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深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等作出了重大部署,阐明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优经济总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后发崛起。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爬坡打基础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变化,确立并认真组织实施“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四大突破”和“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96.7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13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 21.7:47.6:30.7。“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5%;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降耗目标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阶段已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34.3%,是“十五”时期的5.7倍。实施交通建设两轮六年大会战,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主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业区、3个自治区级A 类工业区、2个自治区级B类工业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水利、电信、城市供排水、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平方公里,增加近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或基本建成。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面积达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7.6%。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和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

别达到53.3 %、6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3.82万吨和3.19万吨,控制在“十一五”目标范围内,减排目标如期完成。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有企业体制、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等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加大对粤港澳、闽苏浙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和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合作交流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认真落实鼓励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2.3%,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3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取得新成效,成功实现贺州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有了新提高,基本实现“十一五”各项目标。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技事业实现较快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社区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区先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侨务、老龄、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2元、4298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8286元、1951元,年均分别增长15.4%、12.8%。

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政府法制建设日益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不断进步。普法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民主逐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平安贺州”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领导干部大接访、政策法律大宣讲”活动,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有效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社会应急平台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当前,贺州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区的后列,欠发达的欠发达地区、后发展的后发展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体有利,是我市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加快转型,绿色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全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直接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跨越先粗放后细致阶段。东部沿海地区要素供给趋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领域不断拓展,档次不断提升,为贺州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优经济总量开辟了广阔前景。从区内看,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继续完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快构建,各地正呈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的新局面,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新时期。特别是自治区明确提出加快向东部先进生产力靠拢,将贺州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桂台客属旅游文化示范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一系列部署,使我市在全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为我市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区内环境。从自身看,贺州的发展条件已发生可喜改变,发展的基础大大增强,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市委二届九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得到自治区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成为推动贺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抓建设的干劲很足,为我市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市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国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频次增多,节能减排指标的刚性约束增强,地区间竞争加剧,我市面临经济总量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挑战和众多“两难”选择。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估计到,作为后发展的后发展地区、欠发达的欠发达地区,我市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给我市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风险在增加。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考虑、超前谋划、积极应对。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抓住大势,抓住机遇,正视问题和矛盾,以改革创新、克难奋进的精神和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去推动发展,有效破解发展过程遇到的难题和有效化解各类不确定因素影响,抢占先机,提速进位,不失时机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贺州发展阶段、发展特色的路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章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发展定位

立足广西,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和合作平台作用,借力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建设广西新兴工业城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贺”发展战略,全力培育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生态优势和闽粤港澳台客家文化亲缘等综合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东部产业向贺州加速转移,快速度、零距离向广东发达地区靠拢,快速度、零距离向广东先进生产力对接,走出一条具有贺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建设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就是要举全市之力攻破交通瓶颈,加快构建形成“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的大交通格局,以交通大发展促进经济大提速,实现市域1小时交通圈、2小时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和3小时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目标,成为区域性重要的交通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

——建设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就是要凸显贺州优越的生态资源、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着力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打响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生态特色品牌,把贺州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养身休闲、历史考古、民俗考察、人文考究、文化交流、艺术采风于一体的华南生态旅游名城。

——建设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就是要以建设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高标准高起点布局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并分步实现企业小循环、园区和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发展目标,最终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科学发展的典范、后发崛起的典范。

第二节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把我市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为重点,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做大做强工业为支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发挥后发优势,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努力推动贺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路径选择。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把发展提升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与培育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结合起来,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必须把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和加强项目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快速增长良好势头;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为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循环的理念谋划、经营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循环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理念的提升。

——必须把重点突破、区域带动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方法。立足区位、资源、生态、政策、借发五大优势,坚持优先发展产业、优先发展交通、优先发展城镇、优先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四个优先”,加强重点经济区域以及城镇群建设规划布局,加快向东部先进生产力靠拢,形成更具活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统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人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改革的办法,积极探索促进对内对外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全市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参与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

第三节主要目标

按照突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突出与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实施“两区一带”的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突出与贺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定位紧密衔接的要求。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是: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人均GDP、财政收入与全区、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五年累计达到30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累计达到650亿元以上。

——循环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新进展。优良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节能减排持续加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建成在全区具有重要地位和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百亿元产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宜居宜业宜游”型城市加快形成,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明显进展。

——创业创新环境开创新局面。各类园区优化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社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公众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财税金融、园区管理、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合作交流的层次、领域进一步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第三章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取向

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实现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投资的强劲拉动作用,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节持续扩大投资规模

投资是我市现阶段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必须高度重视投资工作,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更加重视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扩大投资规模。重点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工业产业、特色农业和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逐步形成由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导向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并重的投资新格局。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作用,利用既有的投融资平台,引进战略性投资伙伴,采取银行贷款、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多种投融资方式,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国有资本和民间投资参与的多元投资主体,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第二节发挥项目引领带动作用

