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浙科版必修

浙江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浙科版必修

浙江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浙科版必修
浙江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浙科版必修

第二节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1.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A 、G 、C 、T)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

的高分子化合物。

2.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①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

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②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3.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一一对应,遵循卡伽夫法则 (碱基互补配

对):A 一定与T 配对,A 和T 的分子数相等;G 一定与C 配对,

G 和C 的分子数相等;但A +T 的量不一定等于G +C 的量。依

据卡伽夫法则可以确定是双链DNA 还是单链DNA 。

4.不同生物的DNA 碱基对的数目可能相同,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肯定不同。

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代表了遗传信息。

错误!

1.DNA 的化学组成

(1)基本组成元素:C 、H 、O 、N 、P 五种元素。

(2)基本单元:脱氧核苷酸。

(3)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

脱氧核苷酸

??? 脱氧核苷?????

脱氧核糖碱基、T 、G 、磷酸 (4)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①碱基组成: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②种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巧学妙记] DNA 结构的“五、四、三、二、一”

五种元素:C 、H 、O 、N 、P ;

四种碱基:A 、G 、C 、T ,相应的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两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

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提示: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分布。

2.双链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

3.每个DNA 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数是多少?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的比例是多少?

提示:(1)2个;(2)1∶1∶1。

4.两个长度相同的双链DNA 分子,其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主要体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1.DNA 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磷酸基团; 表示脱氧核糖(O 表示氧原子,数字表示碳原子编

号);□表示含氮碱基,构成DNA 分子的含氮碱基共有4种,即A(腺嘌呤)、T(胸

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2)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中,相邻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如图所示: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上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通过形成新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3)两条单链之间形成的碱基对表示如下:

(4)DNA分子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特别提醒]

(1)在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特别要注意三个小分子之间的连接,其中脱氧核糖的1号碳原子与含氮碱基相连,5号碳原子与磷酸分子相连。

(2)DNA分子的每条脱氧核苷酸长链中,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子间的连接是: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的脱氧核糖上3号碳原子上的羟基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2.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

①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粗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稳定,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③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中间为碱基对,碱基之间形成氢键,从而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④DNA分子之间对应碱基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且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2)多样性: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设某DNA分子有n个碱基对,DNA分子上的一个碱基对可能是A-T或T-A或G-C或C-G,即每一个碱基对有4种类型的可能性,故n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种类数为4n,这样便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分子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DNA分子的多样性与特异性,从分子水平上说明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3.卡伽夫法则及其应用

(1)卡伽夫法则:

在DNA 分子中,A 和T 的分子数相等,G 和C 的分子数相等,但A +T 的量不一定等于G +C 的量。

(2)碱基计算的一般规律:

①规律一: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A =T 、C =G 、A +G =T +C 、A +C =G +T ,即

a .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各占全部碱基数的50%;

b .不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50%;

c .双链中,不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

②规律二: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两个不互补配对碱基之和的比值是另一条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

设双链DNA 分子一条链上A 1+G 1T 1+C 1=m ,因为A 1+G 1T 1+C 1=T 2+C 2A 2+G 2=m ,所以互补链上A 2+G 2T 2+C 2=1m

③规律三: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在两条单链中所占比例等于在整个DNA 分子中所占比例。

设双链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上总碱基数为100个,A 1+T 1=n %,因为A 1=T 2、A 2=T 1,则:A 1+T 1=A 2+T 2=n %。所以A +T =A 1+A 2+T 1+T 2=n +n 200=n %。

④规律四: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某碱基占碱基总量的百分数等于两条链中的该碱基所占百分数的平均值。

设双链DNA 分子中含有碱基总数为200个,其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A 所占的百分数为A 1%,另一条链上的腺嘌呤A 所占的百分数为A 2%,则在整个DNA 分子中腺嘌呤A 所占的比例为A 1+A 2200=

A 1%+A 2%2。

[特别提醒]

(1)运用卡伽夫法则解决碱基比例问题时,应注意题中所给的和所求的碱基比例是占DNA 分子的比例还是占其中一条链的比例。

(2)运用卡伽夫法则解决碱基比例问题时,应熟练掌握:在双链DNA 分子中,不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总数的一半。

错误!

