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六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六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六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六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由此,总体来说,难题的答案在AB,易题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样确定哪个答案在A,哪个答案在B呢?一般说来,难得无从下手的答案在A,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易题中哪个选C,哪个选D呢?一般说来,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的题答案在D,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较多时间的答案在C。

简而言之,就是最难的题答案常在A,最易的题答案在D。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容易但费时的答案在C。

例: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我们先根据难度来判断,这道题有多难。如果以很难、难、易、很易为四级的话,估计这道题的难度为“很难”。因为看了之后,发觉这道题的答案和题之间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简直无从下手。这时候,放弃做题是必要的,但放弃答案是不行的。这时候,你就选择A,对这种牛吃南瓜开不起头的答案选A的正确率非常高。我们来看考过的题中的难题与答案分布。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例: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了1/7圈。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A、85米 B.90米C.100米 D.105米(05中央A)

我们不用做题,就看题干中的数字哪些和答案相关,看能否选出正确答案。看:800,1,1/7,1/7。你觉得最可能跟哪个数字有关:85,90,100,105。应当想到,最核心的数字有3个:1,7,8。这样,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数是5的有关。可以说A、D都不是答案。在90和100中,哪个更接近答案呢?1001因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100×(7+1):800。所以选C。这样,我们就绕过了从题中算出答案的麻烦。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人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座标法在操作时就是将给定的几个数字的横座标分别设定为1、2、3、4、5、6……,纵座标就是该数字本身。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数字之间变化规律。但这种稍嫌抽象,对于数字极大、极小的都需要加上感觉才能判断。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要求120分钟做答135题试卷。一般来说,平均只有不到75%的考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答完80%以上的题目。并且行政能力试卷的试卷说明也明确指出:考卷中存在较难的题目,考生遇到暂时不会的题目要跳过,否则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因此,在几乎难以完成试卷所有题目的情况下、且题目难度差异较大的行政能力考试中,对不同部分题目的做题顺序安排,统筹做不同类型题目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大小,就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一、确定最优做题顺序要考虑的原则

首先,在假定题目无法100%做完的情况下,必须优先做完自己平时训练时候正确率最高,相对最擅长的部分。

其次,在时间紧迫,且题目难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必须优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快速做完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以后相对的难的题目赢得时间。

再次,考虑评分的权重,行政能力测试135道题目100分。一个比较合理的评分标准是根据每个部分题目难度的差异赋予不同权重。高难度的类型的题目赋予的分值高,难度较低的赋予较低的分值。

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评分权重供大家参考: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共30个题目,每个题目0.8分,共计24分;数量关系部分,总共20个题目,数字推理每个题目0.7分,数学运算每个题目0.8分,共计15分;判断推

理部分,总共45个题目,图形推理每个题目0.5分,定义判断每个题目0.6分,类比推理每个题目0.5分,演绎推理每个题目1分,共计31分;常识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0分;资料分析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从这个角度上讲,资料分析和演绎理解题目是含金量较高的题目,而常识判断、图形推理、类比推理是含金量较低的题目。

二、确定最优做题顺序的程序

1.一般来说,整个行政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常识和类比推理部分是公认难度较低的部分。因此,此部分一般应该优先考虑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完。

2.做题的第二阶段,优先考虑难度中等、既包含简单数学计算的又含有大量严于阅读的题目,即同时参考分值的权重安排一下做题顺序:逻辑推理、定义判断、资料分析。

3.考虑到每个人的智力模式不同,有的对数字逻辑特别敏感,有的则有很强语言能力天赋。因此,考生要根据平时的训练,找出自己究竟擅长数量关系部分,还是擅长演与理解部分。对于擅长语言的考生,言语表达必须放在数量关系与图形推理前面完成。对于擅长数学、逻辑能力强的考生,则必须把数量关系和图形推理放在言语理解前面。

4.每个考生可以根据平时对每一部分做题的正确率和花费时间的多少重新校正以上的做题顺序,并充分照顾到自己平时的做题习惯。否则,在紧张慌乱的考场中,不按试卷试题排列顺序做题切违反了自己平时的做题习惯,很容易因为意外的负担造成适得其反结果。

一、定义判断的要素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联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组成定义项的概念是定义联项。例如:“意外事件是指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义项,“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就是定义项,“是指”就是定义联项。

二、定义的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务或事物。例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三、定义判断的逻辑方法

在对定义判断进行解析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定义的逻辑方法:

(一)“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就是通过揭示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具体解释如下:第一,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即比被定义概念范围更大、外延更广的概念,以确定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类事物。第二,被定义项的种差,即指被定义项的这个种概念与同属于其他同级种概念在内涵上的差

别,这种差别也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同其他对象的本质区别。第三,把被定义项同属加种差构成的定义项用定义联项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定义。

例如: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解析:这是给“人”下的定义。其中,“人”的属概念是“动物”,确定人是动物这类事物中的一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种差,是将人与其他动物相比较而得出的本质差别;“是”是定义联项,它把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属+种差)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四要素分析法

定义中通常包含四项要素,即主体、对象、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这四项要素可能全部出现在题干的定义当中,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项。但是,根据对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情况的分析来看,一般出题人不会把这四个要素同时作为考查点,只是会选择其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1.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如果选项不能满足定义中对主体条件的要求,即可排除。

2.对象,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义必须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如某些单位和个人。

3.主观要素,即行为者或事件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什么样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

4.客观要素,指客观上实施了什么行为,采取了怎样的行为方式,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种怎样的结果。

(三)定语中心词分析法

在题干中没有明显的主体、对象、主观要素或客观要素的情况下,而且题干中有一连串的定语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定语中心词分析法。中心词表示的是行为或事件的一个大类,也就是逻辑上的“属”,定语是对中心词的的限制或修饰,使这个大类进一步缩小、精确化,在逻辑学上我们称之为“种差”。题目既有可能同时将定语和中心词作为考查点,也有可能中心词并无特殊之处,题目的考核点重在对定语中所设定的条件。

以上方法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其实质是相同的,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有别于其它考试的一种考试模式。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选择题垄断了所有题型。选择题对考生来说似乎是手到擒来,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每次的公务员考试中,均有大量的考生反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量大,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无法完成所有试题的正确解答,甚至于有些试题题干都没有时间去看,便稀里糊涂的选出了答案。

那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的如考生所说的那么难吗?经过走访,笔者了解到,一大部分的考生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并不难,只是时间紧题量大,考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回

答完所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曾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取得高分的考生的一些万能解题技巧汇总如下:

一、排除法

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似乎适合于每一种题型。在这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各类选择题也不例外。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其实部分题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过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三、印象认定法

印象认定法是指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应试者在读完一道试题的题干和各项选择项后,各选择项对于考生大脑的刺激强度是不同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那些似曾熟悉的内容必然会在头脑中最先形成正确选项的印象,因此,据此作出的判断的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

四、比较法

此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应试者可以将各选择项同题意要求进行纵向比较,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在解答多项选择题时,就要求考生将选项同题意要求作纵向比较,再将前一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选项进行横向对比,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正确答案。一般经过这两次的对比之后,漏选或误选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五、猜测法

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相当小。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影响考生的注意力和考试情绪。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以上五种万能解题技巧,当考生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正确解答题目时,以免考生在一道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影响其他题目的解答,这时便时使用的最佳时机。当然,何种解题技巧适用于那种题目,则需要考生灵活的处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有别于其它考试的一种考试模式。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选择题垄断了所有题型。选择题对考生来说似乎是手到擒来,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每次的公务员考试中,均有大量的考生反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量大,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无法完成所有试题的正确解答,甚至于有些试题题干都没有时间去看,便稀里糊涂的选出了答案。

那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的如考生所说的那么难吗?经过走访,笔者了解到,一大部分的考生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并不难,只是时间紧题量大,考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完所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曾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取得高分的考生的一些万能解题技巧汇总如下:

一、排除法

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似乎适合于每一种题型。在这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各类选择题也不例外。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其实部分题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过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三、印象认定法

印象认定法是指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应试者在读完一道试题的题干和各项选择项后,各选择项对于考生大脑的刺激强度是不同的。有的较强,有的较弱,那些似曾熟悉的内容必然会在头脑中最先形成正确选项的印象,因此,据此作出的判断的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

四、比较法

此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应试者可以将各选择项同题意要求进行纵向比较,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在解答多项选择题时,就要求考生将选项同题意要求作纵向比较,再将前一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选项进行横向对比,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正确答案。一般经过这两次的对比之后,漏选或误选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五、猜测法

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相当小。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

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影响考生的注意力和考试情绪。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以上五种万能解题技巧,当考生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正确解答题目时,以免考生在一道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影响其他题目的解答,这时便时使用的最佳时机。当然,何种解题技巧适用于那种题目,则需要考生灵活的处理。

如果被问到“公务员考试当中什么试题的阅读量最小?”,大多数考生会回答:“数字推理。”在数字推理类试题当中“抠”时间,如果能将每道题的解答时间压缩在15秒甚至10秒钟之内,则可以给其余阅读量较大的试题留出足够时间进行充分解答。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很多考生在面对数字推理试题,特别是其规律比较隐蔽或者是从未见过的新规律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入手,不仅影响了考试心情,还浪费了考试时间。

如果数字推理试题的运算规律把握不住,时间又在一秒一秒的过去,有没有办法“锁定”可能的正确选项呢?

有!请看题——

【例1】(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7题)

A.13

B.7

C.0

D.-6

【答案】D。

【例2】(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9题)

A.46

B.25

C.3

D.-3

【答案】D。

【例3】(2007年北京市应届第3题)

14,6,2,0,( )

A.-2

B.-1

C.0

D.1

【答案】B。

【例4】(2007年北京市社招第4题)

4,23,68,101,( )

A.128

B.119

C.74.75

D.70.25

【答案】C。

【例5】(2007年北京市社招第5题)

323,107,35,11,3,( )

【答案】B。

以上5道例题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这几道试题的目的也不是探究其数字的运算规律。这几道题可以从选项入手来把握其出题规律。

前三道例题的正确选项具有共同的规律——都是负数,且其余错误选项大多也都是正整数。

第四道例题的正确选项是两个小数之一,另外的两个错误选项都是正整数。

第五道例题的正确选项是四个选项当中唯一的分数。

相信各位已经发现正确选项的规律了:除正整数之外,如果选项中出现了负数、小数、分数、无理数等情况时,那么正确选项大多为这些较为“特殊”的数字。

有一些考生也许担心这种“猜”答案的有效性。其实之所以正确选项有这样的特点,是有出题方面的原因的。对于出题者来说,设置正确选项并不难,难在设置其余三个用来混淆耳目的错误选项。如果正确选项是正整数,那么设置错误选项就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正确选项是负数、小数、分数、无理数等情况,那么设置错误选项就比较难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将错误选项也都设置为正整数,使得正确选项更为“突出体现”。

当然,这5道例题其运算规律也是有据可循的——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例1】

对于每一个圆圈中的四个数字,其左上、左下两数的乘积与右上、右下两数的和相等。

6×9=28+26

3×9=15+12

0×9=?+6

因此所求数字为-6。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例2】

对于每一个大圆圈四个角上的四个数字,其左上、右下两数的差与右上、左下两数的差相乘,得到中心小圆圈的数字。

(8-2)×(4-2)=12

(2-1)×(8-3)=5

因此所求数字为

(13-10)×(11-12)=-3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例3】

相邻两数相减,得到一个等比数列

14-6=8

6-2=4

2-0=2

0-?=1

因此所求数字为-1。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例4】

这个数列具有运算递推性质,其运算规律如下

4×6-1=23

23×3-1=68

68×1.5-1=101

因此所求数字为

101×0.75-1=74.75

【新东方名师詹凯解析例5】

这个数列具有运算递推性质,其运算规律如下

(323-2)/3=107

(107-2)/3=35

(35-2)/3=11

(11-2)/3=3

因此所求数字为

在长期与公务员考生的交流过程当中我们了解到,其中有80%以上的考生对于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模块最为担忧,更有甚者谈到数学即有谈虎色变之势。对于“数量关系”模块中的子模块“数学运算”的把握,正是提升数学部分得分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总分的一把钥匙。

在数学运算当中,有一些试题看上去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计算才能完成,其实不然。有一些试题需要排除题设条件中的陷阱来简化题目已知量。

【例1】(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14题)——

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

A.20%

B.20.6%

C.21.2%

D.21.4%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

(1)浓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浓度问题在国考、京考当中出现次数很少,但是在浙江省的考试中,每年都会遇到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的计算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公式是

(2)本题的陷阱条件

“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抓住了整个过程最为核心的结果——“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这个条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因为两杯溶液最终浓度相同,因此整个过程可以等效为——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均匀之后,再分开成为400克的一杯和600克的一杯。因此这道题就简单的变成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之后的浓度是多少”这个问题了。

根据浓度计算公式可得,所求浓度为:

如果本题采用题设条件所述的过程来进行计算,将相当繁琐。

【例2】(2006年北京市社招第21题)——

2某单位围墙外面的公路围成了边长为300米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沿逆时针同时出发,如果甲每分钟走90米,乙每分钟走70米,那么经过( )甲才能看到乙

A.16分40秒

B.16分

C.15分

D.14分40秒

【答案】A。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较难的行程问题,其难点在于“甲看到乙”这个条件。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甲看到乙”则是甲与乙在同一边上的时候甲就能看到乙,也就是甲、乙之间的距离小于300米时候甲就能看到乙了,其实不然。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甲、乙都来到了这个正方形的某个角旁边,但是不在同一条边上,这个时候虽然甲、乙之间距离很短,但是这时候甲还是不能看到乙。由此看出这道题的难度——甲看到乙的时候两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确定的。

有两种方法来“避开”这个难点——

解法一:借助一张图来求解

虽然甲、乙两人沿正方形路线行走,但是行进过程完全可以等效的视为两人沿着直线行走,甲、乙的初始状态如图所示。

图中的每一个“格档”长为300米,如此可以将题目化为这样的问题“经过多长时间,甲、乙能走入同一格档?”

观察题目选项,发现有15分钟、16分钟两个整数时间,比较方便计算。因此代入15分钟值试探一下经过15分钟甲、乙的位置关系。经过15分钟之后,甲、乙分别前进了

90×15=1350米=(4×300+150)米

70×15=1050米=(3×300+150)米

也就是说,甲向前行进了4个半格档,乙向前行进了3个半格档,此时两人所在的地点如图所示。

甲、乙两人恰好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格档的中点处。这时甲、乙两人相距300米,但是很明显甲还看不到乙,正如解析开始处所说,如果单纯的认为甲、乙距离差为300米时,甲就能看到乙的话就会出错。

考虑由于甲行走的比乙快,因此当甲再行走150米,来到拐弯处的时候,乙行走的路程还不到150米。此时甲只要拐过弯就能看到乙。因此再过150/90=1分40秒之后,甲恰好拐过弯看到乙。所以甲从出发到看到乙,总共需要16分40秒,甲就能看到乙。

这种解法不是常规解法,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考生可能很难想到。

解法二:考虑实际情况

由于甲追乙,而且甲的速度比乙快,因此实际情况下,甲能够看到乙恰好是当甲经过了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之后就能看到乙了。也就是说甲从一个顶点出发,在到某个顶点时,甲就能看到乙了。

题目要求的是甲运动的时间,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经过这段时间之后,甲正好走了整数个正方形的边长,转化成数学运算式就是

