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
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

中国建筑史简答论述题汇校

(下)

5.1宗教建筑概说

##佛寺演变概说:

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

论述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及佛教建筑的汉化过程

简述道教宫观与佛教寺庙的异同(赵导P185)

答:道教的许多宗教仪规模仿佛教,所以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同,没有特别的宗教特征。如佛寺山门设两金刚力士,道观设龙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设四天王,道观设四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道观三清殿供老子一气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坛、转轮藏,道观也有同类建筑等。但道观中没有佛寺中某些特殊的建筑,如大佛阁、五百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除此外,道观中的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多为世俗常见,建筑风格也比较接近世俗建筑。

佛教寺院的构成:

?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南北朝:以佛殿为主

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

?唐代:寺塔并列

?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宋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明代: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钟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鼓楼: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

◆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

◆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

◆戒坛:宋代开始

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南禅寺大殿(唐)

①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

②寺区周围山峦环抱,寺址规模不大,居高临下,排水畅通

③体量不大,殿深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通面阔11.75m通进深10m

④整体结构十分简练

⑤殿内无柱,仅殿身四周施檐柱12根,柱子均有显著“侧脚”、“生起”

⑥外观简洁,立面设计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按照2:3:2的比例划分空间

⑦屋顶为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屋面坡度为1 : 5.15

⑧以舒展的屋顶、简洁的屋身,雄劲的气度表现出唐代建筑豪爽之美

佛光寺大殿(赵导P188,用它本加“主要特征”)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主要特征:

①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

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

③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④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

⑤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

⑥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

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剖面特点:

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

②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

③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立面特点:

①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

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

③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

④没有仙人走兽。

⑤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

⑥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侧脚:指外槽柱子向内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而外槽柱子从心间向角柱逐渐升高)(生起:逐渐增加某一类构件高度的做法,称为生起。如外槽柱子自心间向角柱逐渐加高。)

⑦斗拱肥硕。

⑧出檐深远。

——内部空间处理:

①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佛光寺大殿的成就(《中外建筑史(笔记)》P9)

①解决了较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出檐(3.96米)的悬挑问题,主要靠斗栱悬挑。

②初步建立了模数化的规格化的技巧。

③梁架采用了叠梁式与三角形屋架结合的形式。

④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悬臂的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悬挑问题),形式不同,作用不同。

⑤体现宏伟雄大、飘逸的唐风。

##佛光寺正殿:

概说:

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间,进深4间(8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大殿建于低矮的平台之上,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属于《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的平面结构,木构架为殿堂型。檐柱有侧角和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上端略有卷杀。

外观特征: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简洁、稳健的气度,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空间特点:

(1)外槽依两山墙和后檐墙,砌三级台阶,置罗汉像,内槽空间宽大、高敞、规整。内外槽尺度与佛像的尺寸比例很合称。

(2)架空的明栿丰富了上部空间的层次和内槽空间的划分。

(3)繁密的平誾、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形成了恰当的对比。

(4)微微弯曲的佛像背光与后斗拱的全偷心出跳和沿边天花的斜撑平行,更增加了内槽空间与佛像的有机整体感。

结构特征:

(2)在铺作层则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在屋架层运用了四椽草栿和草乳栿,形成了明、草两套梁栿。

(3)在平檩上还使用了“叉手”和“托脚”形成了局部三角构件,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

(4)斗拱用材已经标准化,表明已经成熟运用了以才分为标准的设计方法。

简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造型特点。

(1) 唐代建筑稳健雄丽的风格。座东朝西,七开间,每间成方形。

(2) 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

(3) 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

(4) 斗栱高大,斗栱与柱高比为1:2 ,屋面出檐近4m。

概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并比较它与明清建筑在构架形式和外观造型上有何不同

平面:阔7间,进深八架椽,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两圈柱子之间形成一周外槽空间斗栱:殿共用7种斗栱,外檐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出双下昂,半偷心。外檐补间铺作每间仅施一朵,内外出双抄。

外观: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起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构架形式:殿堂型构架,由下层柱网层、中层铺作层和上层屋架层水平层叠而成。柱网层有显著的“升起”和“侧脚”;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的作用;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cm,“分”长2cm,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数倍,表明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至迟在唐已成熟运用。

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属殿堂型构架。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

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2)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3)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4)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

5)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

外观特点:大殿上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气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代表。

结构技术成就:

①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

②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

③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

④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

⑤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

⑥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

(3)斗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4)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5)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独乐寺观音阁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观音阁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构架的建筑,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

1.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柱之间可以发生位移,祈祷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的减震作用

2.由内外槽斗栱组构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了三道水平刚性环,有利于保持各层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

4.斗栱具有榫卯组合的“柔性构造”的特点,独乐寺的熊大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减震作用。

艺术特色:观音阁外观显两层,台基低矮、宽大,前方伸出宽舒的月台。阁顶覆九脊顶(歇山顶)。阁身中部平坐、下檐深远的出挑形成立面构图强烈的横分割。整座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峻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有亲切、易于接近的意味,颇能吻合人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

观音阁在尺度上处理十分严谨,从地面至下层柱头,从下层柱头至平坐柱头,从平坐柱头至上层柱头,从上层柱头至中平榑,高度都基本相等。里面总广恰为下檐柱高的5倍,上层总广恰为上檐柱高的7倍,存在着以檐柱高作为定高、定宽模数的现象。

独乐寺观音阁(《中国建筑史(笔记)》P8)

⒈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用九脊顶式样。

⒉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金厢斗底槽”。

⒊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前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使用叉柱造,上层和夹层的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半个柱径,在底层斗栱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斜撑。

⒋斗栱种类24种,上檐柱头铺作双杪双下昂,昂尾压在草栿之下,补间铺作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驼峰。

⒌梁架分明栿和草栿二部分,仍用叉手及托脚,大部分天花用平闇,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⒍井口勾阑及承托之斗子蜀柱。

(观音阁在尺度处理上存在着以檐柱高作为定高、宽模数的现象。)

##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

山门总述:山门重建于辽统和三年(984年),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单檐四阿顶。建于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为《营造法式》中“分心槽”样式。柱子收分小,但侧脚显著。阑额上用普拍枋,且阑额作垂直切割。梁架上仍设有叉手和托脚。

山门外观:正脊鸱吻形制遒劲,出檐深远,斗拱雄大,板门直棂窗古朴简洁,台基低矮。建筑整体形象雄健,壮观。

观音阁总述: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进深4间8架椽,面阔5间。外观有两层,有腰檐和平座,内部三层,屋顶为歇山顶(宋称九脊顶)。台基为石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形式,外槽面阔5间,进深4间8架椽。内槽面阔3间,进深2间4架椽。木构架结构为殿阁式。其内观音像高15.4米,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的雕像。为容纳高像,下层、中层内槽都做成空筒,观音立像贯通三层,直达阁顶中央藻井之下。

观音阁结构特征:柱子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子的交接采用了插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檐柱和夹层的檐柱向内收缩了半个柱径,因此在外观上看,整体形成了稳定感。位于底层斗拱上和平座层楼板下的斗拱之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强度。梁架部分有明栿和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和托脚。大部分天花是平誾,仅在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

?山门:

①面阔3间;进深2间4椽;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

②分心槽,叉手、托脚梁架

③出挑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

④整体建筑形象雄健、壮观,庄严稳固的气氛

?观音阁:

①面阔5间,进深4间8椽,殿堂形构架建筑

②外观二层,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九脊殿式样

③上下层柱的交接用叉柱造,上层和夹层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

④斜撑(同佛宫寺释迦塔)

⑤台基低矮,宽大,整坐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竣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来亲切,易于接近的以为

⑥尺度处理严禁

⑦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

##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

摩尼殿总述:殿身呈近似的正方形,面阔7间,进深也是7间,但是两山墙面的次间仅半间,进深仅有12架椽。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除了正面抱厦为3间之外,其余各面抱厦仅1间。外檐檐柱封闭在砖墙内,内部有两圈柱网组成。檐柱也有侧脚和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整个摩尼殿除了四面抱厦有对外开窗外,仅栱眼壁略通光线外,殿内采光及通风欠佳。

