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章 免疫系统

第11章 免疫系统

第11章  免疫系统
第11章  免疫系统

第11章免疫系统[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细胞与免疫应答无.关

A.单核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B细胞

E.成纤维细胞

2.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是

A.胸腺上皮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血-胸腺屏障

D.胸腺小体

E.淋巴细胞

3.血-胸腺屏障位于

A.皮质

B.髓质

C.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D.胸腺小体

E.淋巴小结

4.淋巴结内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结构明显增大的是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髓窦

E.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5.淋巴结的T细胞聚集区是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淋巴窦

E.生发中心

6.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是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淋巴窦

E.生发中心

7.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淋巴结内的位置

A.浅层皮质

B.髓质

C.副皮质区

D.淋巴小结

E.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

8.淋巴结皮质的结构不包括

A.淋巴小结

B.副皮质区

C.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被膜下淋巴窦

E.被膜

9.脾的胸腺依赖区是

A.脾小体

B.脾索

C.白髓

D.动脉周围淋巴鞘

E.边缘区

10.脾的红髓是指

A.脾血窦和淋巴小结

B.脾索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C.脾索和脾血窦

D.淋巴小结和边缘区

E.脾血窦和边缘区

11.脾的白髓是指

A.脾血窦和淋巴小结

B.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

C.脾索和脾血窦

D.淋巴小结和边缘区

E.脾血窦和边缘区

12.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A.动脉周围淋巴鞘

B.脾血窦

C.脾索

D.边缘窦

E.淋巴小结

13.关于脾内淋巴小结哪项错误

A.主要由T细胞组成

B.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

C.初级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

D.小结帽朝向红髓

E.健康人脾内淋巴小结较少,当抗原进入血液时,淋巴小结数量剧增14.脾内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的部位

A.动脉周围淋巴鞘

B.脾血窦

C.脾索

D.边缘窦

E.淋巴小结

1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不包括

A.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

B.肺内的尘细胞

C.肝血窦内的库普弗细胞

D.血液内的单核细胞

E.神经组织内的少突胶质细胞

16.关于扁桃体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A.属于周围淋巴器官

B.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隐窝

C.隐窝周围聚集着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D.上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称为淋巴上皮组织

E.含有T细胞和B细胞,但不含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17.下列哪种细胞是抗原提呈细胞

A.中性粒细胞

B.郎格汉斯细胞

C.滤泡树突状细胞

D.网状细胞

E.成纤维细胞

18.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成纤维细胞

二、判断题

1.脾脏的动脉周围淋巴鞘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也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2.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均接受抗原刺激的影响。

3.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

4.血-胸腺屏障位于髓质内,可阻止血液中抗原物质进入胸腺。

5.胸腺有明显的年龄变化,随年龄增加而增大,进入青春期后,逐渐退化缩小。

6.胸腺小体的功能尚不明确,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也可培育出T细胞

7.胸腺上皮细胞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为胸腺发育所必需

8.胸腺含有淋巴小结

9.淋巴结髓索主要含浆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

10.淋巴结有许多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11.淋巴结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膜,与被膜下淋巴窦相通

12.淋巴结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为T细胞区

13.淋巴结副皮质区,又称胸腺依赖区,其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

14.边缘区位于白髓和红髓交界处,含有T细胞、B细胞和较多巨噬细胞15.动脉周围淋巴鞘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组成

16.在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可有淋巴小结,主要由大量B细胞构成

17.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重要通道

18.体内所有细胞表面都有MHC分子,MHC-Ⅱ类分子分布于个体的所有细胞,MHC-Ⅰ类分子仅分布于免疫系统的某些细胞表面,有利于免疫细胞之间相互协作。

三、填空题

1.根据淋巴细胞的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类;前者又分为三个亚群——、——和——。

2.免疫细胞包括——、——、——、——、——和——等,它们或聚集于——组织中,或分散在——、——及其它组织中。

3.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和——。

4.血-胸腺屏障由下列结构组成:——、——、——、——和——。

5.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淋巴从——进入——和——,部分渗入——,然后渗入——;部分经——直接流入——,继而汇入——。

