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教案(全章)

第十二章教案(全章)

第十二章教案(全章)
第十二章教案(全章)

课题12.1定义与命题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重点难点定义及命题的概念、叙述方式及命题的组成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

预习要求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

容、

方式

一、情境创设

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流思想,常常用到一些名称和术语,只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有了共识,才可以正常的交流.类似地,数学中要进行说理,必须对涉及的概念有共识,也就是需要对概念下定义.

二、探索活动

问题一

(1)什么叫“线段的中点”?

(2)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3)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设计问题一,学生回忆这些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中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定义的规则是:(1)应相等,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不应循环;(3)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4)应清楚确切.

教学中只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感受就可以了.

问题二

(1)“等角的余角相等.”与“等角的余角相等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不同?

(3)“四边形不是多边形”与“四边形不一定是多边形”又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中的句子,一类是对某一件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是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

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比如,“四边形不是多边形”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认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结合这个例子,说明凡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是否正确.

问题三请你例举一些命题.

问题四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吗?

命题(1)如果a>0,b<0,那么

b a

命题(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命题(3)如果两个角都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问题五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命题(4)对顶角相等;

命题(5)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命题(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高相等.

由于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学生可能会把这个命题分成“对顶角”和“相等”两部分,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是“对顶角”,这个命题的结论是“相等”.实际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画出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图形,于是就有不同的表述(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对照图形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表述.前一种的表述中,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完整的句子,显然不如后一种的表述清楚准确.进而引导学生对于条件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可以先画出与命题相关的图形或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写出条件和结论.

问题六在上述6千命题中,哪些命题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哪些命题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你是如何知道它们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

命题(2)、(3)、(4)、(5)是真命题,命题(1)、(6)是假命题.教学中,应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判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①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判断总是正确的;假命题:当题设成立时,判断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②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无论验证多少个例子,都无法保证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关于“反例”,将在本章第3节再做介绍,这里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反例的作用.

三、例题教学

1.一般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分为真命题与假命题。

2.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只用找出一个反例,但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必须用推理的方法,而不能光凭一个例子。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素数不可能是偶数。假命题

(2)黄皮肤和黑皮肤的人都是中国人。假命题

(3)有两个外角(不同顶点)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假命题

(4)若y(1-y)=0,则y=0。假命题

(5) 若2x+y=0,则x=y=0;

(6)若∠1与∠2是同位角,∠2与∠3也是同位角,那么∠1与∠3是同位角. (7)任何偶数都是4的倍数。

4.对于命题“三线两两相交,必有三个交点”你认为是假命题还是真命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

如:

5.请用反例证明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

如:或或等。

3.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①若ab<0,则a>0,b<0。②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③如果n是整数,那么2n 是偶数。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它们不相等。

⑤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21世纪

2、填空题:

命题“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的条件部分是结论部分是

3.解答题

将下面的语句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如果AB⊥CD,垂足是O,那么∠AOC=90 ;

(2)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能被5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是0.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商等于1

(6)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7)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五、小结

(1)说说你对命题的认识;

(2)举出1—2个命题,并分别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六、作业布置:P146/1(4)-(6) 2. 3

课题12.2证明(1)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一些问题时,由于“直观判断不可靠”、“直观无法做出确定判断”,但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的过程,初步感受说理的必要性.2.尝试用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说理必须步步有据.

3.在交流中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重点

难点

从错觉的情境中,初步领会论证的必要性.教具

预习要求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容、

方式

一、情境创设

1.观察下左图形,点A、B、C中每两点间的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用直尺等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2.观察上右面图中的两组图形,中间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哪个面积大??用直

尺等工具验证自己的猜想.

3. 直线AB和直线CD平行吗?

二、探索活动

问题一、课本以“图12—2中的一条直道、一条曲径占用草坪的面积相等吗?”由于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时,直观无法做出确定的判断,因此可以在学生广泛交流不同意见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证明”,从而感受“证明”是确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有力工具.

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想法:①因为小路曲曲弯弯,比直路长,而且处处1m宽,所以曲路的面积比直路的面积大;②作长方形草坪一边的垂线,可以把小路割补成长方形,所以直路的面积与曲路的面积相等;③换一个角度计算小路的面积——通过计算草坪的面积就知道了小路的面积等.教学中还可以选用学生有兴趣的素材,以利于学生感受说理的必要性.例如:

(1)水结成冰时,体积增加了

9

1

,冰化成水时,体积减少了几分之几? (2)如果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1圈,然后把钢缆放长10m ,你想象一下,这时钢缆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缝隙有多大?你估计可以通过一头牛,还是一只老鼠?

(3)从小明、小丽多次进行60m 赛跑中,发现小明比小丽先到达终点,而且小明到达终点时小丽总是还离终点10m .如果小明在起点处后退10m ,两人同时出发,他们能同时到达终点吗?

