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地理学完成版

灾害地理学完成版

灾害地理学完成版
灾害地理学完成版

灾害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地理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应用地理学与自然灾害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从地理学角度看,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性:

1.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联系性和广域性。

2.相互联系的群发性。

研究重点:

①分析各类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形成机制和本质联系、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评定;

②各种防御措施的效果分析,进行经济核算,提出最佳防御决策;

③区域开发、国土整治中的灾害地理预测与评价研究。

一、灾害的定义

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破坏和危害的现象和过程。

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作用或人类活动诱发和叠加的自然作用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使社会功能严重破坏的事件。

1.灾害是某种不可控制或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而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毁坏或损失的现象。

2.灾害指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定常方式释放,从而在较大范围内严重破坏人类正常经济、社会生活的一种自然现象。

3.凡是给人类社会以破坏影响的事件即为灾害。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1966年以来的灾害统计,将地震、火山、海啸、暴风、洪水等异常现象作为灾害,没有考虑灾害后果。

灾害——在人类社会所处的天地环境系统内的所有自然现象(地震、风、雨、火山等)中能给人类社会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的自然现象称为灾害现象,灾害现象造成的影响为受害对象,二者合起来为灾害。

杨达源等:自然灾害的本质应从两个方面认识,一个是自然属性,即灾害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一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主要指自然物质的急剧运动,可将其称为“事件”,是在长期的能量物质积累后骤发的能量物质的转换释放。另一个是社会属性,即所说的事件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此时称为“灾害”。

关于自然灾害定义的理解:

自然灾害定义中应有主体和客体

自然灾害既是正常的,又是非正常的

人为灾害往往是随机的,自然灾害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往往和某种自然因素的规律性有关

灾害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

自然灾害包括两个部分:

灾源-----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承载体-----人类社会

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

1. 致灾因素的自然属性(必然性和潜在性,突变性和渐变性,随机性和不规则的周期性,链发性和群发性,联系性和系统性)

2. 承灾体的自然属性(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灾害现象的强度和频次及承灾体的脆弱性。承灾体的脆弱性系统包括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承灾体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

受灾地区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受灾地区的地理地貌差异性:如山区与平原灾害的差异

受灾地区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性:气温、湿度、岩土水的化学成分、日照量等

二)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1. 致灾因素的社会属性

1)防灾工程和环境治理对自然灾害的抑制或削弱2)人为破坏及不科学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灾害活动的激发

2. 承灾体的社会属性

1)一般情况下,承灾体的种类越多,密度越大,价值越高,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越差,被灾害损害后的可恢复性越差。2)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与减灾投入及社会减灾功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

三、自然灾害的历史演变

1种类增加,频率加快2危害范围扩大3破坏效应增强,绝对经济损失不断增长,相对经济损失趋向减少

4受灾人口增多,但伤亡数量呈减少趋势

自然灾害链: 一种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它自然灾害事件。前者是后者的主要诱发因素,后者是前者的延续。

地震:可能诱发山崩、滑坡——洪灾、海啸等。

飓风、台风:可能诱发暴风浪、瘟疫、土地盐渍化、洪灾及衍生的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等。

火山:可能诱发火灾、毒气侵害、热浪、大气振动波、大气污染、火山尘罩与全球变化、地温与气候异常等。暴雨:可能诱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五、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

1. 发生基础(直接因素)

指自然灾害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物质积累的条件和能量物质发生转换的条件。如地质地貌条件即为滑坡发生的自然基础。

注:由于自然界按平衡规律而作不断的调整,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也在不断变化。

2. 启动机制(诱发因素)

自然事件:暴雨、风暴、洪流、地震、火山、崩塌等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工程建筑、过量开采地下水、人工爆破、矿山工程、修建大型水库等。

注:同一诱发因素可能诱发多起自然灾害事件;同一自然灾害事件可能由多种不同诱发因素诱发,此时的诱发因素有直接诱发因素和间接诱发因素、主导诱发因素和辅助诱发因素之分。

3. 成灾机制

除了灾害本身直接造成的损害外,还存在引起灾害发生变化乃至产生新的更严重灾害的因素,称之为扩大因素。1另一种灾害现象参与的扩大因素2自然灾害链中的灾害连锁扩大因素

3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产生灾害或加剧灾害的程度和范围4环境的扩大因素

注:成灾机制包括致灾物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动能和冲击力,以及受灾对象的承受能力

自然灾害的等级

致灾因素的等级——灾害规模,如地震震级承灾体的等级——灾害程度,如地震烈度

自然灾害的等级划分是必要的,但目前国际国内的等级划分既不统一,又缺乏定量标准

一、灾害地理学的概念

灾害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也就是关于自然灾害的区域与时间分布规律、灾害形成的机制与灾害防治的战略研究,为人类防治自然灾害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二、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对象描述

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全球地表自然灾害的结构,即包括灾害生态系统与区域自然灾害结构两个方面,前者由部门灾害地理学研究,后者由区域灾害地理学研究。

2、灾害生态系统

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区域的组合,称之为灾害生态系统。

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区域空间的组合称为生态系统;

灾害系统就是灾害链系统;

1、研究内容

1)各要素灾害的系统结构:例如:地质灾害的特点、危害、分布规律、预报水平、预防措施等;

2)区域灾害的结构例如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分析特别对我国自然灾害作重点讨论

1、研究任务

1)认识各要素灾害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2)分析区域灾害的特征、灾害链及治理措施;3)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灾害区划4)灾害防治的区域规划研究与灾害危险评价;5)分析化灾为利的区域地理途径。

四、灾害地理学的研究目的

1)培养教育者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2)学会收集灾害信息、治理灾害资料、掌握研究灾害的方法

3)学会灾中自救、互救,减少伤亡和损失4)初步掌握灾害研究的野外考察方法

一、灾害地理学的特征

1、综合性不仅从部门灾害学的角度来研究灾害,而且综合各种灾害特点,进行它们的内在功能联系研究;研究理论具有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具有综合性、预报手段的综合性、同时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等。

2、区域性着重研究各种不同等级尺度区域的灾害;在特定区域内对灾害进行综合研究。

3、战略性灾害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对策研究;表现为间接性和宏观性;是地震学、台风学等的基础上进行的高层次研究。

4、应用性对具体区域而言,战略性则具有实用性;具体指导防治灾害实践活动的学科。

5、大众性作为一个合格公民要有防灾意识;要了解某些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所在区域内的灾害特征;

爱护灾情监测设施;参与观测、记录异常现象;有义务协助专业部门证实灾兆。

二、灾害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灾害地理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包括五种等级不同的分异规律;全球尺度、陆洋尺度、区域尺度、地方性尺度、局地尺度分异规律。

2、系统结构理论各要素灾害间的内在功能联系性;灾害治理的系统整体方法;

3、横向交叉观点

即互补相连的两个区域间灾害的互相影响与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水文、大气过程等完成,称之为“遥相关”;互相交叉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1)大气环流——通过大气环流运动把灾害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时间后延遥相关:沙漠随气流漂移;人为灾害的跨国运动;

2)水体运动——通过水体流动把灾害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并形成破坏现象。

3)生物体移动——主要包括生物体自身移动;人为无意传播;人为有意传播;

一、灾害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人类生存环境危险的评价方法3地理区划、制图与区域对比法

4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5建立和参与各种协作体系6利用现代化手段

二、灾害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1、综合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理论)

2、部门灾害地理学(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生物、人为灾害地理学)

3、区域灾害地理学(中国灾害地理学、世界灾害地理学、城市灾害地理学)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命物质(包括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封闭圈层,地球所特有的圈层。

3、地球活动的能量来源

(1)地球内部由增生作用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所留下的原始能量,地球内部的热提供了地震和火山的能量

(2)地球外部太阳的能量导致了台风(飓风)灾害的产生

(3)其他:重力能量、来自太空的小行星撞击、月球引力泥石流、滑坡、潮汐等

自然灾害的分类频繁,主要介绍几种:

按灾源属性和灾害所在地可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气象、气候灾害:台风、寒潮、冰雹

地貌灾害:泥石流、滑坡水文灾害:洪水、暴雨生物灾害:病虫害、鼠害

其它灾害:如以天文原因为主形成的天文灾害

按聚落性质可分为:

1城市灾害2农村灾害

季节性和周期性灾害:寒潮、大风、厄尔尼诺持续性灾害: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

1.按灾害成因分类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地热等2地貌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沙冒水、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土壤贫瘠化等3气象—水文灾害:寒冻、高温、冰雹、干旱、雨涝、洪水、海啸、风灾、沙尘暴、酸雨、水质和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4生物灾害:如恶性传染病、病虫害、天然森林火灾、生态环境突变等

5天文灾害:指引力变化、太阳辐射能源变化、臭氧层破坏、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形成的灾害

2.按成灾物质位移的速度差别和位移方式的不同分类

骤发性自然灾害1岩体物质急剧运动:地震、火山、塌陷、地裂、崩塌、滑坡、泥石流

2水体物质急剧运动:暴雨、洪水、海啸、酸雨、污染流、涡流、风暴浪流

3气体物质急剧运动:寒冻、高温、飓风、台风、龙卷风、沙尘暴、气体污染

4长期自然灾害:干旱、土地沙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海侵、大气污染、瘟疫

山地灾害地貌——山区坡地上的碎屑物质或松散块体,在重力和流水的动力塑造作用下对地表产生侵蚀、搬运、堆积而形成的各种地貌现象。它既有渐变性(缓变性)的,也有突变性(速变性)的。

山地灾害地貌主要有四大类

1重力作用——突变过程——崩塌和滑坡2重力作用——渐变过程——土屑蠕动和土溜3 重力和流水共同作用——沟谷灾变过程——泥石流和溃决性洪流4流水作用——坡面灾变过程——水土流失和地面“砂石化”

3.按灾害范围分类

1全球性灾害:如干旱2区域性灾害:如地震、瘟疫3局部性灾害:如火山、火灾

4.按灾害现象分类

1直接灾害;如地震2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洪水、泥石流

3伴生灾害:如旱—蝗、涝—疫4并发灾害:如雨—涝、风—沙、洪水—泥石流

5.按灾害过程

1爆发型灾害2过渡型灾害3迁延型灾害

第四节自然灾害的成因

1、能量释放能量积累是成灾的潜在原因,但成灾的直接原因还是能量的释放与转化,如地震、火山喷发均属此类。

2、协调被破坏协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状态,这种协调关系一旦被破坏并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会导致灾害发生,又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失误和抗御自然力的能力不足,人类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使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被破坏,酿成了泥石流、沙漠化等灾害。

