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讲座材料]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2007年4月26日

目录

一、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摘要)

二、 有关“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的参考材料(附件1-8)

1.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2.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3.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4.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

5.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6.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提高应对灾害风险能力

7.区域灾害系统与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

8.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摘要

本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进展和发展趋向,集中介绍了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发布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框架,即以风险勾通为核心并由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可接受风险水平验证共同组成的综合风险防范框架。

其次,论述了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即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灾害链体系;灾害系统的动力学和非动力学特征;以及由灾害科学、减灾技术与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

第三,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即建立发展与安全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与灾后恢复和重建为一体的区域综合减灾结构体系;完善政府、企业与社区相结合的综合风险防范功能体系。

第四,论证了巨灾风险防范的对策,即高度关注全球变暖引

?史培军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地理学教授。兼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58807953;spj@https://www.doczj.com/doc/063186626.html,

起巨灾发生频率增加的趋势,全面降低巨灾风险的脆弱性和提高巨灾风险的恢复能力,系统建立适应巨灾风险的和谐发展范式。

第五提出了加强我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即建立国家与地方综合灾害风险定期评估制度;整合救助与保险为一体的巨灾风险防范体系;推进大型企业综合风险管理;发展高风险地区与行业的综合风险管理范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灾害与风险科学与技术。

关键词:综合灾害风险发展趋势科学体系模式对策

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史培军,黄崇福,叶涛,陈晋,周俊华,郑璟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和人类自身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且更不确定,人类已进入全球风险时代。当人类仍在惊恐某天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突然降临而防不胜防时,“9.11”和“非典型肺炎”从天而降。贫困人口、气候变暖、能源价格飙升、高新技术负作用、金融动荡、公共安全恶性事件等,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瞬息万变而又充满危险的风险时代确保国泰民安、民族生生不息,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政治与管理问题。大力推动综合风险管理,快速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是防范现代风险于未然的必由之路。

1 现代风险的特点及开展综合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1.1现代风险的特点

社会结构比较简单时,自然灾害风险是人类的主要敌人。社会结构稍许复杂时,人们必须面对技术风险。社会结构较为复杂时,人们分门别类地管理各种风险。在社会结构高度复杂、不确定性极高的今天,牵一发而影响全局的综合风险日益突出,这就是现代风险。现代风险主要有下述四大特点。

影响面大。过去,受到经济与科技的限制,区域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有限性使各种风险事件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已经不再限制在传统国家的疆界之内,而是会迅速地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导致所谓的“全球化风险”或“世界风险”。

高度不确定。过去,由于风险源单一,影响对象比较简单,各种风险的不确定度比较低。而现代风险中的因果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风险事件已经由单因果的形式发展为多因果的形式,风险形成机制极其复杂,难以控制,不易预测。

综合性突出。由于现代风险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多因果的特征使现代风险表现出极强的跨门类、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过去对风险事件的分门别类的防范措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求。只有从综合的角度研究和管理现代风险,才能更有效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回旋余地小。现代风险不易预测,难以控制;现代社会的承载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都已经接近极限;现代人在风险事件面前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和低恢复能力。这些特点使人们在风险面前避无可避,只有面对。

1.2开展综合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是基于风险科学的政策与社会行为,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面对全社会日益增加的各种风险,我国必须建立转型期间的政府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政府风险管理能力。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个时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的危险期。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和代价不断上升,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互交织、

*本文分两期发表在“中国减灾”杂志上(2005第一期37-39页,2005年第二期34-36页)。

影响复杂、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充分利用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路,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实现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与和平崛起。要做到社会的平稳转型与国家的和平崛起,就要对各种风险进行研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1)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中国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使中国成为风险社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时期。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等问题,形成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使社会变革中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内在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阶段的发展。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本国经济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着整个亚洲经济,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繁荣,世界无法承受中国的任何经济动荡。与此同时,风险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是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一大隐患,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建立综合风险管理模式。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压力与灾害危险而提出的一种旨在协调发展与环境安全的发展模式,而我们不可能期望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生活的世界是完全安全的,只有可能在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把风险管理纳入到全球、区域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寻求人类社会与地球系统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安全与健康生存途径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风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2)提高政府风险管理能力的需要

风险管理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降低每一个组织和每个人的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的有效水平就是一个政府执政水平的表现之一,而政府风险政策的有效性检验就是国家和社区面临的风险是否在下降。西方国家政府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建立综合风险管理的行政体系。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型的重要时期,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然而,目前的风险管理行政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一是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中,缺乏风险应对计划,风险政策没有纳入各级政府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二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三是缺乏必要的社会减灾宣传和教育,政府部门和民众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和必要的应对风险知识。四是政府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横向的协调机制要求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有效配合,纵向的协调机制要求上下级政府之间应建立良好的领导监督体系。

(3)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风险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波及社会公共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期的突发性、其发展过程和后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应对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成为新的公共安全事件。2004年年末发生在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的应对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了防止风险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必须加强综合风险管理研究。

综合风险管理研究有助于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的体制还不完善。一是公共安全意识仍然薄弱,未引起全党、全国和全民的高度重视。二是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不健全。信息手段落后,制约着安全形势的预测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三是快速反应、决策、协调机制不灵活。这些问题不利于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的决策和治理能力。综合风险管理研究将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机制,有利于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筑政府、军队、媒体和民间组织的综合性、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常规化的应对机制。

2 国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纵观国际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领域,在时间和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自从人类开始关注风险问题,截止到1970年,可称为技术风险阶段。人们主要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关风险问题。自1970年美国庆祝第一个地球日并设立环境保护署、科学家们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决策到2001年,是第二个阶段,可称为风险科学和综合风险管理探索阶段。这期间,人们对风险的复杂性、多样性、交叉性和不确定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除了深化技术风险的研究外,人们正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而引发的风险问题,开始研究关注人类生存的重大社会风险问题。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国际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领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可称为政府风险管理能力提升阶段。国际风险研究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如下: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1986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出版了德文版的“风险社会”(Die Risikogesellschaft)一书,该书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探讨了有关风险社会的理论。随着疯牛病危机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尤其9 ·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风险社会理论开始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如贝克本人进而提出了“世界风险社会”(world risk society)(Beck,1999),吉登斯提出了“失控的世界”和“人造风险”(Giddens,2001),Lau(1996)提出了“风险世纪”(Century of Risk),以及拉什(Lash,2002)提出了“风险文化”。目前,“风险社会”一词在学术界非常流行,被认为是描述当代社会特征最为恰当的术语。

国家级、地区级、国际级的综合风险管理机构纷纷成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际风险与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IRGC)和“欧洲诚信网络”(Trustnet)的建立。IRGC于2003年6月以基金会形式在瑞士成立,是一个非政府、独立的非盈利性组织,旨在为综合风险管理领域建立一个国际科学辩论的平台,形成协商机制,对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公众、私营和公立部门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的服务。“诚信网络”(Trustnet)是一个多元化和跨学科的欧洲风险管理网络,成立于1997年,其研究范围包括可导致危险和灾害的不同领域,如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洪水灾害等。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风险研究的高度关注。“经合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认为二十一世纪经合与发展组织国家将面临多种重大威胁。很多经合与发展组织国家均担心它们应付这些“巨大风险”的能力尚不充分。为此,经合与发展组织国际未来计划(International Future Programme-IFP)进行了一项以重大系统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为内容的为期两年的研究,并于2003年出版了名为“二十一世纪凸现的风险:行动议程”(Emerging Risks in the 21st Century: An Agenda for Action)的报告。该报告特别以一些重要系统在未来变得更加脆弱的可能性为重点,分析了21 世纪可能显现的风险。强调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领域,如:卫生服务、运输能源、食品和水供给、