问题二 七年级某班的学生通过多次计算代数式222

+-x x 的值,得到了以下的一些结论:

(1)无论x 取什么数,代数式222

+-x x 的值总是偶数; (2)无论x 取什么数,代数式222+-x x 的值总是正数; (3)无论x 取什么数,代数式222+-x x 的值不是负数;

(4)无论x 取什么数,代数式222

+-x x 的值大于1.

你认为这些结论是否正确?

实际教学中,对于结论(1)、(4),学生容易发现当x=1时,这个代数式的值为1,不是偶数,从而说明这两个结论是错误的.设计判断结论(1)、(4)真、假性的活动,实质是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利用反例可以说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问题三 你能确认问题一中的结论(2)、(3)是正确的吗?

实际教学中,在判断问题一的结论(2)、(3)的真假性时,学生各自通过一些计算代数式222

+-x x 的值后,既有强力的确认结论真、假性的欲望,又有不可能无穷地计算代数式的值的无奈.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说理,从而再一次感受“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证明”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有力工具.

问题四 通过本节数学实验室的探索活动,对你探索得到的结论有什么看法?

由于学生已有通过观察、度量、猜想所得到的结论有时不一定可靠的体验,以及初步感受到“证明”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正确性的有力工具,因此学生对本节数学实验室探索得到的结论就有如何“证明”的需求,虽然学生暂时不能解决,但这个悬念促使学生向往、追求着“证明”.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不仅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一个数学结论是错误的;而且我们用“证明”的方法来确认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从而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一些数学现象.

教后记

2

1c

b

a

课题

12.2证明(2)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证明、定理的定义;证明的过程包括几个推理,每个推理应包括因、果

2.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

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具 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自主探究

1. 证明命题的步骤: (1)画出命题的图形。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

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

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把命题的题设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

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得求证的途径,写出推理的过程。

2.课本150页

已知:如图,在直线a 、b 、c 中,求证:a ⊥c ,b ⊥c 证明:

二、自主合作

1.课本151页/例1 已知: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AB//CD 、MG 平分∠EMB ,NH 平分∠END 求证:MG//NH

N M

H

G

F E

D

C B

A

证明:

2.课本151页/练一练

三、课堂练习

P151练一练

四、小结

证明几何命题的表述格式

(1)按题意画出图形;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

中写出结论;

(3)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作业布置:P154/1 、 2.

C

B A

D C B

A

课题

12.2证明(3)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含义;

2.探索并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何证明; 3.进一步熟练证明的方法和表述;

4.让学生体验从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的过渡.

重点难点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进一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和表述. 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三角形定理、及它的推论. 教具 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自主探究 1.复习回顾:

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

(3)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 二、自主合作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0”

三、自主展示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已知:

求证: 证明:

o D

C B A

A

B

C D

H

课本154页/例2

已知:如图,AC 、BD 相较于点O 求证:∠A+∠B=∠C+∠D 证明:

四、自主拓展

已知如图,在△ABC 中,CH 是外角∠ACD 的角平分线,BH 是∠ABC 的平分线, ∠A=580

(1)求∠H 的度数.

(2)若∠A=n0,求∠H 的度数.

五、小结

体会作辅助线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P154/1 、 2.

教后记

课题12.3互逆命题(1)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1.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2.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重点难点能熟练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教具

预习要求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情境创设:

写出下列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结论: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关于逆命题的定义

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另一个命题的__________.

问题: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吗?为什么?

活动二: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与同学交流。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a2=b2,那么a=b;

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举出两组互逆命题

1.原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例题分析:

例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a2=b2,那么a=b.

课本P157试一试

(四)练习:

1.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counter example). 2.判断命题“若x+y=0,则x=1,y=-1”的真假,并给以证明。

3.举反例说明命题“一个角的余角不小于这个角的补角”是假命题。

课本P158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1.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也一定是真命题吗?举例说明。

2.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也一定是假命题吗?举例说明。

3.如何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如何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4.举反例时需要注意什么?

【课后作业】

1. 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_,而第

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__。

2. 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吗?_____________.

3.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___________________.

4. 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一定成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给出下列命题:

(1)直角都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如果a+b>0, 那么a>0,b>0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角都是直角(6)如果a>0,b>0, 那么ab>0 其中,互为逆命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命题:①直角都相等;②若ab>0且a+b>0,则a>0且b>0;

③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其中原命题和逆命题都为真命题的有。

7. 判断

(1) 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 )

(2) 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也一定是真命题.( )

(3) 原命题是假命题,但它的逆命题可能是真命题.( )

8. 先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互逆命题的真假;

(1)如果ab=0,那么a=0;()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内错角相等;()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如果两个数的差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都是正数;()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并且这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如果|a|=|b|,那么a=b;

(2)任何数的平方大于0;

(3)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4)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

(5)如果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是这条线段的中点。教

课题

12.3互逆命题(2)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探索关于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互逆命题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

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教具 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 方式

一、情境创设 如图,牧童在A 处放牛,其家在B 处,A 、B 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 、B 在,且到河岸CD 的 中点O 的距离为500米,

(1)牧童从A 处把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 在何处饮水所走的路程最短?(2)最短路程是多少。。。

二、探索活动 :

如图1, AB ∥CD ,AB 与DE 相交于点G ,∠B=∠D.

