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_透镜及其应用_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2.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4.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5.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图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 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 .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 .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是近视镜 D .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6.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 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 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 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7.如图所示,a 、b 、c 、d 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 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 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 .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 .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 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 .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 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8.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 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 ) A .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 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 .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9.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10.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 .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 .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 .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1.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光通过玻璃后发生 而产生的。 2.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 __________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13 .市公交公司为了保证人们的上下车安全,在公交车上安装了“电视监控器”。凸透镜是该装置的光学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1节“认识运动”教案 广西柳城县沙埔中学覃海媛 教学内容提要: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来处理 第一部分: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生活周围的物体都在运动,通过分析画面上运动物体的特点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然后教师设计小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归纳出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机械运动的事例,以此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通过学习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用多媒体展示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图和原子核结构模型图,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和分析原子结构模型图,让学生知道微观粒子也在运动。以此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参考资料及文献 1.分子 对于分子的定义,化学上认为,分子是物质中独立地、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保持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分子动理论中,把“做热运动并遵从相同规律”的微粒统称为分子,它包括了化学上的分子、离子、原子。 人们对于分子的热运动的研究在19世纪中期后进入了理论化阶段。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1888)、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范德瓦尔斯(J.D.Van der Waals,1837—1923)等人运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定量地讨论了有关气体的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德瓦尔斯还因为建立了

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获得了19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统计平均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理论的定量部分采用了概率统计的数学工具。 2.原子结构学说 1803年,英国的一位化学教师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在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的著名论断,现代原子学说问世。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A Avogadro ,1776—1856)在原子学说中引进了“分子”的概念,关于物质组成的原子分子学说得以确立。随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进行了持久而艰苦地研究。20世纪前期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理论基础,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又描绘出了一层层结构。 对于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每个质子与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一般情况下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数目相等,故原子带电量代数和为零,原子整体呈电中性。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密度很大,原子质量主要由核的质量来决定。核外电子一方面围绕原子核转动,一面不停的自转。这样的运动与太阳系中各个行星围绕太阳的旋转相似。 原子核外的电子以不同层次及不同轨道按规律排列。原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质量及其测量 一天平的用法: 1.看:观察天平的称量,标尺上的分度值 2.放: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 3.调:调平衡螺母至平衡(右偏左调,左偏右调) 4.测:左物右码,用镊子加减砝码,最后调节游码,达到平衡(加 砝码原则要先大后小) 5.读:砝码质量加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若被测物与砝码放反,则应该是砝码减游码) 6.收:检测完毕,应把物体取下,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盒内,把游 码拨回标尺的零刻度线处,以备下次使用 二积累法: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测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质量时,再由m=M\n即可得到单个微小物体的物质,这就是积累法。 三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四天平的质量,真实值和测量值的比较 ①游码未归零时,测量值偏大,m测>m真。 ②砝码上沾有污渍时,测量值偏小,m测<m真。 ③砝码缺损时,测量值偏大,m测>m真。 ④物码颠倒时,所测值偏大,m真=砝码-游码

第二节密度 一密度: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ρ=m/v)。 二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 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三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会随物体的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例:冰和水的密度比较。 四不同物质密度可能相同。例:酒精和煤油的密度比较 五一般来说,固体密度值较大,液体次之,气体较小(ρ固>ρ液>ρ气)。 例:液体水银的密度比一般的金属密度都大。 六油类的密度一般小于水的密度。 七水的密度是ρ=1.0*10^3kg/m3,物理意义:体积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kg。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018-06-05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 知识点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近视镜)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2.基本概念: 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凸透镜有2个实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f )。两边的焦距相等。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②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虚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凹透镜有2个虚焦点。 4. 光学中“会聚”和“发散”的含义。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原来的方向靠近了主光轴,叫“会聚”。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原来的方向远离了主光轴,叫“发散”。 5. 三条特殊光线 6. 三棱镜对光线的作用 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边偏折。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看做是三棱镜的组合。 7.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平行光会聚法测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张白纸,改变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扩展:空心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 2. 实验步骤: 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像 成在光屏中央) 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 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正倒 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 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应用 照相机 测焦距 投影仪(幻灯机) 放大镜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声波的产生和传 播 1、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5、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 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回 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 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 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其穿透力极强,可以轻易地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它有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五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 基本概念: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二、 重、难点 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三、 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显 微 镜 和 望 远 镜 显微镜 望远镜 结构 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 作用像一个普通的放 大镜。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作 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 头。 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原理 结构 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原理