信息和电讯产业等领域有可能被单一或一连串灾难性事件严重破坏。其风险可能发自多种来源。该报告中着眼于五大风险领域:自然灾害、技术或工业事故(如核工业、化学工业、运输等)、传染病(如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等)、食品安全(疯牛病)、恐怖主义(包括生物恐怖主义)和计算机犯罪,详细分析了这些领域内推动变化发生的基本因素并确定了经合与发展组织国家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国际水平上评估预防和应对传统和新型危险方面的挑战(OECD,2003)。

联合国对风险研究的重视。国际上在自然灾害领域的研究以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IDNDR)以及“国际减灾战略”及其相关计划的实施最具代表性。在过去10多年里,联合国为灾害风险认识的进步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1)观念上的转变-从减轻灾害到减轻灾害风险。当前国际社会对风险这个概念的重视,表明对灾害的考虑更多的是其动态过程而不是仅仅是其最终发生的“产物”,这充分显示了社会系统对防灾和减灾的重视,而不仅仅是考虑灾害发生后的如何响应的问题。(2)发展与灾害风险的关系-强调将灾害风险管理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规划中,通过人类活动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全球社会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考虑将灾害的潜在威胁整合于发展规划和决策之中,从而更好地预测、治理并减轻灾害风险的影响。(3)在灾害风险管理类型上提出两种类型的灾害风险管理,即预期型灾害风险管理(prospectiv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和补救型灾害风险管理(Compensatory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预期型灾害风险管理应该融入到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而补救型灾害风险管理贯穿于发展过程之中。通常,补救性政策针对于减轻目前的风险,而预期型灾害风险管理对于减轻中长期的灾害风险则更加关注。(4)强调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改革。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明确地表示,适当的灾害风险治理是将风险管理作为发展计划中的一个因素,并成为减轻目前灾害风险的一个基本条件。

“风险管制(Risk Governance)”的兴起与综合风险管理科技的创新。伴随着国际学界从强调“减轻灾害”到“灾害风险监管”,从“危机管理”到“危机风险监管”观念的转变,“risk governance”一词开始流行,并成为风险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词语。风险管制的出现主要是强调强调风险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非政府组织(NGOS)、企业等的参与;强调政府风险管理权力下放,强调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重视社会因素(社会价值观)、心理因素、风险认知(risk perception)、公众的风险可接受性(risk acceptability)、风险的社会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伦理等因素在风险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强调协商解决争议、强调政府与其它管理者的伙伴关系;强调风险的双向沟通,而不是传统上的单向沟通;强调“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less government, more governance);强调风险的全球化治理(global governance)等风险管理主体的多元性、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如风险认知、社会风险放大、预防原则等,风险利用相关者和公众参与性、风险沟通等因素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3 我国综合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总体上,我国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第一阶段,某些领域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推动个别部门进入第三阶段。

3.1我国风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进展

在我国的风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自然灾害、生产安全、金融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域。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面,先后提出了基于灾害系统论、模糊风险评价理论,并针对我国水灾、旱灾、地震、台风、泥石流等主要灾种,提出狭义与广义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综合模型,发展了一套不完备信息条件下(小样本)的以信息扩散理论和方法为工具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体系。为提高生产安全工作中决策科学化的水平,各类风险评价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评价中,包括系统发生事故风险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工业安全管理、在线风险管理、运载火箭的重要子系统的安全分析、管道煤气工程安全评价、海洋平台的载荷评估等。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问题近年来也已开展了不少工作,包括银行贷款违约风险、保险业的风险防范策略、保险公司用再保险的技术转移风险、保险创新产品的开发风险、监管法则和会计制度变更风险、市场行为和现金流不匹配风险等。此外,部分学者正在对我国的食物安全问题、风险管理体系、个人和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初步研究,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有重要成果问世。

为了加速风险学科在中国早日形成,交流中日双方在风险研究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曾先后两次召开了“中日风险评估和管理学术研讨会”。目前,该论坛已发展成了亚洲风险评价与管理系列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举行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标志着我国风险学界有了正式的学术组织。国际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论坛(IIASA-DPRI) 将于2005年9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将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综合风险管理的专家与会,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风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

3.2我国综合风险管理现状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灾害损失增长趋势得到一定的抑制,特别是因灾死亡人数明显减少,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灾害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之一,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还在不断调整和更新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

2003年SARS危机爆发后,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把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工作作为国务院工作的一个重点。工作小组把突发事件分成自然灾害(如地震)、事故灾害(如重大生产事故)、公共卫生(包括生物安全)、社会治安(包括引起的社会动乱、骚乱等)等四个大类,要求与各类突发事件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做出各自的应急预案。除上述政府部门开展的风险管理行动外,部分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也积极参与了风险管理工作。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长期以来对自然灾害、工程风险、经济风险、危机管理等与风险管理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编制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已将科技部提出的风险治理工作列为未来20年中国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专题之一。CNC-IHDP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就是风险应对问题,拟开展科技发展进程中(如纳米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以及国际上联合行动(如互联网,卫星通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的掠夺)等引发的新型的风险预研究。

3.3我国综合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险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四大问题。

风险科学研究力量十分薄弱。风险问题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和一般意义下的管理科学范畴,而是一个跨学科、跨门类的极为交叉、综合与集成的学科。这就要求从事风险分析人员既要深知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真谛,又要有实际风险问题涉及领域的专门知识,全面掌握工学、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知识。然而我国从事风险分析的学者大都只接受过某一方面的训练,交叉学科在教育和科技管理部门仍然没有地位已成为我国风险科学研究力量十分薄弱的最主要原因。

关注重点在灾害治理和危机管理而不是风险管理。目前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风险爆发

后的应对和恢复,而对风险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做得不够,在风险来临时处于被动的撞击式反应而不是主动出击。在管理意识上尚未达到联合国强调的从目前的灾后(和危机发生后)的“反应文化”向“灾前”的“预防文化”的转变。

缺乏独立的、常设的、综合风险监管机制。虽然我国在风险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但这种管理体制是以分领域、分部门等分散管理为特点,缺乏综合性与集成性。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类型,不同的风险由不同的专业部门负责管理。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不利于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不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考虑到现代风险的多因性(产生原因复杂)、系统性(多种风险并发形成复杂灾情)和不可预期性(新风险或不常见风险随时可能爆发),这种分散的管理机制已不能满足这种复杂的现代风险的管理需要。

综合风险管理研究刚刚起步。由于受到学科与门类的限制,政府管理的分领域、分部门管理现状的引导,使我国目前的风险研究仍然停留在针对个别问题的针对性研究阶段,我国的综合风险管理研究才刚刚起步。

4 提高我国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在综合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构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综合风险管理的时代,自然、技术、人文的综合风险研究为提高政府的风险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针对以上分析,为推动我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提出下列三点建议。

4.1推动我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1)构架综合风险管理的“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式

从横向综合、纵向综合和时空综合三个角度去理解风险问题。横向综合,就是要考虑风险形成的核心要素与其周边要素之间的综合;纵向综合,就是要将上游的风险科学、中游的风险技术/工程以及下游的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时空综合,就是既要从时间上去考虑,也要从空间上去考虑对形成风险的各要素进行综合与集成分析。在管理层次上,需要将以下三者进行综合,即:风险事件三维空间综合、领域综合(跨学科、多领域综合)、风险系统综合。

(2)建设各级政府的综合风险管理行政体系

建立风险管理的行政机制,将风险政策纳入各级政府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把风险管理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纵向风险管理体系,保证纵向的畅通性。同时,明确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与权责,保证横向的协调性。形成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的行政体系,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务员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增加应对风险的主动性。完善的风险管理行政机制,将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又一体现。