问题1:你由这些条件得到什么结论?如何证明这些结论?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索问题的结论. 在下列括号内填写推理的依据.

因为AB ∥CD(已知) 图1 所以∠EGA=∠D( ) 又因为∠B=∠D(已知)

所以∠EGA=∠B( ) 所以DE ∥BF( )

问题2: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证明DE ∥BF 吗? 问题3:在图(1)中,如果DE ∥BF ,∠B=∠D ,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4:在图(1)中,如果AB ∥CD ,DE ∥BF ,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

三.例题教学:

O

D

C B

A A /、

G

A

B

F C D

E

A B

F

G D

E

C

图3D C B

A

P 图4P D C B A 例1 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分析:已知:如图(2)直线a 、b 、c ,b ∥a ,c ∥a ,求证:b ∥c. 证明:作直线a 、b 、c 的截线d

因为b ∥a(已知) 所以 ∠2=∠1( ) 因为c ∥a (已知) 所以∠3=∠1( ) 所以∠2=∠3(等量代换) 所以b ∥c( )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证明b ∥c 吗?

例2:课本P159. 四.拓展练习

证明:等角的余角相等 五、小结作业

1.如图1,AB ∥CD ,

(1)∠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用两种方法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将P 点向右移,(如图2) AB ∥CD ,此时∠A 、∠P 、∠C 三角之间存

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 如果将P 点移到图3和图4的位置,此时∠A 、∠P 、∠C 三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d

c

b a 3

2

1图1

A

B

C

D

P

图2

A B

C D

P

O D C N

M

Q

P

B

A

2.小明用下面的方法画出了45°角: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MN 、PQ ,点A 、B 分别是MN 、PQ 上任意一点,作∠ABP 的平分线BD ,BD 的反向延长线交∠OAB 的平分线于点C ,则∠C 就是所求的45°角。你认为对吗?请给出证明。

5.已知,AB//CD ,直线MN 分别与AB 、CD 交于点M 、N ,MG 平分AMN ∠,NH 平分DNM ∠,求证:MG//NH

教后记

课题

第12章小结与思考(1)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

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重点难点 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具 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

方式 一、自主探究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二、自主合作

1.把下列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 ,那么 2.举说明命题是假命题:同旁内角互补。 . 3. 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 ,结论: 4.如下图左,DH ∥GE ∥BC ,AC ∥EF ,那么与∠HDC 相等的角有 .

5.如上图右:△ABC 中,∠B=∠C ,E 是AC 上一点,ED ⊥BC ,DF ⊥AB ,垂足分

别为D 、F ,若∠AED=140°,则∠C= ∠A= ∠BDF= .

6.写出命题“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F E D

C B

A

M

H

G

F

E D C

B A

A

B C

O

三、自主展示

7.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无法确定 8.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

A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

B 、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9.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 、0

B 、1个

C 、2个

D 、3个 10.下面有2句话:(1)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2)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 )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1)和(2)(D )一个也没有 11.如图,直线1l ∥2l ,3l ⊥4l .有三个命题:①?=∠+∠9031;②?=∠+∠9032;③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正确 (C )①和③正确 (D )①②③都正确

四、自主拓展

`1.求证: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180° 已知: 求证: 证明:

2.已知:如图,在△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 求证:∠BOC=90°+

2

1

∠A 。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64/复习巩固1--6

教学后记:

教后记

(第5题)

课题

第12章小结与思考(2)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

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重点难点 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具 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自主探究

1.填空题:

(1)命题“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条件是: , 结论是: .

(2)如图1,∠1=_________,∠2=__________.

图1 图2

(3)如图2,在△ABC 中,DE ∥BC ,∠A=45°,∠C=70°,则∠ADE=_______°. (4)如图3,在△ABC 中,BE 平分∠ABC ,CE 平分∠ACB ,∠A=65°,则∠BEC=______°. (5)如图, 已知∠1 =∠2 =∠3 = 62°,则4∠= °. 图3 图5 图4

(6)如图4,∠1、∠2、∠3分别是△ABC 的3个外角,则∠1+∠2+∠3=_______°. (7)?若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度数之比为4:3:2,?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_°.

(8)如图5,Rt△ABC中,∠C=90°,AD平分∠BAC,BD平分∠CBE,则∠ADB=______°.

二、自主合作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同位角相等(B)延长线段AD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如果x>1,那么x+1>5

(2)下面有3个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其中真命题为().

