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发布日期】1994.01.25

【实施日期】1994.01.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1994年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制定)

中俄边境旅游是我区国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中央“沿边发展战略”,繁荣边疆经济,使中俄边境旅游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免团体旅游签证的协定》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区边境旅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在全区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俄边境旅游主要包括对等互换团组旅游、中俄现汇旅游、易货补偿旅游等几种形式。

一、中俄对等旅游是指中俄双方根据有关旅游协议,对等互换旅游团组的旅游(人数

对等,提供服务对等,只计算人天数,不动用外汇结算)。

二、易货补偿旅游是指中俄双方旅游者在对方国内消费之后,以货物支付的一种旅游形式。

三、现汇旅游是指以国际流通货币结算的旅游形式。

第二条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事业管理局为全区中俄边境旅游的主管部门。

自治区旅游局委托呼伦贝尔盟旅游事业管理局、满州里市旅游事业管理局、额尔古纳右旗旅游事业管理局分级管理本地区的中俄边境旅游。

第三条中俄边境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审批承办中俄边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公司)。

二、审批中俄边境旅游线路,审核价格构成。

三、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中俄边境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四、监督检查承办中俄边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公司),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履行合同。

五、受理旅游者投诉,处罚违章经营的单位和当事人。

六、制发“中俄边境旅游团计划名单”和对外“邀请函”。

七、制定和修改中俄边境旅游管理办法。

八、会商海关、商检、物价等相关部门指定赴俄旅游购物定点商店。

第四条出入境口岸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团和俄罗斯人入境来中国的旅游团,必须从双方对外国人开放的或者指定的口岸通行,接受边防检查机关的检验。

第五条证件

一、中国公民参加中俄边境旅游须持公安部门统一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私普通护照或者能够代替护照的有效证件。

二、俄罗斯旅游者必须持“俄罗斯联邦”有效护照或者能够代替护照的有效证件。

三、双方旅游团过境时均应出示加盖组团社印鉴的有效组团(旅游团计划)名单。

第六条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异地办照和为非指定的旅游部门组织的参游人员办照,防止滞留不归事件的发生。

<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发布日期】1994.01.25 【实施日期】1994.01.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 (1994年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制定) 中俄边境旅游是我区国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中央“沿边发展战略”,繁荣边疆经济,使中俄边境旅游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免团体旅游签证的协定》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区边境旅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在全区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俄边境旅游主要包括对等互换团组旅游、中俄现汇旅游、易货补偿旅游等几种形式。 一、中俄对等旅游是指中俄双方根据有关旅游协议,对等互换旅游团组的旅游(人数

对等,提供服务对等,只计算人天数,不动用外汇结算)。 二、易货补偿旅游是指中俄双方旅游者在对方国内消费之后,以货物支付的一种旅游形式。 三、现汇旅游是指以国际流通货币结算的旅游形式。 第二条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事业管理局为全区中俄边境旅游的主管部门。 自治区旅游局委托呼伦贝尔盟旅游事业管理局、满州里市旅游事业管理局、额尔古纳右旗旅游事业管理局分级管理本地区的中俄边境旅游。 第三条中俄边境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审批承办中俄边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公司)。 二、审批中俄边境旅游线路,审核价格构成。 三、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中俄边境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四、监督检查承办中俄边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公司),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履行合同。 五、受理旅游者投诉,处罚违章经营的单位和当事人。 六、制发“中俄边境旅游团计划名单”和对外“邀请函”。 七、制定和修改中俄边境旅游管理办法。 八、会商海关、商检、物价等相关部门指定赴俄旅游购物定点商店。 第四条出入境口岸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团和俄罗斯人入境来中国的旅游团,必须从双方对外国人开放的或者指定的口岸通行,接受边防检查机关的检验。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国草原法》、《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负责草原监督管理具体工作。下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接受上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监督和指导。 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公安、工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草原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草原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承包经营 第五条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草原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草原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承包方交回承包草原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草原时,承包方在承包草原上投资,建设畜牧业生产设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六条承包期,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草原。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草原等特殊情形确需对个别农牧户承包的草原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木乡级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下列草原可以用于调整: (一)集体经济组织预留的机动草原; (二)发包方依法收回的草原; (三)承包方自愿交回的草原; (四)通过治理增加或者自然变化形成,并依法办理变更手续的草原。 第七条按规定已经预留的机动草原,应当用于: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规划管理办法1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规划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8-05-04】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区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区各盟市、旗县编制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包括旅游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本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应当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编制,并遵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管理。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开发都要按照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方案进行,不得随意、盲目地进行开发建设。 第六条自治区各盟市、重点旅游旗县都要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都要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第七条自治区旅游局负责全区的旅游规划管理工作;盟市和旗县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规划的范围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十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区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旅游发展规划分为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跨盟市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盟市旅游发展规划、旗县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二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十三条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第十四条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和旅游产品体系,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第十五条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做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第十六条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和当前建设的需要,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负责草原监督管理具体工作。下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接受上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监督和指导。 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公安、工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草原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草原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承包经营 第五条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草原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草原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草原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草原时,承包方在承包草原上投资,建设畜牧业生产设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六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草原。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草原等特殊情形确需对个别农牧户承包的草原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下列草原可以用于调整: (一)集体经济组织预留的机动草原; (二)发包方依法收回的草原; (三)承包方自愿交回的草原;

