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椎间盘的解剖

椎间盘的解剖

椎间盘的解剖
椎间盘的解剖

椎间盘的解剖、病理生理及其影像学表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

丁晓毅童国海陈克敏

椎间盘的解剖及生理

一、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椎间盘由软骨、纤维环和髓核三个部分组成

(一)软骨终板软骨终板由纤维软骨组成,在椎体的上、下各一个,其平均厚度伟1mm。软骨终板内有许多微孔,是髓核的水分和代谢产物的通路。在婴儿期有微血管穿过,出生8个月以后血管开始关闭,到20-30岁完全闭锁。软骨终板内无神经组织,因此当软骨终板损伤以后,既不产生疼痛,也不能自行修复。软骨板如同关节软骨一样,可以承受压力,防止椎骨遭受超负荷的压力,保护椎体,主要软骨终板保持完整,椎体就不会因压力而发生吸收现象。

(二)纤维环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有胶原纤维带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带组成。各层之间有粘合样物质使彼此简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纤维环的前侧部和两侧部最厚,几乎等与后侧部的2倍。最内层纤维和进入髓核内并与细胞间质相连,因此和髓核之间无明确的分界。整个纤维环几乎呈同心圆排列,其外周纤维较垂直,而越到中心倾斜度越大。纤维环十分坚固,紧密附着在软骨终板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三)髓核出生时髓核比较大而软,位于椎间盘的中央,不接触椎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髓核位置有变化,椎体的后面的发育较前面的快,因此到成年时,髓核位于椎间盘偏后侧。髓核越占椎间盘横断面的50-60%。在幼儿时期,椎间盘内层纤维环包绕在脊索细胞的周围,10岁以后脊索细胞消失,仅有软而呈胶冻状的髓核,12岁时髓核几乎完全由疏松的纤维软骨和大量的胶原物质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物质逐渐被纤维软骨取代。儿童时期的髓核结构和纤维环分界明显,但在老年时期的髓核水分减少,纤维化和髓核的分界不明显。髓核内有比较致密的、分化不好的胶原纤维网状结构,每层胶原纤维覆以粘多糖蛋白复合体和硫酸软骨素,使髓核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依据年龄的不同,髓核的水分含量可占髓核总量的75-90%。髓核内的各种成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网状胶样结构;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使脊椎均匀地负荷。正常人的高度变化和髓核内水分改变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来自纤维环和软骨板的纤维软骨逐渐替代髓核中粘液样胶原物质,并使髓核的形态随着改变。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变为扁平状,使压力向各个方向传递。在相邻的椎体活动中,髓

核起到支点作用,如同滚珠,随着脊柱的屈伸而向前或向后移动。

二、椎间盘的神经支配

在纤维环的后部有许多无髓神经纤维,后纵韧带内也有少量相似的纤维,这些纤维起源于背根神经节远端。

三、腰椎间盘、椎间孔和神经根的关系

脊髓的背根神经纤维和腹根神经纤维在背根神经节的远端处组合在一起,成为混合神经干,经椎间孔出椎管。腰神经背根节大部分在椎间孔外,但骶神经背根节位于骶管内。腰神经在神经孔外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神经根在椎间孔出最易受压,椎间孔的上下径较前后径大,当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滑膜肿胀、骨质增生等均可使椎间孔狭窄,小于神经根的直径,从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神经根受压症状。一般情况下,腰3、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

四、腰椎间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了解邻近的重要结构的目的是在各种介入性治疗及手术治疗中不要损伤这些结构,以免引起严重的结果。

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是后腹壁的中央部分,有大动脉和静脉。腹主动脉和L1-3椎间盘相接触,腹主动脉在腰4椎体下缘分叉为髂总动,左侧髂总动脉在偏左侧和腰4椎间盘接触。前纵韧带附着和覆盖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前方。腰椎间盘的后方结构与椎体一并构成椎管的前壁。椎间盘纤维环后侧中央部分与后纵韧带相连,而两侧部分无后纵韧带加强,所以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一侧。椎间盘后方有脊柱动静脉及神经纤维。

五、椎间盘的营养

成人的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本身的营养和代谢产物的处理是通过椎间盘以外的血管进行。纤维化中外层的营养供应依靠椎体周围起自脊椎动脉的小血管,软骨盘的营养供应依靠与椎体松质骨骨髓的直接接触而得到营养,髓核的营养供应通过软骨终板的渗透取得。

影响椎间盘营养的因素

任何对椎间盘周围毛细血管网产生的干扰都会对椎间盘营养供应的潜在危险因素:

(一)运动运动可以改善椎间盘的营养,也可以损害椎间盘的营养,目前很难预言运动的影响效果,一般认为中等量的运动可能是有益的。

(二)椎间盘节段的融合融合制动相邻的椎间盘后,椎间盘的代谢活性下降,可能有部分细胞的死亡。

(三)震动对脊柱和椎间盘系统的过度承载和特殊运动,将对椎间盘的结构、细胞和大分子

产生不利的影响,可以出现硫酸盐摄取下降、水含量下降,椎间盘高度降低。

(四)吸烟吸烟使毛细血管收缩和血流量下降,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

六、椎间盘的生理功能

脊柱是整个运动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承受躯干部分的重量,作为四肢肌肉和骨骼支柱中心,并保护脊髓和脊神经的。

(一)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

(1) 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随椎体的发育,椎间盘增长,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长度。

(2) 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 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4) 缓冲作用。①由于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扁平,使加于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纤维环及软骨板各方向传递;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5) 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

(6) 保持椎间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椎间孔的大小是神经根直径的3~10倍。

(7) 维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生理性前凸曲线。

(二)软骨终板的功能是:覆盖在椎体和椎体的边缘,使椎骨在承受压力下免于发生压迫性骨萎缩;软骨和椎体间、软骨髓核间的营养交换。

(三)髓核的功能是:吸收振荡、传导和均衡压力;在脊柱运动中作为运动的支柱。

(四)纤维环的功能是:连接上下椎体、保持脊柱运动时的稳定性;提供椎体间的活动度;限制脊柱的过度活动;保持髓核的液体成分、维持髓核组织的位置和形态;吸收振荡。

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化学改变

一、胶原的改变

椎间盘含I型和II型胶原,其中60%为II型胶原,40%为I型胶原。其中II胶原和水的含量增加有关。胶原纤维的物理特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皱缩能力下降,抗张能力随之下降。髓核也逐渐出现纤维化,使髓核与纤维环倾向融合,髓核传递和均衡压力的能力下降。

二、蛋白多糖的改变

椎间盘的蛋白多糖含有核心蛋白和附着于其上的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素的糖胺多糖能够通过

透明质酸聚合,借连接蛋白而稳定。随着年龄的增加和退变的进展,总蛋白多糖含量下降,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的比例升高。这些变化不仅和椎间盘的营养来源匮乏有关,并且和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三、水的变化

正常椎间的含水量为髓核85%,纤维环78%,退变时水的含量下降至7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生理学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发病原因主要在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外伤和劳损等,致使作为椎间盘主要支架的纤维环变得薄弱、甚至破裂。纤维环薄弱或破裂多位于椎间盘后方或侧后方。腰椎间盘向后方的椎管内突出,或破裂脱出,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

一、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

生理性退变是和年龄有关的生物学改变,即老化过程,即我们所测定的结果是生存力降低、组织的脆性增加。但是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并无一个明确的界限。退变自20以后即开始,纤维环及髓核组织含水70%~80%,这些组织突出后逐渐失去水分同时缺乏营养而皱缩。皱缩后的椎间盘组织可仅有其原体积的1/4。Lindblom及Hullqvist指出,突出组织尚可被肉芽组织吞噬,突出组织的萎缩变小,可减轻或缓解对神经根及硬膜的压迫刺激,从而达到临床治愈。

在突出组织表面,有血管包绕侵入,产生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突出组织的纤维化及钙化。纤维化及钙化可延及纤维环甚至椎间盘内部,可使突出物缩小。X光衍射电子显微镜发现这种病理性钙质沉积,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

在儿童椎间盘的钙化表现为不同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消退型、休眠型、静止型。①椎间盘钙化的消退型与髓核突出的钙化沉积有关,更常见是侵犯颈椎间盘,胸椎腰椎区域少见。②休眠型,可在脊柱X线片中发现。可能有严重的症状,但继之钙化沉积症状可消失。③静止型的椎间盘钙化偶然发现存在于中间派间隙钙化,与体征与症状无关。

二、Schmorl结节和经骨突出

Schmorl结节是指髓核向上或向下通过软骨板垂直突入椎体内,Schmorl在尸体解剖中发现有38%的人有此结节,多发生在胸腰椎,其中男性39.9%,女性34.3%。在18~59年龄组男性比女性多一倍,在60岁以上组则女性比男性多一倍,Andrae在368例尸体解剖中发现有15%的人同时向椎体及椎管内突出。近来的解剖学研究发现,多数Schmorl结节发生在年轻人,成人的比例相对较小,这就提示了这样的概念,突出的髓核物质更易在髓核还是半液态情况下向骨内突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在突

出的区域早已有退变。也有人报告,尸体标本中发现76%有Schmorl结节,且多存于老年人,而在中青年的发病率较低。

多数的Schmorl结节直径在5mm以下,呈蘑菇样,居椎体中央偏后处。髓核突入椎体后,可发生下列变化:①椎体局部骨小梁骨折坏死,形成空腔以容纳突出的髓核,围绕髓核有炎症反应,以吸收坏死组织;②突出的髓核可逐渐或迅速增大,知道突出的压力与周围对对抗压力平衡;③突出的髓核脱水,髓核周围由髓核化生的软骨或骨细胞包被,周围骨小梁密度增加,限制其再扩大;④血管围绕突出的髓核再生,并通过软骨板裂隙进入椎间盘,导致髓核的纤维化、钙化及骨化。此时X线片上即可清楚的看到此结节。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与临床分型

