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概念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数据融合概念的提出源自战争的需要,是依赖于军事应用的。但随着数据融合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受某一种应用明显的影响,而是借助于推理,对概念进行一般化,特殊化的综合分析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数据融合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数据融合是针对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传感器这一特定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方向,它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传感器的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按照这一定义,多传感器系统是数据融合的硬件基础,多源信息是数据融合的加工对象,协调优化和综合处理是数据融合的核心。

数据融合最早用于军事领域,美国国防部JDL(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从军事应用的角度将数据融合定义为这样的一个过程,即把来自许多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数据进行联合(Association)、相关(Correlation)、组合(Combination)和估值的处理,以达到准确的位置估计(Position Estimation)与身份估计(Identity Estimation),以及对战场情况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及时的完整评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问题的研究有的专家对上述定义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用状态估计代替位置估计,并加入了检测的功能,从而给出了如下定义:数据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结合、相关、估计和组合,以达到精确的状态估计和身份估计,以及完整及时的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此定义有三个要点:数据融合是多信源、多层次的处理过程,每个层次代表信息的不同抽象程度;数据融合过程包括数据的检测、关联、估计与合并;数据融合的输出包括低层次上的状态身份估计和高层次上的总战术态势的评估。从非军事应用的角度来说,数据融合是对多个传感器和信息源所提供的关于某一环境特征的不完整信息加以综合,以形成相对完整、一致的感知描述,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识别判断功能。综合考虑上述定义,融合都是将来自多传感

器或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可信的结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检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数据融合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融合得到比单独的各个输入数据更多的信息。这一点是协同作用的结果,即由于多传感器的共同作用,使系统的有效性得以增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多源信息的综合技术,通过对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可以获得被检对象及其性质的最佳一致估计。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指将经过集成处理的多种传感器信息进行合成,形成对外部环境某一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人类和其它逻辑系统中常见的基本功能。人非常自然地运用这一能力把来自人体各个传感器(眼、耳、鼻、四肢)的信息(景物、声音、气味、触觉)组合起来,并使用先验知识去估计、理解周围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由于人类感官具有不同的度量特征,因而可测出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物理现象,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也是自适应的。把各种信息或数据(图像、声音、气味以及物理形状或上下文)转换成对环境的有价值的解释,需要大量不同的智能处理,以及适用于解释组合信息含义的知识库。

在模仿人脑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数据融合系统中,各种传感器的信息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实时的或者非实时的,快变的或者缓变的,模糊的或者确定的,相互支持或互补,也可能相互矛盾或竞争。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也就像人类综合处理信息一样,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各种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组合起来,以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数据组合而不是出现在输入信息中的任何个别元素,推导出更多的信息,这是最佳协同作用的结果,即利用多个传感器共同或联合操作的优势,提高整个传感系统的有效性。用于融合的信息既可以是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也可以是经过处理的数据。处理后的数据既可以是描述某个过程的参数或状态估计,也可以是某个命题的证据,或赞成某个假设的决策。在信号处理技术中,一般是对同一类

型的数据,例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滑、滤波和预测,或者采用变换的方法在不同的描述域中对信号的参数或状态进行估计。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和信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综合,它处理的不仅仅是数据,还可以是证据和属性等。所以说,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信号处理。信号处理可以归属于下文2.2节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中的处理层0,即信号预处理阶段。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与所有的单传感器信号处理或低层次的多传感器数据处理方式相比,单传感器信号处理或低层次的多传感器数据处理都是对人脑信息处理的一种低水平模仿,它们不能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那样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资源。多传感器系统可以更大程度地获得被探测目标和环境的信息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其关键在于数据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复杂的方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这些信息抽象层次包括数据层(即像素层)、特征层和决策层[7]。

18

数据融合结构分类

数据融合结构的分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基于各传感器数据在输入到融合处理器进行融合之前被处理的程度,在这种分类标准下,数据融合结构被分为传感器级融合、中央级融合及混合式融合。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按照数据抽象的三个层次,分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如图2.2所示,下面详细介绍第二种分类方法中的三个层次:

