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化工学院2010版教学大纲

化学化工学院2010版教学大纲

化学化工学院2010版教学大纲
化学化工学院2010版教学大纲

化学化工学院20XX版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

二O一O年十二月

目录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1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3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3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22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教学大纲33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42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50

《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60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64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大纲70

《专业英语》教学大纲75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77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87

《环境工程学》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98

《环境法学》教学大纲103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110

《环境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教学大纲120

《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124

21.《城市给水排水》教学大纲143

《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138

《环境数学分析》教学大纲145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研究》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

《环境信息系统》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

《环境管理》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

《环境规划》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

28.《水处理技术》教学大纲17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187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教学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大纲197

《无机化学实验》202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07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12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218

《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222

《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224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229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233《毕业实习》教学大纲236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及学分,基本的教学方法,基本的实践过程,基本的要求。使学生入学后对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培养目标和毕业的去向及可能的要求有个最基本的框架和认识,使在后续的各种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师生之间能够有机的密切配合,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二)内容选取

以化学化工学院20XX年版培养计划为主线,将环境科学专业的数十门课程和专业模块组成4个专题:①专业基本概况;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专业的关系

③环境污染与防治;④环境工程与评价

以任课教师整理得课件为基本教材。

(三)教学方法

以讲为主+讨论。

(四)考核方式(考查)

以出勤为主综合确定。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二、大纲内容

第一讲专业基本概况3.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及学分,基本的教学方法,基本的实践过程,基本的要求。

教学要点:

1.专业简介

2. 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

3.教学计划

4.就业和本专业可能的去向

5. 如何学习

6.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讲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专业的关系3.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及重要性,从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教学要点:

1.概述

2.无机化学及实验

3.分析化学(含仪分)及实验

4.有机化学及实验

5.物理化学及实验(必选)

第三讲环境污染与防治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结合化学化工学院20XX年版培养计划中,环科专业的第一个专业模块,了解目前环境的概况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需求,使学生从自己做起并树立信心,通过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和努力,争取人类共同家园环境的好转。

教学要点:

1.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需求

3.环境治理有关的课程体系

4.其他助学手段

5.课程学习建议

第四讲环境工程与评价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结合化学化工学院20XX年版培养计划中,环科专业的第二个专业模块,初步了解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况,使学生了解为从事此项工作,应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要点:

1.工程学总论

2.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3.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5.《环境工程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6.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制定人:尹起范、黄辉、杨文澜、魏科霞

审核人:周守勇

制定日期:20XX年10月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培养与化学相关专业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习其它化学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与配合物结构)的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利用这些基本原理来指导对四大平衡理论(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和元素化学的学习;同时让本专业的学生较早接触环境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生态

环境与无机化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化学对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适应和掌握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无机化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化学原理部分重点在利用基本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元素化学部分重点在于介绍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2)注意处理好与中学化学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化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特点是:原理部分中的物质结构理论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往往令大一新生望而生畏;而元素部分中描述性的内容较多,易给人以松散零乱之感而抓不住要领,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针对这些特点,并考虑到大一学生的特殊性,教学中应该始终紧扣备、讲、辅、改、考、实各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原理部分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强,坚持讲授为主、练讲结合的教学方法。元素部分则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采用ppt幻灯片教学,辅之以课堂讨论和课外自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讲授适当的例题,安排适当的习题,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知识。

(四)考核方式

每学期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的80%。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1、化学中计量的一些概念。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

3、化学中的质量关系的有关概念(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

4、化学热力学中常用术语。

5、热力学第一定律。

6、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说明和要求:

1、初步了解状态函数、热、功、内能、焓及焓变的概念。

2、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分压定律、Hess 定律的应用。

3、会用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重点:Hess 定律的应用。 难点:Hess 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度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自发性判据、吉布斯公式,标准熵和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法。

3、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速率常数k)。

5、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化学反应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8、平衡常数(质量作用定律、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平衡常数与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9、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等温式、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沙特列原理)。说明和要求:

1、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解释浓度、温度T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移动的规律及多重平衡规则。

3、能用平衡常数

K 进行有关计算。

4、掌握

G ?、

H ?、 S ?计算,能用ΔG 判断反应方向,

G ?估计反应的程度。 5、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概念。 6、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重点: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近似计算,平衡常数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吉布斯公式及其运用。难点: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吉布斯公式及其运用。

第三章 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

1、弱酸、弱碱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和溶液pH 值、多元弱酸电离平

衡、缓冲溶液)。

2、盐的水解(强酸弱碱、强碱弱酸、弱酸弱碱盐水解、水解平衡的移动)。

3、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内容。

K及溶度积规则。

4、

sp

5、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和溶解度、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6、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有关计算。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稀释定律、电离平衡(含分级电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盐类水解的概念。

2、掌握一元弱酸、二元弱酸、一元弱碱电离平衡的计算(包括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一元弱酸盐、一元弱碱盐溶液pH值的计算。