(一)病理分型病理过程中的椎间盘,生化改变主要在髓核,使之凝胶特征蜕化,直至髓核完全消失及运动单位的功能严重破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而椎间盘的病理改变可激发交替发生于相临的组织,产生明显的症状与体征。Amstrong提出三个病理阶段:①髓核的进行性退变,水分减少,坏死块形成。纤维环后侧退变与断裂;②髓核从断裂的纤维环中突出;③经多年修复,纤维环为椎间盘内纤维结缔组织取代。X线片示椎间盘间隙变窄。现在大多仍依此作为讨论的依据。早在40年代Scitt和Young就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固定型和活动型。Schmorl分为反复性突出、固定性突出、嵌顿性突出和游离性突出。Mcnab提出将椎间盘突出分为五种病理类型:①周围性纤维环膨出,即在椎体后环以上环状纤维环突出,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②局限性纤维环膨出;

③椎间盘突出,移位的髓核限于很少几层的纤维环内,切开纤维环自行突出。④椎间盘脱出:移位的髓核穿过纤维环而位于后纵韧带之下。⑤椎间盘游离: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物质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宋献文根据手术观察及突出分为:①完整型,纤维环外层完整,突出呈球状;②骨膜下破裂型,纤维环仍可完整,突出物呈长椭圆形球状,高低不平,可向上或向下到相临椎体后面;③椎管内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物位于后纵韧带之下,或游离到椎管中。

(二)腰椎间盘突出的方式、形态及水平

(1)突出的方式与物质:有人认为纤维环内层破裂而外层完整,髓核组织通过裂隙将外层顶起而膨出。Schmorl及Junghanns则认为突出物质除髓核外。尚有纤维环及软骨终板。手术中所见,突出椎间盘多数是纤维环部分完整的局限性半球性隆起,或纤维环已破裂。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突出聚集于后纵韧带之下。在年轻人,则多连同部分软骨终板,更有甚者可带部分椎体向后移位。少数髓核组织在后纵韧带下向上或向下延续一段距离。也有成为游离块在硬膜外间隙或椎间孔处,还有的甚至突入硬膜腔内呈软骨肿瘤样物。Lindblom曾统计椎间盘后突方式为:①纤维环松弛变性后向后膨出的表层纤维环仍完整者占43.2%;②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表面覆以完整的后纵韧带者占25.

3%;③髓核游离于椎管内者占26.6%;④椎间盘萎缩,或疤痕化,与附近硬膜及神经根粘连者占2.8%;⑤髓核变性,张力低于正常者占2.1%。吴祖尧通过髓核造影将腰椎间盘突出的方式分为下列几个形式:①椎间盘膨出;②纤维环少数纤维断裂形成裂隙;③小口径突出;④大口径突出;

⑤髓核脱出;⑥全盘变性。但并非每例腰椎间盘突出都经过此过程。有的通过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形式表现。

(2)突出物的大小及突出方向:突出物小的直径仅5~6mm,如黄豆样隆起,大的直径可达1cm。如指腹样突入椎管。有人报告最大重量可达5g,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最大的重约15g。但突出物的大小与症状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一致,症状的产生也与椎管的大小及形状有关。特别在三叶形椎管,侧隐窝较狭窄时,小的突出即可产生明显的症状。因而有人将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按其与椎管局部前后径的比例分为三度:轻度:突出物高起不超过局部椎管前后径的1/3者;中度:约占局部椎管前后径的1/2者;重度:超过椎管前后径的1/2者。

三、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一)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Spengler则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三型:凸起型(protruded)、突出型(extruded)和游离型(sequestered)。宋献文分类法相似,接近于临床手术所见。能表示其破裂程度,便于临床应用。Depalma及Rothman根据突出部位将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分为三型,即后外侧方突出、神经孔内突出及中央型突出。并提出了有关各型的病理改变。①后外侧方突出,纤维环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即在椎间盘中线两侧。此处由于椎间盘退变使Ⅱ型胶原增多,纤维环本身薄弱,同时缺乏后纵韧带的强力的中部纤维的加强。因此为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据突出髓核组织的大小及椎间盘内压的程度,可在后纵韧带下。此时,突出物表现为较硬的且为平滑的隆起。并使后纵韧带与椎体分离。当大小增加时,韧带与椎体进一步分离,从而突出髓核组织可移向任何一个方向,一般是在中间或侧方,与神经根方向一致、平行、或突向椎间孔内。髓核可完全游离或仍可与髓核内纤维组织相连。此一类型乃最常见的一种。髓核物质突出后均可在硬膜囊至椎间孔之间一段的任何一点与神经根相接触。多数情况下,髓核物质直接突入其下或在神经根的内、外两侧,使神经根牵拉、紧张。大的突出,不但可致神经根紧张,还可压迫神经根,将其顶至骨性椎板上或过度折皱的黄韧带上。当椎管狭窄(发育性或获得性)时,神经根受压的机会明显增多。一些作者认为,黄韧带过度折皱一般不会造成压迫。但Depalma及Rothman的意见,此乃较为常见的压迫因素。戴力扬等实验发现腰椎椎管在前屈时,黄韧带紧张,椎管容积增大。而在过伸时,黄韧带折皱,容积变小,且可嵌压神经根。在腰骶角增大时,尤其是接近水平位时,腰椎板可嵌压硬膜囊,形成环状压迫。而这时,神经根以受压为主,而不紧张。因此其主诉是感觉运动障碍而非疼痛;②椎间孔内突出,椎间盘可向后经后方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入椎管,或进入椎间孔内,破裂型突出亦可逐渐经过后纵韧带下,

至椎间孔内。在椎间孔,突出物可压迫神经根导致其紧张。直腿抬高试验或仰卧挺腹试验等均可产生严重的下肢的放射状疼痛。Stephens等观察了孤立的20例脊柱标本的腰椎间孔,发现在腰椎间盘异常时,椭圆型的椎间孔可有明显的改变,椎间孔变形,可以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症状与体征;③中央型突出,真正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是髓核物质通过纤维环后部中间突出,到达后纵韧带下。后纵韧带在中部纤维的部位增厚,加强了后方纤维环,因此纤维环的外层完全破裂者罕见。后纵韧带在脊柱极度屈曲受力时,可以破裂而致髓核物质通过进入椎管。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时间的战立,致神经根受压,局部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围神经根,也使神经根的位置异常、水肿及形成条索状物压迫。髓核在后纵韧带下也可构成对神经根的压迫,产生症状。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症状机制

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产生的机理主要有三种学说:

(1)机械受压学说自从1934年Mixter和Barr首次作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以来,很多学者认为机械压迫神经根是引起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亦有认为受累神经被过度牵伸所致,而单纯的神经压迫实属罕见。牵伸的神经常呈紧张状态,若不及时消除,将发生神经炎症和水肿,导致神经内张力增高,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剧。

脊神经有丰富的神经外膜,包绕在神经束外,神经外膜由弹性胶原结构和脂肪组织组成,因而具有弹性缓冲作用,之神经不易受到机械性的损伤。在神经外膜的里层,尚有一层神经束膜,此膜有化学屏障功能,能防御外来的化学刺激,从而使神经免受化学性损伤。但神经根的神经外膜组织极不发达,故无弹性缓冲作用和化学屏障功能,容易导致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因此在椎间盘突出中神经根损伤极为常见。

(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神经根机械受压对引起疼痛虽起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完全结实椎间盘源性疼痛和体征。Murphy和Rothman等提出,正常神经受压时并无疼痛发生,只有炎症神经受压时才引起疼痛。手术证实,椎间盘突出附近的神经根常有充血、水肿、炎症变化。这种炎症神经对疼痛异常敏感,术中稍一触及神经即可引起病人严重疼痛。造成神经根炎的原因,Mashall等认为,其发生机理主要是椎间盘变性,纤维环薄弱破裂后,液状的髓核液从破口溢出,沿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通道扩散。髓核液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质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同时大量“H”物质(组织胺)的释放;神经根又无神经束膜化学屏障,因而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Murphy等又指出:炎症时,多种化学媒质能诱使血管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高,组织胺大量释出。在神经外膜和内膜处,以及神经束膜处有大量载有组织胺的肥大细胞出现,易致神经根和窦椎神经中渗出大量炎性白蛋白。此改变增加了神经内压力,引起局部缺血和电解质紊乱,因而刺激神经根和窦椎神经,引起此神经支配区的疼痛。同时,此局部变化还可破坏正常神经的生理传导,形成人工突触(artificial aynapse),

使功能活跃的其他脊神经与痛觉传入纤维发生短路,从而引起急性腰椎间盘综合症。Saal认为结构异常并不足为引起神经成分的机械性障碍的唯一解释,因此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神经根痛的病人进行手术切除椎间盘,对椎间盘标本进行炎症物质磷脂酶A2的研究,发现其活性较已知的其他任何组织的活性大2~10万倍,由于此酶与细胞释放花生烯酸有关,因此,其对前列腺素与白细胞三烯有限制其生成速度的作用。从而提供了有关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炎症的生物化学证据。

(3)自身免疫学说近几年来,Gertzbein等通过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提出了椎间盘自家免疫病的设想。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结构组织,与周围循环毫无接触,其营养主要来自软骨盘的弥散作用。故人体髓核组织被排除在机体免疫机制之外。当椎间盘损伤或病损后,髓核突破纤维环或后纵韧带的包围,在修复过程中新生血管长入髓核组织,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密切接触,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便成为抗原,机体在这种持续的抗原刺激后,免疫反应因此而产生。由于免疫反应,一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还可引起其他节段的椎间盘变性和疼痛。Gertzbein等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白细胞游动抑制试验的方法,可测知椎间盘突出后细胞免疫反应的存在。青岛医学院近对此进行了有关的研究,证实了机体中确实存在有自家免疫现象。通过对腰椎间盘手术的病人进行了有关免疫学的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着体液免疫反应的异常,而其中IgG、IgM可能是椎间盘组织抗体,与椎间盘退变有关。而IgA、IgD、IgE与椎间盘退变无关。补体系统可能参与抗椎间盘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对慢性腰腿痛病人,在排除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时,可试用IgG、IgM等免疫蛋白检测协助诊断。尤其是破裂型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实验还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存在细胞免疫反应的异常。

