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进展_吴海艳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进展_吴海艳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进展_吴海艳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动力学研究进展_吴海艳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崔尔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701研究所) 本文简要回顾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的作用,对现代空气动 力学新的发展趋势和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气动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看法。 一、 空气动力学与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和其他气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物体与空气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 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一。 1. 空气动力学推动20世纪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带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向往已久的飞行梦想。为 了研制这架飞机,他们进行过多次滑翔试验,还为此建造了一座试验段为0.01m 2 的小型风洞。正是这些努力,加上综合运用早期的空气动力学知识,最终获得了成功。 20世纪初,建立在理想流体基础上的环量和升力理论以及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奠定了 低速飞机设计基础,使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为现实。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可压缩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超声速流中激波性质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跨音速面积积律的发现和后掠翼新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突破“音障”,实现了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50年代中期,美、苏等国研制成功性能优越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如美国的F-86、F-100,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等。50年代以后,进入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新时期,第二代性能更为先进的战斗机陆续投入使用,如美国的的F-4、F-104,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法国的幻影-3等。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和1961年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升空,被认为是 空间时代的开始。美、苏两国在战略导弹和航天器发展方面的激烈角逐,促使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两个超级大国都投入巨大力量,致力于发展地面模拟设备,开邻近高超出音速空气动力学和空气热力学的研究。航天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克服由于高超音速飞行和再入大气层,严重气动加热所引起的“热障”问题上在钱学森先生倡导下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物理力学,为航天器重返大气层奠定了科学基础。航空方面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了发展高性能作战飞机、超音速客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和变后掠翼飞机。这一时期,空气动力研究方面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超临界机殿”新概念的提出,它可以显著提高机翼的临界马赫数。20世纪70年代后,脱体涡流型和非线性涡升力的发现和利用,是空气动力学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直接导致了第三代高机动性战斗机的产生,如美国的F-15、F-16,苏联苏-27、米格-29和法国的“幻影2000”。

FT-IR研究聚酯-TDI型聚氨酯固化反应动力学

FT?IR研究聚酯?TDI型聚氨酯固化反应动力学 李欣怡一管习文一张倩一张金枝一邹其超一柴仕淦?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和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协同创新中心一武汉430062) 摘一要:以1,4?丁二醇二己二酸二季戊四醇二[(6?氧代?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基)甲基]丁二酸(DDP)为单体合成含磷元素的端羟基聚酯,然后与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以不同异氰酸酯指数R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固化反应,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固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跟踪测试三结果表明,该固化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当R为1 0二1 1和1 2时,反应活化能分别为61 35二66 21和86 28kJ/mol三 关键词:聚氨酯;含磷聚酯多元醇;反应动力学;红外光谱 中图分类号:TQ323 8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1005-1902(2016)01-0018-04一 ?一 通信联系人 一一聚氨酯(PU)树脂是由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反 应制得,并以优良的性能二多种产品形态二简便的成 型工艺而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1]三目前虽然聚氨 酯具有各种优良的性能,但是聚氨酯材料易燃且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使其在有阻 燃要求方面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三有机磷阻燃 剂在燃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有毒气体[2-4],对环境污染很小,是被公认的卤系阻燃剂的一种重要替代 品种[5],所以把磷引入到聚氨酯中对其阻燃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 高聚物如果固化不完全,则其性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三红外光谱法是一种研究高聚物固化反应的方法[6]三如今聚氨酯固化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的 研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王东山等[7]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聚碳酸亚丙酯型聚氨酯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此体系为二级反应三本工作首先将反应型含磷阻燃剂接到聚氨酯高分子的软段上,然后对其与TDI的固化过程进行红外跟踪,以研究固化过程的反应动力学三1一实验部分1 1一原料及仪器 1,4?丁二醇二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己二酸二二丁基二月桂酸锡,AR级,阿拉丁试剂有限公 司;季戊四醇,CP级,中国上海试剂一厂;[(6?氧代? 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基)甲基]丁二酸(DDP),CP级,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三SpectrumOne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 美国PerkinElmer公司三 1 2一实验路线1 2 1一合成 (1)在250mL的四颈烧瓶上安装好冷凝管,温 度计,电动搅拌器,然后将DDP二己二酸二季戊四醇和1,4?丁二醇按一定比例加入到四颈烧瓶中,并通入氮气三在搅拌的作用下对其进行加热,当温度升至140?时,按单体总质量的0 05%加入催化剂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三继续升温至180?,反应4h冷却出料,得到一种端羟基含磷聚酯多元醇产物三 (2)在以上制备的中间产物中加入氯仿,混合 均匀,调整固含量为50%,通过内标法[8]测出其羟值三加入一定量的TDI使NCO与OH的摩尔比即异氰酸酯指数R分别为1 0二1 1及1 2,再滴加 0 05%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充分搅拌混合三1 2 2一测试及数据处理 将以上混合均匀的液体迅速涂在KBr单晶片上,在一定温度下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一次红外扫描三FT?IR测试条件:分辨率4cm-1,扫描次数为1次,波数范围400 4000cm-1三 FT?IR数据处理:利用FT?IR来研究聚氨酯固 化反应动力学,其应用的理论依据是Lambert?Beer 四 81四聚氨酯工业 POLYURETHANEINDUSTRY 一一 2016年第31卷第1期 2016.Vol.31No.1

