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的法律制度

民国的法律制度

民国的法律制度
民国的法律制度

民国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了解民国时期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主要内容: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制宪活动

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制定背景:一方面为了尽快结束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指挥并进一步组织全国的革命力量,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

现南北统一;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各省政权大部分为立宪派和

旧军阀所控制,他们想通过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新

政府的形式来同清政府和袁世凯进行政治交易。

(2)评价:A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

B对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制定背景:南北议和,孙中山准备放权

(2)特点

1)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参议院权力,相对缩小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宪法性文

件;

2)局限:①没有的反帝反封建的规定,没有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②政体的改变表明有因人而设缺陷。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令

1、保障民权方面

(1)解除“贱民”身份。

(2)禁止买卖人口和贩卖华工。

(3)提倡女权。女子可与男子同学。

2、经济管理方面:保护私产(《保护人民财产令》),振兴实业。

3、官吏管理方面:严格铨选,整饬吏治。

4、文化教育方面:发展教育,重视文化。废除科举,改学格物致知

5、社会习俗方面:革除陋俗,改进风尚

(1)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2)限期剪辫、劝禁缠足

(3)改变称呼,废止跪拜

(4)改用阳历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

(2)临时中央审判所:最高审判机关

(3)实行四级三审制

2、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1)禁止刑讯、体罚

(2)审判公开和陪审制

(3)保障司法独立:法官终身任职

(4)建立律师制度:《律师法草案》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公元1912年-1928年)

(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1)制定背景:以国民党占多数席位的国会制定的。

(2)主要内容:①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比较多的限制;

②继续扩大国会的权力;

③严格限制总统任期为五年,只能连选连任一次。(3)评价:虽有些规定比《临时约法》退步,但未颁布便成为废纸一张。

2、《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1)制定背景:第一届国会、各地方议会均被解散,按袁世凯的意思

组成约法会议。1915年5月1日,在袁世凯的授意

和操纵下,正式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

民国约法》。

(2)主要内容:①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②取消国会制,设立有名无实的立法院和参政院;

③为限制、否定人民的权利提供宪法依据。

(3)评价:这部约法是专制独裁宪法性文件,袁世凯实际上是个皇帝。

3、《中华民国宪法》(“贿先宪法”)

(1)制定背景:直系军阀用武力胁迫和高价收买并施的手段制定。(2)主要内容:①是用漂亮词藻标榜民主;

②给予地方自治权。

(3)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体现了直系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伎俩。

(二)北洋政府的立法特点和法律内容

1、立法特点

(1)大量使用清末法律;

(2)制定颁布众多的单行法规;

(3)大量编订判例和解释例。

2、法律内容

(1)镇压人民反抗,维护军阀统治;

(2)恢复封建法律制度;

(3)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三)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实行大理院、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等审判厅等四级三审制。

(2)设置各种特别法院:陆军军事审判机构、平政院

2、诉讼审判制度

(1)军事审判取代了普通司法机关的审判。

(2)审判事务被各派军阀控制。

(3)领事裁判权有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1927年-1949年)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概况

1、法律体系

(1)六法和《六法全书》:六法(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六法”及相关的单行法律、法规的汇编,就是《六法全书》。

(2)不成文法: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的判例、司法院的解释例、司法机关认可的习惯以及法理,主要是判例和解释例两部分。(3)蒋介石的手谕、命令。

2、立法特点

(1)国民党垄断立法权。

(2)大量制定特别法。

(3)法律制度上具有明显的“混合型”的特点。

(4)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备。

3、立法活动

(1)第一阶段:国民党六法体系初建阶段

(2)第二阶段:民国六法体系修订、完善阶段

(3)第三阶段:六法体系被废除阶段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宪活动

1、《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后实施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作为国民党在时期的根本法。一为国家政权,一为国家治权。

(2)《训政时期约法》

1)背景:1931年召开“国民会议”制定通过的。

2)主要内容:①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制度;

②采取“五院制”的政府组织形式;

③虚伪地罗列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④发展官僚资本。

3)评价:这是国民政府时期使用时间最长的宪法性文件,确立了国民党政权的反革命法统。

2、《五五宪草》

(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2)主要内容:人民无权,地方无权,总统个人集权。

(3)评价:此宪草以后成为中华民国宪法的蓝本,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此宪草没有成为正式宪法。

3、《中华民国宪法》(“蒋记宪法”)

(1)制定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召开“伪国民大会”

制定的。

(2)主要内容:①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

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②罗列了人民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③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护封建剥

削、加强官僚垄断经济。

(3)评价:这是中国在1949年前制定的第二部正式宪法,内容完整,利于进行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统治,有其反动性,但无法挽

救国民党政府失败的命运。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其他立法

1、刑法

(1)制定:《中华民国刑法》,1928、1935年两部

(2)内容及特点:①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镇压人民的革命斗争;

②标榜“罪刑法定原则”

③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④采用“保安处分”制度;

⑤法外施刑大量存在。

2、民法

(1)制定:《中华民国民法》,1929-1930年间颁行。

(2)内容:①强调国家本位;

②保护地主官僚买办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及其剥削行为;