(3)提高政府应对风险控制的综合能力

行政能力的提高靠两个坚实的基础:立法和责任。法律不给政府受权,政府不可能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一个没有责任的政府,不会有警觉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立法主要解决两大问题:①各级政府和相关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权限;②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机构、设施、投资等的法律地位。提高政府责任要解决两大问题:①风险信息公开化,使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受到必要的监督;②风险信息多样化,使民间有通畅

的渠道向政府提供风险源信息,增加政府的责任感。

4.2加强我国风险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

综合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是风险科学和风险管理体制。没有风险科学支撑的风险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本身就是风险。研究风险科学的学科称为风险学科。为推动我国风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特提出下列五点建议。

(1)从关注技术风险上升到关注风险科学

目前我国风险学科的总体水平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的水平。与风险有关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技术风险的研究。刚启动的国家安全应急系统建设项目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灾害应急系统、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生产安全应急系统,还是社会治安应急系统,无一不是以技术风险为对象。拟采用的是各相关领域传统的风险应对理论和方法,且重在风险事件出现以后的应对。现代风险科学提供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合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各领域的相关技术只是支撑条件而已。如果我们总停留在相关技术的水平之上而没有升华,风险管理的成本将超出风险管理的意义。

(2)从关注局部风险上升到关注系统风险

加强对相关风险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从综合风险管理的角度建设风险应急系统。由于风险信息公开度太小,目前我国风险领域的研究人员一般只关注局部风险问题,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大事的系统风险很少进行实质性的研究。现代风险理论和方法的优越正在于研究和处理复杂性大系统的风险问题。因此,建立对系统风险管理的技术体系已势在必行。

(3)从定性风险评价上升到量化风险分析

我国目前的风险管理模式其核心仍处于经验管理的阶段,主要原因是风险科学发展滞后,导致风险评估结果不可靠,经不住实践检验。只有迅速从定性风险评价上升到量化风险分析,才能有效提高我国风险管理的质量。

(4)从引进为主上升到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

目前在我国盛行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几乎全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然而,风险问题不仅仅涉及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是与全球变化研究相似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性科学。在综合风险管理中,大量涉及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具有极强的区域性与民族性特征的问题。完全从西方引进的理论和方法显然满足不了我国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鼓励我国学者在本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综合风险管理科技体系。

(5)建立综合风险分析与综合风险管理的中国学派

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自主开发意味着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综合风险管理学派,即形成综合风险分析与综合风险管理的中国学派。该学派的创立,将表明我国在综合风险管理科学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是我国科技进步、进入世界前列的重要标志。同时,创立风险分析与管理体系的中国学派,为国际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提供全面服务,将是开发中国人力资源智能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4.3重视中国综合风险管理的科技工作

(1)将中国综合风险管理科技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规划

将中国综合风险管理科技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规划与计划,通过促进风险科技进步有力支撑中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是我国政府重视综合风险管理问题、积极支持综合风险管理科技研究的重要体现。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规划与计划后,与综合风险管理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都将会取得更为迅速的进步,这也是推动我国风险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2)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信息共享体系

综合风险管理强调的重点在于综合。综合即需要各部门、各层次、各领域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一致性、整体性与系统性。综合风险管理强调的另一个重点在于时效性。风险问题的不确定性使我们的预见能力有限,因此,综合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出有效、及时的反应。这两个方面均要求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体系。在风险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依托该信息体系进行即时的传输,并通过其广泛的共享性使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做到信息的完全公开与透明,以便做到即时响应、协同作战。这一信息共享体系将是中国综合风险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平台。

(3)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最终要落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建立起一套中国综合风险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将综合风险管理科技所取得的成果快速运用到政府的综合风险管理工作中,使本领域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风险管理实践的第一线。在这一体系中,要特别关注这一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

5 结语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风险事件表现出新的特点。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不仅仅是关系到本国命运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着整个世界局势的稳定。为了维护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提高我国政府在转型时期的执政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都要求我们尽快树立一种综合的风险管理观,并成功地建立一套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将综合风险管理纳入国家重大科技规划,积极促进我国的综合风险管理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建立综合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与综合风险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而有力的支撑政府综合风险管理行政体系的完善,将是未来十年我国风险科学、技术与管理的首要目标。

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从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看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

史培军,邹铭,李保俊,周俊华,王瑛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综述了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关于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进展,分析了

其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对策。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目标正

在趋向一致,都集中在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灾害研究的区域安全

建设正在向基于风险研究的区域风险管理体系转变,由此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

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区域发展模式,一定风险水平依赖于由区域经济水平与

社会文化体系相关联的区域安全建设水平;加强我国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学科建

设、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已势在必行;重点开展灾害脆弱性评

价体系与评价模型、风险评价体系与风险评价模型、典型区域灾害与风险管理范式、灾害与风险应急控制预案(情景分析)、灾害与风险区域等方面的研究。为此把灾害

科学和风险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统一纳入到地球系统科学体系

之中,以加强与完善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

关键词:世界风险大会;灾害与风险科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引言

由国际风险分析协会(SRA)主办,多家国际科技机构协办的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于2003年6月22-25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参加本届会议的国家和地区共63个,代表共500多人,多来自发达国家,且以美、西欧、北欧国家的代表为多,亚洲国家主要为日本的代表。中国共有2人参加,除作者外,另一位是中国疾控中心的金海龙研究员。这次大会由于参加的人数较多,共分为五种方式交替或交叉进行。首先为大会主题报告,即在“化学、生物、放射物于网络设施风险”、“全球风险与跨世界转移风险”、“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三个大会主题下的9个大会报告;在大会所确定的“风险与政府管理”论题下的3个特邀报告;在3个大会主题下的6个讨论专题(分会场讨论的主题内容);在这6个专题讨论内容下的20个讨论分专题(小会场讨论的主题内容),以及有关内容的展板展示(表1)(SRA,2003)。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国际上就风险研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参与研究的学科之多,不仅有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家,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专家,风险研究已成为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类似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学科前沿领域。本文依据参加此次会议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及参加各类大会报告和专题讨论中的所见所闻,就国际上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进行综合评述,并就我国加强风险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阐述,以提高我国在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在全世界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G2000018604),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陕西靖边人,教授,博导,E_mail: spj@https://www.doczj.com/doc/063186626.html,

表1 世界风险大会内容一览表

Table 1 Content of World Congress on Risk 方式内容

A.化学、生物、

放射物和网络

设施风险(1)风险评价与政策相互作用的发展趋向

(2)在由风险划分的社会体系中,早期检测、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日本经验与教训

(3)化学、生物、放射物和光纤风险评价:历史回顾、现状与展望

B.全球风险与跨

世界转移风险(1)气候变化与气候政策:风险社会的重大挑战

(2)风险的跨界转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何有效合作(3)政府的风险管理:多角度的探讨风险管理政策

大会主题报告

C.接受一定风险

水平条件下的

可持续发展(1)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风险管理能力的改进(2)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模式

(3)风险的社会政治学: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大会特邀报告1. 风险的反映与政府管理对策

2. 全球化社区的风险分析

3. 风险与可持续发展

大会专题内容A1. 来自生物多样性异常源的分析A2. 放射性风险和长期废物管理B1. 全球市场组织和国际贸易

B2. 全球变化与极端条件

C1. 优先公共健康

C2. 全球化与文化整合

大会分专题内容1. 纽约世界贸易大厦倒塌后的人类健康风险评价

2. 风险的社会扩大:风险政策影响与政府管理

3. 对2001年炭疽热生物恐怖袭击的响应

4. 恐怖组织的挑战:考察心理和文化因素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5. 在不同环境容量条件下的放射性风险