(A)①(B)③(C)②③(D)②

(3)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则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何类三角形不能确定

(4)如图6,已知AB∥CD∥EF,∠ABC=50°,∠CEF=150°,则∠BCE的值为().

(A)50°(B)30°(C)20°(D)60°

(6) (7)

(5)如图7,已知FD∥BE,则∠1+∠2-∠A=().

(A)90°(B)135°(C)150°(D)180°

三、自主展示

3.解答题(1)请把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如图,DE∥BC,BE平分∠ABC.

求证:∠1=∠3.

证明:因为BE平分∠ABC(已知),

所以∠1=______().

又因为DE∥BC(已知),

所以∠2=_____().

所以∠1=∠3().

四、自主拓展

1.如图:已知CE平分∠BCD,DE平分∠ADC,

∠1+∠2=90°,求证:AD∥CB

五、自主评价

六、作业布置:P165-166/7--14 教

2

1

E D

C B

A

《电流和电路》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 (4)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15.2 电流和电路 基本思路: 导学过程(自学提纲、知识结构、典型练习选择、方法总结等)学习目标: 1. 认识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2. 知道电路有哪些部分组成和各部分作用是什么?电流形成的条件是什 么? 3. 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 认识通路、断路、短路 重点:电流的行程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图三种电路 难点:电流方向与金属导体中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的关系,短路概念 措施: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多参与多讨论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指导:用水流类别电流,并且联系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电流的形 成,运用演示和多媒体,学习通路短路断路。 教具准备:验电器小灯泡开关干电池导线等 自主学习: ●电流: 将给出小灯泡、电铃、小电动机、电源、开 关导线,分先后三次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电铃响、小电动机转,看谁最快最好! 刚才的灯泡会亮、电机会转,是因为有电流流过它们。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电流的形成:。形成电流的电荷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电流方向的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 电流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路: 电路的构成: 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1)、(2)、 电路图: 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电池和电池组 _______、________ ;电灯______;电流表_______;开关_______ ; 滑动变阻器_____________;电压表________;电阻_______;电动机 ________;相连的 导线_______________; ●电路的三种状态: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在连接电路时,常听到有通路(也叫开路)、断路、短路三种说法,这三种 情况各不相同。 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 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除了正常地切断电源, 使电路断开外,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也会出现断路。①用电路连接处接触不良;② 用电器内部断线;③电路中电流过大,烧坏保险 丝而断路。 短路是指电流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构成回路。短 路可分为整个电路短路和部分电路短路。整个电路 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图2-4),这时整个电 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 源甚至引起火灾。电源短路后,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几乎为零,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部分电路短路是指电路中某一部分电路首尾短接(图2-5)。所以,短路是电 路连接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的一种不正常情况。 当堂训练: 1、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 电子) 2、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流方 向跟自由电子(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极经过用电器流向极。 4、电路构成: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发电机、电池。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5、二极管具有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6、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源 的两极直接连在一起! 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 (1)元件用统一的符号;(2)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 件不要画在拐角处;(3)整个电路图最好呈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完整版)《简单机械》复习课教案设计

《简单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康城学校谈丽丽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学完杠杆和滑轮的新课后,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原因主要是这几个方面:1、对力臂的概念理解不透;2、做图不够仔细,力的方向容易判断错误,学生对动力和阻力对杠杆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够;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对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掌握不熟练;4、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是难点。,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完成有关的判断和计算;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学会找出动力、阻力以及力臂。通过对“错题”的判别,学会画力臂和力。 2、通过观察和交流,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质疑能力。 2、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力臂,动滑轮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杠杆和滑轮”的复习,知识点包括:杠杆、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和应用,以及两种滑轮的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判别、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呈现,理清学生的思路。指出解题过程的注意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学生读题、解题能力。