3、分布不均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不均匀现象----密度、能量、气温、压力等分布不均,造成物质沿梯度方向的运动,不均匀程度越强,物质运动的突发性就越显著,亦就容易导致灾害发生。不均性是相互消长的,原有的不均性消失了,新的不均、不平衡又可能产生,因而灾害也永远不会完结。

地质灾害——由地球内营力引起的地壳变形、位移及地表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1固体活动灾害:地震、构造断裂、地裂缝、地陷2液体活动灾害:火山、熔岩流

一、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

人员伤亡严重时空分布广泛爆发的瞬时性和周期性

二、地震的发生基础

1活动构造:地震往往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构造带内,尤其是一些活动断裂带上,而且发生在活动构造某些较为特殊的构造部位上。2活动断裂带的转折突出部位3活动构造带的两端

4活动构造的交叉部位5断面不平滑的活动断裂及犬牙交错的活动断裂带

二、地震的发生基础

岩层介质:岩层介质的破坏行为分3种(脆性破裂塑性破裂塑性硬化破裂)

介质和介质中水的均匀性与地震过程有密切关系。均匀程度高,往往发生孤立型地震或主—余震;不均匀往往发生群震型地震或前—主—余型地震

三、地震的诱发因素导致处于临界状态下的地应力强度发生微弱变化的外界因素都可能诱发地震。减荷可导致蓄能载体的急剧膨胀和脉冲,增荷可导致蓄能载体在瞬间的破裂。

1天体引力的变化2太阳活动的变化3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4地球内能结构的自然变化5人为深层抽、注流体

6建设水库7地下核试验8大气压和水压的变化9采矿

四、地震的成灾机制

地震灾害是由于地震脉冲(地震波)产生的强烈的地面震动和多种地面变形造成的。

1. 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地震惯性效应:地震发出的地震波引起地面和地面上结构作强迫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惯性力称地震力,地震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震的特征(地震动幅度、频谱特征、持续时间)和结构本身的动力特征(自振周期、振型)地震的间接效应;地基失效:断层错动、地裂、地陷、地基不均匀变形及砂土液化等地基失效而引起的上部结构的破坏倾倒地震的次生效应: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火灾等

2. 地震灾害类型

建筑物震害:包括房屋、烟囱、水塔、铁路、公路、桥梁、渠道、隧道、水库、矿山、港口等

场地的地面变形:包括地面错动、地裂缝、地陷、喷沙冒水等

次生灾害:包括煤气、水管、供电、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引起的灾害和不便,城市机能瘫痪,地震火灾,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震水灾,地震海啸,中毒,瘟疫、饥荒等

3. 地震灾情要素

1对人的伤害:包括人员死亡、受伤、心理和精神创伤2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3对天然环境(山体、地面、江河、海水)的破坏:如崩塌、滑坡、地裂缝、塌陷、上隆、喷砂冒水、波浪等4对人工设施的破坏:房屋、设施等建筑物,水、电、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程,水源、能源、农田、水利设施等工农业生产条件5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破坏6社会组织的破坏:社会各类组织成员的死亡,信息沟通渠道的阻隔,组织物质条件的摧毁7社会功能的破坏: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思想文化功能8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4. 地震灾情大小的分类和分级

考虑地震发生的强度、地点、时间,地震烈度,受灾范围,房屋毁坏及比率,人员死亡,社会功能,经济损失等方面。

(一)地震预报对策

1. 地震时间预报(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迁移性强震带上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方式地震前兆)

2. 强震发生地区的预测

3. 震级预报

4. 地震灾害预测——地震烈度

5.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受灾体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地震活动期1地质地貌方法2历史资料统计3仪器测量资料分析

地震活动迁移性1中国强震活动区的频繁迁移2华北地区强震活动区的迁移

强震带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方式单发型连发型

1.地震前兆1地形变异常2相对海面变化3地倾斜和应变异常4地震活动异常5重力异常6地温异常7地磁异常8电阻率和电导率异常9氡气异常10地下水异常11油气冒溢12动物行为异常13地声与地光

1活动断裂弧形曲折的突出部位2不同方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断裂的两端或中断部位

3活动性深大断裂带上强烈活动的部位4断陷盆地深陡一侧的活动断裂带附近断距最大的部位

5断陷盆地内横向断裂所控制的横向隆起的两侧6菱形断陷盆地的锐角端部

7断陷盆地或断陷谷中断陷最深的部位8地形变长期稳定而短期出现前兆异常的部位9区域性重力异常梯级带尤其是重力异常带交汇、转折、畸变部位10稳定的区域性磁异常被次一级磁异常切割的位置11强震的填空和填满当前地震预报存在的问题

1异常变化与地震关系不唯一2多个局部同时存在异常变化的预报问题3不同地区的异常类型有差异

4地震预报方法的局限性问题5统计、类比、外推方法问题

(二)地震工程对策

1. 场地选择与不良地基处理

2. 建筑物之间应留有足够的空旷地带

3. 建筑物应按抗震设防标准、抗震建设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加固

1结构抗震设计:对小地震结构不受破坏;对中等地震主体结构不显著破坏非结构部分可有些破坏;对大地震结构部构件和设备允许有大的破坏,但必须保证生命安全2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3建筑材料与施工质量(三)地震社会对策

1. 建立和完善地震工作组织体制

地震预测预报系统:地震系统提出预报意见,批准和发布地震预报意见由政府部门承担

抗震系统:地震系统负责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及管理,建设部门负责抗震研究及管理

防震救灾系统:设立防震救灾临时指挥部,由民政、地震、抗震、卫生、通讯、商业、交通、消防、公安部门及军队共同参与

对上述组织在长期预报阶段、中期预报阶段、短期和临震预报阶段、震时、震后早期阶段、震后晚期阶段等的具体分工有规定

2. 地震知识宣传

3. 地震谣传和地震误传事件对策:对人们心理异常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1震前预报谣言2震时救灾谣言3震后后效谣言4虚报引起的谣言和误传5其他自然灾害中的地震谣言

4. 救灾对策

1救灾准备2救灾的组织指挥3对被埋压人员的救援4交通保障与供水、供电工程的抢通与修复5. 通讯对策6. 卫生对策7. 地震生活对策:衣食住、停产与流通渠道机能破坏、民政8. 社会治安对策9. 震后重建对策

六、地震的危险性区划

1. 地震震级区划

1)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认识历史地震的重复性与填空性、周期性与迁移性、强震与弱震关系、应变能积累与释放关系、地震震级与围空区大小关系等,对未来地震次数和震级进行预测2)考虑不同震级的的地震常发生于不同地震地质标志的地区3)综合运用国际通用的多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

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1、高质量建筑能化解地震灾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地震安全守则

地震时:1.不要惊慌 2.若正在屋内,应躲到桌子下、床下等寻求保护 3.若正在屋外,应迅速离开建筑物、电线附近,站到空旷处4.若正在行驶的车辆中,应尽快停车,不要离开车内,车辆可对地震波起缓冲作用,对人具有保护作用

地震后:

1.检查所有设备,但不要开启,若嗅到异常气味,应打开窗户,关闭所有设备(如空调器、冰箱等),撤离屋内,若自来水系统遭破坏,应关闭总阀,切断电源

2.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以了解是否有紧急通告或地震预报

3.电话询问有关情况

4.远离遭受损坏的建筑物,以防伤人

第二节海啸灾害

1、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海洋中的浅水波,波长>>海水深度,海啸波的周期可达1小时,波长可达700km

2、海啸产生的条件

(1)深海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

(2)大地震只有7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海底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60km,同时地震的震级大于7.8级。

并不是所有的深海大地震都产生海啸,只有那些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位移的地震才产生海啸。

(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海啸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只有一部分地震(约占海底地震总数的1/5~1/4)能产生海啸,多数人认为只有伴随有海底强烈垂直运动的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3、海啸的类型

(1)近海海啸:本地海啸,海底地震发生在离海岸几十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内,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2)远洋海啸: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波长可达几百千米,周期为几小时,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到几千千米以外仍能造成很大的灾害。1755年里斯本地震海啸是本地海啸,1960年智利地震在夏威夷造成的海啸属于远洋海啸

二、海啸的特点

1、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

2、能量大相当于3座100×104kw的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

3、传播的速度快

4、海啸与其他海水中的波动的区别

根据恢复力的不同,海水中的波动可分为:重力波、潮汐波、涟波、声波

海啸与海浪和风暴潮的不同(1)成因不同(2)波长不同(3)传播速度不同(4)激发的难易程度不同

1、海啸灾害的预测

海岸地区海啸灾害的大小,主要受海底地貌和陆地地形的影响,如果海水水深由海洋向陆地减小很快,而且海岸陆地平坦且海拔高度很低,那么即使是不大的海啸波,也容易形成大的海啸灾害。

2、海啸早期预警系统夏威夷: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

建立海啸预警系统的科学依据:1地震波比海啸波速度快,地震波大约每小时传播3×104km,海啸波每小时几百km

2海啸波在海洋中传播时,其波长很长,会引起海水水面大面积升高3、把海啸灾害减到最小

1.概念地貌灾害——由外营力导致的地表固体物质运动(或固液两相流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2.分类

按运动物质的形态划分:1)块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喀斯特陷落、雪崩、冰胀、热溶沉陷、地裂缝等2)颗粒运动灾害:沙漠化、沙尘暴等3)固液两相运动灾害: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海岸侵蚀等

按外营力性质划分:1)重力地貌灾害:崩塌、滑坡、土屑蠕动等2)流水地貌灾害:泥石流、水土流失、冲刷与淤积等3)喀斯特地貌灾害:陷落等4)冰川冻土地貌灾害:雪崩、冰胀、热融沉陷等5)风沙地貌灾害:沙漠化、沙尘暴等6)海岸地貌灾害: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

3.地貌灾害的一般特征(渐变性广泛性季节性高危害性)

滑坡的定义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特点 1. 滑动的岩土体具有整体性;2.斜坡上岩土体的移动方式为滑动,不是倾倒或滚动,因而滑坡体的下缘常为滑动面或滑动带的位置;3.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地往下滑动,其位移速度多在突变加速阶段才显著。但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一开始也很快,且在滑坡体的表层发生翻滚现象,因而称这种滑坡为崩塌性滑坡。

二、滑坡的分类

按滑坡体的主要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1)覆盖层滑坡:本类滑坡有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2)基岩滑坡:本类滑坡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3)特殊滑坡:本类滑坡有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1)浅层滑坡:<6米(2)中层滑坡6~20米(3)深层滑坡20~30米(4)超深层滑坡:>30米