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法规类别】自然保护 【发文字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号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09.29 【实施日期】2013.1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 (2013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号公布自 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保护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保护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境内,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面积、界线以国务院批准的面积、界线为准。

第三条在保护区内从事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应当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有序建设、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包头市人民政府、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以及相关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辖区保护区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区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 第六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包头市人民政府、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辖区保护区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保护区关于自然保护、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项。 第七条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保护区的工作,其所属的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和管理的具体工作。 保护区所在地的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林业、公安、农牧业、水利、国土资源、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相关工作。 第八条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二)负责组织实施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制度; (三)负责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 (四)负责保护区内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五)调查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及数据库,组织环境监测; (六)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活动; (七)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按照保护区总体规划,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03年7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五)》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地质环境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地质环境管理坚持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地质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质环境评价与监测 第五条制定区域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对可能造成地质环境破坏的项目建设,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列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以及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设置相应的监测设施,对地质环境实行动态监测、监督。 第七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区域性和专门性地质环境监测站网的部署,统一制定技术要求,组织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八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全区地质环境状况公报。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 第九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灾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应急调查和防治。 第十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并予以公告。 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应当设立明显标志。 第十一条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进行采矿、建筑、削坡和开采、抽取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2017修正)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治安管理 【发文字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1号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7.07.22 【实施日期】2017.07.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 (2007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五)》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7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以下简称技防系统)的设

计、施工、监理、维护、使用、验收等活动,以及对上述活动的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是指以运用技防产品、构建技防系统为手段,结合运用相关科技手段,发现、预防、制止违法犯罪和治安事故,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技防产品,是指用于防入侵、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安全检查等列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目录》的专用产品。 本条例所称技防系统,是指运用技防产品以及其他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者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者集成的电子系统或者网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范围,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公共安全技术防范重点区域技防系统的规划建设、资金保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与综合利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技防系统建设。 第六条旗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和监督。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规划等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 第七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在公安机关指导监督下,做好本单位的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 第二章技防产品或者技防系统的安装 第八条下列场所和部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技防产品或者技防系统:

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

精心整理 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自治区本级党政机关国内差旅费管理,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根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参照财政部印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31号),结合自治区本级实际,制定本办法。 )。 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第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公务出差审批制度。从严控制的差旅活动, 第二章城市间交通费 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所发生的费用。 第七条出差人员应当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见下表:

应当 买交通意外保险的,不再重复购买。 第三章住宿费 第十一条住宿费是指工作人员因公出差期间入住宾馆(包括饭店、招待所,下同)发生的房租费用。第十二条工作人员到区外或区内出差,按照财政部统一发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住宿费限额标准执行(见附表)。