③废除宗法原则;

④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

⑤民商合一。

(3)评价:与清末民事立法及北洋政府的民事立法本质上一脉相承。

3、行政法

(1)立法概况:内容多,范围广泛。

(2)评价:起小宪法作用,强调使用战时行政法。

(四)南京民政府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普通法院:

1)三级三审制(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

2)最高法院、高等法院采用合议制,地方法院除了重大案件外,一般采用独任审判制;

3)审检合署制,检察机关置于各级法院之中。

(2)特种刑事法庭:审理特种刑事案件;依据刑事特别法;采一审终审制。

(3)兼理军法司法法院:军事审判的扩大和补充。县长及地方行政长官赋予了一定的司法权力,在特定情况下,享有兼理司法法院、军法法院的权力。

2、诉讼制度

(1)民事诉讼:采用“当事人进行主义”原则;程序繁琐,文字晦涩;

特定案件的法院调解制度;一告不再理。

(2)刑事诉讼:严格限制自诉权;采用“自由心证”原则。

民国的法律制度

民国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了解民国时期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主要内容: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制宪活动 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制定背景:一方面为了尽快结束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指挥并进一步组织全国的革命力量,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 现南北统一;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各省政权大部分为立宪派和 旧军阀所控制,他们想通过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新 政府的形式来同清政府和袁世凯进行政治交易。 (2)评价:A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 B对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制定背景:南北议和,孙中山准备放权 (2)特点 1)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参议院权力,相对缩小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宪法性文 件; 2)局限:①没有的反帝反封建的规定,没有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②政体的改变表明有因人而设缺陷。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令 1、保障民权方面 (1)解除“贱民”身份。 (2)禁止买卖人口和贩卖华工。 (3)提倡女权。女子可与男子同学。 2、经济管理方面:保护私产(《保护人民财产令》),振兴实业。 3、官吏管理方面:严格铨选,整饬吏治。 4、文化教育方面:发展教育,重视文化。废除科举,改学格物致知

5、社会习俗方面:革除陋俗,改进风尚 (1)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2)限期剪辫、劝禁缠足 (3)改变称呼,废止跪拜 (4)改用阳历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 (2)临时中央审判所:最高审判机关 (3)实行四级三审制 2、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1)禁止刑讯、体罚 (2)审判公开和陪审制 (3)保障司法独立:法官终身任职 (4)建立律师制度:《律师法草案》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公元1912年-1928年) (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1)制定背景:以国民党占多数席位的国会制定的。 (2)主要内容:①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比较多的限制; ②继续扩大国会的权力; ③严格限制总统任期为五年,只能连选连任一次。(3)评价:虽有些规定比《临时约法》退步,但未颁布便成为废纸一张。 2、《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1)制定背景:第一届国会、各地方议会均被解散,按袁世凯的意思 组成约法会议。1915年5月1日,在袁世凯的授意 和操纵下,正式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 民国约法》。 (2)主要内容:①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②取消国会制,设立有名无实的立法院和参政院; ③为限制、否定人民的权利提供宪法依据。 (3)评价:这部约法是专制独裁宪法性文件,袁世凯实际上是个皇帝。 3、《中华民国宪法》(“贿先宪法”) (1)制定背景:直系军阀用武力胁迫和高价收买并施的手段制定。(2)主要内容:①是用漂亮词藻标榜民主; ②给予地方自治权。 (3)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体现了直系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伎俩。 (二)北洋政府的立法特点和法律内容 1、立法特点

