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材料素材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材料素材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材料素材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材料素材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材料素材

郑州财政信息(第40期)

发布日期:[2007-9-20] 来自:本站共阅[99]次

郑州市财政局办公室编2007年9月14日

我市今年秋季两免一补工作全面展开

今年秋季“两免一补”已拨付补助资金合计6375.6万元(不含县级配套)。补助免学杂费资金为4336.5万元,免书作费资金为2039.1万元。“两免一补”工作已连续实施了3年。今年秋季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全部免除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的省定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免费向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

二是明确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免收学杂费问题。凡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成立并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村民办学校,按照《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予以解决。

三是明确规定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的预算管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划入财政资金专户,直接核定下达到各学校,并在学期开学前向各学校预拨部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学校的公用经费开支。按规定分配后的免学杂费结余资金重点向办学条件薄弱或者向边远乡村的学校倾斜,保证各学校教学业务的正常开展,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鼓励各地按《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积极进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试点,试点工作成效将作为以奖代补资金分配的一个因素予以考虑。

(教科文张萍)

简讯

日前,总投资6.5亿元的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该工程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30万吨,是市财政加大投入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项目。

郑州:投2.7亿元构建公共卫生体系

2006.07.07

河南省郑州市卫生部门日前透露,近两年来,郑州市通过各种渠道筹集2.717亿元资金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中政府投入2.2255亿元,利用国债4102万元,卫生部门自筹资金813万元。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先后完成了郑州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备医院病房楼、5个市(县)疾控中心的迁扩建任务,完成了30所中心卫生院、10所卫生院的改、扩建,建成了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

在公共卫生项目的筹建中,郑州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给予财力、物力保障,使工程顺利进

行。如在对7家示范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落实中,郑州市卫生局与郑州市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建设资金由市、县(市)、区共同投入,每个建设单位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县(市)、区财政配套100万元,由所在乡政府无偿提供20亩~30亩的建设土地。同时,为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郑州市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市财政局、卫生局参与监督,标底由市财政局评审中心审定。建设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市财政局全程参与管理和监督。

郑州市投入近2亿7千万打造公共卫生项目

2006年06月07日 12:45来源:陈锦屏[发表评论]。

大河网讯一座座新颖的乡镇卫生院坐落在农民的家门口;一所所功能齐全的疾病控制机构发挥着预防保健的作用;现代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备病房楼拔地而起;全市城乡构成了高效快捷、信息通畅的紧急救援网络……近两年,郑州市投入2.6842亿元(其中利用国债4102万元,政府投入2.1927亿元,自筹资金813万元)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使昔日简陋的公共卫生单位彻底改变了面貌。

公共卫生项目相继落成

近两年来,先后完成了郑州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备医院病房楼、5个市(县)疾控中心的迁扩建任务,完成了30所中心卫生院、10所卫生院的改、扩建,建成了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征用126.1亩土地,用于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迁建,2008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呼吸病房楼即将开工,明年交付使用。

政府重视“民心工程”建设一路绿灯

郑州市政府将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列入当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在筹建中,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成立专门班子,给予财力、物力保障,使工程顺利进行。

设计合理公共卫生项目本着合理设计、严格施工的原则进行。如示范卫生院的设计突出规模适宜、功能适用、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的原则,每个卫生院建设规模控制在3000-4000平方米之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备医院病房楼的设计,吸取了各地的优点,本着通风良好、区域明确、布局合理的原则,人流、物流、洁污分流、科学考究,既能为患者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就医环境,也为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市疾控中心整体设计突出防保职能、预防为主的职能及三级联动职能,市、县、乡能快速实施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建设高标准实验室、无菌室,装备现代化的理化检验室及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等。

多方筹集、落实资金采取政府投资、利用国债、自筹资金的方式筹集项目资金,同时发挥各级财政的作用,如在对7家示范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落实中,确定建设资金由市、县(市)、区

共同投入,每个建设单位郑州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县(市)、区财政配套100万元,由当地政府无偿提供20-30亩的建设土地。

公开招标,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市财政局、卫生局参与监督,标底由市财政局评审中心审定。建设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市财政局全程参与管理和监督。

社会、经济效益成绩显著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获得明显成效。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高各级疾控中心改扩建后,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大为提高,全市245家医疗机构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

经过扩建,各县(市)疾控中心建筑面积扩大1000平方米以上,建成了百级超净实验室、HIV 初筛实验室等,在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以及地方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实现县乡级疫情网络直报。

郑州市疾控中心功能提升,改变了以往只抓实际工作、实验研究欠缺的状况,开展了预防、研究工作,实验室已具有快速应急检测能力、多项科研成果达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随着整体迁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实验室建设,提高软、硬件水平,能更好地开展对全市各级预防控制机构的质量控制,快速、准确、及时地检测样品,成为全市技术指导和服务中心。