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腰椎平片

二、特殊造影

(一)脊髓造影

(二)腰椎间盘造影

三、CT扫描

(一)脊柱、椎管和脊髓X-CT正常表现

(二)椎间盘突出CT征象X-CT检查方法和扫描技术

(三)腰椎间盘突出的鉴别诊断

(四)椎管狭窄

(五)椎间盘突出的术后复发

四、MR检查

(一)脊柱、椎管和脊髓MRI的正常表现

(二)椎间盘突出、膨出

(三)椎间盘突出后继发改变

(四)椎间盘术后改变

参考文献

1、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腰椎间盘造影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

丁晓毅童国海陈克敏

一、椎间盘检查总论

二、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CT检查(CTD)

三、椎间盘造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四、腰椎间盘造影的器械和方法

五、腰椎间盘造影的X-RAY、CT表现

六、腰椎间盘造影与IDET的关系

一、椎间盘检查总论

用于诊断椎间盘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CT、MR、脊髓腔造影、脊髓腔造影CT 检查(CTM)、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CT检查(CTD)。

(一)腰椎X线平片:观察椎体、小关节、椎间隙、脊柱的排列,尤其动力位的拍片。这是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

(二)腰椎CT 检查:观察椎间盘横断面;突出、膨出的程度、方向。椎间盘内“真空征”现象。神经根旁气体。后韧带骨化。椎管狭窄。小关节变性等等。

(三)腰椎MR检查:对椎间盘病变的敏感度较高。能一定程度的反应椎间盘的病理改变。可以观察到病变椎间盘的信号异常。突、膨出椎间盘后方外层纤维环的高信号--(HIG -High Intensity Zone)。椎间盘突出游离的方向、部位。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

(四)脊髓腔造影:临床应用较早。在珠网膜腔内注入造影剂,以观察突/膨出椎间盘对硬膜囊的压迹进行诊断。以往使用油溶性碘造影剂,有较多的并发症,很容易造成珠网膜腔粘连。在水溶剂碘造影剂面世后,并发症明显减少。脊髓腔造影主要显示的是硬膜囊的受压表现。但是椎体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均会造成硬膜囊的受压,椎间盘后方硬膜囊前间隙增宽而出现假阳性,假阴性。

(五)CTM:髓腔造影之后做CT薄层连续扫描,再进行二维重建,可以进一步观察到神经根的

充盈、受压、移位。但是,如果突/膨出的椎间盘没有造成硬膜囊的受压,其诊断率就明显的下降。

上述的各种检查方法对突/膨出的椎间盘均有各自的敏感性,特异性。但是观察椎间盘的病理性改变;纤维环的退变;破裂、撕裂,破裂、撕裂纤维环的开口方向及髓核的完整性。椎间盘造影的检查方法优于上述的各种检查方法。

二、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造影+CT检查(CTD)

椎间盘造影始于1948年Lindblom。有统计表明椎间盘造影的诊断率居各种检查方法之首,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而且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并发症。本世纪由于CT、MR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及经验积累,CT、MR检查已成为诊断腰腿痛患者的病因首选。

近年来非血管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CT导引下的经皮穿刺技术日趋成熟,CT+“C”臂透视机导引下的椎间盘造影+造影后CT(CTD)较单纯透视机导引下的椎间盘造影技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有了明显的进步。CTD检查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诊断标准DDD(Dallas Discogram Description)。DDD分级法完整的分析了CTD检查所得的信息。区分了椎间盘退变和纤维环破裂。

由于椎间盘造影作为一种侵袭性技术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但近来由于微创的非血管介入技术推广,尤其是CT导引椎间盘突出的硬膜外注射疗法以及纤维环修补术(IDET)的推广,CTD检查有望成为一种椎间盘病变术前及术中诊断性治疗的常规检查手段。

三、椎间盘造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患者临床上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

2.CT、MR检查有椎间盘突出、膨出。

3.有做IDET指征的患者

4.术后腰腿痛症状没有缓解或缓解不明显

(二)禁忌症:

1.无特殊禁忌症。

2.巨大型椎间盘突出,做椎间盘造影可导致椎管的阻塞

3.腰椎间盘突出造成马尾综合征

4.碘过敏阳性

5.不能排除椎管内肿瘤或感染性病变

四、腰椎间盘造影的器械和方法

(一)机械:X线透视机;“C”臂透视机;CT;DSA。

(二)材料:消毒包1只;弯盘1只、消毒小药杯、2只、消毒纱布、棉球若干、镊子1把。

30%OMIPAQUE 10ml。

20G穿刺针10cm 1根。

5ml消毒针筒2只

(三)造影方法:

1.在X线透视机下穿刺,造影。拍正侧位片。

2.近来在X线透视机下进行穿刺后做椎间盘造影,拍正侧位片。患者再移至CT机做横断位扫描,观察造影剂在椎间盘横断位的分布。

3.将“C”臂透视机放在CT床架前,使透视、CT横断面扫描同步进行,让腰椎间盘造影技术变的安全、简便、微创、操作规范化。

(四)主要操作步骤

1.X线透视机导引下椎间盘造影

X线透视机下:

双针法进针,减少穿刺次数,避免椎间盘损伤。

患者侧卧位,局部皮肤消毒,铺洞巾,局部皮肤麻醉。

(1)双针椎体旁进针法;腰棘突旁正中线约5 mm,穿刺针经过硬脊膜囊外侧进入椎间盘。

(2)双针椎体后方进针法;经腰棘突间正中进针,穿刺针经过硬脊膜囊进入椎间盘。

(3)双针椎体侧旁进针法;腰棘突旁正中线约8~10 mm进入椎间盘。

前两个径路椎间盘造影时,穿刺针需要经过硬膜囊,会造成硬膜囊创伤,脊髓性头痛,理论性脑膜炎,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造影反应。甚至诱发椎间盘突出。椎体侧旁硬膜囊外椎间盘造影主要缺点是要求准确的三维定位及患者正确的体位。由于椎体旁路径有包括横突,椎小关节组成的骨性结构阻碍,使穿刺的难度加大,对操作者调整穿刺针方向的水平要求较高。透视导引下的穿刺,仅能从侧面观察穿刺针尖的位置,有时很难判断穿刺针尖是否位于髓核内,从而增加椎间盘造影的假阳性率。

2. CT“C”臂透视机导引下椎间盘造影

这是一项新颖的穿刺技术。穿刺针在CT“C”臂透视机的同步监视下,使得穿刺变得椎间盘造影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明显下降。在CT导引下,从椎间盘的横断面图象能清晰地观察到椎体的骨性结构及神经根,穿刺针能找到较好的进针入路准确的顺利到达髓核中央。在“C”臂透视机导引下,穿刺针寻找到椎间隙的中间进针,避免穿刺针位于终板的下缘而造成造影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更重要的是使椎间盘造影操作变得规范化;使椎间盘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1)测量、定位;在CT检查床上,患者俯卧位,腹部垫高10cm以使脊柱舒展。做腰椎侧位Scoute扫描。横断面扫描定于椎间盘层面,层厚层距3mm。穿刺层面选择扫描后提供的最中央一幅

图像,在该图像上给予Grid方格,在皮肤上,从中心线到穿刺点划出一根直线,从椎间盘中央到皮肤穿刺点划出一根直线,测量出两线的距离及交角。将CT检查床回到所选择的穿刺层面,给予激光线,根据皮肤表面激光线的投影,从中线到穿刺点在皮肤表面划一直线。

(2)消毒;皮肤局部消毒,铺洞巾,穿刺点局部麻醉。

(3)穿刺;穿刺针从穿刺点斜向内下方,做CT扫描,观察穿刺针的行径,应该避开椎小关节,神经根,穿刺针的角度使针尖能直接到达椎间盘的髓核中央部份。将CT床移动,使所穿刺的椎间盘层面到“C”臂透视机下,在透视监视下,穿刺针从椎间隙中央进入髓核内,进针时保持穿刺角度。穿刺完毕,进行CT扫描,明确穿刺针尖位于髓核中央。再将使所穿刺的椎间盘层面到“C”臂透视机下,在透视监视下,注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的弥散情况。

L5-S1椎间盘层面穿刺;该层面的穿刺一直是道难题。由于解剖的原因,双侧髂骨嵴阻挡穿刺针水平进入椎间盘内,有的患者双侧小关节和横突之间的通道狭窄,使穿刺针不能进入髓核的中央。CT 和“C”臂透视机下同步操作,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难题。患者俯卧位,腹部垫高10cm以使脊柱舒展。做腰椎侧位Scoute扫描。在L5-S1椎间盘层面划线,横断面扫描线与椎间盘层面相平行。扫描时,根据CT机器提供的数据,给CT机架打角度。皮肤表面的穿刺点定位方法和其他椎间盘层面一样。要注意的是;穿刺时穿刺针进入体内时要掌握二个角度,一个角度是从由穿刺点斜向内侧进入椎间盘,另一个角度是穿刺针与倾斜L5-S1椎间盘层面相平行。前一个角度在CT横断面扫描时得到纠正,后一个角度在“C”臂透视机监视下进行。

(4)注射造影剂;

造影剂使用非离子性造影剂,其的副作用小,并发症少。

造影剂注射剂量1~3ml。正常的椎间盘一般注射1ml,也有文献报导正常椎间盘内可注射3ml。日常工作实践中,对于正常的椎间盘,我们仅注射1ml造影剂,在注射0。6ml左右时就会感到注射针管的压力存在,注射至1ml时注射针管的阻力明显增高,放松注射针管,针管会自动弹出。为了避免正常的椎间盘损伤,我们注射仅注射1ml造影剂。

对于病变的椎间盘注射的剂量不等,由于纤维环的破裂,造影剂从髓核向纤维环内弥散,注射时的压力相对比正常椎间盘内注射的压力减小。但是,病变椎间盘内注射造影剂的剂量肯定增加,注射剂量1~5ml不等。日常工作中,注射造影剂的同时,我们密切同步观察“C”臂透视机的屏幕,看病变的椎间盘内造影剂弥散的情况,此时,往往看到造影剂在椎间盘内不规则的弥散。纤维环破裂的椎间盘,可以观察到造影剂突破椎间盘的后缘向后方椎管弥散。在“C”臂透视机上打印照片。取得造影剂突破椎间盘后缘向后方椎管弥散的影像。

拔去穿刺针,患者立刻取仰卧位,做CT的椎间盘造影检查(CTD)