(a)像素级融合

(b)特征级融合

1.像素级融合

像素级融合,也称为像元级融合或数据级融合,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在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测报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数据的综合和分析。这是最低层

次的融合,如成像传感器中通过对包含若干像素的模糊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来确认目标属性的过程就属于像素级融合。这种融合的主要优点是能保持尽可能多的现场数据,提供其它融合层次所不能提供的细微信息。这种融合是在信息的最低层进行的,传感器的原始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在融合时有较高的纠错处理能力。要求各传感器信息之间具有精确到一个像素的校准精度,故要求各传感器信息来自同质传感器。像素级融合通常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析和理解、同类(同质)雷达波形的直接合成、多传感器遥感信息融合等。

2.特征级融合

特征级融合属于中间层次,它先对来自传感器的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信息,一般来说,提取的特征信息应是像素信息的充分表示量或充分统计量,比如特征信息可以是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区域和距离等,然后按特征信息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分类、汇集和综合。特征级融合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可观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并且由于所提取的特征直接与决策分析有关,因而融合结果能最大限度地给出决策分析所需要的特征信息。特征级融合可划分为两大类:目标状态数据融合和目标特性融合。目标状态数据融合主要用于多传感器目标跟踪领域。融合系统首先对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完成数据配准,数据配准后,融合处理主要实现参数相关和状态向量估计。特征级目标特性融合就是特征层联合识别,具体的融合方法仍是模式识别的相应技术,只是在融合前必须完成先对特征进行相关处理,把特征向量分成有意义的组合。

3.决策级融合

决策级融合是一种高层次融合,融合之前,每种传感器的信号处理装置已完成决策或分类任务。信息融合只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决策的可信度做最优决第2章数据融合问题模型策,以便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容错性,使在一种或几种传感器失效时也能工作。决策级融合的结果是为指挥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决策级融合必须从具体决策问题的需求出