6.淋巴结的实质分为——和——两部分,前者由——、——和——构成;后者由——和——组成。

7.脾的实质由——和——二者构成,前者又分为——、——、和——;后者分为——和——。

四、解释名词

1.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

2.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

3.DC

4.Thymic corpuscle

5.Blood-thymus barrier

6.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7.动脉周围淋巴鞘

8.脾边缘区

9.Lymphoid nodule

10.副皮质区

五、简答题

1.简述胸腺皮质的结构与功能。

2.简述淋巴结皮质的结构和功能。

3.简述脾白髓和红髓的组织结构、主要的细胞分布和功能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述淋巴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及分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E 2.D 3.A 4.A 5.B 6.B 7.C 8.E 9.D 10.C 11.B 12.D 13.A 14.A 15.E 16.E 二、判断题

正确:1,3,7,10,11,13,14,15,16,17,

错误:

2.只有外周淋巴器官接受抗原刺激的影响

4.血-胸腺屏障位于皮质内。

5.胸腺于幼儿期较大,至青春期前相对重量渐减少,性成熟后胸腺内的淋巴细胞逐渐减少,到老年时期,胸腺实质大部被脂肪组织代替。

6.胸腺小体的功能尚不明确,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8.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不能形成淋巴小结。

9.淋巴结髓索主要含浆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

12.淋巴结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为B细胞区。

18.MHC-Ⅰ类分子分布于个体的所有细胞,MHC-Ⅱ类分子仅分布于免疫系统的某些细胞表面,有利于免疫细胞之间相互协作。

三、填空题

1.T细胞、B细胞、NK细胞

2.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血液、淋巴

3.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定

4.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其间有紧密连接;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5.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小梁周窦、皮质淋巴组织、髓窦、小梁周窦、髓窦、输出淋巴管

6.皮质、髓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髓索、髓窦

7.白髓、红髓、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边缘区、脾索、脾血窦

四、解释名词

1.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译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又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返回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如此反复循环,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将全身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提高免疫功能。

2.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译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该系统包括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肝的巨噬细胞、肺的尘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表皮的郎格汉斯细胞和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等。它们均来源于骨髓内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壁进入其它组织内,分别分化为上述各种细胞。

3.DC:译为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因其具有树枝状的突起而得名,表面表达大量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能力远强于巨噬细胞。DC细胞分布很广,包括血液DC,表皮和消化管复层扁平上皮内的郎格汉斯细胞,心、肝、肺、肾、消化管的间质DC,淋巴内面纱细胞和淋巴组织中的交错突细胞等。

4.Thymic corpuscle:译为胸腺小体。

胸腺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散在分布于胸腺髓质,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而成。胸腺小体外周的细胞较幼稚,核明显,可分裂;近中心的细胞较成熟,细胞核渐退化,细胞质中含有较多的角蛋白;中心的细胞则完全角

质化,嗜酸性,有的已破碎呈均质透明状。小体中心还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胸腺小体的功能不明确,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 细胞。

5.Blood-thymus barrier:译为血-胸腺屏障。

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血-胸腺屏障。血-胸腺屏障由下列结构组成:①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及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③含有巨噬细胞的血管周隙;④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从而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T细胞的正常发育。

6.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紧接毛细血管的一段微静脉。在弥散淋巴组织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常为高立方形或柱状,细胞核较大,异染色质少,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7.动脉周围淋巴鞘:

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脾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 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此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在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此处T细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中央动脉旁有一条伴行的小淋巴管,它是鞘内T细胞经淋巴迁出脾的重要通道。

8.脾边缘区:

脾边缘区是脾白髓和红髓交界处的狭窄区域,含有T细胞、B细胞及较多的巨噬细胞。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区形成边缘窦。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和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可进入边缘窦,参与再循环。

9.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呈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组织有较明确的境界,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等。初级淋巴小结较小,在抗原的刺激下,其中央出现生发中心,变成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着色浅淡,可分为浅部的明区和其下方的暗区,生发中心的周边有一层密集的小型B 细胞,尤以顶部最厚,称为小结帽。抗原清除后,淋巴小结又变小,生发中心消失。

10.副皮质区:

副皮质区是位于淋巴结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聚集而成,并含一些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等,是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内有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在细胞免疫应答时,T细胞增殖,副皮质区迅速扩大。

五、简答题

1.⑴胸腺皮质以胸腺上皮细胞为微细支架,间隙内含有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其它基质细胞。

