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种多次波压制技术提高可燃冰地震识别

多种多次波压制技术提高可燃冰地震识别

多种多次波压制技术提高可燃冰地震识别
多种多次波压制技术提高可燃冰地震识别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

I ndustrial Constructi on Vol 140,No 12,2010 工业建筑 2010年第40卷第2期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 3 尹 犟 易伟建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长沙 410082) 摘 要:适当考虑结构对于地面运动随机过程的影响,将结构影响因子β(T )引入谱密函数表达式中,得到一种修正的随机地震动模型,并对该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根据规范谱等效原则标定的结构影响因子物理意义明确、应用方便;由修正模型得到单自由度体系加速度反应均值谱与现行规范谱吻合良好。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及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及动力可靠性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随机模型;抗震规范;结构影响因子 STU DY O F EARTHQUAKE RAN DOM MOD EL BASE D O N SE I S M I C D ES I GN COD E FO R BU I LD I NGS Yin J iang YiW eijia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f ocuses on obtaining a modified earthquake random model by intr oducing the structure affecting fact or β(T )int o s pectral density functi on with app r op riate considerati on of the structural effect on random p r ocess of gr ound moti on .Besides,the key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are studied in details and calculated by nu merical method .The nu 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affecting fact or,deter m ined by the equaling rules t o code s pectru m,is clear as a noti on of physics and easy f or app licati on .I n the mean ti m e,the random mean s pectru m of S DOF syste m derived fr om the modified model are well agreed with the code s pectru m.The random model p r oposed in the paper is of relatively high accuracy and possess br oad p r os pects of app licati on,which will p r ovide random seis m ic res ponse analysis and dyna m ic reliable design with dependable references . Keywords :seis m ic random model;seis m ic code;structure affecting fact or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78064)和湖南省科技厅计划重点资助项目(06FJ3003)。 第一作者:尹犟,男,1976年出生,博士研究生。 E -mail:yinjiang2001@yahoo https://www.doczj.com/doc/008126672.html, 收稿日期:2009-03-25 近10余年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而准确的评估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则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关键环节。由于地震造成的地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随机过程,因此评估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必然涉及到结构随机振动及可靠度方法。G 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的设计谱是以地面加速度峰值PG A 为基准标定的反应谱。即:首先将大量实测地震记录统 一缩放至某一概率分位点对应的PG A 水平(多遇地震超越概率约63%,罕遇地震超越概率约2%~3%),随后选取多个离散周期点T i 进行单自由度体 系时程分析并将计算结果的平均值连成曲线,对其进一步平滑、修整后即得标准的设计谱。从概率意义上讲,这类反应谱未考虑除PGA 之外的其他因素 (如频谱、持时)对结构随机反应的影响,可将其理 解为一定场地条件、一定地震动强度(PGA 水平)下结构的均值反应,无法直接应用于基于概率的结构 性能设计及评估。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对已有 的地震动随机模型[1-3] 进行了参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随机极值理论建立了随机地震反应谱[4-5] 。然而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由随机方法得到的均值谱与规范谱之间并不能保持很好的一致[5]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1)由于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性,传统的随机地震动模型中未考虑这一因素;2)为得到完全平顺、光滑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建立规范反应谱时对结构最大加速度反应均值作出了某些小的技术性修整,只能将其视为理想状态下的均值反应谱。 85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附件2 各种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目前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里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目或手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生后监测地震发 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上述几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生的一切信息,救灾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其他的监测手段统称为前兆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一、地震监测、GPS监测 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

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 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高原隆起,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力学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而言,这种紧迫性尤为显著,因为我国地震台网,尤其是地震前兆网,存在着严重的三个主要缺陷: 第一,自1988~1999年,我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3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若以东经105°为界,西部地区发生8次,东部地区为1次,为8∶1。可是,在东经105°以西,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台网布局极为稀少。一个释放地震能量90%以上的地区,台网过稀,无疑浪费了宝贵的地震信息的天然资源,大大延迟了人类的实践,从而延缓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进程。 第二,全国地震前兆台网都是以“点测”形式进行相对变化量的日常观测,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台站之间数据没有相

