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德育课例 体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德育课例 体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德育课例 体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德育课例 体例

激活生活体验情思和谐共振

——课题《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开篇语)在多年的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探寻如何基于儿童的生活,建设一个真实自然的、和谐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家乡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地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根据课标要求,我尝试着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提前几个周的时间,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走进生活,去搜集自己家乡的美景资料,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或访问亲戚朋友,或在家长带领下亲自到景点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资料,然后小组合作,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在自己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对家乡美景及家乡人亲密接触的过程,通过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对家乡美景及家乡人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到鲜活生动,从一知半解到全面深刻,多角度地感受了家乡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升华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一、课题版本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第1课时。

二、确立目标

(一)课标分析

关于家乡,小学段《课标》中共有两次要求,即低年级“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中高年级“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二年级《小学品德与生活》中《我生活的地方》是以家乡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家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三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对小学低年级有关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一是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域与居民、气候与饮食、历史与古迹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三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的、历史的思维视角,能客观地了解家乡,形成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四是将问题意识与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共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二)课题分析(提示:下面需要按照我们近年来的“规范性要求”重新修改)

鲁教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安排了“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及“浓浓乡土情”三个主题,本节课是第二个主题《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以家乡的地理景观为背景,在低年级“知道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家乡名人,从“知道”到“加深了解”,从“关心”到“激发热爱之情、唤起自豪感”,螺旋上升,一步步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主题活动:一是寻找家乡的美景,二是我是小导游。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收集了大量关于家乡——牟平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资料,为学生展示了牟平“山、海、

岛、泉、河”富有特色的自然美景,从欣赏精彩手机彩铃《山海岛泉河》导入,引导学生寻找家乡的美景,通过对话、寻找、聆听、观看、制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认识了解牟平,提升了热爱家乡牟平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通过对二年级《我生活的地方》一单元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一些途径对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没能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历史典故和现代人文景观的内涵了解还很少;尽管已经具有一定的家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但并不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不强烈。根据这种情况,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我认为应该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整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热爱牟平,体验家乡的美,并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展示、表演、解说等活动,进行积极有效地对话交流,思维碰撞,升华赞美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图文说明

、、、、、、、、、、、、、、、、、、、、、、、、、、、、、、、、、、、、、、、、、、、

(五)课题德育资源(本土)

家乡牟平地处美丽富饶的山东半岛东北部的黄海之滨,是烟台市最东端的一个滨海新区。如何引导三年级的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亲自收集牟平美景资料,从普通的文字介绍到图片资料,从美丽的神话故事到全国著名词作家牟平人曲波作词、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歌曲《养马岛之恋》,从精美的手机彩铃到牟平的风光片以及中央电视台每天滚动播放的牟平宣传片《蓝色牟平,一见钟情》等,我都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和总结。二是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撰写导游解说词,并在课堂上合作展示,这样,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

(六)课题德育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2.学会一些调查了解、实地考察、合作学习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激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明确要点与准备

四、教学流程(对教学流程的撰写要求,请见评选标准)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亲切地介绍,自己曾去过许多地方,但总觉得自己的家乡牟平是最美丽的,并反问学生“你觉得牟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引导学生交流,并进行适当提示、概括,如: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海鲜、名人辈出等。

小结:牟平是一个有着美丽风景和动人传说的地方,牟平很美,又美在哪里呢?切入主题:家乡的美景,并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本单元上一主题“我的家乡在哪里”之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看看自己的家乡到底有多美。“我曾去过许多地方,但总觉得自己的家乡牟平是最美丽的!”一句平常的导语,让老师对家乡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也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对家乡的认识,更会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美好印象,激发学生探究家乡美景的学习欲望,引出主题:走进家乡的美景。

第二环节:聆听彩铃,寻找美景

首先播放一段特殊的手机彩铃《山海岛泉河》。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都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彩铃?彩铃里都介绍了牟平的哪些美景?

最后一起小结:彩铃里的“山海岛泉河”,概括出了我们牟平山海相依、岛泉相连的如画美景,接着,就一起走进“山海岛泉河”。

【设计意图】这段精彩的手机彩铃,是由牟平区政府统一制作的,牟平境内移动、联通手机用户必用的彩铃,每位同学只要拨打过手机,都听过这段彩铃,对彩铃的内容也耳详能熟。彩铃把牟平山海相依、岛泉相连的如画美景概括为“山海岛泉河”五个字,正好为学生课前的探究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方向。让学生从欣赏彩铃开始,把牟平如画的美景找出来,通过交流理解其基本涵义,为下一环节我当小导游,详细介绍牟平美景打好基础。

第三环节:导游带领,走进美景

首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家乡名胜古迹、山水美景资料,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小组长负责组织整理,并撰写导游词。

然后,导游小组进行导游活动。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走到教室前,由小组长牵头介绍、展示本小组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必要的补充。等所有小组介绍完毕,老师又播放一些美景图片,让同学猜猜这是哪里的景点?