(5)CT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做腰椎Scout扫描。在Scout扫描图像上,扫描层定在椎间盘造影的层面上,扫描线与椎间盘层面平行。层厚层距均3mm。有文献报道,造影后2~3小时做CTD检查。我们是术后即刻和术后2~3小时均做CTD检查。

五、椎间盘造影的X-RAY、CT表现

(一)椎间盘造影的X-RAY影像表现

X-RAY椎间盘造影正常表现;1979年吴祖尧根据椎间盘造影中髓核形态分成5种病理类型;

(1)后外侧膨出和小口径破裂:髓核密度均匀,大小正常,前部尚完整,后部见一尾巴延伸到椎间盘后缘,造影剂漏入后方椎管内,椎间隙正常。

(2)后外侧大口径破裂:髓核密度不均匀,造影剂溢出正常髓核范围,边缘不规则,提示椎间盘变性,漏入后方椎管内,椎间隙狭小。

(3)全盘变性:造影剂分布在整个椎间盘,且与椎体上下缘接近,表示整个纤维环均变性,累及软骨终板。椎间隙明显狭窄。

(4)椎体内突出:又称“许氏”结节。

(5)经骨突出:造影剂经永存骨骺和椎体间通道到达前纵韧带。

(二)CT椎间盘造影影像表现

1987年BARTON L。SACHS,MD,HEIKKI V ANHARANTA,MD,提出了一种新的CT椎间盘造影分类:Dallas Discogram Description (DDD)。

DDD结合X-Ray的前后位,侧位摄片及CT椎间盘造影的横断位图像。DDD包括5方面的内容;纤维环退变、纤维环破裂、临床征象、造影剂容量和其他信息。

Dallas Discogram Description (DDD)

退变纤维环破裂(造影剂外溢)临床征象疼痛0-没有变化0-没有外溢P-压迫感

1-局部(小于10%)1-进入内侧纤维环D-不相同

2-部分(小于50%)2-进入外侧纤维环S-相同

3-全部(大于50%)3-超出外侧纤维环R-明确复制

造影剂容量:每个椎间盘造影剂注入量,正常的可注入1~3ml,病变的椎间盘量还要多些。

其他信息:记录前四方面中比较重要,但非特异性的信息,如终板破裂、许莫氏结节、腿痛伴/不伴下腰痛、由于严重疼痛停止注射造影剂。

BARTON L和SACHS报导DDD的正确性的基础:

1.重复性;不同医生不同时期所作的分级是一致的。

2.分级系统的比较;Quninnell 方法和DDD方法比较病灶的蜕变相似度很高,纤维环破裂的相似度也极高。

(1)疼痛与DDD分级的关系;当操作时产生与平时相同或相似的

疼痛,往往病人存在中到重度的退变。注入造影剂后发现有严重的纤维环不完整的病人,往往会有与平时一样的疼痛或压迫感。

(2)图像特性的比较;

平片椎间盘造影与CT椎间盘造影:由DDD诊断的CT造影可以比平片多获得25%的信息。CT 椎间盘造影与CT椎间盘平扫:由DDD诊断的CT造影可以比平扫或椎管造影多获得30%和33%的信息。

造影剂注射量;造影剂的注射量与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破裂密切相关。当退变及椎间盘破裂的评分增高,造影剂量也增加。

(三)CTD检查优点;

1.排除椎管造影及CT平扫时假阳性和假阴性

2.对椎间盘外侧型、后外侧型突出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3.可以提供最佳的区分纤维环退变,纤维环破裂的病理和影像学图像之间的相互关系。

CTD有很高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最低。更重要的是CTD与椎管造影及CT检查相比提供了更高的可信度及更少的不确定性。可以对怀疑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而无法确诊时应选择椎间盘造影,尤其椎间孔型突出(97。5%)、椎间盘术后复发(89。5%)的患者。

有文献报道,MRI诊断的以无创性、敏感性及特异性高而广泛应用,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但是对于预行手术的患者,为了明确椎间盘的平面,及椎间盘退变和破裂的程度,术前进行CTD检查。

(四)椎间盘突出5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1989年)

Accuracy Rates False negative False positive Sensitivity Specifilicity CT 73.5 28.5 24.1 71.5 75.9

Myelography 70.2 29.8 29.9 70.2 70.1

Mi Meography- CT 77.1 21.8 24.3 78.2 75.7

Di Scography 58.4 18.6 68.6 81.4 31.4

Di Scography- CT 86.8 8 19.3 92.0 80.7

六、CTD与IDET的关系

做IDET时,为了达到预期的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根据CTD检查提供的椎间盘病理改变,选择导管的类型。

对于椎间盘膨出选择普通型导管,导管头部的加热线圈较长,修补的范围较广。

对于椎间盘破裂的选择减压型导管,减压型导管的头部有1。5cm长的加热线圈,加热部分集中,可以对纤维环破裂的部位集中加热。在CT “C”臂的监视下,导管能准确的置于椎间盘的破裂口。

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椎间盘3级退变的患者,在做IDET的操作中,导管加热的头部较难置于纤维环和髓核交界的位置,有2例穿刺成功,但是导管加热的头部或者穿到纤维环的外层,或者穿到神经根的下方,手术失败。

CTD也能提供多层面椎间盘病变的信息。有2例患者,术前根据临床资料,CT或MRI检查诊断为L4-L5椎间盘层面病变,做CTD检查后,发现病变位于L3-L4层面。

因此,我们认为CTD能较好给我们治疗椎间盘突、膨出提供良好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40例CT、“C”臂引导下IDET治疗临床疗效初步分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放射科

陈玮

经皮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慢性腰痛在美国始于1997年,至今已报道治疗5万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很多文献对IDET术后1—2年疗效的随访予以肯定。我院自03年12月起开展在CT、“C”臂引导下IDET治疗盘源性腰腿痛,至今已有40余例,现将初步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对03.12—04.11间行CT、“C”臂引导下IDET治疗40例患者41个椎间盘层面予以回顾性分析。

一、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53岁--73岁,平均年龄44.35岁。在41个椎间盘层面中,

L34层面2例,L45层面23例,L5S1 层面16例。

二、术前临床表现: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1例,腰痛无下肢放射痛9例,间歇性腰痛7例,不典

型症状(下肢感觉异常等)3例。

三、术前体检:观察脊柱是否居中;前后左右弯腰试验;俯卧位-脊柱、双侧棘旁及双侧环跳压

痛试验;仰卧位-髋“4”试验;直腿抬举试验;拇趾肌力。

四、术前影像学检查:X线正侧位平片33例,L3-S1椎间盘CT 平扫40例,腰椎MR检查15例。

开展初期10例未行椎间盘造影,后30例31个层面均行椎间盘造影,提示31个椎间盘层

面纤维环均破例,其中纤维环单纯破裂8例,纤维环退变伴破裂23例。

五、术前诊断:L34膨出2例;L45膨出12例;L5S1膨出4例;L45突出11例;L5S1突出12

例。(膨出18例,突出23例)其中合并:L45膨出伴椎管狭窄1例;L34膨出变性1例;

L45膨出变性1例;L45突出变性1例;L5S1突出游离2例;L45突出游离1例。

六、材料:引导设备为CT、“C”臂机,所需主要器械为20G PTC 导引针,17G特制“铲形”穿

刺针,SpinCATH普通探头和SpinCATH减压探头,ORATEC-50 IDET治疗仪。

七、治疗参数:手术在CT、“C”臂引导下进行,在23G导引针导引下,17G穿刺针及SpinCATH

探头依次进入手术椎间盘内,SpinCATH探头加热端盘曲于椎间盘后缘纤维环和髓核移行部

进行射频加热。加热方案a) 使用减压探头,治疗阻抗为33?,6分钟内从50℃上升到85℃,

85℃持续6分钟;b)使用普通探头,治疗阻抗为125?,依据病人纤维环厚薄不同及术中对

加热的耐受性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b1)普通探头高温方案:13分钟内从65℃上

升到90℃,90℃持续4分钟;b2) 普通探头中温方案:10.5分钟内从65℃上升到85℃,

85℃持续4.5分钟,b3) 普通探头低温方案:8分钟内从65℃上升到80℃,80℃持续5.5

分钟。术毕所有患者予以先锋5号1g 针道内注射预防感染。

八、术后康复指导:0—4周尽量卧床休息,下床需配戴腰围,出院2周来门诊复诊;4—8周从

事轻松家务劳动;12—16周后逐步增加运动量。

九、术中、术后对患者予以随访,随访频度为术中、术后1天、1周、2周、1月、3月、6月及

以上,出院后除部分门诊随访外,大部分予以电话随访为主。

结果

40例41个层面中2例L5S1突出患者穿刺失败,其余38例39个层面穿刺成功,对39个层面分别行IDET治疗,其中最初有5例突出患者使用减压探头治疗,其余33例突出/膨出患者共34个层面均使用普通探头治疗,选择高温参数7例7个椎间盘,中温参数14例14个椎间盘,低温参数13个13例椎间盘。38例39 个层面IDET治疗均未发生皮肤灼伤、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失调、导管断裂在盘内和椎间盘炎症等相关并发症。

在IDET治疗术中,31例腰部及腿部感觉明显放松,7例无明显感觉。

术后1周—1月间共随访38例,19例出现相应治疗部位的腰痛腿痛,予以CT导引下椎管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后,症状缓解。3例无症状。16例腰腿痛明显缓解。

术后4—6月间共10例随访10例,5例感觉无症状,恢复日常工作学习。3例劳累后偶有腰腿痛,2例间隙性腰腿痛,1例症状加重准备手术(为L45膨出伴椎管狭隘患者,男性,30岁)。

术后6月以上共9例随访7例,5例感觉无症状,恢复日常工作学习。2例劳累后偶有腰腿痛复发。

讨论

一、IDET的治疗机理

IDET的治疗机理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局部加热使得纤维环内胶原纤维变性收缩,封闭纤维环裂隙,从而加固椎间盘结构。2.局部加热灭活椎间盘内的炎症介质和降解酶(磷脂酶A2等),从而消除化学性炎症。有研究表明,退变的椎间盘内磷脂酶A2等介质活性明显升高,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产生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引起下腰痛。3.局部加热能破坏椎间盘内的伤害感受

