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单元设计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本单元从生物圈的角度简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特别重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在教材的编排中改变了原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删减掉不必要的形态结构等记忆性知识,重在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有关的生物学原理。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其次以绿色植物中最高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被子植物为例,介绍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三,分别介绍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本单元的特点之一:数量大(有30多个不同类型和不同梯度的学生活动);类型多(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演示实验、实验、调查、探究、设计、技能训练、进一步探究、课外实践等);有梯度(例如本单元的4个探究活动,前3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可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且难度逐渐加大,最后一个探究活动难度最大,是在前3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这些学生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文字表述力求亲切、优美、生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绿色植物的热爱。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材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认识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基本类群;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2.在完成多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全过程的探究活动;发展在植物栽培等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道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理解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原理在生产、环保等方面的科学价值;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本章设计

本章安排两节内容,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讲述详细的分类学知识,而应突出在“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绿色植物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的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对于本章知识,学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完成各项活动。关于实验等活动的材料问题,教师不必受教材的限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第一节内容可以采用边观察边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为学生观察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这些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在第二节中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应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学,教科书上提供的图片有限,教师最好多找一些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于种子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教学,应尽可能地以当地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为例,说明种子的传播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本章共2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设计方案一】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简明扼要地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在教材的编排中改变了原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介绍,一方面这三类植物都是孢子植物,把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放在一节里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得出它们是逐渐进化结果的结论。本节内容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与人类或生物圈的关系。

2.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难点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或通过网络,查询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上面图片中的植物吗?它们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种类众多,你认为可以将它们分为哪些类群?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

(1)上述图片中的植物有杨树、葫芦藓和裙带菜。杨树生活在干燥的陆地环境中,葫芦藓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裙带菜生活在海洋中。

(2)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种类众多,可以将植物分为四大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教师引导:在生物圈中,多数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必须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你认为这些植物的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节课我们进行探讨。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

(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词中描述的是哪种植物?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哪种植物?

(3)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地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这种植物是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

(1)中描述的是藻类植物;(2)中描述的是苔藓植物;(3)中描述的是蕨类植物。由这三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藻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藻类植物”的图片,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上面图片中的植物吗?

(2)从上面图片可以看出,藻类植物的形态有什么特点?

(3)这些藻类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4)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常见到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

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上面图片中的植物有衣藻、水绵、海带、紫菜、石花菜、裙带菜等。

(2)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例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例如水绵、海带、紫

菜等)。

(3)这些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衣藻、水绵等),有的生活在海水中(如:海带、紫菜、石花菜、裙带菜等)。

(4)藻类植物的形态与陆生植物不同,它们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海带等大型藻类植物利用根状物固着在岩石上。

学生质疑。

(1)藻类植物的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组成?

(2)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那么,它制造有机物需要的物质是从哪里获得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衣藻和水绵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藻类植物的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的,细胞质中有叶绿体。

(2)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教师强调:藻类植物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其结构特点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资料1:我国利用藻类作为食品,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之多,也是世界闻名的。据初步统计,我国所产的大型食用藻类至少有50~60种,经常作为商品出售的食用藻类主要是海产藻类,如礁膜、石莼、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等。商品食用淡水藻类有地木耳和发菜。

资料2:藻类对于医学和农业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作为药用,例如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等,都有防治甲状腺肿大的功效。红藻中的鹧鸪菜和海人草可作为驱除蛔虫的特效药。从褐藻中提取的藻胶酸、甘露醇和红藻中提取的琼胶也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例如藻胶酸盐可作为制造牙模和止血药物的原料;甘露醇有消除脑水肿和利尿的效能,琼胶除作为轻泻药治疗便秘症外,还可用来作为制造药膏的药基,包药粉的药衣和细菌培养基的凝固剂。

资料3:藻类是鱼类食物链的基础,鱼类的天然饵料,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浮游藻类,所以在淡水鱼类养殖中,多通过施肥繁殖藻类,为鱼类提供饵料。但是,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发生水华的时候,由于水中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也往往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资料4:下图是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关系的示意图:

通过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与人类有哪些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藻类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能够

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些藻类可以被人食用,例如紫菜和海带等;有些藻类是鱼类的饵料,例如一些浮游的藻类植物;还有一些藻类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例如从褐藻中提取的藻胶酸、甘露醇和红藻中提取的琼胶也在医学中广泛应用。

教师强调:随着藻类认识的日益深入,利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现在初步的研究成果看,藻类在解决人类目前普遍存在的粮食缺乏、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二:苔藓植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苔藓植物”的图片。

(1)通过观察上图,你认为苔藓植物适于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苔藓植物的外部形态有什么特点?