地震识别砂体技术

第一节河道砂体形态研究 河道砂是河流相储层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场所,因此河道沉积的研究比较系统和深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针对研究目标和对象有现代河流沉积、露头剖面砂体、石油钻井三种不同研究体系。因研究的对象和目标的差异,对河道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的侧重,因侧重面的不同导致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差异。利用现代河流沉积和露头沉积研究成果去认识古代河道容易导致认识的偏差,人们对古代河道的认识停留在用现代河流臆测古代河流的程度上;对聚集油气的河道砂体的认识则受勘探阶段和钻井密度的限制,在不同的井网密度阶段下,对河道砂体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利用与汪家屯气田河流沉积有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河道砂体沉积环境、形成过程、保存条件,总结砂体的四维时空规律,充分认识汪家屯气田河道砂体在空间上可能的展布规律和存在的三维几何形态,通过地震属性成像技术和属性数字地质统计相关分析,从几何形态模型和数字地质方面,识别河流沉积保留下的砂体。 1.国外研究现状 河流分类Leopold(1957)和Wolman(1957)最初将河道体系划分为顺直河、辫状河和曲流河,已为沉积学者所通用。Schumm(1968)根据搬运方式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案,将河道分为三种类型:即悬载河、混载河、底载河,对现代河流较适用,对古代河流意义不大。B.R.Rust(1978)对河型分类,分为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顺直河,这一方案在石油业得到广泛认可。 早在50年代Leopold(1957)和Wolman(1957)就建立了河道宽度和曲流带长度的关系以及曲流半径和曲流长度的关系,Strokes(1961)测量了Mesaverd 组河道砂体大小,厚0.6-30.5m,宽1.5-61.0m,长4.5-12km。 Knutson(1971,1976)研究Colorado西部河道砂得出曲流河的宽厚比为14:1。Campbell研究新墨西哥Morrison组Westwater Canyon 砂岩段,总结低弯度辫状河,单个河道平均宽度183m,厚度4m,厚宽比46:1。 Cowan(1991)研究表明,如果砂岩厚度大于12m,就是由几个河道砂体复合而成,指出辫状河道体系平均宽度500m,厚度7m,厚宽比70:1。在曲流河点坝中一个侧积体的最大宽度大致是2/3河宽。 以上河道砂学者的研究现代沉积、露头,还是停留在对河道的静态平面二维或者是剖面二维认识认识上,虽然对于河道的认识有指导作用,但对储集油气的河道砂来说研究还很不够。 只有对砂体的三维空间几何形态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识别和寻找河道砂体。 2.大庆油田钻井研究砂体平面形态 钻井研究河道几何形态需要有足够的井网密度,钻井揭示河道是一维的,多口井连的剖面是二维,无论研究的如何精细也不能给出河道在空间的展布几何形态,只有在满足研究需要的足够大的一定区域和密集井网的测井、录井、取心充足的资料背景下,通过特定的砂体对比和组合手段,才可能完整认识保留下的河流沉积砂体类型、微相、三维形态。我们有幸得到了大庆萨中开发区高密度的井网砂体资料。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为萨尔图油田中部,面积116km2,萨、葡、高油层高密度的井网为认识砂体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高、葡、萨油层是在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早期,松辽盆地由水退转水进

高层建筑地震作用计算的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文章编号 5777=4>4?!6758"75=7753=57!"##57<5@774A B587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6753e I75 作者简介 苏成 5?4> ! 男 广东潮阳人 工学博士 教授 X=O'+( 0K0J2$^20$/:1,$:0& 收稿日期 675@年3月 3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地震波法)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地震波法)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地震波法)现场检测。 2 执行标准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C22-2009);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 9217-2015); 经批准的施工设计图纸及变更设计文件。 3检测目的 (1)进一步查明前期没有探明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预防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等灾害性事故发生,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施工安全。 (2)根据预报成果,及时为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为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减少盲目施工,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动态投资控制提供地质依据;

(3)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为隧道贯通后长期安全运营提供资料。 4仪器设备 TRT7000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 5资料收集 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 (1)各隧道地质勘查总报告 (2)工程名称、隧道设计施工图纸; (3)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名称; (4)施工期间钻孔出现异常情况等相关资料、记录; 6试验检测过程 6.1 检测方法 6.1.1检测原理 TRT是隧道地震波反射层析成像技术的简称,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当地震波遇到声学阻抗差异(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界面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声学阻抗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地质岩层界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反射的地震信号被高灵敏地震信号传感器接收,通过分析,被用来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位置及规模。 6.1.2震源与测点布置 TRT的震源和检波器采用分布式的立体布置方式,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