3、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度积规则及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或溶解。

4、掌握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K进行有关计算(包括调节pH值、形成硫化物沉淀进行金属离子分离的

5、掌握利用

sp

计算)。

6、了解分级沉淀及沉淀转化的概念。

K及溶度积规重点:多元弱酸的电离、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性质及pH值计算,

sp

则以及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有关计算。

K及溶度积规则以及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及有关计算。

难点:

sp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

3、电极电势(原电池和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方程与应用)。

5、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化学反应方向与程度、计算有关平衡的平衡常数)。

6、元素电势图及其基本应用。

7*、化学电源的基本原理。

说明和要求:

1、熟悉氧化数的概念及确定氧化数的规则。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掌握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并利用Nernst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4、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包括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判断

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限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K)。

平衡常数

5、掌握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6、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及符号。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难点: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1、原子的组成。

2、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3、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波函数与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空间图象)。

5、四个量子数。

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多电子原子能级、电子排布原则)。

7、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8、元素基本性质(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合势、元素电负性) 的周期性。

说明和要求:

1、能根据电子分布规律及近似能级图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分布式。

2、掌握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的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氧化值等) 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区、族、周期)。

3、熟悉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并能用四个量子数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

4、了解s、p、d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形状和伸展方向)。

5、理解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周期性变

化规律。

6、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基本概

念。

重点: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的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氧化值等) 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区、族、周期)。

难点:各区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基本概念。

第六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1、化学键参数和分子性质。

2、离子键的特征。

3、共价键(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4*、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5、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说明和要求:

1、掌握杂化类型(sp、sp

2、sp

3、不等性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2、能从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形成、特点(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 σ键、π键)。

3*、了解分子轨道理论概念,应用能级图说明第一、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4、了解分子间力、氢键、分子极化的概念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重点:杂化类型(sp、sp2、sp3、不等性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难点:杂化类型(sp、sp2、sp3、不等性sp3)与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第七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1、晶体的特征(晶体的特征、晶系、晶格、晶体的类型)。

2、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特征、性质,离子晶体的结构类型、晶格能)。

3、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4、金属键与金属晶体(“自由电子”理论、能带理论初步*)。

5、离子极化。

6、固体的物性

说明和要求:

1、掌握不同类型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掌握离子的电子构型的几种类型。

3、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4、了解晶格能的概念。

重点:不同类型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对物质结构(键型及晶体构型)和性质(溶解性)的影响。

第八章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复盐、配合物组成、配合物命名)。

2、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价键理论的应用与局限性*、晶体场理论简介*)。

3、配合物的类型和制备。

4、配合物和配位平衡。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与形成体杂化轨道类型的关系;

(2)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与配合物键型的关系。

3、掌握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4、了解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几个应用实例(离子鉴定、分离、掩蔽)。

重点: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难点: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第九章*氢、稀有气体

1、元素的发现、分类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2、单质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制取方法。

3、氢(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氢化物。

6、稀有气体(发现简史、存在与分离、单质的性质与用途)。

7、稀有气体的化合物(氙的化合物)。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主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晶体结构。

2、熟悉氢化物的类型、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共价型氢化物的性质及其递

变规律。

3、了解单质的制取方法。

4、了解近代无机合成方法。

5、了解稀有气体的基本知识。

重点:氢化物类型、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共价型氢化物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难点:氢化物类型、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共价型氢化物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第十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

1、s区元素概述。

2、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性质。

3、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

4、碱金属碱土金属的盐类。

5*、配合物。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离子型氢化物的还原性。

2、熟悉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

重点: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

难点:碱金属、碱土金属正常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性质。

第十一章卤素和氧族元素

1、p区元素概述。

2、卤族通性。

3、卤素单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用途)。

4、卤化氢和氢卤酸(制备、性质、恒沸溶液*)。

5、卤化物、拟卤化物*。

6、氯的含氧酸及其盐。

7、氧族元素概述。

8、氧和臭氧(结构、性质)。

9、水

10、过氧化氢(性质、制备、用途) 。

11、硫及其化合物(同素异形体、硫化氢、硫化物与多硫化物、硫的氧化物、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说明和要求:

1、理解卤族元素、氧族元素的通性, 卤素单质的制备和性质。

2、掌握卤化氢的还原性、稳定性、氢卤酸的酸性及递变规律。

3、熟悉卤化物的性质(键型及溶解性)及其性质变化规律。

4、掌握氯的含氧酸(HClO、HClO3 、HClO4)及其盐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5、理解X2、XO?在碱性介质中的岐化反应规律。

