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字古诗词鉴赏

200字古诗词鉴赏

200字古诗词鉴赏

【篇一:200字古诗词鉴赏】

怅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

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

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

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

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

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

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

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

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

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

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篇二:200字古诗词鉴赏】

关键词:古诗赏析;技巧;介绍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1-2 看着摆在我们眼前的几张

古诗赏析的练习,真让我们纠结。如何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赏析古诗,提高鉴赏能力,是我们深感困惑的事情。就现状来说,古诗赏

析的难度不逊于分析文言文的难度。文言文经过几年的训练,词语

释义、句子翻译在大体看懂文章的情况下,大致有规律可循。有些

地方也可经过整合归类,加以推敲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抑或正

确无误了。然而,古诗的赏析对学生就较难运用上述方法来解答,

虽我们竭尽全力讲析,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仍收效甚微。看来“讲”还只是一个方面,它虽可以起到指导启发的作用,但那是有局限性

和依赖性的,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学、自品、自悟。“讲”代替不

了“读”,读能有味,是主动的;讲是接受,是被动的。即使有收益,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还是要读、要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

是这个道理。近来,笔者经过探索和实践,觉得古诗赏析更多的还

是多读,多品,在咀嚼中寻找方法。我们将这些规律方法付诸实践,教给学生,效果较为明显。

众所周知,读者对古诗的欣赏要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是有个过程的。因为对于古典诗歌的理解,由于有语言、时间和空

间上的距离,所以它必须有一个解读过程,一如了解,即时代背景、人物阅历、写作风格的了解;二如认知,即对诗中的意象的认识;

三如想象,即对诗中情景再现;四如感悟,对诗中“诗眼”和意境的

体悟。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析诗歌(有很多方法和散文分析相同)

的方法,通过自己锤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样,我们认为古典

诗歌赏析存在的问题就不大了,鉴赏的效率也会提高。以下就过程

的四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了解――时代背景、人物阅历我们在这里说的了解,是指对诗

的背景,包括大背景、小背景、作者人生阅历、人生体验和创作风

格的了解。以初中三年所学的古诗词来说,了解古诗的背景不难,

因为不少诗歌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通过下面的注释来解答。有些虽

然没有注,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述而获得。了解创作背景,熟悉人物,或称为“知人论世”,这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依据。它可以帮

助我们更深入地辨析诗意,进入诗境,体会情感。举李白《早发白

帝城》一诗的例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诗人李白,学生大抵知道他篇二:鉴

赏古诗词的语言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一??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炼字

型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

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

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

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

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

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

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

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诗歌”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

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解题方法: 1.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

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3.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二??理解诗句意义型诗句本身是我们读的重点,但是我们知道诗歌

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如果不全面分析,很难把握诗句的意思,进而影响对全诗的理解。好的诗句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在结构的

安排上都有所体现。我们在鉴赏诗句的意义时,先看有什么修辞手

法蕴含其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句子的作用。

提问方式: 1.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2.这句诗好在哪里? 3.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

特点? 4.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1.阐明诗句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3.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三??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诗眼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

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

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

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

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

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

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

成了全诗的关键。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

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

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

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抓住“诗眼”命题往往可以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设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古诗歌“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1.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

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诗歌鉴赏“综合表述型”解题方略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z

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

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

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常见设问方式: 1.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

右的赏析性文字。

2.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词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

的提示。

第二,选好自己的答题角度。

第三,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

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失误提醒: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

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二是分析

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

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

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

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

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

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

案牵强生硬。

诗歌的表达技巧――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同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

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

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

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这首诗的白描手

法体现在什么地方,有何效果?答题步骤:第一步,先指出运用了

何种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的效果、体现的意境或抒发的感情。诗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

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1 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

2 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

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

3 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

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2、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 1 答题步骤。分三步: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2 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

过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

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语言特色型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

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

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

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

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

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

题规范。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题方法: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

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

1 按引用内容分: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a.引用历史故事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

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b.引用前人诗句用诗: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

言外。

2 按表现形式分: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

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

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暗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正用典故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

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

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

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i;区别于“大谢” 谢灵运。这里有自比的意味。上

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i

那样清新隽永。

反用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

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

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诗中作者大量引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诗歌中作者为什么引用这一典故?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样的典故。

2.结合诗句阐释使用典故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

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

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

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

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

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

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篇三:古诗词

鉴赏孩子们,辛苦了初中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名句(横线词句为重点

记忆内容,篇目由主到次顺序排列)一、积累默写 1.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 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二、诗词鉴赏《商山早行》 1、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