民国文人遭遇的离奇骗术

旧上海滩,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形形色色的骗子很多,有的骗术十分离奇,让人防不胜防。 奇招骗取情书佳作 征婚启事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很鲜见,属于新生事物。于是,就有文化骗子利用征婚启事来大做文章。 抗战期间的上海,自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后,就进入了“孤岛”时期。虽为“孤岛”,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仍很繁荣。一天,上海某报曾登载一则征婚启事,内称“名门闺媛 某,双十年华,容貌秀丽,系某大学文学系学士,酷爱写作,现征求李清照与赵明诚式的终身伴侣;凡饱学而有文才愿意应征者,需将亲笔撰写的情书一封寄到某某号邮政信箱,该女士将延聘名家,评选情文并茂佳文作者一名,约期面晤”云云。 女方条件非常之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自然对男士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果然,启事刊出后不长时间,应征情书便如雪片般寄来,文章中无不情意绵绵,极尽人间最美好的语言。其中佳作很多,有的还出自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手笔。 在应征者焦急的等待中,征婚活动没了下文。时过数月,应征情书竟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个应征者得到回音。 然而,时隔近一年后,上海某书局出版了《当代情书大全》,并隆重推出,在各报刊遍登广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普遍的阅读欲望,销路极佳,一时洛阳纸贵。该畅销书一再重版,仍然供不应求。事后知情者透露,前述所谓“文学士”的某“名媛”,其实就是某书局老板做下的“局”,请君入瓮,借此诱使文人上当,骗取情书佳作。号称名家精心编著的《当代情书大全》,完全是从应征文稿中筛选汇编而成。书局不必支付分文稿酬,却以此大发其财。各应征撰文者蒙在鼓里,白白地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如此“翻译” 出书 据早年曾赴日留学的著名旅美散文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学家钱歌川先生回忆,他年轻时和许多文人在上海也遭遇过一次同样“高明”的欺骗。 1929年,钱歌川从家乡湖南湘潭来大上海,一时找不到工作,生活无着落,心里非常焦急。某日在报上读到一则招聘广告:“某大公司因与外国经商,需要英文翻译若干名,应聘者只需当场翻译数百字,译文合乎要求即可录用,每月报酬百余元。” 在当时的上海来说,这份工作的月薪颇为可观,因此报名者十分踊跃。对苦于找不到工作的钱歌川来说,更是一个绝好的应试机会。 按照广告说的规定考试时间,钱歌川赶到应试地,原来是一所学校,入门时已见应征者坐满几个教室,总计有四五百人之众。主持者从厚厚的一部外文书中随意撕下一页页文章,分别发给每个应试者,当场笔译,译毕即交卷离场,静候通知。钱歌川自恃中英文功底深厚,译得字字珠玑,颇为自信。 谁知,几个月过去了,钱歌川却一直没等来录用或没录用的通知,去一打听,音讯全无。 后来他在上海街上闲逛时,在一家书肆中偶然看到一册《汉译英名著小说》,他打开此书仔细地翻阅了一会,忽然发现内有几页译文,竟是自己当年的应征之作,连其中一处笔误也完全照印!他大大地吃了一惊。 原来,书商周老板仅花些许广告费,就骗取了众多才子入彀,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把一部数百页的英文小说集体翻译出来了。 气愤不已的钱歌川原想找上门去要个说法,而版权页上却不见出版者的地址,终因交涉无门,只能对之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木 东) (电子邮箱:huangdong0707@https://www.doczj.com/doc/0715975832.html,) 民国文人遭遇 的离奇骗术文/继 兴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中国名人故事:朱自清的清贫史 朱自清一生勤勉,记为日常功课。他的两卷日记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其中之一在于:它是观察某类民国文人经济状况的一个绝好样本。简而言之,朱自清日记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贫困史。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有触目惊心的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据而归,甚矣”;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朱自清1920年大学毕业,赴江浙任教,先后辗转杭、扬、沪、温、甬。此时的他已有两个子女,正同时在省立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奔波于宁波与上虞之间。虽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疗饥。 1925年,朱自清成为清华教授,一直到“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为时12年。此期朱自清经历颇多:先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武钟谦病亡;欧游访学;和陈竹隐恋爱、结合;父亲病故;后又添二男。按说,战前这段经济较为稳定,清华教授待遇不薄,本该是他生计最宽裕的时期,但因家累进一步加重,所以仍时时捉襟见肘。1932年12月9日日记中说:“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举债、还债的记录在此期日记里俯拾皆是。 昆明时期,百物腾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为清贫一族。朱自清负担尤重:多病的夫人不习惯昆明环境,带着孩子长住故乡成都,他定期将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个未成年子女寄养扬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费;长女采芷工作无着,也赖他不时资助。陈竹隐来信常为告急,扬州方面则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与兄弟、弟媳生隙。每月领薪,朱自清第一时间分寄各处,自己所留无几。如1941年5月10日,“兑得现钱共八百九十多元,还债与寄钱后,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费”。他不得不“开源节流”。节流,到了自奉至简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无非是多写文章、多做业余兼职。1944年后他一直在私立五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师。即便如此,仍时有青黄不接的情况,他就只能频频借债,拆东墙补西墙。 借而不得也是常有的事,于是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典当、寄卖成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饭”。特别是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大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他和商人讨价还价,有时为了一件物品的价格,连续跑几家寄售行,还常受奸商的气。1942年4月8日,为行军床估价事妥协于商家,日记写道:“估价者系一少年,其人极有口辩,力言帆布已破,仅可按床架论值。”朱希望能卖120元,但少年仅肯给50元。“事后思之,实所不甘。而竟惑于该少年之妄说,草草立据……少年实奸商之尤,侮余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读到这些愤激无奈之辞,最令人心酸。 日记非为发表而作,自可率直无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朱自清每每在日记中大叹苦经。1941年4月26日在成都与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挚友叶圣陶

由《旅行杂志》看民国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以上海旅游业发展为例 蔡玉婷

由《旅行杂志》看民国时期的旅游发展 ——以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为例 摘要: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西方进入中国等等因素使得国际国内旅游需求加大中国近代旅游业也因此而产生。民国时期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凸显了旅游业在民国时期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是从《旅行杂志》来研究民国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以上海旅游业为例,实证研究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民国时期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尤其迅速,其意义不仅在于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促进上海政治文化的发展。民国时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更新了近代交通业及近代旅馆业,为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民国时期;上海;旅游业;旅行杂志;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travel magazine” ——take shanghai as an example Abstract: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ange of Chinese economy structure and the west external factors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produce of Chinese tourism and the tourism demand is also increased.Tour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veloped very quickly, whatever Political, economic or cultural aspects, all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ouris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travel magazine"..In the case of Shanghai tourism indus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Shanghai tourism development especially quickly.It is not only to promote employment but als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political culture.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Update the moder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modern hotel industry.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tourism. 关键词:民国时期;上海旅游业;旅行杂志;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Shanghai; tourism;travel magazine