[例1]下面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⑨是氢键,其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e.③占的比例越大,DNA分子越不稳定

f.⑤⑥⑦⑧依次代表A、G、C、T

A.bcdf B.cdf

C.abcf D.bce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①磷酸与②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④中的③②及②下方的磷酸基团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①磷酸属于上一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不属于④;内部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间碱基互补配对,配对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G与C之间形成3条氢键,G与C含量越多,DNA分子越稳定;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⑤⑥⑦⑧依次代表A、G、C、T。

[答案] B

DNA分子是由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每条链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的基本骨架,脱氧核糖的1号碳原子与含氮碱基相连,5号碳原子与磷酸分子相连。

1.“三看法”判断DNA分子结构的正误

一看外侧链成键位置是否正确,正确的成键位置在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上的磷酸基与相邻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之间;二看外侧链是否反向平行;三看内侧链碱基之间配对是否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解读DNA分子结构模式图信息

(1)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2个。

(2)○、、□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1∶1。○和之间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

(3)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为氢键,A-T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氢键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若碱基对为n,则氢键数为2n~3n之间,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

(4)每个脱氧核苷酸中,脱氧核糖中1号碳与碱基相连接,5号碳与磷酸相连

接,3号碳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相连接,如右图。

3.区分核酸种类的方法

(1)若含U,则该核酸一定为RNA。因为只有RNA分子含有尿嘧啶;

(2)若含T,A≠T或嘌呤≠嘧啶,则一般为单链DNA。因为双链DNA分子中A=T,G=C,嘌呤(A+G)=嘧啶(T+C)。

(3)若嘌呤≠嘧啶,肯定不是双链DNA(可能为单链DNA,也可能为RNA)。但若是细胞中所有的核酸的嘌呤数≠嘧啶数,则可能既有双链DNA又有RNA。

下列有关下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其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交替排列而成

B.整个DNA分子中,嘌呤数目等于嘧啶数目,所以每条DNA单链中A=T、G=C

C.与DNA分子中的碱基G直接相连的是碱基C和脱氧核糖

D.每个脱氧核糖均只与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

解析:选C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外侧是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是碱基A,则另一条链上与之配对的一定是碱基T;一条链上是碱基G,则另一条链上与之配对的一定是碱基C,反之亦然。所以,在双链DNA分子中A=T、

G=C,但在单链中,碱基A的数目不一定等于碱基T的数目,碱基G的数目也不一定等于碱基C

的数目。在一个脱氧核苷酸中,碱基G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两链之间碱基G与碱基C互补配对。

每个脱氧核糖均只与一个碱基相连,但除了游离的脱氧核糖只与一个磷酸相连外,其余脱氧核糖

均与两个磷酸相连。

[例2] 在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腺嘌呤比鸟嘌呤多40%,两者之和占DNA分子上碱基

总数的24%,则这个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胸腺嘧啶占该链上碱基数目的( )

A.44% B.24%

C.14% D.28%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画出DNA分子简图(如右图所示)。依题意,列出等量

关系:

(A1-G1)/G1=40%→A1=1.4G1,①

而在整个DNA分子中:

(A1+G1)/200=24%→A1+G1=48,②

联系①、②得:A1=28。

整个DNA分子中A1=T2,则T2=28。

[答案] D

明确双链DNA的两条链所含碱基数目相同,且A=T,G=C,一条链中的A、T、G、C数目等

于另一条链中的T、A、C、G数目,整个DNA分子中A+G数占碱基总数的50%。

解答此类问题分三步

第一步:弄清题干所给的碱基比例是占整个DNA分子的比例,还是占一条链的碱基比例。

第二步:直观地画一个DNA分子简图,绘出两条链及碱基符号,并注明含量,标出已知和求

解,并分析碱基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推论进行解答。

错误!

