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项诗歌点评标准

十项诗歌点评标准

十项诗歌点评标准
十项诗歌点评标准

十项诗歌点评标准

谭笑(2015-10-3)

一、项目设计说明

1.本标准所说诗歌,仅指在任何地方,多数人会认为是诗歌,或认为可能是诗歌的诗歌,不包括某些特定场合被称为是诗歌的诗歌。

如诗人北岛的诗歌《生活》,正文仅一个字“网”。一个字“网”若不是诗人北岛以诗歌名义发表在诗集或诗刊里,通常没人认为是诗歌。而以诗人名义发表在诗集或诗刊中,从某种角度说才可以认为是一首诗歌,因为《生活》一诗被一种特定的行为艺术诗歌化了。

2.本标准设定10项诗歌点评项目,综合考虑了各类诗歌的一般特点和显著特点,有些显著特点被单独提出列项,所以,各项并不完全同层次并列,点评时需尽量平衡考虑。

例如,秀词锦句与情绪项目就有交叉,是从不同角度罗列的点评项目,往往优秀的秀词锦句会加强情绪感受。

3.10项标准各项分值设定为多少,点评人可根据自己偏好来确定。

4.各个项目分值可根据其在诗歌中的作用程度不同来进行设定,最好10项目设定分值合计为100分。若分值设定实施中不够理想,本标准设置了加权系数一项,可再设加权系数进行调整。

二、点评项目

1.语义顺畅合理(语义)

指从题与文、段与段、句与句等角度着眼,整体语义顺畅、合理,符合逻辑;从语句字词着眼,符合诗歌语法、修辞等特点,一般人能够认可其顺畅、合理。

由于诗歌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篇章布局、语法修辞,如语句移位、语序倒装、省略主谓宾、词性活用等,所以,理解诗歌不能按一般文章要求理解。但是,诗歌因不只是自己看,要分享给他人,所以,仍需他人能够看懂,哪怕他人以为看懂。

例如,许多低劣现代诗歌,往往意象堆砌,省略过多,语义跳跃过大,结果,对于多数人来说,晦涩难懂,就属于语言不顺畅、不合理。

语义顺畅合理不是诗歌特有点评项目,任何文体都需根据其自身特点,做到语义顺畅合理。

2.声韵、节拍和谐(语音)

声韵和谐,指声母、韵母、四声(平仄)等语音组合和谐。

诗歌是非常注意声韵的文体,多数诗歌都有声韵要求。具体到某些类型诗歌,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格律诗需遵循平仄对仗,宋词需遵循各类词牌原理等,而现代诗歌声韵变化极其丰富乃至没有要求等等。

注意,一些现代诗歌可以声韵不够和谐,声韵和谐项就该按0分记。没有声韵和谐的现代诗歌,若其他项目很好,可其他项目分值很高。

节拍和谐,指汉语诗歌中诗句自身以及和各诗句间的音节节拍彼此和谐。

音节节拍,指由一个到几个汉字组构成的节拍。往往一个诗句由一到多个节拍单位构成。

例如,李白《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可认为由“床前”和“明月光”两个节拍单位构成,整句可写为23节拍;

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可认为两句各由两到三个节拍单位构成,两句可写为33、331节拍。

诗句节拍单位无论多少,诗句自己与诗句之间,都需要和谐搭配。

若长短诗句组合不恰当,诗句彼此结构有细微的不当差异,单独诗句过长,就容易导致节拍不和谐。

3.诗意语言(语言类型)

指诗歌特有的诗歌性语言,常表现为远离生活语言的远离性。

即使不考虑声韵,诗歌语言也不同文章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诗歌语言语法上常常省略、倒装,修辞上常常高度夸张、使用拟人、使用通感、使用对偶,手法上常常使用象征,结构上经常紧缩,节拍上常前后句节拍彼此明显协调。因此,诗歌语言有鲜明的风格,与生活语言有距离,是一类独特的文学语言。

古典诗歌常一句话就直接构成诗歌语言,而现代诗歌则不一定。现代诗歌有时一句话可以构成诗意语言,有时需要前后数句彼此搭配,才能构成诗意语言。

例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一句话就构成诗意语言;

而如,“我先看到闪电,过好久才听到雷声”,只有加上后面的“难道是因为,光明走在了呐喊者前面”,才构成诗意语言。

注意,诗意语言不必然产生精彩的诗意美。许多诗歌一看就是诗歌,但我们不一定觉得美,我们可能会觉得仅仅是诗歌。诗意美是在语义顺畅合理基础上,由音韵节拍、秀词锦句、情绪、意境等多个因素所构成。

