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

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培养学生总结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填写乾隆武则天无字碑,正确评价武则天。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使学生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使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使学生认识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武则天的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之亡”的道理;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总结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学生领着复习:什么是“贞观之治”?是由谁统治的?

(二)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1、对于武则天,你了解多少?

2、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分析:

1、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回答,从学生提供的信息了解了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农业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人才上:能破格用人,要用有才能的官员:如宰相狄仁杰就是其选用的有名的贤相。那么,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对于第二个问题,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唐玄宗,你采取哪些措施?

此问题学生是想像回答,只要想像合理都应表扬。(这一回题学生回答很精彩)有的同学说:减轻兵役、徭役,这样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产量就会提高,人民的生活就会改善。有的说:要重用人才,因为身边只有具有才能的人才能为你出谋划策,向你进治理国家之策,国家政治才能稳固,经济才能发展。有的说:田地包给老百姓,老百姓只上交一部分税,其余一部分归自己所有,能调动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的新发展,这样再回到第二个问题上来,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由学生补充讲述唐朝衰亡的史实,以便使学生对唐朝兴衰有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分析唐代兴衰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再请同学思考:唐代的兴衰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学生自由回答……

最后学生总结:用人要用德才兼备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4、通过隋朝和唐朝比较分析隋亡唐兴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政治开明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安定又起了决定作用)。

接下来请同学思考:结合实例谈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学讲得十分热烈)

1、中国加入WTO就是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2008年申奥成功也是突出例子,我国能成功举办奥运会充分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将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商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3、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给整个美国带来了恐惧和不安,不知有多少人永远不会回到让他们无比留恋的家里和亲人们团聚了。而美国的经济必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4、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这冲突不仅不能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冲突会激起更大的反抗怒火,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报复行为。那么,又何谈经济发展呢?

5、政治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唐朝社会经济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1)农业生产:主要讲述发明与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3)人口 (4)疆域

(四)总结:

唐朝由于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而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我们今后的启示: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重用贤才。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必须国家安定、稳固,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反过来,经济水平提高了,GDP上升了,国家才能进一步安定。

(五)评价:

这堂课采用公开评价和个体自我评价两种,公开评价即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三个组,得分最高的为优胜组,各个组选组长。组长在课堂上随时记下组员的得分情况,这样在进行公开评价时就有依据。

个体自我评价,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搜集资料的情况;

2、上课发言的情况;

3、上课同学间讨论的情况;

4、课后写小论文或自制历史小报的情况

在这四项当中,只要有一项十分突出就可得满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活动的(比如上课未发言)可以课下准备另一个活动来弥补。(如课下找资料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联系当今考试的实际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的了解,感知科举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想象唐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举制焕发的活力,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衣食住行时尚,学生通过相声表演体验想象唐朝人的生活,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多媒体演示图片,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难点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首先,同学朗诵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生:(略)朗诵会现在结束,请同学们上交课下作的课本P19自我测评与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成绩册。

师:今天我们学习

师:(演示课题)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师:(演示江南贡院图)这是什么地方?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这是什么拓本?

生:(略)

师:这是大雁塔进士题名帖拓本。 22号同学请回答:什么叫科举制?科举制是什么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回答课本P20 想一想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1材料。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王定保:《唐摭(zhi)言》生:(略)

师:唐太宗为什么要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生:(略)

师:(演示唐三彩文官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三彩文官俑。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请回答:科举制有什么好处?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5材料阅读。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anfu)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生:(略)

师:同学谈谈,读了这段材料,你怎样看科举制度?怎样看现在的考试制度?

生:(略)

师:(演示唐代面食)这是什么时候的面食?

生:(略)

师:这是唐代面食。请同学们看P24你知道我国古代食用面食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二自然段。

生:(略)

师: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唐代物质生活情况。

师:(演示唐朝陆羽写的《茶经》)这是何时何人写的一本什么书?生:(略)

师:这是唐朝陆羽写的《茶经》。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三自然段。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饮茶的情况吗?

生:(略)

师:(演示唐戴帷帽骑马女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戴帷帽骑马女俑。同学朗读课本P22正文第一自然段。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骑马出行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出两个人表演一段相声《衣食住行时尚》

乙:好久不见了

甲:好久不见了!

乙: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啊?

甲:这是唐装啊!

乙:唐装?

甲:对呀,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呀,

乙:是吗?

甲:我现在已把唐朝乐队奉为我的偶像,做为唐朝人感到无比骄傲。乙:你成了唐朝人了?

甲:对呀!

乙:那好,我考你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穿什么呢?

甲:没看见么?头戴胡帽、身穿胡衣、脚蹬胡靴。

乙:那你们唐朝人都吃点什么呢?

甲:吃啊,问对了,好东西可多了,饺子、胡饼了,最好吃的是毕罗。乙:毕罗是什么呀?

乙:就是那种用手抓起来,吃得很香的哪种饭?

甲:就跟没说一样

乙:那你们都喝什么呢?

甲:刚吃完就喝呀?

乙:说一说么

甲:我们是边吃边喝(做喝动作)

乙:咖啡?

甲:(摇头)

乙:牛奶?

甲:(摇头)

乙:冰红茶?

甲:还酸奶呢?是茶。

乙:茶呀!

甲:以茶待客、以茶会诗这已成为我们唐朝流行的总趋势了

乙:那么早你们就饮茶了?

甲:不知道有一本书叫《茶经》的书么?

乙:《茶经》?我听说过有《诗经》、《书经》、《圣经》,没听说还有什么《茶经》啊!

甲:你怎么这么没文化呢?我们唐朝有个叫陆羽的,《茶经》就是他写的关于茶的专著。

乙:那我今天晚上去你家品品这一千多年历史的茶

甲:告诉你,跟着我你就长学问吧!

乙:我再问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住哪儿啊?

甲:象我这样从上到下都是名牌,当然住高楼厅榭了

乙:高楼厅榭呀,那象我这样的人呢?

甲:你呀?也就住小平房吧!

乙:怎么会这样呀?

甲:当然了没给你整小山沟就不错了

乙: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乙:问问么?你看现在的人都化妆,你们那时候也化妆么?

甲:你一提这个我就激动,我们化得可好看了,红色颜料涂在脸上,头上梳着高高的椎髻,嘴唇涂得黑黑的

乙:哇,好酷呀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出门都怎么走啊?

甲:(做骑马动作)

乙:骑马呀

甲:你真聪明。

乙:衣食住行你们唐朝人都那么时尚,真羡慕你们的生活!

师:(演示唐鸵鸟石刻和唐昭陵六骏·拳毛騧(guo))这是两幅什么石刻?

生:(略)

师:这是唐鸵鸟石刻和唐昭陵六骏·拳毛騧(guo)。回答P23想一想鲁迅在提到“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时说:“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鲁迅为什么把昭陵上“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当作唐代豪迈闳放的象征?这是一道比较难的思考题,如果你答不出来,可以向其他同学求援。

生:(略)

师:这是什么图?

生:(略)

师:这是唐代驯马图。同学朗读课本P23材料。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韦尔斯:《世界史纲》

生:(略)

师:请结合唐朝的史实谈谈你学习这段材料的体会。

生:(略)

师:请朗读课本P23正文第一自然段

生:(略)

师:首先举例说明这段课文,再简单总结归纳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生:(略)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比较突厥和回纥两个民族在生活、文化方面的异同,培养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过重大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3.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学生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唐朝对西域、西南和东北的管辖,说明以上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一、导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