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循环知识课件

微循环知识课件

微循环知识课件

微循环知识课件

微循环检测培训书

微循环 知 识 手 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四、研究微循环的意义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根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胞中去的,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把对代谢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废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远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计数每毫米内的管袢数,取三个视野的平均值;凡1mm内的所有管袢数均应计入。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一排) 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减少:血压下降,循环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的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人输入枝与输出枝之比为:1.5-2。 正常值:输入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 异常:A、管径增宽: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别是输入枝管径明显变窄。血压低,房间隔缺血,严重贫血。(因血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4)管袢形态 正常的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和畸形,三者比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塞(95%异性管袢) 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角度,手指的位置、照明等影响较大。 正常:2—5CM。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就是微循环? 微循环就是生命活动得基础,就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得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得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得组成: 血管系统就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得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就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得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得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就是通过高倍得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得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得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得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得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与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就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得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得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得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就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得指标。甲襞就是手指远端得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得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得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得改变具有重要得临床意义。以远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得另一排管袢计入。计数每毫米内得管袢数,取三个视野得平均值;凡1mm内得所有管袢数均应计入。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一排) 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减少:血压下降,循环血量不足。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得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人输入枝与输出枝之比为:1:1、3。 正常值:输入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 异常:A、管径增宽: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就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别就是输入枝管径明显变窄。血压低,房间隔缺血,严重贫血。(因血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 4)、管袢形态 正常得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与畸形,三者比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塞(95%异性管袢) 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角度,手指得位置、照明等影响较大。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毛细血管前括约肌T真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后微动脉T通血毛细血管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3)动-静脉短路: 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T动-静脉吻合支T微静脉的通路; 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 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下图 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 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 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 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 (一)形态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

(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 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1mm范围内的均计入。如下图: 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本尺度内管袢数应为6条。图中水平虚线为计数区。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 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③冷光:防止灯光过照影响观察真实情况,故必须在灯光前加隔热片,使照射20分钟后局部温度上升不超过3℃。一般室温在15~25℃之间最佳。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篇一: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 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

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 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教程文件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 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 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 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 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 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 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 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 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 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微循环基本测试题目 一、填空题:(共45空,每空1分,共45分); 1、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循环; 2、微循环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组成; 3、微循环的功能主要是供给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的代谢产 物,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稳定人体内环境的作用。 4、微循环障的常见原因有毛细血管痉孪、小血管栓,血流速度缓慢及红血球、白血球、血脂等异常。 5、甲襞是附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6、毛细血管袢由较细的输入支,袢顶,和较粗的输出支组成,正常多呈“发夹状”;细动脉的血液从输入 支流入,经袢顶从输出支流出。 7、微循环检测时,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70%左右;检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一般先休 息10至30分钟;避免饮酒,同时检查前一天禁服对心脑血管有影响的药物。 8、微循环检测在左手无名指甲襞部位涂少量香柏油(提高透明度),并亲自托起顾客的手放进检测仪(手 指和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9、甲襞微循环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10.管袢血流速度分别有7种,分别是线流、线粒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停滞;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分值不同); 1、正常甲襞微循环的特点?(共7点,每1点5分,共35分) (1)乳头线:锯齿形、波浪状;表示细胞有活力、免疫力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强。表现为睡眠质量隹,精神饱满、面有光泽、不易疲劳、新陈代谢旺盛。 (2)管袢形态:正常管袢的形态是发夹型,动脉臂与静脉臂的比例为1:1.3,无袢顶膨大,无红细胞聚集。 (3)血流速度:管袢中的血流速度分为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前三种为正常血流,后两种为异常血流,粒流为分界线。血流速度缓慢表示血粘度增高,容易导致红细 胞聚集,影响到组织细胞正常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结果是导致人体机能下降,免疫功能 降低,从而出现如头昏、头痛、疲劳等症状。 (4)静脉丛:正常情况下是无静脉丛出现,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如冠心病、结缔组织性疾病等才会出现静脉丛。如冠心病引起的静脉丛则表示右心功能衰退,患者下肢会出现水肿、疲劳等症状。 另一种情况是近期内服用各种药物,或者是长期嗜烟嗜洒以及近期比较疲劳等到也容易出现静 脉丛。 (5)管袢排列:健康人的管袢排列整齐,长度一致。久病或体质虚弱的人管袢排列少紊乱,大少不 一. (6)管袢长度:管袢过短标示血管紧张度增高,外周力大。常见于各种血管痉孪性疾病,如血管神经性头痛、肢端缺血性疾病,高血压等。管袢过长标示血管紧张度降低,外周阻力小。常 见于贫血、低血压等。或者长期服用降血压药、抗炎药等也可出现管袢过长的情况。 (7)管袢周围:健康人的管袢周围清晰,边有一层透明圈。当管袢周围渗出时可见静脉臂下端模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血液循环 一、定义: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 微循环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 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 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1毫米/秒; 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四、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人体额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灌