6、熟悉氢氧化物的两种电离方式(R?O?H规则)。

7、掌握O3的结构及大π键的形成条件。

8、掌握H2O2的结构和性质。

9、熟悉H2S、金属硫化物、多硫化物的性质。

10、硫的含氧酸(H2SO3、H2SO4、H2S2O3、H2S2O8、H2S2O7) 及其盐的性质。

11、H2SO4的结构(p-d)π键。

12、熟悉Cl?、Br?、I?、S2?、SO32?、S2O32?、SO42?的鉴定。

重点:卤化氢的还原性、稳定性、氢卤酸的酸性及递变规律,氯的含氧酸(HClO、HClO3 、HClO4)及其盐的性质及递变规律,硫的含氧酸(H2SO3、H2SO4、H2S2O3、H2S2O8、H2S2O7) 及其盐的性质。

难点:O3、H2O2、H2SO4的结构。

第十二章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

1、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概述。

2、氮和氮的化合物(氮的氢化物、氮的氧化物、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

3、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4、砷、锑、铋及其重要化合物。

5、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6*、碳化硼和碳化硅。

7、锡、铅的重要化合物。

8、硼的氢化物、硼酸及其盐。

9*、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

10、碳、硅、硼的性质比较。

11、铝的氧化物、氢氧化铝和铝盐。

12、对角线关系。

说明和要求:

1、了解氮族、碳族、硼族元素的概述及惰性电子对效应。

2、了解氨的三类反应,掌握铵盐的热分解规律。

3、掌握亚硝酸及其盐的性质。

4、掌握硝酸、硝酸根的结构和硝酸及其盐的性质。

5、熟悉磷的含氧酸类型和磷酸及其盐的性质。

6、了解砷、锑、铋氧化物的水合物及其盐的性质。

7、掌握碳酸及其盐、硅酸及其盐的性质。

8、掌握锡、铅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盐类(包括硫化物)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9、掌握乙硼烷的结构、硼酸及其盐的性质。

10、熟悉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11、掌握氯化铝的结构、矾的概念。

12、熟悉对角线规则。

13、熟悉NH4+、NO2?、NO3?、PO43?、Bi3+、Al3+、Sn2+、Pb2+、SiO32?、

CO32?

的鉴定。

重点: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磷的含氧酸类型及其盐、碳酸及其盐、硅酸及其盐的性质。乙硼烷的结构、氯化铝的结构。对角线规则。

难点:乙硼烷的结构、氯化铝的结构。

第十三章过渡元素(一)

1、过渡元素通性(价电子层构型、氧化态、原子半径、单质性质、金属活泼性、化合物的颜色、磁性、配位性质、原子簇化合物*)。

2、钛、钒分族(钛及其化合物,钒、铌、钽的重要化合物*)。

3、铬分族(铬及其化合物,钼、钨的重要化合物*)。

4、锰分族(锰的重要化合物)。

5、铁系元素(铁、钴、镍的化合物)。

6*、铂系元素简介。

说明和要求:

1、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

2、了解钛族、钒族元素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3、掌握Cr(III)、Cr(VI)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颜色、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等);了解铬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掌握Mn(II)、Mn(IV)、Mn(VI)、Mn(VII)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颜色、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稳定性、溶解性等);了解锰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5、掌握铁、钴、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了解铁系、铂系元素的单质的性质。

重点:铬、锰、铁、钴、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铬、锰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第十四章过渡元素(二)

1、铜族元素(铜、银的重要化合物)。

2、锌族元素(锌、汞的重要化合物)。

3、镧系和锕系元素概述。

4、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5、稀土元素。

6*、钍和铀的重要化合物

7*、核反应和超铀元素的合成。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铜、银、锌、汞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以及Cu(I)~Cu(II)、Hg(I)~Hg(II)间的相互转化,了解铜族、锌族元素的单质的性质。

2、了解镧系、锕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镧系收缩及其后果。

3、了解稀土元素的应用。

4、了解核反应的类型。

5、了解放射性的应用。

重点:铜、银、锌、汞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锕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镧系收缩及其后果。

难点:Cu(I)~Cu(II)、Hg(I)~Hg(II)间的相互转化。

第十五章* 元素化学综述

1、单质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2、二元化合物。

3、氢氧化物和含氧酸。

4、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

说明和要求:

1、对元素化学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一些规律。

2、对于不遵守规律的元素和化合物,分析其原因。

第十六章* 无机物合成

1、高温、低温法。

2、高压、低压法。

3、水热法。

4、溶胶-凝胶法。

5、电化学合成。

6、光化学合成。

7、微波等离子技术合成。

8、化学气相沉积法。

9、低热固相反应合成。

说明和要求:

1、熟悉无机物合成的常用方法。

2、了解无机物合成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第十七章生态环境与无机化学

1、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环境保护。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4、化学工业“三废”治理。

5、绿色化学。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生态环境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环境污染及防治方法。

2、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对化工生产的要求。

3、认识化学对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注:带*部分为自学内容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主要参考书:

1.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北京师大、南京师大、华中师大等三校合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 高教出版社,20XX.