《空气动力学基础》绪论

EXIT 1/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空气动力学基础 教材:1. 钱翼稷编著《空气动力学》 2. 陈再新等编著《空气动力学》主讲: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华教授 电话:82313570(h ) E-mail: huazhang5@https://www.doczj.com/doc/0a8699337.html, 空气动力学I EXIT 2/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学习本课的几点要求 ?认真听讲,适当笔记-------空气动力学绝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自学和期末的几周突击就能学好的课程(提供课件);?积极思考,及时消化-------空气动力学概念多、方法新、公式多和大,但都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工程应用背景,需要紧密结合物理含义、运用数理基础和力学知识,认真消化吸收,完全能够很好掌握; ?回答随机提问;注意章末重点;必要时做简单测验;及时进行答疑;认真完成作业;旷课将会扣分。 EXIT 3/70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绪论 三、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进程简介四、空气动力学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一、几个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问题EXIT 4/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一、几个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人类的祖先在海洋里生活了40亿年。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人类在空气里也生活了700万年。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虽然生活在流体环境中,人们对一些流体运动现象却缺乏认识,比如: 1. :表面光滑还是粗糙?高尔夫球 2. :来自前部还是后部?汽车阻力 3. :来自下部还是上部? 机翼升力

EXIT 7/70 高尔夫球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苏格兰。 EXIT 8/70 起初,人们认为表面光滑的球飞行阻力小,因此当时用皮革制球。 最早的高尔夫球(皮革已龟裂) EXIT 9/70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后来发现表面有很多划痕的旧球反而飞得更远。 这个谜直到20世纪建立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后才解开。 EXIT 10/70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后来发现表面有很多划痕的旧球反而飞得更远。 这个谜直到20世纪建立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后才解开。 光滑的球表面有凹坑的球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现在的高尔夫球表面有许多窝,在同样大小和重量下,飞行距离为光滑球的5倍。 流体力学研究所张华 汽车阻力汽车发明于19世纪末。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机理 引言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固化似乎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研究得十分透彻的问题,但是因为影响固化反应的因素相当复杂,而在UPR的各种应用领域中,制品所出现的质量瑕疵在很大程度上几乎都与“固化”有关。所以,我们有对UPR的固化进行较深入探讨的必要。(探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首先应该了解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 2.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有关的概念和定义 固化的定义 液态UPR在光、热或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线型聚酯链中的不饱和双键与交联单体的双键的结合,形成三向交联的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UPR的固化。 固化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游离基引发的共聚合反应,如何能使反应启动是问题的关键。单体一旦被引发,产生游离基,分子链即可以迅速增长而形成三向交联的大分子。 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启动是首先使不饱和C—C双键断裂,由于化学键发生断裂所需的能量不同,对于C—C键,其键能E=350kJ/mol,需350-550℃的温度才能将其激发裂解。显然,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使树脂固化是不实用的。因此人们找到了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分解产生自由基的物质,这就是有机过氧化物。一些有机过氧化物的O—O键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产生自由基。其中一些能在50-150℃分解的过氧化物对树脂的固化很有利用价值。我们可以利用有机过氧化物的这一特性,选择其中的一些作为树脂的引发剂,或称固化剂。