最后,让同学说说都去过哪些地方,并结合自己的旅游照片向全班介绍旅游的经历和感受。介绍完毕,再把照片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小报纸上,制成一张风趣的“风光小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做小导游,着手收集资料,并一起合作整理资料,再共同为大家进行导游介绍,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最好不过的途径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景点资料,就会对该景点有初步了解;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一起合作学习,整理资料,学生对探究的景点又会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最后,课堂上再通过其他导游小组的介绍,对牟平的整个景观就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四环节:欣赏美景,升华情感

首先,老师播放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并向全世界循环播放的牟平宣传片《蓝色牟平一见钟情》。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如激动、自豪等。

最后总结,通过学习,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多了一份爱和自豪,永远铭记美丽的家乡,好好学习,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中央台每天滚动播放牟平的宣传片《蓝色牟平,一见钟情》,说明牟平已经站在了国际舞台上,向全世界敞开了自己的怀抱,迎接八方客人的光临,孩子们看了这段片子后,一定非常兴奋,非常自豪。对家乡的喜爱、赞美之情,进而转化为自豪和骄傲,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

最后环节:板书设计

五、精彩片段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家乡的美景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积极进行生与生、师与生、生与各种教学资源的思维对话,进行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碰撞,实现了和谐课堂的高效。下面是本课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对话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寻找美景”是了解家乡美景的前提,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找到了美景,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美景,因为学生都喜欢旅游,因此,当课前布置去收集家乡景观资料的时候,他们都很高兴,纷纷行动起来,上网,去图书馆,访问家长,有的甚至让家长带领去景点实地考查,有的还让家长帮忙搜集。然而,尽管学生的兴致很高,也下了一番力气,但是仅凭个人力量是无法将牟平的景点资料查找完整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引

领,将学生分散的思维凝聚起来,通过大家的总结整理,寻找到牟平“山海相依、岛泉相连”的如画美景。

导入新课后,老师又播放了一段特殊的彩铃:山海岛泉河,恭迎天下客,牟平欢迎您。秦皇牧马地在这里扬名,道教全真派在这里发祥,英雄杨子荣在这里诞生,正在建设的知识港湾、国家海岸、环保特区、生态绿谷,将使牟平成为烟台东部一个亮丽的新城。

师:同学们,听过这段彩铃吗?在哪里听到的呢?

生1:我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听到的。

生2:我给老师打电话的时候听到的。

师:哦,原来同学们在给亲人、朋友、老师打电话时都听到了这段彩铃,那你知道彩铃里都说了些什么吗?

因为学生们课前都进行了一些调查,收集到了一些景点资料,听完彩铃后,都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这段彩铃是说牟平很美丽,欢迎人们来旅游。

师:是呀,“恭迎天下客,牟平欢迎您。”

生2:我知道秦皇牧马地指的是养马岛,因为我查了资料,之所以叫养马岛,是因为秦始皇曾经在这里放过马。

生3: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是昆嵛山。我去过昆嵛山的烟霞洞,听爸爸说,道家王重阳真人就是在哪里得道成仙的。

生4:还有杨子荣广场,我经常去哪里玩。

师:你知道杨子荣的事迹吗?

生4:他是《林海雪原》中的侦察英雄,是我们牟平人。

师:彩铃里还提到哪些景观呢?

生5:“泉”指的是我们牟平龙泉汤温泉和深海温泉。

生6:“河”指的是沁水河和鱼鸟河。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呀!

(板书:山海岛泉河)

小结:“山海岛泉河”五个字,概括出了牟平山海相依、岛泉相连的如画美景。

没想到经常打手机听到的熟悉的彩铃却被老师搬到了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听完一遍,老师又问:“好听吗?想不想再听一遍?”“想——”“那听这一遍时同学们要思考,彩铃里都说了些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又听了一遍。学生在和谐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与彩铃对话,与收集到的资料对话,与同学对话,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思维,不断地与各种资源进行思维对话,不时碰撞出“火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维成果,提升了思维的境界和学习效果。

片段二: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导游带领,走进美景”环节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搜集自己家乡的美景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集体展示,教师则退到幕后,进行有效地点拨和引导——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家乡的名胜古迹、山水美景的资料,请收集同一景观资料的同学组成一个导游小组,先在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小组长负责进行整理,撰写导游词,带领其他同学走进牟平的美景。