发,充分利用特征级融合所提取的测量对象的各类特征信息,采用适当的融合技术来实现。决策级融合是直接针对具体决策目标的,融合结果直接影响决策水平。决策级融合的主要优点有:具有很高的灵活性;系统对信息传送的带宽要求较低;能有效地反映环境或目标各个侧面的不同类型信息;当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出现错误时,通过适当的融合,系统还能获得正确的结果,所以具有容错性;通信量小,抗干扰能力强;对传感器的依赖性小,传感器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融合中心处理代价低;但是,决策级融合首先要对原传感器信息进行预处理以获得各自的判定结果,所以预处理代价高。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探讨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探讨 郭黎崔铁军陈应东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了空间多源数据的产生,给数据的集成和信息共享带来不便。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精度和不同数据模型的地理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于降低地理数据的生产成本,加快现有地理信息更新速度,提高地理数据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多种空间数据融合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对数据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据融合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技术在各行各业日益广泛的应用,对空间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和军队不同的部门以及公司企业针对本部门的需要经常要进行大量的地理数据获取。由于不同部门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目的不同,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往往采用不同的数据源(外业实地测量、航空摄影图像、卫星图像、地形图、海图、航空图和各种各样地图)、不同的空间数据标准、特定的数据模型和特定的空间物体分类分级体系进行重复采集。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还引发了空间数据的多语义性、多时空性、多尺度性、存储格式的不同以及数据模型与存储结构的差异等,给GIS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集成带来极大困难。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精度和不同数据模型的地理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于降低地理数据的生产成本,加快现有地理信息更新速度,提高地理数据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数据融合的概念 一直以来,数据共享、数据集成、数据互操作、数据融合都是大家讨论研究的热点。它们之间有着技术、原理上的必然联系。但又有着不同的研究侧重点。 信息共享的关键是信息的标准化问题。标准化的工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以已经实施的信息技术标准为基础,直接引用或经过修编采用;二是研制地理空间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描述、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标准[5]。 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产生是信息共享的必然产物,是在异构数据库和分布计算的情况下出现的。空间数据互操作的模式主要体现在开放地理信息联盟制定的规范。实现互操作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公共接口来实现。接口相当于一种规范,在接口中不仅仅考虑到数据格式、数据处理、还要提供对数据处理应该采用的协议[4]。 数据集成是多种数据的叠加。集成后的数据中,仍保留着原来的数据的特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1]。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随班就读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随班就读 王德艳 随班就读在我国开展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在我国随班就读应该如何开展?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何谓随班就读。 早年关于随班就读的含义:“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LRC),原本是指让部分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孩子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相互交往的同时,获得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以及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以便使这些孩子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开发潜能,为他们今后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随着教育不断的发展,近些年专家指出要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随班就读,要建设和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要以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为抓手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那么融合教育中的随班就读有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全员宣传,树立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理念。教育应当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为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发展创造条件,应该认识到在人性的本能上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从随班学生的自身特殊性来看,孩子也是与众不同,调整思维的局限,认识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全面性和特殊性。 第二,细心观察,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不是显而易见,需要长时间的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所以老师对随班就读学生需要很大的包容心和耐心,接受学生的特殊性,同时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三,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做好各方面的调查,不急于给学生定性,慢慢发现学生的特殊性,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目前,我们在开展随班就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概念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数据融合概念的提出源自战争的需要,是依赖于军事应用的。但随着数据融合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受某一种应用明显的影响,而是借助于推理,对概念进行一般化,特殊化的综合分析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数据融合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数据融合是针对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传感器这一特定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方向,它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传感器的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按照这一定义,多传感器系统是数据融合的硬件基础,多源信息是数据融合的加工对象,协调优化和综合处理是数据融合的核心。 数据融合最早用于军事领域,美国国防部JDL(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从军事应用的角度将数据融合定义为这样的一个过程,即把来自许多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数据进行联合(Association)、相关(Correlation)、组合(Combination)和估值的处理,以达到准确的位置估计(Position Estimation)与身份估计(Identity Estimation),以及对战场情况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及时的完整评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问题的研究有的专家对上述定义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用状态估计代替位置估计,并加入了检测的功能,从而给出了如下定义:数据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结合、相关、估计和组合,以达到精确的状态估计和身份估计,以及完整及时的态势评估和威胁估计。此定义有三个要点:数据融合是多信源、多层次的处理过程,每个层次代表信息的不同抽象程度;数据融合过程包括数据的检测、关联、估计与合并;数据融合的输出包括低层次上的状态身份估计和高层次上的总战术态势的评估。从非军事应用的角度来说,数据融合是对多个传感器和信息源所提供的关于某一环境特征的不完整信息加以综合,以形成相对完整、一致的感知描述,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识别判断功能。综合考虑上述定义,融合都是将来自多传感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的概念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 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 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