##道教建筑总述:道教建筑一般为宫、观、院,其布局形式大体仍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的体制。都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对成式布置。与佛寺相比规模偏小,且补间塔和经幢。

河北定隆兴寺摩尼殿的特点

河北正定隆兴寺(宋)——始建于隋朝

?建筑群体的代表作单体屋面变化多

?是现存宋代佛寺建筑典型实例

?摩尼殿:

①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

②大殿呈四出抱厦形式,殿身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7间,上覆重檐九脊(歇山)顶

③大殿属殿堂型构架,为金厢斗底槽加副阶周匝

④斗拱尺度硕大,分布疏朗,殿身,副阶和抱厦斗拱外转均为五铺作

⑤引人注目的是补间铺作添加450斜拱,是已知宋代建筑中用斜拱最早实例

⑥檐柱也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

⑦除四面抱厦有门窗外,仅拱眼壁略通光线,所以殿内采光及通风均欠良好

?转轮藏殿:

?叉柱造(上下层柱子交接处)

?曲梁

转轮藏——庑藏佛教经书于八角形经框中,上支于梁架,下于地面。推之可动。佛教徒认为转动此柜可获得和念经同样的功德。经柜装修华美,顶上常饰以天宫楼阁;并专建一殿,以容此经柜,称为“转轮藏殿”。

6、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元)

①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6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下出雨搭

②构架为殿堂型分心槽

③构架特点:

减柱造:前列仅用明间的两根内柱,后列仅用4根内柱,整座大殿只用内柱6根

斜梁:斜梁下端置于檐柱斗拱上,上端搁于大内额上,其上置檩

山西大同善化寺(辽金)

①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由南至北

②门窗装修很细致

③用斜拱

##广胜下寺结构特点:

广胜下寺是元代重要的佛教建筑,正殿采用减柱造,任意抽取了殿内的6根柱子,将4榀屋架架设在大内额上。后因内额跨度过大而不得不加设柱子作支撑。说明了减柱造在这里是失败的,广胜下寺的减柱造因为没有科学根据而失败,但是仍是一次新的革新。

布达拉宫的艺术成就(《中外建筑史(笔记)》P10)

?艺术成就:

①采用不对称平面、立面,错动的体量,锯齿形的踏步,扶手,“之”字形路线,与山石错动和自然形态,取得呼应关系。

②巨大的体量拔地而起,采用竖向造型,采用传统藏族民居则分的作法,箭窗小而细长,竖向布置,稳定无压抑感,直插云霄。

③“虚根”的作法,白宫、窗口由上而下变小,显出上浮的感觉,象征地引力一样产生浮动的效果,减弱体形敦实之感。

④错动的白台似白云,衬托出上部的红宫,产生飘渺的境界。

⑤红宫室内采用曼陀罗图案,画龙点睛,点明主题——宗教建筑。

⑥红宫上金顶闪烁,高贵气派。

以上的艺术成就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和思想基础之上,如

⒈砖石基础可比木构件建筑高耸,产生上插的效果;

⒉没有中国传统的对称中庸儒家思想内容。

?布达拉宫是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

A外观13层,实际9层,平面上未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却在体量上、位置上、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它建筑的鲜明对比。

B在建筑形式上,即使用了汉族建筑形式(金殿屋顶、达赖喇嘛住所、装修等),又使用藏族建筑许多传统手法(门、窗、脊饰等),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结合,也表现了藏族建筑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补:布达拉宫是政教合一的反映,具备寺庙和宫殿的双重性质。组成:山上的宫保群,山前安置行政建筑和僧俗官员住所的方城,山后挖

西藏布达拉宫(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组成:

山脚下——“雪”政府机构、监狱、作坊、马厩等

①白宫:佛侣学校,诵经堂、扎康(喇嘛居住)

②红宫:佛堂,历世***灵塔殿

?艺术成就:

①不对称的平、立面,群体靠错动的体量和山岩起伏,“之”字

形踏步,扶手是锯齿形

②硕大的体量拔地而起,取用居民雕镂形式,墙体很大收分

?竖向构图,有箭窗

③“虚根”+白宫错动的白台,以烘托红宫

④红宫点名其宗教内涵红色、金色(表现圣洁)

⑤雄伟、壮丽、粗广、神圣,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⑥外观13层,实际仅9层

河北承德外八庙(清)

普陀宗乘庙: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外八庙——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东、北两面的丘陵起伏地段,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建造了12座大型喇嘛教寺院,其中9座由藩院设8个管理机构分管,泛称“~”。其目的是为了笼络蒙藏民族的上层分子,因此,除了溥仁寺和殊像寺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民族建筑形式。

?总平面大到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山门、碑亭、五塔门及琉璃牌坊,按中轴排列

中部:沿曲道登山,两侧有小白台和喇嘛塔多处

后部:自大红台后起,为全庙主体

?大红台:

?由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群

[(中)大红台群楼+万佛阁(西)+戏台(东)]

?大红台高25m,面阔60余米,墙体有明显收分,台上重点布置了几座重檐和单檐的殿阁,使外观更增加了变化

?这组建筑布局模仿了布达拉宫造型上达到一定效果

?它从总体局部,单体建筑到细部装饰都反映出藏式、汉式建筑的融合,大量使用了高台、平顶、后墙,梯形窗套,镏金铜瓦等藏式建筑要素,虽在整合中存在着牵强之处,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一次大规模的,重要的成功尝试。

山西太原晋祠:

①晋祠:

?全祠依山傍皇,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

?圣母殿为祠内建筑主体

?古人称池塘“圆者池也,方者日沼”

“鱼沼飞梁”——是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这种飞梁,桥身伸展如翼,架空若飞,形制独特

③圣母殿:

?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实例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

?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廊,即,“副阶周匝”形式,重檐歇山顶

?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

?大殿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起,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呈柔和曲线(北宋建筑风格)

?大殿斗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

?殿内中央设高大神龛,内供圣母邑姜主像

?砌上明造,使用叉手及托脚,昂式华拱——此式构件最早实例。

##晋祠圣母殿:

总述:圣母殿是宋代所留庙宇中最大的一座,副阶周匝,殿身呈5间,因此立面上看,面阔7间,采用重檐歇山顶。

外观:角柱生气特别明显,檐口、正脊弯曲明显,斗拱较唐代繁密,外观显得富丽、轻盈和唐辽的雄浑风格有些不同。

结构特征: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一圈,深一间的回廊。构成《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圣母殿为单槽殿堂型构架,为了

空间。殿内部分深3间6架椽,整个殿内无内柱,上部砌上明造。

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

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前檐廊深两间,空间开阔,前檐廊柱采用盘龙柱,盘龙造型栩栩如生。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柱间仅施一补间铺作,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上柱尤甚,是整体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

山西芮城永乐宫(元)

◆三清殿:

①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

②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

③殿内“减柱造”

④殿前月台二重,踏步两侧保持象眼做法

⑤立面比例和谐,侧脚、生起显著,外观柔和秀美

##永乐宫三清殿:

永乐宫三清殿是宫中煮点,建于中统三年(1262年),面阔7间,进深4间,平面采用减柱造,且减柱甚多,仅余下中间3间的中柱和后内柱,供8根内柱。上覆单檐四阿顶,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和正脊均呈曲线。殿前附有月台两重,踏步两侧均有象眼。殿身除前檐中央有5间,及后檐当心间开门外,其余用墙封闭。

##伊斯兰建筑特征总述:

创始于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建筑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以及道观有所区别。比如,此类建筑有礼拜寺,常建有召唤信徒的邦克楼或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殿内不设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建筑常用砖石砌成劵拱或者穹顶,一切装饰都用可兰经经文或者植物与几何图案等。早期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见多的外系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的拱劵门和半球形的穹顶,结构的礼拜寺殿堂。较晚建造的寺院,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之外,所有的建筑结构与外观已经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了。