根据市场价格季节性变化情况,住宿费限额标准在旺季可适当上浮一定比例。具体上浮比例按照财政部另行发布的标准执行。 第十三条省级及相当职务人员住普通套间,厅局级以下人员住单间或标准间。 第十四条出差人员应当在职务级别对应的住宿费标准限额内,选择安全、经济、便捷的宾馆住宿。 第四章伙食补助费 第十五条伙食补助费是指对工作人员在因公出差期间给予的伙食补助费用。 第十七条工作人员到区外或区内出差, 伙食补助费标准执行(见附表)。 80元包干使用。 第六章报销管理 第二十二条出差人员应当严格按规定开支差旅费,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不得向下级单位、企业或其他单位转嫁。 第二十三条城市间交通费按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凭据报销,订票费、经批准发生的签转或退票费、交通意外保险费凭据报销。 住宿费在标准限额之内凭发票据实报销。

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 (1)

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8年11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章名】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自治区边境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主权,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区边境地区工作、居住、通行以及从事生产作业、经商、旅游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边境管理坚持开放、有序、稳定、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旗(市)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边境管理工作。边防部队、公安边防部门、外事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边境管理工作。 第五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公民,都有保护国界标志和设施、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和安全的义务。 第六条在边境管理工作中,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章名】第二章国界管理

第七条国界标志的设立、修复,国界通视道的清理,按照我国与邻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协议或者协定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和私自移动、拆除、设立国界标志及其方位物。发现国界标志及其方位物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第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堆砌或者修建影响国界线清晰的设施。 为保持国界线清晰而进行的各种作业,必须遵守与邻国达成的条约、协议或者协定;如果无条约、协议或者协定,依照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进行。 第九条凡跨越国界的交通、有线通信、水利、电力、测绘、环保及其他设施的建设、维护,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的有关部门批准,并遵守国家与邻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协议或者协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 第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改变或者可能改变国界走向,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界河(湖)水道和航道稳定的活动和工程作业。 第十一条任何人不得非法越过国界。 【章名】第三章边境地区管理 第十二条边境管理区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具体行政区域范围为准。 进出边境管理区的人员,须持本人合法有效证照,并接受公安边防部门的检查。禁止组织、运送无合法有效证照人员进入边境管理区。 除边防部队、公安边防部门、海关、外事部门依法在边境管理区执行公务的人员、车辆、船艇外,其他进出边境管理区的人员、车辆、船艇,须接受公安边防部门的检查;进出边境前沿地带的,还须接受边防部队的检查。 第十三条边境管理区常住人口户籍管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登记条例》中有关城镇人口户籍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在距国界线我侧2公里内放牧须有人跟群,严防牲畜越界。如果发生牲畜越界,不得越界追赶,应及时报告边防部队或者公安边防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条例 【法规类别】水土保持 【发文字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5.07.30 【实施日期】2015.10.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7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十三号) 2015年7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条例》,现予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5年7月30日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条例

(2015年7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谁利用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保障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落实水土保持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与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牧业、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土保持相关工作。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嘎查村民委员会应当督促村民履行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

NM-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98年11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五)》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自治区边境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主权,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区边境地区工作、居住、通行以及从事生产作业、经商、旅游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边境管理坚持开放、有序、稳定、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旗(市)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边境管理工作。边防部队、公安边防部门、外事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边境管理工作。 第五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公民,都有保护国界标志和设施、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和安全的义务。 第六条在边境管理工作中,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国界管理

第七条国界标志的设立、修复,国界通视道的清理,按照我国与邻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协议或者协定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和私自移动、拆除、设立国界标志及其方位物。发现国界标志及其方位物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第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堆砌或者修建影响国界线清晰的设施。 为保持国界线清晰而进行的各种作业,必须遵守与邻国达成的条约、协议或者协定;如果无条约、协议或者协定,依照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进行。 第九条凡跨越国界的交通、有线通信、水利、电力、测绘、环保及其他设施的建设、维护,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的有关部门批准,并遵守国家与邻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协议或者协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 第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进行改变或者可能改变国界走向,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界河(湖)水道和航道稳定的活动和工程作业。第十一条任何人不得非法越过国界。 第三章边境地区管理 第十二条边境管理区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具体行政区域范围为准。 进出边境管理区的人员,须持本人合法有效证照,并接受公安边防部门的检查。禁止组织、运送无合法有效证照人员进入边境管理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 全生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高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水平,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商业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项目、旅游饭店经营单位(以下统称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适用本办法。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文化、体育、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部门的职能职责,对本地区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实施行业监督管理;公安消防、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