甲襞末梢血管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末梢血管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末梢血管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如下图 一、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细动脉)与微静脉(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组织液、淋巴液生成和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组织、构造因器官的不同,虽略有差别,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微循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动脉系小动脉的终未部分,管壁有完整的弹力腊和数层平滑肌。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肘平滑肌就保持一定紧张度,维持血管壁的张力。由於平滑肌的收缩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所以又称微动脉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后微动脉(中间动脉)是微动脉的分支,其壁只有单层平滑肌,一般无弹力膜。后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主要受体液调节。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指毛细血管起始部(毛细血管入口部)包裹管壁的平

滑肌只受体液因素调节。由於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直接控制血液从后微动脉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所以把它称为微循环的分闸门。 4、真毛细血管是指位於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由内皮细胞、其腹膜和外膜构成的微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相互交错、吻合呈网状,穿插於细胞之间,便於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5、微静脉是真毛细血管最后汇流成微静脉。微静脉收集毛细血管网的血液。微静脉壁有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6、通血毛细血管(白捷通路)是直接连通微动静脉之间的口径较粗的毛细血管,经常处於开放状态,可使微动脉血液迅速流入微静脉,通血毛细血管没有物质交换作用。骨骼、肌肉的微循环中这种通血毛细血管比较多。 7、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系存在於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其结构与微动脉相似。管壁较厚、管腔较粗大。通常其壁的平滑肌,处於收缩状态。这种血管无物质交换作用。平时这种血管内无血液流通。一旦开放将有较多血液从微动脉迅速流入微静脉。人体皮肤的微循环中这类血管较多。 二、手指甲襞微血管分布模式 1、要观察微循环,首先必须认识甲襞的微血管图及名称 三、甲襞末梢血管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血液循环 一、定义: 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 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

微循环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 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 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 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 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四、微循环与疾病 微循环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人体额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灌溉秧田的水渠堵塞,秧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时机体产生疾病和早衰、早逝的直接原因。 前苏联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就极易发生故障,而一旦微循环发生了障碍,微血流中的水份或有形物质渗出即出现水肿,微循环周围的感觉末梢受其影响而感觉局部的酸痛、麻木、发冷;局部组织得不到新鲜的血液供应,会缺氧,缺乏营养物质而处于病理状态;局部也会因为代谢产物不能清除而刺激末梢感觉疼痛。 微循环障碍的核心理论是:血气不足----不同的器官、组织缺血----功能受障----加重血气不足----产生不同的常见病、慢性病。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低,健康状况就一天天恶化,最终走向死亡;相反的,如血气能量一天比一天高,健康状况就一天天好转,终至痊愈。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也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微循环检测仪的操作技巧: 五大看点:颜色,形状, 山峰, 位置, 速度 一:颜色: 1,基底颜色--每个人基底颜色都不同,以颜色平均,基本 色粉红为最好。血液底色发黄为炎症,按黄色的程度区分炎 症的程度。越黄越重,发黑为毒素沉淀,同样也是按颜色深 浅区别程度轻重。 2,血液整体偏红,深红多为血液粘稠,重症者出现微细血 管堵塞,如图③。局部血管偏红,深红的多为上火,如图④, 肝火旺盛。 备注:观看心脏部位比其他部位要红点是正常现像,但是不 会红太多。如果颜色很淡,说明供血不好。 二,形状:血管形态分析 1.正常型为发夹形,竖直向上生长,血管长度5-8CM; 2.血管内没有杂质,血流成线流式快速流动; 3.异常为交叉和畸形; 4.交叉的比例数不超过30%,畸形不超过10%均视为正常; 短小型/蝌蚪型血管: 1.末梢供血不良,外周循环不良,手脚四季冰寒; 2.贫血,易乏力; 3.失眠、睡眠质量差,或长期熬夜,休息不规律;

4.记忆力下降; 5.新陈代谢失调,身体排毒不佳; 6.体弱多病,免疫力较差 血管下端蛛网状连接型: 1.心肌功能出现问题 2.主要症状:心慌、心跳骤然加速、胸闷、心跳偷停、气短、疼 痛等; 3.易发疾病类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纤细色浅型血管: 1.女性较多见,血压偏低; 2.贫血、末梢供血不足、手脚冰凉; 3.免疫力低下; 4.年长者易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症状; 增厚及黑头型血管: 1.血脂偏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糖; 2.血液回流差,血管中垃圾毒素多; 3.新陈代谢失调; 4.脾胃失调,便秘者居多; 角状血管: 1.风湿性血管;体内多湿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