项目建设是增加有效投入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把大项目谋划、引进和实施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首位,切实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和项目储备,集中精力推动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拓展项目建设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在我市布局并开工建设,着力引进央企、自治区重点企业以及其他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贺州;要切实加强项目谋划,谋划建设一批民间资金参与建设的中小项目,实施一批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事业项目,有效解决全市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和民生改善项目缺乏的问题,形成“大中小”项目“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同步推进的局面,提升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活力,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要加强规划指导,积极探索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着力推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和落实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体系。要加大争取政策和资金方面支持的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深入推进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建设。要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企业生产加快向循环型生产方式转型,最大限度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使节约资源能源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要加强对产业的合理组织,积极发展企业清洁生产,在产业的纵向、横向上建立企业间能源、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建成一批循环型企业和循环工业示范园区,逐步推动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良性循环,努力实践“企业小循环—园区(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带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交通、能源、信息、水利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掀起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按照“交通密度要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求,速度要适应对接东部先进生产力和辖区内通畅高效的要求,通达程度要适应城市、经济园区、农村通行便捷到达的要求”的总体安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融入北部湾三小时经济圈、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打造市域一小时经济圈。

公路。加快县县(县城所在地)通高速目标进程。加快推进永州至贺州高速公路贺州段建设,打通快速通往湖南方向的高速公路。积极推进巴马经贺州至韶关高速公路贺州段、贺州(信都)至梧州高速公路贺州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抓好贺州东西方向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完善全市一二级公路规划布局,重点规划建设贺州(贺街)至富川一级公路,开展信都经济区高等级公路规划路网研究,建成贺州至姑婆山等等级公路,打通连接全市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农业示范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实现主要园区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无缝连接。加大乡镇公路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乡镇客运站,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6300公里。“十二五”期末,实现70%以上乡镇通高等级公路,100%行政村通柏油(水泥)路。

铁路。配合国家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贵广铁路贺州段施工,积极推动柳州经贺州至韶关铁路贺州段、洛湛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部分工业园区的铁路专用线建设。

内河水运。全力配合实施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提升贺州境内航道等级、船闸通过能力和港口通过能力。规划建设信都枢纽工程、贺州港马江作业区等内河水运基础设施。

机场。加快贺州民用机场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并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区域性支线机场。

城市和农村公交。优先发展公交,加大城市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布局农村公交路线,扩大公交覆盖范围,提升公交出行水平。加强乡镇农村客运站建设,实现全部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公交出行全覆盖。

第二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强电源建设、完善供配电网络、发展清洁能源为重点,努力打造广西重要的能源基地。

加强电源建设。深度开发水电资源。新建一批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加快发展火电。积极推进贺州(华润)电厂一期工程施工,确保2012年如期发电;启动电厂二期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重视发展新能源项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完善电网网络。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电网络,加快构建完善的跨区域供配电网络,提高输配电能力。优先建设园区供电设施,积极向上争取直供电政策,着力解决重点园区用电瓶颈。“十二五”期间,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5座;新建220千伏输电线路、110千伏输电线路400公里左右,成为广西重要的“西电东送”通道和中转站。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余热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建立安全、清洁、高效的燃气供应系统。加快发展农村绿色能源,支持养殖场、饲养集中区以及农村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沼气综合利用;加强农村电气化改造,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第三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技术运用。加强公共信息平台的联建共享设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实施。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加快电子商务交换平台的建设,促进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健康发展。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扩大农村地区通信覆盖面。

第四节水利设施建设

以防汛抗旱、饮水安全、灌区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流综合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生态型节水型社会的建立。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实施一批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龟石、八步区合面狮、钟山县龙潭和花山、富川县鸟源等一批中型节水改造灌区工程。加强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水电工程,配套完善灌溉渠及附属设施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区和昭平县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城区内狮子岗和黄安寺两条排洪河治理,开展富川、钟山和平桂管理区等县城防洪治理,以及全市中小河流防洪综合治理,保障沿河乡镇村屯和农田防洪安全,提高水利工程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小型抗旱水源工程,保障农村饮水和灌溉供水安全,力争到2015年新增解决6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完善市区、县城及乡镇供水设施设备,增强供水能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大龟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逐步恢复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启动将上程水库作为城区备用水源的前期工作研究,保障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确保城区饮水安全。

第五章做大做强循环工业

全面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循环工业体系。“十二五”期末,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800亿元以上。

第一节打造五大百亿元优势产业

按照“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发展路径,着力推进电力、林产、矿业、电子信息、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整合集群发展,打造循环产业链。

电力工业。以建设广西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中转站为目标,加快建立集电力生产、传输、销售于一体的电力工业体系。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积极推进华润贺州电厂一、二期建设,加快筹建富川龙头风电场等能源项目,深度开发水电项目。鼓励电力与优势产业联营,加快热电联产进程。推进大用户直供电试点,推进电力(能源)—电冶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加强电网设施建设和优化布局,促进本地电网与南方、华中等大电网的对接与合作,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供电网络,提高电力输配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电力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林产工业。以打造广西重要的造纸基地、家具生产基地为目标,发展壮大林产工业。充分发挥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着力整合全市林业资源,积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大力发展高档生活用纸、中高密度纤维板、中高档家具以及各类松香、树脂涂料、松节油合成高档萜类香料、合成农药增效剂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林业资源—人造板生产—中高档家居制品以及林业资源—产品深加工—资源回收再生综合利用等林产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大做强林产产业,加速培育林产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林产工业总产值超150亿元。