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

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

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孤独

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

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

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刻画了旅人凌晨

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2、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意境苍凉萧索,

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3)作者在旅途的

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凫雁满

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描写了一幅故乡杜陵春天的画面:春天来了,

回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表现了春回故乡、

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以乐景衬悲情,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

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3、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

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

子异曲同工?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虽然在

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

具体感。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

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了解)与此类似的意象叠加的诗句还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4、小结:(这首诗选取

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卜算子??咏梅》赏析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整体感知: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

形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诗是托物言志之佳作,作者以梅花

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

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

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2、名句赏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赏析】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

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即使凋堆成为泥土,碾碎化作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不改变。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

则高洁、坚贞、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

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月夜》刘方平【赏析】这首诗轻倩流丽,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

机和诗人喜悦的心情。月夜里洋溢着和暖的春气,新虫的鸣声透过

碧绿的窗纱,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美好事物的咏赞。全诗体会入微,饱含激情,清新感人。

【名句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观刈麦》白居易整体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讽喻诗,诗歌描写了一

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

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写事

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

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

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名句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赏析】诗意是他们的双

脚被地面的热气熏蒸着,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这句诗对仗工整,通俗易懂,“蒸”和“灼”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农

民劳动环境的恶劣,劳动的艰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赏析】他们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这么炎热,只是珍惜夏天的

白昼时间长。这句诗揭示了农家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晏殊词文赏析: 1.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

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

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 a表情:笑:

巧笑→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c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

纸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

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

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

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4.总结: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

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

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篇四:诗歌鉴赏技

巧诗歌鉴赏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

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

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

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

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

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

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

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

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

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

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

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

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

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

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

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

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

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

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

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

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

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答:额联用典,也使用

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

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

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比喻dd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

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dd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的作用。

设问dd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dd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dd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

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dd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

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

中含蓄。

夸张dd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dd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

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

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

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点化

前人语句引用神话故事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dd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

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dd“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

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

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

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

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

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

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

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

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

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反复dd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

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dd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

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dd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

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dd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

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简

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

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

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

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

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

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dd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

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

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

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

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

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

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

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

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

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

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

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

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

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

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

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

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

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

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

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

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dd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

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

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

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

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dd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

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

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

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

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

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

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

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

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

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

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

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

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

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

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

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

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

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

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dd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

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

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点面结合dd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

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

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

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

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

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dd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

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dd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

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

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

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dd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

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

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

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

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

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dd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概括性:所表

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

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

的联想。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

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

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

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

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

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

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dd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

意蕴,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

想等。

比兴手法dd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

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

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

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铺陈dd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dd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

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

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

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篇五:古诗分类鉴赏方法古

代诗歌鉴赏方法 1.学会分类鉴赏。

现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正像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

法一样,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

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内容

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

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从1994年开始,写景诗考了两年,

即1997年和1999年。

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三方面入手: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特色;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

情感。最后这一点,尤其重要。

下面的两首写景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思乡之情。

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其中月落霜天

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

“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

字可以与之引证。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色,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诗歌的

意境,试用200字扩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

扩写(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

出正常的句序。

答: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

感觉是幽静恬美而清新活泼,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

其乐的心境。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即事诗。古人常

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

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

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

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

这些内容的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的高考材料就可以视作“即事诗”。

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

触发了作者的思绪;“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

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首联的“春风”和“天涯”均有所比喻。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春风”比喻朝廷恩典,“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含义是: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

渺茫。颔联中“犹”字和“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

的联想。试联系作者感情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犹”是“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欲”字是

想象之辞,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或牡丹)和野花。末句与上文“二

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

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

指作者。

“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

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

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答:前者描写红叶青

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

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三)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94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

类作品。

首先要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咏物的;作者

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春夜喜雨杜甫好语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

手法的好处。

答: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

们深刻的印象。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

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

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阅读杜荀鹤的《小松》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

道高。

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 的目光短浅。

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

句的“出” 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

成后的松树。

四.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

么“古”;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

中表达了什么感情;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阅读下面两首《题乌江亭》,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杜诗中“不期”的语义是不可预料,王诗中“势难回”的语义是局势难

以挽回。

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百折不挠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

道理。

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

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

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五.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迄今为止,还没有在高考中考过关于边塞征战诗为题材的作品。但

边塞诗的备考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边塞诗赏析要注意: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艺术风格。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说明这首诗的体

裁是“歌行体”的意思。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

天清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