接入网基本概念习题

接入网基本概念习题 一、判断题 1.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电信业务的增加,电信网的类型和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电信网的数字化 进程已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一个现代通信网。() 2.电信网按信息类型分为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 3.接入网最初的原型是用户环路,仅仅是一种专用设施,附属于电话网甚至附属于特定程控交换机。( ) 4.接入网的竞争给运营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5.传统的三网指的是电话网、电报网和互联网,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有线电视网 6.对于电信接入网,用户可以通过信令选择不同的SN。( ) 7.IP接入网允许用户动态选择不同的ISP。() 8.G.902定义的电信接入网包含交叉连接、复用、传输和具有交换功能。() 9.电信接入网通过Q3接口接入到电信管理网,实施对电信接入网的管理。() 10.IP接入网通过RP接口接入到电信管理网,实施对IP接入网的管理。() 11.传统的电信网络没有接入网,仅仅只有接入段的概念,接入段负责将用户终端连接到电话端局,接入段附属于 电话网甚至附属于特定的程控交换机。( ) 12.AN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能传送数据流以承载多种业务,能进行认证、授权和记账,接入网可以不 依附于网络接入设备而独立存在,用户可以接入不同的运营商。( ) 13.PSTN拨号接入基于模拟用户电话线接入到ISP网络平台,在网络侧的拨号接入服务器上动态获取IP地址,从 而接入Internet,这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接入方式。( ) 14.ITU-T在G.902建议中队接入网的定义是由SNI接口和UNI接口之间的一些列传送实体(包括线路实施和传输 设施)组成,为传送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V5接口配置和管理。() 15.G.902定义的接入网主要是IP接入网。( ) 16.电信网中的本地数字交换机与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Q3接口连接。( )。 17.SN是指能独立提供某种业务的实体,指一种可提供各种交换型或永久连接型的电信业务的网元。( ) 18.用户—网络接口(UNI)是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位于接入网的用户侧。( ) 19.UNI主要包括PSTN模拟电话接口(V)、ISDN基本速率接口(2B+D)、ISDN基本基群率率接口(30B+D)和 各种专线接口。( ) 20.业务节点(SN)是指能够独立地提供某种电信业务的实体(设备和模块),也就是说,SN可以提供各种交换型、 半永久连接型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 ) 21.在TMN中有3类接口,即Q接口、F接口和V接口。() 22.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组成网络的各个节点通过某种连接方式互连后形成的总体物理形态或逻辑形态。( ) 23.接入网最初的原型是用户环路,仅仅是一种专用设施,附属于电话网甚至附属于特定程控交换机。() 24.传统的三网指的是电话网、电报网和互联网,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25.G.902定义的电信接入网具有交换功能。() 26.接入网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对网络管理,而不是对用户进行接入进行管理。() 27.电信网中的本地数字交换机与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Q3接口连接。()。 28.SN是可以提供各种交换型、半永久连接型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 二、单选题 1.“最后一公里”可理解为( ) A、局端到用户端之间的接入部分 B、局端到用户端之间的距离为1公里 C、数字用户线为1公里 D、数字用户环路为1公里 2.G.902定义的接入网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入网,区别于()定义的IP接入网。 A、CCITT B、ITU-T C、Y.1231 D、TMN 3.电信接入网具有用户接口功能(UPF)、业务接口功能(SPF)、( )、传送功能(TF)和接入网系统管理5 项功能。

【数字图像处理】概念和原理题

概念和原理题 一、绪论部分 (一) 概念解释 1、 数字图像。 2、 数字图像处理。 (二) 简答题 1、 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三个层次。 2、 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 3、 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二、数字图像基础部分 (一) 概念解释 1、图像数字化。 2、取样。 3、量化。 4、灰度分辨率。 5、空间分辨率。 (二)简答题 1、写出简单的图象形成模型的公式,并进行说明。 2、简述图像采样和量化的一般原则。 3、简述空间分辨率、灰度分辨率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4、简述数字图像类型。 5、简述数字图像文件格式。 (三)分析题 1、写出“*”标记的像素的4邻域、对角邻域、8邻域像素的坐标。(坐标按常规方式 确定) 2 4、计算“*”标记的两点间的欧氏距离、城区距离和棋盘距离。 答: 图像处理 ,图像分割,模式识别

三、空间域图像增强部分 (一)概念解释 1、图像增强。 2、均值滤波器。 3、统计排序滤波器。 (二)简答题 1、简述空间域图像增强的三种增强方法。 2、简述图像反转、对数变换、幂次变换、分段线性变换等增强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2、简述直方图均衡化的实现步骤。 3、简述均值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4、简述中值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5、与Laplacian 算子相比,LOG 算子有什么优点? (三)分析题 1、计算下图的归一化直方图。 5 577666654444444544333333333333332222222322111113211000021110000 2、对下图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并画出均衡后的图像及其直方图。 5 577666654444444544333333333333332222222 32211111 3211000021110000 3、对下面两幅图像进行异或运算。 4、对下列图像分别进行3*3均值滤波和3*3中值滤波,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完整版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 讲人李泽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多样性 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萨拉曼卡宣言(1994) 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名称的问题 对INCLUSIVEEDUCATETION的理解 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 (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 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出发点:

“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 “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 国家及行动准则 政策与组织 学校因素 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 外部支持 有限领域 社区展望 资源需求 重要观点: 1.“特殊教育需要”一词是针对那些因残疾或学习困难而产生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所言的, 2.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理要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需要。 2.学校必须寻求各种方法以便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有严重困难和障碍的儿童。

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又称作信息融合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对数据融合还很难给出一个统一、全面的定义。随着数据融合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外研究成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一样,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多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具体地说,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如下: 1)N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有源或无源的)收集观测目标的数据; (2)对传感器的输出数据(离散的或连续的时间函数数据、输出矢量、成像数据或一个直接的属性说明)进行特征提取的变换,提取代表观测数据的特征矢量Yi; (3)对特征矢量Yi进行模式识别处理(如,聚类算法、自适应神经网络或其他能将特征矢量Yi变换成目标属性判决的统计模式识别法等)完成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 4)将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数据按同一目标进行分组,即关联; (5)利用融合算法将每一目标各传感器数据进行合成,得到该目标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随机类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Dempster-Shafer(D-S)证据推理、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卡尔曼滤波法 卡尔曼滤波主要用于融合低层次实时动态多传感器冗余数据。该方法用测量模型的统计特性递推,决定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融合和数据估计。如果系统具有线性动力学模型,且系统与传感器的误差符合高斯白噪声模型,则卡尔曼滤波将为融合数据提供唯一统计意义下的最优估计。卡尔曼滤波的递推特性使系统处理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和计算。但是,采用单一的卡尔曼滤波器对多传感器组合系统进行数据统计时,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例如:(1)在组合信息大量冗余的情况下,计算量将以滤波器维数的三次方剧增,实时性不能满足;(2)传感器子系统的增加使故障随之增加,在某一系统出现故障而没有来得及被检测出时,故障会污染整个系统,使可靠性降低。 多贝叶斯估计法 贝叶斯估计为数据融合提供了一种手段,是融合静态环境中多传感器高层信息的常用方法。它使传感器信息依据概率原则进行组合,测量不确定性以条件概率表示,当传感器组的观测坐标一致时,可以直接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但大多数情况下,传感器测量数据要以间接方式采用贝叶斯估计进行数据融合。多贝叶斯估计将每一个传感器作为一个贝叶斯估计,将各个单独物体的关联概率分布合成一个联合的后验的概率分布函数,通过使用联合分布函数的似然函数为最小,提

产城融合解读资料整理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

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xxxx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参考资料)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 分辨率: 指单位区域内包含的像素数目。 常见的分辨率: 1.图像分辨率 2.显示分辨率 3.输出分辨率 4.位分辨率 分辨率单位: 1.像素/英寸(通用),简写为 ppi 2.像素/厘米 常接触到的分辨率: 网页图像分辨率:72 ppi 96 ppi 报纸图像分辨率:120 ppi 150 ppi 打印图像分辨率:150 ppi 彩板印刷分辨率:300 ppi 常用的显示器分辨率: 1024*768 (水平方向上1024个像素,垂直方向上分布了768个像素) 800*600,640*480 常用打印机分辨率: 24针针式打印机180 ppi 喷墨打印机:300ppi 激光打印机:600ppi 色彩学基础知识: 图形的动态显示: 指在显视器上的图像图形以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灰度的动态显示,多幅不同的图形图像序列的连续显示。 色彩的产生 可见光的种类: (1)直射光:发光物体产生的光(照明光,日光,) (2)透射光:直射光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上,通过物体投射的光 (3)反射光:直射光射到别的物体上产生的光 色彩属性: (1) 色相:红,橙,黄,绿,靛,蓝,紫(色彩成分) (2) 亮度:色彩的纯度(彩色光越大,亮度越大)