5.3佛塔、经幢

塔的类型与举例:

1、类型:

?按材料分:

①木塔:(早期)

?木塔实例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最早(辽)

?完全用木的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②砖、石、砖石、琉璃(属砖石塔)(宋以后)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为最早的双层塔壁砖塔

?河南开封的佑国寺塔为最早的琉璃塔(宋)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最早的砖塔

③砖木混合塔(唐、五代)

?塔心用砖石

?外面用木,如平坐

?杭州保椒塔

④金属:铜、铁塔

点缀

?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

①楼阁式塔:盛于南北朝、唐、宋

?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之主流,

塔的平面唐以前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砖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改

用双层塔壁,并增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增加

?材料由木——砖木混合——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宋之后绝迹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行架筒体木结构

?中国现存唯一木塔,世界最高木塔H=67.3m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砖木混合,筒套筒结构,八角形

?砖木混合,筒套筒结构

泉州开元寺(南宋)

?双石塔,镇国塔、仁寿塔

?我国规模最大之石塔

西安大雁塔(唐)

双套筒结构——塔有内外两环塔壁,内环围成塔心室,外环与内环间为回廊,廊中布置登塔阶梯,楼板用砖石发券作成抗震,结构的刚性强,稳定性增强.

②密檐塔:盛于辽金时期,砖石材料

底层较低上施密檐5~15层

最早的密檐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12边形塔的孤例单筒结构

西安小雁塔(唐)

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辽)

③单层塔:

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塔,平面方、圆、六角、八角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四边形

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唐)最早的八边形塔、砖

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北齐)

④喇嘛塔:

内地始见于元代、(明代塔身变瘦,清代又添耀光门)

北京妙应寺塔(元)阿尼哥(尼泊尔)设计

五台山大塔寺塔(清)

⑤金刚宝塔:

仅见于明、清二代

高台上建塔

北京大正觉寺塔(明)

西黄寺塔(清)

⑥变体:

花塔、过街塔等

居庸关过街塔

⑦云南傣族小乘佛塔:

外观较细高而清透,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

2、塔的作用:

①供佛:经书、舍利函

②墓塔:

③僚望料敌河北定县(北宋)料敌塔84m(平元寺)

④标志,导航引渡,六和塔

⑤风水(文峰、文昌、文兴塔)立于县城东南角

⑥城关过街塔:居庸关过街塔

##佛塔总述:

我国佛塔早期受到印度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分为:大承佛塔(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叭塔以及金刚宝座塔)以及小承佛教的佛塔。

##大承佛教佛塔: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多层木构架建筑,他使用了斗拱、柱、枋等木结构构件,并且逐层向内收缩。出现较早分布于全国,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平面呈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早期楼阁式塔采用单层塔壁结构,后因为刚度欠佳采用了双层塔壁结构。在建筑材料上,也从早期单纯使用木材过渡到砖木结构混合,最后过渡到砖石结构。

(2)密檐塔: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隐出斗拱、阑额、门、窗等各种装饰纹样。大多不供登临眺望,有的虽然可以登临但因为窗户较小,眺望效果不好。密檐塔多分布于在天黄河以北至东北一带,平面呈正方形、六角形和十二边形。建塔材料一般用砖石。

(4)喇叭塔:多作为寺主塔和僧人的墓,分布以西藏、内蒙居多,明起塔身高瘦,清代出“火焰门”。

(5)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5坐宝塔,以中央一座较高大,四隅较小,仅次于清明两代,上面他的样式或者为密檐塔或为喇叭塔。

##小承佛教佛塔: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且清秀,极富当地民族风格,与中原地区的佛塔有明显的不同。塔多为单建,亦有群建。

简述南北朝时期佛塔的特点(赵导P172)

南北朝时期的佛塔可以北魏佛塔为代表,主要为楼阁式,或内部为楼阁式的密檐式。已经出现了木构(如洛阳永宁寺塔)、砖构(如嵩岳寺塔)、石构(如山西朔州崇福寺小石塔,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盗走)等形式。平面以方形为主,特殊者有十二边形(如嵩岳寺塔)和六边形(如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已形成以奇数为层数的特点(极个别的例外,如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云冈石窟某浮雕塔)。楼阁式佛塔之门窗多用火焰式券门,密檐式出有火焰式券门,塔身多有莲柱形象,常以莲瓣代替斗栱。石塔塔身四面则雕以排列的佛龛。

简述唐代佛塔的特点(赵导P173)

就佛塔在寺庙中的位置而言,唐塔多采用前塔后殿或塔院式的布局。从结构而言,唐代的佛塔有木构、砖构(多为大型佛塔)以及石构(多为小型墓塔)等形式。而现存的唐塔以砖塔这主,体型高大,平面多为方形(此外还有圆形和八角形),内部以空筒式结构为主。塔室用木过梁,上铺木楼板,登塔用木梯,按层折上。砌砖常用黄土泥浆。外观多为楼阁式,有的塔内部做楼阁外部为密檐式。唐大型塔不设基座,外观第一层高度较高(塔门有券门与方形门洞两种),二层以上塔知情达理高度逐步缩减(除楼阁式佛塔外较少开门窗),塔层檐部收分明显(许多佛塔塔身上下都有收分),轮廓弯曲、姿态优美。塔身一般不做雕刻(小型石塔则多有雕刻),很少用斗栱形象,檐部多用菱角牙子做成叠涩砖层(生起明显,檐部量曲线),檐上作反叠涩。塔刹粗壮,高度较矮。

简述五代佛塔的特点(赵导P173)

五代佛塔数量不多,式样从方形过渡到六角形及八角形,外观出从简单过渡到复杂,增加了不少雕饰。砖石塔之构造极力模仿木构建筑式样。塔的内部结构由唐代的空筒式结构逐步向宋代壁内折上式过渡,同时内部结构上开创回廊式结构的先驱。

简述辽代佛塔的特点(赵导P173)

寺塔布局继承唐代前塔后殿的模式(或在大雄宝殿之前或在山门之内)。佛塔平面多为八边形。有雕刻系复的基座。除了少数佛塔为楼阁式塔样式外,绝大多数辽塔都是密檐式塔。这些密檐式塔有着共同性的特征,一般第一层塔身很高(约占全塔高度的1/5),各面仿木构殿身(或为一间或为三间),转角处多为圆形倚柱或缠龙柱(有的则以小塔代替倚柱),满布雕刻,是全塔精华之所在。自第二层起做密檐式,内部多为实心结构(大型砖塔则在第一层有塔室)。重要的佛塔层层都做斗栱,一般的佛塔则只在第一层(或在第一、二层)设斗栱,其馀各层则叠涩出檐,檐顶坡度平缓,顶铺筒瓦。辽塔的塔身上常雕刻佛像、金刚力士、飞天、铜镜、伞盖等内容。辽塔的门多为券门,内施佛像,有若佛龛,塔刹多为金属材料(约占全塔高度的1/5).