[课堂回扣练习]

一、概念原理识记题

1.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大多数DNA分子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为螺旋结构

B.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

C.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且A与T配对,C与G配对

D.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

解析:选A 绝大多数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为双螺旋结构,而不是由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

2.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解析:选D DNA含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含的五碳糖是核糖;组成DNA和ATP的元素种类都是C、H、O、N、P;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二、易错易混辨析题

3.在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

A.氢键 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C.肽键 D.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解析:选D 审题时应扣住“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结构”,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相连接,依靠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两个碱基之间的连接结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三、基本原理应用题

4.分析四个双链DNA样品分别得到下列资料:

A.样品1和样品2 B.样品1和样品3

C.样品2和样品4 D.样品3和样品4

解析:选B 样品1中,C=G=15%,A=T=35%;样品2中,G=C=12%,A=T=38%;样品3中,T=A=35%,G=C=15%;样品4中,A=T=28%,G=C=22%。样品1与样品3中,A=T=35%,C=G=15%,这两个样品最可能来自同一生物个体。

5.某化验员检测一待测核酸样品后发现,对其碱基个数统计和计算得到下列结果:(A+T)/(G +C)=1,(A+G)/(T+C)=1,根据此结果,该样品( )

A.无法被确定是脱氧核糖核酸还是核糖核酸

B.可被确定为双链DNA

C.无法被确定是单链DNA还是双链DNA

D.可被确定为单链DNA

解析:选C 在双链DNA中,碱基比例的含量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单链DNA中不符合该原则。双链DNA分子中,A=T,G=C,所以(A+G)/(T+C)=(A+C)/(T+G)=1。(A+T)/(G+C)的碱基比率在特殊情况下等于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等于1;在单链DNA分子中,A和T,G和C之间无对应关系,其(A+G)/(T+C)的比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等于1,特殊情况下等于1,所以题干给出的情况无法判断该核酸是单链DNA还是双链DNA。

[回扣知识点]

1.DNA的结构及特点。

2.核酸的种类及其组成。

3.易误点提醒:DNA中相邻碱基A与T或G与C之间连接结构的差异。

4.能力迁移:根据DNA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相关计算。

5.能力迁移:核酸种类的判定方法。

[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不同的有机物。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①代表的是氨基酸的R基,②代表磷酸基团,③代表五碳糖,④代表含氮碱基,含有S的是①,含有P的是②。

2.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个DNA分子一般都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每个DNA分子中的碱基、磷酸、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的数目是相等的

C.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某双链DNA分子片段中如果有40个腺嘌呤,就一定同时含有40个胸腺嘧啶

解析:选C DNA分子的结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在形成DNA分子时,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除DNA分子中处于两端的脱氧核糖之外,其余脱氧核糖上均连接有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3.某同学在实验室尝试搭建DNA分子模型,他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G,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和T,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将是( ) A.粗细相同,因为嘌呤碱基必定与嘧啶碱基互补

B.粗细相同,因为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空间尺寸相似

C.粗细不同,因为嘌呤碱基不一定与嘧啶碱基互补

D.粗细不同,因为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空间尺寸不同

解析:选A A和G都是嘌呤碱基,C和T都是嘧啶碱基,在DNA分子中,总是A=T,G=C,依题意,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G,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C和T,则DNA的粗细相同。

4.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

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胞嘧啶

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尿嘧啶

解析:选C 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氮碱基的互补配对是严格的,只能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根据题中“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可知,一定形成碱基对A-T。

5.下列关于碱基互补配对的含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有一个嘌呤就会有一个与之相配对的嘧啶

B.DNA分子中一条链的嘌呤数或嘧啶数一定等于另一条链的嘌呤数或嘧啶数

C.DNA分子中嘌呤总数一定等于嘧啶总数且各占50%

D.DNA分子中任何一种碱基所占的比例是两条单链上该碱基所占比例的平均数

解析:选B 在DNA分子的双链中嘌呤和嘧啶互补配对,DNA分子中一条链的嘌呤数或嘧啶数一定等于另一条链的嘧啶数或嘌呤数。

6.在DNA分子中,碱基A和T通过两个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G和C通过三个氢键形成碱基对。有一个DNA分子中含1 000个脱氧核苷酸,共有1 200个氢键,则该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A.150个 B.200个

C.300个 D.无法确定

解析:选B 1 000个脱氧核苷酸可组成500个碱基对,假如均为A-T,则有1 000个氢键,现有1 200个氢键,多余的部分为200个,每一个C-G比A-T多一个氢键,因此有C-G 200个。