《细说民国大文人》读书笔记

《细说民国大文人》读书笔记 《细说民国大文人》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系列丛书之一,讲述的是10位国学大师的真实故事。作者在整理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能反映人物丰满形象的材料,客观地呈现给读者。因而,读完此书,思考无法停止。作者观点的隐匿、立场的超脱,让我们读者自然而然生发更多的独立思考。 一本厚厚的书,一群独特的人,给人的遐思是极为丰富的。如:大文人鲜明的个性,执著求学的精神,高远的学术境界,坚持不懈的人格操守等,都可以引发我们这些普通人无尽的感怀。因为内容太多,笔力又有限,所以仅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将书中一些有益教学、又有趣的信息作以下搜集和整理。书中的大文人谈笑之间皆是学问,认真阅读让人收获良多。黄侃解释“四而楼” 楼名的意义足见知识的力量。说有位商人给自己开的饭店取名“四而楼”,众人不解其意,问胡适,胡适也不解,而黄侃却能很快做出解释:《三字经》中有“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四而楼” 应该是期望财源滚滚之意吧。这段小故事,足以看出黄侃的知识丰富且提取迅捷,一点知识的活用就让他胜人一筹。知识在此显出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曾经对学校教育中知识的重要性有过迷惑的话,那么此例的获得正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心中困惑。因而,读到这样的片段,十分愉悦。 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趣味无穷。曾经收到过一条短信,内容就是《施氏食狮史》,同一个音节的不同汉字组成了一篇短文,感觉特别有意思,也感叹现在的短信真有水平。看了此书,方知有趣的短信原来出自赵元任这样的名家之手。而且,这则短文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在于有趣,而在于它让原本叫嚣着要走汉字拼音化道路的所谓学者不敢吱声了。于是,越想越觉得这《施氏食狮史》无比有意思。 钱穆的形声字研究独到,挖掘出汉语言文字的精妙。钱穆在夜晚睡觉手臂撞到墙壁时,居然会突然悟到带“辟” 的字都与旁边有关。例如:“壁” 在房屋旁,“臂”在身体两旁,“劈”使物分两旁,“璧”挂身体一旁,等等。我由此想到“譬”字该做何解,照钱氏理论居然也能说通———“譬” 就是说话借旁物明义。由此顿觉汉语言文字之精妙,也有了向学生传播的冲动和新的资本。以前常说我们的汉语妙趣无穷,此案例让我感触尤深。 章太炎说“贫”与“穷” 甚异真让人大开眼界。平日里,“贫穷” 一词用得极多,极为熟悉,从未想过要将两字分开辨别。听章太炎的一番解释方知,“贫” 是指把贝(即钱)分与他人,而己身不至不名一文;而“穷” 是指弃家而去、孑然一身、藏于穴内。这么一说,那抽象的文字被章太炎一下子赋予了形象感。看这一段书,我眼前仿佛出现两个清晰的画面:一个是家境清寒却依然在读书的书生:一个是风雪交加穿破衣藏在山洞里的壮汉,他只有一身的力气而已。两者差别真的很大。而我看汉字的眼界也顿时被打开了全新的一面。 此书中还有许多亦俗亦雅的语言文字的笑料,可以自己读着娱乐,却不宜告诉学生,在此就不去一一列举,只作为启迪我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语句的新思路而存于脑中,那也很有意思。

古代学者的最高荣誉 配享孔庙的著名文人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学者的最高荣誉配享孔庙的著名文人有哪些 导语:孔庙中供奉着一百多位神灵,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孔子的先祖等,是一个庞大的祭祀体系。其中主祀者为孔子,其他人员都属于 孔庙中供奉着一百多位神灵,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孔子的先祖等,是一个庞大的祭祀体系。其中主祀者为孔子,其他人员都属于从祀行列,所有荣损也都系于孔子一人之荣损。 正祀——孔子历代尊奉孔子,其隆重程度直接反映在孔子的谥号封爵上。据史料记载,封建统治者授予孔子“封号”的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35年,其间共有十余个不同的“封号”。比如: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封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称其为“先师尼父”“宣尼”。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授为“隆道公”。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称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配享——四配孔庙威仪,除了彰显于建筑气势与孔夫子盛容外,还体现在一个具有强大阵容的随祀团体上,这个团体可称之为从祀。从祀有尊有卑,就位置来看,享配、十哲在大成殿中,其他从祀在两庑。 四配按地位排列依次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按配享时间排列依次是:颜子、孟子、曾子、子思。 颜渊在汉明帝首祀七十二弟子时,就已经位列第一,后被称为“复圣”。曾子,因以孝行卓著而成名,后世称为“宗圣”。子思,祖父孔子 生活常识分享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第3版)教材精讲 (第十一章 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上))【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中华民国法律制度(上) 11.1本章要点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11.2重点难点导学 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法制变革,是以创建民主主义法治价值为内在精神、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完全区别于传统中国社会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法律精神,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法律。尤其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结合“权能分治”的政治理论,建设以“五权宪法”为核心,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法律制度。其间存在着法律文本与司法实践的严重背离,一党独裁,干涉法治,教训深刻,其客观上仍是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延续。 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 一、孙中山思想与中华民国方略 (一)三民主义与民国国家制度预设 1903年秋,孙中山在日本创立青山军事学校时,第一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以此作为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要武装推翻帝制,解除民族压迫,变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此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就是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此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增价归国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此即民生主义。 (二)五权宪法 1906年在《与〈俄国社会革命党首领〉该鲁学尼等的谈话》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五权分立”的共和制度:“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 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造成最大的流弊是“盲从滥选及任用私人”。中华民国应当借鉴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务”。“况且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中华民国应当借鉴中国古代的监察御史制度,执掌监察权的机构“也要独立”。