“山”导游组戴着清一色的旅游帽,举着小黄旗首先上场。小组长率先发言:“同学们,我们是‘山’导游小组,山指的就是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该公园生态优美、水质洁净、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是北方难得的一处天然氧吧,是原始的、纯自然的、无污染的

生态旅游区,是休闲养生、亲近自然、了解生物的理想之地,热烈欢迎各位朋友来昆嵛山旅游。”

组员1补充:“昆嵛山还是道教名山,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

组员2补充:“昆嵛山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博物馆,群山环抱,地形复杂,沟谷曲折、幽长,形成了以溪水、瀑布、清潭、山泉为主体的水景内容,如:九龙池、莲花湾、仙女池、王母娘娘洗脚盆等。”

组员3:“昆嵛山还有泰礡顶景区、烟霞洞景区、无染寺景区、岳姑殿景区等几大风景区。”

小组长总结:“昆嵛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山东省十佳森林公园,欢迎各位朋友到昆嵛山旅游哟!”

“介绍的太好了,昆嵛山真的太诱惑了,有那么多好玩的景点,其他小组有没有要补充的呢?”

“有。昆嵛山还被称为仙山之祖,因为传说中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就是从昆嵛山往海里延伸出来的,因此称它为仙山之祖。”

“还有,昆嵛山是老革命根据地,著名作家冯德英的“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这三部电影的外景拍摄地也是在这里。”……

真没想到,学生课前查了那么多的资料,无论是本小组的合作,还是其他小组成员的补充,都很踊跃,思维敏捷,整个课堂就是他们的舞台,而他们就是舞台上的主人,时而滔滔不绝地演讲,时而扮演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穿越时空与同学们对话,时而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时而播放优美的景观视频,时而引吭高歌《养马岛之恋》,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尽情展示着才华,挥洒着激情。

六、自我反思(提示:陈述自己对上完本课题后的感悟和体会。一般这部分可撰写3点)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乐事。学生生在牟平,长在牟平,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感情,但是要全面了解家乡的风光美景,只凭老师的说教和灌输是不够的。在设计本课时,我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出发,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搜集自己家乡美景的资料。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牟平“山海岛泉河”五类景观中选择一种展开调查探究。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采取多种形式着手收集资料,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或访问亲戚朋友,或在家长带领下亲自到景点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丰富资料。有文字材料,有图片,有视频,有歌曲,有手机彩铃等,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展现出了好学、执着、团结、协作精神,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通过不同途径收集资料、交流分享成果、合作加工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个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家乡美景亲密接触的过程,对家乡美景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到鲜活生动,从一知半解到全面深刻。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思维对话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对话创造了条件。课前,学生们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导游带领,走进美景”环节,让学生继续以小主人的身份在导游小组长的带领下,尽情展示收集的资料,时而绘声绘色地演讲、时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引吭高歌,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展示着图片,播放着视频,各小组都十分活跃,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生动活泼,让人赏心悦目。在和谐的课堂

气氛中,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各种资源间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思维对话,在导游小组精彩“导游”的吸引下,感受着自己家乡如诗如画般的风景,从欣赏到赞美,从赞美到自豪,从自豪到愿意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七、专业点评(提示: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的或某一方面的肯定性点评和分析,点评到位、实事求是、理论水平要高、富有特色)(请作者先以专家的身份和语气自评,而后请某位专家加以指导修订,最终以专家的名义确认)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体现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曲老师在这节课中把学生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景、人、事等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引入课堂,将静态的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鲜活,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听完这节课,我也和学生一样,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一)开发课程资源,激活生活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这节课中,曲老师就注意到这一点,很好地把握了课程标准要求,基于教材,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课程资源,重视教学内容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如课前让学生充分搜集家乡牟平“山海岛泉河”各项资料,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正因为曲老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感觉到所面对的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所以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体验、理解、感悟中增强了对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的了解。学生对家乡牟平的热爱情感源于儿童生活,建立于实践性、直接性、体验性的基础之上。

(二)活动精彩纷呈,彰显德育实效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曲老师在分析和准备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作出合理设计,通过“谈话导入,切入主题”“聆听彩铃,寻找美景”“导游带领,走进美景”“欣赏美景,升华情感”四个环节,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和条件,并和学生一起活动,使教学活动始终在开放、自由、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开展。师生对话、聆听彩铃、生生对话、观看视频等,在曲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步感知牟平、了解牟平、熟悉牟平、热爱牟平,师生一起走进了牟平“山海岛泉河”的美景当中。特别是在“导游带领,走进美景”这一环节中,曲老师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设计组织了“分组写导游词”“现场导游”的活动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学生对家乡牟平的热爱之情也达到了高潮。开放性的活动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学生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展开的,从而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顺利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三)师生和谐共振,提升思维价值