7.从某生物中提取出DNA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

A.26% B.24%

C.14% D.11%

解析:选A 解此题时,为理清解题思路应先绘出两条链及碱基符号,并注明含量,这样非常直观,便于推导和分析,寻求解题方法。明确DNA的两条链所含碱基数目相同,且A=T,G=C,一条链中的A、T、G、C数目等于另一条链中的T、A、C、G数目,由此可列出方程组来解题:

假定每条链中有100个碱基,则双链DNA中(G+C)=100×2×46%=92(个),所以A+T=200-92=108(个)。因为A对+T H=(A+T)-(A H+T对),A H=T对=28(个),所以A对=T H=1/2[(A+T)-(A H+T对)]=1/2[108-(28+28)]=26(个)。即:A对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26%。

8.若一个DNA分子中有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90个,则该DNA分子中含有游离磷酸基团的数目和氢键的数目依次为( )

A.200个和400个 B.400个和510个

C.2个和510个 D.2个和400个

解析:选C 任何双链DNA分子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由题意知:该DNA分子中有A-T碱基对90个,氢键数为90×2=180(个);G-C碱基对有200-90=110(个),氢键数目为110×3=330(个),所以该DNA分子中的氢键数目为180+330=510(个)。

9.基因研究最新发现表明,人与小鼠的基因约80%相同,则与小鼠DNA碱基序列相同的比例是( )

A.20% B.80%

C.100% D.无法确定

解析:选D 对于细胞生物,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人与小鼠的基因虽然约80%相同,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即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故无法确定。

10.分析一个DNA分子时,发现30%的脱氧核苷酸含有腺嘌呤,由此可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鸟嘌呤所占比例的最大值为( )

A.20% B.30%

C.40% D.70%

解析:选C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该DNA分子中鸟嘌呤占碱基总数的(1-30%×2)÷2=20%,故双链中G+C=40%,推知单链中G+C=40%。一般情况下,DNA双链上都应有G分布,所以G<40%,但也有一种极端情况是G集中分布在一条链上(无C),而另一条链上没有G(只有

C),所以该DNA分子一条链上鸟嘌呤所占比例的最大值为40%。

二、非选择题

11.下面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看图填空:

(1)填写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2)从图来看,DNA分子平面模式图就如同一架“梯子”,在外侧的“扶手”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的,内侧的横档是由________通过__________相连组成的________,因此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从图中还能看出:一个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长链是____________向平行的,其中一个脱氧核苷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连接而成的。

解析:明确碱基、磷酸、脱氧核糖的连接方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组成DNA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一个脱氧核苷酸由1个磷酸基团、1个脱氧核糖和一个碱基所构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图中的③、④、⑤、⑥依次为胞嘧啶、鸟嘌呤、腺嘌呤和胸腺嘧啶。

答案:(1)磷酸基团脱氧核糖胞嘧啶鸟嘌呤

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氢键

(2)脱氧核糖磷酸基团碱基氢键碱基对反

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碱基

12.已知在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A+G)/(T+C)=m,求:

(1)在另一条互补链中这种比例是多少?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又是多少?据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在一单链中(A+T)/(G+C)=n时,另一条互补链中这种比例是多少?(A+T)/(G+C)在整个DNA分子中又是多少?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含有四种碱基的DNA区段中,有腺嘌呤n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m。

求证:在该区段中胞嘧啶的数目为n(1/2m-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上,(A+G)/(T+C)=m,在另一条互补链中,T与这条链上的A数目相同,C与这条链上的G数目相同,所以在另一条单链中这个比值为1/m。在整个DNA分子中,A=T,C=G,所以(A+G)/(T+C)=1。而对于(A+T)/(G+C)来说,每条单链上的(A+T)/(C +G)是相等的,在整个DNA分子中也相等。

答案:(1)1/m不互补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单链上互为倒数

(2)1 在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

(3)n n(A+T)/(C+G)的值在DNA分子的每个单链中相同,并且在整个DNA分子中也相同

(4)在DNA分子中,有腺嘌呤(A)n个,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m,则该DNA片段中的碱基总数为n/m,胞嘧啶(C)=G=(n/m-2n)/2=n(1/2m-1)