按滑坡的规模大小划分(1)小型滑坡;<3万立方(2)中型滑坡;3~50万立方(3)大型滑坡;50~300万

(4)巨型滑坡:>300万立方

按形成的年代划分(1)新滑坡:由于开挖山体形成的滑坡。(2)古滑坡:旧已存在的滑坡。

按力学条件划分

(1)牵引式滑坡:滑坡体下部先行变形滑动,上部失去支撑力量,随变形滑动。

(2)推动式滑坡:上部先滑动,挤压下部引起变形和滑动。

三、滑坡的发育过程

一般说来,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通常将滑坡的发育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蠕动变形阶段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造成斜坡的稳定状况受到破坏;在斜坡内部某一部分因抗剪强度小于剪切力而首先变形,产生微小的移动;变形进一步发展,直至坡面出现断续的拉张裂缝;随着拉张裂缝的出现,渗水作用加强,变形进一步发展,后缘拉张,裂缝加宽,两侧剪切裂缝也相继出现

斜坡在整体滑动之前出现的各种现象,叫做滑坡的前兆现象,尽早发现和观测滑坡的各种前兆现象,对于滑坡的预测和预防都是很重要的。

2滑动破坏阶段滑坡在整体往下滑动的时候,滑坡后缘迅速下陷,滑坡壁越露越高,滑坡体分裂成数块,并在地面上形成阶梯状地形,滑坡体上的树木东倒西歪地倾斜,形成“醉林”。随着滑坡体向前滑动,滑坡体向前伸出,形成滑坡舌。滑动时往往伴有巨响并产生很大的气浪,有时造成巨大灾害。

3渐趋稳定阶段由于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具有动能,所以滑坡体能越过平衡位置,滑到更远的地方。在自重的作用下,滑坡体上松散的岩土逐渐压密,地表的各种裂缝逐渐被充填,滑动带附近岩土的强度由于压密固结又重新增加,这时对整个滑坡的稳定性也大为提高。经过若干时期后,滑坡体上的东倒西歪的“醉林”又重新垂直向上生长,但其下部已不能伸直,因而树干呈弯曲状,有时称它谓“马刀树”,这是滑坡趋于稳定的一种现象一)滑坡的发生基础

一)地层岩性——影响吸水、渗水、隔水和淋滤等方面1. 粘土滑坡:干缩湿胀特性、不透水、含易溶盐、裂隙特别发育2. 黄土滑坡:夹有粘性较高的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和粉细砂层,造成相对隔水和含水的夹层和过湿带,或黄土覆盖于基岩之上3. 堆积层滑坡:约占滑坡总数的一半,因堆积层本身松散,易渗水,而基岩顶面往往表现为凹槽,隔水且易积水 4. 岩层滑坡(上部岩层沿泥质岩层顶面滑动形成的顺层滑坡,结构面发育且其交线倾向于临空面形成的切层滑坡,破碎岩层先是错落然后转化成切层滑坡)

二)地质构造导致滑坡体与其周围岩土分离的不连续界面,包括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片理面、不整合面等。其作用有三:1提供物质来源:如断层破碎带2控制滑坡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及滑坡的范围,是斜坡稳定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3决定滑坡区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运动规律:如堆积层滑坡和黄土滑坡中的孔隙水和上层滞水,岩层滑坡中的裂隙水和断层水

三)地貌条件1. 滑动面坡度:导致斜坡稳定接近或达到临界状态。如堆积层滑坡倾角多在5~25°之间,岩层滑坡倾角10°就能滑动,15°以上滑坡就很多。2. 临空面:前缘存在允许滑坡体滑动的有效临空面

1临空面与滑动面倾斜方向一致或接近一致2临空面坡度大于滑动控制面的陡度3临空面高度大于或接近滑坡体前缘滑动面的埋藏深度

滑坡的诱发因素

(一)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

1. 能改变坡面形态的因素(水流冲刷、人为加荷、人工开挖等)

2. 能改变岩土体强度的各种因素(含水量的变化、滑带土结构构造的破坏、滑带土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

(二)滑坡发生的诱发途径

1. 水的作用——降低潜在滑带土的强度

2. 改变斜坡应力状态

3. 破坏滑动带土的结构

1. 水的作用——降低潜在滑带土的强度1增加土体重量2浸湿和润滑作用:形成粘泥薄层,大幅度降低抗剪强度。尤其对已排水变干稳定的老滑坡3静、动水压力作用:水位上升时,增加水对土的浮力和下滑力,降低抗滑力;水位下降时,造成岸边动水压力,此时滑坡最易发生4地下水的潜蚀和化学作用:如碳酸钙的淋溶、海绿石的分解

2. 改变斜坡应力状态1河流冲刷2湖、海、水库的浪蚀3人工开挖边坡4坡体上部加载5地下采空

层的液化

归结起来,滑坡的诱发因素有:降雨地震人类活动

四、滑坡预报

一)滑坡的空间预报——危险性分析与区划1. 滑坡调查2. 滑坡勘探 3. 滑坡水文地质分析

4. 滑坡动态监测

5. 模拟试验

6. 单个滑坡的危险性分析

7. 滑坡区划

滑坡灾害区划的原则

大区划分原则1滑坡成因相似性原则2滑坡灾害重复性原则3灾害损失相似性原则

亚区划分原则1规模、密度、活动方式和成灾方式的相似性2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形态接近

3影响滑坡发育的外营力相似4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人类工程活动方式相似5滑坡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相似二)滑坡时间预报

1. 趋势预报1)滑坡稳定性分析2)诱发因子变化分析

2. 临滑预报1)宏观前兆分析2)蠕变曲线法

3宏观前兆分析1)降雨异常:日雨量和累积雨量猛增2)地下水—气—声异常:泉点数、水位、水压、水量、水质、水温、地下热气、地下岩石摩擦声3)地形变异常:后缘拉张裂缝和前缘剪切裂缝的加速位移、渗水、坍塌不断、地倾斜

4)地物变形异常:建筑物开裂、错位、倾斜、倒塌、沉陷5)动物异常:牛、猪、狗、黄鼠狼、鸡等行为异常

宏观前兆异常分析有经验型、经验—数值型和数值型三种,后者尚处于探索阶段。

六、滑坡的治理

(一)治理原则1)以防为主、整治为辅;2)尽量避开大型滑坡所影响的位置;3)尽可能综合治理;

4)整治最危险、最先滑的部位;5)注意做好排水工程。

(二)治理措施

1.排水原则:区内水尽快汇集、排出区外水应拦截、旁引

措施:(1)地表排水: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明沟系统。截水沟是用来截排来自滑坡体外的坡面径流;排水明沟系统,以汇集坡面径流引导出滑坡体外。(2)地下排水:设置各种形式的渗沟或盲沟系统,以截排来自滑坡体外的地下水流。

2.支挡(增大抗滑力)1) 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桩或用锚杆加固等工程以增加滑坡下部的抗滑力。

2) 在使用支挡工程时,应该明确各类工程的作用。如滑坡前缘有水流冲刷,则应首先在河岸作支挡等防护工程,然后又考虑滑体上部的稳定。

3.刷方减重(减小下滑力)通过削减坡角或降低坡高,以减轻斜坡不稳定部位的重量,从而减少滑坡上部的下滑力。如拆除坡顶处的房屋和搬走重物等。刷方-减小坡度减重-减小滑体重量

4.改善滑动面(带)岩土性质(增加强度)改良岩土性质、结构,以增加坡体强度。

措施:对岩质滑坡采用固结灌浆;对土质滑坡采用电化学加固、冻结、焙烧等。

一、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1.泥石流——大量泥、沙或石块和水(气)的混合体,沿坡面和沟谷快速向下的流动现象。泥石流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是物质和能量逐渐累积和快速释放的过程。

2. 国际上倾向将泥石流划分为两大体系:“露空泥石流”(狭义泥石流):陆地水面之上形成、运动、堆积形成的泥石流

“水下泥石流”(又称浊流):海底或湖底水下形成、运动、堆积形成的泥石流

3.泥石流的分区形成区:包括汇水动力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通常呈树冠状或羽毛状。流通区:地形较为顺直、稳定,沟槽坡度较大,多峡谷地形。堆积区:流域下游或出山口处,有些流域沟谷的缓坡宽槽段也可能构成堆积区。这里坡度平缓,通常呈扇形、堆形或带状

4. 泥石流的流体特征:1)流态性质:受固体物质的岩性和流体稠度控制2)流量过程线:多峰型,与降雨过程线对应

3)流速:受地形控制和流体内外阻力的影响4)直进性:爬坡或弯道截弯取直5)漫流改道

5. 泥石流的冲淤特征1)水流:涨水冲,退水淤;枯水期冲,洪水期淤2)地形:沟槽深窄冲,宽浅淤;峡谷入口

退期亦冲亦淤,停歇期以冲为主

二、泥石流的发生基础

1. 固体碎屑物质储供条件:“超载”,物质条件1)岩性:极软弱岩层(松散堆积物)、软弱岩层(页岩、泥岩、泥灰岩、中度变质岩、凝灰岩)、硬岩层(花岗岩、石灰岩、白云岩、闪长岩、辉长岩、流纹岩、玄武岩、石英砂岩、砾岩)、坚硬岩层(大理岩、石英岩、伟晶花岗岩)

2)结构面:基岩结构面(层面、断层面、节理面),土体结构面(耕作层犁底面、土壤淀积层面、草根底层面、树根密集层底面、滑坡滑动床面、基岩床面)3)山体自重应力

2. 地形条件:1)使能量接近极限点的必要条件。泥石流通常发生于地势高亢,地形陡峭,河流深切,沟谷比降大的地区。2)全球泥石流活动带主要分布于两大山系区3)我国泥石流集中分布于三大地貌阶梯边缘地带4)西部干燥区阵雨可诱发泥石流,东部湿润区需特大暴雨5)泥石流坡地一般包括崖坡(>45,崩塌、滚石)、陡坡(15-45,滑坡与冲刷)、斜坡(5-15,坡面水流冲刷和土层潜移)、缓坡(<5,搬运沟道或堆积扇)

3此外流域面积也影响到泥石流的发育

三、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水分条件:是泥石流爆发的主要条件,也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搬运介质

暴雨型泥石流:特大暴雨或连续降雨后的暴雨冰雪消融型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

火山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地下水型泥石流人为型泥石流

固体物源、地形条件和水分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地质构造、岩性、水文、植被、人为活动等)都是通过这三个基本条件而起作用