河南省郑州市中考物理《电路和电路图》复习教案

电路和电路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2)会动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区分串并联电路。 (2)通过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画图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体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找出串并联的特点和区分办法,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识别电路并会正确连接电路 难点:规范画出串并联电路、动手连接串并联电路。 【教具准备】 (分组)两节干电池、开关一个、灯泡两个,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和学法】实验探究法,转换法,对比法、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正确识别电路并会正确连接电路是学习电学的最主要技能之一,也是进行各项电学计算的基础. 电路连接涉及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2)根据实物图连接画电路图;(3)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并连接实物图. 连接电路实物图,这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实验操作技能,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现就电学实物图连接的注意事项和步骤做一下解析。一、实物图连接的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是对学生进行实物图连接时最容易出错或忽略的一些细节的总结,在实物图连接时必须要谨记。1.一一对应。实物图中各元件的位置顺序与电路图中各元件符号的位置顺序要一致,这是实物图连接最重要的一点。2.电学元件的连接。(1)导线必须连在电路元件的接线柱上。实物图连接虽然不是实际的电路操作,但我们是把它当作实际电路来模拟演练的,因此导线必须要连在接线柱上,绝对不允许连接在导线中间。(2)仪表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O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 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 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2表示。 (3)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找支点O ;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⑷标力臂(大括号)。 (4)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 1L 1=F 2L 2也可写成:F 1/F 2=L 2/L 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 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习题】1.下列测量工具没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 A.弹簧测力计 B.杆秤 C. 台秤 D. 托盘天平 2.如图是小龙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在C 处竖直向上拉,杠杆保持平衡。若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仍然使杠杆保持平衡,拉力F 的变化情况是( ) A . 变小 B . 变大 C. 不变 D.无法确定 3.(1)人要顺时针翻转木箱,请画出用力最小时力臂的大小。 (2)如图人曲臂将重物端起, 前臂可以看作一个杠杆。在示意图上画出F 1和F 2的力臂。 4. 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在A 点分别作用的四个力中,最小的是( ) A .F 1 B .F 2 C .F 3 D .F 4 5.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他的质量为56kg 。身 体可视为杠杆,O 点为支点.A 点为重心。每次俯卧撑他肩膀向上撑起40cm .( g 10N/ kg ) (1) 该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 (2) 在图中画出该同学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画出重力的力臂L 1 (3)若0B=,BC=,求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 (4)若他一分钟可完成30个俯卧撑,其功率多大

第十二章教案(全章)

课题12.1定义与命题课时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重点难点定义及命题的概念、叙述方式及命题的组成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 预习要求 板 书 设 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 容、 方式 一、情境创设 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流思想,常常用到一些名称和术语,只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有了共识,才可以正常的交流.类似地,数学中要进行说理,必须对涉及的概念有共识,也就是需要对概念下定义. 二、探索活动 问题一 (1)什么叫“线段的中点”? (2)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3)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设计问题一,学生回忆这些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中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定义的规则是:(1)应相等,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不应循环;(3)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4)应清楚确切. 教学中只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感受就可以了. 问题二 (1)“等角的余角相等.”与“等角的余角相等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不同? (3)“四边形不是多边形”与“四边形不一定是多边形”又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中的句子,一类是对某一件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是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 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比如,“四边形不是多边形”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认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结合这个例子,说明凡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是否正确. 问题三请你例举一些命题.

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5)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杠杆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的装配图;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轴转动的硬棒。 1、杠杆力避: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F2L2?F1L1 轮轴:是连续旋转的杠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使 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不改变力 的方向。 2、滑轮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即能省力又可 改变力的方向,作用在滑轮组上的动力 F=1/n(G物+G动)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n? h,其中n表示承 受重物的绳子段数,h物体上升高度。 有用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额外功:机械克服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3、机械效率? 总功: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机械效率:η= W有/ W总 一、基础练习 1,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人教版第十二章_《简单机械》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二)

