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翻译学创建论

应用翻译学创建论

应用翻译学创建论
应用翻译学创建论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1No.2

[收稿日期]2011-

01-20[作者简介]黄忠廉,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信娜,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

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应用翻译学创建论

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摘要]“应”“应用”解字说词可以深化“应用翻译”和“应用翻译学”的理解。建立应用翻译学可能且可行,已有可观成果,

亦可持续研究。本学科的建立可以提升并解释译艺,上可升华为基本理论,下可直接指导实践,奠定译学基础。应用翻译学的分立研究,将深化整个译学研究。[关键词]应用翻译;应用翻译学;学科;创建[中图分类号]

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358(2011)02-0007-041前言

通常认为,现象研究是何;应用研究如何;理论研究为何。事实表明,对“应用研究”究竟“如何”又有不同的认识

。“如何”即怎么(样),并非仅限于“方式”之义,还应有“性质”“状况”等义。由此观“应用翻译”和“应用翻译学”,前者可究“方式”,后

者则在方式之外,

还要究其“性质”与“状况”之类,即探讨应用翻译的理论问题和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问题。因此,“应用”在此非一般意义的应用,它本身蕴含理论、

原则和方法等,能否构建应用翻译学,值得思考。

2“应”与

“应用”“应”,字义本为“满足要求;接受;允许”,可构成字组(词)“应邀、应急、应募、应聘、应招”等;还可组成

“顺应”“适应”等,意即“随着条件变化不断作出相应的改变,使之适合”。据此,“应用”可通解为“满足使用或运用之需”

。细究“应用”,据各种现代汉语词典,“应用”的义项可详解为:1)使用,运用,具有动词性;2)具有实用价值的,具有形容词性,如“应用化学”等;3)直

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

具有形容词性,如“应用价值”

等。“应用”多具实用性,要求实践性,如历史上重文学写作,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重视“应用文”写作,还曾将“应用文”称作“实用文”。3“应用翻译”与

“应用翻译学”3.1应用翻译

依据“应用”上述之义,“应用”可与其他字词构

成短语级术语“应用X ”,其语义理解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应用X ”指在生活、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某事物,如“应用文”,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文体,

如公文、书信、广告、收据等。依照本模式,“应用翻译”可理解为:常在生活和生产领域进

行的翻译,包括经贸、军事、外事、科学、技术、工程、会议等领域的翻译活动。据此,应用翻译

“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

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

;(贾文波,2007)“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

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

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但不包括文学及纯理论文本”

;(方梦之,2003)韩子满(2005)则概括为“包括所有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的非文学文本翻译”,同时强调“应用性的文本不一定都是应用文,应用翻译也不仅限于应用文的翻译”。3.2应用翻译学

第二种“应用X ”指直接用于生活、生产的某事物,如“应用科学”,简言之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

具言之是应用自然科学基本理论,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实验说明的各个学科,如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应用翻译”是单义的,一旦与“理论(学)”组合,便有三种切分:

第一切分法:应用翻译/理论(学),可图示为:应用翻译→理论(学),即由应用翻译出应用翻译理论/学,换言之,指研究各类应用翻译活动的学问,与“应用X ”第一种理解相对应。

第二切分法:应用/翻译理论(学),可图示为:

翻译理论(学)→应用,即由翻译理论(学)演绎出应用翻译理论(学)。这一图示又有两解:其一,指翻译学基本理论用于翻译实践的学问,属于翻译学科内应用,如翻译学基本理论用于科技、旅游、军事等领域,可以形成科技翻译学、旅游翻译学、军事翻译学等,如贾文波(2004)将功能翻译理论用于应用翻译,提出了“应用翻译功能论”;其二,指翻译学基本理论用于译学之外其他领域的学问,属于翻译学科外应用,如译介学、双语词典学、翻译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

第三切分法:应用/翻译/理论(学),可图示为:应用→翻译理论(学)→学,即其他学科理论用于翻译理论(学)嫁接出应用翻译理论(学)。这已接近翻译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研究或综合研究,如翻译心理学、翻译生态学、翻译地理学、文化翻译学、政治翻译学等。