⑵胸腺上皮细胞:又称上皮性网状细胞。皮质的上皮细胞分布于被膜下和胸腺细胞之间,多呈星形,有突起,相邻上皮细胞的突起间以桥粒连接成网。某些被膜下上皮细胞胞质丰富,包绕胸腺细胞,称为哺育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为胸腺细胞发育所必需。胸腺上皮细胞表面具有大量的MHC抗原。

⑶胸腺细胞:即胸腺内分化发育的各期T细胞。它们密集于皮质内,占胸腺皮质细胞总数的85%~90%。在发育中的胸腺细胞,凡能与机体自身抗原相结合或与自身MHC抗原不相容的胸腺细胞(约占95%),将被淘汰而凋亡;若这些细胞离开胸腺,将会认自身抗原为外来抗原,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某些类型的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仅5%的胸腺细胞能分化成为初始T细胞,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潜能。

2.⑴淋巴结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3部分构成。

⑵浅层皮质:①由淋巴小结及小结间弥散淋巴组织构成,主要分布着B 细胞。②未经抗原刺激时淋巴小结较小,称初级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即增大并出现生发中心,称次级淋巴小结。③生发中心染色浅淡,分为浅部的明区和其下方的暗区;明区主要含中等大的B细胞、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Th 细胞等;暗区着色较深,主要含较大的B细胞和Th细胞。④生发中心周边一层密集的小B细胞,为浆细胞前身或记忆细胞,尤以顶部最厚,称为小结帽。

⑶副皮质区:副皮质区是位于淋巴结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聚集而成,并含一些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等,是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内有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在细胞免疫应答时,T细胞增殖,副皮质区迅速扩大。

⑷皮质淋巴窦:①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窦。②被膜下淋巴窦位于被膜下,为一宽敞的扁囊,包绕整个淋巴结实质,其被膜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通入。③小梁周窦为沿小梁周围较短的盲管,仅部分与髓质淋巴窦直接相通。④淋巴窦壁由扁平的内皮细胞衬里,内皮外有少量网状纤维及一层扁平的网状细胞。窦腔内有星状的内皮细胞、淋巴细胞、附着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及少量面纱细胞。

⑤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异物。⑥淋巴内的各种细胞和淋巴浆不断穿过或渗过内皮,进入皮质淋巴组织;而淋巴组织中的细胞等成分也不断进入淋巴,这样淋巴组织便成为一种动态的结构,有利于免疫应答。

3.⑴脾白髓:①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组成。②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的T细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中央动脉旁有一条伴行的小淋巴管,它是鞘内T细胞经淋巴迁出脾的重要通道。

③淋巴小结在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主要由大量B细胞构成;初级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包括明区与暗区,其帽部朝向红髓;健康人脾内淋巴小结较少,当抗原侵入时,淋巴小结数量剧增。④脾边缘区是脾白髓和红髓交界处的狭窄区域,含有T细胞、B细胞及较多的巨噬细胞。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区形成边缘窦。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和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可进入边缘窦,参与再循环。

⑵脾红髓:①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由脾索及脾血窦组成。②脾索为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条索,相互连接成网;脾索是B细胞的聚居区,也有许多浆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侵入血中的病原体等异物可被密布在脾索内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捕获和处理,激发免疫应答。中央动脉主干穿出白髓进入脾索后,分支形成形似笔毛的笔毛微动脉,除少数直接注入脾血窦外,多数的末端扩大成喇叭状,开口于脾索。这样大量的血液进入脾索。③脾血窦腔大不规则,相互连接成网;血窦壁由一层平行排列的长杆状内

皮细胞围成,细胞间有许多宽的间隙,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

④脾索内的血细胞可穿越间隙进入血窦,血窦外侧有较多巨噬细胞,可吞噬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故脾索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

六、论述题

⑴结构特点:①淋巴细胞呈球形,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②在Wright染色的血涂片上,胞质呈蔚蓝色,核周着色较浅;10%~20%的淋巴细胞的胞质内有嗜天青颗粒。③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短小的微绒毛,胞质内有较多的游离核糖体与少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近细胞核的凹陷处,有中心粒和高尔基复合体。