4.秀词锦句(字词语句)

指可导致部分或整篇诗歌熠熠生辉的某些字词或者诗句。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叶绍翁《游园不值》四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都是精彩的秀词锦句。

当然“闹”字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也有人认为不够文雅,这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注意,有些诗歌通篇是秀词锦句,而有些诗歌,通篇没有秀词锦句。

5.起伏舒缓及留白、诗眼等(结构章法)

通常指诗歌章法结构上是否有完美的回转跌宕或平铺舒缓和适度留白、诗眼到位等。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前四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天上黄河水写道晚上白发成雪,极其跌宕起伏;

又如,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没写最后结果,留白非常精彩。

起伏舒缓有时也出现在诗句中,李白的《将进酒》四句就是起伏跌宕范例。

诗眼常是起伏跌宕的一部分,有时还会以秀词锦句形式出现,但不是一定。

6.立意(思想性)

指诗歌具有的思想性是否深刻,是否高远等。

7.情绪(情感性)

指诗歌是否能带动读者进入一种情绪状态,以及带入的深浅。

情绪带入可以是强烈回荡,也可以是平静舒缓。

古诗词的入声诗词、许多大量用排比句的现代诗歌,往往能表现出或很强烈的情绪,使读者情绪回荡。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郭沫若的《天狗》,都容易带动读者情绪强烈回荡。

平静舒缓常会是语音、语义都较为平缓,情绪带入更靠意境。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

8.意境(情境性)

指主要是诗歌才能表现出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

和境界。

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把景融于人心,非常有意境。

古人尤其注重意境营造,因此,古典诗歌中有意境的诗歌很多。

9.新颖(创新性)

指有特别突出的不同于通常诗歌的新颖之处。

新颖通常包括构思奇巧,视角新颖,风格独特等。

例如,通常诗歌奇数句没有声调要求,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王浚楼船下益州(平), 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上), 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去), 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入), 故垒萧萧芦荻秋”,全诗奇数句最后一字的声调,把平上去入全都使用一遍,就非常新颖。

注:入,古四声中最后一声,现在普通话没有此声调。现代普通话四声为1、2、3(上)、4(去)声,其中1、2声为古典的平声分化出的声调,也叫阴平、阳平。

10. 独特(独有性)

指诗歌某个优秀特点不在上述项目内或某些特点无论在否都非常突出。

例如,杜甫写的格律诗,意境与格律完美结合,他人很难做到,就属于独有特色。

独有特色和新颖有差别,独有是某篇诗歌或某人独有的优点,和新旧无关。

点评表

三、点评计分表

诗歌点评计分表

高考语文:诗歌综合赏析 提高练习(最新)

诗歌综合赏析提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祖国颂”朗诵比赛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件精神,配合我校感恩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通过诗歌朗诵,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主题:歌颂祖国,歌颂家乡,积极向上的学校生活 (注:诗歌长短不限,在时代上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当代的。) 三、活动时间: 9月29日下午 四、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五、活动对象:七、八年级全体学生。 六、比赛规则 1、参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切合主题,适合少年儿童朗诵。 2、参赛采取抽签为序。 3、参赛选手必须脱稿朗诵。 4、参赛选手必须用普通话朗诵。 5、每号选手朗诵时间3—4分钟 6、参赛选手必须仪表大方,着装整齐,符合诗歌表现内容。发音清晰,声音富有表现力,、达到一定朗诵效果。 7、每班报三个节目,参赛人数不限。 七、评奖办法: 1、评分采用百分制: 2、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分,按分数从高到低取前五名进行奖励。

“祖国颂”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一、主题内容(20分) 1、内容(10分):紧扣主题,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 2、主题(10分):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和警世作用 二、普通话(40分) 1、发音(20分):语音准确20分,较准确18分,基本准确15分,不准确不得分。 2、语速(10分):语速恰当、声音洪亮,表达自然流畅10分,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扣1分。 3、节奏(10分):节奏优美,富有感情10分;节奏鲜明,基本有感情8分。 三、表达(30分) 1、表达(10分):表达自然得体,动作恰当10分,表达较为自然大方,动作设计合理8分,表达基本自然,动作较少6分。 2、感情(10分):处理得当10分,处理一般6分。 3、感召力(10分):富有创意,引人入胜10分;有创意,有一定感召力8分。 四、台风(10分) 1、上下场致意、答谢(5分) 2、服装得体,自然大方(5分) 五、补充说明 1、比赛共设评委10人,采取平均计分。 2、评委打分原则从70分起,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3、朗诵时间掌握在3—4分钟以内,超过规定时间,以10秒为计时段,在总分中减1分,不足10秒按10秒计算,最高减5分。