4应用翻译学可比创建立

能否创立应用翻译学,要考察其是否可能,是否可行,迄今为止的研究是否可观,将来的研究是否可持续。

4.1可能性

一门学科能否成立,关键看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

二战以来,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翻译活动起来越多,文学翻译的霸主地位逐步为应用翻译所取代,当下的翻译90%以上是应用翻译;新世纪初MTI发展如火如荼,将更加力促应用翻译发展。“脚踏实地不尚空谈,认真做好白纸黑字的翻译,永远应该是学习翻译的人和从事翻译的人念兹在兹的第一要务。”(罗进德,2007)翻译实践既然是译事的第一要务,就应首当其冲地成为译学研究对象;翻译学是经验科学,应用性应成其首要特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旅游翻译、口译、网络翻译等在中国相继弄潮,翻译事业日新月异,显出勃勃生机。翻译人才培养日益转向应用型,应用翻译教学越发受到重视,应用翻译所产生的问题亟需理论回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虚心向全世界学习,对翻译需求的量远甚于发达国家,我们更迫切需要应用翻译理论,面广量大的应用翻译的系统研究正可以催生应用翻译学。

4.2可行性

应用翻译学的建立也是应了翻译学研究之需,国内外的研究事实表明该学科创立切实可行。分类

日益细致是科学研究的进步,翻译研究也是如此。

国际上重视应用翻译也是不远的事,第一届国际科技翻译理论和实践讨论会于1985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举目西方,更多的翻译是在印欧语系内进行,基于此的翻译实践因语言的亲属关系而比较容易,更宏观(如文化视角等)和更微观(如思维学视角等)的研究比较容易成为其选题。国外应用翻译研究成果主要见于德国翻译目的—功能派(Nord,2001)该派重文本类型与功能、翻译行为与目的等宏观理论立说,重解释,轻微观理论建构和可操作性研究。西方译论迭出,不太注重WHAT、HOW和WHY三个层面一以贯之的研究,失去了形成系统的应用翻译理论、进而失去建立应用翻译学的机会。东西方研究的材料不同,视角有别,方法有异,甚至是同一时期研究的重点也不同步,我们要关注国外同行的研究,但不能唯其马首是瞻。1972年Holmes (2004)将翻译学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后期未见深化。

再看国内,我们对应用翻译的认识也是逐步明晰的,文化被革命之后的80年代迫切需要国外先进文化,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并驾齐驱,90年代科贸翻译超过文学,新世纪的翻译扩及一切应用领域;谭载喜(2000)将翻译学一分为三: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2003年首开“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2005年《上海科技翻译》将视域扩至应用翻译;辜正坤(2005)则将翻译学一分为五:玄翻译学、元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翻译批评、泛翻译学。他们虽与国外一样对应用翻译学未作深究,但对应用翻译的内涵逐渐认清,对其性质与外延逐步廓清。“应用翻译(学)”之“名”晚出,并不否定其“实”存在。各种应用翻译得以研究,微观研究渐成规模,完全可以进入宏观思考和学科架构了,这也符合研究从应用翻译到应用翻译学的拓展规律。

4.3可观性

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也是学科独立的标准之一,是学科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仅从机检来看,研究的书文数量大体依时递增,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文章逐渐增多,仅以“应用翻译”为主题检索,国内的研究论文为229篇,若以篇名中含“应用翻译”为检索词检索,则有58篇,经人工排除,真正的研究论文近50篇。学术论文多是小题大做,将应用翻译各侧面的大小问题逐一研究,为应用翻译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如曾利沙(2007)从翻译学逻辑范畴入手尝试建立应用翻译(学)

宏—中—微观理论范畴体系,2008年又为其添加了可描写性、可阐释性、可操作性、可证性等概念等。

据中国知网调查和其他工具书的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国内以应用翻译具体领域为对象的著作或教材近300部;各类与应用翻译相关的论著开始问世,如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2004)、黄忠廉等《翻译方法论》(2009)、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2009)、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2010)等;专门训练应用翻译能力的教程有:方梦之和毛忠明主编的《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2004)及其新增修本《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2008),张全和黄琼英主编的《简明应用翻译教程》(2010)等。学术著作对应用翻译的某个侧面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讨,不断走向理论化,为学科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4可持续性

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决定学科存在的根本性前提,它决定了队伍的培育、机构的设立、组织的创建、方法的形成、理论的创立,乃至学科的创建。每年召开的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均有应用翻译研究参与其间。更为可喜的是,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定期召开,首届会议2003年在上海召开,第二届2006年在广州召开,第三届2009年在北京召开,第四届2011年又回到其发源地上海召开。在此期间,上海、北京、广州、长沙、哈尔滨等地逐渐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团聚了一批应用翻译研究队伍。这都是可持续研究的保障与体现。