器,达到止痛作用。Coppes及Freemont等实验显示退变的椎间盘内神经末梢及伤害感受器的分布较正常椎间盘更多更广泛。

二、IDET的疗效及术后康复过程

目前由于缺乏特异性体征及影像学表现,IDET疗效评价通常采用自评方式。国外文献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有VAS痛觉评分和36项健康调查表(SF-36)中躯体痛觉(SF-36BP)和机体功能(SF-36PF)2个子评分系统,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在Saal等的前瞻性研究中显示VAS、SF-36PF、SF-36BP在IDET术前术后均有改善,并有显著差异。但这3种评分间存在差异:SF-36PF 在术后6—24月的提高最为显著,SF-36BP在术后24月中逐步提高,而VAS在术后6个月之后不再进一步改善。我们的随访时间较之明显缩短,但已有接近的趋势,就是患者术后的机体功能恢复较主观疼痛改善明显。

对于IDET术后康复过程,我们通过临床随访大致概括为4个阶段,1.术后1—7天,患者症状较术前减轻,此时可能与纤维环裂隙闭合抑制炎症介质的进一步释放有关。2.术后1月,患者出现(或无明显)腰腿痛,此时我们考虑与椎间盘IDET术后水肿有关,暂称之为椎间盘水肿期。3.术后1—3月,患者症状消失,但可有反复,我们暂称之椎间盘修复期。4.术后3—6月或以上,患者基本恢复日常工作,偶有症状,我们称之为椎间盘稳定期。但因个体差异及多参数影响,每个患者的康复过程不尽相同,大部分患者在术后3个月以后症状改善最为明显且稳定。

三、适应症的选择

国外文献报道的IDET适于治疗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慢性腰痛,主要包括1.慢性持续性腰痛6个月以上。2.药物、理疗等保守治疗不能缓解。3.神经系统体检阴性。4.直腿抬高试验阴性。5.MR检查未见神经根压迫。6.病变节段椎间盘造影时诱发典型下腰痛,相邻节段诱痛试验阴性。禁忌症的说法多不统一,主要有:1.椎间盘感染,2.非盘源性引起的腰痛。3.有脊柱手术史。4.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而对于椎间隙狭窄和椎管狭窄定位相对禁忌症。

我们在随访中发现1例先天性椎管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内症状无缓解,并有加重,主要表现为站立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目前该患者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其余患者IDET术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显示突出和膨出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两者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但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3例椎间盘明显变性与3例椎间盘突出游离的患者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前显示腿痛大于腰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患者,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前椎间盘造影显示单纯破裂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好于椎间盘退变伴破裂的患者,同时退变明显的患者在穿刺放置导管时技术难度较高,导管易在盘内扭曲变形或纤维层处穿出,造成手术失败。

四、治疗温度的选择

研究显示60℃时纤维环胶原蛋白变性收缩,45℃时痛觉神经末梢破坏凝固,超过51℃会损伤椎体终板。

多位学者在文献上发表了探头加热时周围组织温度分布图,因使用实验材料各不相同(尸体或活体动物),所得温度数据也不一致。Saal和Kleistueck等的研究大致是SpinCATH探头温度在90℃时,邻近探头的组织温度为75℃,探头外周2mm范围的纤维环温度在60-65℃,外周5mm范围温度在39-42℃左右,这一结果在NASS2000大会上做了报告。Christopher在今年的SPINE上发表说上述温度低于实际温度,他认为探头外周2-4mm范围温度超过60℃,外周9-14mm温度超过45℃。

我们对IDET治疗温度作了初步分析,认为中国人群使用普通探头较减压探头效果好,即使突出患者亦如此。使用中、低温方案较高温方案治疗效果好。我们在治疗中,对每位患者的治疗温度和导管位置作了记录,发现随访中疗效欠佳的患者许多是病变椎间盘的纤维环薄,或者在治疗时使用了高温、中温方案。在术后的CT扫描时,我们也发现许多椎间盘内出现了气化。当然,适合中国人群的IDET

治疗精确温度需进一步研究。

IDET的治疗在国内还刚刚起步,在我院的治疗也只有40余例,随访时间不足1年,随访的例数较少。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科研经验需我们进一步积累。

腰椎病腰间盘突出解剖图

腰椎病、腰间盘突出解剖图 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 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

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 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

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 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

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 颈椎 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 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 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 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 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 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 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 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 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 要注意 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 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骨错缝、筋出 筋出槽、骨错缝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1定义 1.1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 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1.3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 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2诊断 2.1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2.2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椎间盘的解剖

椎间盘的解剖、病理生理及其影像学表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 丁晓毅童国海陈克敏 椎间盘的解剖及生理 一、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椎间盘由软骨、纤维环和髓核三个部分组成 (一)软骨终板软骨终板由纤维软骨组成,在椎体的上、下各一个,其平均厚度伟1mm。软骨终板内有许多微孔,是髓核的水分和代谢产物的通路。在婴儿期有微血管穿过,出生8个月以后血管开始关闭,到20-30岁完全闭锁。软骨终板内无神经组织,因此当软骨终板损伤以后,既不产生疼痛,也不能自行修复。软骨板如同关节软骨一样,可以承受压力,防止椎骨遭受超负荷的压力,保护椎体,主要软骨终板保持完整,椎体就不会因压力而发生吸收现象。 (二)纤维环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有胶原纤维带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带组成。各层之间有粘合样物质使彼此简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纤维环的前侧部和两侧部最厚,几乎等与后侧部的2倍。最内层纤维和进入髓核内并与细胞间质相连,因此和髓核之间无明确的分界。整个纤维环几乎呈同心圆排列,其外周纤维较垂直,而越到中心倾斜度越大。纤维环十分坚固,紧密附着在软骨终板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三)髓核出生时髓核比较大而软,位于椎间盘的中央,不接触椎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髓核位置有变化,椎体的后面的发育较前面的快,因此到成年时,髓核位于椎间盘偏后侧。髓核越占椎间盘横断面的50-60%。在幼儿时期,椎间盘内层纤维环包绕在脊索细胞的周围,10岁以后脊索细胞消失,仅有软而呈胶冻状的髓核,12岁时髓核几乎完全由疏松的纤维软骨和大量的胶原物质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物质逐渐被纤维软骨取代。儿童时期的髓核结构和纤维环分界明显,但在老年时期的髓核水分减少,纤维化和髓核的分界不明显。髓核内有比较致密的、分化不好的胶原纤维网状结构,每层胶原纤维覆以粘多糖蛋白复合体和硫酸软骨素,使髓核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依据年龄的不同,髓核的水分含量可占髓核总量的75-90%。髓核内的各种成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网状胶样结构;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使脊椎均匀地负荷。正常人的高度变化和髓核内水分改变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来自纤维环和软骨板的纤维软骨逐渐替代髓核中粘液样胶原物质,并使髓核的形态随着改变。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变为扁平状,使压力向各个方向传递。在相邻的椎体活动中,髓

《专业基础综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考试大纲

《专业基础综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考试大纲 《人体解剖学》部分(占60%) 一、运动系统: (一)骨学 掌握骨的分类、构造,熟悉躯干骨的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横突孔通过的结构,熟悉椎孔、椎间孔的形成和通过的结构,熟悉构成胸廓的骨有哪些,掌握胸骨角的概念,熟悉四肢骨的名称,掌握翼点的位置、特点及投影,掌握颅底内面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 (二)关节 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熟悉椎骨的主要连接结构:椎间盘、椎间关节、黄韧带和前、后纵韧带位置,掌握椎间盘的位置和构成,熟悉椎管后壁的构成,掌握肩、膝、髋关节的构成及特点,熟悉肘、腕、踝关节的构成。 (三)肌学 熟悉躯干肌包括哪几部分肌肉,掌握膈的位置、特点及裂孔通过的结构,掌握上肢臂前、后群肌各肌肉的名称,掌握下肢大腿前、后群各肌肉的名称和小腿后群浅层肌肉的名称。 二、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道的概念,掌握牙式的表示方法,掌握腮腺开口位置,掌握咽峡的构成,掌握食管的位置、狭窄及距中切牙的距离,掌握胃的出、入口的名称和胃大、小弯的位置,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大乳头的位置,掌握阑尾根部的位置特点及体表投影,掌握结肠和盲肠的结构特征,掌握肝的体表投影、胆囊的体表投影,掌握胰的位置及分部。 三、呼吸系统: 掌握鼻旁窦及开口位置,熟悉喉软骨有哪些及喉的分部,掌握声带和声门裂及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掌握气管杈的位置及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掌握上、下呼吸道的概念,肺的分叶和肺门通过的结构,了解胸膜的概念,熟悉胸膜腔的形成及肋膈隐窝的位置和意义。 四、泌尿系统 掌握肾的位置及被膜,熟悉肾的皮质和髓质的位置及肾盂的位置和形成,掌握输尿管的狭窄部位,掌握膀胱三角的概念。 五、生殖系统 (一)男生殖 掌握男性生殖器的组成,掌握射精管的合成及其开口,掌握前列腺的位置及通过的管道,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及弯曲。 (二)女性能生殖 掌握女性生殖器的组成,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和位置,掌握输卵管分部及进行输卵管结扎术的部位。 六、腹膜 掌握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掌握大、小网膜位置,掌握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膀胱陷凹的位置及意义。

腰椎间盘解剖

腰椎间盘解剖 从猿到人的直立行走,开阔人类的视野,但是人体脊柱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人类发一直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困扰。原始文化将其归结为妖怪做崇。称为“魔鬼的一脚",脊柱对人体起支撑,运动,缓冲保护作用,腰椎间盘解剖有助于对腰腿痛的进一步了解。 成人脊柱共由26个椎骨组成,如同落砖一样逐渐的垒起来,并靠23个椎间盘来连接这26个椎骨,在这23个椎间盘中,每一个都可能发生椎间盘凸出,(临床上常见一个椎间盘凸出,也可2、3个)引起神经压迫并且引起相应的症状。椎间盘占脊柱长度的四分之一,与人身高有密切关系。 脊柱从受孕第3周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30岁,原节的形成标志着脊柱发育的开始,继之成了脊索突,这一过程包括了神经外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分化。在中胚层组织中形成的体节连接着神经管(神经外胚层)和脊索,在人类其数量为42-44个,在体节为准备形成骨性结构开始移行的同时,脊索周围的部分体节分化成头侧细胞稀疏而尾侧细胞密集的生骨节。每个生骨节在细胞稀疏区与密集区的交界部位发生分离,即生骨节的尾侧细胞密集区移行于下一个生骨节的头侧细胞稀疏区。 一.椎间盘的组成