教师角色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的和谐,促进师生、生生、师生与各种教学资源的思维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状态、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高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如“牟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听到这个彩铃吗?”“彩铃里介绍了哪些牟平的美景?”曲老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颇有深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

生思索、遐想、寻求答案,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提升了思维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升华作了充分的铺垫。再如,展示资料、讨论交流、撰写导游词、导游美景、观看视频、制作小报等,整个过程师生互动,对话多维、全面、有效,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热烈,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思维灵动,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钉钉上的战“疫”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网上的段子给了幽默而不失全面的解读:“疫情期间,全民成了厨子,医生成了战士,党员机关干部成了门卫,老师成了主播,家长成了班主任,只有孩子们依然是神兽!” 是的,为了响应政府“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身为老师的我,变成了主播,与神兽们在云端斗智斗勇。神兽们可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不然怎们会获得“神兽”雅号呢?为此,我做了很多的准备。 首先,在摸索中掌握钉钉直播授课的方法,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家族钉钉群,来探究钉钉的直播方法。但是第一次直播,依然忘记点开连麦按钮,所以提问学生没人理我,我还在云端的这头一直鼓励学生连麦,点了名学生依旧不为所动,才知道因为我的问题而没法连麦。为了全面掌握方法,吸收其他教师优秀的做法,我还听了其他教师的课,感觉受益颇多。 其次,要想上好一节云端道德与法治课,仅掌握了钉钉直播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好教材。为此,课组通过钉钉群,微信群做了大量的集体备课工作。有问题随时交流,问题多了微信上说不清,直接在钉钉上开直播。这样问题就能很快解决了。 除了我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外,我还参加了我们教研组的活动,大家一起探讨网上教学的方法,相互交流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视野,让我知道了原来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在云端上的如此精彩,和面对面的交流无异。线上教学,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联系生

活实际、开展家校共育特色活动,加强沟通联系。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政治课堂深度融合。要加强备课组、教研组的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组内教师的智慧。教师要准备充分,专研教材,弄好课件,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与课本相关知识教学,把握时代脉搏。管理好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打成一片,就能上好云课堂。 最后,准备工作做好了,就是与神兽们直接的较量了。因为我们的政治课是在下午两点,学生刚睡醒或者还在迷糊中,所以上课之前我会先让来的最早的学生点一首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能边提神边等等还没有上线听课的学生。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上课,上课时注重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比如讲到《爱在家人间》时的亲子冲突时,我会让学生连麦说出自己在家上课时与父母的冲突及解决办法,从而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讲《敬畏生命》时,我会将抗疫战士逆行援鄂的事迹告诉学生们,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坚强和白衣天使的奉献与付出。这样学生们就能体会到生命至高无上,要敬畏生命了。我会不时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连麦,确保学生能够在线听课。课下我还会通过视频、聊天与学生交流,关心一下他们学习政治的情况,多鼓励赞扬他们,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 以上就是我在网络上课的几点体会,有收获也有不足,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网课中慢慢摸索。探索新的方法,不断适应新时代网课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更新上课的方式方法,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略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略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18-10-18T16:46:43.34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作者:宋继龙 [导读] 将学科教育渗透于德育之中,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结构。 黑龙江省克东县第二中学 164800 提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让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共同进步。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是以初小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中与日常的德育息息相关。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浅谈几点: 一、《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如在“少年有梦”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而爱国主义教育、敬业、诚信这些问题都是日常德育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主动地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需要。而创设情景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家人、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参与公共生活,具有公共意识,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1.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杨利伟乘坐载人火箭首次登空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艰辛,而支撑着他的正是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三、努力创新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课上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要认真研讨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学习,讨论交流。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学生自尊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提升了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渗透爱国主义的认识,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性模式等进行教学。情境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巧设的情境中,激发起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多种情境,如小品、讲故事、多媒体课件导入等,在品德课上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探究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内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毕竟是感性的,而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让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社会调查、采访、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形式真正参与到社会中来,社会调查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采访、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在激发学生不忘历史的同时,更加了解家乡,了解自然,认识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在社会的洪流中真正激发起爱国热情。 四、回归社会生活 关注社会问题,应该让学生走向广阔社会,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在学雷锋月的时候,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 下面以德育中的生命教育为例子,谈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具体操作。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谈到我们要珍视生命,我们可以结合东莞“路怒哥”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任何人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关注他人的生命。东莞“路怒哥”的行为不仅漠视法律,而且是对生命的漠视,缺乏公共意识。这些例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因此让他们探讨起来会更加的积极,也容易渗透于他们的价值感之中。 总之,将学科教育渗透于德育之中,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结构,自主解决对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有效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月仙.构筑清新宜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空间[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 [2]张霜华.点燃心灵之火[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3]娜仁花.思想品德课研究性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案例及 反思 主题:我的好习惯 课时:共两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一、教学目标: 1.体会保持仪表整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重视自己的仪表.愿意做干净、整洁的孩子. 3.知道保持整洁的方法.要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游戏、劳动、体育锻炼等.二、课程标准: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弱.一些孩子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洗脸刷牙等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整洁干净的仪表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几乎为零.因此很难保持仪表的整洁.尽管他们有做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还很难真正做到.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在活动后、劳动后及时整理自己.保持整洁;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儿童的自尊又能引起儿童重视讲卫生习惯等问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些保持整洁的好办法.并督促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这样去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教材分析 《我们爱整洁》一课.侧重培养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整洁的仪表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本课四个主题紧密结合“我们爱整洁”这一话题展