(3) 彩度:色彩的饱和度(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 色光三原色(色光三原色,三基色):红,绿,蓝 色料三原色:黄,品红,青 颜色模式 Rgb模式:红,绿,蓝,组成,显示器采用 Cmyk模式:青,洋红,黄,黑组成,彩色印刷利用 Hsb模式:色相,饱和度,亮度组成 索引颜色模式:像素8位,256颜色 位图模式:黑白组成 Lab模式:ps标准模式, 双色调模式:八位的灰度模式 彩色与位数 彩色及其基本参数: (1)亮度:彩色光引起的视觉强度(明暗程度) (2)色相:光谱在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的表现(颜色类别) (3)饱和度:同色的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颜色深浅)彩色显示器分类: (1)crt显示器 (2)液晶显示器 彩色的位数 色彩深度:一幅图像的颜色数量 常用色彩深度:1位(2种颜色),8位(256种颜色)16位(65536种颜色)还有24位和32位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本次研修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与普通孩一起实行融合教育。参加研修的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来自普通学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研修班通过对特殊教育理念和发展的陈述以及对当前形式的解读,让每一个学员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了解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广州市少年宫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机构,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教育事业,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便倡导融合教育,并于2012年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少年宫内大的融合教育环境内招收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同班,2013年在北京、广州多地举办融合教育展览和研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3年9月本人也开始尝试融合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设置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的班级,并设计相应融合课程。对融合教育也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通过本次的学习个人了解到融合教育更多的内容。以下将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近十几年来,回归主流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趋势,提倡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共同相处、学习、互动的机会,并强调每个学生应有相等的学习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全纳教育的安置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更进而提出了「融合」(inclusion)或「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念,不再将特殊学生分离教育,强调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学习。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国最先提出,在1994萨罗曼卡宣言强调融合教育精神如下: (一)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二)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三)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去调整学习上的差异;(四)普通学校应该体认及因应

数据融合各种算法整理汇总

数据融合各种算法及数学知识汇总 粗糙集理论 理论简介 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库,人们将如何从这些浩瀚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 我们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去粗取精?什么是对事物的粗线条描述什么是细线条描述? 粗糙集合论回答了上面的这些问题。要想了解粗糙集合论的思想,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知识?假设有8个积木构成了一个集合A,我们记: A={x1,x2,x3,x4,x5,x6,x7,x8},每个积木块都有颜色属性,按照颜色的不同,我们能够把这堆积木分成R1={红,黄,蓝}三个大类,那么所有红颜色的积木构成集合X1={x1,x2,x6},黄颜色的积木构成集合X2={x3,x4},蓝颜色的积木是:X3={x5,x7,x8}。按照颜色这个属性我们就把积木集合A进行了一个划分(所谓A的划分就是指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必然属于且仅属于一个分类),那么我们就说颜色属性就是一种知识。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对集合A的划分就对应着关于A中元素的一个知识,假如还有其他的属性,比如还有形状R2={三角,方块,圆形},大小R3={大,中,小},这样加上R1属性对A构成的划分分别为: A/R1={X1,X2,X3}={{x1,x2,x6},{x3,x4},{x5,x7,x8}} (颜色分类) A/R2={Y1,Y2,Y3}={{x1,x2},{x5,x8},{x3,x4,x6,x7}} (形状分类) A/R3={Z1,Z2,Z3}={{x1,x2,x5},{x6,x8},{x3,x4,x7}} (大小分类) 上面这些所有的分类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库。那么这个基本知识库能表示什么概念呢?除了红的{x1,x2,x6}、大的{x1,x2,x5}、三角形的{x1,x2}这样的概念以外还可以表达例如大的且是三角形的 {x1,x2,x5}∩{x1,x2}={x1,x2},大三角{x1,x2,x5}∩{x1,x2}={x1,x2},蓝色的小的圆形({x5,x7,x8}∩{x3,x4,x7}∩{x3,x4,x6,x7}={x7},蓝色的或者中的积木{x5,x7,x8}∪{x6,x8}={x5,x6,x7,x8}。而类似这样的概念可以通过求交运算得到,比如X1与Y1的交就表示红色的三角。所有的这些能够用交、并表示的概念以及加上上面的三个基本知识(A/R1,A/R2.A/R3)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知识系统记为R=R1∩R2∩R3,它所决定的所有知识是 A/R={{x1,x2},{x3,x4},{x5},{x6},{x7},{x8}}以及A/R中集合的并。 下面考虑近似这个概念。假设给定了一个A上的子集合X={x2,x5,x7},那么用我们的知识库中的知识应该怎样描述它呢?红色的三角?****的大圆? 都不是,无论是单属性知识还是由几个知识进行交、并运算合成的知识,都不能得到这个新的集合X,于是我们只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去近似它。也就是在所有的现有知识里面找出跟他最像的两个一个作为下近似,一个作为上近似。于是我们选择了“蓝色的大方块或者蓝色的小圆形”这个概念: {x5,x7}作为X的下近似。选择“三角形或者蓝色的”{x1,x2,x5,x7,x8}作为它的上近似,值得注意的是,下近似集是在那些所有的包含于X的知识库