传染病房楼,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将全面增强郑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反应、救治和监督能力。一旦发生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该病房楼将迅速启动应急功能,成为集门诊、辅助检查、病房、特殊病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应急大楼。宽敞的门诊大厅能完全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日门诊接诊能力可达1000余人次;诊疗检查科室设置齐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设置有急诊抢救、隔离观察、重症监护室、负压病房、产房、手术室等不同功能的病区和病房。

紧急救援中心反应迅速调度指挥大楼功能先进,“120”调度大厅设有6个“120”受理台,能够同时满足30人拨打急救电话,出诊量从原来每天的100-120次提高到170-180次左右。各县(市)区成立了七个分中心,中心和各分中心的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利用高速光纤进行联网,市中心和市区内急救站配备的网络终端利用高速宽带进行联网,实现了急救医疗信息的即时交换和共享;市县两级卫生局、市中心、各分中心、急救站和乡镇卫生院以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实现有线和无线通讯联络。一期工程市区内的急救车辆配备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对车辆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中心还设立了紧急救援特勤大队,不仅可以应对重大传染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能够承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社会安全的紧急医疗救治任务。中心还兼有急救医学科研和教学功能,为社会举办各层次急救知识培训班,普及急救医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功能,同时能够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合理整合医疗资源,设立专家库,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

示范卫生院,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座座美观的小楼掩映在绿荫中,院内花木扶疏、洁净怡人。示范卫生院落成和其它卫生院改造后,成为乡村中一道治病防病的靓丽风景。卫生院肩负着临床、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中医中药管理及村级卫生管理的功能;重点科

室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均已达标。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舒适、价廉的卫生服务。随着条件改善,各乡镇卫生院经济、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年门诊人数平均提高了11%,床位使用率提高了18%。

郑州发放"两免一补"资金 1760万资助农村贫困生

2006-9-22 14:53:40 【打印此页】【关闭】

乔楼一中举行的“两免一补”资金发放仪式许元甲/摄影

中国郑州网综合: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资助!我将发奋学习,将来做有用之人!”昨日,在荥阳市乔楼一中举行的“两免一补”资金发放仪式上,贫困生马爽捧着免费发放的书本和资助金激动地说。

“两免一补”工作启动后,我市迅速筹集资金,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昨日,“两免一补”资金发放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9.7万名农村贫困中小学生获得1760万元资助金。今、明两日,我市将对资金发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每一分钱都真正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全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全部兑付

2006-9-21 15:43:31 【打印此页】【关闭】

全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全部兑付

2006-5-23

截止22日,今年我市的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财政资金9371万元已全部兑付到100多万户农民手中。自从4月6日直补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财政厅的领导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带着感情、责任和使命,认真做好兑付工作,切实把这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郑州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全部兑付

2006-9-21 15:44:02 【打印此页】【关闭】

郑州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全部兑付

2006-5-24

总第36期

2006年第11期

郑州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公室编 2006年5月23日

郑州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全部兑付

5月22日,全市2006年度对种粮农民粮食直接补贴和综合直补资金财政9371.81万元全部兑付

完毕。

今年,我市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涉及辖区内14个县(市)、区、130个乡镇、办事处,享受粮食直接补贴和综合直补的农户100.5万户,补贴面积387.28万亩,应补资金总额9371.81万元,比去年3940.11万元增加了5431.7万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资金4809.72万元,综合直补资金4562.09万元,比省拨资金9356万元增加15.81万元,由各县(市)区政府筹措。

全市粮食直补亩均标准12.42元,比去年10.15元提高了2.27元。考虑到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预计增长因素,中央今年增加了对种粮用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综合直补全省统一标准为亩均11.78元。两项补贴合计亩均标准24.2元,比去年10.15元提高了14.05元。

根据省统一安排,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财政厅的领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在直补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带着感情、责任和使命,继续发扬“四个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精神,认真抓好直补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贯彻“四到户”和“六不准”的规定,切实贯彻徐光春书记提出的“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的要求,把工作做细,把好事办好,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确保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赵健同志在全市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9-21 15:32:12 【打印此页】【关闭】

赵健同志在全市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3-24

(2006年2月22日)

一、总结2005年财政工作

(一)圆满完成预算收支任务,财政收支规模实现新突破。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51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15.9%,增长30.7%,增收35.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6.1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14.8%,增长28.9%,增收30.5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78.3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13.1%,增长24.8%,增收15.5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54亿元,为年度预算的89.6%,增长29.8%,增支35.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6.6亿元,为年度预算的90%,增长26.1%,增支28.3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完成65亿元,为年度预算的82.1%,增支12亿元。

