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一)营造和谐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

极为关注的感情。我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三)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四)引导质疑问难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之乐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

(二)角色扮演,入境体验

引导学生对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三)动手操作,实验明理

让学生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乌鸦喝水》第二节时,首先是激疑:乌鸦只是放石子,并没有放水,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四)问题争鸣,深化认识

鼓励学生对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