⑵分类:①按淋巴细胞的大小分为小淋巴细胞(6~8 μm)、中淋巴细胞(9~

12 μm)和大淋巴细胞(13~20 μm)。正常血液中多见小、中淋巴细胞;脾和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可见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约占整个细胞的80%,细胞质呈狭窄条带;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染色深,无核仁。大、中淋巴细胞的胞质较多,细胞核染色质较疏松,有时可见核仁。②淋巴细胞的主要类群依据表面标志、形态结构和功能表现的不同,一般将淋巴细胞分为三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复杂的一类。T细胞一般可分为三个亚群:①辅助性T细胞,简称TH细胞。TH细胞能识别抗原,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它既能辅助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辅助T 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应答,是扩大免疫应答的主要成分,它还具有某些细胞免疫功能。艾滋病(AIDS)病毒可破坏TH细胞,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瘫痪。②抑制性T细胞,简称TS细胞,TS细胞常在免疫应答的后期增多,它分泌的抑制因子可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③细胞毒性T细胞,简称Tc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是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成分。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分泌抗体,从而清除相应的抗原,此为体液免疫应答;少部分子细胞成为记忆B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细胞),它不需抗体的存在,也不需抗原的刺激即能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剖析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937年,Tiselius用电泳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组分,其后又证明抗体的活性部分是在γ球蛋白部分。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体又被称为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实际上,抗体的活性除γ球蛋白外,还存在于α和β球蛋白处。 20世纪40年代初期,Tiselius和Kabat用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证实了抗体活性与血清丙种球蛋白组分相关。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后可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然后加入相应抗原吸收以除去抗体,将除去抗体的血清进行电泳图谱分析,发现丙种球蛋白(γ-G)组分明显减少,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是存在于丙种球蛋白内。 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区别: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是抗体。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 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清及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 者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发现,IgG分子由3个相同大小的节段组成。 1. 重链 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由于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故其抗原性也不同。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重链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和ε链。不同的同种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链内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连接寡糖的数量、功能区的数目以及铰链区的长度等。同一类Ig根据其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重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如IgG可分为IgG1~IgG4;IgA可分为IgA1和IgA2。IgM、IgD和IgE尚未发现有亚类。 2.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分子量约25 kD,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轻链可分为两型,即κ(kappa)型和λ(lambda)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两型轻链的功能无差异。不同种属中,两型轻链的比例不同,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κ:λ约为2:1,而在小鼠则为20:1。κ:λ比例的异常可能反映免疫系统的异常,例如人类免疫球蛋白λ链过多,提示可能有产生λ链的B细胞肿瘤。根据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λ1、λ2、λ3和λ 4 四个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通过分析不同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现重链和轻链靠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ariable

高中生物第十章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Chapter 10Immune Response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要求,T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调节的基本内容;了解:黏膜免疫应答,T、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 1.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及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基 本过程。 2.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及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途径。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 应答的效应;NK T细胞和γ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过程,第二信号的转导过程。 6.黏膜免疫应答:黏膜免疫感应部位与效应部位,分泌性IgA及其转运。 7.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抑制性受体及信号转导水平的调节,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形成 D.使Ig轻链V、J基因片段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高亲和力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初始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Th细胞表面 E.初始Th细胞表面 4.下列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 CD28—B7 B. MHC—Ag—TCR C. MHCⅡ—CD4 D. SmIg—Ag E. MHC I—CD8 5.下列哪种分子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6.CD4+T细胞活化增殖过程中、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的细胞 A.APC B.CD8+ T细胞C.巨噬细胞D.DC细胞E.NK细胞 7.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哪种细胞提供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A. DC细胞 B. Th细胞 C..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Tc 细胞 8.下列哪一病理过程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 A.移植排斥反应 B.胞内菌感染 C.接触性皮炎 D.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E.肺结核空洞的形成

必修三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免疫: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女口:皮肤、黏膜和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泪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包括: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 局部炎症反应:受损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现象,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作用。 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反应(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抗原: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就是任何一个能引发大量淋巴细胞 的非己”标志。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他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如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引起体内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2)举例:病毒、细菌、花粉、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等 3、抗体: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 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子基本结构是Y型的(2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1)分布部位:血液、体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 (2)产生抗体的细胞 成熟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能合成但不分泌(称受体) 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3)抗体特点:与特异抗原结合,每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4)作用方式: 使病毒一类的抗原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使一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 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 举例:血液中的凝集素(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抗原)发生反应; 抗毒素(抗体)与外毒素(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4、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在(胸腺)发育成熟叫T淋巴细胞; 另一部分可能在(哺乳动物骨髓)中发育成熟叫B淋巴细胞。 5、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1)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淋巴细胞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MHC是相同的,这 样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而病毒、细菌和其它致病因子在它们的表面也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它不同于人体自身的MHC,因此被识别后会引起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具体识别过程 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 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 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分 裂,启动免疫应答。