诗歌朗诵比赛分标准

诗歌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诗歌朗诵比赛预案 一、比赛安排 1、参赛对象:1-9年级学生每班1个节目 2、比赛时间:2017年4月28号星期五下午 3、比赛地点:多功能室 4、评审人员:杨泽宇张纯财杨旭东 纪海舟柴永强李亚凡 5、摄影:武胜男 6、会场组织:赵君 7、会场纪律:王大鹏及各班主任 8、计分:王红岩 二、统程安排 1、主持人开场白(介绍领导、评委老师) 2、领导讲话,宣布比赛开始 3、主持人闭幕(结束语);领导总结,公布获奖名次 三、评分细则 (一)规则 1、赛前由参赛选手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主持人宣布选手出场后,选手应立即上场,超过三分钟者视为弃权 3、每位选手朗诵时间控制在3-10分钟 4、每位选手的得分在下一位选手比赛结束后公布 (二)办法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合计平均得分。 (三)标准 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分标准由朗诵水平、精神面貌、艺术效果三部分组成,满分为一百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朗诵技巧(60分) 1、朗诵内容符合本次比赛要求,主题积极向上,感染力强(10分); 2、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能够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表演完整(20分); 3、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诗歌内涵,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现场观众产生共鸣(30分);

精神面貌(20分) 1服装整洁,衣着得体,与诗歌内容相协调; 2、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 3、表演能和朗诵融为一体; 4、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组织形式(20分) 1、表演者使用的全是方式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朗诵形式富有创意。上下场迅速有序、有礼貌; 2、形式新颖、灵活多样,整体效果好。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萧军义校 2017.4.24

古诗鉴赏提纲

古典诗歌鉴赏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鉴赏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所偏废。要记一些鉴赏的术语,尝试一些答题的模式。围绕三点: 1.读标题。诗歌标题与诗歌内容往往紧密相连,考生若能带着标题来读诗歌,可能事半功倍。 2.读作者。(见“评价作者观点态度”)3.读类别。(见“评价诗歌思想内容”) 4.读注释。5.读诗眼(题眼)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往往对全诗的主旨有着高度概括意义。我们把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词或句叫诗的眼目,即“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因此抓住“诗眼”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鉴赏古代诗歌。 那么,如何抓住一首诗的“诗眼”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关键词找“诗眼”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他们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②把握重点句找“诗眼” ③注意确认诗歌体裁,从而把握“诗眼” 一般地说,五言诗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诗多为上四下三,五言诗一般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另外,近体诗中,绝句类诗的“诗眼”往往在后两句;对于律诗而言,由于律诗四联起、承、转、合的特点,往往尾联两句即为“诗眼”所在。 6.读问题。 (1)以题带读。 (2)严格按照指令,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几问几答,先问先答,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 (3)弄清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中的人和事,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4)从问题入手,找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另外要关注作品中的“典故”,语言的倒装,读懂诗眼、意象。 (5)观点与理由相结合。答题不要空想,一律要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 (6)评价要恰当。不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7.读内容。要注意: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意性等,分析时应该重视;把握诗歌,看名词,知道写;注意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写。 提问方式: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常用语如: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生动形象,极富美感。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中考语文专题题库∶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古诗欣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答案】 1.明丽(日暮)怀乡 2.示例:托想空灵: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寄情高远: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 3.示例: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理解景色特点要抓住相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理解作者情感,要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可谓“寄情之高远”。 3.本题属于主题性默写题。抓住默写主题“地名”,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诗词朗诵--展我风采-保育员朗诵方案、评分表、总结

“诗词朗诵展我风采”保育老师朗读比赛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 示范朗读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朗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 着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锻炼我园保育老师的朗读基本功,提高 保育老师普通话朗读水平,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使教师们能够在紧 张的工作之余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借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 特举行“诗词朗诵展我风采”教师朗读课文比赛。 二、活动安排: 1、时间:2018年9月20日下午2:00 2、地点:一楼会议室 3、参赛人员:幼儿园全园保育老师 4、比赛内容:诗词朗诵展我风采 5、评委名单:园领导(小、中、大年级组长) 三、比赛方法: 1、抽取参赛诗词。(在提供的朗读诗词中) 2、评分方法:本次比赛采用现场打分,满分为了100分,取平均分。 3、设奖情况: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 四、比赛要求 1、评委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参赛人员要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按时参加比赛。 3、参赛人员要遵守比赛纪律,尊重评委意见。 五、评分标准: 语言(40分):