附1: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1毁林2开荒和陡坡耕作3过度放牧4水库溃决、渠水渗漏5切坡、弃渣不当

2. 积极影响单项治理综合治理

附2: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1. 世界:六大洲的50多个国家,以俄罗斯、日本、中国、美国、奥地利、瑞士、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新西兰、印度、法国、英国、秘鲁、智利、前南地区、罗马尼亚、捷克等地分布广且活动多。

1主要集中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环太平洋山带、欧亚大陆内部一些褶皱断裂山地、斯堪的纳维亚高原西部山地

2正负地形相接地带分布密集3与断裂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4通常情况下,由高纬到低纬,由内陆至沿海,泥石流复杂程度和活跃度增强

2. 中国:分布于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山区,泥石流流域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6%。已查明有1万多条泥石流沟,200多座城镇受到威胁和破坏

1主要分布于辽西山地、冀北山地、太行山、华山、龙门山、乌蒙山一线以西

2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川西云贵山地、陕甘黄土高原、巫山、大巴山、秦岭、太行山、燕山、辽西山地的带状区域内青藏高原东南部冰雪型泥石流川滇山地暴雨型泥石流黄土高原和云南盆地暴雨型泥流

华北及东北暴雨型水石流

四、泥石流的成灾机制

1. 成灾原因(冲击:冲刷、撞击磨蚀爬高:弯道泥位超高、直进性爬起壅高侵蚀:侵蚀河岸、剥蚀山体

淤埋:漫流淤积、堵河阻水)

2. 灾害类型对城镇的危害:如四川西昌市(建于东、西河泥石流堆积扇上)、喜德、汉源、宁南、普格、黑水、金川、南坪、得荣、宝兴、德格、泸定、乡城等20余座县城受泥石流威胁对交通运输的危害: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道

对矿山的危害对农田的危害:冲刷和淤埋对工厂和工程的危害次生灾害

1堵断河道、回水淹没成灾2主河床上涨加速、缩短航道、扩大两岸农田洪涝灾区范围3破坏森林植被、降低保水保土能力、增强洪涝灾害

五、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报

1. 泥石流的监测1)遥感影象解译:判译泥石流沟及其地貌形态、发育阶段和动态变化

3)3)观测:利用各种常规和传感技术观测降雨量和泥石流的流量、流速、流态

2. 泥石流的预报应综合考虑流域坡度(山坡坡度和沟床比降)、固体物质储备量、沟床堵塞状况、降水量及其强度等因素

1)爆发泥石流的雨量预测2)泥石流性质预测:根据固体物质性质及雨量预测

3)泥石流爆发的机率预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结合气象资料得出4)泥石流流量和流速预测

七、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1. 泥石流综合治理的依据和原则

2. 生物措施

3. 工程措施

第四节土地退化

一、土地退化

1. 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数量的减少(表土的丧失、土体的毁坏、耕地的非农业占用)和土地质量的下降(土地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降低)

2. 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沙漠化和沙尘暴2)水土流失3)土壤盐渍化4)气候干旱与水资源短缺5)森林、草原退化

6)土壤污染7)土地肥力下降

二、沙漠化与沙尘暴

一)沙漠化和沙尘暴的概念二)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三)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危害四)我国沙漠化分区

五)沙漠化灾害的分类分级和危险度评价六)沙漠化的控制与治理

三、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危害

1. 沙漠化的直接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2)生态环境恶化,生存条件恶化

3)毁坏生产生活设施,导致贫困化4)破坏建设工程,阻碍经济腾飞

2. 沙漠化的间接危害

1)滥垦2)滥牧3)滥樵4)滥采

3. 沙尘暴的危害

1)吹拔:翻车、拔树、毁屋2)填淤:车道、渠道、河床

2)掩埋:耕地、房屋4)水土流失5)大气污染

四)我国沙漠化分区

1)干旱地区:典型的大时间尺度(一万年至百万年)上的气候变化和特定的河湖相作用地貌相互作用形成的,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

2)半干旱地区:典型的中小时间尺度(几百年上千年)上的地质地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

3)半湿润地区:多为人类不合理利用形成的河道、海滩沙地,分布零星

五)沙漠化灾害的分类分级和危险度评价

1. 沙漠化量化

2. 沙漠化因子

3. 沙漠化分类

4. 沙漠化灾害分级

5. 沙漠化灾害危险度

六)沙漠化的控制与治理

一、气象灾害及其分类

1. 气象灾害——狭义的气象灾害指短暂的异常天气现象所引起的灾害现象和过程。广义的气象灾害则包括气候变化引起的天气异常所产生的灾害现象和过程。

2. 气象灾害分类根据异常的大气成分和大气物理现象:

1)气温异常灾害:酷热、寒潮、低温、霜冻、干热风2)降水异常灾害:暴雨、干旱、冰雹、雪灾、涝灾、连阴雨

3)气流运动异常:大风、台风、龙卷风4)光电异常:雷电

二、水文灾害及其分类

1. 水文灾害——由于水体性质、水量、运动异常等形成的灾害。

三、气象水文灾害的一般特征

1经济损失最大,人员伤亡率高2波及面积最广3地带性特征最显著4频率高5持续时间长

6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季节性和交替性7群发性突出8灾害链显著

第二节洪水灾害

1.洪水和洪水灾害的定义

“突然起涨的水流”——《中国大百科全书.水文卷》

“在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上,超过该年平均流量的时段称洪水期,其流量称为洪水”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溢流现象的总称,通常由暴雨或融水造成,以公认的某一有影响的水位为标准”——《自然灾害学》

“高水位期,河流漫溢天然堤或人工堤,淹没平时干燥的陆地”——《简明大不列颠全书》

“一种比平时的峰、量大得多的突发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危害,具有恶劣影响的水流”2洪水灾害(Flood disaster)

水灾和涝灾的总称,水灾指因河流泛滥淹没田地所引起的灾害,涝灾指引长期大雨或暴雨而产生地面大面积积水或土地过湿致使作物生长不良而减产的现象

2.洪水三要素

洪水强度一般用洪水三要素出现的频率来描述(洪峰流量(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此外还经常用洪水水深、洪水淹没范围、洪水淹没历时、洪水重现期等来描述洪水强度

3.洪水的分类

1)根据洪水成因和地理位置的差异(降雨洪水、暴雨洪水、普降性大雨及暴雨洪水、滞流性内涝洪水

融水洪水、高山冰雪融水洪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洪水、河道冰凌阻塞性洪水)

工程失事性洪水(溃决型洪水、溃堤洪水、溃坝洪水)

2)根据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成灾环境的区域特点:

溃决型洪水灾害漫溢型洪水灾害内滞型洪水灾害行蓄洪型洪水灾害山洪型洪水灾害

风暴潮型洪水灾害海啸型洪水灾害城市洪水灾害

二、洪水灾害的发生基础

1. 气象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历时、降雨区域)

在中国,降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季风尤其是东亚季风(蒸发、温度)

2. 海洋水文因素(波浪、潮汐)

3. 下垫面因素

1)湖沼地貌对降雨特别是暴雨的影响:2)地貌对径流、汇流等的影响:高程、坡度、切割程度影响地面水流的汇流条件;盆地形地形引起洪水泛滥成灾;流域长度决定地面径流汇流时间;流域面积的大小影响径流量;

水系形式也影响到流量过程线3)土壤及基岩岩性:通过下渗和地下水埋藏条件影响地表径流4)植被:植被的截留;植被改变土壤结构从而改变土壤持水性;植被的挡水固土5):调蓄作用

4. 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洪水灾害的诱发因素

1)暴雨:暴雨面积、总量、历时、过程及暴雨空间移动方向均影响到洪水的形成2)海啸:包括地震海啸、滑坡海啸、火山海啸和风暴潮3)冰雪消融4)冰凌:中高纬度地区,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包括早期的冰凌洪水和晚期的冰坝洪水5)溃堤溃坝6)城市洪水7)次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四、洪水灾害的成灾机制

1. 洪水灾害的成灾形式(淹没、冲刷、淤积)

2. 洪水灾害的危害(淹没城镇建筑、淹冲农田、作物和牲畜、冲击水库大坝和河堤、破坏铁路、公路、

航运等交通设施、摧毁厂矿、电力和通讯、环境危害:洪水过程中冲走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洪水后的土地沙

化、次生盐碱化、水质恶化、生态平衡破坏等环境变化、社会后果)

3.洪水灾害的灾情分析

经济损失(工矿业、交通、城镇、农业)社会影响:死亡、伤亡、失踪和受灾人口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洪水灾害危害分区:东北区、东部平原区、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和川黔滇湘鄂西区

4)灾害持续时间长

五、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

1. 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2. 洪水灾害承载体的易损性分析

3. 洪水灾害的灾情分析及其分级

4.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

影响洪水灾害发生的因子

天文因子、气候因子、水文气象因子、植被土壤因子、地貌因子、地质因子、人类活动因子

洪水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1)洪水灾害的监测(雨量观测站网研究水文观测站网研究遥感监测)

2)利用洪水灾害的遥相关因子进行预测

1)ENSO现象(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合称)2)地震3)火山爆发4)地磁异常5)太阳黑子活动

6)太阳质子耀斑7)日食8)近日点交食年9)九星会聚

洪水灾害危险性分析方法

1)气象动力学方法:大气环流模式预测模型。海温—环流形式—降水预报—洪水预测

2)水文水力学方法:根据不同频率的降雨过程,通过流域产流模型和汇流模型及洪水演进模型的数值模拟计算,推求相应洪水过程的可能淹没范围、淹没深度和淹没历时。有人以洪峰流量反映洪水强度,以洪峰流量Cv的值反映洪水的频度

3)历史洪水类比方法:通过对比实际洪水强度指标和历史洪水强度指标,估计现在和未来的实际洪水强度指标的概率分布函数

4)地貌学方法:根据地区地貌特征的空间分布来进行洪水灾害危险性分析

5)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指回归分析方法,从分析影响洪水灾害危险性指标的因素入手数学技术和专家经验相结合,从众多可能因子中选取若干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洪水灾害危险性分析模型。目前主要考虑的因子有:汛期以前的降水量、河川径流量、大气环流形式、海洋表层温度、高原热状况、陆地热状况等

6)专家调查方法:Delphi重复发表咨询法

7)现代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灰色系统方法、模糊数学方法、混沌分析方法

8)组合预测方法:如权重合成法

洪灾经济损失及其分类

1. 直接经济损失(农林牧渔损失、工商资产损失及停工停产损失、交通运输线破坏损失及中断造成的损失供电、通讯、输油(气)、输水管线破坏损失及中断造成的损失、水利水电工程和城市市政设施破坏损失城市居民房屋、财产损失及文教、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因洪灾造成的损失、其他不可预见的损失)