简述宋代佛塔的特点(赵导P173)

宋塔多为砖石塔(木塔已趋淘汰,还有少量铜塔、铁塔和琉璃塔),除少数为实心塔(包括造像塔、薄箧印塔、无缝塔三种)外,绝大多数宋塔都是楼阁式塔(有带外廊和不带外廊两种)。宋塔多为八边形,少数采用方形和六角形。与唐塔相较,宋塔在寺庙内的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前殿后塔、塔殿并列或布置在寺庙周围的硌局)内部结构式样增多,有空筒式(如浙江临安功臣山塔和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壁内折上式(是宋塔的主流结构形式)、穿心式(如四川大足北山塔)、穿壁式(如江西九江大胜寺塔)、回廊式塔(苏州报恩寺塔)和螺旋式(开封佑国寺塔)。南方的佛塔一般都带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玲珑轻秀;北方的塔则对梁枋、斗栱加工细致,券门短檐,庄严雄伟。砖石塔的塔身模仿木结构装修式样,有分间、柱额、梁枋、斗栱、平座、挑檐、门窗等(但不一定是样样齐齐备)。其中,平座出挑的长短是区别北宋塔和南宋塔的重要标志之一(北宋塔平座出挑短,一般不能上人,南宋塔平座出挑则较长)。宋塔的塔刹有高刹(金属或石材制成)和球刹两种。

简述金代佛塔的特点(赵导P174)

金代佛塔独创性不强。有的模仿唐塔式样,平面方形,内部空筒外部密檐式,叠涩菱牙檐子,塔身少用雕刻。有的模仿辽塔,基座复杂,第一层塔身很高,上部各层檐部逐渐加密,檐间几乎没有塔身。另外,金代还留下了金刚宝座塔的实物(河北正定大广惠寺塔),还有一种小型的幢式石塔,多用于墓塔中。

简述元代佛塔的特点(赵导P174)

元代在佛教方面推行喇嘛教,故佛寺藏式喇嘛塔盛行,是元代佛塔的主流(如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最高的喇嘛塔)。同时,仿中原汉式化塔的楼阁式和密檐式塔亦见于元代。元代还出现了金刚宝座塔(如云南昆明官渡村妙湛寺)和一些造型奇特难以归类的异型塔(如以小型建筑代替传统塔刹)。

简述明清佛塔的特点(赵导P174)

由于明清制砖业的发达,故明清砖得以长足发展,而且种类齐全,有楼阁式、内部楼阁式外部密檐式、阿育王式、喇嘛塔、密檐实心塔、金刚宝座塔等。明塔以仿宋、仿辽式为主,平面有八角形、方形和六角形,塔身多为十三层,设带雕饰的基座。内部构造多为壁内折上式。另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用途的塔——文峰塔,以弥补当地风水形势之不足。

中国古代寺塔的位置关系可概括为几种类型?(赵导P174)

类型有以下几种:

称中心塔院式,是我国早期佛寺布局的一个特征(如北魏时期就经常采用这种塔院式的布局)。这种早期塔院本身就是全部的寺院,与唐宋时期作为一个院落从属于整体佛寺的塔院不同。河南嵩岳寺就是这种方形塔院式的寺院。

?前塔后殿制度:寺院采取中轴线作左右对称布置,山门内为塔院,塔院内建塔。塔的后部为大殿、后殿、佛楼等建筑。这种布局是唐代及唐之前的寺庙格局(唐之后仍未绝迹),仍将塔作为主要的崇拜对象加以供奉,如山西洪洞广胜寺、云南大理崇圣寺。

?塔殿并列制度:寺院内佛塔与佛寺横向并列,通常为左塔右殿,主要出现于唐及宋辽时期,如河北正定开元寺、陕西长安香积寺、山西普救寺等。

?前殿后塔制度:塔建在寺院大佛之后,以佛殿为主,塔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布局主要出现在宋代及其之后(唐代个别寺院也有这种布局,如河南嵩山法王寺),与“伽蓝七堂”汉化佛教寺庙布局的形成有关系。

?寺院双塔制度:唐宋时期一些寺庙在大门前或大殿前左右对称设置双塔,式样、造型基本相同。有的学者认为这双塔是多宝佛和释迦佛的象征。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个别的双塔不是东西并列而是在佛寺中轴线南北并列,如山西永祚寺双塔,一南一北前后排列,两塔之间建一殿宇。

?寺周围建塔制度:在佛寺周围建单塔的情形,各方位均有,但以寺东南建塔的情况为多。如河南洛阳白马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此外,大型寺院还可能在距寺庙数里的山水林木胜佳之地建设塔林,作为该寺高僧的陵墓建筑群。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另有一种非墓塔的塔群,可能独立于寺庙,如宁夏青铜峡108塔。

古印度佛塔有哪些特点?对中国古塔有哪些影响?(赵导P175)

印度最古老的佛塔是用于放置舍利的纪念性墓塔,一般由台基及基座、塔身覆钵(为半球体、亦称窣堵坡)、顶部基座(覆钵上的小型基座,亦称平头)、伞杆(即塔上的刹柱)和伞盖组成。犍陀罗艺术时期,印度佛塔上部又出现了多重相轮的做法。这类佛塔对我国古代的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佛塔有直接的影响(如新疆喀什汗诺伊城土塔、敦煌120窟壁画中的佛塔),也对后世的喇嘛塔影响很大。中国其它类型的佛塔(如楼阁式塔等),尽管整体外形已与印度古塔差别较大,但塔刹等细节仍有窣堵坡、相轮、伞盖等印度古塔的遗痕。另外,中世纪时期还出现了菩提迦耶高塔(带基座,上有五塔,中塔高大)和注重檐部、顶部雕刻的高塔,分别对中国的金刚宝座塔、华塔(或称花塔)有重要影响。

中国佛塔对日本塔有哪些影响?(赵导P175)

受中国佛塔的影响,日本古代佛塔出现了几种相近的类型。首先是楼阁式塔,其中,木构佛塔仿中国唐代式样,平面方形,出檐深远,塔内设直通到顶的塔心柱,层数为一、三、五层(如法隆寺塔)。同时还有石构楼阁式塔,而且一些塔也像中国那样在塔内设塔。此外,还有宝箧印塔、多宝塔和五轮塔等式样亦深受中国的影响。其中仅多宝塔的形式多采用类似仿窣堵坡的大圆肚造型,与中国本土的多宝塔有所不同。

通过塔,反映古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中外建筑史(笔记)》P33)

塔的原型是印度窣堵坡,随佛教传入中国,以塔刹的形式与中国阁相结合形成早期的楼阁式塔,它是主要的膜拜对象。随着时代发展,密檐塔、单层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材料由木发展为砖石、砖木等,作用由主要的膜拜对象逐渐退化,甚至在佛寺中消失,只是成为寺庙的一个符号,功能也由拜佛延伸至墓塔,眺望,料敌,风景意义,导航等。

从中看出,中国古人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是一种谨慎态度,把外来文化收源化,融合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同时用实用主义对待外来文化,像塔这样的高层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与广泛需求是矛盾的,于是演变成一种符号、形象,有时不用真的建起来,这也反映了中国佛教能流传下来的原因,即中国佛教的特质,调和性简易性。

简述我国古代佛塔的类型并各写出实例名称2个

1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2密檐塔河南登封篙岳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

3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5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6傣族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写出中国塔五种主要类型,并各举一实例(说明建造年代和地点)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

密檐式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登封嵩山南麓

单层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塔门,隋代,历城柳阜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西城阜城门内

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明代,西直门外

试举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塔一座,简要描述其特征。

唐:西安兴教寺玄奘塔,楼阁式塔,平面方形,五层。

宋: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砖石仿木,平面八边形,十一层,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

脖子、十三天与金属宝盖。

明:北京大正觉寺塔,金刚宝座塔,它是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五座须弥座密檐方塔。

清: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金刚宝座塔,基座较矮,仅二层,台上建一大四小喇嘛塔艺王座。

楼阁式塔的几种型制特点

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嵩岳寺塔是密檐式塔,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的塔。十五层,高40米。底层转角用八边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突曲线,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良好配合,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试述应县佛宫寺释伽塔的结构特色。(赵导P172)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结构措施有:

①八角形平面,其作用可减小风力。

②套筒式结构,内外两圈柱,底层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箱斗底槽"。

③殿阁型构架,9个柱网层,9个铺作层,1个屋架,每个铺作层都象圈梁一样。

④高宽比合理,67.31/30≈2/1

⑤收分合理,内柱1-5层对齐,6、7层内错半个柱径,8。9层再内错半个柱径。外层每层都内错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