固化剂的定义:不饱和聚酯树脂用的固化剂,是在促进剂或其它外界条件作用下而引发树脂交联的一种过氧化物,又称为引发剂或催化剂。 这里所说的“催化剂”与传统意义上的“催化剂”是不同的。在传统的观念上,“催化剂”这个术语是为反应物提供帮助的,它们在促进反应的同时,本身并没有消耗。而在UPR固化反应中,过氧化物必须在它“催化”反应以前,改变它本身的结构,因此对于用于UPR固化的过氧化物来说,一个较合适的名字应该叫做“起始剂”或“引发剂”。 说到过氧化物我们要有必要了解的两个概念是活性氧含量和临界温度。其中“活性氧”或“活性氧含量”是一个与固化剂有密切关系并常常被误会的概念。 活性氧含量:活性氧含量简单来说就是过氧化物中氧和过氧化物分子总量的百分比。 从这个概念本身来说,一个具有较低的分子量的过氧化物的活性氧含量可能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活性氧含量高的过氧化物比活性氧含量低的过氧化物具有更多或更快的活性。(因为我们很多应用厂家是用活性氧含量作为考核固化剂的一个指标)事实上,活性氧含量仅仅是作为一个恒量任何一个特定的过氧化物的浓度和纯度的一个尺度。人们发现许多具有较高的活性氧含量的过氧化物并不适合用于固化树脂,因为它们在标准的固化温度下会很快地分解或“耗尽”,也就是它分解游离基的速度过快。由于游离基总是有一种彼此间相互结合的强烈倾向,当游离基产生的速度比它们被不饱和双键利用的速度快时,它们会重新组合或者终止聚合链,从而产生低分子量的聚合物而导致不完全固化的结果。(典型的例子就是过氧化氢)。

第二章反应动力学基础解析

2 反应动力学基础 2.1在一体积为4L 的恒容反应器中进行A 的水解反应,反应前 A 的含量为12.23%(重量),混合物的密度为1g/mL ,反应物A 的分子量为88。在等温常压 解:利用反应时间与组分A 的浓度变化数据,作出C A ~t 的关系曲线,用镜面法求得t=3.5h 时该点的切线,即为水解速率。 切线的斜率为 0.760.125/.6.1 α-==-mol l h 由(2.6)式可知反应物的水解速率为 0.125/.-==dC A r mol l h A dt 2.2在一管式反应器中常压300℃等温下进行甲烷化反应: 2423+→+CO H CH H O 催化剂体积为10ml ,原料气中CO 的含量为3%,其余为N 2,H 2气体,改变进口原料气流量Q 0解:是一个流动反应器,其反应速率式可用(2.7)式来表示 00000(1)(1)-= =-=-=-A A R A A A A A A A A dF r dV F F X Q C X dF Q C dX 故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000 0(/)==A A A A A R R dX dX r Q C C dV d V Q 用X A ~V R /Q 0作图,过V R /Q 0=0.20min 的点作切线,即得该条件下的dX A /d(V R /Q 0)值α。 0.650.04 1.79 0.34 α-== 故CO 的转化速率为 40030.10130.03 6.3810/8.31410573--? ===???A A P C mol l RT