3.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陈慧兰. 高等无机化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制定人:张载超审核人:蒋正静

制定日期:20XX 年10 月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分析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性分析、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离与富集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了解常见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定量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的课程,由各种分析方法及其理论构成,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每种分析方法虽然相互有所联系,但又各成体系。对于化学分析部分,初学者习惯于用无机化学的方法来思考,不能很好建立分析化学中的“量”的概念;而对于仪器分析部分,初学者往往感觉到原理抽象,仪器陌生,掌握不住要点,自学时,问题更加突出。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学生对分析化学有整体了解; 重点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一般过程和步骤。

2. 建立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注意用分析化学的观点进行思考;标准溶液的有效数字位数,容量器皿,方法与误差,溶液pH计算。

3. 学好误差与数据处理,注重有效数字;区分分析化学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者的关系;置信度与置信区间及其关系;有效数字位数;可疑数字取舍方法;Q检验法、F检验法、t检验法。

4. 化学分析中注意四大滴定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在处理化学平衡时的差异; 四种滴定方式及其计算;pH精密计算与简化计算,简化计算的条件;滴定分析过程,滴定曲线、突跃范围;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直接滴定的条件,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选择,影响因素。酸碱滴定: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弱酸(弱减)滴定,混合碱(混合酸)滴定;配位滴定: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条件稳定系数;最小pH 的计算;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方法与条件;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氧化还原滴定:条件反应常数,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特殊问题,计算;影响滴定的因素,碘量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沉淀滴定:摩尔法,佛尔哈德法;标准溶液,指示剂,滴定pH条件。

5. 仪器分析的学习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特点(结构、应用、方法局限性)用途、计算。建立“没有一种分析方法能够解决所有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6.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软件。

(三)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方法的启发性、针对性、交互式和实效性,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改“单向式”为“双向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和“会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评定包括小测验、提问和发问、小结、作业、设计方案、综述论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教与学两方面把“过程”与“终结”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的任务及作用

2、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及发展趋势;

(2)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重点:分析化学的分类。难点: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定性分析

1、概述

2、阳离子分析

3、阴离子分析

4、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反应进行的条件;

(2)掌握对照试验和空白试验的概念;

(3)理解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阳离子分析、阴离子分析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重点:对照试验和空白试验的概念,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的区别。

难点:阳离子、阴离子分析方法

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1、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2、测定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4、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5、有效数据及其运算规则

6、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定量分析中误差的各种概念及计算方法;

(2)掌握可疑值取舍的意义和方法:Q检验法和Grubbs法;t检验法;

(3)结合实际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4)要求能合理、正确选用仪器和估计试样取量;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性质和特点;

(5)了解偶然误差的分布规律。

重点:定量分析中误差的各种概念。

难点: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法简介

2、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标准溶液浓度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相互换算;

(2)掌握用化学反应式系数比关系解决滴定分析中有关值的计算;

(3)理解滴定分析中涉及的各种概念;

(4)理解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

重点:基准物的概念,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难点:基准物的概念。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

1、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溶济的质子自递、酸碱强度)

2、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平衡、型体分布分数、酸碱溶液、pH 值计算)

3、缓冲溶液(标准缓冲液pH值计算、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配制)

4、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影响因素、混合指示剂)

5、强酸(碱)的滴定和一元弱酸(碱)滴定(滴定曲线、指示剂选择、滴定误差)

6、应用及计算示例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酸碱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

(2)掌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的含义与书写方法;

(3)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碱、缓冲等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的精确式的推导及近似处理方法,近似式及最简式的使用界限;

(4)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的概念及其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滴定曲线的绘制、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和终点误差的计算;

(5)掌握判断弱酸弱碱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6)掌握酸碱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7)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滴定曲线的绘制,酸碱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及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难点:水溶液中酸碱平衡,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

第六章络合滴定法

1、概述

2、EDTA及其特性

3、配位离解平衡(形成常数、逐级形成常数、积累形成常数、条件形成常数)

4、配位滴定原理(滴定曲线、滴定完全程度、滴定允许的最高酸度、适宜酸度和酸效应曲线)

5、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选择依据、常用指示剂简介)

6、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7、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

(1)掌握下列概念的含义、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计算:形成常数与离解常数、逐级形成常数与逐级离解常数、累积形成常数与累积离解常数、总形成常数与总离解常数、表观形成常数与绝对形成常数;

(2)掌握配位平衡中有关各型体浓度的计算方法;

(3)掌握EDTA滴定反应中αy、αm、配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等效应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4)掌握配位滴定化学计量点pM的计算方法;

(5)掌握判断单一金属离子准确滴定条件;

(6)理解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7)理解提高配位滴定曲线突跃范围长短的因素;

(8)了解酸效应曲线的用途;

(9)结合各种滴定方式的应用,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重点:平衡中有关各型体浓度的计算方法,EDTA滴定反应中αy、αm等效应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配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难点:EDTA滴定反应中αy、αm等效应分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配合物的表观形成常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概述

2、条件电位

3、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程度

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5、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指示剂