2. 间接经济损失(抗洪抢险、抢运物资、救灾、交通通讯等设施恢复等的费用、地域性波及损失:影响区因原材料不足和绕道运输等的损失和增加费用、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灾后净产值的减少和运行费用的增加,及灾后重建费用)

4. 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

1)孕灾环境指标

大气、海洋环境指标:包括南方涛动指数、El Nino现象、温室效应

天体背景指标:太阳黑子相对数

水文气象环境指标: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变率、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年最大暴雨量、年最大洪峰流量、洪涝频次

下垫面指标:包括区域位置、区域面积、地面高程、上游集水面积、坡度、植被密度、河道糙率、干流长度、河道断面面积和长度、水体污染源、区域蓄水能力、河道安全泻量等

2)承载体指标

人口指标:区域人口总数、人口密度、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城市人口比例

经济指标:区域年总产值、人均产值、总资产、土地价值

土地利用指标: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面积、居住建筑面积、工农业用地比例、交通线密度、通讯线密度、

3)致灾因子指标

暴雨洪水:次暴雨总量、降雨强度、暴雨历时、洪水总量、洪峰、洪水历时、洪水位、河流含沙量

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海岸洪水

4)灾情指标

人口指标:受灾人口、成灾人口、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死亡人员比重、患病人数、受困人口、无家可归人口、安置人口

空间展布指标: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受淹面积、毁坏耕地面积

时间指标:受灾历时、生命线中断历时

经济指标:粮食损失、减产粮食、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牲畜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损失率指标:人口伤亡率、财产损失率、综合财产损失率

5)减灾指标洪水预报精度行洪区滞蓄洪量

6)救灾指标

洪水保险赔偿费

粮食救济:缺粮人口、缺粮数量、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已救济口粮人口

住房救济:需恢复住房数、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安排住房数

医疗救济:需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救济伤病人口

衣被救济:需衣被救济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济款、已救济衣被人口

安置灾民:需转置灾民人口、已安排转移安置款、已转移安置人口

资金投入:中央财政投入、地方投入、捐赠

物质投入:中央政府投入、地方投入

其他投入:参加救灾地方工作人员次数、军队人次数、装备投入、生产自救人次、生产自救收入

六、洪水灾害的防治措施

1. 工程措施

1)兴建水库:洪水削峰、拦截泥沙2)修筑堤防3)开辟分洪区(蓄洪垦殖区)4)开挖分洪道5)整治河道

6)引水放淤7)挖湖抬田,填塘固基

2. 非工程措施1)洪泛区(分蓄洪区)的运用和管理2)洪泛区土地利用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

3)洪水预报、洪水险情预警和灾情对策信息系统的建立4)防洪保险的实施、有关法令和经济政策的制定

5)分蓄洪区防洪建筑的建设

干旱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1)出现次数最多2)四季皆有干旱,持续时间长3)影响范围最广4)灾情严重

一、干旱的概念及其指标描述

1. 干旱: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具体来说,就是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少雨,蒸发高,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枯死,造成减产或绝收的自然现象。

广义干旱既包括短期干旱(指由气候变化等形成的随机性异常水分短缺现象),也包括干燥或气候干旱(指由气候、海陆分布、地形等相对稳定的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地区和常年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狭义干旱(灾害)通常指短期干旱

2. 干旱指标的确定原则

1)物理意义明确2)所涉及的资料容易获得3)参数计算简便4)指标能反映干旱的成因、程度、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

具体对干旱来说,其指标应包含三个要素:

1)持续期d(包括起始、终止日期)2)平均强度m(平均水分短缺量)3)严重程度s(水分累积亏缺量)

3. 干旱的指标分类

由水分循环的各个环节定义(或由水分平衡方程分析推导或

定义)干旱指标:

气象干旱:由降水和蒸发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

农业干旱:由土壤水和作物需水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

现象;

水文干旱:由降水和地表或地下水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

缺现象;

社会经济干旱: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

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现

此外还包括以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指标划分为主的干旱气候

4. 干旱气候指标的描述

干燥度比率D: D=R/(LP)

D-干燥度比率,体现地面净辐射能量收入可蒸发掉多少平

均年降水量;R-地面平均年净辐射;L-水的蒸发潜热;P-年

平均降水量

湿润指数Im: Im=(P-Ep)/Ep 100%

Im-湿润指数;P-降水量;Ep-可能蒸散量(给定气候条件下,当地面上的植物生长有充足水分供应时,土壤水分以水汽形式失去的最大可能量,即植物生长达到最大限度时所需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水分亏缺量d和相对蒸散 :

D=Ep-E

=E/Ep

表按干燥度指数等要素划分综合分区

二、干旱的成因

1. 降水和蒸发是干旱形成的两个基本的气象因素

2. 干旱形成的影响因子

气象因子与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异常:如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西风带和中高纬度环流

地形和海陆分布、太阳黑子活动、海温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地质构造、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干旱灾害的影响

使CO2等稀有的温室气体增加,从而改变大气中非绝热加热的分布,使全球变暖,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

3. 中国降水的时空变化与干旱4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与干旱 5 季节分配不均匀性与干旱

年际变化与干旱

三干旱的成灾机制

1. 对经济的影响

农业:影响作物产量,降低土地生产力,病虫害蔓延,延迟作物播种

林业:影响木材生产和产量,降低土地生产力,病虫害蔓延,森林火灾

牧业:牧草生长差,饲料减少,影响放牧,饮用水减少,产奶量和肉量减少

渔业:改变鱼类生态环境,导致鱼类死亡,河湖干涸鱼类死亡

工业:缺水停工,缺电停产,工作时间缩短,工作效率降低

交通:降低河道适航性,道路干裂影响交通

能源:增大电力消耗

2.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土地资源: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植被资源破坏退化,土地资源减少

水资源:河流水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干燥,冰雪融化减少,水质含盐量增高、恶化

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变差,尘埃增多,水土污染增大

3. 对社会的影响

饥荒增加瘟疫增多生活水平降低社会治安恶化

四、干旱的风险管理

1. 干旱的监测

1)监测内容

大气参数:降水、湿度、气温、风向、风速、积雪、云量、太阳辐射

土壤参数:土壤湿度、蒸散发、土壤温度

水文参数:径流量、地下水位、江湖水位、水库蓄水量

植被作物参数:植被覆盖状况、各种植被指数、作物长势、作物生长状况

社会经济参数:灾情(受灾面积、生命财产损失、经济损失)经济指标(耕地面积、作物产量)、人口

2)监测方法

台站监测:气象和气候站、农业气象站、水文站

遥感监测:监测作物长势、土壤水分状况、农田蒸散、水系分布、降水量等

2. 干旱的预报

长期预报:根据干旱与天文因子、海温、ENSO、青藏高原热状况、大型环流形式(副热带高压、西风带、中高纬度环流)、前期降水特征值等的关系,确定预报的“关键时段”和“关键区”,建立预报模式进行长期预报

短期预报:根据历史数据制定特定区域不同干旱等级的起动点,根据监测数据计算干旱指数(PDSI)和地表供水指数(SWSI),预报干旱并确定应采取的行动

3. 干旱的判断指标

1)气象干旱、2)农业干旱、3)水文干旱、4)社会经济干旱

4. 干旱的强度分级

1)影响干旱强度的因素

降水量偏少的程度——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的持续时间

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长期抗旱能力的差异土壤状况的差异

大气的干湿程度和速度人类活动和社会因素

表 PDSI干湿等级

五、干旱的防治对策

● 1.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对有灌溉条件的耕地)

地面灌溉(洼灌、沟灌、淹灌)、喷灌和滴灌

● 2. 推广科学的旱作农业制度(对难以灌溉的土地)

深松、翻耕、耙茬、行间中耕深耕、深刨、深松

抗旱栽培(如抢墒播种、顶凌播种、留茬播种、原垄播种、镇压提墒播种、深种播种、铲锄农田杂草等)● 3. 建立生态系统的综合体系

土壤植被保护抗旱品种选择,农林牧综合发展水量地区调节

● 4. 人工降雨

● 5. 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节台风灾害

一、台风的概念、分类和分布

● 1. 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低气压涡旋。

●根据风力的强弱,台风可划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飓风)等。

●一个气旋活动季节内,最初气旋形成于赤道和低纬地区,然后向高纬移动,后半期则又向赤道撤退。台风在空间上包括眼区(台风内圈)、旋涡区(台风中圈)和大风区(台风的外圈)

●台风多发生于夏季,秋季次之,冬春季很少

2. 台风分布有明显区域性,世界台风主要发生在

西北太平洋海域、中美洲海岸以西的北太平洋海域、北大西洋热带海区,即中美洲海岸以东,包括加勒比海西部和墨西哥湾海域、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140oW以东的南太平洋海域、南印度洋等地:包括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海域

二、台风孕育的内在机理

1. 高温、高湿和层结不稳定的大气

海面水温26-27C是台风发生的临界温度值

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温度湿度差异大——大气层结位势不稳定——气流上升释放潜热——扰动进一步发展2. 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低层扰动与积云单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使对流层中高层增暖,扰动气压不断降低,导致大尺度扰动的自行增强和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使原不断先冷中心的热带扰动被加热变为暖中心结构,气压进一步降低,热量位能转化为动能,最后发展成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3. 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小

4. 初始热带扰动

通常形成于大西洋的热带风暴称飓风,形成于太平洋的称台风

积雨云的螺旋带产生暴雨,暴雨中心附近云层中的空气上升。中心区温暖下沉的空气构成台风眼,这是其表面一个相对平静的小区域。强烈对流产生起自台风眼的大风

台风的结构

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三、台风发展的外在条件

1. 热带辐合带的强弱

2. 冷空气的影响

3. 高层对流场的影响

4. 高层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的影响

5.热带气旋的消亡

四、台风的成灾机制狂风巨浪、暴潮、大暴雨

五、台风灾害的风险分析

1. 台风及风暴潮监测(卫星云图、雷达技术、验潮站、实时监测与现场调查)

2. 台风灾害的风险分析(台风灾害危险度、台风灾害的时间频率、台风灾害的空间频率、台风灾害强度、

济水平指标)

六、台风的防灾减灾措施

防台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沿岸防潮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与加固、城镇及垦区淹没和安全疏散路线图的绘制