6. 美国联邦政府风险评价后20年的再评价

7. 风险接受(Perception)与政策响应

8. 在风险科学与政策中的不确定性管理

9. 综合环境对策:减轻全球风险而不是获得局部利益

10. 在贸易竞争关系下的风险评价

11. 管理气候风险的探讨——接受一定的排放量

12. 政府预防风险问题

13. 风险传媒与公共政策

14. 风险接受研究的新思考:信任与信用的作用

15. 洪水灾害管理的新透视:亚洲季风世界与抗灾社会系统

16. 发展中国家通过基因作物改进可持续农业问题

17. 发展中国家加强决策科学的合作

18. 本地各界人士参与风险分析的探讨

19. 地中海地区风险评价与环境决策

20. 逻辑学和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工具

展板展示相关论文共300多篇(略)

1.灾害与风险研究

灾害按其产生的原因划分为自然灾害、环境(生态)灾害与人为灾害(事故、恐怖等)(史培军,1991),对灾害开展综合研究,起始于联合国1989年倡导的减灾十年活动(IDNDR),其重点为探讨减轻各种自然与环境灾害对人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机制与措施,并试图从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评价、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价等方面,揭示形成的机制,识别驱动力,为综合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史培军,1996)。为此,倡导开展灾害系统的综合研究,即揭示区域灾害链与灾害群的形成原因,建立灾害脆弱性与风险评价体系,探讨区域灾害管理与综合减灾措施等(史培军,2002)。从1999年开始,联合国减灾行动计划由原来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IDNDR)调整为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计划(ISDR),进一步强调建立国际减轻自然灾害与环境灾害的政府协作机制与公众参与体系,重视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重视降低人类社会系统对灾害的脆弱性,建立安全世界。由此可以认为,灾害科学研究强调了对灾害形成规律的认识,为建立安全的世界和安全的社区提供科学依据。在具体行动中,重视对致灾因子(特别是自然致灾因子)的监测、预测与预报体系的建设,强调各种减灾工程措施的作用;对人类社会体系适应灾害的能力考虑不够;对灾害风险的风险分析,也偏重于从自然事件的角度,缺少从人类本身接受能力的综合分析。从本届世界风险大会来看,对灾害的研究,也从灾害研究中重视自然致灾因子(如地震、洪水、沙尘暴、台风等)转向重视环境致灾因子(如各种环境公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从重视灾害分析转向重视灾害风险、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风险传媒研究。

对“风险”的理解,正如对“全球变化”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对风险的认识是不一样

(Whipple, 2003; Flanel, 2003),从成因看,有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环境与生态风险;从区域看,有全球风险、地区风险、地方性风险;从时间看,有短尺度风险、中尺度风险、长尺度风险等。风险研究较灾害研究开始要晚。国际风险协会(SRA)成立于1981年,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风险的学术组织,强调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与风险政策,并重视健康、生态、工程风险及自然致灾因子风险和他们的社会行为的综合研究(Goldstein,2003)。目前SRA除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外,还成立了两个分部,即欧洲分部和日本分部。北京师范大学与SRA——日本分部合作,先后于1998年、2001年在中国北京、日本神户分别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亚洲风险评价与综合管理学术研讨会,并定于2004年10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第三届风险评价与综合管理学术讨论会。SRA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欧洲分部也召开了几次区域性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学术研讨会。在SRA的风险研究中,特别强调与环境安全管理(包括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安全)的结合,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开展的健康风险评价等,都高度重视风险分析、评价以及传媒工作(Ikeda,2003;Bhandari,2003)。在这些多学科、多领域开展的风险研究中,都强调实测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的重要性,以及高度重视从人类自身接受风险的水平,加强对风险社会与经济的人文行为的综合研究(Remy,2003;Kleiber,2003)。由此次大会讨论的主题及各类学术报告也可以看出,当前风险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如风险政府管理与民众响应的综合研究,以及风险在全球化进展中的跨界转移等,都说明在风险研究中重视人类经济社会及文化行为的响应及驱动与抵御机制(Wiedeman,2003;Umana,2003)。与此同时,从本届大会上也可以看出,和把与灾害分析相对应的安全建设研究,和把风险分析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相联系,高度重视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系统对各种灾害的脆弱性响应水平,以及他们适应风险的能力(Slovic,2003;Kleiber,2003)。把灾害与风险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就是“脆弱性分析”,即分析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系统对灾害的驱动力与抑制机制,以及响应能力。由此可以认为:灾害研究重视人类行为在区域灾害形成过程中的驱动力机制,而风险研究则重视人类行为在区域风险形成过程中的抑制机制。我们认为,从本届会议讨论的有关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当前灾害与风险研究都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在灾害与风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应将二者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灾害研究中,应将灾害脆弱性评价与风险评价相结合;在风险研究中,应将风险评价与形成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相结合;在灾害防御政策制定中,应将减灾工程措施与法律、标准、规范人类行为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在风险管理中,应将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定等非工程措施与风险控制的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此提高人类应对灾害的能力及管理风险的水平(Ikeda,2003)。

2 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近20年来,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得益与受害同时发生,从而使人类面临的风险水平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多,经济规模的增大,同样强度的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损失在增加,人类安全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健康状况也整体上处于患病状态,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沙尘暴等)增多,生态系统受损面积的比例增加,生物多样性数量和湿地面积减少,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公害事件在增加等等,使人类社会深刻地认识到在重视人类安全与健康的同时,要重视人类安全与健康赖以保障的地球本身的安全与健康。从本届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同等重要,地球安全与人类安全建设同等必要,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都要保障地球与人类的健康与安全(Wiedeman,2003)。

风险管理是基于风险科学的政策与社会行为,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企业与财团、社

会各个方面都关注的共同问题,降低每一个组织和每个人的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届会议上,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风险的结果指出,风险政策的有效水平就是一个政府政治水平的表现,而政府风险政策的有效性检验就是国家和社区面临的风险是否在下降(Remy,2003)。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一些国家的风险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在另一些地区风险水平的上升过程中获得的。因此,风险管理要特别关注政策的全球有效性与地区有效性的统一(Slovic,2003)。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必须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探求对整个地球来说,有利于地球的健康和安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地球上所有居民的健康和安全(Whipple,2003)。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全球经济系统的波动与全球贸易一体化(WTO)密切相关,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系统波动所导致的极端事件(Remy,2003)经常构成对区域或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中国1998年的大洪水影响到当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上一年明显下降;东南亚金融风波影响到整个亚洲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速度比上一年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此外近年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一些极端灾难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影响到整个美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速度;发生在亚洲的SARS事件影响到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省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本届大会特别关注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因为引发风险水平变化的因素越来越与区域发展的模式、速度、文化差异等人文社会因素有关,愈来愈与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幅度等有关。因此,把风险管理纳入到全球、区域和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寻求人类社会与地球系统共同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安全与健康生存途径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风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人类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压力与灾害危险而提出的一种旨在协调发展与环境安全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从上一世纪70年代提出就一直成为当今世界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在科学界把可持续发展模式决策所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相联系,即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成果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奠定基础,可持续发展科学则从应用的角度探求解决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科学问题(史培军等,2002)。本届会议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即不可能期望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生活的世界是完全安全的,只有可能在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就表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诸如自然灾害危险、生态系统受损、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生产事故、恐怖组织袭击等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即必须接受由于这些致灾因子引起的健康与发展风险,探求在人类已有的防御灾害能力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正是因为如此,无论从全球、区域还是地方水平,都应在识别影响区域发展风险因子的基础上,进行响应能力的评价(脆弱性评价),进而确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管理的科学基础),即可以避免的风险、可以防御的风险、可以缓解的风险。据此,制定发展的方式、规模与速度,以此实现在可接受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届会议的一个结论是:可持续发展就是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由灾害研究所提出的安全建设,实际上只能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建设,这就是风险研究进一步阐述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某一安全水平建设条件下的发展。因此,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把全球变化科学与灾害科学相联系,把可持续发展科学与风险科学相联系,形成对地球系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从生态建设与健康保障建设的角度,把区域安全建设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以安全建设为基础,完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