栅格、矢量结构在空间数据融合中的技术及应用

栅格、矢量结构在空间数据融合中的技术及应用1引言 由于GIS软件的多样性,每种软件都有自己特定的数据模型,造成数据存储格式和结构的不同。从数据结构上来说,矢量和栅格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两种主要的空间数据结构。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结构和格式的不同,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将他们合并在一起使用,这就产生了数据的融合问题。 2栅格、矢量数据结构的概念 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为栅格数据结构,是指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而矢量数据结构是基于矢量模型,利用欧几里得(EUCLID)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 3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 在数字制图中和GIS工程中,经常用到不同来源、不同精度、不同内容的栅格图像数据进行复合而生成新的栅格图像。目前使用的各种多源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为栅格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可实现栅格数据的各种融合。而在数字制图中,多源栅格图像数据之间的融合已经非常普遍。 4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 矢量数据是GIS和数字制图中最重要的数据源。目前很多GIS软件都有自己的数据格式,每种软件都有自己特定的数据模型,而正是这些软件的多样性,导致矢量数据存储格式和结构的不同。要进行各系统的数据共享,必须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是应用最广泛的空间数据融合形式,也是空间数据融合研究的重点。目前对矢量数据的融合方法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先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即空间数据模型的融合,然后是几何位置纠正,最后是重新对地图数据各要素进行的重新分类组合、统一定义。 4.1数据模型的融合 由于各种数据格式各有自己的数据模型,格式转换就是把其他格式的数据经过专门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转换,变成本系统的数据格式,这是当前GIS软件系统共享数据的主要办法。如Arc/Info和MapInfo之间的融合,需要经过格式转换,统一到其中的一种空间数据模型。该方法一般要通过交换格式进行。许多GIS软件为了实现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制订了明码的交换格式,如Arc/Info的E00格式、ArcView的Shape格式、MapInfo的Mif格式等。通过交换格式可以实现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在这种模式下,其他数据格式经专门的数据转换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712305007.html,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作者:许明强魏伟 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年第04期 摘要:产城融合本质上是城市人口、工业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之间的融合,基于这种理解形成综述的分析框架,通过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障碍、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呈现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发现产城融合的界定等基本问题有待厘清,其历史经验、计量分析、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服务功能,工业污染,实现路径,述评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4-0062-70 收稿日期:2016-03-26 1 引言 产城融合是针对“孤岛”和“空城”提出的,它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十八大报告语)的重要实现路径,近年对其研究较多。 二三产业、人口、载体(土地和设施)是城市的三个要素,产业本身是城市的构成要素之一。鉴于这个逻辑和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可以将产城融合界定为:产业和城市其他要素——人口和载体的融合。即:人口(含就业人口及其眷属)、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相互之间,以及生产功能区内部的工业和载体(工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服务功能区内部的服务业和载体(服务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比例均衡,布局合理,相互支撑(见图1)。 本综述将分类梳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在产城融合的内容方面,以笔者对产城融合上述界定为分析框架展开。文章最后指出需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 2 产城融合研究现状 对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从它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分类介绍。 2.1 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及评价体系 2.1.1 产城融合命题的提出