腰部椎间盘有5个,即L1~2、L2~3、L3~4、L4~5、L5~S1。椎间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组成。纤维由坚韧的纤维组织环绕而成,外层主要是I型胶原纤维,排列密集,部分胶原纤维插入椎体;内层主要是较低密度的Ⅱ型胶原纤维,与外层相比,缺乏明显的板状排列。髓核在腰部位于椎间盘中心的稍后方,在年轻人尸体上,外观呈半透明的凝胶状,主要由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组成,通过Sharpey纤维附于椎体骺环。透明软骨终板是椎体的上、下软骨面,构成椎体的上、下界,与相邻椎体分开。Sharpey纤维围绕于椎间盘的最外层,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无软骨基质。椎间盘通过固定相邻的椎体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允许椎骨间的相互运动,同时吸收加载到脊柱上的载荷和能量。腰椎间盘与其周围组织如脊神经有紧密联系,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可继发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引起腰腿痛。 二、椎间盘的解剖特点

颈椎解剖图

颈椎解剖全解 颈椎(cervical vertebra)是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颈椎共有七个组成,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每个颈椎都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对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之间由韧带、椎间盘连接形成颈椎。 一、颈椎骨 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除了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以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1、第一颈椎的特点 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2、第二颈椎的特点 第二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3、第七颈椎的特点 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颈部肌肉 1浅层肌肉 颈部肌肉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是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 2、斜方肌上束 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

2深层肌肉 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 第一类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 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 这里需要领会倾斜和弯曲的区别,思考一下:内收下巴和向前抻脖子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倾斜还是弯曲? 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 方倾。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头夹肌、颈夹肌是位于颈后的第一类肌肉,两侧收缩使颈后倾,单侧收缩使 颈向侧后倾。 颈长肌、头长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前部,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前方屈。半棘肌属 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后部,收缩时使颈后伸,单侧收缩向同侧后方弯曲。后伸即向后弯,同上,注意和 后倾的区别。 三、颈椎骨之间的连接 各颈椎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其他辅助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连接。 颈椎的连接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椎间盘。即椎间纤维软骨盘,是椎体之间的主要连接方式。 第二,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 第三,颈椎的韧带。在颈椎椎体及椎弓周围有一系列韧带对颈椎的固定及限制颈椎的运动有重要作用。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亦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人体内最长的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在颈部脊柱、椎体的侧后方有钩椎关节,为椎间孔的

怎样看椎间盘CT、MRI片

怎样看椎间盘CT/MRI片 解剖基础: 有关脊柱及椎间盘的详细解剖,请大家参阅本网相 关文章,这里主要讲一下MRI/CT片中与椎间盘病有关 的几个关键解剖结构。 MRI轴状面观的关键结构如下: 硬膜囊(Thecal Sac ) 发出神经根(Exiting Spinal Nerve Roots )(L5) 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 Spinal Nerve Roots)(S1 ) 以上任何结构如受到刺激或受到压迫均可导致病人疼 痛。 要看清哪个结构受到压迫,被什么压着,正确的方 法是看其轴状面图(从上往下看),矢状面图(侧面观) 只能粗略地看出压迫、膨出或突出。随着你对下面内容 的学习,你可能感到MRI图像并不象所画的那样清晰可 辨。有时你不得不用点“形象思维”。 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怎样知道哪个图像呈现的是哪个椎间盘:定位图 如果没有“定位图”,对外行 来说几乎无法分清腰部的5个 椎间盘的不同。定位图就象地 图一样告诉你每个扫描层的具 体扫描部位,所以即使对于很 有经验的医师都是必不可少 的。 这张定位图从矢状面观标 出了腰部脊柱的20个MRI切 片层。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通过 该平面所拍的MRI图像。此例 中的图像层只涵盖了L3, L 4, 及L5 例如,层11 (标为红色的第10层上的一层)正好穿过L4椎间盘。如果你L4椎间盘有问题,就看此层图像。 图层18( 第18层)对应L3椎间盘,图像5是正好穿过L5椎间盘的最佳图像。

对于椎间盘很薄的病人,层的厚度应最好更薄一点(6mm),以便保证其正好穿过变薄的椎间盘。 所以,如果你想把你有病的椎间盘图像以邮件形式发过来,你现在应该知道怎样通过“定位图”找到它。在有些MRI片上,每个大的图像都附上一个小的定位图,这就使我们很容易知道我们所看的是哪个椎间盘。 MRI 解剖:轴状面观。 图10及11是L5椎间盘的轴状面观。 此病人虽有中度椎 间盘退化(黑色的椎间盘)及小的非压迫性4mm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但却有很大的“中央管”,可以很好地表现轴状面核磁共振解剖。椎间盘的髓核在这两个图像中看不到,一是因为椎间盘脱水太严重,不能将纤维环及髓核区分开,另外这些图像为T1加权象(更高分辨率),所以不能将含水多的髓核与较干燥的纤维环区分开。但在一个正常的,非退化性椎间盘T2加权像上,很容易看清髓核区及纤椎环区(见图7) “后部神经结构”包括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 Nerve Roots)、硬膜囊(Thecal Sac)及发出神经根(Exiting Nerve Roots)。发出神经根位于椎间孔(IVF粉红色区)内,在此图像中看不到。如果你发挥点想象力,你可以在图中找到一个象“米老鼠”样的图像,硬膜囊是米老鼠的头,两个过往神经根是米老鼠的耳朵。再重复以下,虽然此椎间盘有4mm的突出,但此病人的过往神经根S1和突出物之间没有接触。大部分情况下,椎间盘突出物或疤痕组织将遮挡住其中的一个过往神经根(米老鼠耳朵),这通常是神经根受压的象征。

人体解剖学歌诀 生理学 几种记忆法

人体解剖学歌诀生理学几种记忆法1 助记经典 人体解剖学歌诀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歌诀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 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 体表标志要记牢,临床应用有帮助; 注:骨连骨指:骨、骨连接,骨骼肌。 全身骨歌诀 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 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 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各部椎骨特点歌诀 椎骨外形不规范,各有特点记心间; 颈椎体小棘发叉,横突有孔很明显; 胸椎两侧有肋凹,棘突迭瓦下斜尖; 腰椎特点体积大,棘突后伸宽双扁。 胸骨歌诀 胸骨形似一把剑,上柄中体下刀尖; 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是特点。

颅骨歌诀 颅骨二十三块整,脑面颅骨要分清;脑颅八块围颅腔,腔内藏脑很适应;额枕筛蝶各一块,成对有二颞和顶;面颅十五居前下,上颌位居正当中;上方鼻骨各一对,两侧颧骨连颧弓;后腭内甲各一块,犁骨膈于鼻腔中;下颌舌骨各一块,全部颅骨均有名。鼻旁窦歌诀 鼻旁窦骨内藏,都有开口通鼻腔;内含空气减额重,发音共鸣如音箱;上颌窦腔最为大,开口较高引不畅;各窦名称要熟记,开口位置莫遗忘;病人有了鼻窦炎,请你诊断心不慌。脊柱的韧带歌诀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形态歌诀 前观脊柱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粗粗细细有道理,承受压力密相关;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

颈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点;前后观过侧面观,四个弯曲很明显;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身体直立减震荡,线条大方又美观。胸廓歌诀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容纳保护心肝肺,吸气下降呼气升;各经随着年龄变,肋间增宽有毛病。肩关节歌诀 肩关节有特点,肱骨头大盂较浅;运动灵活欠稳固;脱位最易向下前。肘关节歌诀 肘关节很特殊,一个囊内包三组;肱桡肱尺桡尺近,桡环韧带尺桡付;屈肘三角伸直线,脱位改变能查出。手腕骨歌诀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钩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体头,指骨近中远。 膝关节歌诀 膝关节最复杂,全身关节它最大;

人体解剖学心得体会

人体解剖学心得体会 篇一:人体解剖生理学感想 《人体解剖生理学》学后感 自小以来,我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对很多事情都很感兴趣,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我想知道我是从哪来的,我为什么要吃东西?我为什么要呼吸?我为什么能够走动?我为什么会说话?而许多动物却不会。我们的心脏为什么会不停的跳动?我为什么会看到、闻到东西?我为什么会思考?……我对我自己真的了解的很少,越少越激发我的好奇心。 上大学了,学了生物,《人体解剖生理学》当然引起了我的无限兴趣。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它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对我自己,对人体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人体结构按其功能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等不同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他们的分工合作使得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运行。每一个系统又是由若干器官组成,如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及各种消化腺等。没一个器官又由几种不同组织组成。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各组织有是由大量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因此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没想到,把我们拆分起来既然是一堆细胞,这就是生命的神奇! 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基本支撑。运动系统的骨骼和骨骼 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传导;循环系统的心脏和血管;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和吸收机制;泌尿系统的肾脏和排尿调节;内分泌系统的下丘脑和甲状腺;生殖系统的受精和受精卵。 虽然对他们的了解不是很深,但也略知一二。毕竟上了一学期的课程。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并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加上自己的理解生动形象的阐述,时不时还比较幽默风趣,加点课外知识,这不仅激起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我们学习和记忆起来都比较轻松。 循环系统中的心脏,我们身体里至关重要的器官,虽然不是很大,但结构却并不简单当时老师为了讲清楚他的结构和功能,用PPT一点点给我们讲述。心脏包括两个心房。两个心室,分左右两半。左心房与左心室、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有瓣膜,控制血液的流动。心脏通过心肌的节律性收缩,通过动静脉将血液输送全身,他就像全身的发动,没有了它,人体将停止一切工作。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30个空,每空1分,共30分。 1.小腿三头肌由________和________合成,该肌可上提________。 2.临床上常把________到________的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________与_______交点的稍下方。 4.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上呼吸道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射精管是由____________末端与____________的排泄管汇合而成。 7.心的传导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分支等部分。8.睾丸动脉起自_________动脉,卵巢动脉起自__________动脉。 9.眼球内容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位于中脑的躯体运动神经核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12.脊髓颈段有__________节,腰段有__________节。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3.肱骨体后面中份有 A.尺神经沟 B.桡神经沟 C.大结节 D.小结节 E.鹰嘴窝 14.黄韧带连于两个相邻的 A.椎弓板之间 B.椎弓根之间 C.椎弓之间 D.棘突之间 E.椎体之间 15.属于面颅骨的是 A.额骨 B.下鼻甲 C.蝶骨 D.颞骨 E.枕骨 16.下列哪块肌参与大腿后伸 A.股四头肌 B.长收肌 C.大收肌 D.梨状肌 E.臀大肌 17.属于腹膜外位器官的是 A.胃 B.十二指肠水平部 C.肝 D.脾 E.胆囊