完整版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整理归纳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 生物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如果要进行生命活动, 前提条件是保证细 胞的完整性。病毒无细胞结构,但也要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 2. C 、H 、O N 在生物体内含量达 96.3%,其中C 是生物体核心元素, 0是活细胞中含 量最多的元素。 3.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4. 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 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非常重要。 哺乳动物血液 中CaT 含量过低会导致抽搐。Mg + 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卩£+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a.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b.动物细胞储能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则是淀粉 c.直接能源物质:ATP e.最终能源物质:光能 7. 植物细胞特有糖类:果糖、纤维素、麦芽糖、淀粉 动物细胞特有糖类:乳糖、糖元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 8. 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9.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 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和一个羧基,并且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R 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0. 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形成肽键,见下图: H I H^—(f —COOH

11. 氨基:-NH2;羧基:-COOH 肽键:-CO-NH- 12. 不同的蛋白质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3. 假设有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条链,则: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m-n ; ②至少有n个氨基,n个羧基游离; 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x总数-18 x(m-n) 14.核酸分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单体为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单 体)以及核糖核苷酸(RNA勺单体)。 第二章:细胞概述 1. 胡克第一次看到了细胞,但他看到的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 2. 生物体的增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为 什么那么小的原因在于:a.细胞核能够控制的范围有限; b.细胞体积越小,则表 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较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3. 根据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主要是细菌,如 蓝细菌(蓝藻)、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等。真核细胞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霉菌、食用 菌、酵母菌)等。 4. 质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性。 5. 质膜最基本的结构是脂双层,也称为单位膜,主要是磷脂分子。质膜中还有膜蛋白, 也具有流动性。细胞识别、免疫等功能主要由糖蛋白完成。 6. 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物质可以随意进出细胞壁。 7. 叶绿体:双层膜,含少量DNA。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细胞中,如洋葱根细胞中一般没有叶绿体。 &线粒体:需氧呼吸主要场所;含少量DNA。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9.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来源于核仁。 10. 中心体:无膜,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1. 液泡:单层膜。含有色素,使植物的花和果实有颜色。液泡中的细胞液含有无机盐类、糖类、氨基酸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大全书本知识浙科版,推荐文档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归纳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 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MA 分子 (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 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 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 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 菌也逐渐减少,。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 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不会重叠。 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有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用于基因工程的 大肠杆菌的工程菌,可以用划线分离法获得产物表达能力高的菌株。由于工程菌 的质粒中通常有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氨 苄青霉素,由于非工程菌的其他杂菌都没有抗性基因,所以在划线后只有存在抗 性基因的工程菌能生存下来。 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之间,然后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 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每个培养 基里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 优点: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其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各 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转移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平板划线、平板稀释涂 布等操作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无菌(防止杂菌污染)。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 皿倒置,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会使水蒸气 凝结成水滴后,落入培养基的表面并且扩散,菌落中的细菌也会随水扩散,菌落相 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4.细菌扩大培养要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培养基、常用于做生理学研究和 发酵工业),划线分离要用LB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 种保存)。我们在利用微生物时,常常要求所利用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的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如各种大小的培养皿、试管、 三角瓶、取样器的头(或称“枪头”、“tip”)、移液管、三角刮刀、接种环、 镊子等等。这些用具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各种用品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 好。培养皿可几个包在一起;试管加棉花塞或塑料盖后也是几个包在一起;三角 瓶可用封口膜(市售产品,既通气又不使菌进入)或6层纱布封口,再用牛皮纸或 报纸封口;移液管上端用镊子放入少量棉花,再用牛皮纸包上(现在多不用移液管 而用取样器);取样器的“枪头”放在可灭菌的专用塑料盒中,也可放在上口用牛 皮纸包好的烧杯中……在121℃(1kg/cm 2压力)下灭菌15min 。值得注意的是,实 验中所需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引起污染。灭菌后,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高中生物新课标浙科版课堂探究(实验9腐乳的制作)