2005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和增量均占到全省的近四分之一(分别为25.3%和24.1%),为全省实现收入超500亿元、支出超1000亿元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二)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取得新成效。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运用财税杠杆,加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有企业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全年共争取国债资金1.8亿元,较上年增长36%,有力的支持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认真做好国外贷款引资工作,引进外资贷款1.1亿元。支持加快工业化进程,起草了“郑州市三个一千亿目标奖励考核办法”,参与修改了“郑州市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促进我市工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全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核销改制国有企业流动资产损失2332万元,拨付水工机械厂等企业迁建、技术改造、职工身份置换等5.8亿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郑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入资本金2亿元,支持其扩大信用担保额度,当年担保总金额达到5.6亿元,促进了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奖励办法,拨付奖励资金1920万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5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加快发展与公共建设相结合的要求,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财政支农有新举措。今年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农民更多的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一免三补”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全市免征农业税9238万元,实现种地农民零税负,发放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5357万元,全市农民减负增收1.5亿元;同时兑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615万元。完善村级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村级经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定村级经费收支计划,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资金1.4亿元,解决了41个重污染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建设集雨节灌水窖1万个,新建沼气池2.4万个,新铺乡村柏油路491公里,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投入。各级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466万元,完成土地治理任务6.5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向贫困地区投入财政资金3133万元,共实施财政扶贫项目116个。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近10万名贫困学生发放“两免一补”资金3495万元;同时,投资3367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67个,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10.9万平方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筹措资金2255万元用于7家示范乡镇卫生院建设和9家乡镇卫生院改造,市级投入资金456万元在新郑市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该市45.6万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初步建立了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筹措资金3371万元,为6.4万农民发放了低保金,率先在全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拨付五保户供养经费1452万元,确保了五保户老有所养;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将农民纳入了社会保障范围。支持开展农民工培训。投入资金404万元,培训农民工1.4万人,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财政支农投入的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四)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在大幅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着力支持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争取各类社会保障补助资金5.5亿元,全年共拨付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19.5亿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329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732万元,拨付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9664万元,拨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地区差6133万元,全面落实了“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政策,促进了再就业工作开展。拨付资金6737万元,为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办理了大病医疗统筹,解决了困难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和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问题。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2.7亿元,用于市属高校、4所新建高中、22所新建中小学和中学体育场馆建设。安排资金9527万元,用于市直中小学校舍改造、购置教学设备和市属大专院校购置教学设备。积极筹措资金2340万元,保证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资金需求。圆满完成郑州铁路局16所子弟学校经费核算和接收工

作。着力支持科技创新。2005年全市各级财政拨付科技三项费2.1亿元,支持了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基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拨付资金1886万元打造“风中少林”等文化精品工程,大力支持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拨付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7亿元,用于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休干部医疗补助和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安排资金3013万元,用于购置医院卫生设备、乡镇卫生院结核病防治网络直报系统及痰检室建设。安排资金1013万元,用于解决医院救治三无人员医疗费、计划免疫接种、艾滋病防治等。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从资金上支持省、市“十件实事”的实施。全市安排资金5.9亿元,从财力上保障了省、市政府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的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有新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完善,12个县(市)区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已全面实施。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5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突破了10亿元,节约资金1.6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5.9%。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安排资金7085万元,从财力上保证了我市撤并乡镇15个、清退临时工作人员1249名、分流行政事业人员3535名,支持和推动了我市乡镇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乡财县管”改革全面启动,各县(市)区认真制定“乡财县管”实施方案,乡镇财政收支管理逐步趋于规范。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市财政成立投资评审中心,当年完成投资评审项目135个,审查项目资金15.5亿元,审减不合理支出2.7亿元,平均审减率19.4%,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连锁经营企业税收分配秩序,对连锁经营企业税收由连锁企业总部统一申报纳税,年终按各直营店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进行结算,促进了连锁经营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全市财政信息化建设。全市14个县(市)区所属的176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成了市、县、乡三级财政广域网,同时市财政局还建成了拥有3万多册电子图书的郑州财政电子图书馆,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试点全面启动,市县两级都选择了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促进了相关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绩效评价成效初步显现。财政监督进一步强化,开展财政收入专项检查,对部分预算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同时,开展会计质量监督检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和诚信建设,会计、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不断强化。联合市监察、审计部门开展了清缴党政领导干部拖欠公款和清退党政机关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工作,清缴欠款132万元,清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认真清理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为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六)加大城建投融资力度,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和郑东新区建设,推动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城建资金收入组织工作。市级实现土地专户收入15.7亿元,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2亿元,征收环城快速路桥通行费2.3亿元。扩大城建资金筹资规模。加大融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信托投资计划等筹集城建资金40.3亿元,支持了城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5年市财政投入城建资金55.7亿元,促进了中心城区保护改造“三年一大变”和郑东新区建设“三年出形象”

目标的基本实现,拉大了城市框架,改善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品位。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干部队伍素质有新提高。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两不误、两促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较好实效。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多种形式培训班,培训财政干部360多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市财政局对事业单位科级职位实行竞争上岗,58名同志报名参与竞争,21名同志脱颖而出走上科级领导岗位,为财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继续开展“先进处室文明单位”创建评比活动,市财政局顺利地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年度检查验收和创建“绿色机关”活动的考核评比。抓好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建立服务型队伍。对服务对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通报相关处室,督促加强整改。落实党风廉