矿业。以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为动力,加快建立集勘探、采选、冶炼、研发、加工和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开发体系。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大辖区内矿产资源的勘探等前期工作,增加矿产品供应总量。依托现有矿产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现有矿产加工业;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引进强优企业,推动各类矿产资源规模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十二五”期末,矿产开采与加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

电子产业。以打造广西乃至全国铝电子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建设贺州电子工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引进,鼓励引导桂东电子、吉光电子做大做强;加强计算机、通信、数字视听等电子产业项目策划,大力发展以电子铝箔、电子电路板、电解电容器、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产品和配套新产品,促进电子铝箔产业向上延伸发展精铝、铝光箔生产,向下延伸发展相关铝产品生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各类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铝材料在电子工业的深加工

和应用,建设广西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基地,把电子产业发展成为贺州工业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末,电子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优势,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现有稀土矿开发企业,推进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高品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贮氢材料以及钨合金材料等项目建设,把贺州的稀土材料产业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高温铝基合金材料、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材料、太阳能电池光感材料、红外材料、纳米级氧化锌、纳米级碳酸钙、新型建筑材料、天然纤维、环保型涂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打造钨钛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集群。“十二五”期末,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第二节培育壮大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强优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培育壮大食品、药品两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工农一体化融合发展。

食品工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乳制品、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培育区域品牌,积极推行食品国际注册。重点加快速冻食品加工、马蹄罐头食品深加工、燕麦系列产品、有机茶、年产10万吨优质粮油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构建绿色食品工业集群。

医药制造业。鼓励优势企业与境外企业合资合作,加强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和特色新药研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食品和生物医药,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资源特色的医药新产品,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

第三节大力建设循环生态工业园区

按照建设特色型、外向型、循环型、创新型工业园区的目标,加强规划引导,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推动形成各级工业园区齐头并进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着力打造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高标准、高起点布局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努力探索实践“企业—产业—区域”循环发展路径,加速推进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形成华润贺州电厂、华润水泥、雪花啤酒等华润循环综合产业链,拓展电子、再生资源、现代农业、物流等循环产业链,努力推动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链接、相互支撑的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把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十二五”期末,示范区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

加快推进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园区开发,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项目引进开发,大力发展电子铝箔、电解电容器、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构建铝电子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大力发展电子铝箔产业,着力开发精铝、铝光箔产品,积极引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机产业、太阳能利用、高能电池等非贺州资源性技术产业,努力把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建设成为综合型高新科技产业园。“十二五”期末,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提升旺高工业区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园区招商方式,积极主动承接粤港澳台和闽苏浙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发展稀土金属冶炼及其高科技材料为重点,同时发展化工、机械制造、制药、食品加工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园中园”,形成食品轻工业区、资源加工区、重化工业区、高新技术区等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十二五”期末,旺高工业园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加快建立信都经济区。整合信都、仁义、铺门、步头、灵峰等园区资源,加快筹建信都经济区。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面对接粤港澳。大力发展以金属加工、建材、食品和木材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五金塑料、机电配件、农副产品和食品、城市矿产基地、建筑装饰陶瓷、轻工纺织服饰、高新技术开发等产业,打造成为桂东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十二五”期末,力争信都经济区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

积极发展特色工业集中区。根据本地资源、产业优势和技术条件,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各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按照多功能、专业化、区域性的要求,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集中区)。

——西湾工业园。重点发展石材加工、重钙超细粉及其下游产业、PVC管材、环保涂料等产业。“十二五”期末,西湾工业园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

——钟山县工业集中区。包括县城工业园和珊瑚工业园。县城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锡冶炼和锡产品深加工、日用陶瓷、建材、农林产品加工、针织制衣、电子玩具等产业,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业。珊瑚工业园主要以锡、钨和高岭土等矿业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无铅焊锡、硫酸锰、碱锰电池、钨产品等系列产品。

——富川县工业集中区。主要以真龙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广西甲天下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烟辅产业,同时重点发展电子、工艺品、印刷、彩印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及仓储物流。

——昭平县工业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县城、马江、潮江、金牛坪等地,以林产、水电、茶叶三大优势产业为龙头。县城重点发展服装、宝石、食品加工、茶叶、电子等产业;马江主要发展林浆纸、竹地板加工等林产工业;其他各地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水电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石材、陶瓷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第四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品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通过与国内外强优企业联合重组、合资合作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现有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和扶持平桂飞碟、桂东电子等一批强优企业上市,实现以存量换增量。“十二五”期末,培育形成一批年产值、销售收入分别超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企业。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城镇化计划,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型、科技创新型、外向接轨型、持续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和扶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行业标准建设,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装备更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围绕我市及区内主导产业,加强配套协作,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施企业家成长和产业工人成才促进计划,不断提升企业管理队伍、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工业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培育和发展一批“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建立战略联盟,以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与国内外企业建立稳固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取得自治区级、国家级品牌的企业发展。“十二五”期末,全市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4个以上,自治区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达30个以上。

第五节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继续实施创新计划,加大科技投入,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扶持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集聚技术研发服务人才和创新力量,提高企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引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关键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施支柱产业科技攻关工程和创新成果转化

