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他人代为照看,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接近2000万(叶敬忠、《美》詹姆斯,2005),这类青少年因为与父母分隔两地,得到的家庭监管和社会支持不足,在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引起媒体、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做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周福林、段成荣,2006)把留守儿童定义为: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本人长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

(陆春燕、张威林,2006)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乔良,2008)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刘志军,2008)认为留守儿童特指那些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陈曦,2012)认为留守儿童是指过去的一年内,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生活的7-14岁儿童。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针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包括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其指涉对象为父母因故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2)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3)因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经过比较和归类,有关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宝峰,2005)根据其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别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偏执等。

(张德山,2006)认为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欺骗;嫉妒、憎恨,仇视心理;自卑心理;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

(陆春燕、张威林,2007)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变现在: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汪明亮,2010)据公安部2000年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

(张建育、贺小华,2007)通过对江西省4所中小学随机抽取41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将抗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增多,留守儿童逐渐能更好的面对现实,但仍存在学习焦虑。如果他们未能取得成功,就容易自责,表现出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将过失归咎于自己,不能正确看待失败。极度焦虑时会有身体异常表现,同时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表现出对人焦虑。留守儿童有明确的是非感,对他们表示关心,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但表现的较为内向。

(赵峰,2009)通过对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李淑英,2011)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缺陷、情绪与认知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价值观的偏移四个方面。

根据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的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国内学者对这方

面的影响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2006)认为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父母因素、监护人因素以及自身因素。

(陆春燕、张威林,2007)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主要是: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犯罪与越轨问题。

(刘琴、孙敏红,2011)通过研究表明,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因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王淑芳,2012)认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受多个因素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多元互动。对此,国内学者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曹加平,2005)认为应当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利用地方的闲散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地方政府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2006)认为应该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发掘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创造性潜能,通过多元互动来弥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缺失带来的不足,通过多方面的情感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正确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人特长和潜在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梁建华,2010)认为应该强化政府职能,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加强家庭教育疏导。

(李淑英,2011)认为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学校应该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父母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

(王淑芳,2012)认为作为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对他

们提供大部分的社会支持。和谐的校园环境会对留守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和监护人也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留守儿童更多的感受到亲情和社会的温暖。

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任由其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学界的研究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尤其是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必将对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

但是,目前这些研究在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这些不足之处也是今后研究的突破口:

1、实地调查的不深入。以往研究大多只采用一些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而很少采用一些定性的资料收集方法,比如观察法、访谈法。

2、研究假设的片面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分清哪些因素确实是父母外出打工所造成的,哪些有是由其它因素所造成的。而以往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3、很多研究将留守儿童过度问题化,不够公正客观。

4、现有的研究对城镇和城市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他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应给予他们同样的关怀。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美》詹姆斯:《关注留守儿童》,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年。

2、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载《人口学刊》2006年第

3期。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

4、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

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6)

5、王淑芳,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实践与探索

6、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1(5)

7、梁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

报2010(3)

8、陈曦,社会资本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

(5)

9、张建育,贺小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公共卫

生2008(8)

10、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1、刘琴,孙敏红,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

循证医学杂志2011(11)

1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

(3)

13、朱俊卿,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趋势[J].教育探索2009(7)

14、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

2005(10)

15、汪明亮、郭俊超、胡红建:《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及控

制对策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4期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但是在广大农村随之而来的产生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问题、教育成长问题上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很难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呵护和生活上的照顾,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基本情况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和朋友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1、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打工。在面对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是为了以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给下一代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很大的帮助。 2、面对亲情缺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去上学呢?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有以下原因: (1)经济压力大。由于城市教育费用较高,农民工无法承受高昂的经济费用。农民工大多是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工资却是最低的。由于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导致他们只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对于孩子在城市上学他们却是力不从心。 (2)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全部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由于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设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财政等的不足而不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工子女。城市里大多数私立学校费用较高,而且设施没有安全的保障,容易发生事故。这就是使得农村子女无法完全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原因。 (3)政府政策。政府在法律上加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便未成年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少受到伤害。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但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现在处于瓶颈状态,无法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政府还在社会各地大力宣传保护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为了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少受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一、概念界定 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璐叶敬忠,2009),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 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