《简单机械》单元测试及答案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8分)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 题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 1.关于公式G=mg有几个同学进行了下面的说明,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是质量的10倍,g取10 B.g是质量和重力的比值 C.某一地点地面物体的G和g成正比 D.在同一地点,g为定值 2.用n只定滑轮与n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去匀速提升重物G,若不计动滑轮的重及摩擦, 加在绳上的拉力是向下的,则拉力应为() A. n G B. n G 2 C. n G 2 D. n G 4 3.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两枚一元硬币 D.一本物理课本 4.月球对它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物体引力的 6 1。设想我们乘宇宙飞船从地球登上月 球,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质量为6㎏的物体,在月球表面时其质量为1㎏ B.在地球上重为600N的人,在月球表面时其重力仅为100N C.在月球表面一个金属球的密度仅为它在地球表面时的1/6 D.一根轻弹簧在地球表面将它拉长1㎝需用6N的拉力,同样这根弹簧在月球表面将它拉 长1㎝仅需1N的拉力 5.杠秤是一种常用称量工具,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秤杆左端粗、右端细,所以秤杆上刻度左端密、右端稀 B.在秤砣上吸附一块磁铁,将使测量值大于被测物体的实际质量 C.秤钩上不挂物体,用B提纽时,定盘星在B提纽处;用A提纽时,定盘星在A提纽处 D.用A提纽时,杆秤的称量范围比用B提纽时称量范围大 6.如下图所示中OA=4OB,杠杆平衡时F为( ) A.100N B.200N C.400N D.50N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一定能撬起地球 B.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试验中,一定要先调节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C.将已经平衡的杠杆两边所挂钩码都增加或减少相同的个数时,杠杆可能仍平衡 D.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是力 8.(德州市)如图2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使弹黄秤的示数变为原来的1/2,杠杆 仍然保持平衡状态,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A、把弹簧秤向左移动一个小格 B、减少三个钩码 C、把钩码向左移动一个小格 D、把钩码向右移动一个小格 9.(襄樊市)如图1所示的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C 10.(重庆市)如图4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 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你认为合理的是 ( ) A.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 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 C.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对它做了功 D.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11.如下图所示,要把杠杆一端提起来,用力最小的是( ) A.F1 B.F2 C.F3 D.F4 12.把一个石柱拉上台阶,在无滑动时,如右上图所示,最省力的施力点及施力方向应是 ( ) A.a B.b C.c D.d 13.如下图所示,物体的重力为G,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前进,这时物体受到摩擦力 的大小是( ) 图2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简单机械》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杠杆的有关概念,能识别并区分杠杆,会进行力臂的相关作图,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识别、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明确三者的关系。 W有 ( 2)会W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 W有 重点:会用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 W 总 难点: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一、杠杆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_______ 、 ___ 、____ 、____ 、____ . 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都叫杠杆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 ___________ . 公式表示为:_ . 杠杆的分类: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2) 费力杠杆:L 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F2.特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分别举例. 力臂:从____ 到_________ 的距离. 最长力臂是______.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开始时要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目的是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然后调节____,使杠杆在____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容易测出力臂的大小. 二、滑轮定滑轮:工作时中心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滑轮,它 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___ ,其特点是 不能___ ,但可以_____ . 动滑轮:和重物______ 的滑轮,实质是 ____________ 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___.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滑轮组的优点是:省力,并可以改变力方向,但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升高的高度h 的关系是s=__h. 注意:我们讨论的机械分为理想机械 (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和实际机械,两者力之间的关系式不同,但距离和速度关系相同 三、轮轴和斜面 轮轴: 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实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生活中的_ 、等属于轮轴.当把动力施加在轮上,阻力施加在轴上,可以省, 也可以,但费了. 生活中的轮轴:门把手、方向盘、螺丝刀、水龙头、扳手、自行车脚踏 车把、手摇削笔器辘轳、辘轳等 当把动力施加在轴上呢? 斜面: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短路、断路、通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结合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 ·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搜集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和电路元件,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对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只能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受的信息。所以,电流的形成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知识,一般来说知道了就会了,但是对于技能,“知”和“行”之间往往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电路图和电路的对应关系,即“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和“根据电路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 实验是学习电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本节中,对电流、电路和电路图的认识都是以学生连接的电路为前提的,因此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连接电路,组织讨论。 【教学策略】 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体现重兴趣培养,重过程探究,重思维训练,重知识应用的思想。为实现这一理念,突破本节重难点,达成本节学习目标,我将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和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让学生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法构想: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路组装、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教学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电池、小灯泡、小开关、导线等若干。 【教学程序】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填空题 1.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的杠杆.如图1所示,要剪 开铁皮,应该用 最合适,剪纸或布时,应该 用 最合适,要剪树枝,应该用_______最合适, 省力杠杆是_________,费力杠杆是__________。(选填对应的标号) 2.下列工具中①天平、②扳手、③镊子、④羊角锤、⑤裁衣剪刀、⑥瓶盖起子、 ⑦筷子、⑧钓鱼杆等都是简单机械,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属于等臂杠杆的是 。(填序号) 3.如图2所示,在用杠杆撬石头的过程中,该杠杆属于_____杠 杆(选填“省力”、“费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用力 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该人想用更小的力撬起石头,那么他的手应 该向__________支点O(选填“远离”或“靠近”)方向移动 4.滑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需要改变力的方向时,要使用 (选填“定滑轮”或“动滑轮”);在需要省力时,要使用 (选填“定 滑轮”或“动滑轮”)。 5.学校升旗仪式上,当升旗手缓缓向下拉绳子时,国旗就会徐徐上升,这是由 于旗杆顶部有一个_____滑轮,它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工人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把重240N 的物体提高1m ,所用的拉力为150N , 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若不计摩擦,则动滑轮的重 为 N 。 6.一台起重机将重3000N 的货物提高3m 。如果额外功是3000J , 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J ,机械效率是______。 8.利用如图4所示的滑轮组,在5s 内将重为360N 的物体匀速 向上提起2m ,作用在绳端竖直向上的拉力F 为150N ,该滑轮 组的机械效率是 ,拉力F 的功率是 W . 9.物体重1OO0N,如果用一个定滑轮提起它,需要用 N 的力,如果 用一个动滑轮提起它,又要用 N 的力(不计摩擦及滑轮自重)。 10.如图5所示,一个人要拉起比他体重大的重物,用定滑轮行吗 , 应该怎么办: 。 二、选择题 11.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筷子 B.瓶起子 C.镊子 D.天平 12.如图6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想使杠杆平衡,A 处钩码应挂 ( ) 图2 图1 图3 图4 图5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1节 杠杆教案