3 加强我国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对策

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人口增长的控制,以及综合减灾等都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从近年的一些有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看,我国学者在全球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科学、灾害科学、风险科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新兴起的科学领域影响非常有限,几乎没有被邀请作大会核心学术报告的专家,多为在一些分专题讨论的交流会上,做一些简要的研究成果或案例分析介绍(尽管这一进展已实属不易)。相比之下,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特点的优势,在全球变化科学与灾害科学研究方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较之在可持续发展科学与风险科学研究方面的影响要大一些,这一局面来自于我国对全球变化与灾害研究的重视,起步相对较早,原有相关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大气、地质、地理、海洋等学科的积累较多,基础相对扎实。对于可持续发展科学与风险科学的深入研究,一方面缺乏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长期以来文理学科分家,合作研究的机构甚少,合作研究的项目则更少;另一方面,缺乏开展综合研究的科学储备,诸如研究机构、各学科交叉的复合知识结构的专家和学者,学术交流等。针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强开展从地球科学到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作者认为,针对我国国情和国际相关科学领域发展的趋势,加强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研究能力的建设,已势在必行。在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下,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的众多科学问题领域,优先开展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研究,灾害科学与减灾研究,风险科学与风险管理研究已是十分紧迫的科学任务。在上述四个领域中,前两个领域在国家“973”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领域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安排,而对于后二个领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提出加强我国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以下对策。

3.1 设置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学科与专业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体系中,以及国家制定的学科与专业划分标准中,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划分体系中,灾害与风险科学均无一席之地。灾害研究通常归在工程学科门类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之中;风险研究通常归在经济学门类的保险学一级学科之中。为了解决灾害与风险研究的学科与专业设置缺位问题,近年在地球科学体系中,特别是在其下的地理学中,开展了对灾害形成机制与过程的综合研究,即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开展灾害综合研究与相关人才的培养;在管理学科体系中,开展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且侧重于金融风险方面的研究与相关人才的培养;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中,开展环境公害与风险管理方向的研究与人才培养。我国2003年春夏季发生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所显示出的管理与应对不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有鉴于此,应大力调整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划分体系,设置灾害与风险管理学科及其下属专业。针对目前的学科与专业目录,应将灾害与风险管理列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组成部分,或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部分。在这一学科体系中,应列出灾害科学、风险科学两个专业。

3.2 建设灾害与风险科学的公共发展平台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拥有获得其研究的科学数据环境,进而建立学科发展的公共平台,如生态学发展所依赖的生态定位站、地震学所依赖的地震观测台(站)、水文与气象科学所依赖的水文与气象观测站等。对于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的公共发展平台,就是可进行模拟灾害与风险研究的实验室。就我国目前来看,还没有专门用于灾害与风险综合分析的国家实验室,只有少量的单一致灾因子模拟实验的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这与我国作为一个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风险管理需要迫切的大国极不相称。为此,建议国家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性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加强建设,形成条件优良、设备齐全的国家水平的实验室。

与此同时,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形成一支多学科研究的专业队伍;并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机构,如在一些综合性文理学科齐全的研究型大学设置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所,或组建跨学科的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中心等。

3.3 开展灾害与风险综合研究的主要方向

针对我国国情的特点,考虑国际上灾害与风险科学领域发展的趋向,特别是从本次会议中所了解到的本领域研究热点问题,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应以优先考虑。

3.3.1 灾害脆弱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

研究不同经济与社会条件对各种致灾因子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以此判别对致灾因子响应的区域分异规律。其中,要集中开展敏感指标的筛选技术和各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以及模型精度验证等的研究。

3.3.2 风险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

研究不同经济与社会条件下对各种致灾因子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以此判别对致灾因子适应能力的区域分异规律。其中,要集中开展降低风险测度的不确定性,数据不完备条件下的风险测算模型的改进,以及用于风险水平情景分析的模型与信息集成分析技术等。

3.3.3 典型区域灾害与风险管理范式

建立灾害与风险管理典型范式,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选择各种致灾因子频发、灾情严重的典型地区,开展案例分析,并通过与当地管理者、生产者、研究者共同合作,深入分析案例地区灾害形成与发展机制,风险水平变化过程,总结减灾与风险控制的经验与教训,进而形成可被与案例地区环境相似地区推广使用,并可见到明显成效的灾害与风险管理范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跟踪这一范式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完善、总结、提高,进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范例。

3.3.4 灾害与风险应急控制预案(情景分析)

突发性致灾因子的发生,通常能破坏地方、区域、乃至全球性的正常经济与生活秩序,应急控制有效与否是减轻灾害损失、控制风险扩散的关键因素。灾害与风险应急预案是基于大量灾害应急处置实践、在大容量数据库的支持下、应用系统集成分析技术,通过建立情景模拟模型,优化在不同风险水平下,人类减轻灾害损失的最有效措施和实施这些措施的程序,以及分析这些措施的投入/产出或费用/效益,为一定风险水平的灾害发生情况下,有效组织与调度各种减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研究中,情景模拟参数的确定,以及情景与实际事件发生的一致性逼近,历史事件的调查与数据库建设等是最重要的研究难点。

3.3.5 灾害与风险区划

研究灾害与风险区域分异规律,划定不同时空尺度的不同灾害程度与不同风险水平的灾害区域。划定单一灾害与其风险区划,已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对一个特定区域来说,综合考虑多种致灾因子的条件下,进行灾害与风险区划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和减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的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具有空间与时间表现能力的各种灾害数据的缺乏,当前这一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此项研究的关键是可用于区划的时空数据的获取,多致灾因子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以及源于自然单元与社会单元数据的科学转化及关键地段(边界地带)短缺数据的科学插补等。

除上述5个方面,国际上开展的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纯社会科学问题,诸如灾害与风险的传媒研究、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信息共享机制研究、法律与标准研究、公众教育研究等,在我国均属尚未开展或刚刚开展的一些研究方向,也应予以重视,并组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加强研究;与此同时,对我国已开展的灾害监测、预测与预报研究,也应进一

步深化其研究水平,在提高监测能力的同时,特别要提高预报精度。

4 结 语

当前国际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已走进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时代,灾害科学与风险科学研究正在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灾害与风险研究都强调人类经济与社会系统对致灾因子脆弱性的认识;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国际上强调从区域安全建设转向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并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区域发展模式,而一定风险水平的确定与区域的经济水平与社会文化体系相关联。灾害科学与风险科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一样,正在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与集成研究阶段,它们共同构成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加强我国灾害与风险科学研究已势在必行,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当前应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与机构设置、开展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重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的作用等方面深化研究能力建设与提高研究水平。此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重视政府在灾害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也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史培军. 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自然灾害研究专辑,.37-41.

[SHI Pei-jun. Study on Theory of Disaster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e[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1991, Special of Natural Disaster Research, 37-41. ]

[2] Bernard D., Goldstein, SRA President’s Message, SRA Risk Newsletter. 2003, 23(2).

