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临床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症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 一、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疫毒。 方药:协定方清肝Ⅰ号。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 2.肝郁脾虚证: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3.正虚邪留证: 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黄芪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

乙肝病毒活动期主要有哪些症状

乙肝病毒活动期主要有哪些症状 出现乙肝活动期症状(劳动能力渐渐减退、经常有低热、月经失调)的患者,要引起重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极易恶化。乙肝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病菌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会损害体内的肝细胞。专家认为,了解乙肝的常见症状表现,有助于我们在诊断乙肝、治疗乙肝上少走弯路。 1、劳动能力渐渐减退,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干舌燥、皮肤痛痒、腹胀、腹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乏。腹胀以夜间为重,引起坐卧不安,彻夜难眠,气短发憋。 2、常感觉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时有便秘,经常有牙龈流血、鼻衄、瘀斑等流血倾向,不仅齿龈出血、鼻衄,皮肤黏膜也出现出血点。 3、经常有低热、月经失调、性功能紊乱或退化,少数乙肝患者兼有关节炎、肾炎、糖尿病、干燥综合症等体外损伤特征。 4、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神志反常,突然兴奋多语,但语无伦次,定向、计算能力障碍者,要注意肝昏迷发生。 5、皮肤变色,身体不适:表现在皮肤上主要是脸色晦暗,脸部惨白而没有光泽度,肌肤呈现黄色。从来没有得过肝炎的人,在畏冷、发烧、恶心、干呕、肝痛、极度无力后,突然出现两眼和肌肤发黄,则表明患了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患者若并发黄疸肝炎,显示病情恶化,严重的黑眼圈均是慢性肝部病患的早期征象。 6、出现红点血丝:肝掌、蜘蛛痔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肝掌与平常人的手掌色泽大不同,平常人的手掌色泽红润,而患上肝病的患者手掌心泛白无血色,如果出现蜘蛛痣,则会在皮肤上出现红点,四周有血丝状,类似于蚊虫叮咬后的病状,当用细棒一端压制痣中心时、全痣消退,放开后又会出现,这一点可同其它血管痣区别,当朋友们出现肝脏或者蜘蛛痣的时候一定是肝脏感染了乙肝病毒。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65573544.html,/yg/2012/1111/540.html

乙肝六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六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六项是指乙肝血清标志物6项检测,一般医院只检测乙肝5项,俗称"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感染人体后可有3种抗原及相应的3种抗体,表面抗原,用HBsAg表示,核心抗原,用HBcAg表示,e抗原,用HBeAg表示。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3种相应的抗体,即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抗-Hbe)。 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强弱不一,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千差万别,乙肝6项可呈现20多种不同脑感的阳性组合模式,介绍10种常见的模式(+阳性 -阴性) 五项指标12345678910 HBsAg + + + + - + + - - - 抗-HBs - - - - + - - + - - HBeAg + - - - - + - - - - 抗-HBe - - - + - - + + + - 抗-HBc + + - + - - - - + + 第一种俗称"大三阳"。说明病毒不断在体内复制繁殖,传染性强。如果ALT也增高者,应及时治疗;家庭成员也应查肝功和乙肝系列,如果检测结果都为阴性者,应尽快注射乙肝疫苗。 第二种说明有病毒复制繁殖,有传染性;如果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肝功正常,且无症状,说明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变小,病程处于稳定阶段。

第三种较常见,我国有HBsAg阳性者达1.2亿之多。其意义有以下四种: 一,可能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本人不发病,但有传染性; 二,可能为已发病,但为乙肝早期,有传染性;三,可能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变小; 四.可能为病毒核心部分DNA与肝细胞核心部分合为一体,已无传染性。 第四种俗称"小三阳"。说明病毒复制停止或复制受到抑制,传染性小或无。 第五种病毒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病毒被清除病已有免疫力,无传染性。 第六种俗称"双阳",说明是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很强。 第七种是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携带者。仍有一定传染性,但易转阴。第八--十种说明虽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产生免疫力,无传染性。

最新骨科临床路径完整版AB+5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A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8.57/79.16/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良好; 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 2.201).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胫腓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糖; 2.胸部X光片、床头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 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 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1. 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 手术方式: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八期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4年7月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韩家跃时间:2014年7月26日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l临床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症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 一、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疫毒。 方药:协定方清肝Ⅰ号。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 2.肝郁脾虚证: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3.正虚邪留证: 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黄芪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