90×t=300×n

其中,t是甲运动的时间,n是一个整数。带入题目四个选项,经过检验可知,只有A 选项16分40秒过后,甲运动的距离为

90×(16×60+40)/60=1500=300×5

符合“甲正好走了整数个正方形的边长”这个要求,它是正确答案。

这种解法充分发挥了“逻辑思维”的推理过程,非常巧妙。

(一)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9题

某校下午2点整派车去某厂接劳模做报告,往返需1小时。该劳模在下午1点整就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中途遇到接他的车,便坐上车去学校,于下午2点40分到达。则汽车的速度是劳模步行速度的( )倍

A.5

B.6

C.7

D.8

【解析】这道题我们借助一张示意图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知道人与车到底是在什么位置碰面。

如果用常规思路发现需要假设人、车的速度分别为x、y,然后通过一个相遇问题找到相遇点,之后再列方程。这样下来等方程列出来了早已过了1分钟,还不能保证方程完全正确,更别提下面还要进行求解。

这道题如果一上来就能用“对称性”的思想,很快就能找到突破口。

首先,汽车一去、一回需要一个小时,又因为一去、一回路程相等,所以花费的时间也相等。即,汽车从学校开到厂里需要半个小时。

其次,汽车中途遇到劳模,再开回来一共花了40分钟,虽然目前不知道他们相遇的地点,但是我们知道汽车从学校开到相遇点再回来,这一去、一回也是路程相等,所花时间也应该相同。因此从学校到遇到劳模,车开了20分钟。即,汽车与劳模正好在2:20这个时刻相遇。

以上两段分析联立起来看,汽车的速度保持一致,从学校到厂走了30分钟,从学校到遇到劳模走了20分钟,因此,学校到厂的距离与学校到相遇点距离之比是3:2。即,厂到相遇点与学校到相遇点的距离比是1:2。

劳模从厂里出发,到达相遇点走了80分钟;而汽车从学校出发,到达相遇点走了20

分钟,两者的路程之比是1:2,因此他们的速度之比是(1/80):(2/20)=1:8。选D。

(二)2003年国家A类考题第10题

赛马场的跑马道600米长,现有甲、乙、丙三匹马,甲1分钟跑2圈,乙1分钟跑3圈,丙1分钟跑4圈。如果这三匹马并排在起跑线上,同时往一个方向跑,请问经过几分钟,这三匹马自出发后第一次并排在起跑线上?( )。

A.1/2

B.1

C.6

D.12

【解析】这道题并不难,可以说是异常简单,但是当年有不少考生并没有做对。原因何在?

在2002年国家考题中出现过这样一道题:“甲2分钟跑1圈,乙3分钟跑1圈,丙4分钟跑1圈,则经过多长时间,三人能并排在起跑线上?”

两道题的区别在于,2003年的题是给出1分钟跑n圈,而2002年的题给出的是n分钟跑一圈。这样下来,两道题的结果则大相径庭。

2003年的题应该这样求解:经过一分钟之后,甲、乙、丙三匹马又都回到了起跑线上,而且半分钟时乙不在起跑线上。所以选B。

2002年的题应该这样求解:要想让甲、乙、丙三人同时回到起跑线,那么所需时间必须是2、3、4的最小公倍数,即12分钟。

这道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当考题中遇到相似甚至看上去相同的题目时,一定要小心加仔细的审题,切忌将题目想当然的认为是自己做过的原题。要把每道考题看作一道新的题目来解答,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三)2003年国家A类考题第12题

某企业发奖金是根据利润提成的。利润低于或等于10万元时可提成10%;低于或等于20万元时,高于10万元的部分按7.5%提成;高于20万元时,高于20万元的部分按5%提成。当利润为40万元时,应发放奖金多少万元?( )。

A.2

B.2.75

C.3

D.4.5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段交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关键看问题的形式。在本题中问题是说如果利润为40万元,求奖金是多少万元。这样的问题称为“正方向问题”,其解答也相对比较容易。

根据题意,发放的奖金数应该为

10×10%+10×7.5%+(40-20)×5%=2.75万元

选B。

这道题的可取之处在于,如果问题成为了“反方向问题”,即“当奖金为2.75万元时,求利润是多少钱?”这时最佳的求解方法是画一张简易的表格出来。

利润(万元)1020高于20

奖金(万元)11.75(X-20)×5%+1.75

发现所发奖金为2.75万元,比利润为20万元时的1.75万元的奖金还要多,因此利润一定比20万元还要多。此时设利润为X万元,则根据题意,

(X-20)×5%+1.75=2.75

解得,X=40万元。

(四)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7题

一个旧书商所卖的旧书中,简装书的售价是成本的3倍,精装书的售价是成本的4倍。昨天,这个书商一共卖了120本书,每本书的成本都是1元钱。如果他卖这些书所得的净利润(销售收入减去成本)为300元,那么昨天他所卖出的书中有多少是简装书( )

A.40

B.60

C.75

D.90

本题可以用多种解法来求解。

【解析一】由题意可知,简装书售价为3元,精装书售价为4元,假设简装书有X本,则精装书有(120-X)本,则根据题意,

3X+4(120-X)=300+120

解得,X=60本。选B。

【解析二】考虑到120本书一共赚了420元(利润+成本),因此这120本书的平均售价为420/120=3.5元,恰好是简装书售价3元与精装书售价4元的平均值。因此,简装书与精装书应当一样多,都是60本。

【解析三】本题还可以用代入法求解。此题需要注意的是,净利润为300元,在计算出售所获得的钱数时还需要加上每本1元的成本钱。

每种解法的思路和角度都不太相同,适合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灵活运用。

(五)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14题

一辆汽车油箱中的汽油可供它在高速公路上行驶462公里或者在城市道路上行驶336

公里,每公升汽油在城市道路上比在高速公路上少行驶6公里,问每公升汽油可供该汽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多少公里( )

A.16

B.21

C.32

D.27

【解析】在高速路行驶的总距离比在城市道路行驶的总距离多462-336=126公里,又因为每公升汽油在城市道路比在高速公路少走6公里,因此油箱里面总共有油126/6=21

公升。因此,每公升汽油在城市道路可行驶336/21=16公里,因此答案是A。

此题注意,题目的问题是每公升汽油可以在城市道路行驶的距离,而不是问汽油有多少公升,所以容易错选为答案B。

(六)2003年国家A类考题第15题

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形,它的赤道长4万千米。现在用一根比赤道长10米的绳子围绕赤道一周,假设在各处绳子离地面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请问绳子距离地面大约有多高( )

A.1.6毫米

B.3.2毫米

C.1.6米

D.3.2米

【解析】当周长增加10米时,其半径将增加10/2π≈1.6米,因此绳子距离地面高出约1.6米。选C。

此题请注意,已知条件中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是个“陷阱条件”,计算中不需要用到这个量。

另外,这道题的答案1.6米出乎了很多考生意料。凭直觉来说,硕大一颗地球,一根绳子仅比地球周长多了10米,则每处高出的高度应该很小。但是答案1.6米却说明每处高出的高度几乎是一个人这么高,与直觉截然相反。

数学题目就是这样,数学永远是严格求解的,不能凭生活直觉来武断的判断。

(七)2003年国家B类考题第15题

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8厘米和2厘米,现在要用一张纸将其六个面完全包裹起来,要求从纸上剪下的部分不得用作贴补,请问这张纸的大小可能是下列哪一个( )

A.长25厘米、宽17厘米

B.长26厘米、宽14厘米

C.长24厘米、宽21厘米

D.长24厘米、宽14厘米

【解析】不需要考虑具体如何包裹此长方形盒子,只需要考虑表面积。该长方形盒子的表面积为2×[(20×8)+(20×2)+(8×2)]=432平方厘米。而四张纸的面积分别为25×17=425平方厘米,26×14=364平方厘米,24×21=504平方厘米,24×14=336平方厘米。只有24×21的纸的面积大于该长方形盒子的表面积,它能够将此盒子包裹住。选C。

此题特别注意,题目中没有问应当如何包裹,因此不需要考虑具体的包裹策略,只需要满足表面积条件即可。这也是考生在考试中容易发蒙的地方所在,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而去考虑最为费神的事物。