与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力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第六章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载体。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进一步拉大贺州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科学推进城市管理,促进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提升市城区规划水平。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突出规划的龙头指导作用,全面实施《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开展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达到90%以上。加强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围绕贺州市城区“一江两岸三新区”建设,加强新区城市功能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市区主干道规划布局,抓好高速公路出口、车站等重点片区空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打造循环经济型城市,规划建设多层次、网络化的自然景观,构建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空间网络。完善全市区域规划体系,做好市城区、县城以及重点乡镇规划,着力推动“贺八平钟一体化”进程,加快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富川、昭平县城为卫星城的城镇整体布局。

推动市城区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建设大会战,加大新区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市政道路、管道燃气、防洪工程、防空工程、供水供电、商贸购物中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美化绿化设施建设,鼓励外来投资者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我市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升新区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和综合防灾防空能力。统筹老城区建设,加大城区重点工程建设力度,打造城市精品,重点规划建设好贺州文化中心、太白湖公园、绿洲家园、江南新城、贺江堤路园等重点工程,着力打造标志性建筑。加强各类休闲场所等的绿化美化,重点建设大钟山城市森林公园、太白湖公园,完善灵峰广场和贺州广场,扩大各类公共场所、居住区、街头公共绿地,营造道路景观化、庭院花园化的优美环境。加快城市快速环道建设,打造市城区环城高速、环城一级公路路网,将“黄田、沙田、鹅塘、莲塘”纳入城区建设管理框架,扩大城区范围。

提高市城区经营水平。创新“城市经营”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经营效益最大化。加强城市资产管理,不断完善国有资产授权政府投融资公司经营制度,以扩大资本,增强融资能力;突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强化土地管理,探索土地收储新模式,建立以拍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供应新机制,依法收回闲置土地,优化土地资源,切实利用好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引导开发房地产,增加土地收入,并按国家规定将土地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用事业经营改革,建立公共交通、自来水、液化气、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新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将环卫、市政、园林绿化的维护、清扫保洁和清淤推向市场,实行内部或社会公开招标承包作业制,实现管养分离、管理规范、竞争有序,降低维护成本,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城镇化管理。规范城市市容管理,加强城市景观灯光、户外广告设置和生产运输等整治,大力推进单位和住宅小区的庭院绿化。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落实“门前三包”和道路清扫保洁路段责任制,推动城市垃圾集中处理。完善城市管理

执法机制,加强对市场、文化娱乐场所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改进城镇户籍管理办法,逐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城镇条件,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等制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强化责任分工,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与城区政府职责,健全“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系。

第二节加强中小城镇建设

围绕和依托中心城市,按照节约资源、改善生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三县县城和一批重点村镇建设,促进产业、人口向中小城镇集聚,把中小城镇建设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加快县城建设。强化产业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步伐,着力建设各具特色县城。钟山县城以全面融入市区发展为目标,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成为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为一体的工贸城市。富川县城以建设“瑶都”为目标,充分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利用生态品牌发展成为山水流韵、宜居宜业的城市。昭平县城以建设山水生态城为目标,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秀美风光,打造以旅游和休闲为特色的“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水中”山水生态城市。

加快建设重点乡镇群。坚持城镇带动、重大产业带动和园区带动,依托现有交通网络和既有产业基础,集中推动重点城镇群发展。启动编制全市区域性专项规划,加强村镇规划研究编制,进一步完善全市规划体系。积极扶持人口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明显、交通条件优越的中心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村镇工业集聚和农村服务的中心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繁荣农村、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加快以钟山城区为中心的城镇群、以富川县城区为中心的城镇群、以昭平县城区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带城镇群、以黄姚和公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以桂岭为中心的城镇群、以信都为中心的城镇群的发展。其中要重点建设以信都为中心的涵盖信都、仁义、铺门、灵峰、步头等乡镇的城镇群,加快建立信都经济区,进行城乡统筹发展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城镇群范围内各乡镇之间、工业园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引导人口和资源等各类要素向城镇转移,推动六大城镇群集聚发展,全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农业示范镇,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新机制。建立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六位一体”新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调整和完善现行户籍、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消除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使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安居乐业。

第七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围绕服务于循环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进一步改善服务基础设施,优化

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着力构建循环消费体系。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依托公路、铁路、水运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物流网点布局,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市城北物流园区、雨润农产品物流中心、贺州商贸城、贺州汽车交易商贸中心等物流设施,加快推进一批快速客货运站等运输站场建设,建设市火车站仓储区、西湾南部工业区仓储区、马鹿坪工业仓储区等一批仓储基地,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实现物流运输无缝对接。加强与全国尤其是粤港澳物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群。加快物流组织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加快培育专业市场。建设一批工业品、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重点建设煤炭配送中心、建材市场、农产品市场等,成为带动能力强、辐射服务周边市县的产品集散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代理等新型流通业态,提高连锁企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水平。

第二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民族文化风情资源以及客家文化资源,努力把我市打造成集生态观光、运动健身、养生休闲、历史考古、民俗考察、人文考究、文化拓展等于一体的华南生态旅游名城。