1、教师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表达准确(不重读,不错读,不添字,不减字)。—(20分) 2、声音效果好,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10分) 3、语速适合文章体裁的需要,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扣1分。—(10分) 感情:(40分) 1、感情丰富,声情并茂,能再现课文情境,感情真挚,正确体现课文 的思想感情。—(30分) 2、表达自然得体。—(10分) 仪态:(10分) 教师精神饱满,能够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表情、态度自然。 效果:(10分) 整体效果好,有感染力,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2018年9月14日星期五 XXX幼儿园

诗歌朗诵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培训]

诗歌朗诵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培训] 申都乡中心小学经典诗歌朗诵会实施方案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诗歌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和朗诵能力,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彰显我校少年儿童风采,贯彻落实岷县《关于开展“一十百”经典看背读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特举办此次经典诗歌朗诵比赛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参赛人员 本次诗歌朗诵比赛由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组成,分为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年级组,每班参赛人数为3—5名。 二、比赛时间:2013年6月20日下午2时。 三、评分标准 1、比赛采用10分制,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最后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成绩,对照每条标准,评分精确到小数点保留两位小数。 2、具体评分办法 (1)服装整洁,衣着得体(参赛学生须穿校服、戴红领巾), 表演与朗诵融为一体。(1分) (2)精神饱满,仪表大方,表情自然,肢体语言丰富得体, 能展现选手良好的个人素养与形象。(1.5分) (3)组织形式。朗诵形式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灵活多样;上下场迅速有序、有礼貌。(1.5分) (4)普通话标准,节奏准确、协调,声情并茂;(4) (5)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感染力,抑扬顿挫,停顿、语速等适当,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 四、奖项设置

每个年级组以成绩分数的高低评出5名同学进行奖励。 按朗诵成绩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 1名,优秀奖2名;每个组评出一名优秀辅导教师奖。赛后对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 五、评委及统计 1、评委:后松千后卫国常卫红高小芳包雪琴 包潭霞胡艳丽 2、统计、名次整理:包雪琴六、活动主持:后卫国 七、报幕员: 李林花 八、奖状整理:洪江包建国包录忠包永赴岳国民 九、赛场布置:洪江 附件:申都乡中心小学经典诗歌朗诵学生名单及 朗诵题目 申都乡中心小学 2013年6月19日 申都乡中心小学经典诗歌朗诵学生 名单及朗诵题目六年级 后军霞《羽毛》何文霞《做最好的自己》 包芳霞《我是一粒砂砾》罗蕊春《我们上路了》 罗蕊芳《永远爱您母校》五年级 尚娟娟《我们就从这里出发》常冬霞《浪花里的一滴水》 吕娜娜《繁星春水》卢冰丽《六一节在拉萨》 包芙蓉《赞歌唱给党》 四年级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全卷总分32分,其中书写2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古诗阅读(3分)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以德报怨 平好史传,微①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②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③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④,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⑤,时人称其宽厚。[注释] ①微:地位低微。②董:督察。③设馔(zhuàn):设宴。④缗(mín)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⑤得原:回到原来的地方。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标一处)(2分) (1)平好史传 (2)时人称其宽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以语.平( ) (2)偶罹斯.患( ) (3)或解衣易.之()(4)平子从式适.董其役(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戒从式善视之。 (2)及贵,聚书数千卷。 4.本文除了写张平的宽厚外,还写了他的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蓝瓦松鲁枢元 ①我们现在的孩子,会确切地知道太平洋彼岸有一个美国人叫“奥巴马”,却不会知道自己祖父住过的老家的屋顶上,曾经生长着一种植物,叫“瓦松”。 ②瓦松,在我的少年记忆中,曾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每当我听到这个字眼时,我的心、我的身体都会引发微微的悸颤,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古旧的老屋,黧黑的屋瓦,瓦垄间密密生长着的瓦松的丛林。那瓦松,在湛蓝的天空下晕染着一层蓝幽幽的光。 ③那一年,我恍惚觉得是13岁。 ④以前我从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以后也再没有见过那么那么蓝的天。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 ⑤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院子里静如冬季的子夜。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睡午觉,痴痴地凝望着蓝天。天气炎热,有些困乏,没有着意去想什么,思绪反倒在虚空中弥漫。天空为什么如此蓝?蓝得不可捉摸,最终又蓝到哪里去?蓝天的外边又是什么天?被四合院的屋顶框起来的这块蓝天,似乎成了一个通向无限的洞穴,我只能坐在洞底仰望着蓝天,而无法向它迈出一步。我有生来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可怜而且无奈。 ⑥我在自己的无奈中发现,我又是那么强烈地向往着蓝天。这让我感到一丝悲哀。聪明的人们习惯于嘲笑“坐井观天”的蛤蟆。他们却体会不到,一只蛤蟆一旦醒悟了“井外有天”、天外还有天,自己却又不得不继续呆在井底的苦闷。 ⑦此时,我的“井底”就是我们家的这个“杂物间”。那其实是小厨房旁边一个用树枝、席子搭成的棚子,里边堆满了已经没有用处,却又舍不得扔掉的破烂儿:漏底的脸盆、缺口的瓦罐、瘸腿的长凳、卷刃的铁锨、装枕头剩下的荞麦皮、过冬后撤下的旧棉絮。据说,当年王老五家开磨房时,那块地方原是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 (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1)A (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A。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2020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易考知识点综合评价题