2-2第四章+补体(2)第五章免疫系统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教案

第四章补体系统 (本次课主要采用讲授、多媒体、启发式、归纳教学法)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生理状态下,补体各成分以酶前体(酶原)或非活性的状态存在于体液中。 思考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酶和酶原到底有什么关系? 一、经典途径(CP):(PPT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其全过程) 请学生先自学3分钟(并对比图示) 激活物:Ag-IgG1-3/IgM,(C1) 总结具有酶活的分子有三个C1s,C4b2b,C4b2b3b 攻膜复合体10个分子组成C5bC6C7C86C9; 游戏:学生每个人扮演一个补体成分,说出补体成分出现的顺序。 二旁路途径: 激活物:脂多糖,酵母多糖,肽聚糖等作为激活物(C3b) 具有酶活的分子C3bBbP C3bBb3b 多种蛋白质成分参加:B因子,D因子,P因子C3后同经典途径 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岩藻糖残基(MBL) 具有酶活的分子MASP-2,C4b2b,C4b2b3b C4开始同经典途径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思考题:为什么平常大家都喜欢抄小路? 旁路途径,MBL途径快:抗体产生之前激活旁路途径,参与非特异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经典途径的高通量,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的中后期发挥作用。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了解) 一、溶菌和溶解细胞作用 二、调理作用 三、炎症介质作用 四、免疫粘附作用 第五章免疫系统

(本次课主要采用讲授、多媒体、启发式、归纳教学法) 第一节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一、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它包括骨髓、胸腺 1、骨髓是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2、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是禽类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及皮肤粘膜淋巴相关组织等。 (一)淋巴结的免疫功能有:①滤过、清除淋巴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 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的功能有:①滤过、清除血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三)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主要可概括为:①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②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作用。 第二节免疫细胞 (一)T淋巴细胞 一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1T细胞受体:TCRαβ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TCRαβ-CD3复合受体分子 2TCR辅助受体:CD4/CD8 3粘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参与细胞识别,细胞活化信号转导和淋巴细胞归巢等活动。 分为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等。 CD28,CTLA-4,LFA-2,LFA-1,CD40L 4丝裂原受体 5细胞因子受体 二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1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领会其表面标志和主要功能) 2CD4Th细胞,CD8CTL细胞,CD4CD25调节T细胞 (二)B淋巴细胞 一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含量高,作用强 无免疫调理作用 半衰期短 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第十章 免疫学基础

第十章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有关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科学。 免疫发源于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研究,但现代免疫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该范围,而是指动物(人)机体对自身(self )和非自身(nonself )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执行这种功能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recogn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这是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动物机体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它们能与一切大分子抗原物质的表位(epitope)结合。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是相当精细的,不仅能识别存在于异种动物之间的一切抗原物质,而且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 (二)特异性(specificity)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可使鸡产生对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而对其他病毒如鸡马立克病病毒无抵抗力。 (三)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 memory) 免疫具有记忆功能。动物机体在初次接触抗原物质的同时,除刺激机体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动物患某种传染病康复后或用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长期的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C.BCG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G D.IgD E.IgE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A.IgG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B.IgG含量高,作用强 C.IgM无免疫调理作用 D.IgM半衰期短

E.IgG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A.乙脑病毒 B.麻疹毒素 C.乳头瘤病毒 D.可萨奇病毒 E.埃克病毒 24.关于干扰素,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一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堂蛋白 B.可由病毒及其它干扰素诱生剂诱生 C.不能由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产生 D.产生后对邻近的细胞可发生作用 E.其作用发生早于抗体 25.关于干扰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12章免疫遗传学