7、高锰酸钾法

8、重铬酸钾法

9、碘量法

10、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11、计算示例

《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单片机技术”是国家开放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其中含实践18学时。 本课程以MCS-5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系统讲述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及简单应用系统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性能和利用单片机构成应用系统的基本方法,具备对小型单片机应用系统进行设计、分析、调试和开发能力。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强、内容覆盖宽的课程。其先导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计算机应用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同时为后续“电气控制与PLC”,“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综合实践等”等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及职业技能基础。因此,本课程在全部专业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活动的实施原则 (1)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单片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淡化理论难度和深度,强化单片机各个功能部件的使用,理论讲授以够用为度,通俗易懂。 (2)注重应用,面向实用,要体现单片机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 (3)在教学各环节上,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2.教学基本要求 (1)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讲授单片机的结构原理,使学生了解MCS—51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 (2)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补充实用知识,扩充新知识,降低难度,力求通俗易懂地完成对单片机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一般原理、主要功能及工作方式有较深入的理解。 (3)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项目教学比重,使学生熟悉MCS—51系列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并能熟练地编写相关的应用程序。 (4)通过对典型的实用项目设计方法和应用的分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查阅相关技术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单片机实验大纲

《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要实验课。是为加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体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典型的8位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I/O扩展及应用基础等基本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地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调试方法,并了解单片机在测量、控制等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应用。初步具备应用单片机进行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能力。本门实验课是单独设课。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单片机实验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用8051单片机的P1口实现简单控制的方法。 (3)掌握用汇编语言编制简单的控制程序的方法。 (4)掌握对典型示范程序具备初步分析、运用、设计的能力。 (5)掌握分析检查与排除故障、解决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实验一单片机实验系统使用(2学时) 1、实验目的 (1)了解单片机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掌握各功能单元的使用方法。 2、实验内容 (1)单片机实验系统使用前的检查和设置。 (2)实验系统各功能模块介绍。 (3)实验系统的监控程序介绍和使用方法介绍。 实验二并行I/O口实验(2学时) 1、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单片机实验仪。 (2)理解单片机I/O口的基本输出功能。 (3)掌握用P1口实现简单控制的方法。 2、实验内容 (1)单片机实验仪功能介绍。 (2)P1口做输出口,通过程序向P1口传送数据,用八只发光二极管分别显示P1.7~P1.0各管脚的电平状态。编写程序,使八只发光二极管以一定的规律循环点亮。 实验三数据存储器实验(2学时) 1、实验目的 (1)掌握片内数据存储器的地址分配。

《单片机C语言编程》教学大纲

《单片机C语言编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002336 课程英文名称:Microcontroller C Programming Language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16 实验:0 上机:8 适用专业:全校电气信息类专业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16 实验:0 上机:8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 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单片机C语言编程”课程是属于电气及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的先修课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单片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电子技术向着模块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有一初步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硬件、软件进行开发设计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作以及应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检测和维修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单片机的原理与结构,掌握常用单片机C语言编程与使用方法,了解单片机技术在家用电器以及自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智能化电子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单片机的硬件编程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C51基本语法及典型程序结构和设计; 3.提高学生的单片机编程及应用能力:重点是系统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的扩展。 4.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5.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中的科研开发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标准C语言的语法结构及编程方法; 2.简单了解C51与单片机汇编语言的差异及各自特点; 3.简单了解单片机硬件原理及内部资源与外部扩展资源的程序设计方法。 4.可从事简单的智能化电子产品、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三)实施说明 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采用多媒体及仿真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利用C51语言对单片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Keil C基本编程方法,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单片机的基本理论与编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学会运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的主要内容配合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 3.实验教学 为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基本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环节,逐步培养软件编程能力以及软硬件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 4.课程研讨 在课程研讨中,同学们可以提出疑难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启发,然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皮艺军编写

法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1290 目录 一、前言 (1291) (一)课程性质 (1291) (二)编写目的 (1292) (三)课程简介 (1293) 第一章:越轨的界定 (1293) 第二章: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定位 (1293) 第三章:宏观理论 (1294) 第四章:中观理论 (1294) 第五章:微观理论 (1294) 第六章:多层次理论 (1294) 第七章到第九章:暴力越轨、性越轨和非诚信越轨。 (1294) 第十章:社会控制 (1294)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295) (一)课程教学目的 (1295) (二)课程要求 (1295)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296) (一)课程主要内容 (1296) 第一章 越轨的界定 (1296)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学科地位 (1298) 第三章 宏观理论 (1299) 第四章 中观理论 (1301) 第五章 微观理论的解释 (1301) 第六章 多层次理论 (1302) 第七章 暴力越轨 (1303) 第八章 性越轨 (1303) 第九章 违背诚信的越轨 (1303) 第十章 越轨的社会控制 (1303) (二)学时分配 (1303) 四、相关教学环节 (1305) 五、复习与思考题 (1306) 六、拓展阅读书目 (1307)