430 0 6.3810 1.79 1.1410/.min (/)--==??=?A A A R dX r C mol l d V Q 2.3已知在Fe-Mg 催化剂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正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20.850.4 /-=?w CO CO r k y y kmol kg h 式中y CO 和y CO2为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瞬间摩尔分率,0.1MPa 压力及700K 时反应速率常数k W 等于0.0535kmol/kg.h 。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30m 2/g ,堆密度为1.13g/cm 3,试计算: (1) 以反应体积为基准的速率常数k V 。 (2) 以反应相界面积为基准的速率常数k g 。 (3) 以分压表示反应物系组成时的速率常数k g 。 (4) 以摩尔浓度表示反应物系组成时的速率常数k C 。 解:利用(2.10)式及(2.28)式可求得问题的解。注意题中所给比表面的单位换算成m 2/m 3。 33230.450.45 33 0.45(1) 1.13100.053560.46/.6(2) 1.7810/.3010 11(3)()()0.05350.15080.1013..()8.3110700(4)()(0.05350.333(0.1)ρρρρ-==??=-= = =???==?=??==?=v b w b b g w w v b n p w n c w k k kmol m h k k k kmol m h a kmol k k P kg h MPa m RT k k P km 0.45)().kmol ol kg h 2.4在等温下进行液相反应A+B →C+D ,在该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方程为: 1.50.5 0.8/min =?A A B r C C mol l 若将A 和B 的初始浓度均为3mol/l 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求反应4min 时A 的 转化率。 解:由题中条件知是个等容反应过程,且A 和B 的初始浓度均相等,即为1.5mol/l ,故可把反应速率式简化,得 1.50.5222 00.80.80.8(1)===-A A B A A A r C C C C X 由(2.6)式可知 00 (1)?? ???? --==-=A A A A A A d C X dC dX r C dt dt dt 代入速率方程式 22 00.8(1)=-A A A A dX C C X dt 化简整理得 00.8(1)=-A A A dX C dt X 积分得 00.81= -A A A X C t X 解得X A =82.76%。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CMC_E44_DDM体系固化过程及动力学