以上选取了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原题中的7道题进行了解答和评述。这些题目也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中仍然考查的典型题目,对今后公务员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

考行测,根据我长期的研究,总结为一句话--“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所以,行测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题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题也要得分。

我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将被报考者公认为经典的方法演示如下,希望能给各位报考者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

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入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逻辑判断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全部读完,那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必须要简化程序,直接将先期带到最后一句话的前后去检验,基本可以确定答案之所在。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

数字推理虽然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这门考试每次只有5道或10道,但这几道题目在整张试卷中占据的位置与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从时间上来考虑,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平均做每道题的时间(包括涂卡)在50秒左右,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如果能在数字推理的每道题目上节省半分钟,那么整个考试就可以节省出5分钟,5分钟对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时间了。

其次,从心理上来考虑,如果能在数字推理上一马平川,又对又快的顺利解决掉数字推理,那么考生在做后面的题目时,心理上是会放松的,而且答题也会越来越自信;相反,如果在数字推理上卡住了,有题目没做出来,那么在后边的答题中肯定会惦记着前面的题目,从而

导致考试的紧张情绪,自己的信心也会被削减,甚至由于分神导致一些低级的失误,例如漏答题,涂错卡等等。因此,数字推理不论从应考的战术,还是应考的战略上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就结合在新天地公务员培训学校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考场上快速突破数字推理题目的“三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看走向。拿到题目以后,用2秒钟迅速判断数列中各项的走向,例如: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还是有起有落。通过判断走向,找出该题的突破口。例如下面这道北京市面向2007应届生行测的真题:

14 ,6 ,2 ,0 ,( )

A.-2

B. -1

C. 0

D. 1

我们看到,题目中的一直的四个数字是越来越小的,也就是走向是递减的,是一致的。对于这类走向一致的数列,新天地公务员数学老师通常的做法是从相邻两项的差或比例入手,很明显,这道题目不能从比例入手(因为14/6不是整数),那么,我们就作差,相邻两项的差为8,4,2成等比数列,因此,0减去所求项应等于1,故所求项等于-1,故选B。利用数列的走向,可以迅速判断出应该采取的方法,所以,走向就是旗帜,走向就是解题的命脉。

第二把金钥匙,利用特殊数字。一些数字推理题目中出现的数距离一些特殊的数字非常近,这里所指的特殊数字包括平方数,立方数,因此当出现某个整数的平方或者立方周围的数字时,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殊数字入手,进而找出原数列的规律。例如下面这道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真题:

0 ,9 ,26 ,65 ,124 ,( )

A. 165

B. 193

C. 217

D. 239

当我们看到26,65,124时,应该自然的本能的联想到27,64,125,因为27,64和125都是整数的方次,27是3的立方,64是4的立方也是8的平方也是2的6次方,125是5的立方,很明显,我们应该把64看作4的立方,也就是该数列每一项加1或减1以后,成为一组特殊的数字,他们是整数的立方,具体的说,就是:0+1为1的立方,9-1为2的立方,26+1为3的立方,65-1为4的立方,124+1为5的立方,因此,所求项减1应等于6的立方,故所求项为217,因此该题选C。从这道题目,新天地公务员老师提醒广大考生要在考场上做到“作对作快”,必须在备考时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具体到数字推理部分,就是要在考前将1到20的平方:1,4,9,16,25,36,49,64,81,100,121,144,169,196,225,256,289,324,361,400;1到10的立方:1,8,27,64,125,216,343,512,729,1000;2的1次方到10次方:2,4,8,16,32,64,128,256,512,1024;5的1次方到5次方:5,25,125,625,3125背熟,当数字推理中出现以上这些数字周围的数字时,要联想到这些特殊的数,从而找出规律,例如,看到217就要想到216。

第三把金钥匙:九九乘法口诀。九九乘法口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们的国粹,作为选拔为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当然要求应试者对我们的国粹有深刻的认识。当在做数字推

理题目时,新天地公务员老师提醒大家要依次读已知的数的时候,应时刻想着乘法口诀,看看题目中的已给的数字是否在乘法口诀有关系,因为九九乘法口诀中所涉及的不仅是简单的乘法口诀,其中蕴涵着大量100以内整数的有关整除的信息,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仅仅利用九九乘法口诀就找出已给数字的规律。例如下面这道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B类行测考试的真题:

1 ,1 ,8 ,16 ,7 ,21, 4 ,16 ,

2 ,( )

A. 10

B. 20

C. 30

D. 40

当我们看到8,16,7,21,4,16时,如果能意识到它们在九九乘法口诀中的地位,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解这道题的突破口了:1/1=1,16/8=2,21/7=3,16/4=4,因此所求项除以2应等于5,故所求项为10,故选A。因此,在做数字推理题时,应该一边读题,一边考虑这些已知的数是否在乘法口诀中出现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上介绍的“三把金钥匙”是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使用的,理解掌握了以后,就能够快速解决数字推理的题目,达到“做对做快”的目的。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出题形式是在题干中先给出一个定义,然后在选项中列举出四个行为,要求应试者从这四个行为中选择出一个符合定义描述的行为。做好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尤其是定义中的一些关键词,看选项中哪个符合这些关键词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有时对概念下的定义和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概念有所差别,这时应试者不要认为是命题者的错,当两者有矛盾时,切记要按照命题者所下的定义来理解。这种题型从2002年才开始有的,最初是用来考公检法机关的考录工作,后来发现这种题型的考试信度和效度都不错,因此,从2002年起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就一直沿用下来,每年均为10题。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技巧

(1)题干给出的这个定义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不要钻牛角尖。答题时注意严格从已经给出的定义出发,不要考虑选项是否合法、合情、合理,不要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出发。如果在判断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主观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

(2)解答这类试题时,应试者应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定义概念去衡量。

(3)善于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会帮助应试者快速判断该选择项是否与题干给出的定义相符。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一般都是比较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最终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

(4)要看清题目要求的是正面还是反面的答案。

1、理解词义

对词义理解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也就是说,前者构成了后者的语境,只有依靠具

体的语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所以解答这种题目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或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分析,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判断应该选择什么词。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考生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考生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行。

2、先易后难

先选出根据上下文可直接确定的、明显的答案。如:固定用法、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对于修饰性词语或模棱两可的答案先放一放,等把会做的全部填完后再做,就会降低难度。

3、代入原文

选词时要考虑与上下文关系,注意所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功能。选词有困难时要依据整个句子进行合理推断,可以将所选的词代入原文,通读一遍,检查从语义到语法是否合理。选词填空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词义的辨析,而被辨析的词主要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造成了辨析词义的困难。同时,考生应该清楚,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确切的意义。

4、强化语感

在这种题型的训练中,语感的强化主要是靠诵读来获得,也就是把每一个词汇放到句子中去,然后默默地诵读一遍,直到找到语感为止。这是解题的技巧之一。

同样重要的是,对每个词汇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答题的基本条件的。如果连词汇的意义都把握不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因为对词义的正确辨析必须建立在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的理解基础上。当然,在本测验中,出现的词汇都将是一些主要的常用词,而不会出现生僻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加与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感,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和积累。

.按本年的考试大纲备考。每年的考试大纲皆会有所变化,按当年的大纲备考,可少走弯路。

2.考前调整好应试心态。首先要熟悉考试的程序,不慌不乱,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熟悉各种题型与解题思路,做到胸有成竹。

3.考前找近一两年的“真题”做练习。通过这样的“自测”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好“对症下药”。但绝不能搞题海战术,把自己搞乱了。