课堂探究 核心解读HEXINJIEDU 1.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好像豆腐长毛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层“皮”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对人有害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层“皮”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皮”对人体无害。 2.豆腐与腐乳的营养成分谁高呢? 豆腐及腐乳的营养成分比较 (1)豆腐由大豆直接加工而成,其成分与大豆成分相同。 ①富含蛋白质,其含量高达36%~40%,可有效补充食物中的蛋白质。 ②含脂肪约8%,同时还含有硫胺素、尼克酸、维生素A以及钙、磷、铁等矿质元素,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2)腐乳是豆腐在毛霉的发酵下形成的。由于毛霉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所以其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 3.任何豆腐都能做腐乳吗? 腐乳是毛霉将豆腐发酵而成的。而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则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所以用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而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还不易成形。 4.制作腐乳时,为什么要撒盐?为什么要加酒?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如果过少,达不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浓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口味。 5.制作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腐乳品质? 影响腐乳品质的主要因素有:①菌种和杂菌。菌种是生产发酵制品的关键,如果菌种退化则表现出生化功能的变化,如水解速率、代谢产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品质。如果有杂菌污染,则直接影响产品的色、香、味,会有发霉味和口味不纯等现象。②温度。温度影响菌丝的生长和代谢,如温度低,则菌丝生长缓慢,不能进入豆腐块的深层;温度高,菌丝易老化和死亡,也影响品质。温度还影响生化反应的速度。③发酵时间: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毛霉在豆腐上的生长。前期发酵的作用,一是使豆腐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二是毛霉分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复习提纲共9页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Y_R_)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yyRr 2/16 3/16 绿圆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 (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最新精选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概述实验6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课后练习第七十三

最新精选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概述实验6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课后练习第七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称取适量的干酵母溶解在氯化钙溶液中活化1小时 B、制备好海藻酸钠后,需立即将其与酵母细胞混合以防凝固 C、以恒定的速度把混合液注射到氯化钙溶液中 D、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氧量 B、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利用了固定化酶技术 C、CaCl2溶液的浓度过低,将导致凝胶珠中固定的酵母细胞数量较少 D、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不仅作为反应底物还可提供能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酶制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需依次经过提纯、沉淀、过滤等过程 B、经过固定化的酶才能称为酶制剂 C、酶制剂活性的维持需要提供营养物质 D、酶制剂中的酶最终来源于活细胞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酶和细胞的固定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分子很小,宜采用包埋法固定 B、酶分子很小,宜采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固定 C、细胞个大,难被吸附或结合 D、细胞宜采用包埋法固定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科研人员研究了氯化钙溶液浓度对固定化啤酒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氯化钙溶液的主要功能是为酵母细胞的生长增殖提供营养 B、氯化钙溶液浓度在2.0mol?L^-1左右时,凝胶珠硬度最大 C、研究表明,酵母固定化的适宜氯化钙溶液浓度为2.4 mol?L^-1左右 D、凝胶珠硬度过大时,发酵产生的酒精反而减少的原因是固定化阻止了酵母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生物dna的结构知识点

高中生物dna 的结构知识点 高中生物dna 的结构知识点( 一) 1、DNA的元素组成:C、H O N、P 2、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平行脱氧核苷酸链,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结,内侧碱基对 ( 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模型图解: 4、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 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 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 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时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3) 特异性:每种DNA有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高中生物dna的结构知识点(二) 1. 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右图)。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 、鸟嘌呤(G) 、胸腺嘧啶(T) 和胞嘧啶(C) ,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 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 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 子脱氧核苷酸的 5 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 端; 另一端的的3 号碳原子端称为3' 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 C=G(^指数目), A%=T% C%=G%可据此得出: ① 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 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 A%+C%=T%+G%= A%+ G%= T%+ 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 T/ G :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完整版)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 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的思路:将S菌的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从变异的角度看,R菌转化成S菌,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中插入了可表达的 外源DNA)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如何标记噬菌体: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注意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4)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析出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大肠杆菌 5)对照:两组实验之间是相互对照 6)误差分析:35S标记蛋白质,搅拌不充分,会使沉淀物中放射性升高 32P标记DNA,若保温时间太短或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 质)(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 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④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一条链中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 接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课后知能检测-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3