第五章生物灾害

一、生物灾害的概念、分类和一般特征

1. 生物灾害——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造成的灾害。狭义生物灾害指由生物体本身活动带来的灾害现象,灾源是生物,如蝗灾、鼠灾、兽害等;广义生物灾害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物界异常而产生的灾害,如植被减少、生物退化、物种减少、盲目引种等。

生物灾害的分类(根据成灾主体的性质)

植物灾害有害植物自身致灾有害植物的蔓延天然火灾人为致灾生态危机

生物灾害的分类(根据成灾主体的性质)

食肉动物造成的人身伤害食肉动物与家畜争食造成伤害食肉动物与人类争食造成伤害动物灾害传染疾病的灾害有毒动物人类活动使动物减少的灾害

中国主要农林牧生物灾害

二、鼠害

一、鼠害的危害

1、鼠类是一种有害性的啮齿动物

2、鼠害消耗大量粮食,直接威胁人类生存

3、鼠害与牛羊争食,消耗大量牧草

4、鼠类直接攻击人类

5、鼠类的挖掘、啃食,破坏植被、土壤甚至局部地形,造成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生态环的恶化

6、鼠疫

二、鼠害对农林牧水利的危害

(1)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常年危害农业生产,从在土壤中盗食种子开始,啮食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危害贮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其发生面积之大,损失之重,超过历

(2)对林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危害树木,啃食幼树的韧皮部或咬断苗木的顶芽和嫩枝,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因伤口长久不能愈合,使树木遭风折,或因微生物侵入伤口引起病虫为害,病朽断裂死亡。鼠害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严重地威胁人工林的培育。害鼠啃食成树树皮、树根,有的在树根下挖洞作窝,破坏根系,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以致干枯死亡。有的鼠喜欢吃树籽,严重影响造林。

(3)对牧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对牧区草原危害相当严重,它们大量取食牧草,有的种类口食草量很大。如青藏高原草地鼠害发生面积约1667万公顷,有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亿公斤,相当于1000万只羊的年食量(樊乃昌,1989)。害鼠不仅仅消耗大量牧草、与牛羊争食,更严重的在于,数以亿计的害鼠成年累月地对草地进行挖掘、啃食及践踏,破坏了草地生态环境,使优良草场沦为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裸地)。害鼠危害农、牧民家中饲养的牲畜、家禽也非常严重。

(4)对水利业的危害鼠类在河堤和水库的堤坝上掘洞,造成河道和水库决堤。

(5)鼠类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危害

鼠类能传播各种人畜共患疾病,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有多种,对人类危害性很大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三、鼠害的监测和预报(以青藏高原为例)

1. 监测:耳标法、标志流放法、代表性路线统计法

2. 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报:

年胎次多少:第一胎存活率高,往后胎次存活率明显降低

繁殖期长短

气候因子:灾害性气候如持续降雪和冰冻是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自然因素

季节因素:鼠兔在7月达到最高峰,鼢鼠在秋季达到最高峰

四、鼠害的防治对策

人工捕杀化学药物天敌灭鼠植被等生态环境的恢复

经济阈:采取灾害防治措施时,应考虑灾害指标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1. 病虫害种类

病害:如农作物的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黑穗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棉花萎病、黄萎病,森林的杨树烂皮病、泡桐丛枝病

虫害:包括农作物的蝗灾、棉铃虫、粘虫、水稻褐飞虱,森林的松毛虫、松材线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2. 病虫害防治

准确的监测和预报是病虫害防治的首要基础:

抗:培育优良的抗性稳定的品种

防:杀菌剂,属于植物保护药剂

生物防治:选择天敌,如赤眼蜂、七星瓢虫、中华草蛉等

人工捕杀

病虫害综合防治:从灌溉、施肥、栽培管理、病虫害预测预报,到包装、储藏、运输等都与病虫害防治联系起来。我国目前实施有困难。

四、恶性杂草(以紫茎泽兰为例)

一)恶性杂草的分布和危害

共同特征:适应性强、发生面积广、连片生长严重侵占轮歇地,垦殖费用增加覆盖荒山,增加造林费

使牲畜如马匹生病至死亡与茶叶等经济作物争夺资源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二)恶性杂草的防治

●机械防除:于旱季拔除和翻犁后,抖掉泥土,风吹日晒,干枯后烧掉

●化学防除:喷施10%草甘磷或70%2.4-D丁脂等

●替代控制:根据云南松郁闭度与紫茎泽兰鲜重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种植云南松、黑麦草等植物

●生物防治:天敌泽兰实蝇

●生物入侵: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历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某些生

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

自然入侵:紫茎泽兰

五、森林火灾

一)森林火灾的危害

1. 直接损失:由烧毁森林面积和林木量计算

2. 间接损失:

火灾后残留林木生命力衰退,易受病虫害侵袭

土壤有机质消耗,团粒结构破坏,降低保水性能和土壤肥力;林地裸露,加剧水土流失

土壤中有益生物和微生物大量死亡,同时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

局地气象和环境变恶劣燃烧释放气体参与温室效应,影响全球环境

森林火灾种类

二)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

1. 森林可燃物状况:主要指可燃物含水量,与林木种类、年龄、疏密程度和气象因素有关

2. 气候类型:影响火灾发生区域、发生季节和危害程度

3. 气象因素:空气湿度空气温度降雨量风

4. 地形:坡向和坡度

三)森林火灾的火源

1. 人为火源:通常占80%以上,我国占95%以上

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生活用火

2. 自然火源:雷击火:植物自身致火(特殊植物、泥炭)滚石火花

四)森林火灾的监测、预报和危险度评价

1. 森林火灾的监测

17春福师《灾害地理学》在线作业二

2017秋17春福师《灾害地理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自然灾害中种类最多的是() A. 洪涝灾害 B. 地震灾害 C. 气象灾害 D. 蝗虫灾害 正确答案: 2. 我国的冷潮空气活动的路径不包括() A. 西北路 B. 北路 C. 南路 D. 西路 正确答案: 3. 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不包括() A.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B. 对生物的危害 C. 对物品的危害 D. 对外太空的危害 正确答案: 4. 冬半年影响我国气候是 A. 梅雨锋 B. 赤道锋 C. 冰洋锋 D. 复合锋 正确答案: 5. 我国重旱和极端干旱区主要位于() A. 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 B. 华北地区 C. 华南地区 D. 东北地区 正确答案: 6. 下列不属于农业干旱的是() A. 土壤干旱 B. 生理干旱 C. 水文干旱

D. 大气干旱 正确答案: 7. 下列不是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的研究的是() A. 城市气象灾害变化规律研究 B. 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C. 城市道路排水工程研究 D.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正确答案: 8. 下列不属于沙尘源的是() A. 沙漠与沙地 B. 裸露、疏松的旱作农耕地、无植被覆盖的轮闲地 C. 大量浮沙土堆的荒地 D. 沙场 正确答案: 9. 下列不在降雹以时间分类中的是() A. 午后型 B. 傍晚型 C. 午后傍晚型 D. 上午型 正确答案: 10. 下列不属于森林灾害的是() A. 火灾 B. 干旱 C. 蝗灾 D. 冻害 正确答案: 福师《灾害地理学》在线作业二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减轻气象灾害的系统工程包括() A. 防灾 B. 致灾 C. 抗灾救灾 D. 重建 正确答案: 2. 冰雹发生的局地环境条件包括()

灾害地理学作业

滑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滑坡概念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二滑坡所产生的危害 1.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2.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3.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4.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三滑坡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对滑坡的认识和治理,需要对滑坡进行分类。但由于自然界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复杂,各种工程分类的目的和要求又不尽相同,因而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滑坡分类,根据我国的滑坡类型可有如下的滑坡划分: 1.按体积划分 ①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 ②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 ③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 ④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 2.按滑动速度划分 ①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 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 ③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 ④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3.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 ①浅层滑坡;②中层滑坡;③深层滑坡;④超深层滑坡。 4.滑坡规模大小划分

2019届高三衡水中学状元笔记地理课时作业同步测试题:自然灾害(含答案,word版)

衡水中学状元笔记地理课时作业39 (自然灾害)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 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1~2 题。 1.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3~5 题。 3.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4.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5.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 ①砾石多②退水快③历时长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霖,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据此完成6~7 题。 6.9 月间,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其主 要原因是台风气流( ) ①受山体阻挡影响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 ③受地面增温影响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 气状况是( ) ①气压降低②风向偏西 ③雨势增强④风速减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次作业 一、简要回答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内容:人们在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地理的科学方法。在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地理科学方法主要涉及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1.地理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在地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地理现象不易控制或改变,其条件的物理过程更只有依靠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轻松接受地理知识。 2.地理实验法:通过科学的实验,使学生可以科学的解释地理现象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消化。 3.地理调查法:我们应用较多的是城市调查,在学习城市化时,就可以利用学生自己调查,这时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地理比较法: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像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经常用到,比较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差异等等。 5.地理分析与综合法:这种方法在高考中经常遇到,在平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在鲁尔区的学习之后,就可让学生分析辽中南地区。 6. 地理归纳与演绎:这是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因为又是学生归纳的能力较差,教师一定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锻炼学生。 二、举例简述地理分布知识教学的策略? 答:这方面和地图分不开,要知道人口﹑城市﹑工业的分布,各地的气候﹑地形等,特别是在区域地理中,都要用到这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多看多练,熟能生巧。 三、何谓地理理性知识?有哪些类型?简述地理规律的含义?