2014年11月 CIESC Journal November 2014第 65卷 第11期 化 工 学 报 V ol.65 No.11 CMC/E44/DDM 体系固化过程及动力学 董红星1,赵庆晨1,张进1,2,陈野1,岳国君3,刘文信3,刘劲松3,刘立佳1,张春红1 (1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359厂,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3 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黑龙江 肇东 151100) 摘要:采用红外光谱和非等温DSC 法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CMC)/E44环氧树脂/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体系的固化过程和动力学。红外光谱研究表明,CMC 可促使E44/DDM 体系在固化过程中生成更多的聚醚结构。DSC 非等温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CMC 的加入在反应初始阶段降低了E44/DDM 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促进固化反应的进行。采用等转化率法和自催化模型对固化反应的过程进行研究,建立动力学方程。由Starink 等转化率法获得E44/DDM 和CMC/E44/DDM 体系的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变化情况。E44/DDM 体系的活化能随转化率升高而显著降低;CMC/E44/DDM 体系的活化能随转化率升高变化不明显,在相同含量时,相对分子质量高的CMC 体系活化能高。采用SB 自催化模型研究E44/DDM 和CMC/E44/DDM 体系的固化过程并获得模型参数。对CMC/E44/DDM 体系,SB 模型对实验结果拟合较好;对E44/DDM 体系,SB 模型和实验结果吻合效果较差。由于E44/DDM 体系活化能随固化度有显著变化,因此采用改进的变活化能自催化模型描述其实验现象,结果显示该法获得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实验现象。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能够为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艺窗口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变活化能 DOI :10.3969/j.issn.0438-1157.2014.11.025 中图分类号:O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38—1157(2014)11—4392—08 Curing process and kinetics of CMC/E44/DDM systems DONG Hongxing 1, ZHAO Qingchen 1, ZHANG Jin 1,2 , CHEN Ye 1, YUE Guojun 3, LIU Wenxin 3, LIU Jinsong 3, LIU Lijia 1, ZHANG Chunhong 1 (1Polymer Materials Research Center , Key Laboratory of Superlight Materials & Surface Technology , Ministry of Education ,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 China ; 2 Factory No . 359, The Sixth Academy of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 Hohhot 010000, Inner Mongolia , China ; 3 COFCO (Zhaodong ) Biochemical Energy Corporation , Zhaodong 151100, Heilongjiang , China ) Abstract : The influence of sodium 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CMC) on the curing process of epoxy resin E44 with 4,4′-diamino diphenyl methane (DDM) was studied by using infrared spectra and thermal analytical methods. Infrared spectra indicated that the CMC contributed to forming more polyether structures during the curing process. The study of non-isothermal curing kinetics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s (DSC) showed that CMC accelerated curing reaction of E44/DDM and reduced reaction activation energy in the initial reaction stage. The iso-conversional method and the autocatalytic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uring process of E44/DDM 2014-04-15收到初稿,2014-08-13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董红星(1961—),女,硕士,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76049,209760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HEUCFT1009,HEUCF201403008)。 Received date : 2014-04-15. Corresponding author : DONG Hongxing, hongxingdong@https://www.doczj.com/doc/0a8699337.html, Foundation item :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1076049, 20976032),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China (HEUCFT1009, HEUCF201403008).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崔尔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701研究所) 本文简要回顾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的作用,对现代空气动力学新的发展趋势和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气动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看法。 一、空气动力学与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和其他气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物体与空气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一。 1.空气动力学推动20世纪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带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向往已久的飞行梦想。为了研制这架飞机,他们进行过多次滑翔试验,还为此建造了一座试验段为0.01m2的小型风洞。正是这些努力,加上综合运用早期的空气动力学知识,最终获得了成功。 20世纪初,建立在理想流体基础上的环量和升力理论以及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奠定了低速飞机设计基础,使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为现实。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可压缩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超声速流中激波性质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跨音速面积积律的发现和后掠翼新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突破“音障”,实现了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50年代中期,美、苏等国研制成功性能优越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如美国的F-86、F-100,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等。50年代以后,进入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新时期,第二代性能更为先进的战斗机陆续投入使用,如美国的的F-4、F-104,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法国的幻影-3等。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和1961年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升空,被认为是空间时代的开始。美、苏两国在战略导弹和航天器发展方面的激烈角逐,促使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两个超级大国都投入巨大力量,致力于发展地面模拟设备,开邻近高超出音速空气动力学和空气热力学的研究。航天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克服由于高超音速飞行和再入大气层,严重气动加热所引起的“热障”问题上在钱学森先生倡导下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物理力学,为航天器重返大气层奠定了科学基础。航空方面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了发展高性能作战飞机、超音速客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和变后掠翼飞机。这一时期,空气动力研究方面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超临界机殿”新概念的提出,它可以显著提高机翼的临界马赫数。20世纪70年代后,脱体涡流型和非线性涡升力的发现和利用,是空气动力学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直接导致了第三代高机动性战斗机的产生,如美国的F-15、F-16,苏联苏-27、米格-29和法国的“幻影2000”。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学生整理版