精心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推进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促进桂台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项目建设等合作,打造国际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市旅游投资公司为平台,加快各类旅游资源整合,不断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姑婆山、大桂山、黄姚古镇、临贺故城、客家围屋、秀水状元村、十里画廊等一批精品景点,开发古村镇民俗游、少数民族风情游、客家文化风情游、文明乡村游等精品特色旅游线路,进一步突显贺州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特色。

推进新兴旅游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生态、休闲健身游,加快发展都市休闲、生态休闲、体育休闲、滨湖度假、山林度假、温泉度假、健身养老等旅游产业。着力引进粤港澳有实力的公司入驻,建设粤港澳退休居民养生养老住所、场所,建设粤港澳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养生的小城镇、小区,努力发展新兴旅游产业,打造新型旅游业态,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吸引力、发展力。

第三节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现有房地产企业积极性,引进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对各城区进行有序开发和改造,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针对升级换代的刚性需求,打造环境优美、管理服务规范的高档舒适小区,配套建设中小户型的保障性住房。规范房产市场,盘活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房地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安居乐业。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引银入贺”步伐,鼓励、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贺州开设分支机构。积极推动和完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探索发展资本市场,培育有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扶持担保业和风险投资业等金融中介服务业,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扶持有实力的发债主体,开发优质债券项目。充分发挥贺州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贺州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贺州市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不断拓宽资金融通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保险机构,形成充分竞争、服务优质、规范有序的保险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商贸业。优化城市商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健全商品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市区向阳路服装、八达路建材和汽配、前进路小五金等一批特色商业街,营造商业集聚区,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功能与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推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促进邮电通讯、餐饮、家政、养老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积极利用信息化提升其服务水平。

第八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推动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

深入研究具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制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废弃物、畜禽粪等农业生产剩余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力度,促进节地、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循环生态型农业发展。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能源和环保等多部门联动机制,促进循环农业与科技、经济与环保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启动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种、养、加(工)为一体,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园区,探索符合区域发展优势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园区建设,打响贺州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品牌。重点建设山茶油精深加工、肉制品冷冻加工、茶叶加工、果蔬保鲜加工、优质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和民族中药生产等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工产业循环经济链。“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6个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扎实推进“234工程”。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十二五”期末,培育发展林业、畜禽水产2个产值超100亿元产业,水电、水果、蔬菜3个产值超30亿元产业,粮食、茶叶、马蹄、农业生态旅游4个产值超10亿元产业。

第三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全面实施粮食新增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5万亩,建设优质、高产粮食基地,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和供应体系。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向优质耕地、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要产量。扩大优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力发展以林业、水果、蔬菜、茶叶、晒黄烟、中药材、桑蚕、油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以生猪、优质肉牛、优质家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名优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实施良种工程、增产增收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机械化推进工程、基地示范工程等切实有效的增产增收措施。

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解读

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及铝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工信部 一、关于《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解读 问:《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编制,并与有色金属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十二五”有色金属产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规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我部其它司局编制的节能减排规划、再生金属推进计划等进行了有机衔接,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保障、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致。 问:能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过程吗? 答:2009年7月,《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启动,历经规划研究、规划起草、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等阶段。广泛听取了国务院相关部委、地方工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等各方面意见,多次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修改论证。规划编制过程是一个统一行业发展认识,凝练行业发展思路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成果。 问:《规划》基于怎样的行业发展背景和形势编制的? 答:《规划》编制是基于对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五个判断”。一是有色金属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材料支撑,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色金属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从长远发展看,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仍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色金属在高精尖产品发展方面有重大突破。2010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3093万吨,表观消费量约3424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总的看,有色金属品种较多,尽管不同品种发展特征不一致,但在国内外需求带动下产业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二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主要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及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行业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金属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分析扬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分析扬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旅游管理 分析扬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彭莉莉 全球气候变化逐渐加剧,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低碳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必将影响今后旅游业增长的发展方式。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旅游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扬州市必须走低碳旅游发展之路。本文在对扬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扬州发展低碳旅游的策略。 一、低碳旅游的发展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出现了“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1965年——2008年世界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前十名排名,我国是排放量第三的国家。中国决定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把低碳经济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低碳旅游随之而诞生,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业提供环保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破坏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旅游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低碳旅游是一个新的理念,它的内涵还在不断的丰富,它是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理念上发展起来的更深层含义的环保旅游。是将旅游的发展、

低碳理念、生态旅游充分整合,以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生态保护为重要标志。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开发形式。它必将成为以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二、扬州市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2012年,扬州市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3638.49万人次,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435.23亿元,增长17.4%。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572.47万人次,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392.50亿元,增长18.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66.02万人次,增长6.1%;旅游外汇收入5.59亿美元,增长6.8%。全市星级饭店65家,各类旅行社126个。作为一个旅游大市,创建低碳旅游,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这种旅游发展形式,对扬州市乃至全国旅游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扬州旅游的低碳发展基础是比较好的,从1999年生态旅游主题年之后,建设绿色旅游产品,实行绿色旅游管理,培育绿色旅游消费,已经成了行业和市场的共识。如2014年4月扬州烟花旅游节推出的低碳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成为扬城旅游节的一大亮点。“骑上公共自行车逛古城,太有味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由衷的感叹!五一小长假每天租车量在2000人次左右,在方便游客和市民、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和倡导绿色低碳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扬州市低碳旅游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低碳旅游转型政策还不够完善,开发建设中传统模式占了统治地位,技术含量比较低,国外的许多先进的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严重不足,这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增加了碳排放量;二是低碳旅游激励机制不健全,无法发挥旅游企业在低碳旅游中的主体作用,三是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低碳旅游意识薄弱,在旅游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三、扬州市低碳旅游的发展策略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扬州行政区划