第一节杠杆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 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 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十二章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23次课第十章第一、二节学时: 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 第12章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第一节农田杂草的概念与危害 ▲概念: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广义地说,杂草是指长错了地方的植物。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凡害大于益的植物都可称为杂草。 ▲危害:①与农作物争水、争肥;②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干扰作物生长;③杂草是作物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④杂草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⑤防除杂草将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⑥杂草混杂在收获物中;食用后影响人畜健康;⑦影响水利设施。 第二节除草剂的选择性与使用方法 一、除草剂的选择性 概念:除草剂只杀杂草不伤作物,或只杀某种或某几种杂草而不伤害其他杂草和作物的特性。 原理: (一)形态选择性植物由于形态的差异,即生长点位置、叶片形状、表皮结构、叶片直立程度等的差异导致对药剂附着或吸收量的不同,从而产生的选择性。 (二)生化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所经历的生物化学反应差异而产生的选择作用。 1.酶促活化作用这类除草剂本身对植物并无毒害或毒害较小,但经植物体内代谢后成为有毒物质。如用二甲四氯丁酸防除豆田中的蓟、藜等阔叶杂草。 2.除草剂的钝化作用除草剂本身虽对植物有毒害,但经植物体内酶或其他物质的作用,则钝化而失去活性。由于药剂在不同植物中的代谢钝化反应中速度与反应程度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选择性。如用敌稗防除稻田的稗草。 (三)生态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部位和植物生育时间的差异,从而安全有效地防除田间杂草。 1.位差选择性利用作物和杂草根系、种子在土壤中分布深浅的不同或利用作物和杂草生长部位的不同形成的选择性。 2.时差选择性利用杂草与作物发芽、出土时间差异或施药与播种的时间差异所形成的选择性。 二、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一)按施药时间分播前处理、播后苗前施药、苗后处理。 (二)按施药对象分土壤处理、茎叶处理。 (三)按施药方式分涂抹施药、撒施、泼浇、滴灌、点状施药。 三、稻、麦、棉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篇一: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以前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课时,往往是直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漫画,学生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编着小故事,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来,学生积极性虽然也很高,但是就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却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口说脑筋想的权利,学生是观众,老师是演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没有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而把学生推到前台去,没有能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不失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放在今天再来看,不仅不能算是理想的设计,很可能还会被当作反面的典型来分析。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致认为,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后,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应该是积极性比较高的,估计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认识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问题,以前我们大都是教师由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积极性一般,热情不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去知道相关知识,并且觉得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后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现在组里经过研究商讨,改为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

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就是本组教师各自在课堂中实践,检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可。下课后,老师们都就自己的课堂谈了自己对这样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问题仍集中在导入新课上,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改过以后,都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每个班几乎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以往上课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来讲台上露一手,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动手能力都比较好,也给他们展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居然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羡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难得的笑容。好象觉得物理学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也让老师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料中的好局势,倒是决大部分班级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场,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起来展示自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少数班级有个别学生起来说,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冷静思考以后,认为问题在于,学生以前吃现成的饭的时候多,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赶进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在理科的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接受这种一下子

九年级物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初步培养学生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4)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例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使学生得到安全用电的初步教育。 【教具及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初中物理电学磁性元件一套,1.5v干电池60节,2.5v的小灯泡(灯座)60个,开关60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激 趣 引 入

2014八年级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测试题

2014八年级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如图14所示,小明分别用甲滑轮、乙滑轮把重力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则( ) A.使用甲滑轮可以省力 B.使用乙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C.使用甲滑轮做的有用功多 D.使用乙滑轮的机械效率为100% 2.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 要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试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2) 如图所示的曲棒,ABC可绕A点的转轴转动,请画出要使曲棒ABC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时所需最小力的示意图。 3.用下列简单机械,使重力同为G的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不计摩擦、机械自重及绳的重量,其中用最小的是( ) 4.如图l4所示,用沿竖直方向的绳子吊一光滑球靠在墙上,球处于静止状态。请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5.如图(甲)、(乙)所示是由相同的滑轮组装的滑轮组,甲乙两人分别用两装置在相等时间内将质量相等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空气阻力、摩擦、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均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拉力是乙的拉力的3倍 B.甲拉力的功率大于乙拉力的功率 C.乙拉绳子的速度大小是甲拉绳子速度大小的2倍 D.如果考虑滑轮质量,图甲装置的机械效率比图乙的小 6.下列所示工具中,使用时不能省力但能省距离的是 () A.动滑轮B.订书机C.羊角锤D.镊子 7.电气化铁路的输电线常用如图4的方式悬挂在钢缆上。钢缆的A端固定在电杆上,B端通过滑轮组连接在电杆C上。 (1)配重D是3个混凝土圆盘,每个盘的质量是15kg。按图示的配置,钢缆在B端所受的拉力是N。(不计滑轮和钢缆的质量,g=10N/kg) (2)如果只考虑B端的牢固性,本来可以把它直接固定在电杆C上,也可以用一个很硬的大弹簧连接B和C。实际上却用滑轮组来连接,这样做的好处是,以保证措电器与输电线接触良好。 8.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动重500N的物体在水平支持面上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物体所受摩擦力是物重的0.2 倍,问: (1)若不计机械自重及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则拉力F是多大? (2)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90%,则F的大小是多大?(保留一位小数) (3)可见,使用滑轮组时可以省力不能省功,在物理学中这一原理称为。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教案(全章)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全章)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五要素; 2.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会判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4.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 5.知道滑轮组的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6.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7.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学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计算,同时结合受力分析解决综合的力学问题。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杠杆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可以是直的硬棒,如撬棒等;也可以是弯的,如羊角锤。 2.力臂的画法: (1)明确支点,用O表示 (2)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 (3)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4)用两头带箭头的线段标示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写上相应的字母L1(或L2) 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要点诠释: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1L1= F2L2;杠杆的平衡不是单独由力或力臂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乘积来决定的。