开.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教科书以“镜子里的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自查、互评和共猜.提出 表要求.引导学生反省自己整洁与否;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这样做好不好”.进一步打开学生 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由仪表整洁延伸至良好卫生习惯 的养成.进而进行行为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一些 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最后.通过对“这样是爱整洁吗” 这一话题的讨论进行行为提升.提醒学生保持整洁. 并不是不参加活动.相反.在玩耍、体育锻炼、劳动 时要不怕脏和累.尽情活动.认真做值日.从而凸现核 心素养的实践创新之劳动素养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小调查 2、教师准备: 1)小镜子 (2)PPT课件 (3)课前和家长保持信息沟通.了解本班学生在 家中的真实表现.以便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六、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主题话题“镜子里的我”“这样做好不 好”; 第二课时完成主题话题“保持整洁有办法”“这样是爱 整洁吗”.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保持整洁有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并在生活 中加以运用; 2.提醒学生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活动、劳动、体育锻炼等.知道怎样做到既能愉快地玩.又能保持 整洁. 活动一:我们都来帮帮他 导语:一只不爱干净、仪表不整洁的小猪皮皮给我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

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材料展示)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xx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素材-挑战第一次教学案例

挑战第一次》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指出:“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和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课程标准》“愉快、积极的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具体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在“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具体为“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事物”。“挑战第一次”的关键,是引导学生避免怯懦与鲁莽两种极端倾向,结合生活事件,发展好“勇敢”这一德性。通过第一次的经验回顾 与分享,引导学生懂得挑战队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辨在生活中哪些是可以挑战的事。通过现场挑战,增强学生自我挑战的积极体验,从而坚定学生勇于挑战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谨慎有余而胆量不足,一是鲁莽有余而理性不足。这两类学生在成长中都需要教师引导。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生性比较谨慎或者比较有开创性,那么学生也可能会有相应的特点。也有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的,比如祖父母辈对孙辈的教养往往会更多溺爱、更多地包办和限制。为了小朋友的安全,有的家长可能会采用过度夸大行为后果的方式,压制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探索欲。但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手,对尚处于小学生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对挑战的渴望缺少必要的鼓励和引导,有的家长会错误地认为多让孩子挑战是培养他们“闯劲”的重要途径,因而过多地支持与表扬。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与探索,另一方面教会学生理性对待尝试中出现的问题。 三、活动目标课前预习目标。 1. 听一听或读一读《小马过河》的故事。 2. 通过课前的亲子沟通交流引发学生的美好回忆,作好学习的情感铺垫。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德育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因种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学习兴趣不浓,并伴有心理障碍。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心理指导,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显得十分必要。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利用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通,非常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德育及心理方面渗透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加强细节教育。 二、本学年度工作计划中工作要点 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德育工作如下: (一)有敬业精神,热爱学生。 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二)创新教育让学困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使自终是被动者,即使是一些很有天赋的好学生。久而久之,也缺乏了创造力。不少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差,不愿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更不主动解决问题。依赖于教师现成的说教答案,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心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我认为,新的学生观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在教学中真正能够树立“合作教学的观念”新的学生观念作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复习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情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具有迁移作用。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倾向性。只要师生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感情,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就容易接受。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就比较顺利地开展。学困生并非自然固有。学困生渴求得到尊重与关心,信任与理解。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消除自卑,树立信心,才能使他们自尊、自爱、奋发进取。我认为,对于学困生,只要我们真诚地给予关心和帮助,他们也会以爱和敬意来回报我们。他们是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四)赏识教育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实践证明:给予学困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能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树立学好思想品德课的信心。 东明中学:轩桂红 2013年8月30日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以下是分享的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网络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能力目标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活动一:小军的一天(展示下列材料) 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活动二:“谣言”来了(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完整word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法指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法指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是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学好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进而外化为高尚的道德行为,从而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它内容广泛,涉及到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很多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道德与法治课,却不容易考高分呢?其实,想要学好道德与法治课,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学好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呢? 首先,要培养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要想把它做好,首先就得对要做的事情充满兴趣。学习道德与法治也是如此。我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对各类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如果可以培养起对道德与法治的好奇与兴趣,那么,这种兴趣将转化成为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的热情,从而推动我们自主学习。