传染病学之乙型肝炎考点汇总

传染病学之乙型肝炎考点汇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乙肝在中国流行广泛,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35%以上。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是传染病学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各省份传染病学考试真题,总结出传染病学相关重点,以便帮助大家梳理传染病学考试的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一、传染病学知识点: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Dane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系统、核心抗原与抗体系统、e抗原与抗体系统。 二、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下列儿种: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和其他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4.流行特征 (1)有地区性差异。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低; (2)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1; (3)无明显季节性; (4)以散发为主; (5)有家庭聚集现象,此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 (6)婴幼儿感染多见。 三、传染病学知识点: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A.HBsAg B.抗-HBs C.e抗原 D.抗-HBc E.抗-HBe 【正确答案】ABD 【解析】乙型肝炎血清学流行率调查中,常用的三大指标是HBsAg、抗-HBs、抗-HBc。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温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湿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 T<2倍正常值、TBI 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病毒变异株、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八)治疗方法

乙肝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知识点)

乙肝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xxxx第(x)期 xxx村卫生室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计划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学习防治乙肝相关知识,有效控制乙肝传染病,xxx村卫生室决定于xxxx年xx月xx日举办防治乙肝健康知识讲座,计划如下: 一、讲课时间和地点 计划于xxxx年xx月xx日上午7:40-9:40在xxx村卫生室举办乙肝健康知识讲座。 二、讲课内容 1、乙型肝炎小知识 2、乙肝传播途径 3、乙肝免疫预防 4、乙肝病毒携带与肝炎的自我护理 三、讲课人:xxx 四、参加人员 辖区内居民(总人数不超过20人)。 xxx村卫生室 xxxx年xx月xx日 通知

为了让广大居民群众学习防治乙肝相关知识,有效控制乙肝传染病,xxx村卫生室决定于xxxx年xx月xx日举办防治乙肝健康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一、讲课时间和地点 计划于xxxx年xx月xx日上午7:40—9:40在x xx村卫生室举办乙肝健康知识讲座. 二、讲课内容 1、乙型肝炎小知识 2、乙肝传播途径 3、乙肝免疫预防 4、乙肝病毒携带与肝炎的自我护理 三、讲课人:xxx 四、参加人员 辖区内居民(总人数不超过20人)。 xxx村卫生室 xxxx年xx月xx日xxx卫生室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活动主题: 组织者: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接受健康教育人数: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 活动内容: 活动总结评价: 存档资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印材料□签到表 □其他材料 填表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年月日 乙型肝炎防治健康知识讲座小结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xxx

慢性乙肝的临床护理

第四节慢性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指导 概念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乙肝病毒所致的肝脏的损害和炎症超过6个月,并伴有肝功能异常及血清转氨酶(ALT、AST)增高。本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少数人可发展为肝硬化。临床表现可出现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或疼痛,或有肝大。 病因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乙肝免疫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了解其传染性。 临床表现依据主要表现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种:(1)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只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单项增高。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伤,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治疗原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的是能持续抑制或中止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的损伤,改变慢性肝炎的自然史,组织演变为肝硬化

和肝癌。目前国际上公认和正式批准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为a-干扰素、贺普丁(拉米夫定)、核苷类药物如阿德福伟、恩替卡韦等,其他一些新药正在积极开发中。国内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免疫核糖核酸、胎盘肽、胎盘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卡介苗等,中草药制剂如甘草酸、苦参素、云芝多糖等,均未能证明确实有抗乙肝病毒的效果,需作进一步严格的双盲目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考核。 健康教育指导 1.饮食指导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热量摄入不宜过高,以 防发生脂肪肝;也不宜食过量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 2.休息与活动指导在肝炎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感情好转后应 注意动静结合;在病毒复制静止期可从事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达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正常工作,但应避免过劳,且须定期复查。 3.用药指导目前上国际上公认用于乙肝治疗的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位数不多,主要包括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阿德福伟为代表的新一代核苷类药物。即使是这些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无法完全从人体内清除乙肝病毒,而只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使病情得到缓解和稳定。 4.日常生活指导 (1)有条件者宜实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碗筷的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浓度为1000mg/L,侵泡时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 (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 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 HBeAg 阳性:感染早期, 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 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 阳性: HBV 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通常将 5 项 HBV 感染血清学标志( HBVM )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指 HBsAg+ 、 HBeAg+ 、抗-HBc+ ,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 HBsAg+ 、抗 -HBs+ ,抗-HBc+or- ,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病原学 (三)抵抗力 HB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30 ℃ - 32 ℃至少可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15 年。 100 ℃干烤 1 小时; 100 ℃直接煮沸 2 分钟; 微波(频率 2450MHz 、输出功率 500W 、 75 ℃) 1 - 3 分钟, 0.5% 过氧乙酸,3% 漂白粉溶液, 5% 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 HBV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乙肝五项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即乙肝五项,是确诊和了解乙肝(又称B型肝炎)病情的重要依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 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正常情况下五项指标全部阴性或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其中乙肝两对半检查中的“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是了解乙肝(又称B型肝炎)病情最为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一、乙肝两对半(包括了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HBV(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产生的蛋白释放入血导致相应的血清标志物,主要有三对,即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 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或HBcAb),但核心抗原在血清中一般不易检出,仅其余两对半在血液中可检测出。 1、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的简要临床意义 2、乙肝五项各指标的常见变化与简要临床意义:

以上简单罗列了感染乙肝(B型肝炎)病毒后两对半的常见的一些表现形式,针对个体,可能仍存在其它不同的表现组合,或在转归中。所以碰到不典型的组合,不必担心,建议过段时间再次复检,一般不典型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3、乙肝两对半检测中乙肝大三阳、小三阳以及部分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对策

(1)乙肝大三阳(乙肝五项135阳性)--是指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乙肝大三阳,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这类患者体内的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宫颈分泌液都可有传染性,如果同时有转氨酶增高者,首先就应注意隔离,在家庭内患者的碗筷等餐具可单独与家人分开,定期消毒。 ★ 专家对策:患者应到专科医院就诊采用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症降酶保肝措施。建议做肝功能和肝B超检查。如果都正常,不要乱治疗,定期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和肝B超检查。可以服用中草药,比较安全有效,服用中草药调节肝脏免疫功能,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增强肝的抵抗力,阻止肝脏纤维化。抗HBV-免疫疗法辩证治疗“大三阳”>>> (2)乙肝小三阳(乙肝五项145阳性)--是指在乙肝(又称B型肝炎)的“两对半”检查的五项指标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是阳性。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病毒复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乙肝小三阳通常是由“乙肝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针对E 抗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 专家对策:乙肝小三阳(乙肝五项145阳性)应检查HBV-DNA及肝功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果HBV-DNA(+)且肝功能异常,说明病毒复制,传染性强,应该采取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如果HBV-DNA(-)且肝功能、B 超及AFP等均长期正常,则说明病毒已复制不活跃,传染性很低,所以已无需隔离与治疗。乙肝小三阳全面解析>>> (3)乙肝五项(2、5项为阳性),其余阴性。既往感染,急性HBV感染已恢复。其中第二项阳性说明已经产生抗体,不用打疫苗。第五项阳性只提示曾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现已恢复。 ★ 专家对策:这种情况患者不需要治疗,只要保持好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做好定期复查即可。 (4)乙肝五项(2、4、5项为阳性),其余阴性。2、4、5阳性表示的意思是:1、急性乙肝感染恢复期;2、既往感染过乙肝;3、注射乙肝疫苗等产生了表面抗体。第二项HBsAb、第五项HBcAb阳性是既往感染并产生抗体的证明,因第四项HBeAb可存在较长时间才被清除,固常可出现2、4、5阳性。 ★ 专家对策:此时是感染乙肝(B型肝炎)病毒以后的恢复期,虽然已经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对乙肝也已经有了免疫力,但是还是必须了解自身表面抗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016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白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赵会元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

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肝功能和病毒标记物(HBVM)的复常情况。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拉米夫定和泛昔洛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肝复颗粒,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疗效、肝功能和HBVM复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肝功能和HBVM的复常率。 标签: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 西医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始终存在病毒变异及不良反应等问题,而中医药除了具有保肝降酶退黄等作用外,其逆转早期肝纤维化作用亦得到公认,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更是优势明显。临床上采用肝复颗粒加常规西药治疗60例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疗效,我们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60例进行了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来自于齐齐哈尔市传染病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3.9岁,平均病程6.55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41.3岁,平均病程6.5年。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血清HBsAg阳性,HBeAg或抗-HBe阳性,抗-HBc 阳性,HBV DNA>103拷贝/mL。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即排除:①伴有肝硬化失代偿期,有各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②伴有严重的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或糖尿病者; ③有精神疾病或吸毒史者;④不能按治疗方案的要求坚持满1个疗程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拉米夫定100 mg/次,1次/d,泛昔洛韦500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肝复颗粒(贵州君之堂制药有限公司) 10 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期间均不加用其他药物治疗肝

(完整版)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 1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 2 -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赵会兀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含量成正比关 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F 降到19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日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 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日性者性

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勺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 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 44.62 %的 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1、3、7或2、3、7) (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