民国戏曲的传播学论文

民国戏曲的传播学论文 一、民国时期戏曲期刊的主要问题 那么,民国时期戏曲期刊的研究该如何展开,又具体包含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参照传播学的思路,按照“传播什么—怎样传播—效果如何”的逻辑顺序,考察民国戏曲期刊中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及其对民国 时期戏曲发展的影响。“传播什么”主要关注民国戏曲期刊中的传播 内容,包括剧目传播、伶人形象、理论批评等;“怎样传播”聚焦民 国戏曲期刊中的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戏曲广告、戏曲专栏和戏曲图 像等;“效果如何”主要研究民国戏曲期刊作为现代传媒对戏曲观念、戏曲史的影响和价值。最后,从总体上梳理民国戏曲期刊对戏曲文化 的传播和影响,阐明民国戏曲期刊在民国戏曲文化史上的价值。按照 以上思路,传播学视域中民国戏曲期刊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民国戏曲期刊的传播理念作为戏曲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媒体,一份戏 曲期刊在创办之初往往会阐明其编辑传播理念及其自身的戏剧观念, 这些言论主要出现在民国戏曲期刊的“发刊词”、“卷首语”或“编 辑大纲”之中。不同的“发刊词”透露出不同的办刊理念、编辑思想,不同的思想形成不同的戏曲传播观念。例如,中国最早的戏曲期刊 《二十世纪大舞台》的“发刊词”出自柳亚子之手。在该文中,柳亚 子特别强调了戏曲改良的作用,突出强调了戏曲的社会功能。《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文化人的期刊,其办刊理念则是“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因此《新青年》重点刊登了胡适、陈独秀、钱玄 同等学者批判旧戏的文章。与之相反,《十日戏剧》是一份以“保存 国剧”为宗旨的刊物,致力于保存传统戏曲,带有一定水准的保守倾向。与《新青年》和《十日戏剧》这两个倾向性比较鲜明的刊物相比,《剧学月刊》《戏剧丛刊》等刊物则推崇民族戏曲,提倡用科学方法 研究本国戏曲,推进戏曲民族化。它们摈弃将戏曲看做是思想或技艺 的片面戏曲观念,将戏曲看做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因此《剧学月刊》《戏剧丛刊》等刊物的戏曲传播观念则更加兼顾中西,更为科学化,由此也在戏剧学理论建构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样,民国戏曲期

《名人荟萃》系列之二近代文人绰号汇总

《名人荟萃》系列之二近代文人绰号汇总《名人荟萃》系列之二:近代文人绰号汇总 郁达夫 说明: 只收集中国名人 只收集文人书生 只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收集文学人物 绰号就是外号,不同于字号和谥号 1、陈独秀——老头子(年龄比毛泽东一代大),陈毒兽(言辞偏激)。 2、孙中山——孙大炮(高谈阔论),孙行者(儿时淘气好动)。 3、章太炎——章疯子(脾气很坏,性格古怪)。

4、闻一多——闻疯子(脾气坏),狮子(敢想敢说),闻一多夫(左倾)。 5、傅雷——傅疯子(脾气很坏)。 6、黄侃(黄季刚)——黄疯子(脾气坏)、三不来教授(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 7、吴稚晖——吴疯子(儿时言行不堪),吴姥姥(由刘姥姥而来)。 8、胡适——胡大哥(和善),胡博士(35博士),穈先生(儿时体弱)。 9、鲁迅——猫头鹰(毛发蓬然,常凝然冷坐),杂感专家(常写杂文)。 10、傅斯年——傅大炮(高谈阔论),孔子后第一人(山东才子)。 11、钱玄同——爬翁(好动,常仆行不已),疑古玄同(疑古学派)。 12、曾国藩——曾剃头、曾屠户(责其杀人过多)。 13、许地山——许真人(为人真诚)。 14、潘汉年——小开(地下党以小老板作掩护)。 15、丁文江——神童(自幼聪明),一个结论先生(遇事总有结论)。 16、罗隆基——玻璃裤子,罗隆斯基(左倾偏激)。 17、罗振常——日本罗(日本人打扮)。