[3]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

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 161-168. [SHI Pei-jun, SONG Chang-qing, JING Gui-fei.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Eco-Environmental Security.--The trend of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human-nature system based on “Global Change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2001”

in Amsterdam, Netherlands[J]. Advanced in Earth Sciences, 2002, 17(2): 161-168.]

[4] 史培军.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 1996, 5(4): 6-17. [SHI Pei-ju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Study [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 1996, 5(4): 6-17.]

[5] 史培军.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3): 1-9. [SHI Pei-jun, Theory on

disaster science and disaster dynamics [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 2002, 11(3): 1-9.]

[6] SRA, Risk and Governance, Program of World Congress on Risk, Brussels, Belgium, 2003, June 22-25.

[7] Christopher Whipple. Trends of the Intersection of Risk Assessment and Policy[A]. Risk and Governance,

Program of World Congress on Risk[C], Brussels, Belgium, 2003, June 22-25.

[8] Saburo Ikeda, Some lessons from Japan in Early Detection, Precaution, and Informed Choice in the Risk

Divided Society[A], Risk and Governance, Program of World Congress on Risk[C], Brussels, Belgium, 2003, June 22-25.

[9] Wilkiam Fraland. Assessing Risks: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A]. Risk and Governance, Program of

World Congress on Risk[C], Brussels, Belgium, 2003, June 22-25.

[10] Preety Bhandari. Risk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s [A]. Risk and Governance,

Program of World Congress on Risk[C], Brussels, Belgium, 2003,June 22-25.

[11] Ursula Gundert Remy, Transboundary Risks: How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Agencies Work

IT项目管理中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和心得

《IT项目管理》中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及心得 电商马超 09501109 一 IT项目管理的简述 1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项目具有独特性、一次性、风险性、资源耗用等特性。每个项目都有一个项目发起人。 项目管理的“三项约束”是指项目的运行范围、时间和成本三个维度。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以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项目干系人是指参与项目或受项目活动影响的有关各方。 2 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是指为了顺利完成项目而设置的一系列过程,用以确保项目包括且仅包括所有要求的工作。主要过程有项目启动、范围计划、范围定义、范围核实和范围变更控制 范围管理水平的低下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IT项目来说,要实现高水平的项目范围管理,重点要做好用户参与、明确的要求说明以及范围变更管理的程序设置等。 3 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常被引述为项目冲突的主要根源。大多数IT项目超过了时间估计。 时间管理涉及的主要过程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算、进度计划制定和进度控制。 赶工和快速跟进是缩短项目进度的两种技术。项目经理及其团队成员在接受不合理的进度计划时必须非常小心,尤其是在IT项目中。 4 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IT项目中一个传统薄弱方面。IT项目专业人员必须承认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必须负责提高资源计划、成本估算、预算和成本控制。 成本估算是项目成本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成本估算有几种类型:量级估算、预算估算和最终估算。每种估算类型分别用于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并具有

不同的精度。建立成本估算有四种基本的工具和技术:类比估计法、自下而上法、参数模型估计法和计算机化的工具。成本估算的主要部分包括目标叙述、范围、假设、成本/收益分析、现金流分析、预算分解和解释或详细依据。 5 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质量计划编制确认了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且如何满足他们。质量保证包括评估所有项目执行情况来确保项目将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包括监控特定的项目结果来确保他们遵从质量标准,并确认改进全部质量的方法。 IT项目质量提高空间非常大。强有力的领导有助于质量意识的形成。理解质量成本可以刺激质量改进。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能有效提高质量和生产率。发展和遵从成熟度模型能帮助组织系统地提高他们的项目管理过程,从而提高项目的质量和项目成功率。 6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人是组织和项目最重要的资产。因此,项目经理很有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激励、影响、权力和效率是影响人们更好工作的心理因素。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过程包括组织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团队开发。组织计划编制就是对项目角色、职责以及报告关系进行识别、分配和归档。RAM是定义项目角色和职责的关键工具。 7 项目沟通管理 沟通失败常常是项目——特别是IT项目——成功的最大的威胁。沟通是保持项目顺利进行的润滑剂。沟通计划编制包括信息发送、绩效报告和管理收尾,它需要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和沟通需求。沟通管理计划应该是为所有项目创建的。 绩效报告包括收集和发送有关项目朝预定目标迈进的状态信息。项目团队可以使用挣值分析表和其他形式的进展信息,来沟通和评价项目绩效。状态评审会议是项目沟通、监督和控制的重要一部分。 8 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项目由于它们独一无二的本质而具有风险。 风险管理是一项投资,也就是说,风险管理需要花费与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制定风险减轻计划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必须包括在成本、进度和资源的计划编制中。

最新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②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②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地震: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巨灾模型在巨灾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巨灾模型在巨灾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巨灾模型作为一种特定的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和精算评估工具,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目前,在巨灾模型行业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三大模型公司,即:AIR环球公司、RMS风险管理公司和EQECAT公司。中国人保财险于2006年开始使用AIR环球公司的中国地震模型,标志着巨灾模型开始直接进入 中国保险行业;2010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引入RMS风险管理公司的中国地震模型,标志着巨灾模型领域在中国 保险行业进入多元化时代。 其实在业内,并没有一个针对巨灾模型的标准定义,但巨灾模型的功能可以普遍理解成是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现有的人口、地理及建筑等方面信息,来评估某种自然灾害或其他人为巨灾对于给定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些行外人误以为巨灾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下一次地震或飓风,其实,巨灾模型并不能用来预测具体巨灾事件的发生,而是对给定区域或风险标的集合遭受巨灾打击的概率及受损程度进行估计。简单来说,模型可以告诉你某一地区发生里氏八级地震的几率是百年一遇,地震一旦发生造成的平均损失是150亿,但却无法预知这个百年一遇的地震是在 接下来的第一年还是第一百年发生。 三大巨灾建模公司的模型虽然在方法细节及参数假设方面不尽相同,但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却已趋同。巨灾模型总体上分三个模块,分别是灾害模块(Hazard Module)、易损性模块(Vulnerability Module)和金融模块(Financial Module)。灾害模块,也称自然科学模块(Science Module),是由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等方面 的科学家对自然灾害本身的研究,此模块的成果为“事件集(Event Set)”,即在给定区域可能发生的所有巨灾事件 的集合。易损性模块,也称工程模块(Engineering Module),融合工程、建筑等方面专家的知识,研究在给定区 域某一灾害事件发生时对于特定风险标的(比如建筑物)的破坏情况。金融模块,由精算师等保险领域专家负责,将前两个模块的结果转化为保险损失,并应用于不同保险条款。可以说,前两个模块是个体巨灾事件对于个体标的造成损失的研究,再由金融模块转化为若干风险标的集合面对某种巨灾所产生损失的统计量。 随着巨灾模型在中国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应用的逐渐广泛,人们对巨灾模型的输出结果及其在保险和再保险定价中的应用越发关注。很多人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风险组合的评估结果存在差异?为什么不同的再保险人依靠相同的巨灾模型给出的风险评估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这里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些有趣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不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巨灾风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针对巨灾模型构成的三大模块,即灾害模块、易损性模块和金融模块,不同的巨灾模型公司在建模方法和技术处理上均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灾害模块和易损性模块上,这是导致不同的巨灾模型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巨灾模型公司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力学等方面的不同研究成果。自巨灾模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首次开发出来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间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保 险市场需求的刺激,巨灾模型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涉及的巨灾险种越来越丰富,涵盖的地区越来越全,模型本身也做得越来越精细,能够考虑进的细节也越来越多。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上计算力瓶颈的限制,模型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假设和简化。公平地讲,巨灾模型的前两个模块是极大受制于基础科学的水平的,而自然灾害和工程力学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与自我超越,因此,巨灾模型由这方面引入不确定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为什么不同的再保险人依靠相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巨灾风险组合也会给出不同的评估结果呢?这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灾害风险控制 邹亮王家卓陈志芬谢映霞 【摘要】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本文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灾害风险特点出发,以减少和躲避风险源、增强风险载体抗灾能力为目标,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视角探讨了控制城市灾害风险的手段。城市规划应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强化规划前的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规划方案形成后的灾害风险预估、经济性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估;将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决策的全过程,加强防灾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从城市本底条件出发构建城市安全体系,减轻灾害风险。针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而出现的防灾投入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对灾害采取分级防御的理念,将防灾设施建设的工程性措施与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等政策性措施相配合,兼顾城市的长远规划与当前的运营管理,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防灾减灾能力的矛盾,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灾害;风险控制;综合防灾;规划评估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城市灾害的风险控制,提高城市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是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紧要任务。 1.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 1.1城市灾害风险 灾害风险是在灾害产生之前,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防灾减灾措施等三方面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们不能确切把握且不愿接受的一种不确定性态势 [1]。城市灾害从成因来看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根据风险源和风险载体的不同,城市灾害风险可分为自然灾害风险、工业灾害风险、生命线系统安全风险、人群聚集场所安全风险、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生态环境灾害风险以及恐怖袭击与破坏等七个方面。 1.2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灾害风险特点 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和城区范围迅速扩大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两个特点。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同时,社会财富也在向城市聚集,城市功能日趋复杂,灾害风险也不断增加。城区范

