020) 3.1商业推广活动管理规定 (202020) 3.2街区路演活动须知 (232323) 第四篇—运营管理篇 (242424) 4.1岗位职责 (242424) 4.2安全管理经济责任制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值班管理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4例会管理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商户装修安全管理手册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6消防安全管理办法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7停车场管理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8街区公共区域施工管理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9公共设备设施管理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4.10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篇—客户服务篇...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5.1街区商户公约..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房屋租金收缴办法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南至泉城路,北临大明湖路,东至鞭指巷,西临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用地面积16.08公顷。 图1 现状航拍图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商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加强引导,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指导思路开展工作。 四、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体现街区价值特色的传统街区风貌,包括: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济南古城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多类型建筑集中展示区;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2、保护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3、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统居住文化突出的特色社区。 4、结合街区现状情况,综合研究符合街区特点的规划实施模式,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加强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可行性。 五、街区价值与特色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将军庙街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极高价值。街区是古城的传统居住区;街区还集中了大量宗教建筑,是中西

文化交流繁荣的区域;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名泉水体、大树丰富,建筑遗产多样。将军庙街区的总体价值为: 1、将军庙街区是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之一; 2、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宗教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同时最能体现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 3、将军庙街区建筑类型多样,体现了中西建筑精湛的建造技艺; 4、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传统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泉水历史文化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七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与泉水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 办法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陈政高 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不得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分析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杭州是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域,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已无法估量,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对于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符合现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保护、改造、基础设施、文化街区 一、引言 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已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处,保护面积超过400公顷。自1999年开始,杭州陆续组织实施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1,这些街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现状情况各不相同,经过十余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进实施,这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杭州市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最大“卖点”,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已较为深人,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训杭州的实践体现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矛盾与无奈抉择,笔者曾经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工作,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总体情况 1996年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村、清河坊4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对名城保护的加深和保护范围的扩大,2001年又增补了北山街等3个历史街区,2003年修编的《保护规划》确定了10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推荐了13处拟保护的历史地段。2004年11月,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了明确定义:文物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 陈政高 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不得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第十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保护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第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估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和存在问题; (二)确定总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 (三)提出总体保护策略和市(县)域的保护要求; (四)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部结构,空间布局,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围北至水车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围北至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古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得编制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规划管理得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就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得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得深化。编制完成得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与管理得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特色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得编制。其她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得区域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得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