课后知能检测10 一、选择题 1.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解析】在生态农业中,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投入少,污染少,同时产出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答案】B 2.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关于该农 业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维持,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C.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C 3.世博会伦敦馆又名“零碳馆”。它除了利用太阳能、风能之外,还将剩饭菜中的生物质能用于发电。另外,水源也是位于房顶的花盆接收并过滤的雨水,供生活用水。“零碳馆”的设计与哪种生态工程更相似(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工程D.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解析】“零碳馆”强调零排放,因此应属于能源方面的生态工程。 答案】D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 网) “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 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解析】A 项提高了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了环境污染;B项使残渣中的能量流向 生物,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C 项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其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且能量也不能循环再生,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田里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而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D项这种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管理, 人的作用占主导。 【答案】C 5.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 ) ;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 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解析】焚烧稻秆虽然可以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浪费了大量能量,从而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拔草、治虫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搁田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盐,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但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答案】D 6.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损耗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防治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答案) 1. 从化学上分析,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 核酸(DNA),在染色体上平均约占27%,其次是核糖核酸(RNA),约占6%;蛋白质占66%,是由组蛋白与非组蛋白构成的,两者的含量大致相等,但根据细胞的类型与代谢活动,非组蛋白的含量与性质变化较大。此外还有少量的拟脂与无机物质。 2. 分子遗传学已拥有大量直接和间接证据,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⑴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①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它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且配子中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系列的一些物种,其细胞中DNA的含量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也呈现倍数性的递增。 ② DNA在代谢上是比较稳定的。 ③ 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从噬菌体、病毒,直到人类的染色体中都含有DNA。 ④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诱发各种生物突变时,其最有效波长均为2600A,这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是一致的。 ⑵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①细菌的转化:1928年,格里费斯( Griffith , F . )首次将一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RII转化为另一种类型RIII,实现了细菌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16年后,阿委瑞( Avery , O . T . )等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这种转化物质是DNA。 ②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赫而歇等用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用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感染大肠杆菌,经10分钟后,用搅拌器甩掉附着于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发现用32P标记,放射性活动见于细菌内而不被甩掉并可传递给子代。用35S标记,放射性活动大部分见于被甩掉的外壳中,细菌内只有较低的放射性活动,但不能传递给子代。这样看来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内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说DNA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3. ①由两条互补的多核苷酸链,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起来,很 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②在DNA双链中,一条链的走向从5ˊ到 3ˊ、,另一条链的走向从3ˊ到 5ˊ。两条 链呈反向平行。 ③ A与T以两个氢键配对相连,G与C是以三个氢键配对相连。 ④各对碱基上下之间的距离为3.4A,每个螺旋的距离34A,也就是说,每个螺旋包括10对碱基。 4. a. 这条链是DNA。 b.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D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T-G-G-C-A-A-A-T c. 如以之为模板,形成互补RNA链,它的碱基顺序为:U-G-G-C-A-A-A-U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 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 (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page] 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 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得出下图,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 配对,G与C配对)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概要

生物必修一第一、二、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或生物体的含水量越高代谢越旺盛。 4、水的生理功能:①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②良好的溶剂;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 5、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维持血浆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血液中缺钙会发生抽搐现象 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2+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2+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C、H、O 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是主要能源物质。 (2)种类: A按照能否水解分成: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元 B 存在位置: ①只存在于动物中的糖类:糖原、乳糖、半乳糖 ②只存在于植物中的糖类: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③动植物都有的糖类: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C.还原糖有三个(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其他都是非还原糖 D.水解产物 蔗糖水解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 淀粉可以先水解为麦芽糖,再水解为葡萄糖; 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2、脂质 C、H、O构成,磷脂还含有N、P。 (2)分类 ①油脂(CHO):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CHONP):构成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因为有20种R基 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S等元素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①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 各1个 2 ②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各m个 和-NH 2 ③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②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CHON(S)等元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 ②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 ③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 ④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⑤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①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染成橙黄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②实验选材: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选修1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 选修 1 一、植物组织培养 1.概念: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培养为成熟植株的技术。 2.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培养基 (1)发芽培养基:细胞分裂素浓度大于生长素浓度的培养基。 (2)生根培养基:生长素浓度大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培养基。 4.培养过程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生芽丛状苗―→生根幼苗――→ 植株 二、菊花的组织培养 1.材料 MS 培养基、发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萘乙酸(NAA)、苄基腺嘌呤(BA)、菊花幼苗。 2.操作流程 1.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植物材料、营养物质、植物激素 及pH 、温度、光照等。 3.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过程为: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发芽培养基丛状苗――→生根培养基 生根――→ 植株 4.发芽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多而生长素相对较少;生根培 养基中生长素较多而细胞分裂素较少。