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 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 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09)。 2.留守时间 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 3.儿童年龄维度 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 4.留守地域 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璐叶敬忠,2009)。一般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测控1003班 学生姓名丁昌磊学号1011013100 指导教师王环朱艳红 日期2012年7月3日至7月15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 摘要:通过对当地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家访、谈心交流,举办音乐、手工、绘画、舞蹈课程,开展科普、道德、安全、心理教育进课堂互动活动,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成因,并提出父母、学校、政府、社会对于解决阻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唤起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把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达5000多万,并且其数量正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7月3日至15日山东理工大学牵手阳光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临沂平邑县,对此问题展开为期12天的深入调研,通过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的系列活动,唤起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正文: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现状 “爸爸!妈妈!你们是否听到我内心的呐喊。你们既然给了我生命,却为何把我丢下?每当别人家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身旁,你们可知道我内心的期盼?多么渴望你们温暖的怀抱,你们可知我内心的忧伤?我每天都等在盼,盼望你们快快

[1] 罗静,王薇,高文斌.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5)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5, 990–99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90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罗 静 1,2 王 薇1,2 高文斌1,2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 要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通过对留守儿童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家庭与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在多个学术领域宏观呈现与微观分析的“22N ”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目前干预措施实施不利的情况下,以保护性因素作为突破的新进展。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方面提出: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自身具有发展与成长的心理资源,而且留守儿童研究的纵深趋势与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必须是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背景。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保护性因素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人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口的流动。同时,为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户籍制度明显松动,有效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统计(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 亿人左右,这个数字还以每年约3000万在增长。农民工中16 至40 岁的占到84%,41 岁以上的仅占16%。他们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靠出卖体力劳动为生。因其工作时间长,生活条件差,工资收入低,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的家中。 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们称为留守儿童。据调查,全国14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290.45万人,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的中小学生平均占全体学生的47.7%(周福林,2006),有的省份(例如,湖南省)比例达到6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近几年来,留守儿童表现出的问题已经引 收稿日期:2009-03-2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00113)。 通讯作者:高文斌,E-mail: gaowb@https://www.doczj.com/doc/0714755824.html, 起了各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出3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将逐渐转为非农业人口,这将涉及数亿人口、持续数十年,与此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并演化。第二,缺乏教育引导方针。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将逐步成为真正意义的“非农业人口”,儿童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与引导将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地成为市民。第三,时间紧迫,负面作用已经显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已经步入青春期和青年阶段,而且还会不断的有孩子加入“留守阵营”,他们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可能会越来越大,根据各地公安系统对2003~ 2005年的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类犯罪统计,留守儿童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县城中甚至有60%以上的案件是留守儿童作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性一步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不仅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城乡稳定与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留守儿童意义不仅在于呈现和剖析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更在于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顺利完成社 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试验场学校杨冬梅734000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目前,全国有2290.45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

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走访调查活动报告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 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 三、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 人际关系1,6,14,23,30(5) 心态2,4,7,19,22,28,29(7) 自我意识15,18,25,37,38(5) 控制力3,5,24,26,27,31,32(7) 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 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 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注:调查问卷附于后)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 (一)研究方法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他人代为照看,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接近2000万(叶敬忠、《美》詹姆斯,2005),这类青少年因为与父母分隔两地,得到的家庭监管和社会支持不足,在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引起媒体、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做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周福林、段成荣,2006)把留守儿童定义为: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本人长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 (陆春燕、张威林,2006)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乔良,2008)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刘志军,2008)认为留守儿童特指那些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陈曦,2012)认为留守儿童是指过去的一年内,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生活的7-14岁儿童。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针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包括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其指涉对象为父母因故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2)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3)因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经过比较和归类,有关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宝峰,2005)根据其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问题 在大多数的农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2013年9月,我参加贵州省乡镇事业单位招考,幸运的考入玉屏县教育系统,现在田坪一所村小任教,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有138个学生,其中一半是留守儿童。让我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本文对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问题进行浅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交流。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从而影响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隔代教育(2)亲友教育(3)自我监护(4)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以上几种家庭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心理上与同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同样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1)活动场所狭小,教学设施不齐全。(2)师资力量匹配不齐,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英语老师严重缺失。课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力不从心。学校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地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的严重。 3、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敌对心理 在我们学校我对留守儿童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总结有以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0.026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中国儿童信息中心) 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李雯婷(2005)【1】和段成荣等(2005)【2】都将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刘允明(2005)【3】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曹加平(2005)【4】则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主要出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安全和权益问题 郭三玲(2005)指出监护权的缺失,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 很多学者都指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这里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周宗奎等,2005)【5】。本文在前面相关报道综述(3)就是很好的例证。 1[②]叶敬忠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2[③]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方面进行一下分析: 社会方面的影响: 从社会适应能力看,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人际交往能力差,心压力较大,害怕被人欺负,容易离家出走,在突发事件中,几乎没有自救能力。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太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不够。在一些偏远山区孩子们远离父母,而祖父母又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这使孩子们有了心理问题又无人发现,无人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也没有相应的心里咨询机构,所以,孩子们缺乏自信心,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再加上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家庭方面的影响: 父母打拼世界,孩子留守家乡。这一现象会给家庭带来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同时也会导致“花朵”被忽视后的心理问题。 13岁的小姑娘丽丽的童年与花季无缘。丽丽6岁时,父母便去郊区种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妥安乡岭岗小学李福明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沐浴阳光的温暖”,“祖国之花”更加娇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现在对其中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辅导谈几点看法。 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的观察,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逆反心理强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