4.掌握“先易后难”的做题方法。主要掌握如下三点:一是考试的五部分内容有难易之分;二是每部分内容也有容易、较难与难三种题目之分;三是难题因人而异。

5.纠正“得满分”的想法。从来没人得过满分,得80多分就算高分了,得70分左右的是及格者中的多数。

行测资料分析之年均增长率解题技巧分析

一、年均增长率的概念分析 我们首先必须区分开年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以及年平均增长率这三个概念,年增长率是我们最常见的,是考试的重点,它指的是末期增加值与基期的比值,表示的是相邻年份的增长情况,通常针对的是某一年,如2006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对应的公式就是年增长率=增加量/基期=(末期-基期)/基期。 年平均增长率与年均增长率在近几年行测考试中的区分性已经很小,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做区分了,免得更加混乱,在下面的讲解我们就将这两者统一为年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的某个指标的增长情况,我们用专业术语表达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第1年为M,第n+1年为N,且N/M=(1+r)n,则称r为第1~n+1年的年均增长率,如2006~2011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对应的公式就是年均增长率=。我们先看个例题。 【例题】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7%,而未来三年有可能达到15%。求: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访问量的年平均递增速度是()。 A.1.1212 B.1.1212-1 C.0.1212 D.0.12 【分析】这个试题就是考察的年均增长率,题目变化一下就是2001~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假设2000年12月的访问量为1,那么2001年12月就是1×(1+12%)12,那么年均增长率就1×(1+12%)12÷1-1=1.1212-1。 二、年均增长率解题技巧 年均增长率,在求解的时候,涉及到多次方数,相对比较复杂,在解题时,如果没有什么思路,可以选择放弃,否则肯定会浪费时间,但是对于年均增长率,并不是没有方法解答,下面我们讲解几种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 (一)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什么是二项式定理呢,它就是我们高中学到的多次方的展开式,我们先看看这个展开式是什么样的,。 一般年均增长率有(1+r)n=N/M,计算式和二项式定理很相似吧,那好,我们就用这个来分析,也就是a=1,b=r,此时二项式就可以化为,当r很小,在10%以内的时候,r2,r3,…,r n无限趋近于0,此时,有(1+r)n≈1+n×r。这个公式可以应用在两个情况下。 1、已知基期的数值,年均增长率,求末期的数据,此时就采用(1+r)n≈1+n×r;我们 看个例题。 【例】:若南亚地区1992年总人口数为15亿,该地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2%,饥饿人口所占比重为22%,那么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为多少亿人? A.3.30 B.3.96 C.4.02 D.4.82 【分析】我们必须先求出2002年人口总量,然后才能求解饥饿人口,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2%,很小,就直接用公式吧。 2002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5×(1+2%)10≈15×(1+10×2%)=15×1.2=18,饥饿人口数量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精选.

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 数学选择题在当今高考试卷中,不但题目多,而且占分比例高。数学选择题具有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小巧灵活,且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深度等特点,考生能否迅速、准确、全面、简捷地解好选择题,成为高考成功的关键。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准确、迅速。准确是解答选择题的先决条件,选择题不设中间分,一步失误,造成错选,全题无分,所以应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确保准确;迅速是赢得时间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对于选择题的答题时间,应该控制在不超过40分钟左右,速度越快越好,高考要求每道选择题在1~3分钟内解完,要避免“超时失分”现象的发生。 高考中的数学选择题一般是容易题或中档题,个别题属于较难题,当中的大多数题的解答可用特殊的方法快速选择。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1、直接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某人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6,经过3次射击,此人至少有2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 ) 125 27 . 12536.12554.12581.D C B A 解析:某人每次射中的概率为0.6,3次射击至少射中两次属独立重复实验。 125 27)106(104)106(33 3223= ?+??C C 故选A 。 例2、有三个命题: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过平面α的一条斜线l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α垂直;③异面直线a 、b 不垂直,那么过a 的任一个平面与b 都不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解析:利用立几中有关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对上述三个命题作出判断,易得都是正确的,故选D 。 例3、已知F 1、F 2是椭圆162x +9 2 y =1的两焦点,经点F 2的的直线交椭圆于点A 、B ,若|AB|=5,则|AF 1|+|BF 1|等于 ( ) A .11 B .10 C .9 D .16 解析:由椭圆的定义可得|AF 1|+|AF 2|=2a=8,|BF 1|+|BF 2|=2a=8,两式相加后将|AB|=5=|AF 2|+|BF 2|代入,得|AF 1|+|BF 1|=11,故选A 。 例4、已知log (2)a y ax =-在[0,1]上是x 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1) B .(1,2) C .(0,2) D .[2,+∞) 解析:∵a>0,∴y 1=2-ax 是减函数,∵ log (2)a y ax =-在[0,1]上是减函数。 ∴a>1,且2-a>0,∴1tan α>cot α(2 4 π απ < <-),则α∈( ) A .(2π- ,4π-) B .(4π-,0) C .(0,4π) D .(4π,2 π) 解析:因24παπ<<-,取α=-6 π 代入sin α>tan α>cot α,满足条件式,则排除A 、C 、D ,故选B 。 例6、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48,前2n 项和为60,则它的前3n 项和为( ) A .-24 B .84 C .72 D .36 解析:结论中不含n ,故本题结论的正确性与n 取值无关,可对n 取特殊值,如n=1,此时a 1=48,a 2=S 2-S 1=12,a 3=a 1+2d= -24,所以前3n 项和为36,故选D 。 (2)特殊函数 例7、如果奇函数f(x) 是[3,7]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那么f(x)在区间[-7,-3]上是( )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减函数且最小值是-5 C.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D.减函数且最大值是-5

2020年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测常识题库及答案(共300题)

2020年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测常识题库及答 案(共300题) 1、康熙皇帝的庙号是:(高级题) A: 圣祖 2、<<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低级题) A: 吐鲁番盆地 3、吴敬梓是哪本名著的作者?(低级题) 《儒林外史》 4、评剧起源于:(中级题) 北京农村流行的“对口莲花落” 5、菜汤上浮着一层油会使菜汤凉得:(中级题) 更慢 6、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低级题) 2: 浮游生物 7、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低级题) 2: 会浮在水面上 8、电子计算机发明于哪一年?(中级题) 1: 1946年 9、用自动台呼叫别人的数字传呼的时候,能否将你身处宾馆的总机号和分机号同时打上? (低级题) 2: 能 10、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是:(高级题) 1: 金穗卡 11、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低级题) 2: 鲜卑 12、电影《刘三姐》是反映-什么民族的生活故事?(高级题) 4: 壮族 13、欧洲最大的半岛在:(低级题) 2: 北欧 14、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低级题) 1: 刺配 15、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低级题) 1: 由许多块布补缀而成 16、"山外青山楼外楼”在原诗《题临安邸》中的下句是:(中级题) 2: 西湖歌舞几时休 17、薄公英靠什么传播种子?(中级题) 3: 风力

18、杜鹃鸟不做窝,她把蛋下到其他鸟的鸟巢里对吗?(低级题) 1: 对 19、现在的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奖杯定名为什么:(低级题) 3: 国际足联世界杯 20、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是:(低级题) 2: 羊八井 21、被称作"法国号"的乐器是:(高级题) A: 圆号 22、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哪一个轻?(低级题) A: 一样重 23、乌拉尔山是跨大洲的山脉吗?(低级题) 2: 是 24、称“榨菜”为“榨”是否因腌制过程中榨去水分是一道重要工序?(低级题) 1: 是 25、下面哪种真正是“鱼”?(高级题) 3: 乌鱼 26、汇入大西洋最长的河流是亚马逊河吗?(低级题) 2: 是 27、发生“日食”是由于:(低级题) 1: 月亮挡在地球与太阳之间 28、黄酒名品“加饭酒”的产地在哪?(高级题) 1: 浙江 29、下面四种珍珠哪一种最珍贵?(中级题) B: 天然海水珠 30、我国宋代邢窑出白釉瓷、越窑出青釉瓷,所以有:(高级题) 1)“南青北白”之称 31、普利策奖是什么方面的大奖?(低级题) 新闻、文化 32、许多人都喜欢到低于海平面410公尺的死海去做日光浴是因为:(低级题) 紫外线最弱 33、我国公安机关的性质是:(低级题) 行政机关 34、成都的市花是:(低级题) 2)芙蓉花