5202 反应 2O 3→ 3O 2的速率方程为 - d[O 3]/d t = k [O 3]2[O 2]-1 , 或者 d[O 2]/d t = k '[O 3]2[O 2]-1,则速率常数 k 和 k ' 的关系是: ( ) (A) 2k = 3k ' (B) k = k ' (C) 3k = 2k ' (D) -k /2 = k '/3 5203 气相反应 A + 2B ─→ 2C ,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 A 和 p B ,反应开始时 并无 C ,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 ( ) (A) p A - p B (B) p - 2p A (C) p - p B (D) 2(p - p A ) - p B 5204 对于反应 2NO 2= 2NO + O 2,当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相互关系为:( ) (A) -2d[NO 2]/d t = 2d[NO]/d t = d[O 2]/d t (B)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d ξ /d t (C) - d[NO 2]/d t = d[NO]/d t = d[O 2]/d t (D)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1/V d ξ /d t 5207 气相基元反应 2A k 1 B 在一恒容的容器中进行,p 0为 A 的初始压力, p t 为时间 t 时反应 体系总压,此反应速率方程 d p t / d t = 。 - k (2p t - p 0)2 5208 有一反应 mA → nB 是一简单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 -d c A / d t = kc A m , c A 的单位为 mol ·dm -3, 时间单位为 s ,则: (1) k 的单位为 ___________ mol 1- m ·dm 3( m -1)·s -1 (2) 以d c B /d t 表达的反应速率方程和题中给的速率方程关系为 B A A A 1d 1d 'd d m m c c k c k c n t m t m =-== 5209 反应 2N 2O 5─→ 4NO 2+ O 2 在328 K 时,O 2(g)的生成速率为0.75×10-4 mol ·dm -3·s -1。 如 其间任一中间物浓度极低, 难以测出, 则该反应的总包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N 2O 5 之消耗速率为__________ mol ·dm -3·s -1,NO 2之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0.75×10-4, 1.50×10-4, 3.00×10-4 5210 O 3分解反应为 2O 3─→3O 2 ,在一定温度下, 2.0 dm 3容器中反应。实验测出O 3每秒消耗1.50× 10-2 mol, 则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氧的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d ξ /d t 为_______________ 0.75×10-2, 2.25×10-2, 1.50×10-2.。 5211 2A +B =2C 已知反应某一瞬间, r A =12.72 mol ·dm -3·h -1, 则 r B = , r C =_____________r B =6.36 mol ·dm -3·h -1, r C =12.72mol ·dm -3·h -1 5212分别用反应物和生成物表示反应A +3B =2C 的反应速率, 并写出它们间关系为: 。 r A =13r B =12 r C 5222 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 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整数 (B) 基元反应是“态-态”反应的统计平均结果 (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一步完成 (D) 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5223 400 K 时,某气相反应的速率常数k p = 10-3(kPa)-1·s -1,如速率常数用 k C 表示,则 k C 应为: (A) 3.326 (mol ·dm -3)-1·s -1 k C = k p (RT ) (B) 3.0×10-4 (mol ·dm -3)-1·s -1 (C) 3326 (mol ·dm -3)-1·s -1 (D) 3.0×10-7 (mol ·dm -3)-1·s -1 5224 如果反应 2A + B =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机制,概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1.简介 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飞速发展,为了正确评价各种生物制品在人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生物因子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理活性强、疗效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这类药物蛋白质与内源性的蛋白质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微量的需要被测定的生物因子及蛋白质存在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质中。