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它的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大许多。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知识拓展 1、使用显微镜时,从物体(标本)射出的光线,经过物镜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被目镜再次放大,经过两次放大,光线变得很弱,不容易看清楚。因此,一方面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明亮,一方面物体要尽可能离物镜近一些,以便更多的光线进入物镜。为了保证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物体要在一倍焦距以外,故物镜的焦距要设计得短一些。为使经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目镜的焦距又总是设计得长一些。 2、使用望远镜(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时,为了使远处的物体(天体)经物镜成的实像尽可能明亮,要把物镜做得大些.物镜越大,可以会聚的光线越多,像就越明亮,就越容易观察更远更暗的物体(天体)。镜面越大,其焦距就越长。为了尽可能增大视角,经物镜成的实像离目镜的距离要尽可能接近目镜的焦距(比焦距小)。为了使更多光线进入到目镜中(增大像的亮度),经物镜成的实像要尽量靠近目镜,所以目镜的焦距要设计得短一些。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10贵州贵阳模拟)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平面镜 B.凹透镜 C.放大镜 D.显微镜 解析: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不起放大作用,A错。 凹透镜不能将物体放大,B也错。 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C也错。 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这样就能放大很多倍,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D正确。 答案:D 2、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2017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振动时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 3、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4、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没有随波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7、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8、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9、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坚硬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10、传入人耳声波相差01秒以上就能区分。 11、回声的利用:测距离、超声定位仪等。

12声音的特征 一、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响度(也叫音量)。 2、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就是音调的高低。 2、频率f: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 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如粗细、松紧、厚薄、长短、体积等)材料有关,如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4、超声:频率超过XX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高,能量大而集中。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性,易于聚集。 次声: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练习题 命题人:彭明华 时间:2015-10-28 一、填空题 1.同学们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发生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 。 2.《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这里充分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 。 3.(如图1)甲、乙两图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拍下的频闪照片 图说明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某同 学骑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25s 内 匀速行驶了100m ,则他的速度为 m/s 。 4.双休日小明全家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 (如图2 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之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 5.运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 。 (海水中声速是1500m/s ) 6.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 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蘸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7.天黑了,小明打开客厅的灯,会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 “自己” ,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同时, 小丽玩起了手影游戏(如图3所示),墙壁上的“大雁” 图 1 图 2 图 3 图3

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8.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桃花,是由于光射到桃花 上时,发生了 的缘故。 二、选择题 9.(如图4)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0.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 A .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调及响度 1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 1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A .乙、丁 B.甲、丙 C.甲、丁 D.乙、丙 13.酒精的沸点是78℃,当酒精的温度为78℃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4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内容包括:透镜、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本章共有5节: 1.第1节“透镜”,讲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的焦点、焦距; 2.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并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 4.第4节“眼睛和眼镜”,介绍了眼睛的结构,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5.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介绍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简单讲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本章教学以各种透镜及其应用为学习对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本章只介绍了凹透镜最基本的常识,把凸透镜基本知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应用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章教学要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为了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教学时要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将传统教学和科学探究相融合.教学中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透镜.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透镜的分类,透镜的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认识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理解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大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明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养成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实验、制作的兴趣.通过学习“眼睛和眼镜”,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保护视力.通过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探索宇宙的意识,并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眼睛看远近物体时睫状体和晶状体的变化情况,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本章共有5节,建议8课时. 第1节透镜…………………………….1课时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A.眼睛B.放大镜C.望远镜D.显微镜 3.如图所示,将透镜置于太阳光下,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光斑,说明() A.该光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该光斑一定在透镜的焦点上 C.此类透镜可以制作近视镜片 D.此类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 cm,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 cm处,可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 B.当u=3.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6.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 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3 cm B.13 cm C.23 cm D.33 cm 7.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

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8.如图所示的是人眼与鱼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戴() A.近视眼镜 B.远视眼镜 C.凹面镜 D.凸面镜 9.下列物理知识及其与生活用品的对应关系,都正确的是() A.爷爷用来看书的老花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妈妈用来梳妆打扮的大镜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爸爸用来记录永恒瞬间的照相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家里汽车上用来增大视野的观后镜——光透过玻璃发生折射成虚像 10.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 11.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①可以看成两块凹透镜②可以看成一块凸透镜 ③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④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2.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进行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3.永州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练习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 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 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 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 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A.60s B.50s C.40s D.20s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 13.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 。如果战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学习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11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一些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全章教案 第一节电荷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 (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 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

(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 (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 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如图课本所示:(1)A与A作用;(2)B与B作用 (3)A与B作用――相互吸引. 分析:①A与A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与B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②A与B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与B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 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或B作用发现,凡是与A吸引的就必与B相互排斥,凡与A排斥的就必与B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多媒体演示.(1)A与A作用;(2)B与B作用 (3)A与B作用――相互吸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