公务员考试专项: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专项: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统计表分析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统计表具有一目了然、条理清楚的优点,答题时首先要看清标题、纵标目、横标目以及注释,了解每行每列的数据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答题。 一般来讲,关于统计表的问题,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从图表上查阅答案,这种问题比较简单;第二种需要结合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计算,这就要求应试者弄清题意,找准计算对象;第三种是比较复杂的分析和计算,需要综合运用图表所提供的数字。 在解答统计表问题时,首先要看清试题的要求。通览整个材料,然后带着问题与表中的具体数值相对照,利用表中所给出的各项数字指标,研究出某一现象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统计图分析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统计图与统计表及文字资料不同,它的数据蕴含在形象的图形之中,需要考生对图形进行一定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所需的数字资料。有些统计图比较简单,一目了然,但近年考题趋难,出现了一题多图现象,这要求考生认真细致一些。解答统计图分析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读懂图。统计图分析试题是以图中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资料,也就失去答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当把图中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2、读图时,最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重要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图的时间。 3、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统计图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中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4、注意统计图中的统计单位。 08年公务员考试专项:六诀窍轻松应对选择题 所以,行测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题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题也要得分。 我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将被报考者公认为经典的方法演示如下,希望能给各位报考者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 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完整版)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题带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题带答案 考生想要取得公务员行测常识高分试题练习必不可少,以下就由本人为你提供公务员行测考试常识题帮助你练习提分。 公务员行测考试常识题(一) 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变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A、二 B、三 C、四 D、五 3、下列关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复兴所做的努力说法错误的是( ) A、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B、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实行两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

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D、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稳定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 4、下列关于新疆的《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按计名排列,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瞒天过海趁火打劫 B、暗度陈仓浑水摸鱼 C、关门捉贼擒贼擒王 D、金蝉脱壳声东击西 5、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请问当年楚霸王自刎的乌江在哪个省境内?( ) A、贵州 B、安徽 C、江苏 D、湖北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题答案 1、答案: C 解析: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主要矛盾。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地方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它包含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题中的关键词是“君臣关系”,大臣从原来坐着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一、口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 (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 解析:在做资料分析(主要指文字类的)、短文章阅读和申论时我都是先看问题再看资料,带着第一道题读材料,能做了立即停止阅读,答题;在停止阅读处做好标记,以便接着读,答完第一题后再带着第二题接着读;依此类推。 好处有三: 1.针对性强,准确率高; 2.有时很多材料的段落根本用不上,能够节省时间; 3.完全符合“应试”的思维。 (二)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 具体到资料分析上我们举例说明:(以国考原题为例)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

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0.5%。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 )。A.24387.5亿元 B.5002.6亿 元 C.3979.6亿元 D.816.3亿元2.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比约为( )。 A.1:6.87 B.6.87:1 C.1: 2.37 D.2.37:1 3.与相比,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

选择题答题技巧

选择题答题技巧 作为客观性试题,从全国各地考试来看主要是单项选择,它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组成,有三个选项或四个选项。分为简单选择题和组合选择题。在占分比例上达到30%,对于开卷考试下的政治学科来说,是比较好拿分的题项,因此,答好选择题极其重要。那么如何解好选择题呢?(1)认真审题,三思而后行 选择题的题干与选项中常常出现容易忽略或与考生习惯定势相反的内容,让考生因审题失误而痛失分数。 (2)因题而异,选择正确的解法 不同的选择题常常需要不同的解法,应因题而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解答选择题的准确性,也可以有较高的解题速度。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1.排谬法:当题干要求正确选项时,排除错误的选肢。 2.排异法: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3.排倒法:题干与题肢因果关系颠倒的不选。 4.排乱法:题干与题肢外延不符,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 5.排重法:与题干同语反复的选肢无意义不选。 6.排正法:当题干要求是反向时,正向的不选。 7.排组合不符法:组合选择题中,先找出因各种理由而不符的一个或两个选项,然后把含有这些不符的选项排除。 8.最佳法:当几个题肢都符合题干时,选与题干最密切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9.排二级延伸法:凡题干与题肢要经一个以上中间媒介才能联系上的选项不选。 10.逆向隐性的题目:题中观点错,设问要求选择与题中观点相符的选项,而不是要求指出它错在哪里,这时,正确观点的选项不选。(3)审时度势,择其优而选之 要合理分配选择题的时间,遇到一两题不会做的也不要花大量时间去翻书查找,可做个记号,过一会儿再来收拾它,先朝下面继续做。注意解选择题是不要空题、漏题。即使实在不会也应该猜测一下答案。这猜之中也有方法,一般采取相关、相容和相斥法。看答案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分析得到正确的结论。看答案之间的相容合理的成分,再找出不相容不合理的成分,从而择其优而选之。 2012德阳中考政治试卷试题及答案 德阳市2012年中考政治试题 第一卷单项选择题 1~3为时政题,省略①②③④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满分解题技巧(精华版)

范文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满分解题技巧 1/ 6

(精华版) 2020 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满分解题技巧(精华版)一、统计术语基期量:历史时期的量(比之后)。 现期量:现在研究时期的量(比之前)。 增长量(增长最多)=现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增速、增幅(增长最快):增长量除以基期量年均增长量:总增长量除以年数。 年均增长率:指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 拉动增长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基期量增长贡献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增长量百分数:实际量之间的计算,需要除以参考值。 百分点:比例或增长率之间的比较,直接加减,不需要除以参考值。 同比增长:与上一年的同一时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几成相当于十分之几。 翻番:即变为原来的 2 倍,翻 n 番是变为原来的 2n 倍。 顺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大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顺差(又称出超)。 逆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小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逆差(又称入超)。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

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由三大产业增加值构成。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俗称服务业产值又称产业增加值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越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 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基尼系数介于 0-1 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二、加减截位法指的是在精度要求允许的范围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进行截位。 一般从左到右截取前两位,后一位四舍五入。 选项首位同,截三位,首位异,截两位;位数不同时,位数小的截位,位数大的多截一位。 三、截位直除法截位直除时分子不变,对分母截位:一般情况下,选项首位不同,分母截取前两位,首位相同时,分母截取前三位,后一位考虑四舍五入。 四、特殊分数法 3/ 6

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保持高度自信和旺盛斗志。 在保证充足休息的同时,重点背记认为可能会考的内容,也可以模拟中考考卷进行训练,以增强应考自信心。一定要回归考试说明,回归课本要求,回归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考试说明是命题专家编的,通过它找到中等、难题的感觉。近期要特别注意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近几年中考的主干知识,在最后阶段还要特别注意数学知识网络的梳理和完善,不要做难题、偏题,要把握正确的初中数学学业要求。同时可以再一次检查还有什么公式、定理、概念没有复习或遗忘了。对中考数学“考什么”、“怎样考”有一个全面了解。 二、有选择地做题,从数学思想上进行总结。 现在,已没有必要拿到题就做,可选择三类题认真做。第一类是初看还没有解题思路的;第二类是最近做错的;最 后一类是以前做得比较慢的。做完后,还要从数学思想方法上进行总结,比如它的解法中用到了初中数学中的哪些数学思想?一道题的解法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往往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明了方向。通过挖掘数学思想,我们就会形成一类问题的解题理念,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平时坚持使用的“病例卡”。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会做的题做错的现象,特别是基础题。究其原因,有属于知识方面的,也有属于方法方面的。因此,要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列举、易误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同学们可几个人一起互提互问,在争论和研讨中矫正,使犯过的错误不再发生,会做的题目不再做错。比如哪些是会做但做错了,哪些是会做做不到底的,要非常清晰地把原因整理出来。曾经犯错误的地方往往是薄弱的地方,仅有当时的订正是不够的,还要适当地进行强化训练。 四、要训练各种考试能力。 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但考试时发挥不出来,这个问题可通过加强训练来解决。用与中考试卷结构相同的试卷进行模拟训练,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提高适应考试的能力。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上了考场后,在接到考卷和允许答题之间,一般会有几分钟的空档,考生应该很快地把题目浏览一遍,找题目最薄弱的环节下手,寻找突破口。首先是认真审题,要一字一句地“读题”,而不是“看题”,读懂题意后再着手解。其次在解题时思想要高度集中。运算时不妨一边计算一边默读,从草稿纸上抄到试卷时也这样做。 慎做容易题,保证全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巧做较难题,力争得满分。也就是把该拿下的分数全部拿下来。