18、张君劢——玄学鬼(曾主张玄学)。 19、张之洞——屠钱(善于花钱)。 20、梁士诒——梁头康尾(慈禧认为崇拜康梁,康字祖诒),梁财神(善于借钱和滥印纸币)。 21、柳亚子——柳痴子(书呆子)。 22、辜鸿铭——辫儒(反对剪辫),东西南北人(复杂经历)。 23、梁实秋——滑竿教授(抗战时喜以滑竿代步)。 24、朱希祖——吾要(收藏家),朱胡子、而翁(而,颊毛也)。 25、戴季陶——戴季陶鬼(鲍罗廷说中共要面对五个魔鬼,其中之一)。 26、张竞生——性學博士(专门研究性学)。 27、沈从文——孥孥阿文(出自其收录的民歌)。 28、黄兴——黄胡子(蓄须),八指将军(断掉二根手指)。 29、于估任——于胡子(伟岸超然的容姿与性格)。 30、夏丏尊——木瓜(大而圓的头颅外形特征)。 31、苏曼殊——苏神经(歌哭无常),糖僧(喜欢巧克力和雪茄烟)。 32、许寿裳——德谟克拉西(积极鼓吹民主)。 33、马寅初——马太守(姓马,生于午年午月午日午時,五马为太守)。 34、梁思成——烟囱(夫人林徽因脾气不好),无齿之徒(装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浅谈民国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看民国那代人的文章,痛快的地方很多,今人亦不妨由此猜测彼时的风气。以我的看法,五四后新学人的状态,被后人大大地简化了。其实那时的社会,旧式的娱乐之风很盛,知识界除了谈欧美文明,钟情戏楼、茶舍者,为数甚广。文人厌于官场、功名的时候,一部分人便爱去讲风月、民俗、茶食。有的学人在学理上崇仰西学,而审美方式却是古中国的。所谓新旧杂陈,是一点不错的。 1930年代《人间世》、《论语》的问世,有一点这样的因素。几个作家造了不小的气势。谈乡情、烟酒、草虫者渐多了。徐讠于本是小说家,但看他的杂感,对服饰、烟草、金钱无不喜谈,兴致很高。而林语堂、郁达夫等人,放松之余常常用心于性灵的抒发,讲讲古城旧梦、书林闲情等,借以寄托内心的思想。贺宝善女士在《思齐阁忆旧》一书里谈到外公齐如山(戏剧、文史专家)在日据时期躲在北平著述的生活,在外族入侵,民不聊生的时候,文人们所写的不都是激烈的文字,其中多有闲适之风。齐如山是个学问很深之人,在戏剧上别有创意,为梅兰芳写过不少好的剧本。《洛神》、《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凤还巢》已成了经典之作。齐氏一生弄的都是士大夫不屑为之物。即便像谈吃的短章,绝无儒生的道统气。在八股气与洋风四吹的时候,却偏偏醉于游戏之作与趣味,那当说是一个另类。我们今天在北京城,已难以见到这样类型的人物,在学识与情调上,看似旧文人的余影,其实本质却是新式的。不过用旧代新而已,粗心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像叶圣陶这样有现实感的作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颇为注意自己的经验。并不反对写闲花野草,他以为只要是自己经历的东西,一石一木均可入文,本不存在什么高低之分。中国文人看人写事,动不动是经验之外的大道理,反而与人的心性很远了。查叶圣陶的作品集,写月光、佛迹、戏曲、动物者很多,能在日常里发现与人性相关的东西。《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看月》、《牵牛花》、《天井里的种植》,都非宏大深刻的题旨,如今阅读,不乏精到之处。这类作家,纤细、温和,没有黑暗与杂色,读者从中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另一种操守。较之于左翼文人的喷血的文字,叶圣陶显得冲淡与祥和,与血腥的文学有点隔膜了。 左翼文学出来后,谈风月就成了被诟病的现象。周作人当年的谈龙谈鬼,就被讥为落伍分子,能看出青年一代对书斋里的文人的不满。其观点是,在社会黑暗至极的时刻,躲在书斋里吟风弄月,实在是堕落了吧。不过林语堂等人并不这么看。在《论玩物不能丧志》一文中,林语堂理直气壮地说: 然古人以玩为非,尚有系统的哲学在焉。理学家以为凡玩足使心性浮动,故如女子必以礼教防范之。盖以为小姐游后花园,情根一动,即为祸苗,禁之不使后花园,亦不失为防微杜渐之计。今日中国风俗已受西方影响而浪漫化,女子可游公园,青年可踢足球,要人可看电影,画家可画裸体,凡有西洋祖宗为护符者,皆不敢非议。独东方式游玩,必认为玩物丧志,此而言复兴民族,民族岂不殆哉! 这一篇文章的背后,有周作人思想的后盾,说其受到了周氏的暗示,也不为过。周作人在1930年代,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流行色不以为然。林语堂对周氏的状态一往情深,以为那种重个人而轻道学的态度殊为可取。信仰各种主义的人,因沉于外部的玄学而迷失自我,倒是以个体经验为出发的人,可以