越轨社会学 一、前言 我校开设的越轨社会学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采用自编教材进行讲授的课程。越轨社会学不论在政法院校,还是在国内的文科院校,都应当是一门新的课程。在国内尝试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十分罕见。即使像复旦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开这门课的院校里,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在中国政法大学这门课程从2003年开设之初就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全校通选课,申报选修人数十分踊跃,当年选修人数高达400多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反映这门课视角新颖,方法实用,内容丰富,在重点讲授规范法学的课堂上,这门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由于国内尚未出现有关越轨社会学的系统论著,系统介绍和讲授越轨社会学知识的教材,在国内尚属首例。所参考的资料也十分有限。2004年本校看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将《越轨社会学概论》列为《新纪元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即时予以出版。这是该研究领域内第一部系列讲授越轨社会学的教材。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违反社会价值准则的现象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与伦理学中的悖德行为、犯罪学中研究的违法行为以及刑法学中的犯罪行为相区别。越轨行为被当作与上述行为共同具有内在相似性的行为,其表现形态、发生机制和控制方法都与上述行为相类似。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悖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参考。本课程结合越轨现象和行为的观察、统计和分析,重点讲授社会学的方法论,掌握观察越轨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经验事实的途径。从而把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发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研究的顺序来看,如果说法学就是对特定的越轨行为运用法律加以制裁和正式干预的学问。那么,法律所依靠的基础学科是什么,当然是那些有关越轨、违规和犯罪行为机制研究的相关学科。越轨社会学是以人类理性判断的准则、对规则的制定、遵守与违反为起点,这显然是最为基本的知识。 从方法论上来看,法学体系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接受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而主要仰赖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反之,本学科作为一门整合的学科,任何可以用于观察人类行为的方法都不会受到排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实证方法都被用于观察越轨。因此,法学只有要这一学科的实证方法为依托,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其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跻身于科学之林。 从学科的性质来看,法学是一门规范学科,但在整个规范体系中,法律本身只是一门特定门类的规则。本学科涉及的是一门大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纪律、舆论和人类价值准则在内的大规则。大规则里所涉及的原理,是法学的上位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像社会性是阶级性的上位概念一样。因而,在学科一体化的建构中本学科属于基础学科。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法律只对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感兴趣,对违法的原因并不在意。而本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门违规行为的原因学,这是一门事实学,并不像法学那样关心规范的内容,而是要追索人类创制规范、毁坏规范的原因所在。人类的终极追求,不是对恶行的“报复性反应”,而是要通过事实探明恶最初始的发端并扼制它。 从规范的实现过程来看,法律是对某种危害行为的滞后反应,是在恶行发生之后才去处理作恶的人。法律是以外在的、他律的、强制的形式出现的。被外在力量所束缚才能遵循规范,这并没有把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本学科所关注的社会价值准则有可能内化成为制约恶性冲动的内部力量,实现自律,这才是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从规范的功能来看,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人们作恶而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本身就蕴含着不得已的恶。人类社会不仅是为了抑恶,还要扬善。本学科里的那些可以包容法律的大规则,其功能不 1291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35014 总学时:48学时(讲课40学时,实验8学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模块选修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汇编语言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 目的:通过学习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获得利用单片机解决某些工程技术问题所需的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在今后工作中利用单片机实现电器控制、过程控制、信息处理和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任务: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了解有关单片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该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功能及典型接口技术,获得相关领域内应用单片机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原理部分以讲授为主;程序设计提倡多读程序、多写、多上机;硬件接口应在掌握了硬件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教学手段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教学模式;实验环节重点学习单片机的硬件组成、工程应用及系统开发;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本章的学习要点,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为下一章学习做好准备;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结合实验和平时成绩,在内容上尽量体现单片机的基本常识性问题,结合实际,做到质、量结合。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电路》《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电子机械专业学生应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大部分内容;课程可根据总课时数而定。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实验0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有关微型机的基本知识,包括分类、结构和组成,以及单片机的结构、典型产品及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 重点:单片机的特点、开发方式。 难点:单片机开发方式。 §1.1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1.2 单片机的发展过程及产品近况 §1.3 单片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单片机教学大纲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数:60 适合专业:电子技术应用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单片机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单片机的组成、工作原理、编程及外围电路设计等基础知识,掌握单片机的编程方法、编程规则及外围电路设计技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编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80C51单片机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系统结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方法,中断系统和定时记数系统,以及80C51单片机的系统扩展方法、应用技术和发展现状。 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后可以用单片机做简单的系统设计,并且掌握汇编语言和C 语言的编程方法,为学习其他型号单片机做一个知识的铺垫。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当前市场主流单片机型号及种类以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基本开发方法。 2.熟悉80C51单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80C51的内部资源,特别是存储器配置,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时序。 3.掌握C言程序设计的方法,能编写简单的程序。 4.理解中断系统的基本概念,中断系统的结构。 5.理解80C51定时/计数器的结构。 6.了解80C51单片机串行接口结构,掌握80C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使用方法。 7.理解80C51单片机的总线扩展逻辑,掌握80C51单片机存储器扩展方法。 8. 了解80C51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 9.了解80C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般设计步骤,掌握提高80C51单片机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一单片机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1实验目的:了解单片机仿真软件的功能并且学会单片机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2实验内容与要求:介绍单片机仿真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要求会用仿真软件来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并进行编译验证。 实验二P1口输入输出实验 1实验目的:了解单片机输入输出接口的使用方法,加深理解单片机输入输出接口的应用。