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常识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常识题库及答 案(共100题) 1. 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是:妙应寺白塔 2. 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福建 3. 珊瑚是:动物 4. 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城市是:大理 5. 我国的海岸线有多少公里? 18000公里 6. 最早的纸币源于哪个国家?中国 7. 我国夏季“早穿皮袄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地区是:西北内陆 8.地球总面积大约是多少? 51000万平方公里 9. 《儒林外史》是哪个朝代的人写的?清朝 10. 下列关于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人的故乡 11. 秦汉时代,人们说的“关中”指哪一带?函谷关以西 12. 维吾尔族人信奉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13. 温带落叶林分布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14. 世界上历来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法,其中“南珠”的产地是:中国 15. 在大陆西岸南北两个萨瓦纳带之间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

16. 股票交易里面通常说成交多少多少“手”,这一“手”是指多少股? 100 17. 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18. “紫土地”是指我国哪个地形区域的土地?四川盆地 19. 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 10. 最早用棉花织布的是在:印度河流域 21.中国古代名医华佗为谁所杀?曹操 22.太阳大气的最内层是:光球 23.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什么地方?镇宁县白水河 24.公元8世纪,大马士革是哪里的首都?阿拉伯王国 25.被称为有野人出没的神农架在我国哪一省份?湖北 26.法国被处死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路易十六 27.世界的活马博物馆在:法国巴黎 28.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上面一共有几顶钟?7顶 29.瑞士的首都在:伯尔尼 30.“二人台”流行于:内蒙 3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1789年7月14日 32.东南亚最长的国际性河流是:湄公河 33.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34.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总理衙门设立

资料分析重点考察题型及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资料分析重点考察题型及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主要包括三种题型:文字类资料、表格类资料和图形类资料。虽然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更常见的题型是三大类材料的综合形式,但是无论是单一材料还是综合材料,分析材料的技巧都是一样的。对于这三大类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才能迅速把握关键信息,及时准确地列出计算式呢? 一、文字类的材料分析 对于文字类的材料分析应该是很多同学不愿意面对的题型,字数多,数据多。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无用数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一类材料如何解读呢。建议熟练掌握“结构阅读法”,主要两个策略:一,关键名词定位法,二,段落大意概括。一般而言,文字资料分为两种结构:多段式、一段式。 (1)多段式材料:1.关键名词定位,把材料中后面紧跟数据或者和数据有关的名词标注出来; 2. 二,段落大意概括。看每段第一句话,通过每段第一句话判断这篇资料是一段说一个主题,还是全篇说一个主题,并大概知道全篇资料讲述的是什么方面的问题。例如:2003年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达到107.04,比5月份上升0.76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 39点,具体的各分类指数情况如下: 6月份竣工面积分类指数为111.46,与5月份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7.42点。1-6月份,全国累计完成房屋竣工面积81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4%,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个百分点。 6月份资金来源分类指数为108.47,比5月份上升2.41点,比去年同期上升4.68点。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达5723亿元,同比增长48.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3.4个百分点。 看到上面这个题目后,首先用5秒钟确定这篇文字资料的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总分式”。然后在20秒钟内,把每一段的关键词找出来,并在下面划横线作标记。做完标记后直接看题目,题目中问到哪个关键词,就在相应的段落里面寻找对应的数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 (2)独段材料:通过目测将文章按长度大概分为三部分或四部分,不需要精确。只看每部分的第一句话,而这句话是半句话,还是完整的一句话也没有关系,目的同(1),只需要大概了解。例如: 2007年,我国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50.0%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26.5%的断面为Ⅳ~Ⅴ类水质;超过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3.5%。与上年相比,七大水系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296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2.8%,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11.8%,上升3.8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5.4%,上升1.1个百分点。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0.4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渤海严重污染海域面积0.6万平方公里。全年平均气温为10.1°C,比上年高0.2°C。在监测的557个城市中,有3 8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69.8%;有152个城市为三级,

物理选择题十大答题技巧

物理选择题十大答题技巧。 方法1:直接判断法 根据所学的概念、规律等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基本不需要推理的常识性试题,这些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识记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方法2:特殊赋值法 试题选项有不同的计算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有些试题如果考生采用全程计算的方法会发现计算过程烦琐,甚至有些试题超出运算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时可采用特殊值代入的方法进行判断。 方法3:特例反驳法 特例反驳法是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教材中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方法4:选项分组法 有一类选择题,可以通过合理想象,巧妙分组进行解答。这类选择题的题干中有“分别”“依次”等强调顺序的词语出现。先找出最有把握判断的叙述项,并把它们的位置固定,再与供选项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答案。这种解法既可避免多选、漏选,又能提高答题速度。 方法5:巧用推论法 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推论,这些推论在计算题中一般不可直接应用,但运用其解答选择题时优势就显而易见了,可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方法6:筛选法 筛选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方法7:比较分析法 如果涉及一个图像,可以对图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仔细观察。如果涉及几个图像,可以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相似处和相同条件下的不同处。比较分析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 方法8:等效思维法 等效思维法就是要在保持效果或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复杂的研究对象、背景条件、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分解、重组、变换或替代,使它们转换为我们所熟知的、更简单的理想化模型,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 方法9:信息特征法 信息特征法是根据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特征(如结构特征、位置特征、性质特征、组成特征、现象特征、数值特征等),进行大跨度、粗线条的分析,推理或联想的一种方法,可以做到去表象、抓实质,融会贯通,快速求解。 方法10:计算推理法

2019年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测常识题库及答案(共350题)

2019年公务员招聘考试行测常识题库及答 案(共350题) 1、康熙皇帝的庙号是:(高级题) A: 圣祖 2、<<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低级题) A: 吐鲁番盆地 3、吴敬梓是哪本名著的作者?(低级题) 《儒林外史》 4、评剧起源于:(中级题) 北京农村流行的“对口莲花落” 5、菜汤上浮着一层油会使菜汤凉得:(中级题) 更慢 6、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低级题) 2: 浮游生物 7、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低级题) 2: 会浮在水面上 8、电子计算机发明于哪一年?(中级题) 1: 1946年 9、用自动台呼叫别人的数字传呼的时候,能否将你身处宾馆的总机号和分机号同时打上? (低级题) 2: 能 10、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是:(高级题) 1: 金穗卡 11、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低级题) 2: 鲜卑 12、电影《刘三姐》是反映-什么民族的生活故事?(高级题) 4: 壮族 13、欧洲最大的半岛在:(低级题) 2: 北欧 14、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低级题) 1: 刺配 15、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低级题) 1: 由许多块布补缀而成 16、"山外青山楼外楼”在原诗《题临安邸》中的下句是:(中级题) 2: 西湖歌舞几时休 17、薄公英靠什么传播种子?(中级题) 3: 风力