扬州区划调整信息集锦(五) 扬州“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启动 昨天上午,全市“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启动仪式在广陵区杭集镇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燕文出席并触摸水晶球启动“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市领导洪锦华出席并讲话。 近年来,我市立足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大力推进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名城特色不断彰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但目前我市城乡建设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总体不高;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庄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还不够集约,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加快破除。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作出了统筹城乡建设、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决策。昨天,我市正式启动了“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致力为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 王燕文在启动仪式后,与大家一同深入杭集镇八圩村、双隆村、杭集村,参观村庄环境整治现场。她对杭集双隆村“扬州船村”的环境整治和景观打造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相关方面以“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契机,在建设好、美化好城乡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努力推出一批乡镇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大力彰显精致扬州的城市特质。 洪锦华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作为城镇化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当前城乡建设的中心工作和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一着不让地大力推进。要强化城乡规划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努力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深入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让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舒适便利的城乡人居环境呈现在我们面前。 启动仪式上,市城乡建设局、高邮市政府、广陵区杭集镇作了表态发言,各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市政府签订了“村庄环境整治目标责任书”。 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扬主持启动仪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瑞芹、市政协副主席朱正海参加相关活动。各县(市、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同志,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出席启动仪式。

宜昌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

湖北省宜昌市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送审稿)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二〇一〇年七月

审定:姚大志 审查:李桂林毕家杰郑思俊张志新 刘克清潘家秀 项目负责人:靳鹏 审核:李建新苗云江 主编人员:翟中旭胡杰杨香东杨森茂 参加编制人员:万卫平王代圣邓劲方田海欧 刘丰刘院生阮小燕向清炳 吴琼宋世鸾杨振华周真中 姜江洪钧赵增辉聂华彬 席祖荣董凌云操江涛戴圣福

目录 1 概况 (1) 1.1自然地理概况 (1) 1.2水资源概况 (2) 1.3社会经济概况 (3)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4) 2.1“十一五”水利发展的主要成就 (4) 2.2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8) 2.3面临的形势 (9)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11) 3.1指导思想 (11) 3.2基本原则 (11) 3.3总体思路 (13) 3.4编制依据 (14) 3.5规划水平年 (15)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16) 5 水利发展的布局 (24)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26) 6.1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26) 6.2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33)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39) 7.1“十一五”转接重点项目(5个) (39) 7.2“十二五”新建项目(10个) (42) 8 保障措施 (50)

前言 “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国家森林城市,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重要时期。水利是基础产业,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是实现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 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东西宽174km,南北长180km,版图面积21084km2,其中山区占67.4%,丘陵占22.7%,平原占9.9%。宜昌东邻荆州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常德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 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夷陵区西部为山区,夷陵区的东部、当阳、远安、宜都等县(市、区)为丘陵,长江、与清江和与沮漳河交汇两侧的枝江、当阳、宜都等县(市)的部分区域为平原。 土壤从红壤土到棕壤等九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优质熟化土壤占耕地的48%。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资源居全省第二位,覆盖率为55.3%。 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年平均年降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扬州市城市机会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扬州市概况 (1) 一、自然地理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自然资源 (2) 二、行政区划 (2) 三、城市规划 (3) (一)历史沿革 (3) (二)城市空间布局 (4) (三)交通规划 (8) (四)建设用地规划 (12) 四、经济发展 (17) (一)经济总量 (17) (二)政府财政收支 (18) (三)固定资产投资 (18)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8) (五)人均可支配收入 (19) (六)可比城市分析 (19) 第二部分扬州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22) 一、房地产市场主要调控政策 (22) (一)限价政策 (22) (二)限购政策 (22) (三)公积金贷款政策 (22) 二、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2)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22) (二)房地产开发建设情况 (23)

三、土地市场 (23) (一)土地供应分析 (24) (二)土地成交分析 (25) (三)土地价格分析 (27) (四)小结 (28) 四、商品房市场 (28) (一)住宅市场 (28) (二)别墅市场 (33) (三)写字楼市场 (34) (四)商业市场 (36) 五、保障性住房 (38) (一)保障性住房政策 (38)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38) (三)保障房建设情况 (39) 六、2014年房地产市场预测 (40) (一)土地市场供需预测 (40) (二)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 (41) 第三部分基础设施市场分析 (42) 一、基础设施发展概况 (42) (一)发展概况 (42) (二)未来建设发展规划 (42) (三)“十二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 (43) 第四部分中国建筑在扬州市的市场表现 (50) 一、综述 (50) 二、市场业绩 (50) (一)近三年总合同额 (50) 三、投资项目概况及分布 (50)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重点领域应用示范 https://www.doczj.com/doc/0711201133.html,来源:人民邮电报 2012-02-27 15:15:16 导读: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 一、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要点2:发展的阶段性 预计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先导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应用推广为主的规模应用阶段和具有显著经济外部特性(网络效应)的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正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点1:指导思想和原则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制定首个发展规划是关系我国物联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和系统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也要立足当前,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与政府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步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要点2:目标制定 《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应用推广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于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衡量重要研究成果主要依据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显著的产业化前景。范围包括:RFID、传感器、位置感知、传感网、异构网络融合、M2M、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软件,以及编码标识、信息安全、频谱管理、微纳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成果。 关于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