(3)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苔藓植物的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在班级内展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苔藓植物生活在背阴的墙壁和树干上,即它们适于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教师强调:由于苔藓植物的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植株一般都比较矮小。

学生质疑。

(1)苔藓植物的假根是否具有吸收功能?

(2)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

(3)在煤矿的周围为什么很少发现苔藓植物?

学生讨论后回答。

(1)苔藓植物的假根没有吸收功能,只有固着植物体的功能。植物体生活需要的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其叶片吸收的。

(2)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在形态上差异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藻类植物却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依靠整个身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整个身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而苔藓植物利用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在叶片中进行光合作用。

(3)苔藓植物的叶片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学习目标三: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蕨类植物”的图片。

(1)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并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如何判断一株植物是否是蕨类植物?

(2)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3)蕨类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通过外部形态判断蕨类植物的依据是叶片背面的褐色的斑块隆起,即孢子囊。

(2)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高大得多,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3)同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也不能产生种子,而是利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位于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孢子成熟后,就从叶表面散落出来,落在温暖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教师强调: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利用孢子繁殖下一代的,所以,叫做孢子植物。

学生质疑:蕨类植物的茎分布在地下还是地上?

学生讨论后回答。

蕨类植物的茎分布在地下,叫做根状茎,整个地上部分是叶,地上部分像茎的结构是叶柄。

2.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资料1:蕨类植物中,有许多种类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用于医药上,为人民治疗各种疾病,如杉蔓石松能祛风湿,舒筋活血;节节草能治化脓性骨髓炎;乌蕨可治菌痢、急性肠炎;长柄石韦可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蕨类植物可供食用的种类也很多,如在幼嫩时可作蔬菜的有蕨菜、毛蕨、菜蕨、紫萁、西南凤尾蕨、水蕨等,它们亦可加工成干菜,以供食用。

资料2:水田或池塘中的满江红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它通过与蓝藻的共生作用,能从空气中吸取和积累大量的氮,成为一种良好的绿肥植物和家畜家禽的饲料植物。

资料3:有不少种类的蕨类植物,由于具有独特、美观、别致等体形和无性繁殖力强,可作盆景,绿化庭园和住宅。有些藤本种类,还可制作各种编织品。

通过对上面资料的分析,发现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有些蕨类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有些可以食用,有些可以观赏,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绿肥。

教师强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在生物圈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相关知识,请你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具有哪些特征?在生物圈中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2)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具有哪些特征?为什么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很难看到苔藓植物?

(3)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具有哪些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1)藻类植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但是,其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依靠整个身体从水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些藻类植物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有些可以被人们食用,还有一些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叶的分化,但是没有真正的根,植株一般比较矮小,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苔藓植物的叶片非常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所以,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很难看到苔藓植物。

(3)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较高大,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并且根、茎、叶中有专门的输导组织。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在结构上复杂得多,但是它们都不能产生种子,利用孢子繁殖下一代,孢子的萌发必须在有水的环境中,所以,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必须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教师强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是利用孢子繁殖下一代的,属于孢子植物。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1)生活在水中

(2)形态多样,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3)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靠整个身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进行光合作用,调节碳—氧平衡

(2)有些可作为鱼类的饵料

(3)有些可以供给人类食用

(4)有些可以供药用

二、苔藓植物

(1)植株比较矮小

(2)结构简单,具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

(3)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1)植株比较高大

(2)具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并且根、茎、叶中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2.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古代的蕨类植物埋藏在地层中形成煤炭