⑥暗层的处理,结构上增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的刚度大大增强。

⑦底层加厚墙体,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

⑧楼梯处理很独到,分散布置避免纵向断裂。

⑨门窗上加斜撑,也增加了整体的刚度。

⑩荷载方面,高大的建筑用小构件,每层柱子不高,空间跨度小,但数量多,可使荷载分散,减轻自重,大的构件均在一层。

其立面造型上雄壮而华丽,采用了60多种斗拱,繁多的构件为结构所需,构筑了华丽的外形,尺度很大,所以同时又是雄壮的。

评价:当时的砖塔为先进的结构形式,采用木结构是落后的,从历史发展上说是落后的,但由于使用木材得体得法,是木结构中的精品,文物价值很高。

应县佛宫寺释伽塔的结构性能(《中外建筑史(笔记)》P7)

1.采用八角形的平面,比正方形平面减少5%的风压,有利于增强抗风性能。

2.采用底层副阶周匝,直径30.27米,外槽直径2

3.69米的大尺度,使塔的总比例偏于粗壮,有利高宽比的稳定。

3.采用内外槽双套筒式结构,意味着把中心柱扩大为内环柱,大大增强了塔的整体刚度。

4.采用殿阁型构架,由塔身各层斗栱和平座斗栱组成9个柱网层,形成9个刚性构架,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5.在平坐暗层内添加立柱、斜撑,把平坐柱网与其上下铺作联结成整体框架,使4个暗层变成4个刚性层。

6.合理安排门窗,门窗上加斜撑,增加了整体刚度,楼梯处理逐层移位,避免楼梯垂直布置带来结构的不利环节。

7.尽量用小料,少用大料,有效减轻了塔身自重

8.加固底层最不利环节,将底层内外槽柱包砌在厚厚砖土墙内,起到了稳定底层柱网的作用。

应县佛宫寺释伽塔艺术成就

木塔外观雄壮而又华丽,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全木构的木塔,也是世界现存的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高耸的塔身由6层屋檐、4层平坐、2层台基形成突出的横分割;

?层层内收递收的塔身取得总体轮廓的恰当收分;

?腰檐、平坐有节奏地重复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

?不同出跳的斗栱使斗栱逐层减小,强化了全塔的透视效果。

?檐下斗栱与平坐栏杆相呼应,丰富了塔身的华美装饰。

?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第三层)外槽柱内接圆的周长。塔的台基面至刹顶的高度恰等于第三层面阔的7倍。这些都显现出塔立面构图严谨。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

①平面八角形

②塔体分外壁、回廊、塔心壁、塔心室数部(底层原有副阶周匝已被毁)

③高7层,逐层内收

④塔心壁八角形,四面开门正对外壁塔门

⑤楼阁式砖石塔中,双层塔壁为此塔最早

⑥塔身逐层向内收进,塔刹与砖平坐已不存,线高约47M

⑦塔内枋用“七朱八白”走道天花用菱角牙子、如意头,拱眼壁

用套钱纹、写生花等。装饰内容颇为丰富。

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①平面八角形、高9层、木外廊砖塔身“双套筒”式砖砌结构

②塔身外壁四面开门,门侧用慊柱,塔心用瓜愣柱及圆梭柱,柱下有

③底层副阶宽大,舒展,塔身,腰檐逐层内收,形成优美的曲线形外轮廓

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①位于开元寺大殿前,东塔:名镇国塔——高48M;西塔:名仁寿塔——高44M

②创于唐末五代,南宋改为石建

③平面八角形,高5层,下施具石阶及勾阑之八边形台座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

①塔下有八角形台座三重

②塔身平面八角形,高9层,底层建有回廊,每层八面均开圆拱门,塔室为方形

③此塔在当时被誉为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被毁于太平天国之役)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①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②塔平面为12边形,(我国塔中的孤例)密檐15层,高40m,此塔最下为低平台座

③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

④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10层

⑤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

①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也是现存最早的一座石塔

②塔身单层,通高15.04m,平面方形,边长7.08m,四面各辟一半圆拱门

③塔身外墙光洁,略有收分,上部用5层石板叠涩出带内凹弧线的出檐,上收四角攒尖顶,最上置山花焦叶托相轮,全高约13m整个风格朴素简洁

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西塔:塔身高2.22m,塔平面方形,置于3层方形台基上

东塔:通高2.14m,底层基座宽1.11m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①建于唐天宝5年,全由砖砌

②平面为八角形,单层重檐,全高9m多

③塔壁南向壁圆拱门,北面嵌铬石一块,东西各置假门,其余四面均隐出直棂假窗

④塔下有低矮须弥座,塔身转角用五边形倚柱

⑤柱下无柱础、柱头有阑额无普拍枋

⑥我国以知最早的八角形塔

北京正觉寺塔(明)——金刚宝座塔

又称“五塔寺”

②台上中央的密檐塔较高,13层;四角的较小,11层

(在由须弥座禾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

③华丽而不零乱

(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①在西城阜城门内,又称“白塔”,全高53m

②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之作品

③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台上再设亚字形须弥座两层,座上置覆莲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肥短的塔身(又称宝瓶或塔肚子)、塔脖子、十三天(即相轮)与金属的宝盖。

④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相辉映,外观甚为壮伟

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①位于景洪县大勐笼之曼飞龙后山上,为我国云南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极具代表性之佛塔。

②由大、小佛塔9座组成,其总体平面之排列呈八瓣莲花形,形体高大之主塔位于中央,高16.29米,其余诸小塔则分置于八隅,各高约9m。最下置平面圆形之低矮塔基2层,各塔均另有塔座

③在建筑色彩方面,最下之塔基呈灰色;中部须弥座及佛龛以红、金二色为主,塔身皆刷涂白色,而塔刹则施金色

5.4石窟、摩崖造像

简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类型

1)中心塔柱型(支提窟):以塔为窟的中心,北朝

2)佛殿型:以佛像为主,隋唐

3)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用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来决定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纵深布局不同

(4)由于建造需要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外,在雕刻、绘画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早期建筑形象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征:

?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除石窟本身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

石窟类型:

?塔院型:(支提窟)以塔为窟中心

?佛殿型:以佛像为主

?僧院型:(毗诃罗)供僧反打座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座

石窟实例:

①新疆克孜尔石窟②敦煌莫高窟(甘肃)③太原天龙山石窟④大同云岗石窟(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⑤洛阳龙门石窟⑥麦积山石窟⑦栖霞山千佛岩

简述隋唐石窟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赵导P185)

隋唐的洞窟以莫高窟最多,其典型者是北朝已出现的覆斗窟。大都只在正壁开1龛,隋及初唐、盛唐为梯形龛,可认为全窟仍是对于整座佛寺的象征。中唐后改为覆斗形佛帐式龛顶。佛帐一般是放在佛殿内部的,所以可认为全窟只是一座佛殿的象征。覆斗窟中心高起,没有平顶的压抑感,各壁都没有中心柱的遮挡,适应了大型经变画大量出现的要求。唐代莫高窟还有个别的大佛窟和涅槃窟,前者内造高达30米的弥勒佛,大佛窟窟内下大上小,强调了仰视时的透视错觉,窟的上部前面开设明窗,加强了大佛头部的采光。后者平面横长,安置佛涅槃卧像。隋唐时在莫高窟和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还有个别的中心塔柱式窟,是这一时期中心塔式寺院仍有建造反映。中心塔式窟在宋代也还极个别地出现过,如大足石窟毗卢道场窟。

简述中国古代石窟中的壁画和石刻的建筑史料价值。(赵导P185)

在石窟中宗教题材的壁画和浮雕中保存的建筑形象资料非常丰富,时代从十六国晚期下迄于宋和西夏,延续800年之久,建筑类型包括有

梁、枋、门窗、斗栱、屋顶和脊饰等各种部件、装饰及色彩。它们和窟形、窟檐一起,在许多方面都填补了建筑艺术史研究的空白,尤其对于从魏晋到盛唐之间建筑实例十分稀少的约400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此外,对辽金之前的建筑的院落式群体组合方式(如净土庭园等)亦提供了众多的形象。石窟中的建筑资料以敦煌壁画为最重要,它的延续时代最长,资料最多,类型最丰富。此外,在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和其它一些石窟的壁画或石刻中也都有所表现。