随着研究队伍的增大,有望建立“全国应用翻译研究会”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以便有组织地促进应用翻译研究。十年前方梦之(1999)指出:“我国的应用翻译研究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有起色,基础相对薄弱:起步晚,讨论微观技巧多,选题重复,无系统理论,学术底气不足。”十年来经国内学者努力虽有所改观,但仍需有序地对下列领域展开系列研究:第一,商务、科技、新闻、法律、时政、旅游、公示语等部门翻译学;第二,应用翻译学的分支学科;第三,应用翻译学内部的对象、范围、分类、规律、原理、体系等基本范畴;第四,应用翻译学外部与理论翻译学的关系;第五,应用翻译学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第六,哪些学科理论可应用于翻译(学);第七,哪些译论可应用于哪些学科,等等。

5应用翻译学建立的学术价值5.1提升译艺,研究基础

庖丁尖刀解牛,卖油翁油丝灌壶,都是高超的技艺。罗进德(2007)认为“‘技能意识’恰恰是翻译理论中一个很重要、很宝贵的命题”,我们则认为是翻译学基本选题之一。一个既精于译技译艺、又通于译道的翻译学者最有发言权,殊不知技通于艺,艺通于道。所以,建立应用翻译学旨在提升并解释译艺。

一段时间以来,理论翻译学忙于引进国外日新月异的新理论,这在开放后的中国是必要的,今后仍需学习。学习之后更要自创。应用翻译研究此前和当下较多地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下一步则应返身应用翻译,发掘其自身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因此,研究的重点不在仿用国外翻译理论,不在套用其他学科理论,而在应用翻译研究本身,这才是应用翻译学的基石。偏重前二者,必然忽视后者,这无异于自我毁灭。中国学者更要审视汉外应用翻译的实际与实践及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唯其如此,应用翻译学才有现实根基,才能在中国安身立命,才能真正为普通翻译学输送养分。

5.2立于中观,顶天立地

应用理论位居基本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过渡层。翻译经验要一步登天进入纯理论,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得经过应用理论的提炼和抽象化,才可进入。反之,多数基本理论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进入翻译实践领域,要经改造浅化,才可落地。因此,应用翻译学分立研究,其目标非常明确: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在解决翻译问题中探讨应用翻译的特殊性,并促其走向普遍性,在原则、方法和理论上予以概括,直至能走向基本理论的高度,为理论翻译学作出贡献。立地就是联系实际,联系翻译实践,联系译学研究实际,既是对实践的指导,更是对实践的提升。

与基本翻译理论研究相比,应用翻译理论研究更有待成熟,既具普遍意义又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应用翻译理论暂时不多,诸多应用理论还未提出,可暂时寄居基本理论,完全属于应用理论者可大胆研究,二者纠结时不必分出泾渭,可以共同研究,待到研究结果丰富时,归属自然见分晓。如《外语学刊》开辟了“语料库:深化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和“变译:文化翻译之极致”专栏,(黄忠廉,2009;2011)就是如此处理的。

5.3突出问题,孕育创新

译学研究一般遵循两种路径:范式路径和问题路径。(吕俊,2008)前者从某种理论出发解释问题,为西方学者所看重;后者从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

题的理论,为中国学者所擅长。原则上讲,二者不可偏废,但就应用翻译而言,问题研究应是主体,尤其是在学科建立之初,应该站在问题的起跑线上,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指归。如果说理论翻译学旨在寻求翻译共性,应用翻译学则多一份特性。汉外互译所涉的应用翻译领域明显地不同于亲属语言之间(如英法、英俄等语种之间)应用翻译所得出的认识,由此观之,本土的应用翻译学研究将为翻译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应用往往是发现问题的试验场,常常是本体研究的突破口。每当本体研究进入沉寂期,多半是应用研究率先冲破迷茫。因为应用领域总会提出各种问题,总需要作出理论解释,这种逼迫会促动创新。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出现的翻译新论中有不少是由翻译实践所直接催生的,如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清代严林翻译的“变译理论”,产生于应用翻译、简易可行的“看易写”翻译思想(林克难,2003),产生于会议翻译的法国“释意理论”,产生于圣经翻译的美国“等效翻译理论”,产生于亲属语言之间翻译的苏联“等值翻译理论”,等等。

5.4分立深究,旨趣高远

曾几何时,纯理研究才是学问,应用研究不登大雅之堂的观点流行,现在虽有所改变,但需强有力的学科建设去匡谬正俗。新世纪译学发展应贴近现实,应时代和实践之需,才能获取生命。纯理研究需要少数人做,而应用研究要占主流。那么,对应用翻译的分立式系统研究是一次理论觉醒。