(2)有些可以供人类食用

(3)有些可以作为绿肥

(4)有些可以供药用

典例精析

1.下列关于藻类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B.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

C.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海带依靠根固着在岩石上,依靠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藻类植物的相关知识。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处。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海带属于藻类植物,依靠根状物固着在岩石上,靠整个身体吸收水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2.下列能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指示植物的是()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答案:B

详解: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苔藓植物的叶只由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所以,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很难见到苔藓植物。

3.下列关于蕨类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B.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C.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都有输导组织D.蕨类植物利用种子繁殖下一代答案:D

详解: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如果把蕨类植物剖开,发现根、茎、叶中有了专门的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褐色的隆起,含有大量的孢子,孢子成熟以后就从叶表面散落出来,落在温暖的地方就会萌发形成新植株。

4.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比,其主要的区别表现在()

①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②蕨类植物利用孢子繁殖后代③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④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⑤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较高大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④⑤D.①②③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区别。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而苔藓植物具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依靠假根固着植株,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是不结种子的植物,利用孢子繁殖后代。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

2.养鱼缸长期不换水,鱼的排泄物和粪便使得鱼缸中养料增加,藻类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因此养鱼缸中的水会逐渐变绿。

3.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因此,树干背阴的一面有苔藓,而向阳的一面没有。

4.煤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等。由于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威胁到苔藓植物的生存,因此,燃煤火力发电厂周围看不到绿茸茸的苔藓。

5.蕨类植物具有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可以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也可以将叶产生的有机物输送给根、茎,因此蕨类植物生长得更加高大,更适于陆地生活。

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采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活动目的:1.通过采集活动,进一步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采集活动,进一步了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活动过程:1.分组:确定一位认真负责的同学为组长。

2.确定采集的地点: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所以,要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确定采集的地点。

3.采集。

4.将采集的植物分类并制成标本。

教学反思

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改变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学生认同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环境的适应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不但培养学生观察标本、分析资料的能力,还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设计方案二】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素材广泛存在于学生周围,学生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有些知识点还是比较模糊,教师要利用一切可用材料引导学生在“生物圈”的范围内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热爱”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很重要。那就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等。教师提供直观的实物资料,或者指导学生课前进行采集,让学生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教室,而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一样,在体验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更加热爱生物学科,也更加积极向上。

[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在图中如画的环境中有许多植物,你认为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

植物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水绵等)。陆生植物中有的适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如松树、槐树等),而有些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如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最后以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为什么适于生活在有水环境中而引入课题。

推进新课

1.藻类植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藻类植物的标本。

教师引导:面对这么多藻类植物,此刻你想知道什么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记下来。

(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时,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展示藻类植物的生活状况)

学生思考、讨论,记录。

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藻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具体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呢?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呢?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回答。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它们整个身体都没在水中,全身没有很明显的像陆生植物那样的根、茎、叶,全身每个地方都能从水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它的作用也很明显,就是给生物提供氧气。

其他同学补充。

藻类植物还能为鱼类提供饵料,有些还可以被人食用和药用。

2.苔藓植物

教师质疑:在自然界中,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发现墙藓?

学生回答:在墙的背阴处。

教师继续引导: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过苔藓植物的踪迹?你认为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在树干的背阴处,河岸比较潮湿的地方……。所以,苔藓植物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绵和葫芦藓的图片,分析这两种植物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差异性。

学生分组观察、比较,最后达成共识。

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而葫芦藓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没有真正的根。

学生补充:水绵依靠整个身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葫芦藓是依靠薄薄的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教师质疑:对于苔藓植物,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归纳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自然界拓荒者、指示作用、保持水土。

3.蕨类植物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大屏幕,通过和苔藓植物的对比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后得出蕨类和苔藓植物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但是蕨类植物比苔藓类植株高大得多。

学生进一步质疑。

(1)为什么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似,但是形态结构却差别这么大呢?