其次,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主要包括熟悉教材,找出难点疑点,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它不仅可以提前解决听课中出现的拦路虎,还可以提高听课水平。课前预习要合理安排时间,最好是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比较深刻。第一步,粗读。先看要学的新框题的标题,然后看这课在哪一节,哪一章,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连贯性;第二步,细读。如果不能解答或解答不全面的问题就在旁边做个记号,到课堂上去解决。 第三,上好课上课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中心环节。在具体的调查中发现:凡是学习得法,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上课都是认真听讲的。要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就要牢牢抓住上课的40分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做到:1.认真听讲。课上应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解,要跟随老师的思维,切不可开小差,分心。2.抓住关键。抓住本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道德与法治课学科特点的关键。 3.动手动脑。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该记的一定要记。记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只有适当的记忆,头脑中才有知识的积累,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整理答案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供你选择、使用,如果大脑一片空白,要想提高分析、归纳、整合能力是不可能的。除了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以外,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考试来说,“题在书外,理在书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反思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反思 马靓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山东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热点,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地理、历史)了解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现我将这堂课的一些想法和以后的上课思路在此做一下总结和反思。 本堂课闪亮之处: 1、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时间把握合理。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充分展示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有效结合。 2、展示《绿色即生命》公益招贴画,让学生充分体会,畅所议言,思考它的内涵。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当中,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思考,体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结合宁夏的现状,讲述宁夏上世纪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沙尘暴,以及“草方格”防沙治沙法给环境带来的改善。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充分感受到人类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护生态平衡。 然而,这堂课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个别问题设置过难。在解决“人类的哪些发明是受大自然的启发”这个问题时,课件设计了虾与宇航员的图片对比,意图让学生发现:宇航服的设计

灵感来自于虾。但大部分同学都反应不过来,因为这两幅图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设计过难。 2、讲述宁夏上世纪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沙尘暴,以及“草方格”防沙治沙法给环境带来的改善。虽然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如果让学生来讲,效果可能会更好,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说。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之,今后一定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的课堂做到最好!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好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真真正正的高效课堂。切不可盲目照搬,要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促进自身课堂效益的提高。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初中德育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

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德育优秀课例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 莱阳市吕格庄中心初级中学小学部王蕾蕾 教材分析: 随着交通的发展,道路变得繁忙,安全教育尤其值得关注。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是否会看交通信号灯,从小学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这是进入小学生活的学生应到具备的安全意识。本课结合学生的生活,设置里相关话题,旨在帮助学生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安全意识。同事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上学路上的感人瞬间,懂得珍惜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2、遵守交通规则,上学和回家注意安全。 3、感受体会交警等社会工作者和家人为学生上下学默默付出的爱,懂得尊重和感恩。 4、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道路隐患,形成安全意识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学习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发展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展示自己上班路线图,乘坐公交的过程和途经的标志建筑。 2、师:刚才老师介绍了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和上下班乘坐的交通工具你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上学的,路线是什么吗? 二、新课教授 (一)不同的上学路 1、我是这样上学的 学生结合课前调查的上学路线和学校周边的环境的资料,介绍自己的上学路线和方式:用“我是……来学校的”“路上经过……”等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上学