18、杜鹃鸟不做窝,她把蛋下到其他鸟的鸟巢里对吗?(低级题) 1: 对 19、现在的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奖杯定名为什么:(低级题) 3: 国际足联世界杯 20、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是:(低级题) 2: 羊八井 21、被称作"法国号"的乐器是:(高级题) A: 圆号 22、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哪一个轻?(低级题) A: 一样重 23、乌拉尔山是跨大洲的山脉吗?(低级题) 2: 是 24、称“榨菜”为“榨”是否因腌制过程中榨去水分是一道重要工序?(低级题) 1: 是 25、下面哪种真正是“鱼”?(高级题) 3: 乌鱼 26、汇入大西洋最长的河流是亚马逊河吗?(低级题) 2: 是 27、发生“日食”是由于:(低级题) 1: 月亮挡在地球与太阳之间 28、黄酒名品“加饭酒”的产地在哪?(高级题) 1: 浙江 29、下面四种珍珠哪一种最珍贵?(中级题) B: 天然海水珠 30、我国宋代邢窑出白釉瓷、越窑出青釉瓷,所以有:(高级题) 1)“南青北白”之称 31、普利策奖是什么方面的大奖?(低级题) 新闻、文化 32、许多人都喜欢到低于海平面410公尺的死海去做日光浴是因为:(低级题) 紫外线最弱 33、我国公安机关的性质是:(低级题) 行政机关 34、成都的市花是:(低级题) 2)芙蓉花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正确阅读文字资料 在公务员考试科目中,面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分析题目,掌握答题技巧很重要!如何做到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中如何正确阅读文字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资料分析内容涵盖量大,且有时图文交杂,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其信息让很多考生头疼。因此,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资料分析解题效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经常见的资料有文字型、表格型、图型和混合型,每一种不同的图型有相对应的不同的方法。那么对于资料分析的文字型材料我们应该怎么进行阅读,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有效信息,加快做题速度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学习阅读文字材料的技巧。 一、文字类材料的特点 1、结构上,文字类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常见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和并列结构。 2、句式上,文字类材料句式一般都是固定的,常见的句式是给出统计指标的量、增长量、增长率等。 二、需把握的关键

1、时间,把握材料给出的时间,而时间一般是在文字材料的段首。段首给出的时间往往就是整篇材料统计数据的时间。 2、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一般就是在每一句话的句首。我们需要根据题干中所涉及到的统计指标结合材料找到相应的数据,进行列式和计算。 例.2015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8.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2.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58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01万人。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53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3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621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914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688万人和549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征缴收入2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7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9937亿元。问题:1.材料类型是什么?是单段落还是多段落? 2.材料所涉及的统计时间? 3.材料涉及了几个不同维度的统计指标?分别是什么?相互之间呈现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整体与部分)? 4.全国就业人员与城镇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1.材料类型是文字型材料;是单段落。

行测常识判断试题

常识判断实战训练 1、下列符合《网络安全法》规定的是: A李某在某电商平台消费时,预留个人信息表示同意店家收集其信息 B王某因窃取他人网络数据被判处拘役三个月,五年内不得从事网络运营关键岗位的工作 C甲网站为提高知名度与张某约定有偿使用其信息做宣传,后来张某发现网站超出双方当初约定的范围使用自己的信息,有权要求删除 D网络运营商应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等技术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并且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三个月 2、下列生活现象与经济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一个商品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升了——供给需求 B人不愿意去离家远的地方买东西——成本理论 D没有物业管理的楼道里,灯泡坏了没人换——替代品与互补品 3、关于法律格言“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下列阐释正确的是: 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 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 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 4、余光中的《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关“这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 B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为热带气候 C为中国第一大岛 D人口多分布在东部平原 5、“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思想,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智慧。下列选项体现的哲学思想与这句话相同的是: A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B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C贾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D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6、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田会议:解决新型人民军队建设问题 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的军事路线 C.洛川会议:决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 D.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7、下列不属于收入再分配手段的是() A.最低工资保障 B.最低生活保障 C.税收 D.社会保险 8、“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下列诗词描写“雁门关”的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B.出关去,往辽东,诏徙十万填新丰 C.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9、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包括垂直降水,即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按照这一标准,下列哪组现象都会被计入“降水量”() A.雹、霜、雾 B.雨、雪、霜 C.雪、露、雾 D.雨、雪、雹 10、《萨马拉斯颂歌》1958年被正式确定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永久会歌,并改名《奥林匹克颂歌》。下列关于该会歌的表述错误的是() A.《奥林匹克颂歌》是首庄严悠扬的乐曲 B.开、闭幕式都要演唱《奥林匹克颂歌》C.《萨马拉斯颂歌》改编自古罗马管弦乐 D.《萨马拉斯颂歌》出现时间早于五环旗11、关于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可使用特定的加热器对食品进行加热 B.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面后,失重状态消失,质量会有所增加 C.宇航员应睡在固定的睡袋中,以免被气流推动误碰仪器设备开关 D.在同一航空器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交谈,无需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乘法速算带你飞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乘法速算带你飞 行测资料分析数字比较多,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为大家提供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乘法速算带你飞,一起来看看吧! 在行测备考中,你是否因为资料分析的阅读量太大而烦恼?你是否因为计算量太大而头疼?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找到技巧,资料分析就可轻松拿高分,接下来教育专家给大家介绍一系列解题、计算技巧,教你巧解,带你飞。 教育专家教大家乘法速算技巧。 一、技巧精讲 1、A×9 例1.3579×9= A.32211 B.31211 C.32111 D.33211 【解析】A 对于任意数字乘以9的乘法列式,我们采用拆分法快速计算,即把乘数9拆分成(10-1),因为任意数字乘以10或乘以1的计算都非常简单,所以最终乘法列式就变成了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减法运算。如:3579×9=3579×(10-1)=35790-3579,即32211,选择A选项。 观察竖式,数据计算为错一位相减,即A×9列式计算时,可以列竖式为错一位相减。 2、A×11

例2.3456×11= A.32026 B.36066 C.38016 D.40006 【解析】C 对于任意数字乘以11的乘法计算,相信各位考生都已经有了思路,我们同样采用拆分法,把11拆分成(10+1)的形式,最终乘法列式就变成简单加法运算。如:3456×11=3456×(10+1)=34560+3456,即38016,选择C选项。 观察竖式,数据计算为错一位相加,即A×11列式计算时,可以列竖式为错一位相加。 3、A×X5 例3.56×25= A.1250 B.1320 C.1400 D.1500 【解析】C 对于任何偶数乘以X5的运算,我们同样采用拆分法,但拆分的不是X5,而是前面的偶数。如:56×25=28×2×25=28×50=1400,即A×X5列式计算时,可以把前面数字拆分出因数2乘到后数,把 X5变成整十的数据,计算就可以口算得出了。 在行测备考中,你是否因为资料分析的阅读量太大而烦恼?你是否因为计算量太大而头疼?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找到技巧,资料分析就可轻松拿高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系列解题、计算技巧,教你巧解,带你飞。今天介绍一种除法速算技巧——一步除法速算。

行测——资料分析速算技巧(附例题)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差分法”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等其他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 两个分数作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基础定义: 在满足“适用形式”的两个分数中,我们定义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叫“大分数”,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小分数”,而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做差得到的新的分数我们定义为“差分数”。例如:324/53.1与313/51.7比较大小,其中324/53.1就是“大分数”,313/51.7就是“小分数”,而324-313/53.1-51.7=11/1.4就是“差分数”。 “差分法”使用基本准则—— “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 1、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大,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大; 2、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小,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小; 3、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1.4代替324/53.1与313/51.7作比较”,因为11/1.4>313/51.7(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324/53.1>313/51.7。 特别注意: 一、“差分法”本身是一种“精算法”而非“估算法”,得出来的大小关系是精确的关系而非粗略的关系; 二、“差分法”与“化同法”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化同法紧接差分法”与“差分法紧接化同法”是资料分析速算当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形。 三、“差分法”得到“差分数”与“小分数”做比较的时候,还经常需要用到“直除法”。 四、如果两个分数相隔非常近,我们甚至需要反复运用两次“差分法”,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如果运用熟练,同样可以大幅度简化计算。 【例1】比较7/4和9/5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大分数小分数 9/5 7/4 9-7/5-1=2/1(差分数) 根据:差分数=2/1>7/4=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9/5>7/4=小分数 李委明提示: 使用“差分法”的时候,牢记将“差分数”写在“大分数”的一侧,因为它代替的是“大分数”,然后再跟“小分数”做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