(2)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播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生活录像,通过观看和回顾,使学生对这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和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同时加深学生们对绿色植物的热爱。

参考资料

苔藓植物的分布、生态习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苔藓植物分布极广,除了沙漠和海水中没有发现以外,无论在热带、温带,还是在寒冷的地区都能够生存,甚至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北部地区都发现了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生长得特别茂盛,有时可以遍布大片的地方,形成广大的苔原。苔原也叫做冻原,是指分布在极地附近或高山处的无林沼泽型植被。苔原的主要植物是苔藓和地衣,此外还有一些种类不多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一些矮小的灌木。苔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局部出现在树木线以上的高山地区:大多数苔藓植物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有泥生的(如葫芦藓、地钱),水生的(如钱苔等),附生的(附着在常绿阔叶树的枝干上,如悬藓等),石生的(着生在光滑的岩面上,如黑藓等)。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苔藓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许多苔藓植物都能够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可以缓慢地溶解岩石表面,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的形成,所以苔藓植物也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

(2)苔藓植物能够促使沼泽陆地化。泥炭藓、湿原藓等极耐水湿的苔藓植物,在湖泊和沼泽地带生长繁殖,它们的衰老的植物体或植物体的下部,逐渐死亡和腐烂,并沉降到水底,时间久了,植物遗体就会越积越多,从而使苔藓植物不断地向湖泊和沼泽的中心发展,湖泊和沼泽的净水面积不断地缩小,湖底逐渐抬高,最后,湖泊和沼泽就变成了陆地。

(3)苔藓植物的指示作用。许多种苔藓植物可以作为土壤酸碱度的指示植物,像生长着白发藓、大金发藓的土壤是酸性的土壤;生长着墙藓的土壤是碱性土壤。近年来,人们把苔藓植物当作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例如,尖叶提灯藓和鳞叶藓对大气中的SO2特别敏感。

(4)苔藓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群集生长和垫状生长的苔藓植物,植株之间的空隙很多。因此,它们具有良好的保持土壤和储藏水分的作用。有些苔藓植物的本身,还有储藏大量水分的功能,像泥炭藓叶中大型的贮水细胞,可以吸收高达本身重量20倍的水分。

第二节种子植物

【设计方案一】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相比,其主要区别之一是能够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这可以通过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这个活动可提前一两节课布置下去,让学生课下采集。并通过实验阐述了种子植物产生的种子适应环境的能

力比较强,所以,种子植物在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时,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应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学,教科书上提供的图片有限,教师应该多找一些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教师也可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于种子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教学,应尽可能地以当地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为例,说明种子的传播是与环境相适应的。总之,在本节课中要使学生能够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学会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进行“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通过比较孢子和种子,了解种子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植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难点

种子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图示、玉米种子结构图示;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指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

(1)藻类植物和油松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2)藻类植物和油松的生殖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1)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而油松生活在干燥的陆地上。

(2)藻类植物利用孢子繁殖,而油松通过种子繁殖。

教师引导:能够产生种子,并且是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体叫做种子植物,那么,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学习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请你用学习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这三种植物的生活环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这三种植物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后回答。

(1)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所以,这三种植物必须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中。

(2)从形态和结构上看,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但是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而蕨类植物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并且根、茎、叶内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教师引导: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是不结种子的,它们利用孢子繁殖下一代,而我们吃的粮食、瓜果和蔬菜多数是结种子的,并且由种子发育而成。那么,种子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探究。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观察种子

1.种子的结构

教师创设实验背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种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粮食主要也是种子。你想了解种子的结构吗?想知道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株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参考教材中的信息,设计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观察一定要仔细,绘图要严格按照生物绘图的方法进行。

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点拨。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种皮的作用是什么?豆类植物的子叶有什么作用?

(2)种子中的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了什么?