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

答: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此外还有一种小窟,分布在一、两类窟的周围,也属打坐用的禅窟。

6.1园林与风景建设概说

##园林发展:

A.奠基时期: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它是由物质认识转向美学认识的关键时期。

B.唐宋至明清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呈现几个特征:(1)理景普及化,即由都城向地方性城市扩散。(2)园林功能生活化:早期一向追求自然意趣,人工建筑物较少,但随着园林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相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逐渐增多。(3)造园要素密集化:早期院子大且布景稀疏。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加以及对山水奇险的追求,导致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4)造园手法精致化: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早期对景观的认识着重于景观内在的本质美的体认,园林审美比较质朴粗放。后期对画意一般的追求,“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

##中国园林的哲学思想:

(1)中国园林既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2)道家崇尚回归自然,而儒家也强调亲和自然,儒道两家均把自然和人看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就这一点而言,儒道两家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对风景建设和造园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3)道家思想阐发个体精神,是出世思想。而儒家看重经世之术,讲究治国平天下,认为冶园是一种行义求志之举,和做官是一个道理,是入世思想。从历史来看,汉初至六朝,园林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其他时间都是以儒家思想占主导。这就解释了唐宋之后园林越发的世俗化,园中充满了世俗的生活内容。(4)日本的园林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其风格与中国园林的风格迥异。

中国古代园林发展主要阶段:

1、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畋猎苑囿为主体的时期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

∥中国山水风景园作为一种艺术,创于南北朝已经形成稳定的创作思

想和手法,多向、普遍、小型、精致、高雅和人工山水写意化是本

时期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

3、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

?城市和近郊风景点有所发展

?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园林小型化—→小庭院—→宅园)

?山居别墅(白居易草堂)

?帝室苑囿和离宫

4、两宋时期,造园活动更为普遍,已及于地方城市和一般庶民

5、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最为兴盛的时期

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中国园林主要四种类型:

?皇家园林:大多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一般占地很大,气派宏伟,包罗万象。

皇家园林又可分为:大内御苑(如北京故宫御花园)、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

?私家园林:有宅园、游憩园、别墅园(如别业、草堂等)等诸种类型。

苏州四大名园: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园

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寺观园林:分为城市型和山林型两类。

城市型寺观园林一般只是寺观的附属部分,手法与私家园林相近。

山林型寺观园林自隋唐后蔚然成风,如佛教四大名山,道教武当山、青城山等。

?邑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这类风景区尺度大,内容多,把自然的、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有私家园林的幽静曲折,又是一种集锦式的园林群;既有自然美,又有园林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

?意境的蕴涵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赵导P167)

答: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①追求诗画意境。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含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②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中国园林特别注重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二是景物命名,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③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二者都经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空间感的效果。

④特别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是园林设计的重要手法,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中外自然观对园林的影响(《中外建筑史(笔记)》P22)

自然观是人对生活其中的可见的天然世界的认识。受基督教文化的上帝创世说的教化影响,欧洲古典文化中,自然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出现在矛盾关系之中的。在中国的古文明中,自然原意指自然而然的意思,是作为封建社会正名定分的名教对立面。作为抑制人欲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

在这种自然观影响下,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如园林)时,中国古代呈现出与欧洲迥异的旨趣。同为人工的经营,欧洲的主要造园要素是作为人的对立物的自然之物,在中国却包容着更多的甚至作为主体与灵魂的建筑物。欧洲园林程度不同地显示了人工管理,统治的特权的痕迹;而在中国,虽然树木经过剪裁,却因不露痕迹和合于事物原来的物性与规律而被认为是“自然”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在欧洲,古典的风景画表现的是对立于人类的自然景色;而在中国却用山水画一词代替风景画,在写意山水的表象后流露着诸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类的人文追求。文学要素也直接纳入到造园的范畴,并藉此催生园林意境中的人文精神,显示了人在自然中的不可分割的地位与主体价值。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对世界的影响(赵导P180)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伯介绍到英国(先后在1757、1772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和《东方造园泛论》),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了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有哪些(赵导P180)

造园原则有:

(1)虚实相济:园林布局中的水面、陆地的比例及搭配决定了园林空间感的奥旷虚实变化。

(2)对比和陪衬:园景有并列或主次之分,并列的园景处理为了避免手法的重复常运用对比的原则,如山岭与水体的对比,高耸与平缓的对比、曲与直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

(3)集聚与分散:有些园景相对密集地组织,有些则故意拉开空当,有疏有密。

(4)参差与整齐:人工整合形态的形式感与自然错落的协调运用。

(5)连续与阻隔:在古典园林中,阻隔迂回的手法屡见不鲜,避免了景观的平铺直叙。

(6)藏与露:藏指由墙垣、屋宇、树木,山石等要素构成空间、景观空间的限定,露指园林中的种种借景手法,包括远借、近借、邻借、互借等。

(7)比例与和谐:园林建筑及自然景观的比例尺度是以一种整体和谐的规律把握来实现的。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设计的常见形式有哪些(赵导P181)

?以池沼为中心的布局:这是一种敞景形式的惯用布局,尤其多见于私家园林中,如网师园、退思园、十笏园等。水体一般以聚为主,大面积的水体可以堤、桥、岛进行空间划分,但多是宾主分明,绝对不大小等同,如拙政园。另外,一些园中园的布局亦常采用以池沼为中心的布局,如北海的画舫斋、颐和园的谐趣园。

?以重点建筑为中心使景色散开的布局模工:这种手法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均较常见。皇家园林如北海琼华岛是以白塔为中心进行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以排云殿、佛香阁作为前山布局这统率,以须弥灵境作为后山布局的枢纽;私家园林如詹园以静妙堂为核心建筑展开布景。

苏州的曲园等。

?把假山和池沼分开布置:多用于较大型的园林,形面左右或前后的山水格局,如颐和园从整体布局来看就是南水北山的格局。

?把整座园林分隔成许多空间的布局形式:常见于规模较大园林,如留园就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庭院空间构成。

?分散设置景点的集锦式布局:常见于皇家园林或公共风景园林,如避暑山庄、圆明园等。

自然山水园林中建筑与山结合的类型有哪些(赵导P181)

根据建筑处于山的不同部位,可分为山巅式(如峨眉山金顶大殿、华藏殿、九华山天台寺、青城山上清宫、泰山碧霞祠、华山真武宫、武夷山天游观等),山脊式(如九华山百岁宫),山腰式(如青城山“古常道观”建筑群)、峭壁式(如山西浑源悬空寺、四川忠县石宝寨)、峡谷式(如峨眉山清音阁建筑群)。而具体手法有“台”、“跌”、“吊”、“挑”等。

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哪些作用(赵导P181)

?使园林建筑主题更加突出,如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以大量柳树烘托主题。

?谐调建筑与周围环境,使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自然环境之中。

?丰富建筑物的艺术构图,以充满天趣的形、色、味与建筑相调和。

?赋予建筑物以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四季的景观变化丰富了静态的建筑空间。

?完美园林功能,如以植特来分隔空间、隔景或借景等。

简述汉上林苑的基本特点(赵导P175)

?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除了大量的宫苑建筑之外,还有皇帝的狩猎区,放牧大量御马的牧场,庞大的工、农、林、渔业生产基在等,都需要足够的原野、山林、川源。因此上林苑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

?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间距也很大,一般需乘马车和骑马方能当日往返。这种疏朗的、随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更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

?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此外,苑内还有帝王的陵墓,如白鹿原上的汉文帝灞陵、汉宣帝杜陵等。

试述汉代之前园林生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赵导P176)

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持续了将近1200年。就林本身的发展情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殷、周;第二阶段,秦、西汉;;第三阶段,东汉。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虽已见诸文献记载,但为数甚少而且大多数是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两者之间尚未出现明显的区别。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但无论天然山水园或者人工山水园,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它然三要素之间似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因此,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