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有其特征,吸收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小分子肽的吸收是由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完成的,脂溶性多肽可通过膜脂扩散,高度亲脂性的药物则能通过淋巴系统被吸收;水溶性分子则可通过水合孔和/或细胞间隙扩散,通过内吞或胞饮过程摄取入细胞,还有一些细胞转运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可通过非耗能途径穿过真核细胞的质膜,这些多肽已被成功地用于在细胞内转运比自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许多倍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水溶性的特点,若无主动的转运或消除机制,它们大多保留在细胞间隙。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多肽酶使其失活。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体内蛋白结合、种属特异性、内源性物质等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 2.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1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目标蛋白质多肽上标记同位素,从而鉴别目标蛋白质和内源性多肽的方法。所使用的同位素有H3、C14、S32、I125等,I125其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而最为常用。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常用的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Lodogen法将I125连接于大分子上,其标记的样品比放射性高,制备容易半衰期短,成为现在最常用的生物技术药物标记物。姚文兵等运用同位素示踪法I125标记来研究聚已二醇修饰干扰素а2b的药代动力学,赵宁等用碘标法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都证明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基因工程产品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具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不可比的优越性。关于标记位点的选择,理论上任何部位均可被标记,但需考虑是否存在标记氨基酸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当然,如果生物技术药物含有非天然氨基酸(如D氨基酸),标记位点的选择就不必再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微机械动力学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微机械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敏, 段向东, 李泉伟, Li Min, Duan Xiangdong, Li Quanwei 作者单位:李敏,段向东,Li Min,Duan Xiangdong(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9), 李泉伟,Li Quanwei(郑州机械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9) 刊名: 机械传动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年,卷(期):2012,36(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旭.贾楠.王文强.李锐.Li Xu.Jia Nan.Wang Wenqiang.Li Rui莱佩莱捷行星齿轮动力学仿真分析[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2.叶勇.Ye Yong2SPS+RRPRR并联机器人实时速度加速度的变量几何法求解[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3.夏志民.赵文瑜.Xia Zhimin.Zhao Wenyu一种法兰型单螺杆挤出机齿轮箱[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4.俞庆.毛旭东.Yu Qing.Mao Xudong基于拓扑学的行星轮系综合与研究[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5.李攀.王三民.袁茹.刘卫卫.Li Pan.Wang Sanmin.Yuan Ru.Liu Weiwei多级平行轴齿轮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平台[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6.侯红玲.彭玉海.李志峰.张昌明.何亚银.Hou Hongling.Peng Yuhai.Li Zhifeng.Zhang Changming.He Yaying 新型链传动及自动啮合装置设计[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7.解本铭.孔维定.Xie Benming.Kong Weiding基于ADAMS的三自由度平动并联打磨机构的轨迹规划与仿真[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8.王猛.李长春.Wang Meng.Li Changchun不完全齿轮自动换向机构的运动分析[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9.李绍青.Li Shaoqing差动轮系指南车的设计与分析[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6) 10.杨杰.郑海起.关贞珍.田昊.王彦刚.Yang Jie.Zheng Haiqi.Guan Zhenzhen.Tian Hao.Wang Yangang一种基于子空间法的机械故障欠定盲分离新算法[期刊论文]-机械传动2012,36(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a8699337.html,/Periodical_jxcd201206032.aspx