(4)

班同学展示,并尝试说明各结构的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进行对照)

通过观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达成共识。

(1)菜豆种子的种皮位于种子的最外面,具有保护作用。分开两片肥厚的子叶,发现里面的幼芽是胚芽,与子叶相连的结构是胚轴,胚轴的另一端是胚根。子叶能够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物质。

(2)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合称胚,胚芽发育成植物体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所以,种子中的胚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3)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玉米种子的胚乳能够遇碘变蓝说明胚乳中含有淀粉,所以,玉米种子的胚乳能够为玉米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物质。玉米种子中能够发育成植物体的也是胚。

(4)

皮和胚构成。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学生质疑:玉米种子的外面有果皮,把玉米的子粒叫做种子合适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玉米子粒的最外面是果皮,紧贴着果皮的是种皮,所以,应该把玉米子粒叫做果实,“玉米种子”是一种习惯叫法。

2.产生种子的意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植物的种子,并指导学生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在班级内展示。

(1)种子和孢子相比,种子的生命力更强一些,寿命也更长。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孢子属于细胞,而种子属于器官;从两者的结构看,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种皮保护,子叶或者胚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并且种子的寿命比较长,遇到过于干旱或寒冷的环境,它可以待到气候适宜时再萌发。而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否则很快会失去生命力。因此,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更强。

(2)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相比,能更加适应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师强调: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并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更加适应复杂的陆地环境。

学习目标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点

方案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图片,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着生有什么特点?

(2)花生的种子在果实中的着生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

松的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而花生的种子外面有果皮的包被,种子位于果皮的

里面,受果皮的保护。

教师强调:松的种子是裸露着的,把这样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而花生等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方案二:教师将苹果或桃的果实剖开,露出里面的种子,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桃的果实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种子着生在果实的哪个部位?

(2)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着生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桃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种子着生在果皮内部。

(2)松的种子没有果皮的包被,裸露在外面。

教师强调:我们把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的植物叫做裸子植物,而把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叫做被子植物。

2.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图片。

(1)上述图片中展示的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哪些是裸子植物?

(2)除了图中的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学生观察后回答。

(1)银杏和苏铁属于裸子植物,玉米、小麦和牡丹属于被子植物。

(2)除了这些外,油松、侧柏和云杉等植物属于裸子植物,杨树、柳树、玫瑰等属于被子植物。

3.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榆树果实周围的圆形翅和槭树的双翼翅,都适应风传播。蒲公英的瘦果很细小,顶上长着冠毛,好像一把降落伞,成熟的时候,只要风轻轻一吹,就会飞起来,到远处去“安家落户”。

资料2:鬼针草、苍耳等植物的种子上长着钩或刺,可以钩在动物的皮毛和人的衣服上,被带到远处去。有些鸟常常爱吃一些植物的果实,这些植物的种子的种皮都比较坚硬,不易被消化,所以当鸟排粪便时,种子也随着出来,在新的地方发芽生长起来。

资料3:大雨之后常常把许多果实和种子冲到别的地方。椰子不怕水浸,又能浮水,它能够漂洋过海,所以在热带的岛屿和海岸都有椰子生长。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通过分析上面的资料,你认为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被子植物的果实由种子和果皮构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各种

不利因素的危害,并且果实还具有一些适于传播种子的特征。

(2)资料1中说明种子通过风力进行传播,资料2中说明种子依靠动物进行传播,资料3中说明种子依靠水流进行传播。这样扩大了植物的分布范围,使被子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教师强调:被子植物的果实特点使其比裸子植物的适应能力更强。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种子的结构特点以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相关知识,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具有的异同点分别有哪些?

(2)种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什么?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种皮和胚,胚都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不同点是:菜豆种子没有胚乳,子叶两片,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玉米种子有胚乳,子叶一片,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

(2)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利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所以,种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

(3)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免受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危害,同时,有些果实还具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从而扩大了被子植物的分布范围,使被子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板书设计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观察种子

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又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两片)

(2)玉米种子:外面是果皮和种皮,里面是胚,胚又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一片)

2.产生种子的意义

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并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更加适应复杂的陆地环境

二、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1.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点

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在外面;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的包被

2.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1)通过风力传播

(2)通过动物传播

(3)通过水流传播

典例精析

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表现在()

①种子的外面都有种皮②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③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的④都有胚乳⑤子叶都是两片⑥营养物质都储存在胚乳里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②③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两种种子的区别和联系。菜豆种子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种皮和胚。玉米种子最外面是果皮和种皮,里面是胚和胚乳。所以,这两种种子都具有种皮和胚,胚都是新植物体的幼体,都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组成的,但是菜豆种子的子叶两片,能够储存营养物质,而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不能储存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