?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对于大自然山水风景,仅仅构建了低层次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园林造景多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秦、西汉的离宫别苑的布局出于法天象、仿仙境、通神明的目的,有的带兼具皇家庄园和皇家猎场的性质。各种生产基地的建置则更多地展现了作为经济实体的“庄园”特色。但在园林里成所进行的审美的经营毕竟尚处在低级的水平上,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赵导P176)

?规模比汉之前的皇家园林有所减小,规划设计更加精密细致。园林中已基本不见有关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内容。

?叠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平,已多有叠石为山的做法,理水之水体形态多样并与雕刻小品相结合。

?园内植物多为珍奇之物,动物的豢养仍占计一定比重。

?建筑内容多样、形象丰富,除了楼、阁、观、复道等没袭秦汉传统外,还将本是驿站建筑的“亭”引入宫苑,但台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已渐渐丧失。此外,佛寺和道观等宗教建筑已出现于园林。

?园林造景之重点已由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其主流风格虽仍是追求“堆金砌玉”的皇家气派,但在文人园思想的熏染下已有对天然清纯之美的自觉追求。

?宫廷造园取法民间私园,如“曲水流觞”、“修禊”这一民间文化的主题开始以“禊堂”、“禊坛”、“流杯渠”、“流觞亭”等建筑形式出现于皇家园林中。

?筑山、理水等人工园林造景已由秦汉以来着重写实的创作手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位于都城轴线且为前宫后苑的大内御苑格局已初步形成,对隋唐之后的皇都礁岩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总体特色(赵导P177)

?规模变小,注重自然景观,园林造景创作方法趋于车实与写意相结合。

?由再现自然到表现自然,由单纯模仿到适当概括,规划设计的自觉性与艺术化。

?皇家园林以游赏成为主导功能,并且形成前宫后苑的格局。

?私家园林开始兴盛,类型渐多,文人园思想的萌芽。

?寺观逐渐园林化、世俗化。

?“园林”一词出现,风景式转借林逐渐成为主流,形成了皇家、私家、寺观及公共风景园等主要的园林类型。

简述隋唐时期的园林特色(赵导P177)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忆完全形成,大内御苑、行宫、离宫的三个类型形成。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有所升华,中隐思想、文人造园。

?“园林寺观”全面发展,城市寺观起到城市公园的作用,丛林寺观则形成了山岳名胜风景区。

?公共园林长足进步。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置石、假山。

?诗画情趣开始形成。

简述宋代园林的特点(赵导P177)

?在三大园林型中,私园建造活动最为突出。士流园林全面地“文人化”,文人园大为兴盛。文人园作为一种网袋格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并为它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人园的风格特点,也就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在某些方面的外延。文人园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皇家园林文人化,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冲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寺观园林由世俗化面更进一步文人体式,文人园的风格也涵盖了绝大多数寺观园林。公共园林虽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但比之上代已更为活跃、普遍。某些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定期向社会开放,亦多少发挥其公共园林的职能。

?叠石、置石技艺高超,理水已能够缩移模拟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嘏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观赏植物由于园艺技术发达而具有丰富的品种,为成林、丛植、孤植的植物造景提供了多种选技馀地。园林建筑忆经具备后世所见的几乎全部形象,它作为造园要素之一,对于园林的成景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建筑小品、建筑细部、室内家具陈设之精美,比之唐代又更胜一筹。?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全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这是由于禅宗哲理以及文人画、写意画的直接影响,诸如“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美学观念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元、明和清禄虽然尚能秉承其馀绪,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就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势头了。

江南、北方、岭南私家园林的地方风格各自具有哪些特点(赵导P179)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构成了私家园林的三大地方风格。

?江南园林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高雅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造园技巧居于三大风格之首,代表了私家园林的最高水平。

①叠石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石的用量大,小型假山几全部用石,大型假山亦是石多于土,叠山之脉络气势有若真山,技艺高超。

②花木植物种类繁多,以落叶树为主,以常绿树木、藤萝、竹、芭蕉、草花等相配合,形成四季观赏景色,甚至成为景观的观赏主题(如建筑的点景题名常以周围绿化来命名)。讲究孤植、丛植的画意经营,色、香、形的象征寓意。

③园林建筑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作为创作源泉(如苏州园林建筑为苏南民间建筑的提炼),形象轻盈、色调素雅,室内外空间通秀,显示出水墨淡渲的度成熟的艺术风格。

④木装修、家具、各种砖雕、木雕、漏窗等均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⑤园林空间及景观富于变化,擅长营造小中见大的无尽空间感。无论是静观组景还是动观组景都很成功,景观处理细腻,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多变,甚至连院角、廊侧、墙边或极小的空间都能构成生动的景观。

?北方园林:

①建筑形象稳重敦实,比江南园林建筑的封闭感强,雄浑强健。

②园林中水体的面积一般较小,甚至出现“旱园”的做法。

③叠山的规模一般亦小于南方,且形象浑厚凝重,与建筑相协调。

④观赏树种少于南方,尤缺常绿阔叶树和冬季花木,但正因此科季却多了萧索寒林的特殊意境。

⑤完林的规划中,中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园内空间划分较少,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但缺乏江南私家园林的曲折多变。

?岭南园林:

①规模较小,多为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空间较之江南园林更为紧密,建筑的比重较大,比江南园林更加通透开敞,形象轻快活泼。总体而言,岭南园林的建筑意味较浓,建筑形象在园林造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平屋顶的建筑物多做成“天台花园”。

④常见西洋式建筑或细部装饰,但庭园却是传统的叠山理水。

⑤叠山常用“塑石”(即用姿态嶙峋的英石包镶)的方法,石景主要分为“壁型”和“峰型”两大类。尤其是小型叠山与小型水体相结合的小型水石庭、水局,成为岭南园林一绝。

⑥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林一年四季色彩斑斓。

简要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差异(赵导P182)

答:风格的差异:

(1)从布局而言,中国古典园林(下面简称“中园”)是生态形自由式布局,而西方园林(简称“西园”)则采用几何形规则式。

(2)从建筑与园景的关系而言,中园是园林统帅建筑,而西园是建筑统帅园林。

(3)道路方面,西园多为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中园表现为迂回曲折,曲径通幽。

(4)林木方面,中园注重自燃形孤植,散植,而西园偏爱整形对植,列植。

(5)花卉方面,中园或为盆栽花坛,注重姿态,而西园为图案花坛,注重色彩。

(6)水景方面,中国多为偏静态的天然或仿天然水景(如西池滴泉),西园则为喷泉瀑布似的动态水景。

(7)从空间而言,中国假山起伏,空间层次丰富跌宕,幽闭深藏,西园则多为大草坪铺展,空间开场袒露,一览无余。

(8)雕朔方面,西园多有具象的石雕(如人物,动物),而中园则较少运用。

(9)取景方面,西园视线固定,而中国则步移景变。

(10)就美学层次而言,西园注重形式美,而中国注重意境美(尤其注重点景题名等文字点题式的意境升华)。

简述英中式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差异(赵导P182)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涵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巨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眼前。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试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1)前者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2)前者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后者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

3)前者在大范围内以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后者以山石造山为主。

4)前者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单株为主。

结合实例分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异同。

共同点:

总的来说是:施法自然、高于自然、巧于因借、精于体宜、诗书画理、意境深远。

1.参考框架:自然地理地貌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参考框架。“施法自然”

2.文化内涵:a.深受绘画、诗词、文学书法艺术的影响。

b.使用对象深受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影响。

c.园林创作倾心自然美的追求,讲究艺术再现自然

(举例:颐和园利用万寿山一带地形,加以人工改造,改造前山开阔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等更加追求自然美。苏州留园,园内10余株高大乔木,许多古树。形成林郁气象,假山为土石相间,叠块为池岸橙道)