TMD多点控制体系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虚拟激励法_朱以文

收稿日期:2003-10-26; 修回日期:2003-11-22 基金项目:国家电力公司资助项目(KJ 00-03-26-01) 作者简介:朱以文(1945-),男,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和结构防灾减灾研究 文章编号:1000-1301(2003)06-0174-05 TM D 多点控制体系随机地震响应 分析的虚拟激励法 朱以文,吴春秋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对于频率分布密集或受频带较宽的地震激励的结构,其响应不再以某一单一振型为主,须考虑采用多点控制。本文对受T M D 多点控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文中建立了带有多个子结构系统的以模态坐标和子结构自由度为未知量的统一运动方程。针对所得方程为非对称质量、非对称刚度、非经典阻尼的情况,本文给出了使用直接法求解的格式。地震随机响应分析采用了虚拟激励法,可以考虑各振型之间的耦合项,计算量小且精度高。本文的方法适用于带有多个子结构的系统的一般性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点控制;主结构;子结构;随机地震响应中图分类号:P315.96 文献标识码: A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for random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of control system with MTMD ZH U Yi -wen ,WU Chun -qiu (Civi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chool ,W 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 A bstract :The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is no t constituted with one sing le mode shape w hen the frequency distri -bution is dense o r the earthquake excitation 's frequency band is w ide .At this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multi -point control sy stem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s w ith M TMD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he uniform dynamic equation w ith mode coordinate and slave system 's DOF as variables is established fo r the system w ith multi slave sy stem .The equatio n has asy mmetric mass m atrix ,asymmetric stiffness matrix and nonclassical damping m atrix ,and the direct solving format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random earthquake response is studied by using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thus the coupling items between modes can be considered .The calculation is cheap and precision is high .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adaptable to the general case of the sy stem with multi -slave structures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wo rth .Key words :multi -point control ;master structure ;slave structure ;random earthquake response 1 引言 对于高层建筑、大跨桥梁、高耸塔架等高柔结构采用TMD (Tuned Mass Damper )减小风振及地震响应是有效的,这一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TMD 对建筑结构的功能影响较小,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控制元 第23卷第6期2003年12月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EA RT HQ UAK E ENG IN EERI NG A ND ENG IN EERIN G V IBRA T ION V ol .23,No .6 Dec .,2003DOI :10.13197/j .eeev .2003.06.028

地震监测中异常次声波的识别方法

V ol 35No.1 Feb.2015 噪 声与振动控制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第35卷第1期2015年2月 文章编号:1006-1355(2015)01-0240-04 地震监测中异常次声波的识别方法 左明成,武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地震异常次声波的监测是地震监测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该次声波在接收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噪声的干扰。为了找到一种地震异常次声波识别监测的有效方法,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次声波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按照去噪、特征抽取、信号筛选、分类决策的过程鉴别异常的次声波。在实验中此方法和思路不仅仅得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而且在监测过程中也可识别出矿山爆炸信号和巴东地震次声波信号。从而说明该方法是地震次声波自动识别与监测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不仅可以较大地减轻地震监测的工作量,实现异常次声波的自动监测,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地震的震前监测程序之中。 关键词:声学;信号分析;地震监测;地震次声波中图分类号:TB132;TN911.6;TP1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1335.2015.01.049 Recognition Method of Abnormal Infrasound in Earthquake Monitoring ZUO Ming-cheng ,WU Y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Computer College,W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Monitoring the earthquake abnormal infrasound is the important means for seismic monitoring,but the infra-sound is often disturbed by many noises in the receiving process.In order to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abnormal sound recognition in seismic monitoring,the collected infrasound wave data was analyzed.With the process of de-noising,feature extraction,signal filtering,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sion,the abnormal infrasound was detected.Application of this idea and method can get a better recognition effect in the experiment.As an example,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mine explosion signal and Badong earthquake infrasound signal.I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automatic recogni-tion and monitoring of earthquake infrasound.This method can realize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abnormal infrasound effec-tively and economically,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monitoring programming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some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ring. Key words :acoustics ;signal analysis ;seismic monitoring ;seismic infrasound waves 地震发生时震源会向大气中辐射有明显特征的异常次声波[1–3],这为异常次声波的识别分离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对地震异常次声波的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就可以掌握异常次声波的大体形态特征。而 收稿日期:2014-08-01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0491060)作者简介:左明成(1992-),男,山东莱阳人,本科生,空间信 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监测、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三维可视化。E-mail:1317085693@https://www.doczj.com/doc/008126672.html, 通讯作者:武云,讲师,计算机应用系研究生。 E-mail:23753648@https://www.doczj.com/doc/008126672.html, 地震在发生之前通常也会产生异常次声波,对于地 震前的监测和其它地质灾害的监测而言,异常次声波的特征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数据源 为了得到次声波数据,在湖北省境内安装次声波接收仪器的方式接收次声波,次声波接收仪使用的是中科院声学所研制的In SYS 2008型号的次声波传感器,仪器可以长时间稳定地接受信号。将16台次声波接收仪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仪器转换存储在二进制文件中,可以更直观的对次声波数据进行研究。图1中是次声波传感器。