民国人物评鉴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唐青青20151180255 浩如烟海,丝丝入扣 ---------《民国人物评鉴》宋美龄 她美貌优雅,家世显赫。她才艺卓然,素养极高。她长于堆金累玉的土壤,身受世家门风的熏陶。她们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掩然百媚。她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她的富贵和显赫。她又似乎离我们很近,成为我心中睿智魅力的标杆。因为身为女子,她一样要经受爱情的冷暖变迁。高高在上的大家闺秀,也要谋划着如何抓牢一生的幸福。这位聪慧绝顶的民国第一夫人, 读着她的故事,会觉得,百年光阴薄如一张纸。她那看遍百年中国历史的洞察力的鲜活气息穿越时空扑面而至,她传奇般的的命运里映照出每个女孩子期许的模样。 细品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仿佛听见她在丝丝入扣,浩如烟海的故事里告诉我们,身为女子“希望你有高跟鞋也有跑鞋,喝茶也喝酒。希望你有勇敢的朋友,有牛逼的对手。希望你对过往的一切情深义重,但从不回头。 希望你对想要的未来抵死执着,但当下却无急迫神色。希望你特别美,特别敢,特别温柔,特别狠 她活了106岁,一生缄口不肯作传。因此,关于她的传奇虽然浩如烟海,却唯独?少了当事人的印证和剖白。这一点真是遗憾。 民国名媛已身处金字塔,而宋美龄更站在了金字塔的塔尖。30岁以前,她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待嫁名媛。30岁以后,她是精彩绝伦的“第一夫人”。 她出身宋氏王朝,容貌、智慧、才能,无不是一流。她一生粉丝无数,不是几个文人骚客的级别,而是当时世界政坛的豪华阵容:外有罗斯福、艾森豪威尔,内有蒋介石、张学良…… 这位光彩辉耀历史星空的蒋夫人,很值得我们说上一番。 在谈论宋美龄之前,得先说一说她身后的宋氏王朝。宋美龄固然是让宋氏王朝大放异彩的功臣,但没有宋氏王朝也就没有宋美龄。 宋氏王朝的核心成员:宋父宋耀如、宋母倪桂珍,以及他们的六个了不得的儿女。 为宋氏王朝奠下第一块基石的,当然是宋耀如。 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他的经历是最为传奇的。 原本,宋耀如并不姓宋,他生于海南一个韩姓人家,家境十分贫苦。 因为当时时局混乱,讨生活不易,他就和哥哥跑到爪哇去当学徒。

民国,司法制度

民国,司法制度 篇一:中外新约与民国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的变革 中外新约与民国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的变革作者:曾代伟樊钒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XX年第02期 基金项目:20XX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抗战大后方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实践”(11BFX014) 作者简介:曾代伟(1947-),男,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钒(1981-),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政法大学20XX级法律史学专业博士生。中外新约与民国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的变革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独立的的司法主权。自清末以降,政府和民众为争取国家司法主权的完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大了维护司法主权的外交斗争力度。以1943年与美英两国订立新约为标志,最终实现了百年来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的愿望,终结了外国人在华领事裁判权及相关特权。以此为契机,我国涉外司法审判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于中国而言,这无疑是分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融入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开端。 关键词: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民国时期;涉外司法审

判制度 中图分类号:dF0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XX.02.02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武力胁迫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华的种种特权,其中尤以领事裁判权危害最烈。正如1929年5月民国外交部致行政院《为办理废除不平等条约交涉情形的呈文》中指出:“查中外间所订条约,内容繁复,综其不平等之要点,不外片面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租界租借地、内河航行权、陆海军驻屯权五种。而其中最关重要、足制吾国命脉、损害吾国主权者,则尤在协定税则与领事裁判权。……领判权一经撤废,租界之收回即不成问题,其余不平等各点自更迎刃而解矣。”[1] 国际法规定,“主权国家对于本国境内的居民,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行使属地最高权,国家能自主地为外国人规定法律权利和义务,外国人必须服从所在国的管辖,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命令。”[2]即国家拥有属地管辖权。清末以来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设立,显然是对中国属地管辖权的粗暴侵害,作为主权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对此难以容忍。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与各国重订商约时,即要求列入撤废领事裁判权条款。如1902年《中英马凯条约》第12款:“中国深欲整齐本国律例,以期与各西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