附件: 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和《扬州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现制订2013-2015年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改革试点的高校,是江苏省“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所高校之一。根据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学校明确了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应用、研究型。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适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学科定位:以应用学科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构建适应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苏,服务全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江苏省的“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思路为: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注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与基础的关系上,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上,要树立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专门人才的思想;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上,要树立三者辩证统一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树立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在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要树立在教育目标指导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二、学校主体特色 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47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84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1000多人。现设26个学院,110个本科专业,涵盖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深度交融”拓展专业领域,以“内涵发展”提升专业水平,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管理体制改革与专业建设发展同步推进,使体制改革和专业融合协调发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得益彰。

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汇报材料【精品】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汇报材料》的,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简要汇报我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初步构想,以达到抛砖引玉、不断丰富我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的。 一、切实转变治水思路 建立现代水利发展模式,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水利发展思路,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等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指示,以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水安全、水、水环境统筹,更加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更加注重城乡水利协调,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管理制度,更大力度推进节水减污型社会建设;加强水与河库保护,强化河库空间管理和功能管理,加大河库水系连通力度;加强水系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推进城乡水利协调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现代化之路,为我县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 二、科学确定规划目标 目标是发展的方向,是规划的核心。目标设置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延续性。启动**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工作,在制定“十三五”水利规划目标时,要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为重要依据,保持必要的连续性;二是要体现针对性。结合我县实际,在对“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十三五”水利发展的目标与重点。既要提出带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目标,也要提出一些能检查、易评估的量化指标;三是要突出约束性。在“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中,明确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农村饮水安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刚性约束指标。针对当前我县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保障能力不足、水环境污染的新情况,要进一步增加一些在水、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约束性目标指标。 三、着力解决发展瓶颈 在规划编制中,要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战略重要讲话的要求,根据我县实际,认真梳理水利发展中制约因素,系统研究解决对策措施。一要着力解决水短缺问题。我县城郊片区、大楠片区的水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水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将更加凸显。一方面,工程性、性、水质性缺水并存,另一方面,用水粗放的现象仍十分严重,用水效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规划编制中要深入研究加快推进转变用水方式、热门思想汇报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的重大举措,提出综合性对策措施;二要着力解决水生态损害问题。当前,我县河、库管理和保护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不少河、库开发已经接近或超出水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河道侵占、工业污水排放、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规划编制中要牢固树立

解读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

解读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六字方针 电为基础、多元经营,七大板块、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三阶段的起步之年和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步。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是事关集团公司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集团公司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集团公司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发挥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破解发展难题、闯出自我解困之路的必然选择。 ●规划核心内容 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就是“电为基础、多元经营,七大板块、协调发展”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是在认真总结集团公司八年发展经验、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对集团公司“十二五”期间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纲领性高度概括。它指出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操作内容,明确了集团公司“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电力产业在目前和将来都是集团公司核心竞

争力的基础。通过发展电力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以电源布局为核心,以煤炭基地为保障,以煤化工为产业延伸,以金融、科技环保、商贸物流、国际业务等发展平台为重要支撑的七大板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形成结构布局合理的产业链条,提高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电力行业未来的竞争趋势就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竞争的优劣取决于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对板块间的协同能力以及对业务的经营水平。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发挥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是集团公司破解发展难题,闯出自我解困之路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规划的“十六字方针”,要求我们在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七大板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项发展原则:一是坚持电力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原则;二是坚持经济效益为中心,凸显效益在集团公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原则;三是坚持防控投资风险,控制投资规模,优选投资项目,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 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电力产业在集团公司的地位和作用。电力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属于第二产业范畴。七大板块之中,电力产业是集团公司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是集团公司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本、发展之基。集团公司作为世界亿千瓦级的发电企

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言 “十二五”时期,我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陕南循环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将全面提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水利工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紧紧围绕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显著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三大目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根据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本规划系统提出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对指导我省“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改革与发展,强化水利社会管理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录 一、“十一五”水利发展回顾 (1)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4) (一)面临的挑战 (4) (三)发展机遇 (7) 三、水利改革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2) (四)总体布局 (15) 四、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15)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臵 (15) (二)农村水利 (17) (三)城乡供水 (17) (四)防洪抗旱减灾 (18) (五)水土保持 (19) (六)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19) (七)水电渔业及水库移民 (20) (八)水利信息化 (21) (九)行业能力建设 (21) (十)科学研究与项目前期 (22) 五、水利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 (22) (一)水利改革 (23)