浅谈现阶段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浅谈现阶段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摘要 本文论述了现阶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着重提出了从项目决策到实施各阶段项目风险控制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各阶段风险控制意义分析和建议 正文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内部复杂、外部联系广泛的生产过程。在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产生的风险常常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大,风险所致损失也随之增大,甚至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因此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于项目组织具有必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实施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利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管理和处置各种工程项目风险,有利于减少因项目组织决策失误所引起的风险,这对项目科学决策、正常经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组织经营效益的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它将有关处置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合理地分摊到产品、过程之中,减少了费用支出;同时,工程项目管理的各种监督措施也要求各职能部门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风险损失,这也促进了项目组织经营效益的提高。 第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为项目组织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确保项目组织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为处置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提供了各种措施,从而消除了项目组织的后顾之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项目活动中去,保证了项目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风险控制 1、加强对业主和工程师的资格审查 我们都知道要参加一个项目的投标,业主和工程师会要求承包商提供有竞争力的资质材料,以供他们选择合格的承包商。同样道理,承包商在选择项目进行投标时,也要对业主和工程师的相关资质情况进行了解调查,以保证中标后该项目能够正常进行。对于业主,主要是调查业主的支付能力和履行合同的声誉,对于工程师,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合同履行能力和职业水准,是否公正,是否能和承包商良好交流等情况.如果业主无良好的支付能力和声誉,或者工程师业务水平不高,会经常给承包商制造障碍,这种施工项目即使中了标也只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泥潭。在我项目施工现场,就有一个中地公司中标的项目,由于该项目的工程师经常对施工现场无理要求,最后承包商无法和工程师合作施工,导致工程师出指令赶承包商出场,虽然中地公司后来把工程师告上法庭,但不管结果如何,由于该项目有这样的工程师,中了这种项目对承包商来说已经是失败了。 2、充分认识投标报价的重要性,尽量把投标书做细做好 公司现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各个分公司和驻外办事处都在努力争取新项目。在此阶段,各公司成员都尽了最大努力为公司多中新项目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同时也有必要要求各投标单位和投标人员认识到做细做好投标书的重要性,不能光为了中标而去没有原则地调整投标书。如果投标书未做好,即使项目中了标,也只能是为公司增加负担,给公司的整体经营带来新的风险。 3、认真分析项目投标风险,确定投标报价原则 公司要扩大规模,自然要不断开拓新的工程领域,相应地各种风险也会伴随而来,此种情况下,更应全面地分析新项目的实施风险,及时向公司报告,由公司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和整体的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确定投标项目的取舍,同时明确各项目的利润率和各种主要费用预期上涨幅度等。通过公司统一的指导,才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去争取新项目:该放弃的放弃,需要低价拿标占领市场的低利润报价,可以投高价的应尽量提高利润率等。只有在公司的整体规划下,才可最大地降低项目投标风险。促进公司业务的良性发展。 4、积极培养合格的投标人才,提高自身的投标水平,避免不合理的报价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讲座材料]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2007年4月26日

目录 一、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摘要) 二、 有关“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的参考材料(附件1-8) 1.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2.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3.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4.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 5.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6.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提高应对灾害风险能力 7.区域灾害系统与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 8.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Large-scale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摘要 本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进展和发展趋向,集中介绍了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发布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框架,即以风险勾通为核心并由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可接受风险水平验证共同组成的综合风险防范框架。 其次,论述了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即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灾害链体系;灾害系统的动力学和非动力学特征;以及由灾害科学、减灾技术与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与风险科学体系。 第三,阐述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即建立发展与安全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与灾后恢复和重建为一体的区域综合减灾结构体系;完善政府、企业与社区相结合的综合风险防范功能体系。 第四,论证了巨灾风险防范的对策,即高度关注全球变暖引 ?史培军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地理学教授。兼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58807953;spj@https://www.doczj.com/doc/063186626.html,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浙江省洪灾多发于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至9月的台风季节,都易暴发洪灾,致使农田受淹,村庄 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 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 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 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 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 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 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 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 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021、基于专家打分法与GIS相结合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以南方某县城为例

基于专家打分法和GIS相结合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以南方某县城为例 王树声 摘要:明确了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层面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思路:首先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运用专家打分法对于城市中各单灾种进行打分排序,根据排序的结果确定单灾种的权重;通过GIS对各单灾种的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将各单灾种的影响落实到空间上,再根据之前赋予的权重进行重分类,并进行叠加处理,形成多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价,作为城市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依据。 关键词:专家打分法 GIS 城市灾害 综合风险评价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灾害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城市作为一个人口与经济密集的巨大承灾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及国家灾害防御的中心和重点。在我国,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所有灾害损失的70%以上[1]。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和2013年的雅安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害风险评价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预防自然灾害、控制和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的基础性研究[2]。 1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是开展综合减灾和制定应急管理对策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可以发现影响城市安全的灾害类型、影响范围以及危害性大小;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划定防灾适宜性评价,对于城市各项建设的选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管理策略和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作为灾害风险研究的核心内容成为当代国际减灾组织、灾害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该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以南方某县城为例提出了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减少该县城的灾害风险和降低脆弱度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_王志涛苏经宇刘朝峰