2020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易考知识点综合评价题 综合评价题通常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句(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考生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然后阐明理由。古诗词综合评价题,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寻找其可比点,比较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评价优与劣。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 常见题型 ○1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3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 答题思路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巧记: 评论中的关键词(找出问题中评论里的关键词并分析)+诗中关键词(找出诗中与评论里关键词

对应的词语分析)+在诗中意义(分析诗歌的意义)+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 例1古诗阅读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题】 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例2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 禾熟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2019年中考备考:古诗词鉴赏综合评价题型

2019年中考备考:古诗词鉴赏综合评价题型 题型阐释: 综合评价,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这类题目的几个选支,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 句欣赏等熔于一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选出下面对诗句 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综合评价也有少量的主观题,常要求对 诗词作品作整体的评价分析。 精题回放: 例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这两句 是议论,诗人感慨因为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 前途和命运。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是词的上片,重在 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这节诗以“海峡”作为“乡愁”的具体对应物,将故乡之 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例2.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闯关方略: 综合评价题的特点就在综合二字上。客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信息量大上,需要综合辨析;主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求对整首诗作评价分析。 例一是选择题,四个选项,指向四篇作品,既有诗,也有词,多是古诗词,还有一首现代诗。每个选项,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到内容理解、主旨领悟,至少有两三个考查点,四个选项加起来,就涉及十多个考查点,对水平的要求可想而知。 解答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误的一项”还是“准确的一项”或者“两项”。 其次,要整体扫描,大致锁定答案项。以例一为例,这几首诗词都出自课内,只要课堂学习认真、扎实,读题时一个信息点一个信息点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B、C、D三项都没问题,赏析理解不准确的是A项。A项前半句“这两句是议论”,对表达方式的判断没错;错在后半句,“诗人感慨因为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这个句与史实不符。赤壁之战,周瑜一方使用火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正是得东风之助。 知其然还不够,我们还理应知其所以然。杜牧这个句,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假设”从反面着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就要改写。但他又没有直说“东风不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评分标准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评分标准 马集镇中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评分标准一、评分项目及相应分值(共10分) 1、仪表形象:(1分) 服饰大方、自然、整齐、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2、语言表达:(3分)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3、态势神情:(2分) 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和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 4、朗诵效果:(2分) 朗诵有感染力,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5、时间要求:(1分) 时间为5分钟内。 6、创意:(1分) 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或其他富有创意的形式。二、评分原则: 比赛中,评委按《评分标准》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该参赛队的最终得分。赛后按最终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即得相应的获奖等级。 三、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 :一名三等奖:一名。 1 四、评分标准

评分项目分值评分标准评分 服饰大方、自然、整齐,举止从容、端正,仪表形象 1分 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 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语言表达 3分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 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 动听。 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态势神情 2分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和思想 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 朗诵有感染力,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朗诵效果 2分 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时间要求 1分时间为5分钟内 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伴舞或配乐,创意 1分 或其他富有创意的形式。 总分 马集镇中学教导处 2 马集镇中学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评分表 总序班仪表形象语言表达态势神情朗诵效果时间要求创意得号级 1分 3分 2分 2分 1分 1分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

诗歌赏析文章的写法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 (2)D (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

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