2.下列关于孢子与种子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孢子只是一个细胞,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B.种子比孢子的寿命长

C.孢子比种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D.孢子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能够萌发,而种子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也可以萌发

答案:C

详解: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依靠孢子繁殖后代,而种子植物利用种子繁殖后代。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孢子属于细胞,而种子属于器官。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也比孢子长,孢子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否则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种子在比较干旱的地方也能萌发,如果遇到过于干燥或寒冷的环境,它可以待到气候适宜时再萌发。所以,种子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孢子植物强得多。

3.下列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①刺槐②杨树③侧柏④云杉⑤水稻⑥玉米

A.①②⑤⑥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被子植物,种子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裸子植物。刺槐、杨树、水稻和玉米的果实外面有果皮的包被,属于被子植物,而侧柏、云杉的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的包被,属于裸子植物。

4.请你根据右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相同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________中,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________中。

(3)菜豆种子的结构中,能够发育成植物体茎的是[]________,能够发育成根的结构是[]________。

(4)我们吃的面粉主要来自种子的[]________。

答案:(1)胚和种皮(2)5子叶10胚乳(3)4

胚芽2胚根(4)10胚乳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异同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相同的结构是胚和种皮,胚都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构成的。但是,菜豆种子的子叶两片,能够储存营养物质,而玉米种子的子叶一片,不能储存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里。胚乳遇碘变蓝,说明含有大量的淀粉,所以,我们吃的面粉主要来自小麦种子的胚乳。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胚芽发育成植物体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1)√(2)√(3)×

2.

3.(1)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能够畅通无阻;(2)被子植物一般都能开花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采集植物的种子。

活动目的:1.了解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

2.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3.辨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活动过程:1.分组:确定一位认真负责的同学为组长。

2.确定采集的地点:种子植物适于生活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所以,要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确定采集的地点。

3.采集。

4.将采集的植物种子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力求创造更多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例如:创设实验背景,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自己的方案在班级内展示,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设计方案二】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本节内容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种子结构比较复杂是种子植物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的原因之一,然后阐述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的原因。如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稍作调整。具体步骤如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采集种子—观察种子的结构—小结—拓展提升。

[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种子的图片。

教师引导:你们认识上图中的种子吗?你知道它们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采集种子。

教师带领同学们在校园内或者在学校附近采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在采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生活环境的不同。明确通过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的包被来判断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观察种子的结构。

在采集种子的过程,学生迫切希望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观察种子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从而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种子与孢子相比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寿命也比较长,所以,种子植物在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

2.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拓展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资料

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在30多万种植物中,种子植物占2/3左右。在植物界中,种子植物不仅数量最多,而且用途最广泛,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人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绝大多数来自种子植物。人们吃的肉、蛋、奶,虽然直接来自动物,可是生产肉、蛋、奶的动物,是靠吃种子植物才能生活的。因此可以说人们吃的肉、蛋、奶是间接来自种子植物的。至于穿衣用的棉、麻、丝、毛,同样是直接或间接地

来自种子植物的。

人们制作坚固的房屋,美观实用的家具,以及车、船、桥梁等,过去都要用种子植物提供的木材,现在虽然有了水泥、钢铁和塑料,利用的木材比以前少了,但是制造其中的某些部件,还是离不开木材。

做手术和包扎伤口都离不开棉絮、纱布和绷带,这些都是棉的产品,棉属于种子植物。许多种子植物,如人参、甘草、贝母等,可作药材。随着医药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种子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例如,三尖杉和长春花就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治疗癌症功效的种子植物。

球鞋和车辆的内外胎等日用生活品都是橡胶制品,可供提取橡胶的植物是橡胶树和橡胶草。食品工厂酿造酒、醋、酱油、味精、豆腐乳等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来自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桐油来自油桐的种子。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近年来,我国的科学家从田菁的种子中提取出田菁胶,田菁胶在食品、造纸、石油、矿冶、纺织等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以上提到的植物都是种子植物。