2.杠杆分类: (1)省力杠杆:L1>L2,F1<F2。 这类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L1大于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小于阻力F2,即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但是实际工作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大,即要费距离。如撬起重物的撬棒,开启瓶盖的起子、铡草用的铡刀等,都属于这一类杠杆。 (2)费力杠杆:L1<L2,F1>F2。 这类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大于阻力F2,即要用较大的动力才能克服阻力完成工作,但它的优点是杠杆工作时,动力移动较小的距离就能使阻力移动较大的距离。使工作方便,也就是省了距离。如缝纫机踏板、挖土的铁锨、大扫帚、夹煤块的火钳,这些杠杆都是费力杠杆。(3)等臂杠杆:L1=L2,F1=F2。 这类杠杆的动力臂L1等于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等于阻力F2,工作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定滑轮就是等臂杠杆。 要点二、滑轮及滑轮组 1.定滑轮:如下图甲所示,我们可把一条直径看成杠杆,圆心就是杠杆的支点,因此,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定滑轮的特点是它的转轴(支点)不随货物上下移动。 2.动滑轮:如下图乙所示,特点是它的转动轴会随物体上下移动,它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它的转动轴是阻力作用点。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使用定滑轮虽然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给工作带来方便。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 4.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起来的,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费距离。我们可以在知道或算出滑轮组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的情况下组装滑轮组,可以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先确定绳子的一端是挂在动滑轮或定滑轮的钩上,再由里向外顺次绕线。 要点诠释: 1.忽略绳重和摩擦,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G G F n + =动 物; 2.物体上升的高度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的关系:s nh =; 3.时间t内,物体上升高度h,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物体移动的速度 h v t = 物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 速度 s nh v t t == 自 ;所以物体上升的速度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关系:v nv = 自物 。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1 杠杆 主备人:龚树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一、杠杆及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准确把握杠杆概念,正确画动力臂、阻力臂,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方案

知新 1、阅读教材“杠杆”,完成下列问题: (1)一根硬棒,在的作用下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有关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 动力:的力。 阻力:的力 动力臂:从的距离 阻力臂:从的距离 2、阅读教材“杠杆的平衡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用公式表示为: 3、阅读教材“杠杆的应用”,完成下列问题: (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费。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教学建议: 二、课堂导学方案 教学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 1、学生观察教材甲、乙、丙,理解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作用下能够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自学课本“杠杆”部分,观察下图,熟杠杆的五要素: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示例之一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示例之一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示例之一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根据电路画出串、并联电路图; 3.会根据电路图模拟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教给学生连接电路的规范和技能。 (二)教具 6伏电池组,2.5伏小灯泡3个(带灯座),电铃一只,单刀单掷开 关3个,绝缘导线10根;自制电路示教极(板上固定有12个接线柱,如图1所示)。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我这里有一些电路元件(出示准备的元件),请同学们准备好,分别到黑板前来画出一个元件的符号(教师顺次一个个地出示元件,同时指定几个学生分别把符号画于黑板右侧)。 2.新课教学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用这些元件连成两种常用的基本电路,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弄清它们的连接特点和电流特点。 板书: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教师:现在我们要把�只电灯泡、一只电铃、一个开关和电源组成电路,使得开关断开时,灯不亮、铃不响,开关闭合时灯亮铃响。(教师根据图2按照连接电路的规范在示教板图1上用接线柱l-8组成串联电路,但图2先不板画出来,接着演示电路的效果。) 教师:这个电路实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现在请大家对照实际电路把它的电路图画出来(可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巡视检查和评论学生所绘电路图。 教师:我们看到,这些元件是一个接一个地顺次连接在电路中的(配以手势)。像这样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大家想一想,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是怎样流过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呢?(请一名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画的电路图上标出电流的流向,然后指导学生看本节课文第一段。教师板书概括。)板书:串联电路连接特点:各元件逐个顺次接人电路。电流特点:电流无分支。 (在板书“电流无分支”时,教师同时口述;就是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 教师:像刚才这样用一个开关使电灯、电铃同时通、断电的效果只有用串联电路才能实现吗?能想出另一种接法的电路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