辫状河流相薄砂体地震子波效应和识别方法

第31卷 第2期 O IL &GAS GEO LOGY 2010年4月 收稿日期:2009-03-04。 第一作者简介:黄军斌(1970 ),男,博士生,能源地质工程。 文章编号:0253-9985(2010)02-0225-07 辫状河流相薄砂体地震子波效应和识别方法 黄军斌1 ,高利军2 ,高 勇3 ,王德发 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2.哈里伯顿公司,北京100004;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公司石油研究院,天津300280) 摘要:在地震资料频率一定的情况下,地震子波旁瓣效应会增加薄砂岩识别和解释的难度。为了研究子波旁瓣的影响程度,设计系列正演模型,利用不同频率的零相位雷克子波合成人工地震剖面,确定砂体位置、频率与地震子波旁瓣效应的关系,研究振幅类属性与薄砂体描述的关系。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多频带地震剖面和振幅类属性,可以可靠地解释和描述厚度大于1/8波长的辫状河流相薄砂岩储层。 关键词:雷克子波;振幅属性;子波旁瓣;旁瓣效应;薄砂体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W avelet effect and recognition m ethods of thi n sand bodies i n brai ded ri ver facies H uang Junbin 1 ,Gao L ij u n 2 ,Gao Y ong 3 ,and W ang Defa 1 (1.Chi 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 nces ,Beiji ng 100083,China ; 2.H alli burton D igit al an d Consultin g Soluti ons ,B eiji ng 100004,China ; 3.Exp loration and D evel opment Rese arch Instit ute ,PetroChi na D a gan g O il f i el d Co mpany,T ia nji n 300280,China) Abst ract :Under a fi x ed seis m ic frequency ,w avelet si d e lobesm ay i n crease t h e d ifficulty o f inter preting and recog n izi n g thin sand bod i e s .To i n vestigate the i m pacts ofw avelet si d e lobe effects ,w e design a series o f for w ard m ode ls and pr oduce synthetic se is m ic profiles using zero phase R icker w avelets o f d ifferent frequencies .The pur pose is to i d entify t h e re lationship of sand body l o cati o n and frequency w ith side lobe effects .This study a lso ai m s at explo ring t h e relati o nsh i p bet w een a m plitude attri b utes and t h e descri p tion of th i n sand bod ies .The results sho w tha,t an i n tegrated use of m ulti frequency profile and a m plitude attributes can re liab l y i n terpret and describe thin sand bod i e s of braided ri v er facies which are thicker t h an 1/8w aveleng t h . K ey w ords :R icker w avele,t a m plit u de a ttri b ute ,si d e lobe of w avele,t si d e lobe effec,t th i n sand body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难题摆在了勘探者面前,薄砂体描述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很多勘探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接近或大于分辨率(1/4波长)的砂体,可以通过反射特征和属性 参数来解释和描述[1~3] ;而小于分辨率的砂体,集中讨论砂体自身顶底面调谐效应的影响,指出调谐振幅可以用来预测砂体厚度[3~5] 。这些成果适 用于砂体顶面可清晰识别的情况[6~13] ,而当砂体顶面与其他反射相互影响而不易识别时,又如何来进行薄砂体描述呢?毫无疑问,提高地震分辨 率,让薄砂体顶面反射变得清晰,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但是,由于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很难在短时期内从采集和处理方面入手而提高分辨率。而在解释阶段,又需要识别薄砂体,并且描述其分布范围和空间展布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当前分辨率有限的地震资料,确定影响薄砂体描述的因素,找出一条可行之路呢? 近几年,在研究中国西部某盆地一些气田时,发现辫状河流相薄砂岩的识别和解释与地震子波关系甚大,其中子波旁瓣是影响砂体描述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储层的识别和解释。