路线和上学方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 用小贴纸代表自己的家、学校和途经的地方,做一张上下学的简易小地图。(也许你还有另外的上学路线,也标在地图上,或者你还不太清楚,等你发现的时候,也可以补充在你的小地图上)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听完别人和别的小组的介绍,你的上学路线还需要有哪些修改和补充。 小结:太好了,这下大家对自己上学放学的路线和方式就更了解更清楚了,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如果发现了更多的上学方式和途径一定别忘了积累下来哦! 2、找不同 考考大家: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分享,你发现我们小朋友的上学路线和方式一样吗?观看不同地区上学的图片。 抢答:看谁能最快看出他们和我们上学的不同之处。 小结:我们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小朋友上学方式和路线各不相同,而大家都要平安快乐的到学校学习、交朋友从你们的笑脸上,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快乐。 (二)这样安全吗 观察PPT上四幅上学路上的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演一演,如果你图中小朋友一起上下学,此时,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结合你的出行和你这一周的小观察,想想自己或身边的小朋友上下学时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应该怎么做更安全。(本环节需要请相同上学方式的学生为一组,共同讨论本组上学方式和路线的注意事项等) 小组汇报,全班补充。 小结:如果大家都能像刚才这个小组同学一样懂得上下学路上注意安全,我们就可以确保健康平安的上学和放学回家,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三)路上的温暖 出示一组照片。(每天轮流在校门口执勤的家长们、在学校附近路口的警察和交通协管员、下雪天的晚上加班洒融雪剂融雪的环卫工人、一些等在校门口接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改革以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学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授课部分已于昨天下午全部展示完毕。 下面,我代表初中学科组对参赛的32节思想品德课予以评析并向大家进行汇报。评析汇报的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本届优质课总体水平高于往届,思品课改成效斐然,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四个进一步: 1.以学生为本,使每位学生获得发展等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追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从思品课的角度剖析,它要求“千教万教教人做人”是根本,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环境意识等等,这些理念在本次参评可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共建生机勃勃的课堂。第二,研究的教学容着力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成长。第三,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实施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例如24中的孟杰老师在讲解“网络的人际关系”时围绕“朋友”一词,采用“点兵点将123”的方式引出“网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努力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走向的学习,使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 2.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德育要回归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本次参评课表明:许多教师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容和时代的“活水”,注重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成生活化的思品课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用生活来教育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思品课教学生活化具体表现在:新课导入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问题设置的生活化等等各个环节。例如双十中学的闫晓老师选用自己学校的学生的资源讲解平等尊重的做法,江城中学的查老师在讲诚信是金的问题时将双十中学的校训:“勤毅信实”作为教学元素纳入教学过程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变化,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从本届参赛课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与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成员的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感悟,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建构。与此同时,教师更加关注学

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

【教学常规月征文】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目标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教育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步骤 1、教师、学生准备 上课前,教师要多方查找资料,寻找典型案例,把典型案例制成书面材料发给学生,并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注意这个步骤应该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生如果准备工作没有作充分的话,会影响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例如:我在学习“我为集体添光”一课时,我选择了这样的一组材料: 【案例一】 她站在心灵美的珠峰上微笑 ——刘玲的故事 一个15岁的女孩子,不幸患了骨癌,病魔夺去了她的左腿。但她用顽强的毅力,攀上了心灵美的“珠穆朗玛峰”,站在峰顶向人们招手、微笑…… 她,就是北京五十五中学生——刘玲。 (一) 腿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多么重要啊!然而,一些长着两条健壮的腿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踌躇不前,一些没有腿的人,却在人生的大道上飞奔…… 刘玲在八岁时,经常感到左腿疼痛,经过医生诊断,她患的是恶性骨癌。当她知道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时,她伤心极了,常常背着人在暗地里痛哭。 病情越来越严重,刘玲的左腿发生骨质变化,弯曲成150°(正常人是180°),

成了残废人。 但她没有倒下,而是用一条病腿支撑着,奇迹般地站起来。 刘玲是个活泼快活的女孩子。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兴趣广泛,喜欢唱歌、画画。在暑假里,刘玲经常去北海公园划船。望着碧波荡漾的湖水,望着美丽的白云,她陶醉了。 大自然是这样美,蓝天、白云、高山、大河……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愉快。刘玲经常这样想,我是不是也能给人们带来愉快,我们的生活不是更加甜蜜和幸福了吗? 于是,小小年纪的刘玲给自己立下了这样的座右铭:使周围的人因为有了你而感到幸福。 (二)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 刘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忍着左腿剧烈的疼痛,坚持上学。有时疼得实在受不了,就让姐姐用自行车推着送她去学校。 刘玲每天到学校都很早。她先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一手扶着桌子,一手扫地,等同学们陆续到教室后,教室里已经是亮堂堂的了。 刘玲不能上体育课,每当同学们去上体育课时,她就把每个同学的缸子里都凉上开水,还把教室的地上洒上水。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满头大汗地回到教室,大口大口地喝凉开水时,刘玲心里像吃蜜一样甜。 学校组织春游,老师怕刘玲跟不上队,劝她在家好好休息。刘玲却坚持要去,到了公园后,她让同学们把书包都摘下来,痛痛快快地去玩,而她呢,坐在一旁静静地看守着同学们的书包、衣物……