中国文人的性格和命运

江南踏春遇布雷|文/吴晓波 摘要陈布雷的师爷人生,常常让人思量起中国文人的宿命与惰性。 江南五月,是踏春的好时节。前日,行走到杭州九溪十八涧,此地非旅游热点,是极僻静悠远的地方,清代学者俞樾——也就是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曾赋诗赞曰:“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在这里,遇到一座小墓,在青山之一角,百般寂寥,碑上写着“陈布雷先生之墓”几字。 突然想为这位先生写几个字。 陈布雷是民国最著名的师爷,也可能是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师爷。他出生浙江慈溪耕读世家,那里地属宁绍,自古人文渊薮,明清期间,绍兴师爷行遍天下,便有“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的谚语。陈布雷岁入私塾,熟诵《毛诗》、《礼记》、《春秋》、《左传》,是科举废除前的“末代秀才”,青年时为史量才的《申报》撰稿,后任《商报》编辑部主任,因文笔犀利,视野开阔,颇为一时之重,有人甚至将之与《大公报》的一代主笔张季鸾并论,许之为“北张南陈”。年,岁的他被浙江湖州人陈果夫推荐给北伐总司令蒋介石,从此开始了长达年的鞍马追随,被后者视为“文胆”。年月,陈在风雨飘摇中服毒自尽于南京,蒋送匾“当代完人”。 陈布雷性格温顺,内刚外柔,心绪缜密,下笔如铁,他追随蒋介石二十余载,日日比蒋睡得晚,每日清晨,当蒋睁开眼睛,他就已经安静地站在了帐外。陈对蒋的尽忠,已到了没有原则的地步,张道藩回忆,“(陈)对于党国大计,虽所见不同,常陈述异见,但最后必毫无保留服从总裁之意旨,用尽心思,费尽周折,以求完成总裁之意愿。”这很象三国诸葛亮,虽明知道阿斗之不可扶,天下之不可得,却呕心佑之,六出祁山。 陈布雷与陈诚,二人被称为蒋介石的“文胆武将”

第八章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制

第八章中国民国时期的法制 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一)产生 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加剧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一些人接触了资本主义进步的社会现实和政法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拥护者与宣传者。其中较著名的有伍廷芳、章太炎、陈天华、邹容、宋教仁与胡汉民等人。 这些接受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与革命家,试图以西方的政治与法律制度来挽救并改造危难的中国,并与保皇派论战。其中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最具代表性。 (二)主要内容 1、实行以民主共和为目标的政治革命,反对君主立宪,推翻清朝的皇权专制统治。 但在政体的建立上,孙中山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后提出独创的五权分立模式。即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将立法权中的监察权与行政权中的考试权独立出来。他认为,应借鉴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权不应受任何人干涉和侵犯,以选拔人才。还应借鉴古代的监察御史制度,行使监督监察权。 章太炎则认为国家应以行政、司法为两途,设总统掌握行政、外交和国防,司法掌握裁判权,但反对设立一会,认为实行代议制会导致土豪、富民专权。 宋教仁则赞成实行政府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 2、实行平等与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即为其体现。 3、实行法治,反对人治。 4、改革司法制度 (1)实行司法独立,以保障民权。伍廷芳更是将司法独立视为一国是否文明的标志,甚至是治国第一要政。 (2)废止体罚与刑讯,改行近代进步的刑罚与证据制度。不能仅凭口供作为定罪量刑的证据。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一)大纲的制定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后,公布《军政府暂行条例》,是民国的第一个政府组织法。12月3日,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公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根据该大纲,12月29日,举行临时大总统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二)内容 分四章,21条。 1、临时大总统:国家元首与行政首脑。在参议院痛一下,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 2、参议院:对总统权力进行同意,同时想有决议权。 3、行政各部 4、附则。 根据相关规定内容,《大纲》规定的政体为三权分立下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根据它,中国产生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并使中国历史上桑延续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权由此结束。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一、制宪 (一)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天坛宪草》 1.背景 二次倒袁失败,宋教仁被刺,善后大借款以及宪法委员会几名成员被捕杀,使国民党人占有优势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认为袁即将实行专制独裁,民国危在旦夕,而以军事手段无法取胜,故要利用国会尽快制定宪法,以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用合法手段约束袁,进行法律倒袁。 2.内容 体现了企图以法律对袁进行限制的要求。 (1)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了较多的限制。国务员赞襄总统,对众议院负责;总统发布命令及国务文书须国务员副署。 (2)继续扩大国会权力。规定国会不仅有立法权,还有弹劾乃至审判被弹劾的总统、副总统、国务员的权力。 (3)对严格限制总统的任期,规定总统任期5年,只可连选连任一次。 部分规定有所倒退,体现国会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政见和力量的对比。 (1)总统有紧急命令权; (2)政府有紧急财政处分权; (3)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 3.结果 一心独裁的袁无法容忍,公开宣布草案谬点甚多,借二次革命之机,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导致议会所剩议员不足半数,国会解散,《天坛宪草》未及审议通过、正式颁布。 (二)1915《中华民国约法》即《袁记约法》 1.背景 国会解散后,袁为以形式上合法的手段达到独裁的目的,清除《临时约法》的妨碍,组建约法会议作为增修约法案的立法机关,修改约法,扩大总统权力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约法会议一经成立,袁即向其提出增修约法案,内容如下: (1)外交大权归总统,宣战、媾和、缔约,无须参议院同意; (2)总统制定官制,任用国务员、驻外大使、公使,无须参议院同意; (3)采用总统制; (4)宪法由国会以外的国民会议制定,起草权由总统和参议院行使,公布权由总统行使。 (5)公民权的褫夺与恢复,由总统行使。 (6)总统有紧急命令权和紧急处分财产权。 约法会议接到议案后即制定出了“新约法”,废除了《临时约法》。 2.内容 形式上保留与民主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条文,实际上确认袁的独裁专制统治,极大扩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