答: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活动达成。地理理性知识是对地理感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属于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类型有: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 地理规律的含义:地理规律是人们对地理现象、地理景观等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表面联系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而得到的,它反映了对地理事物发展过程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认识。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地理演变规律,如四季更替的规律、人口迁移规律、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等;二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分布规律,如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地理规律对于揭示地理事物的联系,认识地理事物结构、成因、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地理学习的兴趣? 答:1.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教学:在地震带的学习中要运用汶川地震,城市化过程中可以运用身边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地理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用的。 2.多运用多媒体:这样可以直观的将地理知识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3.我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让一位学生讲一个地理故事,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多阅读,丰富知识,另外学生这个年龄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所以他们会有期待,这样对我们的课堂也是非常有效的。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展望西安的未来,使学生为城市化尽自己的力量。 五、简述实现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本方式与途径? 答:通过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具体的课程标准数量较多,但其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表述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运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原理和规律;第二.通过“运用实例、典型案例、举例”,来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 这两方面的表述,也就指出了教师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 1.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 例如,关于“水循环”这一内容,课标作以下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水圈组成进行讲述后,就可以向学生出示某一河流流域的示意图,并围绕该图,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灾害(灾害和自然灾害必考一个)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2、灾害地理学 是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3、灾害的分类 ①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灾害。②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③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原声灾害、次生灾害。 ④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温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4、自然灾害(要说明的内容和第一条一样)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再过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5、自然灾害的外在特征 ①突发性和永久性。②频繁性与不确定性。③周期下性和不重复性。④广泛性与区域性。 ★6、自然灾害的内在规律 ①灾害链(因果链、同源链、互斥链、偶排链、交叉链)。②边际效应规律(不同介质的交界面)。③灾害发生时间规律性(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各种周期、时效性、持续后延性、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7、灾害的主客体 主体:灾害本身(现象与过程本身)。客体:受灾害影响的人类。 8、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 ①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②各种周期。③时效性。④持续后延性。⑤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9、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①能量的积累和释放。②协调破坏。③分布不均匀。④沿面运动。⑤通道引诱。⑥外因触发。 ⑦多因强化。⑧空间集中。 ☆10、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答题时需要拓展) ①灾害生态系统。从地理学角度观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各类灾类、灾种的区域分异、横向交叉、灾害链及动态变化、认识各种灾类、灾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灾害风险性评价为主要内容。②区域灾害结构。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的分析,研究区域灾害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认识灾害的特征,进行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制定灾害的区域规划、研究区域防灾、减灾的措施。 11、地质灾害 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发或渐近的 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12、地质灾害的分类 ①按空间分布: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②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和复合型。③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突发性和渐进性。 13、人类与灾害的关系(也有笔记称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对立关系:①成灾客体在增多。②人为破坏作用在增加。③灾害类型在增加。④周期在缩短。 ⑤分布范围在扩大。 统一关系:①没有人就没有灾害。②灾害还可以带来某些好处。③化灾为利。④大的灾害可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14、灾害地理的研究特征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相关性。④宏观性。 ⑤应用性和群众性。 15、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①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四大洋与六大陆)、陆洋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区域地域分异规律(各种地带性差异)、地方地域分异规律(灾害的系列性与组合性)、局部地域分异规律(阳坡阴坡水热差异)。 ②系统结构理论。 自然灾害的研究要求我们应用综合性的研究 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性的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 ③横向交叉观点。 互补相连的两个区域见灾害的互相影响和联系。主要通过水问、大气、人为等过程来完成,即“遥相关”。 16、地震波的分类 ①体波(纵波和横波)。②面波。 17、震级的划分 中国地震6级:①小地震(1~3级)。②有感地震(3~4级)。③中强地震(4.5~6级)。④强烈地震(6~7级)。⑤大地震(7~8级)。⑥巨大地震(≥8级)。

《旅游地理学》作业答案

《旅游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对于一个旅游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对(A)进行测算。 A. 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 B. 心理容量和生态容量 C. 设施容量和生态容量 D. 空间容量和心理容 2、“游客的行为举止、服装衣饰将常引起虔诚教徒的不满”属于旅游对区域的( C )影响。 A. 经济 B. 环境 C. 社会 D. 文化 3、在特吉旺提出的舒适指数中,最佳旅游季节位于(B)。 A. -1区 B. 0区 C. +1区 D. +1a区 4、衡量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可用( D)来分析。 A. 季节性强度指数 B. 高峰指数 C. 回归系数 D. 地理集中指数 5、2003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我国第一关于旅游规划规范的国家标准是(C)。 A.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B.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C. 《旅游规划通则》 D. 《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 6、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C)。 A. 内动力 B. 外动力 C. 中间条件 D. 阻碍因素 7、南京夫子庙街区属于城市RBD中的(B)。 A. 大型购物中心型 B.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 C. 特色步行街型 D. 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8、当历史资料或数据不够充分,或者当模型中需要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时,这时最适宜采用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是(C)。 A. 一元线形回归模型 B. 时间序列模型 C. 特尔菲法 D. 引力模型 9、“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确定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这属于( B)的规划内容。 A. 旅游发展规划 B. 旅游区总体规划 C. 旅游区控制性规划 D.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10、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是一种( A)的旅游资源。 A. 非遍在性 B. 遍在性 C. 共性大,个性强 D. 重游率低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长江天际流”属于(C)景。 A. 雄 B. 险 C. 旷 D. 秀 12、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 C)提出来的。 A. 德国学者Christaller B. 美国学者Stansfield C. 加拿大学者Bulter D. 美国学者Stanley 13、旅游者出去旅游是为了了解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游览外地的名胜古迹。这种旅游动机属于( B)。

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 姓名:宋宗强 学院:药学院 班级:中药一班 学号:2014515159 指导老师:高素芳

中国自然灾害 摘要: 灾害指凡危害人类生命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前者形成的灾害例如地震等,称为自然灾害;后者形成的灾害例如火灾等,称为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往往带有自然变异的特征或变异的性质;目前主要的灾害类型,人类无法根除,只能预防或避免。人为灾害(有时称为人为灾害)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而成,包括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这类灾害只要人们给予重视并制止,是可以制止的。 (摘自:灾害地理学通论第一章灾害概论灾害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 (摘自:好搜百科《中国自然灾害》中国概括部分) 正文: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多年的悠久开发历史过多地改变了我国的自然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频繁的自然灾害就是这种已大为改观的人工自然、半人工自然导致的必然结果。我国人口众多,不论在历史上或今日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同时我国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大多数人口依靠农业活动而生活,众多的人口,相对匮乏的土地资源,加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迫使人们为了摆脱贫穷与落后而向大自然进行过量的索取。建国后,我国又在加速向工业化推进,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就以频繁发生的种种自然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灾害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地理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和防治对策的地理学分支学科。是应用地理学与自然灾害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学校开展《灾害地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灾害现象、认识灾害规律、研究灾害对策、探讨治理措施,培养读者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收集灾害信息、整理灾害资料、掌握研究方法;学会灾中自救、互救,减少伤亡损失;初步掌握灾害研究的野外考察方法。 灾害种类有很多。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概念: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1)暴雨:表现为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表现为内涝和渍水。(3)干旱:主要有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4)干热风:其中包括干旱风和焚风。⑸高温、热浪:表现为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⑹热带气旋:包括狂风、暴雨和洪水。⑺冷害:是

17春福师《灾害地理学》在线作业一

2017秋17春福师《灾害地理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冬小麦冻害的类型不包括() A. 入冬剧烈降温 B. 灌溉不及时 C. 冬季严寒型 D. 早春融冻型 正确答案: 2. 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不包括() A.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B. 对生物的危害 C. 对物品的危害 D. 对外太空的危害 正确答案: 3. 下列不是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的研究的是() A. 城市气象灾害变化规律研究 B. 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C. 城市道路排水工程研究 D.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正确答案: 4.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生态屏障是() A. 森林 B. 河流 C. 草原 D. 湖泊 正确答案: 5. 冰雹不伴有() A. 暴雨 B. 雷电 C. 大风 D. 飘雪 正确答案: 6. 下面哪个不是干旱的种类() A. 春旱 B. 夏旱 C. 风化

D. 冬旱 正确答案: 7. 下列不是尺度气候变化的是() A. 近代观测时期 B. 封建时期 C. 历史时期 D. 地质时期 正确答案: 8. 下列不属于森林灾害的是() A. 火灾 B. 干旱 C. 蝗灾 D. 冻害 正确答案: 9. 下列不属于沙尘源的是() A. 沙漠与沙地 B. 裸露、疏松的旱作农耕地、无植被覆盖的轮闲地 C. 大量浮沙土堆的荒地 D. 沙场 正确答案: 10. 我国的冷潮空气活动的路径不包括() A. 西北路 B. 北路 C. 南路 D. 西路 正确答案: 福师《灾害地理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下列属于冰雹灾害具有的特征的是() A. 局地性强 B. 持续时间短 C. 突发性明 D. 发生时间集中 正确答案:

灾害地理学总结

一、主要名词术语 1、灾害:是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祸的自然与人为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 3、灾害系统则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 4、灾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因上有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以后使另一种灾害不在发生的情况。 5、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群聚与时间上群发的现象,是灾害时空方面的两个标识 6、灾害群发——由于灾害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结果产生了灾害在时间上众灾丛生与少发现象,把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 7、干旱——由于较长时间内无雨或少雨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8、旱涝指数I=某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标准差。 9、寒潮——指高纬度地区聚集的强冷空气南侵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大雪、霜冻等特殊天气现象。 10、孕灾环境——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11、致灾因子——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12、承灾体——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13、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14、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 15、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各种可能性分析,称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6、自然灾害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进行评定(Assessment)和估计(Estimate)。 17、自然致灾因子多度(HD)——指自然致灾因子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 18、自然致灾因子相对强度(Hi)——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 19、自然致灾因子被灾指数(HC)——各种致灾因子影响面积的百分比 20、自然灾害成灾多度(DD)——指自然灾害灾种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 21、自然灾害频次(DF)——一定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22、脆弱性评价——面对自然灾害袭击时易于受灾的程度评价 2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 2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或观察外表法,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等进行评定和估计 25、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指超过某强度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 2、自然灾害的共同特征 自然灾害的普遍性与恒久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全球性与区域性特征 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与可预测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迟缓性特点

地理作业73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作业73) 一、选择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1~3题。 甲 乙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3.针对甲图所示区域的特点,可知该地区是全国性的( )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据此回答4~6题。 4.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 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③产业化基础好 ④劳动力数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对应的是( )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 6.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 )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唯一选择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我国某乡镇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8.该乡镇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读我国南方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9~10题。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气候灾害:由大气圈物质的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就是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由于大气成分的改变,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显得非常严重。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如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各 种物质改变了大气组成,从而使大气质量恶化,原有生态平衡破坏,这就 是大气污染。 3.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屮,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 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4.热岛效应:城市屮由燃料产生的CO 2和人为热源等原因造成的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称为热岛效应。 5.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屮,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屮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6.台风: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破坏性很大。 7.梅雨 梅雨是初夏时节,从我国长江屮下游(指湖北宜昌以东的2 6° N?3 4 ° N范围内的地带)到FI本东南部区域内,每年在春末气象气候灾害与对策夏初时节(6?7月),岀现的降水量多、降水次数频繁、阴南连绵的天气,这时正直我国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 8.干热风 干热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热害,或是高温、低湿与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综 合性农业气象灾害。右的地方称为:“火风”、“旱风”、“热干风”等。 9.寒潮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巩固提升练习:第六章 自然灾害 测评 作业(人教版)