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廉洁从政。组织召开了全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各项责任目标得到较好落实。举办和参与有关活动,展示财政队伍良好整体形象。市财政局获得省财政厅“财政之声”先进性教育演讲比赛二等奖和全市先进性教育活动知识竞赛二等奖,展示了财政干部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财政部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团结奋进的良好形象。

(八)抓好综合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方式有新创新。完善目标管理办法,简化考核程序,突出工作重点,今年市财政局将争取上级资金和加强资金跟踪问效列入目标,突出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各级财政部门狠抓了党委、政府重大决策以及承诺为民办的各件实事涉及财政部门责任事项的分解落实,较好地履行了资金保障职责。各级财政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积极开展财政调研和财政经济形势分析,针对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债务、“乡财县管”等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并对每季度财政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财政工作的开展。

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

2005年财政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使我市财政工作在“十五”期间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全市财政实力显著增强。5年来,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52.5亿元,年均增长2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2001年的19.4%提高到2005年的25.3%;全市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501.8亿元,年均增长24.7%。这5年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支增加最多的时期,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5年来,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达到40.1亿元,通过综合运用国债、财政贴息、补贴等财税杠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设国债项目900个,支持了企业易地迁建、技术改造、职工身份置换,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农民得到更多实惠。5年来,全市用于农业支出21.1亿元,年均增长21.3%,实现了6万人脱贫解困,解决了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造集雨节灌水窖3.5万个,建设沼气2.4万座,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124个,绿化造林79.4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减轻农民负担,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到2005年全部免征了农业税,与改革前的2001年相比,全市农民累计减负3.7亿元。

——推动了科教兴郑战略的实施。5年来,全市用于教育、科技方面的支出分别达72.5亿元和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5%和24.4%。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较好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改造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支持了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以及新建4所高中和22所中小学,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5年来,全市用于社会保障及抚恤支出35.4亿元,年均增长24.8%,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5年来,全市财政部门筹集资金309.8亿元用于城市建设,推动了中心城区保护改造、郑东新区规划建设,加快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

升。

——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5年来,市直及所有县(市)区全部推行了部门预算,预算内外资金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安排财力为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5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9.1亿元,确保了每年政府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的落实。

财政工作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5年我市财政工作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财政厅的充分肯定,省财政厅专门发了《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表彰郑州市财政局的决定》(豫财办明电〔2006〕1号),市政府印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市财政国税地税系统的通报》(郑政文〔2006〕2号)。原市委书记李克做出批示,对我市财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李柳身常务副市长在市财政局报送的财政信息专报上批示:2005年我市财政收入继上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说明我市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实现了同步,也说明了我市广大财政干部识大体、顾大局,既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又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强化收入征管的同时,又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及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体现了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希望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回顾过去,我们感到无愧和自豪,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尽管近几年我市财政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财政改革和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长与财力增长并未同步,收入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是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高,政府采购规模仍需扩大。四是部分县(市)政府债务沉重,偿还债务已对预算执行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比较艰巨。五是财政部门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仍需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

(一)2006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对2006年经济财政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全年收入预算,科学安排支出预算。各级安排预算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稳妥安排收入计划,确保全年收入目标顺利完成。

二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投入。

三是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是农业、教育、科学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公益性文化和卫生事业投入。加大对生态和环境保护支持力度。

五是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制止铺张浪费。足额安排到期应偿还债务。

2006年主要工作措施

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1、牢固树立经济财政观,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坚持走从经济到财政的路子,为推进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一是大力支持我市优势行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各项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安排资金用于企业重大技改项目贴息、纳税大户奖励、建立或引进大型工业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补助,配合做好我市西部老工业基地整体搬迁和升级改造有关工作,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和成果奖励机制,设立高精尖技术创新补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连锁业、物流业、会展业加快发展。四是安排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是落实重点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六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七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八是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投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九是进一步落实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激励考核办法,加大奖补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做好组织收入工作,坚持依法征收,做到应收尽收,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一是严格依法治税,加强重点税源控管,挖掘小税增收潜力,清理到期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政策,打击骗取税收优惠行为,加大征管稽查力度,减少收入流失。二是继续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打破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做法,进一步推进税收属地化管理,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三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对市级财政专户收费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性基金的监缴,确保应收尽收,保持收入稳定增长、均衡入库。

3、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提供财力支持。一是继续对农民实施“一免三补”政策。二是积极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沼气推广和安全饮用水、微集雨工程投入,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3万个,集雨节灌水窖1万个。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配套资金,支持“村村通”道路建设。四是支持农业结