1.不同植物、不同组织的生根和生芽是否都要使用相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 提示:不相同。 2.本实验用人工合成的激素,而不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为什么? 提示:天然激素都有相应的使之分解的酶,所以使用时间短,而人工合成的,没有分解酶,作用时间长,效果显著。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①外植体带菌;②培养基及接种器具灭菌不彻底;③接种操作时带入;④环境不清洁。 核心要点一| 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几个问题及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①离体状态;②一定的营养物质;③植物激素;④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温度、pH、氧气、光照、无菌等)。 2.激素用量比例产生的影响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结果

总高中生物浙科版教学设计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选学) 第二节无机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地举例说出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 生理作用。 2.正确说出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水的生理作用的学习,学生能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及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 2.教学难点: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4课时含活动) 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糖类分类依据的学习,学生能正确例举出糖类的不同种类及其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及作用。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4.说出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两个实验,学生能够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细胞学说发现简史,准确说出细胞学说的观点。 2.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3.比较典型原核和真核细胞图片,准确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学生能够尝试建立模型解决实 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在推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正 确认识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对细胞学说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 修正、开拓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大小、形态、种类的比较 难点: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 第2课时: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第二节细胞膜与细胞壁(2课时含活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分析玉米籽染色实验结果,解释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2.通过建构流动镶嵌模型,学生能准确概述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基础课时案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1)过程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论: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

2.实验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3个误区 ①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使小鼠致死。 ②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③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2个关键环节 ①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三、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连线]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同步练习题

高二生物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将含人的α-抗胰蛋白酶基因的DNA片段,注射到羊的受精卵中,该受精卵发育的羊能分泌含α-抗胰蛋白酶的奶,这一过程没有涉及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自我复制以其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以自身为模板自我复制 D.按照RNA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合成蛋白质 2.有3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它的组成是 A.一个DNA分子,两个RNA分子 B.三个DNA分子,一个RNA分子 C.三个DNA分子 D.三个RNA分子 3.信使RNA的核苷酸序列与哪条核苷酸序列互补 : 分子两条链的核苷酸序列互补分子一条链的核苷酸序列互补 C.某一转运R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互补 D.所有的转运R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互补 4.经分析测定,在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存在于DNA分子中。现欲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以证明DNA是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 C.14C和18O 和35S 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摩尔数之比为A∶C∶G∶T=1∶∶2∶,则其互补链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摩尔数之比为∶4 ∶3 ∶2 ∶4 6.下面关于转运RNA和氨基酸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种氨基酸都有它特定的一种转运RNA B.每种氨基酸都可由几种转运RNA携带 C.一种转运RNA可以携带几种结构相似的氨基酸 D.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转运RNA来将它带到核糖体上 7.某基因含有腺嘌呤的分子数为15%,含胞嘧啶的碱基对占全部碱基对的% % % % . 8.春天植物向外发出幼叶时要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其细胞的分裂方式和DNA复制的情况是 A.无丝分裂,DNA不复制 B.减数分裂,DNA在细胞核中复制 C.有丝分裂,DNA在细胞核中复制 D.有丝分裂,DNA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进行复制 9.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可通过细胞分裂向子细胞中传递 B.遗传信息可通过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向下代传递 C.通过有丝分裂和无性生殖,遗传信息也可以向下代传递 D.在同一生物个体中,遗传信息不能传递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B.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 C.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D.既有DNA又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 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下列哪一组结构 12.反应“ ,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第九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关闭窗口] 本章习题 1.解释下列名词: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核RNA、不均一核RNA、遗传密码简并、多聚核糖体、中心法则。 2.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 4.比较A-DNA、B-DNA、Z-DNA的主要异同? 5.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现有的假说是怎样解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的? 6.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7.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 8.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9.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 10.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参考答案 [关闭窗口]第九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关闭窗口]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核RNA、不均一核RNA、遗传密码简并、多聚核糖体、中心法则。 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的转录有三步: ①. RNA链的起始; ②. RNA链的延长; ③.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合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⑴. 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⑵. 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⑶. 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