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目录翻译

人体解剖与生理学 简介 第一单元组织层次 1、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介绍 2、生命化学基础 3、细胞 4、细胞新陈代谢 5、组织 第二单元支撑与运动 6、皮肤与外皮系统 7、骨骼系统 8、关节 9、肌肉系统 第三单元整合与协调 10、神经系统Ⅰ 基础结构与功能 11、神经系统Ⅱ 神经系统分支 12、躯体感觉与特殊感觉 13、内分泌系统 第四单元运输 14、血液 15、心血管系统

16、淋巴系统与免疫系统 第五单元吸收与排泄 17、消化系统 18、营养与代谢 19、呼吸系统 20、泌尿系统 21、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第六单元人类生命周期 22、生殖系统 23、人类生长与发育 24、遗传学 附录 1006 术语汇编 1016 鸣谢 1042 索引 1049 目录第一单元组织层次 第一章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介绍本单元学习目标 1 关键术语 1 解剖与生理学 3 生命特征 4

生命的维持 5 机体需求 5 体内平衡 5 组织层次 8 人类身体组织 9 人体体腔 9 临床应用 1.1 超声波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关于两位患者的故事 10 胸膜和腹盆腔隔膜 13 组织系统 14 解剖学术语 18 相对体位 18 人体剖面 21 人体部位 21 相关医学与应用科学 23 章节总结 25 思考问题 27 复习练习 27 第二章生命化学基础 本单元学习目标 36 关键术语 36 物质结构 37

元素与原子 38 原子结构 38 同位素 38 临床应用 2.1 反射性同位素为生理学研究提供渠道 40 原子的结合 40 分子与复合物 42 化学反应 43 临床应用 2.2 致电离辐射:冷战的遗产 44 酸、碱和盐 45 酸浓度和碱浓度 46 细胞化学组成成分 47 无机物 47 有机物 48 临床应用 2.3 CT扫描和PET影像 56 章节总结 58 思考问题 59 复习练习 59 第三章细胞 单元学习目标 60

颈椎正常解剖结构特点

颈椎共有7块,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个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各个颈椎又有其相应的特点,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颈椎。现分述如下:(1)第三至第七颈椎的结构特点:1)椎体:一般较小,呈横椭圆形,上面的左右径约为2.41cm,下面约为2.28cm,均大于前后径。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高约1.47cm,上面在左右径上凹陷,下面在前后径上凹陷。上、下椎体之间形成了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对应部分相对合,形成所谓钩椎关节,即Luschka关节。颈椎4~6水平的Luschka关节是骨赘的好发部位。2)椎弓:椎弓向前与推体相连处较细,称为椎弓根。上、下椎弓根之间合成椎间孔。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间盘,上下为椎弓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其关节囊,脊神经也在此合成并由此孔穿出。神经根的营养动脉也经此孔进入椎管。椎弓根向后是板状部分称为椎板,上下椎板之间有黄韧带连接。3)突起:棘突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颈椎分叉率只有4%。横突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上面有一深沟称为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横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两个结节,围成横突孔。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运动;关节面平滑,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关节面朝向下前方,可以在下一个颈椎的上关节突上向前滑动。(2)第一与第二颈椎的特点:1)第一颈椎又名衰推,其形态与其他颈椎相比虽有共同的结构,例如都有横突及横突孔,各有两个上、下关节突以及一个较大的椎孔,但最大的差别是没有推体,椎孔则由前、后两弓围成,棘突极短。2)第二颈椎又名枢椎,其基本形态与其它颈椎相似,但其外形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一个齿突。齿突是一个指状突起,从其与椎体交界处至顶端,长度平均为15.3cm.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编辑版word

福建专升本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真题及答案(2013年、2014年)

机密*启用前 福建省普通高职(专科)专升本招生统一考试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答题卡背面 只需填写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 号、姓名是否一致。 2.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 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并严格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通卡上书写作答,在 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其中1-20小题为人体解剖学题,21一40小题生理学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胸骨角平对 A.第1肋软骨 B.第2肋软骨 C.第3肋软骨 D.第4肋软骨 2.属于关节基本结构的是 A.关节盘 B.滑膜囊 C.关节囊 D.韧带 3.上消化道指从口腔到 A.食管 B.胃 C.十二指肠 D.空肠 4.腮腺导管开口于哪个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 A.上颌第1前磨牙 B.上颌第2前磨牙 C.上颌第1磨牙 D.上颌第2磨牙 5.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 A.上部 B.降部 C.水平部 D.升部 6.食管的第二个生理性狭窄在 A.起始处 B.穿膈处 C.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D.与右支气管交叉处 7.成对的喉软骨 A.甲状软骨 B.环状软骨 C.会厌软骨 D.钩状软骨 8.左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A.细而长 B.粗而短 C.细而短 D.粗而长 9.属于下呼吸道的是 A.口腔 B.鼻 C.咽 D.气管 10.膀胱的最下部称 A.膀胱尖 B.膀胱底 C.膀胱颈 D.膀胱体 11.男性生殖腺是

第5讲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 冲刺班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解剖学 十一周围神经系统 重点及考点: 1 脊神经各丛的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的名称和分布概括 2 脑神经的名称、连脑位置和进出颅的位置,脑神经的主要分支名称及分布概括 3 内脏运动神经的组成及其低位中枢的位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脊神经 1.组成分布躯干和四肢,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脊神经都由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近椎间孔处汇合而成。后根上有一膨大的脊神经节,内含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其中枢突组成感觉性的后根,周围突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成分。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其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内。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 2.上肢的重要神经 (1)肌皮神经

①行径起自臂丛外侧束,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间下行,在肘关节稍上方穿过深筋膜延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②分布肌支分布于臂前群肌;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③损伤手臂前群肌瘫痪,前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2)正中神经 ①行径由臂丛内、外侧束发出,两根合为一干,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经肘前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腱至腕管,分支入手掌 ②分布肌支分布于前臂屈肌(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外),第1,2蚓状肌,鱼际肌(除拇收肌);皮支分布于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手指和鱼际的皮肤 ③损伤 a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呈现“猿掌”; b 运动障碍曲腕能力减弱,前臂不能旋前,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和屈拇运动; c 感觉障碍以拇指、示/食指和中指末节皮肤最明显 (3)尺神经 ①行径起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穿内侧肌间隔至肘内侧尺神经沟,继而穿尺侧腕屈肌,经前臂尺侧半屈肌群之间下行至腕,分支入手掌 ②分布肌支分布于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的尺侧半,小鱼际、拇收肌、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手掌背面尺侧一个半指的皮肤 ③损伤肱骨下段骨折时常伤及此神经 a 运动障碍屈腕能力减弱,小鱼际萎缩,五指并拢(收)和外展肌力减弱,第4、5掌指关节过伸,呈现“爪形手”; b 感觉障碍手内侧缘皮肤最明显 (4)桡神经 ①行径起自臂丛后束与肱深动脉伴行,经桡神经沟行向下外,于肱肌与肱桡肌之间浅出,分浅、深两支至前臂后面皮肤和后群肌

怎样看椎间盘CT片

发出神经根硬膜囊过往神经根 解剖基础: 有关脊柱及椎间盘的详细解剖,请大家参阅本网相 关文章,这里主要讲一下MRI/CT片中与椎间盘病有关 的几个关键解剖结构。 MRI轴状面观的关键结构如下: 硬膜囊(Thecal Sac ) 发出神经根(Exiting Spinal Nerve Roots )(L5) 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 Spinal Nerve Roots)(S1 ) 以上任何结构如受到刺激或受到压迫均可导致病人疼 痛。 要看清哪个结构受到压迫,被什么压着,正确的方 法是看其轴状面图(从上往下看),矢状面图(侧面观) 只能粗略地看出压迫、膨出或突出。随着你对下面内容 的学习,你可能感到MRI图像并不象所画的那样清晰可 辨。有时你不得不用点“形象思维”。 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怎样知道哪个图像呈现的是哪个椎间盘:定位图

如果没有“定位图”,对外行来说几乎无法分清腰部的5个椎间盘的不同。定位图就象地图一样告诉你每个扫描层的具体扫描部位,所以即使对于很有经验的医师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张定位图从矢状面观标出了腰部脊柱的20个MRI切片层。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通过该平面所拍的MRI图像。此例中的图像层只涵盖了L3, L4, 及L5 例如,层11 (标为红色的第10层上的一层)正好穿过L4椎间盘。如果你L4椎间盘有问题,就看此层图像。 图层18( 第18层)对应L3椎间盘,图像5是正好穿过L5椎间盘的最佳图像。 对于椎间盘很薄的病人,层的厚度应最好更薄一点(6mm),以便保证其正好穿过变薄的椎间盘。 所以,如果你想把你有病的椎间盘图像以邮件形式发过来,你现在应该知道怎样通过“定位图”找到它。在有些MRI片上,每个大的图像都附上一个小的定位图,这就使我们很容易知道我们所看的是哪个椎间盘。 MRI解剖:轴状面观。 图10及11是L5椎间盘的轴状面观。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常见问题一览表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常见问题一览表