A n n u a l C o n f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年 第38卷 第2期 VOL.38 NO.2 FEB. 2014 48 【作者简介】 王志涛(1980-),男,博士,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苏经宇(1955-),男,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朝峰(1984-),男,北京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中心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3-12-27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02-0048-06【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819/cpr20140210a 【摘要】在总结山地城市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包括山地城市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规划控制三部分。在该框架的指导下,首先分析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的表征及其构成因素的内涵,同时,探讨了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方法,最后提出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规划控制的四种措施。【关键词】山地城市;风险管理;可接受风险;规划措施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in mountain c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framewor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of mountain cities based on risk management theory, including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contr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framework, it first of all analyzes the disaster risk representation in mountain citie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constituted factors; then it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to assess the acceptable risk level; ? nally it puts forward four planning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disaster risk in mountain cities. KEYWORDS: mountain cities; risk management; acceptable risk; planning measures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1/2[1~3]。山地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它不仅包括丘陵、山地等,往往还与江河、海湾等复杂地貌相结合[4~5],进而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山地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类活动对山地开发程度也日益加剧。随之,山地城市的复杂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及环境 灾害等一系列灾害频繁发生。通过历史灾害经验可以发现,山地城市灾害较平原城市灾害更为复杂多变,并且具有其突出的特征:(1)频发性、多灾种叠加性;(2)复杂性、多样性与不确定性;(3)灾害链现象突出;(4)大规模灾害后容易形成孤岛。因此,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寻求山地城市规划建设与防灾减灾技术的科学结合,而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市规划控制方法将是城市规划者的重要任务。 由于山区高低起伏的形态及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决定了山地城市有着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的形态特征[6~7],而山地城市灾害又是山地城市所处的复杂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那么山地城市灾害较平原城市灾害更为复杂多变,因此,山地城市的防灾模式、规划控制措施也应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对于山地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如果单纯照搬平原城市已有的防灾模式与措施的话,不仅可能得不到预期的防灾效果,甚至还有可能给山地城市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可见,为保障山地城市安全建设、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开展山地城市的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思路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已有城市防灾减灾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入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详细分析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的表征与评估,建议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规划控制的若干措施,以期为山地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 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 灾害发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8]。在山地城市中,由人-物-环境构成的承灾体庞大而复杂,山区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也呈多样性;另外,在某种致灾因子作 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 王志涛 苏经宇 刘朝峰 DISASTER RISK AND PLANNING CONTROL IN MOUNTAIN CITIES WANG Zhitao; SU Jingyu; LIU Chaofeng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工程造价 简介:从工程风险计量的角度,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合同管理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关键字:合同合同管理风险索赔 1.工程风险与风险管理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例如:沈阳某公司承建的太阳广场,由于对项目的融资风险估计不足,投入工程款2800万元,因甲方(香港某公司)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被迫停工,使乙方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特别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风险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它是分析和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包括风险的辩识、风险的估计及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风险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问题,而关于风险评价的量度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几乎是空白.因此,风险管理仍是一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学科.2.工程风险因素的辩识与分类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由于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本身的动态性及外

界干扰的复杂性,在构造问题的结构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时,分析方法与模拟方法均起不到预期的指导作用,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及所引起的后果均得不到确切表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笔者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 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 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但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3.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在我国承建非洲某国公路的施工承包合同中,因技术条款中忽略了铺路砾石的强度指标,施工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2020年第1 期 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2020年1月2日 1-3月份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 近日,省减灾委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会同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对1月至3月份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具体情况如下。 一、主要灾害趋势预测 (一)气候趋势及气象灾害 据省气象局预测,1-3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8~-7℃,比常年同期偏高,比去年同期略低;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7~30毫米,比常年同期略多,比去年同期偏多。其中,1月份气温比常年同期略高,比去年同期偏低;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比去年明显偏多。1月份主要降温过程有3次:1月

7-10日,25-26日,28-30日。2-3月份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比常年略多。预计1-3月份我省有大到暴雪、寒潮(强降温)、低温严寒、大风以及雾霾等灾害性天气,会对交通、设施农业、畜牧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洪涝灾害 据水利部门预测,我省1-3月份没有较大的流域性自然灾害风险。1-3月份,我省气温较低,水利行业主要面临冬季河水、土壤结冰冻胀引起的土地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对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 据自然资源厅分析预测,1-3月份是我省地质灾害低易发时段,全省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从历年降雨及气温数据看,我省第一季度一般以降雪为主,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从近年来同期地质灾害灾情数据看,2015年发生1起地面塌陷、2016年发生1起崩塌、2017年发生2起崩塌,主要诱发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及冻融。因此,预测2020年1-3月份,全省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受冻融影响,3月份有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 (四)农业灾害 据农业部门预测,第一季度我省正处寒冬时节,也是温室育苗和生产的季节,时常会出现降温、降雪和大风天气,容易造成温室内植物冻害、棚室被大雪压垮、棚膜被大风刮坏等情况。同时,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有的温室为了生产采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现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整理发布,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 3.山洪暴发时,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四、什么是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泥石流的破坏性很强,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冰川泥石流,将3000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 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切记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二)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五、什么是台风 我们平时常说的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所谓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一)热带气旋风力等级 热带气旋风力等级划分的原则是以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划分为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戴素梅 用户名:1109daism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永定电大 指导教师:吴和泉。 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影响和重大损失不得不引起全球范围各国的重视。近期雅安地震的发生又一次牵动国人的心,如今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出现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巨灾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阐述了巨灾风险的重要性,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具体分析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根据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找出有助于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方法,根据我国现有巨灾风险的状况和巨灾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巨灾风险管理;对策;现状问题 【正文】: 我国的灾害具有灾种全、频次高、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密度的升高,我国的灾害将出现小灾大害的局面,而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分析我国灾害尤其是那些巨灾的发生机制,提高我国针对巨灾风险的管理及救助十分的重要,如何积极救灾,规避风险,完善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乃是重中之重。 一、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自然所造成的“超负荷”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因为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数不胜数,而那些巨大的灾害也时有发生。如何应对这些巨大的灾害,有人提出了巨灾风险的概念。 (一)巨灾风险概述 目前在保险界对于巨灾风险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的对于巨灾风险的解释。比如美国的保险服务局对于巨灾风险的定义是:导致财产直接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且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还有的国家则把巨灾风险定义为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国民收入的1%,受灾人口超过该国总人口的1%。但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巨灾风险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这么笼统的定义。 巨灾风险通常指可能造成巨大、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它不仅仅是指那些自然灾害对人类及其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包括恐怖主义、暴动等人为灾害的风险。 (二)世界性的巨灾。 由于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类正在遭受着自然界的疯狂打击,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灾难也越来越多。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对于经财产、人员伤亡问题、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同样对于受灾地的人们及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冲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仅给当地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对世界各地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给人们留下抹不去印记2008年的汶川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如果这些巨灾所造成的损失用数据来衡量的话,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曾于2006年2月24日发布的Sigma统计数据的研究报告称,2005年全年全球共发生约400起巨灾, 损

浅谈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浅谈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项目已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风险管理贯穿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且一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风险管理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项目管理领域,却常常能够在通往项目最终成功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的进步。风险管理对选择项目、确定项目范围和编制显示的进度计划和成本估算有积极的影响。风险管理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项目的本质,使团队成员参与确定优势和劣势,并有助于结合其他项目管理知识领域。本文从风险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重点阐述了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应对与监控。 1. 风险的基本概念 1.1 风险的定义本文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我国杜端甫教授认为,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人 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 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并给出了如下数学公式:R=f (P , C) 式中 R——风险; P——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C——不利事件发生的后果。 要全面的理解风险的含义,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险是与人们的行为相联系的,这种行为既包括个人的行为,也包括群体或组织的行为。 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深入探讨。 (2)客观条件的变化是风险的重要成因,尽管人们无力控制客观状态,却可以认识并掌握客观状态变化的规律性,对相关的客观状态作出科学的预测,这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 (3)风险是指可能的后果与目标发生的负偏离,负偏离是多种多样的,且重要程度不同,而在复杂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好”与“坏”有时很难截然分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4)尽管风险强调负偏离,但实际中也存在正偏离。由于正偏离是人们渴求的,属于风险收益的范畴,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也应予重视。 1.2 风险的分类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深入探讨。 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将风险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理论上便于研究,实践上便于根据不同类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按风险后果的不同,风险可划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来源划分或损失产生的原因可将风险划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按风险是否可管理来划分,风险可分为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按影响范围划分,可以将风险氛围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按风险后果的承担者来划分,有项目业主风险、政府风险、承包商风险、投资方风险、设计单位风险、监理单位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和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