第六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8年11月7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寒潮侵袭,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级行政区寒风凛冽、雪花飞扬,对农牧业、电力、供暖、民众出行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完成1~3题。 1.寒潮会造成() A.洪涝灾害 B.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C.南方沙尘暴天气 D.水土严重流失 2.寒潮若在春秋季来袭,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A.大风降温天气 B.高温伏旱天气 C.暴雨洪涝天气 D.干旱天气 3.我国最不易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1题,寒潮是由于快速南下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形成的,所以A错;寒潮来袭往往形成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B正确;在北方会出现沙尘天气,南方则不会出现,C错;水土流失与寒潮无关,D错。第2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侵袭,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A正确。第3题,寒潮在南下的时候,受山脉的层层阻挡及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势力逐渐减弱,海南岛的纬度低,所以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C正确。 2.A 3.C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5.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D.珠江三角洲 “地上河”,且湖泊众多,海拔较低,可能为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荆江河段地势平缓,河流曲折,排水不畅,上游的泥沙易堆积抬升河床,引发洪涝灾害。 5.B 白格村位于金沙江右岸(西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该地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堆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据材料和图,完成6~8题。 6.据材料推断滑坡形成的自然因素为() ①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②岩性坚硬的岩体

灾害地理学复习试题

1、自然灾害系统:从此角度解释中国四类自然灾害的特点。 答:由孕灾环境(E)、致灾因子(H)、承灾体(S)和灾情(D)四个要素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特点:(1)广泛性和区域性(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5)危害的严重性(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2、自然灾害链,中国主要的灾害链。 答:自然灾害链就是一系列自然灾害相继发生的现象。中国主要的灾害链:寒潮大风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台风暴雨灾害链、干旱灾害链。 3、海啸形成条件、类型及特点。 答:诱发因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塌陷和滑坡。 地震海啸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海底地震震源要浅,震级要高 (小于20~50千米、里氏6.5级以上) ②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 ③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1000米以上) 未完!!! 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有海底地震引发的地震海啸,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诱发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带来的滑坡海啸…… 海啸特点:海啸波波长非常长、能量大、传播速度快。 4、风暴潮形成条件及特点。 答:形成风暴潮一般有三个条件: 一是有利的地形,即海岸线或海湾地形呈喇叭口状,海滩平缓,使海浪直抵湾顶,不易向四周扩散。二是持续的刮向岸的大风,由于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海水急剧升降。三是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天文大潮,它是形成风暴潮的主体。当天文大潮与持续的向岸大风遭遇时,就形成了破坏性的风暴潮。 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5、台风源地、生成条件、影响。 答:源地: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其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暖水层深度要不小于60米,其温度不低于26.5℃;二、要有适合的流场(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6、龙卷风生成条件、影响。 答:强烈的暖湿上升气流、水平风,这样形成内部气压低,外部气压高的涡旋。影响:风力特别大。破坏力极强,龙卷风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有时把人吸走,危害十分严重。 7、赤潮概念,形成条件。 答: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形成条件:1)、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①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农业退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②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②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自然地理学作业和复习题

自然地理学作业(一) 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原因。如在植物——兔子——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植物减少——兔子数量减少;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兔子数量减少——狼的数量减少。这两种负反馈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 自然地理学作业(二) 为什么自然界食物链通常一般不超过五个环节? 由于物质与能量在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不断地消耗减少,通常从一个环节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物质与能量只有前面的10%。经过五个环节的传递,物质与能量几乎全部消耗光了。故一般难以超过五个环节 自然地理学作业(三) 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毛毛雨的情况:降水全部被蒸发和下渗吸收,没有径流入湖。湖泊水位将由于蒸发而下降。下降速度为:2100-(120-20)mm/yr = 2m/yr 暴雨情况:降水除下渗消耗掉20mm外,流域的100mm降水基本上都转化为径流流入湖泊,从而使湖泊水位上升。如果不考虑湖泊的水平扩张,湖泊水位上升速度为:(120-20)*10000/100 = 10000 mm /yr= 10m/yr 自然地理作业(四)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 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化——大气降水的变化 自然地理作业(五)

中国地理所有作业汇总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系统钓鱼岛东湾防空识别区GDP 温室气体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地理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2、简述我国地理区位并予以简要评价 3、简述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4、简述全球变化的表现 三、综合体 1、试述全球变化对我国自然生产系统的影响 2、试述全球变化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章复习要点 1、中国地理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及学科任务 2、中国自然地理区位及评价、经济地理区位及评价 3、中国疆界、领国、邻边省区、国际性河流、对外边界口岸 4、中国在地理上的经济地位(经济贸易分析、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分析、经济影响力分析) 5、全球变化的含义、变现及对中国的影响 6、中国应对全球变化的对策 参考资料 1、吕拉昌《中国地理》科学出版社 2、地图册 3、统计公报及年度经济分析报等 4、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雅丹地貌紫色盆地构造体系线性构造鞍山式铁矿宁乡式铁矿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南槽北脊东亚大槽大陆度干燥指数梅雨寒潮 二、简答 1、简述我国地貌(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2、比较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地貌特征差异 3、比较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形成条件的异同 4、简述我国大地构造背景及主要构造单元 5、简述我国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6、简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7、简述我国1月平均气温等温线与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规律 8、简述我国5个降水量带的划分 9、简要评价我国气候资源 三、综合题 1、试分析我国地貌形成的地址基础 2、试分析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复习要点(1) 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形配置、地貌类型组合、地貌空间格局、特殊地貌类型) 2、主要的地貌类型(山系分布、四大高原特征、四大盆地特征、三大平原特征、主要的丘陵) 3、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质基础、构造位置、构造单元、构造演化、构造体系、地面物质组成、地貌外营力) 4、我国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5、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6、我国煤、铁矿的主要成矿期、成矿类型、分布 7、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8、我国气候基本特征的形成因素分析(地理位置、下垫面的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9、我国1月平均气候等温线、7月平均气候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10、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及5个降水量带 12、我国降水集结分配的空间差异及降水变率分布 13、我国四个干湿区的划分 14、寒潮、台风(定义、形成原因、源地、路径、出现频率、出现时间、天气状况) 15、梅雨(定义、形成原因、对我国东部旱涝的影响) 16、我国气候资源评价(从农业生产角度)

2020高中地理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doc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解析: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一定形成洪灾,洪灾不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直接损失,还包括电力中断、社会秩序紊乱等间接损失。 2.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C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解析:图中所示以地质灾害为主。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再加上暴雨冲刷,会形成泥石流,这些灾害产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故①②③④应分别对应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②③可互换。 3.读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可推断( D ) A.世界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B.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均匀的地区 C.世界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 D.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地区 解析:读图可知,世界洪涝灾害在内陆地区也有较大比重,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降水不均匀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季节变化较大的地区,降水量最丰富的热带雨林地区洪涝灾害并不严重。 2013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遭遇60年最严重干旱,1 371万人饮水困难,春耕生产形势严峻。读图,完成4~5题。 4.此次旱灾( C ) A.重旱区主要位于云、桂两省区 B.主要由于夏季风登陆晚造成 C.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D.属突发性灾害,给监测预报带来困难 解析:此次旱灾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由图中得出重旱区主要位于云、黔两省,由于受西南干热风的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旱灾属渐发性灾害。 5.为防范旱灾,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B ) ①兴建蓄水工程②推广人工增雨技术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兴建蓄水工程、改进灌溉技术为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人工增雨要看天气条件;实施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旱灾的有效措施,而不是防范旱灾的主要措施。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灾害地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自然灾害区域特征及地理因素分析——以阿勒泰地区为例 ( 2011 级) 题目:论阿勒泰地区自然灾害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苏迪麦.吾布力卡斯木 学号: 10110107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中国自然灾害区域特征及地理因素分析——以阿勒泰地区 为例 苏迪麦.吾布力卡斯木(10110107)地理科学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各式各样,人文及文物环境大不相同,南北,东西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的类型多。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位于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南麓,属北温带寒冷区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而漫长。 关键词自然灾害、雪灾、阿勒泰、 引言通过学习灾害地理学这门课程,我理解到我国存在很多灾害,生物灾害,人文灾害,自然灾害等等各种灾害连续不断的威胁和损害我们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自己虽然没亲身经历过任何灾害,可是我能感受到受灾区域的所有人的痛苦。好多灾难是自然的没法完全避免,可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少。受灾区赶快重见光明,给予安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帮助那些受灾区的同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国家和政府采取措施安排他们度过难关。研究灾害的成因,分析结果,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做好预防措施。 所谓灾害,通常是指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危及人类生存条件,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人们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同时也把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表现为自然资源与环境成灾的灾害归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分为突发性和缓发性两类。突发性自然灾害则是指诸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海啸、冰雹、山体或地面崩塌等,突然发生而且给一定人群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灾害性后果的自然灾害。需要说明,大多数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其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通常也被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

16秋福建师范大学灾害地理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冬小麦冻害的类型不包括() . 入冬剧烈降温 . 灌溉不及时 . 冬季严寒型 . 早春融冻型 标准答案: 2. 气象灾害管理系统工程不包括的系统() . 气象灾害管理 . 减灾行动 . 灾害研究 . 灾后重建 标准答案: 3. 我国的冷潮空气活动的路径不包括() . 西北路 . 北路 . 南路 . 西路 标准答案: 4. 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不包括().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对生物的危害 . 对物品的危害 . 对外太空的危害 标准答案: 5. 下列不在降雹以时间分类中的是() . 午后型 . 傍晚型 . 午后傍晚型 . 上午型 标准答案: 6. 下列不是尺度气候变化的是() . 近代观测时期 . 封建时期 . 历史时期 . 地质时期 标准答案: 7. 冰雹不伴有() . 暴雨 . 雷电 . 大风 . 飘雪

标准答案: 8. 下列不属于农业干旱的是() . 土壤干旱 . 生理干旱 . 水文干旱 . 大气干旱 标准答案: 9. 我国重旱和极端干旱区主要位于() . 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 . 华北地区 . 华南地区 . 东北地区 标准答案: 10. 下列不属于沙尘源的是() . 沙漠与沙地 . 裸露、疏松的旱作农耕地、无植被覆盖的轮闲地. 大量浮沙土堆的荒地 . 沙场 标准答案: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暴雨洪水灾害的影响有() . 对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 . 对水利设施、城市和工业社会的破坏影响 . 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暴雨引起滑坡、泥石流灾害 标准答案: 2. 下列属于冰雹灾害具有的特征的是() . 局地性强 . 持续时间短 . 突发性明 . 发生时间集中 标准答案: 3. 西部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有() . 气候干燥多风 . 沙源丰富 .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 人类活动影响 标准答案: 4. 气象灾害的自然属性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