第十二章 免疫遗传学 一)选择题( A 型选择题) 1.决定个体为分泌型 ABO 抗原者的基因型是 。 A .i/i B .I B /I B C .Se/se D .se/se E .I A /I B 2.孟买型个体的产生是因为 基因为无效基因。 A .I A B .I B C .i D .Se E .H 3. Rh 血型的特点是 。 A .具有天然抗体 B .无天然抗体 C .具有 8 种抗体 D .具有 3 种抗体 E .由 3 个基因编码。 4. Rh 溶血病很少发生于第一胎的原因是 。 A .Rh 阳性的胎儿血细胞不能进入母体 B .母体初次致敏,未能产生足量的抗体 C .母体具有足量的抗体,但不能进入胎儿内 D .胎儿组织能够吸收母体的抗体 E .以上都不是 5. HLA-A 、HLA-B 和 HLA-C 编码一类抗原的重链,而轻链则由 编码 A .HLA-E B .HLA-F C . HLA-G D .β2微球蛋白基因 E . HLA -Ⅱ类基因 6. HLA-L 、 HLA-H 、 HLA-J 和 HLA-X 这些基因均因突变而无表达产物,它们被称 为。 A .假基因 B .非经典基因 C .MIC 基因 D .补体基因 E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 D .单一型 E .单位点 8.同胞之间 HLA 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是 7.在同一染色体上 HLA 各座位等位基因紧密连锁, 完整传递,这种组成称为 A .单倍体 B .单倍型 .单体型

9.父子之间 HLA 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是 10.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疾病相关的基因是 D .缺乏 γ球蛋白 E .细胞免疫缺陷 14.HLA 复合体所不具有特点是 E .是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一个区域 15.HLA - I 类基因区中的经典基因包含 D .5组基因 E 17. I A 基因的编码产物为是 A. D- 半乳糖转移酶 B. L- 岩藻糖转移酶 C. 胸苷激酶 D. 乳糖转移酶 E. N- 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 A . 0 B .1/4 C . 1/2 .3/4 .1 B . 1/4 C .1/2 D .3/4 .1 A .酪氨酸蛋白激酶基因 B .补体基因 HLA 基因 D .红细胞抗原基因 .21-羟化酶基因 11.ABO 抗原的决定与下列 基因无关 A .MIC B .I A I B i I B .Se 12.Rh 血型系统由 基因编码。 A . hsp70 B .RHD C .I A I B i .MIC E . Se 13.新生儿溶血症多数由 原因造成。 A .HLA 不相容 .ABO 血型不相容 .Rh 血型不相容 A . 是人类基因组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B . 是免疫功能相关基因最集中的区域 C . 是最富有多态性的一个区域 A .1 个基因位点 .2 个基因位点 D .4 个基因位点 .5 个基因位点 16. ABO 抗原物质由 基因所编码 A .2 组基因 B .4 组基因

病理学-电子教案-第12章 结核疾病

第十二章结核疾病 第一节传染病概论 (1)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1) 二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 (2) 第二节结核病(tuberculosis) (3) 一概述 (3) 二肺结核(tuberculosis of lung) (6) 三血源性结核(hematogenous tuberculosis) (11) 四肺外结核 (12) 名词解释 (15) 问答题 (16) 第一节传染病概论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 传染病流行过程必备三环节 传染源:受感染的人群和动物;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虫媒,接触,母婴(水源,食物;空气飞沫;昆虫叮咬;血制品,输血;污染器官,移植)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低下而使该疾病流行。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播散的特点: (1)病变发生在远离病原体入口处组织。脊髓灰质炎:消化道摄入病毒,肠壁内繁中枢运动神经原损害入血 (2)一时性低毒或无毒病原体——免疫力抑制不发病;持续进入血流—菌血症—致病 (3)胎盘-胎儿途径病原体通过宫颈、血流达妊娠子宫感染胎儿:爱滋病

二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伤害宿主细胞方式:1 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死亡; 2 内外毒素杀伤细胞; 3 引起免疫反应 以病毒细菌为例 (一)病毒致病机制 1 只感染特定的细胞:在细胞内复制,繁殖—损伤细胞,如HBV、乙脑、脊隋灰质炎 2 进入靶细胞方式:识别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并结合,病毒或病毒基因组、多聚酶进入靶细胞 3 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复制的病毒体直接释放或发芽形式释放,感染其他细胞 4 潜伏感染和持续感染:潜伏感染 -- 病毒复制有时流产—不能完成复制全部环节持续感染–HBV可以持续在肝细胞内复制, 5 病毒损害宿主细胞机制:(1)抑制宿主DNA、RNA和蛋白合成 (2)病毒插入宿主细胞质膜,损害其完整性(HIV与T4融合) (3)病毒复制后溶解宿主细胞(HCV-肝细胞) (4)在受感染的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质,引起免疫系统识别,攻击被感染的细胞(HBV) (5)损伤宿主细胞抗病原微生物能力(HIV—T4) --造成机会性感染 (6)病毒杀死一种细胞,导致依赖此细胞的细胞死亡(灰质炎-神经原-骨骼肌) (7)引起细胞增生、转化(HBV、EBV、HPV) (二)细菌致病机制 1 细菌黏附细菌表面黏附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细菌进入细胞第一步 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细菌纤毛顶上小分子量蛋白决定其黏附特性 革兰阳性菌(球菌):磷脂壁酸为亲水性,与纤维连接蛋白结合 2 细胞内细菌感染与病毒不同广泛感染宿主细胞少见,巨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细菌表面抗体Fc段和补体等调解素进入巨噬细胞 3 细菌毒素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结构中的脂多糖,核心多糖链, 脂质A具有抗原性—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升高,促进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资料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习题 一、填空题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 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 (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 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