单片机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单片机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18学时学分:1学分课程性质:必修 实验个数:8个使用专业:农机、农机(师)、交通 大纲执笔人:魏新华大纲审定人:吕钊钦 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验课是与《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基础)课程相配套的实验课程。《单片机基础》主要研究单片机微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工作原理、编程方法和简单的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常用接口电路的应用和编程方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MCS-51系列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基本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调试方法,熟悉简单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应用,学会常用单片机仿真系统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常用接口电路的应用和编程方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个实验的具体目的和要求如下: 实验1:指令系统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单片机仿真系统的组成和原理,熟悉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过程。 (2)、熟悉MCS-51各类指令的功能。 实验要求:编几个简单程序,分别实现数据传送、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实现简单的程序转移。 实验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指令系统和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技巧。 (3)、逐步进行程序调试和运行实践。 实验要求:编写一个散转程序、一个查表程序。 实验3:P1口及外部简单I/O口的应用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 (2)、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3)、学习外部简单I/O口的扩展和使用方法。 实验要求: (1)、P1口做输出口,控制8个LED循环点亮。 (2)、P1口做输入口,接8个扭子开关,74LS273做输出口,控制8个LED,将开关状态反映到LED上。 实验4:有急救车优先的交通灯控制实验(2学时) 实验目的: (1)、学习外部中断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 (2)、进一步学习在单片机系统中扩展简单I/O口的方法。 (3)、掌握中断处理程序的编程方法。 实验要求:以两个74LS273作为输出口,控制12个LED,模拟交通灯管理,并允许急救车优先通过。用外部中断模拟急救车到来。 实验5 定时器实验(2学时)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案大纲适用专业:08机电一体化技术、08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08数控技术、08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非统)等 课程代码:0100310 所属系部:信息工程系 大纲制订者:顾筠 大纲审定者: 大纲批准者: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8年7月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案大纲 <计划学时:72 学分:4)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高职机电、电子、计算机、机械等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的单片机应用打下基础。本课程72学时, 其中授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介绍了单片机的基本知识和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其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联系,实用性很强,是一门在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实际应用的课程。要求学生在首先学好单片机原理的基础上,重视实验环节,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方法、系统扩展方法、单片机常用接口等应用技术。 二、教案对象及适应范围 08机电一体化技术、08数控技术、08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0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非统)等专业。 三、类别 三年制高职。 四、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有“计算机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和“微机接口技术”,或者学过“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有关电路、微型计算机的基础课程。 五、课程的教案基本要求 教案过程中,应严格按教案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并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课程中既有硬件的原理和组成,又有针对硬件的软件编程,软件与硬件必须同时兼顾。因此本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软硬件结合等特点。 教案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MCS-51 单片机的的应用领域、系统结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方法、系统扩展方法。 2.理解:单片机常用接口等应用技术。3.了解:通过查资料读懂较为复杂的接口原理图及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六、考核的基本要求 整个教案过程由课堂讲授、课下辅导、实验和作业等环节组成。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及实验,并记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评定为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作业与实验)占课 程总学分的20%,期末理论考试占总学分的80%。 1/ 11 期末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范围不超过教材上各章习题”以及复习指导与综合练习”的内 容。 七、教案媒体与教案过程建议 本课程教案总学时72学时,4学分。其中授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 1.主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顾筠、钱琦、林小宁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12月。 2?辅助教材:《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学习指导及实验》顾筠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5 学时:1周学分:1 修课方式:必修承担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1.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程序的编制方法和程序调试的方法,掌握常用接口的设计及使用。掌握一般接口的扩展方法及接口的调试过程。为学生将来在电子信息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其他领域应用单片机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及应用实践能力。 2.任务: (1设计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测量系统或控制系统,完成对指定目标或对象的测量及控制。 (2设计单片机与测量及控制对象的接口并进行硬件调试。 (3针对要求测量或控制的对象完成程序的编制。 (4硬件软件联调,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各个具体题目所要求完成的功能。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重视培养并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单片机系统硬件设计能力,软件编程技巧,软硬件联合调试技巧及技能等实践能力。 1.选题要求:满足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题目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 2.学生根据课程实际任务书的要求合理地安排设计进度, 3.学生对自己课程设计的题目,应概念清楚,设计方案合理,硬件设计正确,程序编制正确合理,调试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课程设计报告书撰写规范。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学时分配 1.查阅相关设计技术资料:0.5天。 2.根据设计题目和所学理论知识及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0.5天。 3.硬件电路设计及原理图绘制:1天。 4.根据课题具体要求编制相应软件并进行调试:1.5天。 5.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不少于3000字,说明书格式,结构及要求等符合规范要求: 1天。 6.成果验收:教师在学生调试的过程中应掌握每个学生调试的具体情况并验收 结果。 7.答辩: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验收成果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学生自述约5分钟,并回答3-4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约15分钟:0.5天。 四、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赵丙祥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80 目录 前言 (983) 第一讲历史社会学“导论” (984) 第一节历史社会学的起因 (984) 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984) 二、历史的“真相” (984) 第二节作为一种新转向的历史社会学 (984) 第二讲布罗代尔:长时段 (986) 第一节从长时段理论到“经济世界”理论 (986) 第二节长时段的两个例子:《地中海》与《物质文明》 (986) 一、《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986) 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987) 第三讲沃勒斯坦及其世界体系理论 (989) 第一节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 (989) 第二节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989) 一、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 (989) 二、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990) 三、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990) 第四讲民族-国家的形成 (991) 第一节“国家”和“民族”的词源学 (991) 一、国家 (991) 二、民族 (991) 第二节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992) 一、蒂利 (992) 二、佩里.安德森 (992) 第五讲现代性的后果 (994) 第一节何为“微观权力” (994) 一、微观权力 (994) 二、微观权力的理论梳理 (994) 第二节微观权力的特征及其反抗问题 (995) 一、隐匿性和生产性 (995) 二、微观权力与反抗 (995) 第六讲现代“病人”与中国的现代性 (996) 第一节西医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996) 一、传教士。 (996) 二、国家。 (996) 三、跨地域医疗空间与国家政治关联。 (996) 第二节西医、中医与巫医 (996) 思考: (997) 第七讲文明的进程与现代社会 (998) 第一节“文明”和“文化” (998)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单片机实验教学大纲