DSC应用——固化度的测定

固化度的测定 固化度(或叫转化率)。是热固性聚合物构料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用DSC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定,因为固化反应(或硫化反应)一般都是放热反应.放热的多少与树脂官能度的类型、参加反应的官能团的数量、固化剂的种类及其用量等有关.但是对于一个配方确定的树脂体系,固化反应热是一定的,如图1.45所示.因此,固化度α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H0是,自全全固化的树脂体系进行完全固化时所放出的总热量(J/g),△H R是固化后剩余反应热(J/g). (1.62)式的计算方法在研究树脂体系贮存期方面比较方便. 固化度α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即是固化反应进行到t时刻的固化度,△H t是固化反应进行到t时刻的反应热. △H0和(1.62)式意义相同.(1.63)式在研究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计算反应动力学参数方面比较方便. 由固化反应的固化度的测定,可计算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E,n,A0,k).用热分析技术研究反应动力学始于50年代初,30多年来已发表了几十种动力学参数处理方程.这里仅就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介绍如下: 1. Borchardt和Daniels方程 式中k是速率常数,K是仪器常数,A为总面积,V为体积,a是到达时刻t时曲线包围的面积,C p是试样的热容,△T是DTA的纵坐标,n是反应级数,N0是起始摩尔数.对于一级反应,n=1,则 对于DSC技术,因△T=0,总热量等于峰面积A,故△H=A.假定放热量正比于反应的摩尔数,那么,速率常数可表示如下: 在方程(1.64)中,C p(d△T/d 比它们加入或减去的那个量小一个数量级,对 t ) 和Cp△T 于一级反应,它们可忽略,所以式(1.64)可简化为: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 二级学院:航空维修工程学院 班级:航修六班 学号:14504604 姓名:李达伦 日期:2015年6月30日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现状 (航修六班14504604 李达伦) 摘要: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是直升机技术研究及型号研制的基础性学科和先进学 科,本文概述了国外的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直升机气动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直升机 Abstract:Aerodynamics of helicopter is a helicopter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of basic disciplines and advanced subj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reign helicopters gas dynamic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aerodynam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applied basic research, helicopter aerodynamic test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 Key word:Air dynamics; helicopter 1 前言 飞行器的设计和研制必须以其空气动力学为主要依据,这是飞行器研制区别 于其它武器平台的典型特征。直升机以旋翼作为主要的升力面、推力面和操纵面, 这种独特的构型和旋翼驱动方式,更使其气动特征具有复杂的非定常特征,其气 动分析和设计技术固定翼飞行器更具挑战性。 直升机气动研究是指认识直升机与空气之间作用规律、解释直升机飞行原 理、获取提升直升机飞行能力和效率的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其 主要任务是获得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1]。由于直升机气动特征性直接决定了 型号飞行性能、振动特性、噪声水平,且是结构设计、寿命评估等的直接依据, 因此直升机气动研究是直升机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更是型号研制的基础。尤其 是要实现舒适、安全、便利、快捷的直升机型号研制目标,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将 体现其核心推动作用。 2 内容和范围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业发展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有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 法的研究、基于气动原理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气动特性试验研究三大内容。 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关注旋翼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现象及机 理的分析模型和方法,通过对气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对直升机及其流场的 深入了解,以准确地计算其空气动力学特性。 气动应用研究是指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以直升机研制为目标所展开的应用 基础研究,涵盖气动特性、气动弹性、气动噪声、结冰模拟、流动控制等应用领

未来航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精)

未来航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空气动力学的每一个新的发现或突破都会导致飞行器性能的提高和更新换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科学家茹科夫斯基提出的不可压翼型升力公式奠定了飞机设计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速空气动力学,包括可压缩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成果(如面积律及后掠翼概念的提出,最终保证了X-1成功突破音障,并推动了一系列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和更新换代。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40多年间,由于分离流和漩涡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脱体涡非线性空气动力学的应用,飞机的失速临界迎角和最大升力系数大大增加,从而使战斗机性能显著提高,实现了更新换代。同时在民机领域,超临界翼型、多种形式的前后缘襟翼和翼梢小翼等的应用也导致了民机的快速更新换代。 先分析一下F-22战斗机及第三代喷气式客机的性能及其相关先进气动技术。F-22,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唯一一种投入使用的第四代超声速战斗机。它所具备的"超声速巡航、超机动性、隐身、可维护性"(即所谓的S4概念,也有资料将"短距起落"包含在内,称为S5成为第四代超声速战斗机的划代标准。超声速巡航的实质是通过先进的气动设计,大幅降低超声速零升阻力系数,提高超声速升阻比,结合大推力低油耗发动机,使飞机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实现长时间的超声速飞行。超机动性,主要就是指过失速机动性。良好的大迎角飞行品质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是过失速机动性的两大基础,而这两大基础的技术依靠就是大迎角空气动力学和先进的控制系统。一般战斗机在迎角超过30°时就会产生俯仰发散、抖振、失速、不可控横航向运动等一系列问题,而F-22可以保持迎角在-40°~60°飞机的可控性,这都得益于其优良的气动布局。隐身性能,即低可探测性。据报道,F-22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沿主要方位约为0.08~0.065m2,这主要得益于先进隐身材料和气动隐身设计。F-22是通过以下方面在气动上实现上述性能的: (1采用翼身融合体,带内部武器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