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 (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 (3)仅存在于T细胞上 (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 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 (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 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 (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 (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 (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 (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 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 (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 (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 (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 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 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 (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 (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 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 (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

第十章-免疫系统-周雪(带图)

第十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以及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造血干细胞等)及多种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等)组成。骨髓是干细胞和B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二者均属中枢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是周围淋巴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组织既是组成周围淋巴器官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等抗原易于入侵的器官的粘膜内。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将分散于全身各处的上述各成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整体,其中淋巴细胞是起核心作用的成分。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并产生免疫应答。所谓“抗原”,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在体内或体外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所谓“免疫应答”,就是指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免疫保护功能(immunologic defence function)-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如病原生物、异体细胞和异体大分子等;②免疫自稳功能(immunologic homeostasis function)-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的稳定;③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function)-识别和清除体内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免疫系统之所以具有“识别”功能,是因为体内所有细胞表面都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olecules, MHC),不同个体(单卵孪生儿除外)的MHC有一定差异,但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MHC相同,是自身细胞的标志。MHC又分为MHC-I和MHC-II,前者分布于所有细胞表面,后者仅分布于免疫系统某些细胞的表面。此外,淋巴细胞表面还有特异性的抗原受体。 一、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是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员。依据淋巴细胞的发生来源、表面标志、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知识点之第10章免疫系统

第10章免疫系统 【学习重点】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组织的分类、中枢淋巴器官和各种外周淋巴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分布与功能;掌握胸腺、淋巴结、脾脏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熟悉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各类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 免疫系统构成: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免疫细胞。 免疫系统主要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稳定。 免疫系统的分子基础:①机体内所有细胞表面均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②T细胞和B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抗原受体。 二、主要的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 根据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淋巴细胞可分三类。1.T细胞胸腺产生的初始T细胞进入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接触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成为效应T细胞,小部分回复为记忆性T细胞。由于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靶细胞,故T细胞参与的免疫称细胞免疫。 T细胞可分为三个亚群: (1)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可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攻击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异体细胞。 (2)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和Tc细胞进行免疫应答。 (3)抑制性T细胞(Ts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降低其它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的强度。 2.B细胞初始B细胞离开骨髓,接触抗原后,无需提呈细胞,即可在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增殖分化。其大部分成为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分泌抗体进入体液而执行免疫功能,故B细胞介导的免疫为体液免疫。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性B细胞。 3.NK细胞无需抗体的存在和抗原的剌激,即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 (二)巨噬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巨噬细胞由血液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广泛分布于机体。单核细胞及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等。 (三)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三、淋巴组织 组成: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它免疫细胞。 分类: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弥散分布,无明确界限,内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为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