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性格比较孤僻、内心发展失衡 父母双方外出后,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 有调查显示,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中,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3.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

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2]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以西部地区为例摘要:留守儿童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然而目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缺乏温暖家庭带来的心里问题以及缺乏亲情交流带来的思想行为生活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学习教育和心理等问题的成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大教育法律宣传、建立“寄宿制”学校,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我前往甘肃会宁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那些山区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所以想研究一下有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教育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农村教育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破了 原来稳定的家庭模式,加上农村学校教育的缺失,易产生情绪波动、焦虑、人际交往障碍、 学习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和无望感严重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2.焦虑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父母在外创业,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挣钱的父母,很容 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 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 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 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农村寄养和监管方式主要有三种:隔代监管(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 公外婆来监管)、上代监管(即由孩子父母同辈照管)和自我监管。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都 跟祖父母生活,这样,一个完整的家庭被分成几个部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 即使想见上一面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家庭教育成为孩子的空白。 2.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精力有限、无力管教孩子,大多持一种宽容或放任的态度,对孩子 主要在物质上关心,很少关心其心理成长和心理上的帮助指导。这样容易使留守儿童自律能 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3.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 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 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 心理障碍等现象。 4.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重视力度不够 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薄弱,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显然不能有效的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 不足。社会对游戏厅、网吧不能有效地管理,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留守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所不可忽视的。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厌学、流生、问题青少年,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我校小勐统中学现在有88名在校“留守儿童”,几乎是每一班有有“留守儿童”,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家庭应配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父母都在外,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同时,家长要不定期地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纪律、思想动态,及时掌握,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督促。 (四)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第一,政府要出台帮助“留守儿童”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面向农村地区贫困生、“留守儿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确社会各界的职责,构建关爱与监护网络。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各地可以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 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2]

留守儿童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国外研究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国外研究现状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 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 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 从研究地域上看,国外留守儿童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地区。研究主要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等方面。Bryant 认为菲律宾有 300 - 600万儿童因为父母在海外工作而留守; 印尼约 100万,泰国约 50 万。Nobles 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墨西哥家庭生活调查”数据,结果发现超过 1/3 的墨西哥孩子在儿童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分离,其中父亲移民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和父母离婚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一样长;根据2005 年的摩尔多瓦人口健康调查表明: 1/5 的留守儿童在 5 岁以下。另摩尔多瓦教育部报告指出: 65%的相关机构收留着7-12 岁的孤儿或弃儿,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7]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Booth 对非洲某贫困且父母外出打工率高的农村地区 123 名学前儿童的跟踪研究表明,父亲外出后,母亲承担了对儿童的养育责任,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母亲权威性不及父亲等原因,这些儿童在认知技能的准备上明显差于父亲在家的儿童,尤其在画图和词汇能力上的差距更大。相反母亲外出后,由父亲养育的儿童在入学准备上则与相应的同伴无显着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