常见问题及答复 一、学习问题 1.怎样才能学好解剖啊? 人体解剖生理学包括解剖和生理两部分内容。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要求我们能掌握各系统的组成,掌握重要脏器的位置、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建议,供大家参考。 (1)制定学习计划。 电大学习有许多特点。从生源来讲,许多人是在职职工,存在着严重的工学矛盾问题;从学习形式来讲,是以自学为主;从教材形式来讲,有多种媒体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料,比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上学习资源等。因此,为了保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建议每个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利用好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 (2)认真学习教材。 在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中,最主要的是文字教材。建议同学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阅读时要注意理清思路,分出层次,抓重住点。 学习层次可分三层,即明确每个系统的组成;明确重要脏器的位置、形态及结构,如心、脑、肝、肾、肺、胃等;明确与生理机能有密切联系的组织结构,如肝小叶、肾单位、化学性突触等。 在学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要尽量上网学习录像教材。录像教材第1讲~第4讲是解剖学的内容,主讲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张书永教授。 https://www.doczj.com/doc/0716357665.html,//20041027/article/2005-06/4092.htm 主讲老师结合大量彩色图片进行重点讲解。 收看录像是一个视听结合多通道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学习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学习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0716357665.html,/TeacherCourse.aspx?CourseId=3cc8b1ed-ad73-4c52-a071-802d daeb1346 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带到面授课上,通过和老师及同学们的讨论予以解决,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等形式解决。 (3)突出形态学的直观学习特点。在学习中要突出解剖学课程的形态学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中的图片和实验室里面的模型标本,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图像,把平面的图像变成立体的物像。比如教材上有许多插图,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边读文字边读图,特别是一些重要器官和重要组织结构的图片必须读懂。由于我们教材的插图特别多,如果使用彩色图片成本会比较大,所以只是黑白图片。如果同学们想多看一些彩色图片、照片等,可以收看录像教材和IP课件,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可以减低我们的学习难度并加深我们的记忆。 当然更好的办法是到实验室观察模型和标本。现在我们不能经常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活动,但各教学点都会比较分次组织大家参加实验,建议大家在实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侧重地观察实物,解决好学习中的难题。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活体上观察和学习大体解剖方面的知识,比如在学习骨骼知识时,可通过触摸自己身体的骨骼来学习掌握各部骨的名称和位置。 (4)把学习和生活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大家都是做医药方面工作的,总是要接触一些疾病,而所有的疾病知识都离不开解剖知识。像上“呼吸道感染”,你要知道上呼吸道的组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各论第1章作业 单选题(共5题,每题20分) 1 .胸骨角是( B )。 A.平对第2肋间隙B.平对第2肋软骨 C.为胸骨体与剑突形成的结构D.是两肋弓的夹角 2 .膝关节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B )。 A.环转运动B.屈和伸C.内收和外展D.旋内和旋外 3 .生理情况下,人体骨骼肌的主要收缩形式是( D )。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单收缩D.完全强直收缩 4 .骨骼肌细胞横管系统的生理作用是( A )。 A.将动作电位传向细胞深处B.出、入细胞的通道C.连接相邻的肌质网终池D.储存和释放 5 .运动神经冲动到达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处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 D )。 A.生物电的直接作用B.接头前膜通透性增大 C.进入末梢轴浆D.进入末梢轴浆 人体解剖生理学各论第2章作业 单选题(共13题,每题7分) 1 .肺循环起于( C )。 A.左心室B.左心房C.右心室D.右心房 2 .窦房结( A )。 A.是心的正常起搏点B.位于左心耳的心外膜深面 C.由神经组织构成D.直接与房室束相连

3 .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容积达到最大的时刻是( D )。 A.快速射血期初B.等容舒张期末C.快速充盈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4 .使心室充盈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 C.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心D.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血回心 5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主要影响心输出量因素中( A )。 A.前负荷B.后负荷C.心肌收缩能力D.心率 6 .心脏工作细胞不具备的生理特性是( C )。 A.兴奋性B.传导性C.自律性D.收缩性 7 .心肌组织中,兴奋传导速度最快的是( C )。 A.心房肌B.房室交界C.末梢浦肯野纤维D.心室肌 8 .安静时,体循环中血压降落幅度最大处是( C )。 A.主动脉B.中动脉C.小动脉D.毛细血管 9 .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D )。 A.淋巴液回流减少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D.有效滤过压升高 10 .支配体内几乎所有血管且多数血管仅接受其单一神经支配,这种神经纤维是( C )。 A.交感胆碱能纤维B.副交感胆碱能纤维 C.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D.副交感肽能纤维 11 .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出现的效应是( C )。 A.颈动脉体、主动脉体感受器兴奋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加 C.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D.血管收缩

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

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 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退变是LDH的基本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人体中退变最早的器官之一,其退变大约开始于20岁,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不可逆的自然过程。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蛋白多糖降解,聚合水减少,其抵抗压力的能力降低;纤维环胶原成分改变使其抵抗张力的能力减弱。二者共同作用使椎间盘降低或丧失吸收负荷、分散应力的力学功能。 在生化组成退变的基础上,生物力学功能降低或丧失导致纤维环发生诸如出现裂隙、断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刺激脊髓、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症状和体征。 由于这一病理变化导致椎间盘弹性和抗压力的能力下降。轻度、反复的挤压损伤使纤维环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形成薄弱处,最终髓核从薄弱处突出。 男性较女性好发,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可能与男性多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矿山井下工作)和椎间盘退行性变有关;好发于L 4/5 和L 5 /S 1 椎间盘,这可能与L 4/5 和L 5 /S 1 负重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类型 LDH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后纵韧带下)、脱出型(后纵韧带后)及游离型。 退变型(degeneration): 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核磁扫描可见盘内含水量减少,CT可见变形或钙化。退变型是早期改变,一般不会与突出型相混。 膨出型(bulging): 膨出为生理退变,纤维环松弛但完整,髓核皱缩,表现为纤维环均匀超出椎体终板边缘。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可因椎间隙狭窄、椎节不稳、关节突继发性改变,出现反复腰痛,很少出现根性症状。如同时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则表现为椎管狭窄症,应行椎管减压。 椎间盘膨出是指椎间盘退变高度降低,外周纤维环匀称超出椎体终板边缘的正常生理限度,在MRI矢状面上椎间盘向后膨隆高起,CT及MRI横断面上显示较椎体周边超出1.6~2.3mm。 理论上椎间盘膨出是生理退变过程,如无其他病理因素,膨出可不产生症状。资料显示,在人群中经CT检查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高达30%,有症状的大约有2%,需要手术者大约占有症状者中的10%~20%。LDH患者大多数可以经非手术治疗而恢复。

专升本医学综合讲义第6讲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二)

(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将丘脑分为两大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皮肤浅感觉、深感觉、视觉、听觉及味觉等一些经典的传导束,经脊髓或脑干上升到丘脑感觉接替核(包括后腹核、外侧膝状体及内侧膝状体等),再向大脑皮质特定感觉区投射,主要终止于大脑皮质的第四层细胞。由于每种感觉的传导投射途径都是专一的,并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许多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并由这里发出纤维向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做弥散性投射。由于此系统与大脑皮质之间不具有点对点的特异联系故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1

2.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具有上行唤醒作用。主要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其作用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此系统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因此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例如巴比妥类催眠药的作用可能是由于阻断了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导,一些全身麻醉药(如乙醚)也可能是首先抑制了上行激动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而发挥麻醉作用的。 3.内脏痛与牵涉痛 (1)内脏痛指内脏本身受到刺激所产生的疼痛。内脏痛的传入神经大部分是交感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通过后根进入脊髓,然后和躯体神经基本上走着同一上行途径。但食管、气管的痛觉是通过迷走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进入中枢而上传的;部分盆腔器官(如直肠、膀胱三角区、前列腺及子宫颈等)的痛觉传入神经纤维是沿盆神经进入骶髓的。 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特征: ①缓慢、持续、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②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能产生疼痛 (2)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如心肌缺血,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左上臂的疼痛;胆囊病变,右肩区疼痛;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区疼痛。 2

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

人体解剖学及1.2生理学 1.呼吸道最狭窄处是( D ) A鼻前孔 B鼻后孔 C前庭裂 D声门裂 2.股动脉( C ) A在股三角内由髂外动脉发出 B行与股静脉内侧 C行于股静脉外侧 D行于股神经外侧 3.肺动脉( B ) A含动脉血 B含静脉血 C与主动脉相通 D开口于左心房 4.输卵管结扎术常在哪一部位进行(B ) A子宫部 B峡部 C壶腹部 D漏斗部 5.臀大肌(D ) A无重要神经血管 B坐骨大孔有股神经穿出 C坐骨小孔有坐股神经穿出 D外上1/4象限无重要神经血管 6.在肘窝处( A ) A肱二头肌腱内侧有肱动脉 B肱二头肌腱外侧有肱动脉 C肱二头肌腱内有正中神经 D肱二头肌腱浅面无血管 7.关于门静脉的描述何者错误( A ) A是肝的营养血管 B起止都是毛细血管 C有属支也有分支 D无功能性静脉瓣 8.红骨髓不存在于( D ) A胸骨内 B椎骨内 C髂骨内 D成人胫骨内

9.下述器官中,何者无系膜( D) A空肠 B回肠 C乙状结肠 D直肠 10.胆总管由( B ) A左肝管与右肝管汇合而成 B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 C左肝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 D右肝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 11.下述器官中,何者不在后纵膈内( A ) A心脏 B气管 C食管 D胸导管 12.不是下腔静脉的属支为( D ) A髂总静脉 B肾静脉 C腰静脉 D门静脉 13.胸锁乳突肌表面为( D ) A桡动脉 B大隐静脉 C颞浅动脉 D颈外静脉 14.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是( A ) A骨 B骨连接 C骨骼肌 D韧带 15.上肢骨不包括( B ) A锁骨 B腓骨 C肩胛骨 D肱骨 16.正常成人的脊柱由( C )块椎骨组成 A21块 B23块 C24块 D25块 17.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质是( A ) A清蛋白 B脂蛋白 C糖蛋白 D免疫球蛋白 18.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D ) A B型 B A型 C O型 D AB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