许多种子植物,如柳杉、梧桐、榆树、橙、桧等,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并且能够吸附大气中的一部分尘埃。例如,1 hm2的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60 kg的二氧化硫;1 m2的榆树,一昼夜可以吸附3~9 g的尘埃。此外,许多种子植物还能分泌出具有杀菌能力的挥发性物质。所以,将这些种子植物广泛地种植在居民区、道路两侧和工矿区附近,既绿化了环境,又净化了空气。

种子植物构成了大片的森林,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据试验,一块无林坡地的土壤,只能吸收少量的雨水,其余的都随着地表径流流失了。如果有10 m宽的林带,土壤就能吸收较多的雨水。如果林带宽达80 m时,雨水就全都能被土壤吸收,并且转变成地下水蓄积起来,从而防止了水土流失。此外,由种子植物构成的大片森林,还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

供观赏的花草树木,大都是种子植物。金钱松、罗汉松等裸子植物,以其四季常青的色泽和傲岸挺拔的气势,常用来制作盆景。被子植物由于具备了花,更以其秀美的外形、艳丽的花色和芳香的气味,成为绿化、美化生活环境所必不可少的植物。鲜花成为人们生活中美好、幸福、友谊的象征。供观赏的种子植物,还具有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本章设计

被子植物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绿色植物,而且是农、林、牧业栽培的主要对象。因此,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被子植物一生中各个阶段生理活动是在生物圈中完成的,因此,本章关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的内容,一是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是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与过去的教学要求有一定区别。

本章安排了三个探究、三个课外实践、一个调查、一个观察与思考。其中三个探究在科学方法的训练上是各有侧重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侧重训练抽样检测的方法,“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侧重训练测量的方法。教师可在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结合不同的探究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三个课外实践都简便易行,而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或生产实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兴趣小组,开展实践活动,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章共3节内容,建议用4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学习这一章的开始,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将它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的图解可能不完整、不准确,教师不必纠正,等学完这一章后,再让学生自己修正。

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组织好两个探究活动的教学。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参照教科书的实验方案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修正计划,讨论计划时应将教科书上的问题都考虑在内,然后再让学生在课下实施计划。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活动的教学中,取样的方法直接影响到所测发芽率的准确性,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取样。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氧气。

2.通过探究种子的发芽率,了解如何进行抽样检测,并学会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3.通过实例分析或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了解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总是胚根先突破种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参与“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责任心和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探索精神。

2.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难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课前准备

菜豆种子、广口瓶、吸水纸、清水、汤匙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上图展示的是农民伯伯春种的景象,播种后,向土壤中喷水的目的是什么?

(2)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示,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回答。

(1)在播种后,向土壤中喷水的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

(2)许多作物一般在春季播种,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教师引导:除了上述条件外,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探究。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子植物的相关内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分别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各结构有什么作用?

(2)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什么?

学生回忆、思考后回答。

(1)菜豆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的。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果皮和种皮、胚乳和胚,胚也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构成的。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芽发育成植物体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分别是由胚乳和子叶提供的。

(2)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教师引导: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是新植物体的幼体,那么,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探究。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探究的背景资料,并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1.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如果将种子播种在过于潮湿的土壤里又容易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充满空气。

学生根据背景资料分组设计探究方案,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在哪种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等条件。

制定计划:选择实验材料:菜豆种子(40粒)、烧杯、吸水纸、汤匙、清水。

设计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设计图解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因为本探究过程需要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以将生物课外小组同学的探究结果展示给同学们,并将探究过程利用多媒体进行呈现) 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几号装置中的种子萌发了?几号装置中的种子没有萌发?请你尝试分析原因。

(2)设置④号装置的原因是什么?

(3)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否支持你的假设?

学生观察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的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并分析上面的问题,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④号装置的种子萌发了,原因是它生活的环境中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①号装置中的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少水分,②号装置中的种子没有萌发是因为缺少空气,③号装置中的种子没有萌发是因为温度太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