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13000670.html, 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杨善敏 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4期 摘要: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也都处于形成中,此时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适当拓展德育内容和范围,以提升初中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善于树立道德模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等,从而更好地为初中生服务,使初中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了初中生思想品德和个人素养形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结合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初中生的学习。总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能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树立道德模范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并树立道德模范,以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感染学生,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部分知识时,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礼貌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文明最有利的体现形式。这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到礼貌待人和平易近人,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多使用谢谢和请等词汇。目前很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学生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对学生说谢谢,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给学生灌输的思想也是不正确的。当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做到善于倾听,给予初中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赞美,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关怀的同时,也会对别人多一些赞美,人际交往能力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总之,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以高标准去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政治热点联系比较密切,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应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课程内容与时代脉搏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而且现阶段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接触到手机的机

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开课

第1课我更了解自己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 2.情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挖掘发挥潜能,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力:培养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会使自己长处更长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挖掘发挥潜能,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会使自己长处更长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新学期的第一天,老师看见几位同学在一起聊天,可热闹

了,也加入了进去。原来他们正在为自己成为五年级学生而自豪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课件展示根据课文拍摄的小品。 老师解说:王路同学发言后,大家也纷纷回答起来。老师还要求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把自己的优点说具体些。第二天,华震宇同学就交来了一篇自我介绍。请同学读一读华震宇自我介绍的内容。 3.分析交流:王路和华震宇是不是挺不错的?能说一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小结,教师帮助总结:看一个人是不是不错,除了学习成绩,我们还可以看品质、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好多方面。 二、自我审视,学会欣赏 1.同学们一定也感到自己挺不错的吧!千万别错过那么好的机会,说说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挺不错呢。 2.以一小组作示范,请其中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点,小组 讨论:怎样对待这些缺点? 小结: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正视缺点,不敢去克服它,只要敢走出第一

步,你将会更棒。 故事补充名人克服先天不足的感人故事。 2.学习第3部分:结合自身,不断完善自我 (1)听故事《与自己较量》 学生谈感受(学生自由读故事,并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小结: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假如轻率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是不能成功的。 (2)认识自我,挖掘潜力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变得更好的潜能,想一想,你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出色?(学生思考)你准备怎么做? 请大家拿出表格,在表格中写下自己想做得更好的方面,并在下面写下自己的方法,制定一个使自己变得更好的计划。 我相信自己能变得更好 班级姓名 大家完成得真快,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你的计划吗? 那么,你们都想在哪些方面使自己变得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法治中国》复习教学案例 阜平县东城铺学校周梅花 出现问题年的春季开学一直延期。我校2020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日开始积极响应并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从月102了线上教学,我主要是借助手机通过钉钉群进行直播授课。在进行建设法治国家》复习时,发现了一个问热点专题《彰显法律权威题:关于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一部分学生已经忘了,现在重新讲一遍已经不可能了,怎么办呀?分析问题受自身设备我们所进行的线上直播授课是按学校的课表上的,的影响,方式比较单一,时间性又太强,到点就得下课,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难免不到位。可是线上教学有线上的优势,课上没时间可以挤课下。特殊时期,对于宅在家里的学生们而言,课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解决问题我就利用课下录制一些针对重难点知识的小视基于此种情况,频,上传到微信或钉钉群,让学生自主选择观看时间。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给我留言。或语音或文字,也可以打视频电话,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视频短小精悍,学生也喜欢看,大大增加了学习实施过程主要是通过钉钉群向学生推送微课,教案,教学的时间。. 等课程资源。并录好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并提出学习要PPT 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与老师求,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连线,随时答疑解惑。优点在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看时间,不会影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网络教学不占用教师上课时间;响整体教学进度,

环境下个人的自律意识,互联网沟通工具操作技能!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复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树立学生的学科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习惯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知识目标:第四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重点: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应试能力。难点:树立学生的学科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能力。教学环节:情景导入一播放视频《法治中国》片段,请同学谈感悟。讲授新课二相关内容,结合学习笔记,理清知识自主学习:快速阅读1 p44-56 结构。总结相关问题2.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理?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5)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6)促进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应该怎样做? (7)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8)厉行法治的要求? (9)怎样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3构建知识结构(见课件) 三典型题例讲解(见课件) 四、教师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