十二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十二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在暑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以下是自己的一点认认识: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为我国未来发展构建了一幅宏伟蓝图,其主要目标如下: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它的不足,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正努力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工厂发展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模式,淘汰一部分能耗高产能低的老企业,同时大力支持

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的工业结构正在向低能耗,高效率,技术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农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十二五规划中,党中央再次将产业结构调整列入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我相信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今后的五年里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得到普及,而且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专业师范生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中来,使得我们广大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为了保证每一个考上的学生都有学上,实施了多种措施,如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等,还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学生在校生活问题,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相信,我国的教育事业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

关于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 于 扬 州 旅 游 业 发 展 的 调 查 报 告 关于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11级9班王雪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吹箫的玉人,二十四桥桥洞里的月夜,不失澄静与悠扬。当城市的霓虹灯打破了月夜的幽深,是时候考虑扬州旅游业的何去何从。千年文化孕育了扬州,孕育了一条湖,一轮月,孕育了热情的扬州人,我们有义务让这里更美好,甚至美好繁荣过千年前的扬州。我们身边有美景,有古迹,但只有将它们利用到极致,才能收获最美好的明天,我们看到的是旅游业最光辉的一面,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有漏洞和缺点。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回避,而是要认识并完善它们,希望它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全消失。这才是有助于我们热爱的这片大地发展的良策。是的,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扬州概况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 1、地理位置 扬州,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毗邻;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邻。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江都、广陵、邗江、仪征等3区1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2、观光旅游 根据《扬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为“一城一轴四片”。即“114战略性空间发展格局”,简称“114工程”。“十二五”期间,加快“一城一轴四片”旅游板块的建设,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要素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联动发展。 “一城”为扬州主城区,它是旅游资源最为集中、最为精彩的地区。在“一城”的打造中,重点突出“一心一线”,即以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将平山堂(大明寺、鉴真图书馆)——瘦西湖景区(宋夹城遗址)——盐阜路两侧(个园、工艺坊、汪氏小苑、“双东”历史街区等)——泰州路——南通西路——徐凝门街(何园)等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串联,打造成为扬州市精品旅游线路。 “一轴”是指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风光轴。古运河和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扬州全市,主要由城区段、宝应段、高邮段、江都段、邗江段五部分构成。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风光轴以运河为纽带,连接沿岸周边地区众多景点,形成扬州市独具特色的水上游览路线。 “四片”是扬州市域范围的主要分区,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板块,分

《中国水利报》精彩十二五——水利十二五改革发展

《中国水利报》 精彩“十二五”——水利“十二五”改革发展成就 特别报道约稿函 山东省水利厅: “十二五”即将圆满收官。为全面总结回顾“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发展成就,系统宣传推广水利建设事业各方面的典型经验,中国水利报社拟于2015年年底到2016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前夕陆续推出“精彩‘十二五’系列报道”、全景综述文章和“精彩‘十二五’——水利‘十二五’改革发展成就特别报道”专号等一系列重大策划,全面报道“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作为资料送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 根据进度安排,集中展示全国各地水利改革发展部分内容的“精彩‘十二五’——水利‘十二五’改革发展成就特别报道”专号约稿工作正式启动。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宣传内容 专号分地方成就和基层典型两部分。 1.地方成就 以流域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全面总结展现本区域“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各流域委、省(自治区、直辖市)刊发一个整版。稿件形式及内容: (1)综述 回顾“十二五”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发展历程,总结“十二五”本地区水利发展的思路、作法及取得显著成效。4000字以内。 (2)综合成就图表 以数字、表格等形式展示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建设成就。 (3)精美图片6—7张 2.基层典型 各流域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推荐1-2个“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典型的优秀市县或水利单位进行深度报道,重点突出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突出实践经验和做法,突出改革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效,多角度展示水利行业的精彩亮点。每个基层经验拟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主要通过通讯文章、图表、图片等表现。

解读十二五规划:企业人才管理战略

解读十二五规划:企业人才管理战略 2011年04月05日11:44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赛迪顾问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业务总监封殿胜 中央企业肩负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十二五”开启之年抓住机遇,推动业务转型提升,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在于抢占人才的制高点,为此,中央企业“十二五”人才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系统谋划,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首先,要深刻认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切实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位置抓紧抓好。企业要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才视为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其次,要针对企业业务发展的不同需求,实现人才分层分类和差异化管理。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队伍,要按照“引进急需、加速培养、优化配置、鼓励发展、强化激励”的总体思路,重点突出队伍的整体开发和均衡发展;对原有产业的人才队伍,则按照“抓高端、抓核心、抓骨干”的总体思路,重点突出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和把握人才工作规律。针对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组织力量开展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科技人才科学作风培养、高管团队运营能力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推进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各类型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首先是以企业的重大工程为平台,培养造就领军人才。其次是以重点科研项目,培养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努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再次是以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培养造就能工巧匠为重点,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最后是以学习型团队建设,提升职业化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凝聚各类优秀人才 一是加强产学研体系的建设,增强合作的针对性,实现定制化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二是拓展渠道、完善机制,大力加强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要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的市场化程度。加强与猎头公司、人才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的合作。三是坚持不唯所有、但求所用,加强国际人才交流。 四、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