三网融合技术(三种网络结合的时代)

三网融合——一场跨行业资源的博弈与合作 第一章内容初探--理论意义的三网融合 第一节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三网融合的要素及内涵 第二章发展趋势--广电、电信部门在三网融合中的“位”与“为” 第一节广电、电信职责定位第二节 第二节广电、电信现阶段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电信运营商可为之处: 第三章传播效应--三网融合与新媒体的深层互推 第四章行业蓝图--打造运营商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全球,三网融合是业界数十年来的共同追求,它代表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中国,三网融合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内在需求和有效手段。然而,三网融合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作为三网融合推进主体之一的电信运营商相应也面临来自各个层面的机遇与挑战,也与广电进行着跨行业的资源博弈与合作,那么,电信运营商如何拿出切合自身的解决方案推进三网融合,是能否在新一轮全业务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第一章内容初探--理论意义的三网融合 第一节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更好为人类服务,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 “三网融合”后,可以更好的控制网络接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净化网络环境。将会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这样也可以实现中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实现无线上网。 第二节三网融合的要素及内涵 根据试点方案,我国三网融合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必须满足以下要素: 1、双向进入:电信强广电弱的现实情况,决定我国政府在短期内会采取扶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多样性 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萨拉曼卡宣言(1994) 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名称的问题 对INCLUSIVE EDUCATETION的理解 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 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出发点: “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 “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 国家及行动准则 政策与组织 学校因素 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 外部支持 有限领域 社区展望 资源需求

数据融合技术简介

数据融合技术简介 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融合的概念虽始于70年代初期,但真正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乃是80年代的事【1】,尤其是近几年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美、英、日、德、意等发达国家不但在所部署的一些重大研究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已陆续开发出一些实用性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和运行。 我国“八五”规划亦已把数据融合技术列为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并部署了一些重点研究项目,尽可能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投入。但这毕竟是刚刚起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十分严峻的,当然也有机遇并存。这就需要认真研究,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军情,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据融合可分为: (1)像素级融合: 它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在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测报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数据的综合与分析。数据层融合一般采用集中式融合体系进行融合处理过程。这是低层次的融合,如成像传感器中通过对包含若一像素的模糊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来确认目标属性的过程就属于数据层融合。 (2)特征层融合: 特征层融合属于中间层次的融合,它先对来自传感器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特征可以是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然后对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特征层融合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可观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并且由于所提取的特征直接与决策分析有关,因而融合结果能最大限度的给出决策分析所需要的特征信h。特征层融合一般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的融合体系。特征层融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融合;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 (3)决策层融合 决策层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基本的处理,其中包括预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进行决策层融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数据融合作为一种数据综合和处理技术,实际上是许多传统学科和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其中涉及的知识包括通信、模式识别、决策论、不确定性理论、信号处理、估计理论、最优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特别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数据融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鲁棒性和并行处理能力。具体的数据融合的方法很多【3】【4】,常用的方法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1)基于统计理论的融合方法----------- 基于统计理论的融合方法有:经典推理法、贝叶斯估计法和证据理论法(Dempster-Shafer)。 经典推理法在早起的数据融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完全依赖数学理论,则形式简单、易操作,缺点是必须要求先验知识和计算先验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同时一次仅能估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