《单片机》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开课单位:信息技术系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工艺 开课时间:一学期(第四学期) 总学时:52H 修课方式: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单片机原理》是移动通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单片机是应工业测控的需要而诞生的,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智能仪器仪表、移动通讯、工业过程控制、航空、汽车等领域。 本课程主要介绍单片机内部结构原理、指令系统、存储器 的配置、输入输出接口、中断、定时与计数、串行通讯、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A/D、D/A接口技术。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及其发展 掌握单片机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存储器配置、指令系统、输入输出接口、中断、定时与计数。能比较熟练地用汇编 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掌握串行通讯技术,初步掌握A/D、D/A接口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该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多作上机练习。 主讲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开发环境。 针对所留习题,可以组织两到三次讨论,以便学生掌握单 片机原理。 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 和判断。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知道所学内容。 三、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102学时,其中课内52学时,实验50学时。

四、实验内容和实验安排 [实验要求] 注意自始至终贯彻课程中所介绍的内容。深刻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各指令的运用,接口特性。 学生应独立完成所布置习题。为保证在统一安排的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应事先画出硬件连接图,设计好程序。 [实验安排] 共安排二十五次实验 第一次:传送指令练习(一) 熟悉开发机的工作过程,熟悉传送指令、单片机内部工 作寄存器、累加器A和RAM单元的操作。 第二次:传送指令练习(二) 熟悉堆栈指针的设置,压栈,出栈指令以及堆栈指针的 变化。弄清数据交换指令的功能。 第三次:算术逻辑指令练习 熟悉算术逻辑指令功能,弄清算术逻辑指令对标志位的影响。 第四次:控制转移类指令指令练习 熟悉控制转移类指令的功能,弄清PC值的改变过程。 第五次:位操作指令练习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总学时:40学时(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安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学校应用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面向应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 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基本知识,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调试方法及开发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与单片机应用技术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 2)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3)理解人机接口的硬件结构与软件编程原理和设计方法。 4)掌握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 5)掌握单片机A/D、D/A接口技术。 6)基本掌握MCS-51串行通信技术。 7)初步掌握MCS-51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 2、能力目标: 1)能运用本课程知识独立设计和制作从简单到复杂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软件和硬件)。 2)能运用本课程知识技能维修单片机应用设备和产品。 3)具备进一步自学拓展相关知识的能力,如自学应用其他型号单片机的能力。 4)具备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及养成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基本教学条件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及两者的有机结合,完成好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备满足教学要求的教材、参考书及项目制作指导书。

2、符合“教、学、做”一体化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既能供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动手制作的场所——称之为“一体化教师”该教室应具备: 1)黑板、讲台、实验台、课桌椅(按每班约40名学生) 2)PC、示波器及单片机教学开发所需软件(4-6人配备一套)3)项目制作所需仪器设备工具。 四、课程内容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