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学期初一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春》(含解析)

新学期初一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春》(含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蓑.衣(suō)酝.酿(yùn)静默.(mò)黄晕.(yūn)

B.抚.摸(fū)应和.(hè)鸟巢.(cháo)稀疏.(shū)

C.戴笠.(lì)薄.烟(bó)朗润.(rùn)眨.眼(zhǎ)

D.抖擞.(sǒu)烘.托(hōnɡ)繁.花(fán)蜜.蜂(mì)

【答案】D

【解析】A 项,“晕”应读yùn。B 项,“抚”应读fǔ。C 项,“薄”应读báo。

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瞭亮地响。

______改为______;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翠脆瞭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

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书写错

误的词语应更正为:清脆,嘹亮。

3.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清脆嘹亮薄烟

B.傍晚短笛赶趟

C.郎润筋骨润湿

D.抚摸烘托静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能力,C 项,“郎润”应为“朗润”。

4.选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A.长 B.冒 C.钻(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着你。

A.触摸 B.抚摸 C.轻抚

(3)春天像()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A.健康 B.健壮 C.强壮

【答案】(1)C (2)B (3)B

【解析】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在我们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

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如前面说“小草偷偷地”,肯定

用“钻”字好。“钻”写出了动态,又与“偷偷地”照应。形容“吹面不寒杨柳风”,肯定用“抚摸”好,

写出了“风”的轻柔,又有了拟人化的特点。“健壮”正好能形容“青年”的体魄。

5.请用文中的词语替换括号中的内容。

(1)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地卖

弄清脆的喉咙。

(2)春天像小姑娘,(比喻姿态优美)的,笑着,走着。

【答案】(1)呼朋引伴(2)花枝招展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词语的含义。学生日常要注意积累识记常见词语的意思,注意阅读课下注释。

6.下面句子用括号中的哪个字词更有表现力呢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叫)着。

(2)小草儿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3)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答案】(1)闹(2)逼(3)朗润(4)烘托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词语。学生要能准确分辨近义词语的语意差别,准确选择更适合语境的。

7.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答案】(1)反复;(2)拟人;(3)比喻。学科¥网

【解析】(1)两个“盼望着”连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2)“太阳的脸红起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3)

“火”“霞”“雪”是喻体,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8.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

D.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情况。A 项,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反复和拟人。B 项,使用的修辞方

法是排比和比喻。C 项,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拟人。

9.选出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项()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A 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中顿号应改为

逗号,因为它们属于并列的短语。

1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

【答案】D

【解析】A 项搭配不当,“消防隐患”只能“消除”,不能“控制”;B 项不合逻辑,将“一倍”改为“一半”;C 项

搭配不当,可将“春天的江城”改为“江城的春天”。

二、课内阅读

(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

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

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

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

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

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你说一说。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描写无形的春风。请问,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

什么特点

3.“春花图”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何作用

4.“春雨图”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答案】1.拟人,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

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钻出来”运用拟人,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

命力。

【答案】2.触觉温柔(温暖、温和、柔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的分析。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

的变化,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要结合具体的描

写来进行分析。

【答案】3.侧面描写(烘托)了花多、花美、花艳、花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是作者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

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

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蜜蜂嗡

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了花多、花美、花艳、花香。

【答案】4.树叶、小草、灯光、行人、农民、房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句子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

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这段话中描写的景物有:树叶、小草、灯光、行人、农民、房屋。

(二)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

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

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

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

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

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

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

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

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第③④⑤⑥自然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答案】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此类题,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

读文章,然后从相应的段落中找出需要的答案即可。因此,认真阅读第③④⑤自然段后,可以归纳出这几

段分别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

2.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答案】(1)“偷偷地”一词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2)一个“闹”字不

仅有声响,还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从侧面表现花的繁茂、鲜艳和甜香。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面对这种题目,要先把加点词语

的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先解释一下,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应该从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偷

偷地”一词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一个“闹”字不仅有声响,还隐含了

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从侧面表现花的繁茂、鲜艳和甜香。

3.第④自然段画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增强了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运用比喻、

排比手法描述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

【解析】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

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第④自然段画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增强了表达效果,如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运用比喻、排比手法描述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答案】示例:本文描绘了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励人

们珍惜春光,积极向上,创造美好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是:考生可以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关键

语段、过渡段等处来着手分析。因此,从文中的描述可以概括出《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可以这样来

写:本文描绘了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

积极向上,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写作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无比精彩,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请仿照文中的语

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50 字左右)

【解析】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

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常见的

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的比喻词一般有:像(参见“课文片段在线”的例句)、仿佛、像……

似的、像……一般、好比。暗喻的比喻词一般为:是、变成、成了、变为。例句: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

黄金梦。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句: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

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使用比喻修辞时,要注意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使用的

喻体要通俗易懂,切忌采用生僻的喻体。

例如: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②看,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附录:初中作文写作技巧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材,确定中心

3: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2在以上基础上注意以下五条:

1:题目(新颖,命题作文例外)