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五是加大扶贫投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推动实现贫困地区1万人脱贫、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六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免征农业税的配套措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以县为主的村级经费管理体制,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足额安排五保户供养经费,实现应保尽保;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落实乡镇分流人员补贴及相关政策,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七是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从新学年开始,免除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八是进一步改善农民看病就医条件,在全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支持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

4、加大对社会保障和重点事业投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二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认真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大力支持抗灾救灾。三是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四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增加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低收入群体就医条件。五是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2006年起,环保机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六是增加安全生产投入,特别是做好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筹措工作。七是落实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保证省、市2006年承诺为民办实事所需财政资金。

5、积极筹措城建资金,为城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加大中心城区保护改造力度,加快郑东新区建设步伐。一是加强城建非税收入组织工作。增加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组织好配套费等城建规费的征收和清欠,确保应收尽收。对城市的空间资源、无形资产等,凡适宜于市场化运作的,都争取进行经营管理,扩大城建资金收入。二是加大城建筹资力度。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千方百计扩大筹资规模,确保市政府已下达的城建计划项目资金需要。

6、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建设。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度。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做好正式启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政府预算的各项准备工作,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严格预算管理,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严禁铺张浪费,控制预算追加,维护部门预算的严肃性。二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改革措施,扩大国库改革覆盖范围,将改革实施到所有部门和基层预算单位,逐步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完善市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简化支付程序,提高支付效率。三是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健全地方政府采购制度,尽快将工程类支出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力争突破12亿元。四是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对市级财政专户收费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五是深化“乡财县管”改革,规范乡镇财政管理。

7、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推进依法理财。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确保财政政策执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做好政府债务预算试点工作,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二是强化政府投资评审职能,扩大评审范围,切实提高投资评审质量,有效节约财政资金。三是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

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四是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打造诚信会计。五是逐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控。六是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意识,自觉接受人大和有关部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检查。

8、加强财政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全面促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努力建设一支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倡导学习之风,建立学习型机关。二是加强行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服务型机关。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廉洁从政。四是强化求真务实之风,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工作实效。五是切实关注和维护群众利益,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

三、适应形势,研究问题,谋求财政工作的新发展

(一)关于支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今年,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省委提出的关于河南以及郑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财政工作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要突破200亿元。这一奋斗目标是在深入分析2006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情况和财政收入形势后,根据市本级和县(市)区“十五”期间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对财政收入进行认真测算后提出并确定的。2006年我市经济发展的预期增速是比较高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只要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狠抓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不断强化和完善收入征管措施,堵塞收入漏洞,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各级财税部门在组织收入时应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要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又要注意不收过头税,严禁虚收空转,确保收入质量。各县(市)区在安排收入增幅和规模时应能高则高,宜低则低,不盲目攀比。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加快财政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增强财政实力。要始终坚持经济财政观,把财政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把握,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变化,丰富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找准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壮大财源基础;要不断健全财政收入征管机制和稳定增长机制,始终把收入组织工作作为财政部门的基本功,保持不满足、不松劲思想,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取得新的工作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进一步做大财政“蛋糕”,一在生财,支持经济发展;二在聚财,做好收入组织工作。支持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在运用政策激励、资金引导等有效的财政手段支持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后仍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和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这一新问题,拓宽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各级财政要从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和杠杆作用,增加投入,完善机制,支持自主创新。

一是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要研究科技三项费转型和投入重点转移问题,同时研究科学支出、高新技术贴息、工业结构调整贴息、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专项资金的使用协调机制,对重点项目尽可能采取集中资金捆绑投入的方式。要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杠杆,逐步完善财税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二是突出自主创新投入重点。支持优势行业和产业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巩固壮大主导产

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做强机械装备制造业,建设铝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努力把郑州打造成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中部会展之都,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名城。要集中自主创新资金,在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中,选择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后劲足,具有行业领头羊作用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提高一批重点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所属行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力争使我市支柱产业的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着力支持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各级财政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探索运用财税杠杆,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支持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为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财税环境。

在加强收入组织工作方面,这几年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级财政对收入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收入组织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目前,我们对收入的分析仍比较粗放,特别是对企业经营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了解不深不透。有的县(市)区建立了收入组织联合机构,加大了收入和清欠工作,这些做法值得探索和总结。今后各县(市)区在加强收入组织工作方面,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辖区的收入现状,分析要细化到每一项收入、每一户重点企业,从纵向和横向对比中找潜力、找薄弱环节。二要在关注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和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争取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使我市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关注一般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今年起,省政府对各省辖市的财政考核指标将增加两项,即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我市也将相应增加对这两项指标的考核,这是收入评价机制的重要变化,也对各级财政做大收入“蛋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问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点和难点。在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建立对“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走出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是对我们理财能力的重要考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研究解决好三个问题:

1、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丰富,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体现。目前,农村仍然是公共财政保障最薄弱的环节,历史欠账多,公共支出需求与资金供给矛盾突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就是要按照公共财政职能要求,逐步办好在农村范围内应由政府办理的事情,包括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硬软环境,支持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等,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认真研究界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下决心解决财政“缺位”问题,新增财力分配向农村倾斜,新增教育、科技、文化等经费更多地用于农村。在继续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从农民最关心、最急迫解决的出行条件、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做起,可以低标准,但

要广覆盖,逐步消除公共财政对农村保障的空白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2、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水平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农业、农村、农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将农业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将农村繁荣放在社会全面进步中统筹规划,将农民增收放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统筹安排,合理调整财力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的保障水平。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各县(市)区要根据现有条件和财力状况,加大“三农”投入,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

3、完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研究如何完善五保户供养机制,确保农村五保户应保尽保;如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基金管理,让农民乐于参加并真正受惠;如何强化农村中小学预算和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和规范;如何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加大“三农”投入等,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这是公共财政管理的新领域,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支持构建和谐郑州问题。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过程,往往是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的时期。2005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50美元,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层面看,我市经济社会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发展的不协调、不全面问题,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现象,尤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已经突显出来,客观上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民生,需要财政支出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去年,我们在研究财政服务社会发展时提出,要学会“主动请客”和“算大账”,各地积极实践,一些县(市)提前自主提出免征了农业税,在中央没有扩大范围的情况下,我市自筹资金选择新郑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收到了显著成效。今年,在六县(市)纳入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范围之外,我市又自主将市辖各区农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范围,巩义市、荥阳市和中原区又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或免除杂费、课本费,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财政部门切实关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理财思想,值得充分肯定。希望大家继续探索,并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主动研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05年,市委市政府在年初提出了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为民办“十件实事”,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要为民办“二十件实事”,这些实事的落实,绝大多数都需要以财政财力保障做后盾,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千方百计筹措落实各件实事所需资金,工作做的到位,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今年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了要办好的“十件实事”,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今年要办好的“十件实事”在即将召开的市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对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公布,涉及到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件件关系民生,事事涉及财政。省、市“十件实事”将长期化、制度化,每年都要办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事。各级财政要适应这一新情况,在财力安排上提前准备,并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为各项实事的顺利落实提供财力保障。

2、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好涉及群众长远和根本利益问题。近年来,尽管我市财政实力不断增

强,但财政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如何统筹安排财力,既抓好群众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是我们必须始终把握和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譬如,如何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综合措施,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民生之本问题;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如何在支持经济基础较好地方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经济实力较弱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如果我们不研究这些问题,不重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来可能增加更多的财政支出,而且有可能加剧各种社会矛盾,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影响,最终将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关于支持加快城市建设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研究和探索财政在支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政府投资城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是探索城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积极推动土地收购储备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的实施,学习借鉴外地做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管理办法,将城市公共部位户外广告等城市资源性收入有效组织起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研究城建资金筹资额度与财政偿还承受能力问题,合理确定筹资额度,降低筹资成本。四是研究加强城建投资工程项目招标管理问题,严格实行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概算先行由政府投资评审机构评审确定,逐步将政府投资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加强采购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问题。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始终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本保障。要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任务,必须不断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倡导学习之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作为全市财政干部职工的一项政治任务,把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上来,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促进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几年,我们围绕完善市与县(市)区财政体制、建设大郑州的财政政策、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例如我们在全省率先对市与区的体制进行了调整,有力地调动了各级财税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十一五”时期,中央将支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这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掌握真实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努力争取中央和省里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强化求真务实之风。财政工作必须在“严、细、深、实”上下功夫,凡是市委、市政府涉及财政工作的各项部署,必须严格按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坚持说实话、算实账、办实事、求实效,努力为基层和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要树立文明服务之风。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把财政机关建设成为体现公仆形象的窗口,为民服务的窗口。要树立廉洁从政之风。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廉政建设制度约束,教育引导广大财政干部严于律己,廉洁从政。

郑州:免书费免杂费补生活费“两免一补”扩大范围https://www.doczj.com/doc/065907671.html,/ 发布时间:2005-3-16 8:24:04 来源:大河报 3月15日,郑州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宣布:郑州今年扩大了全市春季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范围,在去年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的基础上,扩大到广大的农村学校。郑州农村近10万中小学生受益,资助金额预计达1500万元。

据了解,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是指免费发放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今年郑州市扩大了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范围,去年包括城市低保家庭在内,全市共有不到2.6万人享受这项资助,而今年仅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的学生就达

到了9.7万人。

“两免一补”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配套解决。今年郑州市“两免一补”资金由中央补助482万元,省级补助249万元,市级补助310万元。资金实行专户管理,集中支付、封闭运行的模式。目前,各项资金已经到位,郑州市财政局还成立了“两免一补”督导检查组,深入各县市区对该项资金落实、使用情况跟踪检查,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收我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书作费工作顺利实施