3.空间意识,空间无尽,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思想核心。

4.基本特征:惯用即藏又露的手法,欲扬先抑的构图。构图中,山水造景,空间结构,情景意匠等均匀包含动静结合的辩证关系,如:形与神、虚与实、因与借、意与境。

差异点:1.相地选址 a.私家借助人工的手法来组景造景,各具特征,百看不厌。b.皇家借鉴、模拟、真山真水,而保持特色,自成体系。

2.平面布局 a.私家静观为主,内向为主。b.皇家动观为主,动静结合,外向为主,内外相加。

3.造景手法 a.私家人工为主,以小见大,自然情趣,以少胜多。b.皇家有真山真水,人工形成有限空间与无限的自然空间形成对比。

4.景区划分 a.私家庭院空间,主次分明,疏密有致。b.皇家集锦式、园中园。

5.建筑构成 a.私家顺应自然,随高就低,蜿蜒曲折,不拘格在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造园无格但有法,造园曲折有变化

b.皇家由于自身功能的需求,摆脱不了轴线对称和四合院影响,过于严肃单板。

结合实例分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异同。

1.平面格局:江南园林多建于市井内,空间狭小,常以内向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构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小中见大,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2.建筑形体:江南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

的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植物,均为烘托主题和寄托情感而设。

3.尺度空间:江南园林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

4.建筑色彩:江南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灰瓦白墙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其一,北方园林以宫廷园林为代表。既然是朝廷修建的园林,那么,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诸方面都是倾国而为之。并且,宫廷园林必然讲究帝王气派,雄伟高大、金碧辉煌,主体突出,强调中心。所有的宫廷园林都占地较广,平面布局严谨,壮阔粗旷,厚重沉稳。其二,北方园林受南方影响。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喜好南方园林,把南方工匠招到京城造园。北方人也自觉地学习南方园林。京城的园林实际上是全国园林的集锦,集全国名园之大成。如: 圆明园仿照了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鸳”、“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圆明园还仿照了苏州的“狮子林”。其文源阁仿照了宁波的天一阁,四宜书房仿照了海宁安阑园。

熙和园仿照了杭州西湖,二者的堤、桥、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仿照了嘉兴南湖,小金山仿照了镇江的金山,芝经云堤仿照了杭州苏堤。

其三,北方园林有四合院基调。四合院是北方普遍的民居形式,贵族的四合院都是带花园的。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是四合院花园的放大。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是研究北方私家花园的活教材。

论述中国皇家林园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①皇家园林以祖国各地,尤其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②皇家园林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私家园林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

②皇家园林在大范围内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私家园林以山石造山为主

③皇家园林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私家园林以单株为主

6.2明清皇家苑囿

明清皇家园林的造园特点(《中外建筑史(笔记)》P16)

?清代帝苑内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特点,把全园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风景点和园中园。

?宫延建筑严肃隆重,苑囿建筑较活泼。

?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其中一些塔殿楼阁作为苑中的中心建筑,体量和尺度很大。

?山:依靠堆山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与真山结合。

?花木:因园林规模较大,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

总之,苑囿规模大,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各园均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例如: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造成许多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

试述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和成就(赵导P178)

(1)整体经营的总体规划:无论是天然山水园还是人工山水园,都根据建园基址的不同采取相应不同的总体规划方式。规划中宫殿部分自成一区,然后适当划分景区,如避暑山庄(天然山水园)形成山区、平原区和湖区几个不同面貌的景观区域,彼此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一些园林园中有园,呈现出集锦式的布局,如圆明园(人工水景园)。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为了突出园林的皇家气魄,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负担着比私家园林中更为重要的造景作用,如颐和园的佛香阁、须弥灵境对整体景观甚至起到了控制作用。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文化和技艺:这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如长春园、避暑山庄、静寄山庄的狮子林是对苏州狮子林的模拟和再创造。二是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如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舫、榭、漏窗、花街铺地等手法。(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这些寓意多与标榜皇权、纲常伦纪有关,小到一个景点(如颐和园南面湖区岸边的铜牛和耕织图这两个景点象征“男耕女织”),大到一个景区(如圆明园后湖景区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都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5)独具特色的群体组合:皇家园林中许多群体的平面构图呈几何关系,建筑外形庄重,主体建筑通常位于岛上,与周围建筑构成立体复合式景观。

(6)情致多变的造景素材:如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及田园村舍等。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 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

中国近代史复习(简答、论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 简答、论述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在于二者的内容和主体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现状,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后者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状况,是要充分发展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个任务,才能为第二个任务创造条件。一方面,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2017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解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王韬 【答案】C?【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的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答案】A?【解析】1862年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4.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答案】D?【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反对,保路运动兴起,四川尤其强烈。?【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中国近代史纲要》1~7章复习摘要简答题

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

2018中国近现代史简答论述题

20.简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地明了持久抗战的永方针,他指出“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弱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战争,中国是大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还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意义: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系统的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分别指什么?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①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②中间势力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③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亲英、美派。 2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①政治纲领,就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经济纲领,就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文化纲领,就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 ①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种方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宣告其破产。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这种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一方案是科学的建国方案,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了道路。 2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①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 ②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2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那些新的严峻考验? ①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6.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②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2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三反运动指: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意义: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对于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反运动指:1952.1中共中央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意义:这场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28.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几种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不得不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重点复习思考题(简答和论述)下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P98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死者达30万人以上。其他屠杀惨案。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投放有毒病菌,大量中国居民死亡。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掳掠大量的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独占了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目的是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 (4)损失数字: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多亿美元。 2、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P101 3、简述瓦窑堡会议及其意义。P102 4、试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5、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项要求。P102 6、试述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P1104 7、简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P105 8、简述193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P108 9、论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108-109 内容:①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战。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②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③它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10、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P109 11、试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P110 12、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P111 13、简述抗日战争中的大生产运动。P113 14、试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P114 内容:1940年前后,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1)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大一近代史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强在侵华的时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精华汇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②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4.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①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②评价:具有两面性。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 5. 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历史地位: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6.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7.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作用:一.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二.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三.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8.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政变。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大众。这些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封建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变法的举措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廉洁;取消旗人的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2.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3.注重农业发展,建立新式农场4.修铁路,办学堂,设立商会的组织5.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1.裁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2.采用西式兵制,习洋枪文化教育方面:1.创设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2.提倡西学,废除八股等3.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4.奖励新著,奖励创办办刊等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9.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并没有从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8.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近代史简答题和论述题(有答案)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近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重点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案: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 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五、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案: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意义: ①、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简答题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 (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 (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 (3)扶植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

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模拟题及答案三

; 2019 年 4 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模拟题及答案三 三、简答题 4l. 筒述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答: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 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第二,它人数虽 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予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 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鞋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 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 有力量的阶级。 42. 简述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 支持。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 可操作性。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 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43. 简述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答: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 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44. 简述毛泽东指出的必须和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原因。 答:(1)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明确而坚定地指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 而且能够打败他。 (2)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 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不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3)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 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 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4)毛泽东还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的著名论断,并预言人民解放军的“小米加步枪”一定能够战胜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加坦克”。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整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是什么 19世纪初,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占领了亚洲大多国家后,英国将侵略矛头转向了中国。受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英国在对华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通过大量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手段。又因为连续两次经济危机,英国急需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6月,英军侵华舰队封锁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鸦片战争的危害 A、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 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 ○3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 A、性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中国 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矛盾:使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变成了中华 民族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C、历史任务:之前的任务是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压迫;后来的 历史任务变成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

○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5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3、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主观方面:○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战略上的失误 ○3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 起义带来了危害 客观方面:○4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极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2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 、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简答题 1.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赵一曼冯玉祥杨靖宇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辨析题 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正确,他们一张先进的俗气和军事结束,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要求的非常切合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 错,天朝田亩制度是当时天平天国的一种幻想但是的确变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的需求但是不切实际 3.辛亥革命的流产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终结。 错,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饿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4.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始终消极抗战。 错,国名党军民积极抗战低于日军主力进攻,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