分别对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实施专业监督管理。 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协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会员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提供相关服务。 检测检验等中介机构应当依法为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第二章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职责 第五条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生产安全。 第七条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前款所称从业人员包括本单位的职工和在本单位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应当对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专题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专题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 1、(单选题)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基本草原保护管理()。 A.目标责任制 B.任务规划制 C.执行责任制 D.地域责任制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导入到我的错题 解析:展开解析↓ 2、(单选题)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规定,下列哪项行为是不被禁止的?() A.建造坟墓 B.退耕还草 C.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倾倒排放固体、液体、气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或者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 D.挖鱼塘、挖沟渠、铲草皮、挖草炭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导入到我的错题 解析:展开解析↓ 3、(单选题)在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的,应当符合基本草原保护规划,经()批准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A.当地人民政府 B.自治区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D.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正确答案:D用户选择:导入到我的错题 解析:展开解析↓ 4、(单选题)在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等作业活动临时占用基本草原不足2公顷的,由()审核同意。 A.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B.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C.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D.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导入到我的错题 解析:展开解析↓ 5、(单选题)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规定,未按规定划定基本草原的,由()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B.上一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C.上一级人民政府 D.同级人民政府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导入到我的错题 解析:展开解析↓ 6、(单选题)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规定,“羊单位”是指牲畜的计算单位,一峰驼等于()个羊单位。 A.四 B.七 C.六 D.五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导入到我的错题 解析:展开解析↓ 7、(单选题)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提出环境质量与变化趋势的报告。 A.上一级人民政府 B.本级人民政府 C.本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上一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导入到我的错题 解析:展开解析↓ 8、(单选题)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的规定,经批准的基本草原保护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第9 号 1998年9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9月2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道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道路运输行为,维护道路运输安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保障经营者和旅客、货主以及其他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道路运输,包括旅客运输、货物运输、汽车维修、搬运装卸、运输服务等经营活动。 第三条在自治区内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道路运输实行统一管理、多家经营、协调发展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发展集体、个体交通运输,保护正当竞争,禁止非法经营。 第五条旗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旗县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运输实行宏观调控。 第六条旗县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并可以委托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道路运输的行政管理和处罚工作。 第七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守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提供优质服务,并完成旗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的救灾等紧急运输任务。 第二章开业与歇业 第八条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与其经营种类、项目和规模相适应的条件。 第九条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 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应当向所在

地旗县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 有关技术经济条件证明材料。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审批权限,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经批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发给《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领取单车《道路运输证》。申请人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手续后,方可开业。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在批准从事道路运输 的2个月内开业。逾期不开业的,发证部门应及时收回《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从事客货运输3个月以内的,应当向旗县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临时道路运输证》。 第十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必须在批准的经 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停业和歇业的,应当于停业和歇业前到原批准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 理手续。 变更经营范围和经营者的,必须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 到所在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年度审验,审验合格后,方可继续经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旅游 资源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内政办发[1996]57号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1996.06.24 【实施日期】1996.06.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 开发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内政办发[1996]57号1996年6月24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管理,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科学化、