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管理组织与信息服务系统

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二期)——应用软件开发采购需求书 一、项目名称 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 二、采购项目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委托开发预警数据综合分析展示子系统、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预警信息接收终端、预警工作管理子系统、地震监测信息公众服务子系统升级改造、数据接口,项目资源库建设、数据迁移,采购数据库软件和智能报表工具各一套。 三、采购项目名称、编目及预算情况 1、采购项目名称: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 2、采购编目:xxxxxx 3、本子项目总预算128.9万元。(支付金额按市财政局下达额度为准)具体支付方式在标书上反映。 四、商务要求 1、投标供应商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相关条件;

2、投标供应商必须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注册资金200万人民币或以上的合法企业; 3、投标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形式的投标。 五、技术需求 1、软件系统建设一览表

2、开发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建设标准规范如下:(技术标准以建设方案为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 17544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规程》(JSGC-06)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试行)》(中国地震局2001年9月发布) 《中国地震局信息网站管理办法》(试行)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DB/T11.1-2000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 《地震科技数据与共享用户的分类、分级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 《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

地震是一种随机性振动

地震是一种随机性振动,它有着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也不能完全把握和测算建筑物在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在结构内力分布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各种因素也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建筑抗震理论还没完善,单靠计算很难确保房屋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度,因此着眼于提高建筑总体抗震能力的概念设计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 在设计时把握好能量输入、房屋形状、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消除结构中的抗震薄弱环节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可靠度。 我国处在敏感的地震带上,地震是多发性的,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抱侥幸态度。国家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划分为甲乙丙丁类建筑和不同的设防烈度。不过我认为只要有人居住和活动的建筑物都是需要抗震的,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建筑从6度开始设防。如果实际地震作用超出设计地震设防烈度,那么抗震设计完全失效,所以有时节约反而是一种浪费。有时楼内仪器设备价值超过建筑本身造价,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所以必须以良好的抗震设计来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避开抗震危险地段如断层地带、陡峭山区、丘陵地区、废弃的矿区、河岸、海边、液化土、软土和其它不利的地形。 传统的抗震设计是依靠结构构件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但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当结构遭遇地震时结构构件在利用它的延性和自身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本身也因过量变形而遭到破坏。新的抗震概念是把结构负担重力之荷载功能与耗散能量的功能分开,让结构主

要承担重力竖向荷载,而地震能量由安装到结构上的特殊耗能装置来 吸收,这样既能减少结构的侧移又能保护构件免于破坏。基础隔震可 以将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数值控制在某一限度内可以减少震害,但其 理论、材料和元件有待于开发和完善。 国内外多次震例表明,房屋体型不规则,平面是凸出凹进,立面上高 低错落的时尚建筑,美者美矣,但破坏严重。而房屋体型简单整齐规 则虽然其貌不扬但震害较轻。我们购房时也不要被这些花哨的建筑所 迷惑。我们应该选择那种平面简单规则对称,立面变化均匀,房屋高 度合适,高宽比小,基础埋置深的房子。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你沿途 观察正在施工的房屋,如果刚绑扎好的竖向钢筋东倒西歪,基本断定 它的配筋又稀又细,如果配筋合理的竖向钢筋绑扎完后应该是挺拔地 立在那里。 结构平面布置要对称、合理,结构竖向要等强,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要大致相等,避免出现柔弱底层,承力竖向构件不得中断和突变,同 一楼层避免长短柱并存。高层建筑的刚性结构方案要优于柔性结构方案,理由是采用柔性结构方案的高楼由于地震时产生层间侧移,不但 主体破坏重,非结构部件也大量遭到破坏,而刚性结构方案承载力和 变形方面更符合要求。要增加结构超静定次数,因为结构超静定次数 愈多,在侧力作用下出现的塑性铰就愈多,变成机动构架的制约环节 就愈多,过程愈长,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就愈多,抗震可靠度就愈高。 屋顶小塔楼有鞭梢效应,其平面尺寸和楼层抗推刚度均比主楼结构要 小得多,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振动放大效应和振动加速度,塔楼还会因 楼层刚度的突然减少产生塑性变形集中效应,进一步加大塔楼层在地