应用翻译独立研究旨在发展翻译学。进入新世纪,研究科技翻译达二十年之久的《上海科技翻译》更名为《上海翻译》,旗帜鲜明地锁定应用翻译研究,对其开疆拓域,实乃洞察译事发展的科学之举。翻译学虽说正在建立,分科研究将促使各分支学科从中分立,翻译学研究领域因此明晰起来,回读2000年出版的几本《翻译学》,不难发现分支学科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分科研究将廓清翻译学的内部边界,会反助翻译学的整体建构,只有独自建立并探清各分支学科,才可达至译学的高度综合。

6结论

译论包括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二者进而构成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理论既包括翻译基本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的应用研究,更包括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就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可观的已有成果和未来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建立应用翻译学既可能又可行,应用翻译学这门分支学科的建立将有助于整个翻译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2]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

[3]辜正坤.译学津原[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4]韩子满.应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5,(4).

[5]黄忠廉.变译:文化翻译之极致[J].外语学刊,2011,(2).

[6]黄忠廉.语料库:深化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J].外语学刊,2009,(1).

[7]黄忠廉,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9]林克难.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10]吕俊.范式批评与问题意识———对译学研究的两种路径的批评研究[A],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

翻译(7)[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1]罗进德.刘宓庆译学著作全集代序,见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2]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4]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应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15]曾利沙.从翻译理论建构看应用翻译理论范畴化拓展[J].上海翻译,2008,(3).

[16]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7]Holmes,Jame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In Lawrence 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2004.

[18]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认知翻译法

认知翻译法读书笔记 陈友勋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什么是翻译?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二)模糊的意义 翻译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而然意义概念的界定本身就非常模糊,正是因为意义的虚无飘渺,难以琢磨,从没有任何一个译文敢于宣称自己达到了完美境界。同样的原文,即使前人的译文已经是公认的成功典范,后人也会继续进行翻译,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更是屡见不鲜。 (三)意义的符号学解释 语言意义: 1.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如father(父亲),table(桌子) 2.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 体现在语音(如押韵,格律,重读等),词汇(谐音双关,一语双叙),句法(排 比,倒装等),篇章(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 3.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表征意义(话语中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在交往中 的态度)、表达意义(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语言符号在交 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指发讯人企图改变 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附加在指陈意上的意义,是语言符 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 图一至图二反映了由符号的定义(Peirce符号三角)推论出翻译中的三个语言意义 (四)神经认识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认识意义的动静观 符号的转换本身是静态的,而认识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静态又有动态。 举例:《二六七号牢房》开头的那句话:“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我很熟悉。” 这句话的静态意义就是“我”很清楚牢房门窗之间的距离是七步。但这句话的动态意 义却是读者看到这句话后大脑中浮现出来的一个人从门走到窗,又转身从窗走到门,来回数着步数在窗门之间走动的场景。这个动态意义已经在读者头脑中生动的模拟 了“我”在监狱中的苦闷彷徨。这里,实际上它比单纯的静态意义更重要。因为这个 动态意义才真正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和创作苦心。可以类比鲁迅在小说《秋夜》中的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 树。” (五)认知翻译法的理论支撑 翻译的实质就体现在“原文——意义——译文”这一转换过程当中。 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 (六)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翻译活动是“求同”和“存异”的妥协和平衡。认知体验的共性是构成翻译中可译性的 根本保证;而语言文化的个性是导致不可译性的直接原因。 一些谐音双关词等本身虽不可译,但其作用机制却是可以被人认识并再现于其他语 言之中的。从理论上来说,即便原文、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再大,也不过是初 始输入的语言符号刺激不一样,但译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操纵语符的输入形式,从而保证最终在读者大脑中达到和原文一致的激活效果。 (七)翻译与对比语言学 为翻译而进行的语言对比必须在英汉语言之间形成差异的最底层展开,即在语言基 本模式的基础上展开,这样找出二者基本的差别,做出本质的解释,才能真正起到“以 比促译”且“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英汉语言共性 事实上,英汉语言中的表达,往往都是基本模式的嵌套和变形。 如:她买了一本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的书。 ——拆分开其实是: 1.她买了一本书She bought a book. 2.书里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The book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因此合并后: She bought a book which tells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九)形合与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谓的“合”就是“组合”,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 的组织手段。 汉语意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悟”字,在形式上是一个“省”字。 英语形合的表现在内容上是一个“理”字,在形式上是一个“添”字。 例:张三打算进城买驴推磨做豆腐挣钱娶媳妇。 这句话体现了汉语在形式上“能省则省”的特点,而英语的形合结构很强调梳理清楚 各句子成分的彼此关系,重视交代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意思。在形式上,英语在采 取嵌套模式组句时往往是“能添则添”,而添加的这些词汇,很多都只是表明句子内 部各成分间的逻辑关系,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常见的是加上了冠词、介词、连词、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等。如上例翻译如下: Zhang San decided to go to the market to buy a donkey, which would help him make bean curd by turning the mill, so as to make enough money to get a wife.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 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 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 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716768675.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翻译目的论汇总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 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 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 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 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 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 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5>:C5:8A 5>7B;8<@B856;<>: 15 作者简介:姚振军,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 要:目前, 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 1.引言 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 “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 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 程》 )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 2011)。Chesterman (1998,2000)以文本为内容的认知性研究,区分了翻译研究的比较模式(源文本与译本比较)、过程模式(研究译者从接受任务、分析源文本、语码转换、译文重构、修改直至交稿的过程)和因果模式(研究译文形成的原 因、取得效果的原因乃至人类复杂翻译活动如 何得以完成)。切斯特曼(Chesterman )的这一翻译模式理论对译学研究很有意义,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引起了不同国度译学学者的关注,并纷纷撰文对此进行讨论。2000年, Maeve Olohan 编著了Intercultural Faultline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 :Textual and Cognitive Aspects (《超越文化断裂·翻译学研 究模式1:文本与认知的译学研究》 ,200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再版),文集集中了一些有 代表性的相关研究,从而让读者更为系统和深入地了解了切斯特曼的模式理论。正如该文集副标题所示,切斯特曼的模式理论是以文本为内容的认知性研究。文集共收录来自欧、美、澳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译学研究者的英文论文16篇,虽然所选论文角度多样,但是都以模式理论为核心,并突出了对翻译活动的认知研究。 2010年,Shreve 与Angelone 编著的《翻译与认知》的论文集,是《口笔译认知过程》的姊妹篇,文集认为,翻译的未来方向为“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且在近期将会硕果累累(2010:1,12)。在该文集中,Halverson 正式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与“认知翻译学者(cognitive translation scholars )”的概念,并指出必须明确地沿着认知理论向前发展翻译学(2010:353);西班牙翻译家Martin (2010:169)使用了“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 )”这一术语,但她认为当前“认知翻译学”作为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属于“前 范式(Pre-paradigm )”阶段。与该术语类似的英文表达还有:cogni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cog- DOI:10.13458/https://www.doczj.com/doc/0716768675.html,ki.flatt.003965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语用学推荐书目