2: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龙头凤尾)

3:用词妥当,修辞正确。(力求语言的准确生动)

4: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让人读着顺畅,有一气呵成之势)

5:巧设布局,详略得当。

如果能文情并茂那更好。

文:指文采,文笔

情:指感情

解析:半命题作文

题型解析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时限定题目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其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性,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纵观近年来全国中考,半命题作文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四种常见的作文类型中,半命题作文是最不容忽视的,也应是我们备考练习的重点内容。

下面是归纳的几种常见命题形式:

一是前空型。如“是我致胜的魔杖”、“的种子在我心中种下”、“的岁月”、“ 刷新着我的生活”等。

二是后空型。如“因为有”、“错过”、“追寻那渐远的”等。

三是中空型。这类题型要联系前后内容,确定写作的方向。如“有陪伴的日子”、“留一份…….给你”、“藏在里的精彩”等。

四是“两空”型。这种命题要运用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把空缺之处补充完整。如“因为我更”、“为画上”等。

解决策略

半命题作文写作,关键在于高明补题、精心构思。如果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则容易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题目现象。

如何把半命题变为有利于自己发挥特长的命题,可以说是一种技巧和艺术。因此,要掌握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写作时才会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第一步

仔细斟酌补好题目

1.准确理解,辨清题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拟好题目。我们应对题目认真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我读”,从句子成分来分析,明显地缺少了宾语,加上宾语这就行了吗?不行。还要抓住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把握住了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甚至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迷惑和干扰因素。上面例题中的“读”就是关键词语,重点扣住“读”的程度或过程,

把最能反映特殊爱好而自己又沉醉其中的那个事物名称填上就行了。如《我读四大名著》《我读澜沧江的浪花》《我读妈妈那颗期盼的心》等等。

2.细处入手,以小见大

如果拟题过大,往往难以下笔。以“善待”这一半命题作文为例,不少考生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时间》《善待大自然》……,显然,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写深写透一个主题,写起来不易把握,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如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因此补题要避免雷同,要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如以《善待地球》为题,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抓住几个真实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注意细节取胜,让人感受到地球被毁坏的惨状和大自然警钟长鸣的力量,挖掘出深刻的立意。

3.诗意命题,匠心独具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请将你的故事与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请以“曾经错过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近几年来,诗意化的命题逐渐走进了中考作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也因此增加了审题和构思的难度。考生要将诗意化命题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挖掘出来,使作文立意深刻含蓄。如上述命题,大多数考生补题为:一段友情、一次机遇、一个道歉等。如此补题易于构思行文,但均出自提示语中,造成雷同,毫无特色。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化实为虚,补出新意。在文题的横线上补上:一轮明月、一米阳光、那个季节、那缕芬芳、暗香盈袖的日子、梦想拔节的日子……这些文题新颖生动,既富有诗意,又蕴有理趣,能激发读者美好的遐想。

第二步

理清思路立意出新

不难看出,半命题作文的立意,实际上往往与作者的补题构思同步进行。考场作文立意水平的高下决定着作文的成败,而立意水平的高下又取决于作者平时的生

活积淀和感悟人生、提炼思想的水平。下面谈谈半命题作文立意的三点要求:

1. 准确。准确是前提,立意不准,全盘皆输。求准,首先就是要准确理解文题中的关键词语:也有人称之为“题眼”“题魂”。立意前须把握题中已有的修饰或限制性词语,准确理解已给文字的含义十分重要。同时,半命题作文如果有引语,往往以精辟优美、寓意深刻、情感浓郁的语句导人作文情境,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

2. 新颖。即对题中已有概念的理解要避开一般层面而取题意允许的新层面。例如“拒绝”一题,一般考生在横线上补充上“自卑”“儒弱”“平庸”“自我封闭”等宾语,构成动宾短语,这类文章都含有自我审视和校正的色彩。有的考生却能避开这一般模式,机智地补出别具一格的题目,闪烁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色彩、哲理色彩,如《拒绝再玩》《拒绝长大》《拒绝末日》等。在求新的同时,所补题目须利于我们选用自己熟悉的、有感情、有特色的题材,这样就能做到有材料可写,有情可抒发。

3. 深刻。这不是指故作高深,而是指由表象进入本质,由感性进入理性。例如作文题“我多想”,你若补“唱”,则文章未免肤浅;你若补“飞”,这比“唱”可能要好一些,但也流于一般。其实所补写的内容可实可虚,可近可远,你只要大胆发挥想象,尽可以游览于草木山水之间,徜徉于琴棋书画之中,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较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思考。例如有位考生拟题《我多想把你留住》,作者从运河水当年的清澈、宁静写到现在的浑浊、喧嚣,写到了人对大自然的毁坏,也感悟到世态沧桑和“水如人生”的哲理,平中见奇,于一般中见深刻。

第三步

明确要求写出特色

有的半命题作文前有引语,要谨慎审视,提取关键词语和切题联想。在文题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要求”,常对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字数等方面作了一些限定。审这些要求的方法与全命题作文的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