为加快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进程,在2006年秋季免收全市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农村学生学杂费政策的基础上,市政府决定从2007年春季起,免收全市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农村学生课本和作业本费(简称书作费),并列入今年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课本和作业本,是我市认真落实、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各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及时间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扎实实做好此项工作,要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这项政策的资助对象为在我市农村地区(含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并已享受了免学杂费的郑州市农村学生。补助标准:课本费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每生每期38元,四至六年级每生每期60元,作业本费每生每期10元;农村初中课本费每生每期110元,作业本费每生每期15元。所需资金(不含上级下达的“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各负担50%。

我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足额安排本级预算,及时转拨上级补助资金,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今年春季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保证学校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正常运转。将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补助资金一并纳入“两免一补”资金专户严格管理,封闭运行,按照规定用途和标准使用,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挪用。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实际享受免费教科书学生数,按照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确定的结算价格,据实结算,直接拨付免费教科书供应商的县级机构。学校和有关部门不得再向受助学生收取任何书作费、教辅材料费,违者按乱收费处理。

我市顺利通过河南省2006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检查验收

7月上旬,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我市2006年的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和整村推进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

2006年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一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765万元,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103个,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940万元,项目26个。截止目前,省、市下达的项目全部完成,资金全部拨付到位。二是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13.5%,达到1337元。三是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2006年,全市实际完成巩固和解决温饱贫困人口1.016万人,占省定目标任务的169.3%;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3530人,并已实现就业2850人。

验收组成员采用听取汇报、实地检查、查看帐目的方式对我市(包括巩义市)2006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进行了抽验。先后重点检查了巩义市涉村镇西沟村的村组道路项目、上街区的扶贫搬迁项目和荥阳市二郎庙村的村组道路建设项目;验收了西沟村、西林子村和二郎庙村的整

村推进工作;对三个县(市)区的财政扶贫资金帐目进行了检查。

省验收组认为: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非常重视,郑州市的财政扶贫项目建设标准高,管理规范,扶贫效益发挥的好;财政扶贫资金落实了县级报帐的各项要求,同时验收检查组也对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来源:农业处

加强财政政策引导支持工业项目建设和节能降耗专项治理促进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针对《郑州市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郑政[2006]12号)实施过程中政策门槛过高,覆盖面较小的一些问题,我局会同其它部门起草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补充意见》(郑政文[2007]122号)。

主要通过以下措施促进我市跨越式发展:

一、降低政策门槛,加大支持工业项目建设力度

1、设立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之后再确定进入贴息补助的项目,待项目完工投产后市财政给予贴息补助。

2、降低了工业项目贴息补助的申报门槛。对工商注册和纳税在我市的企业,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和3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且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的,都可申报财政贴息补助资金。

二、设立产业园区专项资金,鼓励我市工业经济向园区化、集约化发展

1、设立500万元的产业园区专项奖励资金,加快我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对产业园区销售收入超50亿元、100亿元等实行上规模奖励;对列入国家、省重点园区及特色工业园区给予奖励、对园区建立行业技术研发、检测中心等给予财政补助,奖励和补助资金主要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三、建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我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耗真正降下来。每年预算专门安排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加强节能降耗宣传、补助和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企业节能监测、工业项目能源评价,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进行补助,对完成年度节能目标和资源综合利用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促进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努力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

为积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郑州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自2003年起,郑州市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社区卫生试点,连续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使我市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提升。截至06年底,各级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9541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861万元,省财政投入863万元,市财政投入4663万元,县市(区)财政投入1405万元,其他资金749万元。全市政府举办的78所乡镇卫生院(不含巩义市),已有72所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其中:示范卫生院7所,中心卫生院25所;并先后配备了救护车、B超、心电监护仪、X光机、人工呼吸机等设备。与此同时,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对10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达标村卫生所(室)进行专项补助。县(市)区各级财政投入559.4万元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室)455所,使部分村卫生所(室)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基础保障问题,降低了农民看病成本,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推动了农村经济社

会的协调发展。

(马燕雪张健) 共有90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郑州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全部兑付

总第36期

2006年第11期

郑州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公室编 2006年5月23日

郑州市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全部兑付

5月22日,全市2006年度对种粮农民粮食直接补贴和综合直补资金财政9371.81万元全部兑付完毕。

今年,我市对种粮农民补贴工作涉及辖区内14个县(市)、区、130个乡镇、办事处,享受粮食直接补贴和综合直补的农户100.5万户,补贴面积387.28万亩,应补资金总额9371.81万元,比去年3940.11万元增加了5431.7万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资金4809.72万元,综合直补资金4562.09万元,比省拨资金9356万元增加15.81万元,由各县(市)区政府筹措。

全市粮食直补亩均标准12.42元,比去年10.15元提高了2.27元。考虑到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预计增长因素,中央今年增加了对种粮用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综合直补全省统一标准为亩均11.78元。两项补贴合计亩均标准24.2元,比去年10.15元提高了14.05元。