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各类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掌握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熟悉淋巴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熟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分布和功能特点;了解抗原提呈细胞与免疫的关系,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扁桃体的结构特点。 二、试题部分 (一)、填空题 1.胸腺是培育形成细胞的器官,骨髓是培育形成细胞的器官,然后细胞分别迁移到相应部位。 2.T细胞可分为三个亚群.( )、( )和( )。 3.脾的白髓包括、和( )。 4.含有大量( )的组织称淋巴组织,可将其分为( )和( )两种,后者又被称为( )。 5.淋巴结的皮质由( )、( )及( )构成。 6.淋巴结副皮质区又称,位于皮、髓质交界处,主要由组成,此区含有特殊的血管,即,是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通路。 7.淋巴结的皮质淋巴窦窦壁最内层有 细胞,其外有薄层和 纤维及一层扁平的细胞。 8. 脾的实质分为( )和( )。 9. 脾血窦的窦壁由一层( )的内皮细胞排列而成,细胞间隙,内皮外有不完整的( )及环行( )围绕。 10.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动脉的淋巴组织,相当于淋巴结的 区,为胸腺依赖区,含有大量的细胞。 11.人类的中枢淋巴器官包括 和。 (二)、单选题 1.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 ) A.淋巴细胞 B.巨噬细胞 C.浆细胞 D.肥大细胞 E.交错突细胞 2.中枢淋巴器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培育效应性T细胞或B细胞 B.淋巴细胞增殖不受抗原的直接影响 C.出生前结构、功能未发育完善 D.较周围淋巴器官发生早 E.均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 3.艾滋病病毒特异性地破坏何种细胞而导致免疫瘫痪( ) A.辅助性T细胞 B.抑制性T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 D.记忆性B细胞 E.初始B细胞 4.关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描述哪项错误( ) A.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 B.参与免疫应答 C.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D.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 E.包括血窦内皮细胞和网状细胞 5.抗原提呈细胞存在于( )

第二章免疫系统

第二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动物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机构。 由三大部分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相关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第一节免疫器官 和其他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和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根据功能的不同,免疫器官可分为: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 一、中枢免疫器官 又称初级免疫器官(primaryimmuneorgan),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 共同特点: 1.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 2.具有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也是淋巴干细胞增殖分 化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场所; 3.如果在新生期切除这类器官,可造成淋巴细胞因不能正常的发育分化而机体 缺乏具有功能的淋巴细胞,出现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丧失。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 功能:1.是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所有的血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 2.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3.对于人和哺乳动物而言,骨髓也是参与体液免疫的重要器官,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不同动物的胸腺其大小、形态、数量、存在位置不同: 大多位于胸腔前纵隔中,分左右两叶,猪、马、牛、犬、鼠等可延伸至颈部直达甲状腺; 鸡的胸腺为左右两侧每侧6—7个球状物,呈念珠状,位于两侧颈沟中; 鸭、鹅的胸腺为颈部两侧各5个叶。 胸腺退化的情况 1、生理性退化(ageinvolution) 又称年龄性退化 胸腺的大小因年龄不同而差异很大,就其与体重的相对大小而言,在初生时最大, D.毒性药物 E.应激反应 F.其它因素:肿瘤,器官移植

第四章获得性免疫系统得组织与细胞-第四章获得性免疫系统的

第四章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组织与细胞 学时数:4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T、B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亚群及功能。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及特性。 2.熟悉:T细胞在胸像内发育过程,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过程。熟悉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分布、功能,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 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及B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表面标志的表达、胸像微环境、T细胞的分化过程及选择性发育。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2.T细胞的主要膜表面分子(TCR-CD3复合物、CD4、CD8、CD2、CD28、LFA-1、CD40L、丝裂原受体),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3.B细胞的主要膜表面分子(BCR复合体、CD29、CD21、CD40、FCR、CR、B7),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4.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各类抗原递呈细胞的特点。 [本章主要内容] 一、免疫器官与组织: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组织和器官主要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及组织。 (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 1.骨髓:造血组织,各类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1)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①髓样前体细胞(myeloid progenitor),最终分化成为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②淋巴样前体细胞,最终分化成为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 (2)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 骨髓基质细胞在B细胞发育中的作用:①通过细胞间粘附分子特异性的粘附性接触;②提供生长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和IL-7等。 未成熟B细胞在骨髓内面临的四种命运的自身耐受性选择:①导致B细胞克隆程序死亡,即克隆消除(clonal deletion);②通过受体编辑(receptor-editing)产生新受体;③诱导永久性的对抗原无反应状态和克隆忽视(clonal ignorance);④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发育为成熟B细胞。 在骨髓内未遇到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从骨髓移行到外周淋巴组织,继续发育成表达IgM和IgD两种膜表面免疫球蛋白的可对外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成熟B细胞。 2.胸腺 (1)胸腺为T细胞分化提供微环境: 微环境构成:①细胞成分: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②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蛋白、网状蛋白纤维、葡萄糖胺聚糖和糖蛋白(含昆布胺酸和纤维粘连蛋白)等。 (2)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 ①经历各阶段的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 a.T细胞抗原受体(TCR)基因的重排、表达; b.CD3复合体,协同受体蛋白(co-receptor proteins)CD4、CD8分子等表面分子表达变化; c.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