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全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的,都必须遵守本规定。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草原、沙漠、山岳、湖泊(水库)、森林、河流、矿泉(温泉)、自然保护区、冰雪景观、历史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边境线(国门)、城市、乡村(牧区)、民族工艺品等。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根据旅游资源已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特性,为谋求吸引旅游者和增大旅游消费,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的评价与保护,建设观光游览设施、交通设施、住宿餐饮设施、休养娱乐设施等。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四条自治区鼓励国内外的投资者投资开发我区的旅游资源,并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自治区旅游事业管理局依法对全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施统筹、协调,并会同自治区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施规划、监督和管理。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 第六条自治区旅游事业管理局负责组织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评价,并制定全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各盟市、旗县要逐级对本辖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并制订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下一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与上一级的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盟市级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需经自治区旅游局审核并报所在盟行政公署(或市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法律法规加入时间:2006-12-19 16:36:37草原监督管理局点击:1073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98年6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8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86号发布,2006年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修订)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145 号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06年1月1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杨晶 2006年3月2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负责草原监督管理具体工作。下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接受上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监督和指导。 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公安、工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草原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草原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承包经营 第五条在草原承包经营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草原承包经营权,允许其依法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 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草原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草原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草原时,承包方在承包草原上投资,建设畜牧业生产设施、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第六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草原。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草原等特殊情形确需对个别农牧户承包的草原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嘎查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 下列草原可以用于调整: (一)集体经济组织预留的机动草原; (二)发包方依法收回的草原; (三)承包方自愿交回的草原; (四)通过治理增加或者自然变化形成,并依法办理变更手续的草原。 第七条按规定已经预留的机动草原,应当用于: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饮食娱乐服务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8修正)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饮食娱乐服务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9年1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64号公布根据2016年5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第一条为加强饮食娱乐服务业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饮食娱乐服务业包括: (一)宾馆、酒店等旅游业项目; (二)酒楼、餐厅、酒吧等餐饮项目; (三)歌舞厅、溜冰场等文化、体育娱乐项目; (四)洗车、洗染、摄影扩印等服务项目; (五)木材、石材、玻璃、金属、食品等加工项目; (六)其他有可能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属于饮食娱乐服务业的项目。 第三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城镇饮食娱乐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防治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饮食娱乐服务业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工商、规划、公安、建设、文化、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对饮食娱乐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办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等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第七条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的选址应当符合城镇规划。 第八条严格控制在居民住宅楼、商住两用楼、学校、医院、机关等环境敏感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可能产生油烟、恶臭、噪声、振动及废水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 第九条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应当优先使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辖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高污染燃料的区域。该区域内的饮食娱乐服务业项目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 第十条饮食服务业项目的经营场所应当设置专用烟道和安装经检测合格的油烟净化设施,油烟污染物排放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内蒙古旅游分析

摘要: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近几年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速,内蒙古的草原、沙漠、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都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特征,内蒙古已经呈现出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的趋势,内蒙古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内蒙古民族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内蒙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上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基本框架。当前对旅游可持续发展还没有统一的定义,1999年世界旅游理事会、地球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下的定义是:满足现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区的需要,同时增加和保护未来人机会的旅游。要想实现可持续旅游,要对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要维护生物多样性、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2001年联合国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在长期内仍然保持活力而不会以可能阻止其它活动和过程的成功发展的方式,使(人或物质的)环境发生退化和改变。这两个定义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即旅游业的发展也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另外,理解生态伦理学对理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很大的帮助,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道德,是关于人们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的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个恰当的道德依据。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革命性变革就在于它所倡导的三个平等观念,即人与自然平等观,人类平等观(其中包括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生态系统内部平等观。 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区别和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可持续旅游作为旅游业和一种发展哲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思想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适用于一切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共存和协调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是种具有特定目的的具体的旅游形式,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途径和工具,是可持续旅游原则在自然区域和特定社会文化区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可持续旅游绝不仅仅局限于生态旅游,其他形式的旅游,如:严格意义上的(游客参与性的)民俗旅游、探险旅游、特定的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都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有效途径。当然,生态旅游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称之为生态旅游。目前,实践界(甚至包括理论界)流行的众多的所谓“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实际上忽略了生态旅游的实质——可持续旅游哲理和原则。用可持续旅游的思路考察生态旅游,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首先是经历的质量,即旅游者既能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身养性,又能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其次是生活的质量,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旅游业收入611.35亿元,同比增长30.39%。 2010年5月2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工作会议,会议确定2010年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2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6亿美元,完成国内旅游收入680亿元。 2010年,自治区旅游业将以培育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不断加强项目建设,发展新型旅游业态,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推进科技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