根据省统一安排,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财政厅的领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在直补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带着感情、责任和使命,继续发扬“四个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精神,认真抓好直补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贯彻“四到户”和“六不准”的规定,切实贯彻徐光春书记提出的“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的要求,把工作做细,把好事办好,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确保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家视点)

-------------------------------------------------------------------------------- 2007年03月23日来源:

【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7694亿元;同年,全国税收收入共完成3.76万亿元(不含关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增收6770亿元。依据两个

收入数字来看,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95%以上。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温家宝总理在总结政府2006年的7项工作时,几乎每一项工作都涉及税收。我们从中撷取一二:

比如,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3397亿元,增加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支持了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再比如,去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分别为774亿元、536亿元、138亿元和123亿元。其中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全国各级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中央财政连续3年累计投入9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7651所学校受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0亿元,覆盖中西部地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亿多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还有,中央财政支出42.7亿元,地方财政相应增加支出,较大幅度提高了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安排51亿元,用于支持地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进展;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34亿元,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中央财政用于城市低保的补助资金136亿元,各地不同程度提高了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全年中央财政抚恤事业费支出112亿元,完善大中型水库征地补偿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扶持对象达2288万人,使这个长期遗留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以上数字虽然只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直接投入,但我们从总理的报告,大致知道了大家缴纳给国家的税收,是通过中央及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支出的,也确实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同样,2007年的财政安排样样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样样关乎民生,情系人民。我们国家的税收确实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基本特征

挂钩美林主题指数,东亚保本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中!

四大因素左右十月行情高通胀下 6000点上还有多少大象未起舞

https://www.doczj.com/doc/065907671.html, 2007-7-13 9:22:00 予人上海证券报

【字体:大中小】【收藏本页】【打印】

在国税总局7月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税总局统计司司长舒启明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4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5615亿元,增长29%。伴随着税收收入的节节高攀,不久前有人预测,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将会超过5万亿大关。对此,国税总局统计司司长舒启明表示:"5万亿这个数字可能是根据上半年收入情况做的简单判断。"他说,全年税收最终如何,还要看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税收一直呈两位数字高速增长,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加速特点。"十五"期间,全国税收年收入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突破15000亿元、20000亿元、25000亿元和30000亿元大关。5年共入库税款109217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未扣除出口退税),年均增长19.5%,5年翻了一番多。税收增收额2001年、2003年分别超过2500亿元、3400亿元,2004年和2005年连续超过5000亿元。2006年增收额达到6770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增收额就已达5615亿元,超过去年是必然的。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国税收的基本特征,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但是,我国税收增长与民生投入之间并未能完全保持同步。《中国青年报》日前作了一

项调查:"作为纳税人,你最关心什么问题?"结果,49.4%的人选择了"政府把我们缴的税用到哪儿去了"。这一方面反映出公众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民生投入与税收增长曲线的脱节和税收最终用途的不透明,让民众心中没底。

在我国,税收是比较透明的,而财政预算则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使得预算本身的法律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对政府的制约作用有限。这必然导致浪费现象的蔓延。最明显的例子是,不少地方政府豪华办公楼的兴起和公款出国旅游、吃喝、公车等费用的直线上升。

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曾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现在每年用于类似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在各个国家当中倒数第一;而用于行政、豪华性公共建设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过高比例却是世界第一。现在,中国一种常见的、形成明显对比的现象是,每逢涉及基本民生问题时,资金的筹措难乎其难,但是一旦要搞大型豪华型建设时,资金就像呼风唤雨一般汇聚起来。"

政府消耗与民生投入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的浪费必然挤压民生空间。但是,这一现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税务部门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只为18%左右。但是,这一数据显然不足以反映民众的真实负担。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举例说:"2006年政府财政收入接近3.2万亿元,如果加上1.3万亿元的预算外收费、500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8000亿元的社保金等,我们真实的税负已经达到31%至32%。"倘若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民众的真实负担就容易被掩盖,就难以正视民生问题的严峻性。

事实上,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正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挤压。一方面,民生领域的投入滞后于税收的高速增长,导致公众在纳税之后,继续承担一些原本应由财政来解决的负担。比如教育,在义务教育领域,家长们深受乱收费之苦;在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领域,家长们又面临着高学费的困扰。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终极目的,他们在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对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做出某些让步,进而伤及民生。房价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地方政府打着调控的旗帜增税,这些税收随后被开发商转嫁到房价当中,而地方政府听任开发商哄抬房价的行为置之不理,从而使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加剧,压抑人们消费的欲望。

税收的增长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才是最终目的,征税本身只是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手段,倘若把手段当成目的而忽略后者,税收的增长与公共福利的增长就容易脱节。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国强是民富的结果,在税收高速增长的同时,期待加大民生投入,使民众享受财政增长的好处而不是相反,如此,民众的纳税积极性更高,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