1.语用学研究 H030/32/1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4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2.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 F713.80/19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杨永和, 周冬华, 鲁娅辉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西文图书3.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H87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Huang, Y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9. 中文图书4.顾曰国语言学海外自选集: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研究 H319.3/14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顾曰国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中文图书5.新编语用学概论 H030/3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何自然,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中文图书6.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H059/16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侯国金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7.语用学的多维研究 H03/4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文图书8.Pragmatics :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H030/C971(C)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Cummings, Loui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文图书9.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 H313.3/1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彭庆华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0.语用学翻译研究 H059/12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1.语用学纵横 H030/20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 张新红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2.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H030/1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中文图书13.语用学 H03/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严辰松, 高航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文图书14.Pragmatic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语用学 : 理论及应用 / H030/J61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0 Jiang, Wangqi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西文图书15.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Y95 馆藏复本:11 可借复本:10 Yule, Georg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语用学与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以罗朗·莫维尼埃的小说《继续》翻译实践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7, 5(2), 192-19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716768675.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716768675.html,/10.12677/ml.2017.52026 文章引用: 朱丹. 语用学与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罗朗·莫维尼埃的小说《继续》翻译实践为例[J]. 现代语言学,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and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Continuer in the Novel of Laurent Mauvignier Dan Zhu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May 13th , 2017; accepted: May 28th , 2017; published: May 31st , 2017 Abstrac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or is required to apply pragmatic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source language in context, and then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ideas of the tex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shall be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target language. Only in this way can a translation convey the literal and deep meaning of the text.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the novel Continuer written by a French writer Laurent Mauvignier, this paper aims at illustrating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and interpretiv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of literary works and reflecting upo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Key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gmatic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Synecdoc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语用学与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以罗朗·莫维尼埃的小说《继续》翻译实践为例 朱 丹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7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31日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引言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冯庆华2020:P4-5) 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前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 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 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语用学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1938 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Morris) 对语用学这一术语的提出, 历经几十年, 语用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 J.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和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