TRT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报告

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客运专线工程 新立隧道出口 TRT 超前地质预报 检测报告 (DK109+653-DK109+305) 报告编号:HM-2015-XLCK-001 编写: 复核: 批准: 山东广信工程试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一、 概况 根据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的规定,由我单位承担哈牡线新立隧道出口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新立隧道位于黑龙江尚志市境内,隧道所在区域主要分布粉质粘土、花岗岩等,起讫里程DK106+405~DK109+750,全长3345m 。 本次工作依据的规范: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范》 TB10013—2010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 技[2010]352号文 二、预报原理 本次测试采用TRT6000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TRT 是隧道地震波反射层析成像技术的简称,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当地震波遇到声学阻抗差异(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界面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声学阻抗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地质岩层界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反射的地震信号被高灵敏地震信号传感器接收,通过分析,被用来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位置及规模。正常入射到边界的反射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假设R 为反射系数,ρ1、ρ2为岩层的密度,V 等于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地震波从一种低阻抗物质传播到一个高阻抗物质时,反射系数是正的;反之,反射系数是负的。因此,当地震波从软岩传播到硬的围岩时,回波的偏转极性和波源是一致的。当岩体内部有破裂带时,回波的极性会反转。反射体的尺寸越大,声学阻抗差别 1 1221 122ρρρ-ρV V V V R +=

浅谈地震监测及其发展历史

浅谈地震监测及其发展历史 强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然而,地震的监测一直是人类不可破解的大难题。不论是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10年的玉树地震,乃至今年4月的地震,都让人们一次一次的陷入未知的恐惧,也使得我对地震的一些列监测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现代地震学的创始人之一的伽里津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明灯,它点燃的时间虽短,但可照亮地球的内部"。继而有很多专家沿用这一比喻,把地震观测系统比作面向地球深处的"望远镜"。但是在这一比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两大缺点:第一是,借助地震这盏明灯,我们还无法看清楚地球的内部,确切地说,我们对地球内部的地震学观测的详细程度,还无法满足地球科学的其它分支学科的要求;第二个缺点是,当地震这盏明灯点燃的时候,我们还无法看清楚这盏明灯本身的结构以及它的"发光"过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要做到很快地"看到"它也是相当困难的。由此可知,对地震数据的收集、记录、存储、管理、分析和解释,一直是地球科学中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地震的监测系统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地震科学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及其精神安全。 谈到地震监测不得不得使我想起曾经的一个错误认识,在高三以前,我一直认为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一个可以提前监测地震发生地的仪器,直到高三历史老师在我们复习的时候一直强调地动仪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检测发生地的仪器,我才清楚认识到它的作用。也许在

媒体通讯事业发达的今天,人们可能会认为张衡地动仪一无是处,但是张衡地动仪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地震仪,为后人对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随后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再不懈的研究、促进地震仪的进一步发展。1875年,意大利人Filippo Cecchi发明了放大倍数仅2倍的两分向地震仪。1881年,日本人John Milne等研制成功了三分向熏烟式记录的三分向摆式地震仪,运行期间记录到1880年11月3日的一次日本地震。1898年维歇尔特研制了了带阻尼的地震仪,记录信号的带宽有了进一步提高。1906年,俄国人B. 伽利津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电磁式地震仪,并首次引入了电流计记录。1922年,J. A. Anderson 和H. O. Wood设计了伍德.安德森扭力地震仪,摆的自由周期为0.8秒,放大倍数为2800倍。1930年贝尼澳夫研制出变阻地震仪,放大倍数达20万倍。1935年拉科斯特在长周期垂直向地震仪中发明了零长弹簧。 从1875年第一台近代地震仪诞生以来,地震学家便用它来对地震进行观测,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近代地震学。1875-1974年的100年间,地震学家主要依靠的是模拟记录地震图。运用这些记录,地震学家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源机制等方面的了解都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 然而,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开发最早开始于70年代后期,"八五"期间,中国地震局承担了国家科技公关项目-"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实验系统研制"。"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主持实施了"中国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